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用)
上海2021年初三语文二模之古诗文二(学生版)
上海2021年初三语文二模之古诗文二(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上欲杖杀卫士上①尝从复道中见卫士食毕,弃余食于窦②中,怒,欲杖杀之;左右莫敢言。
宪③从容谏曰:“陛下从复道中窥人过.而杀之,臣恐人人不自安。
且陛下恶弃食于地者,为食可以养人也;今以余食杀人,无乃失其本乎!”上大悟,蹶然④起曰:“微兄,几至滥刑。
”遽.释卫士。
是日,上宴饮极欢,自解红玉带,并所乘马以赐宪。
【注释】①上:皇上。
指唐玄宗。
②窦:坑洞。
③宪:宁王李宪。
是唐玄宗同辈兄长。
④蹶然:匆忙的样子。
10.解释加点词意思。
(4分)(1)窥人过._____________ (2)遽.释卫士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分)今以余食杀人,无乃失其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无乃失其本乎”中的“本”在文中指“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13.文中的唐玄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申屠敦之鼎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①。
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
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②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
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为真耳。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敦不平,辨数不已。
众共辱之,敦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权之足以易是非也。
”龙门子④闻而笑曰:“敦何见之晚哉?士⑤之于文亦然。
”【注释】①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云与螭(兽名)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
②飨宾:宴请宾客。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邹忌的讽喻手法及其对齐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讽喻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启发学生学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使学生认识到讽喻在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讽喻手法化解矛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讽喻手法及其对齐王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讽喻手法及其作用。
(2)运用讽喻手法化解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入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要介绍邹忌的背景及其讽喻手法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讽喻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矛盾,尝试运用讽喻手法化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讽喻手法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理解。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讽喻手法,探讨其对齐王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2
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理解讽喻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2)懂得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谦逊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把握。
2.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和讽喻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和讽喻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邹忌的讽喻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翻译难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喻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谦逊品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和讽喻手法。
8. 课后作业:翻译课文,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熟练翻译课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讽齐王”、“纳谏”等。
(3)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3.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讽谏文化,明白邹忌的讽谏目的。
2. 分析齐王接纳意见的过程,从中体会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邹忌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
4. 欣赏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5.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接纳他人意见方面的体会。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接纳他人意见方面的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邹忌讽齐王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讽谏文化和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相关资料,如注释、译文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如何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何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十一中学孔凡杰《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多次修订,该文均作为基本篇目入选,而且,还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一提背诵,不少同学望而生畏。
究其因,我认为主要是不得背诵之法所致。
现依据本人教学实践,就本文的背诵浅谈一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是阅读客体系统中的基本因素”,“环境总是有形无形地施加作用于读者,影响着阅读的过程和效应。
”①作为语文教师,在学生背诵该文段时,我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无噪音的环境,或者有意识地播放一段轻音乐,比如古筝曲《高山流水》、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增强记忆效果。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播放的必须是轻音乐,而且绝对不能有歌词,因为强音乐会刺激干扰大脑,降低阅读效率,歌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者都会对背诵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孕育良好的阅读动机。
有了阅读动机这一阅读的“始动力”,“阅读中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就都活跃起来;没有它,各种智力因素只会在暗夜里沉睡。
”②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确该文的阅读目标——会背;其次,让学生知道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然后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背诵比赛,并根据具体结果及时评价,以激励学生,使先进者信心更足,后进者奋起直追。
3.整体阅读与部分阅读有机结合。
“汉文阅读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从整合出发再到整合终结。
”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先把全文通读几遍,以达到整体把握之目的;然后让学生把全文按意义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阅读,即“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和“进谏的结果”三部分,如此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直至会背;最后再把全文通背几遍,以达到过度学习150%为宜。
4.理清思路,理解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理解性记忆比机械性记忆的效果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启发学生反思自我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会因为学生的不听话而感到烦恼和无奈。
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就会发现有些教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其中蕴含的道理深刻而实用,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下面,我将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谈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介绍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宰相。
当时,齐国国君穆公非常宠信一位叫管仲的大臣,以至于对其他的大臣并不太重视。
有一天,穆公听了管仲的建议,收回了与楚国划界的一块土地。
可是,邹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他建议对齐王进行纳谏。
