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4 结 束 语
经过 以“ 加 强 、一 突 出 、一 拓 宽 ”的 “ 手 两 上 快 、留得住 、后 劲足 ” 的具 有 实践 能 力 、创 新 意识
和创 业精 神 的高 级应用 型专 门人 才培养模 式链 为 主
体 的一 系列教学 、实践 改革 ,学 生 的综 合素 质及 能 力得 到进 一步提 高 。学 院培 养 的毕业生 工作 踏实 肯 干 ,专业 基础知 识扎 实 ,综 合素 质好 ,责任 心和业 务 能力强 ,有很 强 的团队精 神和奉 献精 神 ,有很好 的发 展潜 力 ,在 各 自的 岗位 上发 挥 了重要 的作 用 。 参 考 文 献
成 立 以来 ,取得 了很 好 的效 果 。为 建设 设 备 先 进 、
功 能 完 善 的 实 验 教 学 环 境 ,采 取 “ 进 来 、走 出 引
去” 的办法 ,在 校 内建设 联 合 实 验 室 与 培 训 中心 , 在 企业 建设联 合实 习基 地 ,为学生 的实践 能力 和综
合创 新 能力 的培养 提供 优越 的平 台。 2 2 强化 实践 教学 ,构 建实践 培养 新体 系 . 加 强开 放式综 合 、设 计 型实践教 学体 系 的改革 和 实施 J ,提 高 培 养 技 术 应 用 型人 才 的 质 量 和 竞 争 力 ,加强 择业 优 势 ,实 践平 台建 设 是重 要 保 证 。 针 对各专 业 涉及领 域宽 、工 程背景 强 、发 展速 度快 等 特点 ,搭 建实验 区能 力培 养平 台 ,培养 学生 的专
础 ,建立模块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提出“ 加强 基 础 、加 强实践 性教 学环节 以培 养学 生创新 与实践 能力 为 主要 任 务 、突 出专 业 主干 、拓 宽 专业 口径 ” 的“ 两加 强 、一 突 出 、一拓 宽 ” 的人才培 养思 路 。 1 1 人 才培养 模式 改革 的思路 . 内蒙 古 科 技 大 学 信 息 学 院 在 多 年 的办 学 实 践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我 国工程管 理专 业 自 1 9 9 8年 由多 个 专业 ( 方 或
2. 工 程 教 育 观 现代 工 程 的链 式结 构 ( 大 图
向) 合并 正式设 立 以来 , 断发 展 、 大 , 不 壮 开设 工 程 管 1 表 明工程 已不 是 一 项 纯 粹 的技 术 工 作 。现代 工程 ) 理专 业的高 等 院校 已 由最 初 的 6 0多 所 发 展 到 2 0 师在处 理工 程 问题 时 , 能够综 合应 用现代科 学理论 06 要 年的 1 0多 所 。但 是 , 9 目前 , 国工 程 管 理 专业 受 传 和技术 手段 , 我 懂经 济 、 会管 理 、 备人 文精神 和科学精 兼
工 程管 理 专 业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与 实践
中 南大学 刘 武成 , 进 , 冬梅 王 王
摘 要 : 课程体 系在人 才培养模式 中处 于核心地位 , 而我 国工程 管理 专业课程 体 系工程化不足 、 对创新 素质 教育课程
不 重视 的 现 象还 很 严 重 。 目前 , 于创 新 与 应 用 并重 下的 工程 管理 专 业 的 课 程 体 系改 革 尚无 深 入 研 究 。 本 文 运 用 系 对 统 论 和课 程 论 , 总 结创 新 应 用 型 人 才 内涵 的 基 础 上 , 课 程 体 系 的 目标 要 素 、 容 要 素 和 过 程 要 素 三 个 方 面 , 讨 在 从 内 探 了我 国 工程 管理 专 业应 用型 人 才 培 养 的课 程 体 系改 革 方 案 及 实施 手段 。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XXX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主持人:XXX教授学院(部)名称:XXX填报日期:2011年11月13日一、基本情况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项目主持人为XXX教授。
主持人简历:XXX教授,XXX教授,博士,高级职称,授课对象包括08级各专业、09级研究生、08级电气自动化等。
主讲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矩阵论、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线性代数等。
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况:主持或参与多个校、省或国家级项目,包括全日制本科弹性学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第七届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控制与PLC控制重点课程等。
在项目中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等角色,获得多项奖励。
项目经费:本项目总经费为4万元,其中学院配套经费1万元,其他经费3万元。
项目时间:本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
参与人员:本项目参与人员共计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博士5人,硕士5人。
在项目中的分工:本项目中,各参与人员分别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实践设计等角色。
以上为本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
1.本项目旨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本项目将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4.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情况,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5.本项目将为XXX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TM334浅议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卢国庆 王佳达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摘 要:我国目前对工程管理学生的培养仍在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表现为学生没有受到有效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等。
本文提出一些方案,试图为工程应用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动手能力等目标。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途径随着我国现社会主义代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祖国的人才标准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应用能力方面被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现阶段工程管理应用性人才仍然缺乏。
为此,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找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问题所在。
1 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应用能力的原因目前许多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是沿用早期的模式,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这样自然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的。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与学校未能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是息息相关的。
许多学校因为组织难度大、经费消耗高,又要关注学生安全等问题,组织的实操课程往往时间断,内容少,甚至因为缺乏重视与监督,造假现象也时有出现。
这样的培养方式,又如何能避免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出现的上手慢、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呢?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也存在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管理课程没有与经济法律、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等专业很好的结合起来,课程之间只是简单粗陋的拼凑。
多个教研室没有通过任何交流融合而完成一个共同的教学任务,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感到迷惑,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最后稀里糊涂的度过学习期,没有扎实的知识体系作为专业基础,与其他人才相比,也体现不出专业性。
这样的教育模式必须得到改进,否则将成为误人子弟的毒瘤。
薄弱的师资力量,也是导致工程管理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报告
《 中国第 十一个 五 年规 划— — 中期 进 展评 估 》 报 告 , 报 告关 于 高等 教 育质 量 的结 论 是 : 该 中国 许 多 高校 旨在提 高高 等教 育质 量 、 加强 管理 的计划 和措 施 正 在实 施 , 是 , 有相 关 指标 的数 据 来 但 没
监 测实施 过 程 , 没有 关 于质 量 改进计 划 的数 据 也
第 1卷 第 1 7 期
21 0 0年 1 月
J u n l f a g o gBay n Un v ri o r a o Gu n d n i u i e st y
广 东 白 云 学 院 学 报
V 11 N . 0. 7 o1
Jn 2 1 a . 00
关于人才培 养模 式 的若干思考
育资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过程 , 它体现着办学者
的价值 判 断 和 自我选 择 , 是人 才 成 长 和 培养 的 它
广
4 如何评 价 报
第1卷 7
就 是 学 校类 型趋 同 、 才 培 养 方案 趋 同 、 学 计 人 教 划趋 同 、 业趋 同 、 程趋 同 、 材趋 同。 专 课 教
— —
在 “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与创新论坛 ” 的报告 上
邬 大 光
( 门大 学副 校长 、 授 , 士 生导 师 ) 厦 教 博
中图分 类 号 : 6 0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 0 10 12 1 )1 0 0 — 4 G 4 A 粤 — 1 1(0 00 — 0 5 0
3我 国高校 的人 才培 养质 量是 高 还是 低 ? .