齐王听到这个建议后非常生气,认为邹忌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对邹忌进行了处罚。
邹忌并没有放弃,他为自己辩护,并主动提出让宰相去替他受罚,齐王见邹忌如此坚持己见,便觉得他是名臣,将他留在身边。
二、启发学生自我反思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教案,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位名臣是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坚持己见,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得到齐王的认可的。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需要时刻反思和提高自己,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而对于学生来说,自我反思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引导他们在改正过程中得到自我提高和提高综合素质。
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呢?以下为我们提供几点建议:1、主动跟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可以主动排除身上的教师威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想法。
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在日常的交流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
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策略。
2、建立反思机制根据课程的主题或任务,我们可以建立反思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期评价和反思。
教师可以把反思结果作为教学参照,借此指导学生实践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二、解题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生演剧收获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演剧收获引言在古代中国历史中,邹忌是一个睿智勇敢的政治家。
邹忌以他的智慧和胆识闻名于世。
他在一次对抗齐王的纳谏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勇气。
而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通过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给人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收获。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对于学生们的影响和收获。
学生演剧的背景和概述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基于历史事件改编的一部剧作。
剧情主要围绕齐国国王对邹国的侵略,以及邹忌为保护邹国利益而勇敢地在齐王面前纳谏的故事展开。
这个故事反映了邹忌作为一个智者和爱国者的品质,并强调了个体勇气以及为国家利益而发声的重要性。
剧中角色的塑造与演绎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通过学生们的精彩演绎,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王齐王是个凶狠而自负的角色,在剧中他代表了权力的傲慢和盲目的侵略欲望。
他的表演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权力对人性的消融作用。
邹忌邹忌则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角色。
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在剧中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邹忌的角色鼓励观众勇敢地为正义和国家利益而奋斗。
邹国百姓邹国百姓是剧中最质朴的角色。
他们代表了国家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
他们在剧中通过集体行动展示了民众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
乐师乐师则将音乐与剧情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戏剧的艺术享受。
音乐的魔力让剧情更加生动和感人。
学生演剧的教育意义通过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们不仅仅在表演技巧方面提高了自己,更在许多其他方面受益良多。
1. 锻炼演技与表达能力学生演剧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机会。
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锻炼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培养合作精神学生演剧需要学生们紧密合作,共同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剧目。
通过学习和排练,学生们学会了互相倾听、协商和合作。
他们克服了困难,共同努力,最终呈现出了一部精彩的演出。
3. 培养勇气与担当剧中的角色邹忌鼓励学生们勇敢地发声,挑战不公正和错误。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接受态度,体会古代散文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邹忌的讽谏方法,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接受态度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邹忌讽谏方法的运用。
3. 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邹忌的背景和作品《邹忌讽齐王纳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分析邹忌的讽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
5. 练习与拓展:(1)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运用邹忌的讽谏方法,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 搜索有关邹忌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邹忌的讽谏方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教具准备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一、导语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
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
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3、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4、体会本文讽劝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国富民安的主题。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老师讲解,学生朗读、讨论、思考电脑多媒体一、导入二、出示本课目标和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简介《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五、识记生字: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七、让学生结合书上解释,语译全文。
八、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第一段,写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以及赞美的缘由。
他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缘由的,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这一段是下文他用暗示比方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第二段,写邹忌设喻进谏,由自己的不易听到直言,指出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
邹忌以一家之事喻一国之事,向齐王进谏。
通过设喻、类比,指出了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因而暗示出纳取直言的重要性。
第三段.写齐威王受到邹忌的'启发,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国家获得大治。
第四段,概述齐王纳谏的结果并点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深刻意义。
先写齐王纳谏的效果。
最终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不需用武力,在朝廷之中就能战胜别的诸侯国”。
九、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免受蒙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但一开口就提到应当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一、教学设计1.预设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预设目标是相对于课堂生成目标而言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给学生预留思维空间。
另外从阅读对话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有话题,预设目标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四者对话的共同话题。
)2.设计思路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原先该文被编在高中教材中,现教材编者多将它编入初二或初三的语文课本中,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学情分析:初二、初三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
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构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研究古代文化打基础。
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如果这一步不首先解决,其他教学目标就难以到达。