4 大学生 的专业 与毕业 后 所从事 的 职业之 问 . 的相 关性 如何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月,第三次豫沪战略合作对接活动期间,上海市教委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洛阳理工学院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1]高等教育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结合教育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这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概况(一)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匹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部分学术型大学纷纷转型,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对实体经济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不断提高,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
[2](二)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我国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也在历经重大变革。
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通过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五年来,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上不断调整与创新。
1.转型特殊期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大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中谈到,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
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 人才培养模 式的创 新与实践近年来 一直是高等教育 系统关注 的焦点和研 究的热点。本 文结合福建 工程学 院建 筑工程管
理类专业十多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总结 , 从更 新教 育观念 、 产学合作新机 制、 深化教学 改革 、 学生实践性创新性 能力培育 、 与国际接轨 的教 育新模 式等方 面论述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 式的创新 与实践 , 以期为 同类院校专业的 人才培养提供 一定 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 筑工程管理类 应用型 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
高校 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 人才质量是学校生存 和发展 的生命线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 展新态 势给我 国高等教 育的改 革 和发展带来 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 高等工程 院校肩负着培养满
足 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 才的战略使命 [ 。 1 ] 因此 , 我们必须努力更新教 育教学 观念 , 在科学 教育发展 观指 导下 , 积极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有特色 、 应用 型、 创新人才 的培养新模 式。
Li a f n Ca Biq n u Yu n a g i n ig
( n i ei n gme t prmet F j nUnv ri f eh oo y 30 0 ) E gn r gMa ae n at n 。 u a ies yo c n l 5 1 8 e n De i t T g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报告
了更 高的要求 , 这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形成的经济
社 会 背 景 。从 教育 环 境来 看 , 现在 的高 等 教育 还
未能 提供适 当的机会 , 提高学生素质 , 让学生获
取 相应 的知识 、 能力 。因此 , 如何缩 小 当前 高等教
广 东 白 云 学 院 学 报
此 , 年招 生 几 百 万学 生 的 高等 教 育 改 革 , 为 每 甚
迫切。
第1卷 7
应用 性本 科 的教 学理 念, 实践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在学 习中构建理论模型 的重要示例 是生物模型 。
( )国际上几 种 典 型的应 用 性本科 人 才 培 二
养模式 国际上 培养 典 型 的应用 性 本科 人才 , 以下 有
实 习 实训 . 立 稳 定 的 、 满 足 教 学 和 就 业 需 要 建 能
的人 文 知 识 , 了解 全 球 性 问题 . 谙 世 界 文 化 的 熟 多样 性 , 以有 效 提高 交 流与 沟通 能力 。因而 , 着 本 对社会 发 展负 责的态 度 .学生要 有 主动学 习和 获 取知识 的能力 , 积极参 与 未来世 界 的设计 与发 展 。 学生必 须在规定 的时 间内 , 综合 掌握这些知识 。
( ) 一 应用 性 本科 教 育 的形成
在 此 背 景 下 .欧美 发 达 国 家 在高 等 教 育 领 域 , 先形 成 了一 类 本科 层 次 以上 的高 等教 育 类 率 型— — 应用 性 高等 教育 。
中 国应用 性 本科 教 育 , 本 世纪 初 酝酿 和启 在
自上 世 纪 8 0年 代始 ,以计算 机 普 及 和互 联 网 出 现 为 主要 特 征 的信 息革 命 开 始 改 变 世 界 格 局 , 改变 了高 等 教 育 的状 态 , 学 生 能力 提 出 也 对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5)二、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概述 (6)2.1 数字化转型的定义与特征 (7)2.2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趋势 (8)2.3 数字化转型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9)三、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分析 (11)3.1 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12)3.2 对教育现状的分析 (13)3.3 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14)四、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与目标 (15)4.1 改革原则 (16)4.2 改革目标 (17)五、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8)5.1 课程体系改革 (19)5.2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20)5.3 实践教学改革 (21)5.4 素质教育改革 (22)六、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与保障 (23)6.1 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 (25)6.2 资源配置与支持保障 (26)6.3 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27)七、结论与展望 (28)7.1 主要成果与贡献 (30)7.2 不足与改进 (31)7.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2)一、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场转型浪潮中,建筑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者,更是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应用者、创新推动者和效益优化者。
当前许多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脱节,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对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传统培养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现状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前身是高校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管理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的专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国家建设需要为导向”.各高校专业设置一是受国家建设的指导,二是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影响,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因此,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复合型与创新性要求.一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乏[1].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乏是源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既考虑了课程设置要求,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并且还要兼顾学时的要求,因而容易使其培养方案“宽而不专”,而市场往往则需要某个领域里的专门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以期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工程中遇到的专门性问题.这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自然也就形成了矛盾.二是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跨专业的综合学科,出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考虑,它的课程设置极其庞杂,包括建筑技术、财务管理、建筑规划与设计、园林设计、工程经济学、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合同法等多种课程,这些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中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非常重要,但部分学生认为这些似乎与工程专业联系不密切,往往忽略这些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三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毋庸置疑,工程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因而如何组织好学生实习,便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大任.同时工程管理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建筑识图、工程测量、建筑设计、造价软件应用等课程需要设置很多实践课.由于受课时限制、或是考虑开设更多的理论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高校在实践课开始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部分高校因为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限制,无法开展全部的专业实践课,因此很多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2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及特征应用型人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也称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一直以来由于是在计划经济发展条件下,人才由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国家统一分配”的用人制,甚至到工程管理专业设置的时候依然以Vol.28No.10Oct.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0期(下)2012年10月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易忠君(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广西百色533000)摘要:分析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从“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定位、教学培养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方面,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就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结合我国各大院校“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围绕高等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就如何引导学生将最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和就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探索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关键词:传统;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0-0163-03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度广西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基于北部湾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0JGZ037)、百色学院2010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北部湾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0JG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63--国家机关设置的部门来设置专业.比如,“工商管理”、“税务管理”、“行政管理”等一系列以依托国家管理部门就业的层面设置专业.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随着国家职能部门的改革,很多人因为就业岗位缺乏而无法找到合适自己专业的工作.其中就有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菜市场卖猪肉的“奇怪现象”.因此高校现在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其办学特色也得到行业和企业的认同,并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提出在保持原有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兴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提升和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满足了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又满足了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高层次高等教育的求学愿望,更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长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等院校已经有很多,特别是在一些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目标来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和认可度.根据这些院校以往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得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一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在理论的应用上比理论学习地位更突出;二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能即实践能力和技能掌握方面要求更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第一线;三是应用型人才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且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四是在专业知识的层面具有很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专业领域方面促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3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思考工程管理是工程从立项、规划、设计、实施、竣工和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划安排和过程控制,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的总称.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跨行业(包括建筑、财务、投资、评估)、多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背景的专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认可度从以前的以理论深度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社会适用为主,高校不再只重视学习,而且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高校毕业生能很快地投身入社会建设的第一线.所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筑企业生产与经营、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及合同管理、工程咨询、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营销、房地产评估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技术人才.具体的建设思路有:3.1建立工程管理专业创新设计实践基地首先学校应从社会视角出发,认识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之一.