课标参照: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
”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潜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盼、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说明:我们认为“文本特点”“学生特征”“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语文的自身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启发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利用一些经典教案来启迪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此案例,启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
相传,齐王因听信小人之言,不听纳谏,残虐百姓,民不聊生。
邹忌通过讽刺齐王“三矢之患,不如一壶之醋”,引起齐王警觉,他最终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纳谏改过。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正确的领导者应该倾听真知灼见,不耻下问,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
而学生作为未来的领袖,也需要具备这种谦虚的态度。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启发学生,指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学生,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
我们不要追求虚荣,而要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感觉的安定。
我们可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中看到,齐王听信小人之言,执迷不悟,最终导致百姓疾苦。
而邹忌通过一个喻示,让齐王明白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使得齐国人民受益。
这启示我们,我们作为学生,不能追求虚荣,不能像齐王一样听信小人之言,深陷痛苦之中。
应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接受不同的意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要有责任感,要有为他人着想的思维方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领导者应该为百姓负责,要在整个社会中扮演“公益”的角色。
我们身为学生,也应该具备这种有声有色的担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关注社会、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习惯。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为身边的人做好事,关注社会,关注公益,关注环境,为社会尽一份力。
作为一名有梦想的学生,我们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规划。
我们不能盲目跟从潮流,不能一味地追求眼前的享乐,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天赋、价值观,走出自己的路。
我们可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中看到,邹忌深知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因此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篇一教学步骤一、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
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
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明确;不是。
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
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
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
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B.向C.对D.比E.跟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8222;#8222;皆以美于(D)徐公③皆朝于(A)齐。
八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适合学生自己预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相传由X向编撰。
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善鼓琴,有辩才。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某某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
修,长。
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2〕、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
昳:美丽。
〔3〕、朝:早晨。
服:动词,穿戴。
〔4〕、窥镜:照镜子。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孰与,用于比拟。
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徐公,人名。
〔6〕、君美甚:你美极了。
〔7〕、与:赶上,比得上。
〔8〕、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
宾语前置用法。
〔9〕、复:又。
〔10〕、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11〕、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
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2〕、孰视之:仔细地观察他。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13〕、弗如远甚:远不如徐公美。
〔14〕、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
暮,夜晚。
寝,躺,卧。
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5)之:助词。
美我:以我为美。
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16)私:动词,偏爱。
(17)诚:确实,实在。
(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动词,以为,认为。
(19)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谁。
(21)四境之内:全国X围内(的人)。
(22)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
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谤:指责;讥,讽刺。
谤讥,指责别人的过错。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及点评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及点评教学要点:1、明确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过程。
2、学会类比手法。
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走近文本师: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今天老师却要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就会明白。
(多媒体演示:《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二、朗读——感知——发现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生:(无人举手)。
师:大家希望谁来读?生:(推荐三人,每人读一段)。
师: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吧,或者说一说你在朗读时,处理某一处字音或节奏方面与他们有哪些不同的意见。
生1:“燕”国,应读“燕”(yān)。
师:对呀,你听得很仔细。
“齐、楚、燕、韩、赵、魏、秦”,古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发现很重要。
除此之外,这个字在作“姓”的时候,它还读“燕yān”呢!生2:在读第一段的时候,我和他的语气不一样。
师:你已经在揣摹人物的语气了,看来你预习得很深入。
师:谁再来说一说?生:(生摇头,表示没有)。
师: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今齐地方千里”怎么读?生1:今齐地方/千里。
生2:(犹豫地)今齐/地方千里。
生3:今/齐地方千里(意识到不正确,但不知该怎样读)师:老师想告诉大家,在现代汉语当中,我们多用双音节词,而在古汉语中,古人们大多喜欢用单音节的词。
你觉得古汉语中“地/方(fāng)”同我们现代汉语的“地方(fang)”一个意思吗?生3:(恍然大悟地),不一样。
在文中“地”应该是“土地”,“方”应该是“方圆”。
师:真好,那么这个句子我们应该怎样停顿呢?生3:今齐地/方千里。
师:你给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吧。
生3: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习,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命题人:张金秀审题人:陈红班级姓名等级一、解释加点词语1.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窥镜..城北徐公美()..() 4.我孰与5.旦日..,客从外来() 6.吾与徐公孰.美()7.明日..徐公来,孰.视之()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9.于是入朝见.威王()1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11.今齐地方..莫不私王()..千里()12.宫妇左右13.王之蔽.甚矣()14.时时..而间.进()15.能谤讥于市朝..()16.闻.寡人之耳者()二、翻译句子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2.忌不自信。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4.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比较阅读。
(一)【甲】《邹忌讽齐王纳谏》略【乙】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节选自《史记》)【注释】①放勋:尧的名。