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学生则关注理论考试,缺乏实际能力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管理者重理论教学效果,忽视实践教学管理,导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一些设置工程专业的高校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开展创新设计内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从工程的选址、施工、竣工、完善不再是仅限于以往的经济效益.而是把社会的和谐,包括设计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文关怀出发)、个性化(强调个性的培养与宽容,实现个人化的最大体现)、科技化(注重新型的高科技环保、节能、低碳的建筑材料)、专业化(以专业的角度在质量上投入更多的努力).3.2明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标,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一项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内容.在培养人才中,高校一般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却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脱节,导致有的毕业生尽管满腹经纶,却不善于得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工作环境[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最终达到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不能164--仅限于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突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方式,一些工程的建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实践教学基地,从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在这个过程中把工程建设本身就可以看成一个“活的”实践教学基地.3.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效管理,提高基地的使用率,最大发挥基地的社会经济效益有效的管理是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所在,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时数,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有效的考核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整体功能.同时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率,不要使投入较多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种“摆设”,或是成了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去建设的名义上的实践教学基地.3.4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队伍.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较好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才能给同学们好的指导和帮助,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多参加实践和操作,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完善设计课程体系、开展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由单纯的专业训练逐步转换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尝试.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与用人单位合作,结合实际完成设计[3].3.5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案例.以往案例教学中运用的不够.具体表现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很多案例,将理论知识生动化,但是学生的学习依旧是处于“空中楼阁”,或是“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二是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调查与体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不长久,原因是同学们仅仅是在学,最关键的应用没有掌握,即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三是部分教师是学术型老师,在对学生教授课程时,能讲出很多房地产行业的高深理论知识,甚至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能运用自如,但是学生则感觉是“雾里看花”,使教与学基本脱节[5].通过案例教学的开展,在案例中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创新性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4结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得到锻炼,能够有机会模拟提前进入社会,这对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尤为重要.其次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同时又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操作当中去,学生的学习更是一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这样加深了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第三,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有利于年轻教师成长,可以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最后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提供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的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专业技能精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破传统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践能力较高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和规模,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为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服务.———————————————————参考文献:〔1〕范秀琴.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1(11).〔2〕区莹.论工程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62.〔3〕姜慧.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8(03):62.〔4〕易忠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为例[J].全国商情,2011(03):59.〔5〕李伟.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建筑,2005(06):69.165--。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摘要:文章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分析了在新时期下,我国建筑市场对土木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对工程管理专业,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1、专业概况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经济分析与评价及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与合同管理等知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咨询、施工管理、监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应用型高级工程建设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技术、管理、经济分析与评价、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品质;②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③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力学、构造、工程材料、测量、地基基础、结构、施工技术、建筑设备与装饰装修技术等;④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生命期管理,对工程建设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价,科学决策;⑤熟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⑥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读、译、写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⑦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运筹学、管理学原理、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 范秀琴(91 ) 女 , 17 - , 山西汾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建安公司, 山西 介休
020 300
・
3 7卷 3期 26 第0 年1 月 5 ・ 2 1第 3 1 1
山 西 建 筑
及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改革趋势 , 根据建 筑业对工程 管理人 同时另一方面还应对每一个实践教学 环节进行 精心设计 , 要制 订
乏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 。 倾 向。 目前我 国实际从事工程管 理 的人 员 中, 大约有 13的并不 / 是工程管理专业 出身 , 很多 是相关 专业 改行后 从事 工程 管理 的 ,
1 2 知识 面窄 , 识 结构不 够合理 . 知
决定 了他们 工程 管理专业 的显 著特点 是学 科跨 度大 , 合性 强 , 就要 由于缺乏系统 的专业知识 和专业 面狭窄等不 利因素 , 综 这 求我们 的工程管理人 员必 须具备 较 宽的知 识面 和较 为合理 的知 在从事实际管理 工作 时很难 满足 建筑 市场 的实际需 求 。综合 来 当前建 筑市场迫切 需要 的是 既有工 程管理 系统 知识 , 又熟 悉 识结构 , 否则就不 可能 胜任 这项工 作 。然 而现 实 中, 部分 工程 看 , 大
s ut neg er gp jc. t ci ni e n m et r o n i Ke od : o su tnpoet ikf t s r km ngm n yw r s cnt co rj ,r co , s aae e t r i c s a r i
收稿 日期 :0 10 — 9 2 1 - 80
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关键 , 具体地可 以通过 改革教学 内容和教学 方 的摇篮 。为了进一 步提 高企业在 工程 管理人 才培 养 中的作用 发 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开 展 : ) 1 从企 业 中选拔 推荐一些 具 法 两 方 面来 做 。
浅议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养方案。 社会对人 才素质 的要求有一般要 求和特 殊要求 , 一般要 求是指 对所 有专 业的 各类人 才的 共 同要 求。例如 , 社会 需要 具有社会 责 任 感 、 新 精 神 、 新 能 力 和 综 合 素质 高 的 人 创 创 才 , 求 “ 础 扎 实 、 识 面 宽 、 力 强 、 质 要 基 知 能 素 高” 等等, 都是 一般要 求 , 确定 各专 业人 才 在 培养 模 式时要考虑这些一般要 求。但是 由于 各专业的培 养 目标 不 同, 会对 其有特 殊要 社 求 。社 会 对 工程 管 理 人 才 素质 的 要 求 是 同 时 具备 一 定 的 土 木 工 程 技 术 知 识 和 经 济 管理 知 识。这要求实行 分流培养 , 以扩大知 识面。 鼓 励 学 生 参 加 “ 二 课 堂 ” 以 加 强 实践 第 。 应 用 能 力 。 广 泛 开 展 各 种 课 外 兴 趣 小 组 活 动 ,如 : 办各 种形式创新 大赛、 举 让学 生提 前 跟 着 教 师做 科 研 或 进 入 实 验 室做 实 验 、 专 与 业有 关 的勤工俭 学等 , 着力培 养学生的 团队
办 , 炼 学生 国 际交 流 的 经验 和 能 力 。 锻
、
按 照 社 会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与 要 求 , 行 定 实
单式培养。 即根 据社会 对人 才的 近期及 长远
需要 来设 置或 撤 消 专 业 和 专 业 方 向 。根 据社
会 对 人 才 的 能 力 要 求 决 定 增 减 课 程 、 改 培 修
一
以学生为主体 的开放性 实验教 学模式。这种 教 学模 式 实 行 实 验 室 向 学 生 开 放 , 供 实 验 提
条件 , 由学 生 自主 设 计 、 自主 实验 , 师 仅 作 教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分析
、
我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 ,制 定工程管 理专业人 才培养方 案时 ,
从应用 型本科人才定位人手 ,以区域经济和能源 电力行业人 才需求为 前提 , 确定符合市场需要 的人才培养 目标 。依据地方经 济建设 和国家 建设行业 的人才需要 ,制定人才培养 目标。 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 一 )以社会需求为导 向构建有特 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坚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坚持 以社会对 管理人才
为实现应用 型本科人 才 的培养 目标 ,广 泛听 取专 家、企事业 单 位 、政府相关部门的各种反馈 意见 ,召开教 学计划指 导委员会 会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 “ 面向应用 、 增 强素质 、综合提高” 的原则设
置人才培养计划 ,缜密设计学生必须具备 的知识 结构 、技能操作和素
质结构。在精简教学 内容 、整合课程体 系、突 出素质教 育基 础上进一 步压缩 了理论教学学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规定 的学 生实践性教学 总周数 达到 4 0周 ,占总学分的 2 1 % ,强化 了应用 型本 科实践技 能 的
强化。
在实验室里 ,利用项 目管理 、造价 等软件对 管理 的全 过程进 行模拟 ; 二是学生到施工一线直接参与实 际项 目管理工 作,并结合 具体工作完 成毕业设计任务 ,加强专业领域综合技能训练 。
陛人 才培 养 的 需 求 。 关键 词 : 工程 管 理 专 业 人 才培 养 模 式 改革 措 施 课 程设 置
沈 阳工程学院工 程管理专业 2 0 0 6年开始招 生 ,几年来 ,我们 从 本科人才定位人手 ,以地方经济 、建筑行业 、电力行业人才需求 为前 提,结合 目前市场需求状况 ,积极探索管理专业 的培养模式 改革 ,取 得一定 的成效 。 人才培养 目标明确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
摘 要 通 过对 工程 管 理专业 的 回顾和 介 绍 ,分析 应用 型本 科人 才 的定位 及特 征 ,结 合重 庆科 技学 院工 程 管理 专 业 应用 型人 才培 养 的实 践和探 索 ,从市 场 需求 、教 学改 革 、师 资管理 、 实验 室建 设等 多个 方面 提 出工程 管理 专业
s m t o h a ou c lt v ti a i al al n f m h p rs ct v of a e d ma d, t c ng o e h ug ts b t u i a ng pr ct c t e ts ro t e e pe i es m rk t e n ea hi
已近3 0 …,其 中本 科层 次 的院校 1 3 0所 4 所 。但 由于开 设该 理 、国 际工程 项 目管理 、工 程造 价管 理 、房地 产经 营与 管理
专 业 的院校在 发展 定位 、行 业背 景 、专业 配套 、师 资力 量等 和物 业管 理5 个专 业方 向 。 方 面存 在差异 ,进 而 导致许 多新 设该 专业 的学 校对 其培养 目
a al ze t c ar ct ri ti an o e at on o “ ac c u de gr du e a put f r rd n y s he h a e s cs d ri nt i f pr ti al n r a at s” nd s o wa
蒋节 祝 辉 周 颜 书工 管专 应 型 科 才 养 一 思 时 亚 俐 成 : 程 理 业 用 本 人 培 的些 路
教学 园地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 科人才培养 的一些思路冰
蒋时节 祝亚辉 周俐。 颜成书
l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 13 2 四川外语学院 03 1
1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3.1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河南工程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区建设,以及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具体措施及效果如下:1、依托我校煤炭、纺织优势,凝练专业培养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然是我校的一个较年轻的工科专业,成立于2011年,当年正式招生。
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我校在1954 年就已成立了化学化工教研室,承担染整技术、纺织、化纤、地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煤炭、纺织特色。