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
③便章:治理。
④百姓:百官族姓。
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
⑥饬(chì):约束,整顿。
⑦功:事情。
1.下列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B.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C.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D.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美丽) B.期年..之后(满一年)C.以亲.九族(亲近) D.以闰月正.四时(校正)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写“皆朝于齐”,侧面反映了齐王纳谏后的显著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照阅读(一)【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3分)答案: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擅长纳谏。
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3分)答案:因为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答案: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答案: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12.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③孙叔敖为楚令尹担任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离开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分)答:邹忌使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使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
直接陈述利害,能够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23.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2分)A.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粗衣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吾孰与徐公美C.朝服衣冠有一老父衣粗衣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使……听到)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然。
)D.敬受命,愿闻余教(余:其余的。
)2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能够进谏的了⑵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就会离开他26.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5分)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1分)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
(1分)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
(1分)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
(1分)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1分)13.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离开(背弃)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厌恶(嫌弃) )14.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3分)(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15.请仿照例如,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除甲、乙两文之外)(1分)例如: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二)【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助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
③三旦:三天。
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一心,一定。
翻译: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不过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着)几天。
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
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 2 分)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 ( 2 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3 、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题3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三)【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选自《颜斶说齐王》)【注释】①颜斶( chù):齐国隐士。
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
译文:宣王召见颜斶,傲慢地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到我面前来!”宣王很不快乐。
左右大臣连忙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
大王说‘斶过来’,你也说‘大王过来’,这怎么能够呢?”颜斶回答说:“我到大王跟前去,是趋炎附势;大王到我跟前来,是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做一个贪慕权势之小人,不如让大王做个爱贤敬士的明主。
”宣王听后,更加愤怒地问道:“王尊贵呢,还是士尊贵?”颜斶毅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又问:“有根据吗?”颜斶说:“有。
从前秦国攻打齐国,下命令说:‘有人胆敢去柳下季墓地五十步范围内砍伐柴木的,一律死罪,决不赦免。
’又下一道命令说:‘有人能斩获齐王的头颅,就封万户侯,赏黄金二万两。
’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珍贵!”9.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含义。
(2分)(1)王之蔽甚矣(积弊)(2)时时而间进 ( 偶然、间断 )(3)王前为趋士( 尊重 ) (4)王岔然作色日 ( 更加愤怒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大臣里面能够直接指出国王错误的人,获得最高的奖赏。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译文: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珍贵!11.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以下问题。
(2分)(1)甲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是让威王虚心纳谏,强盛国家。
(2)乙文颜斶劝谏齐宣王的目的是让其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12.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答案例如:甲文旁敲侧击,乙文直言不讳,我赞同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直截了当,效率很高,第一种则浪费时间。
(四)【乙】陈轸谓秦惠王曰:“大王尝闻卞庄子刺虎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
大者伤,小者死。
卞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
从伤而伐之。
一举必有两实。
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惠王曰:“善。
”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选自《史记》有改动)。
译文:陈轸对秦惠王说:“大王可曾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么?庄子想要杀老虎,馆竖子阻止他说:“这两只虎刚要吃牛,食物好两虎一定会争夺,争夺就会打斗,打斗后那么大虎受伤,小虎死掉,大虎受伤后再去杀它,一下就能够杀死两只老虎。
”卞庄子觉得准确,站在那等待。
过了一会,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虎受伤,小虎死了。
卞庄子向受伤了的老虎刺去,一下果然立了杀死两只虎的功劳。
如今韩,魏两国相斗,用不了几年,一定是大国伤,小国亡,我们向伤国攻打,一下一定会有两国的利益。
这和庄子杀虎是一个道理啊。
“惠王说:“好。
”大国果然伤亡惨重,小国果然灭亡,秦国起兵攻打。
大获全胜。
10.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4分)(1)臣之妻私臣(偏爱)(2)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方圆)(3)卞庄子以为然(准确) (4)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一年后)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译文:大国果然伤亡惨重,小国灭亡,秦国起兵攻打,大获全胜。
12.细读甲、乙两文,完成以下填空。
(4分)1)甲文中,邹忌用自己受妻、妾、客蒙蔽的故事,来推断齐威王必然“王之蔽甚矣”,乙文中,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建议秦惠王只要等待时机,就能收到“一举必有两实”之效。
(用原文填空)(2)有一个成语源自甲文,这个成语是门庭若市。
可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文中“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这个成语是坐山观虎斗或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或一举两得。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