因此,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至今,一直依托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凝练专业培养特色,从培养方案2011版、2013版的煤化工、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到培养方案2015版只设置煤化工一个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根据专业培养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河南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3.09.11•【字号】京教人[2013]18号•【施行日期】2013.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京教人〔2013〕18号)各高等学校、区县教委、中等职业学校及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等文件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开展了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一届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经报请市政府批准,对以下教学成果予以表彰:北京大学王恩哥等申报的“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等8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清华大学袁驷等申报的“推动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成长”等274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工业大学刘中良等申报的“扬学科优势促研究性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等381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商业学校史晓鹤等申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模式”等29项成果获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李季等申报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38项成果获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王欢等申报的“校本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等40项成果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育英学校于会祥等申报的“聚合课程合力,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实效的实验研究”等120项成果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智能建造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智能建造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摘要:本文研究了智能建造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分析智能建造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探讨了具体的构建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和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实施和评价该模式,验证了其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有效性。
该研究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指导,同时应对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智能建造;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引言随着智能建造的兴起,工程管理专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人才,构建适应智能建造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该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分析智能建造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影响和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我们将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并介绍具体的构建方法。
通过实施和评价该模式,我们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并为智能建造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智能建造理念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智能建造理念与工程管理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能建造是指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系统,实现建筑施工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而工程管理专业则致力于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程项目的各项活动,以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和顺利完成。
智能建造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施工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这种智能化的施工过程需要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协调和顺利进行。
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智能建造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合理的项目规划、进度控制、资源管理、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
此外,智能建造也给工程管理专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由于智能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程管理行业的日益壮大,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技能的培养。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管理行业也在不断向着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也要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挑战。
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教学课程、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参与实际的工程管理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管理行业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
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学校还可以引入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课程,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3.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可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工程管理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在实习实训基地中,学生还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工程管理技术和
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强化创新意识
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研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的创新能力。
1. 更多地开展专业合作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学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专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调整专业
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教师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支持力量。
学校需要积极
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修、开展教学研讨
会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
创新。
3.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可以通过组
织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就业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和
就业形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加大对改革与创新的投入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校需要加大对改
革与创新的投入。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项目等方式,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改革与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
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结论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应对行业挑
战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强化
创新意识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需要加强
专业合作、教师培训、学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信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