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课件完善版
合集下载
课件15:第5课 荆轲刺秦王
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 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 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 年),共245年。
课文结构
古文今译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 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而向北掠夺土地,到达燕国 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 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 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 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 手。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 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 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 “时间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 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 “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 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难以预料的强暴的秦 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要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 一起去。现在太子嫌我动身迟缓,我就辞别了!” 于是出发了。
5.易水饯别中,人们为什么要“皆白衣冠以送 之”? 【提示】 “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了这是一场 生离死别,是永诀,送行者都沉浸在撕肝裂胆的痛 楚中。
6.荆轲见秦王,发现“秦武阳色变振恐”后, “顾、笑、前”三个动词,写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 特点? 【提示】 “顾、笑、前”三个动词,写出了荆轲沉 着机智、镇定自若的神态,表明荆轲的超人胆略和 非凡气质。
2.足下: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您”。它是旧时的交际用语,用于下称上或同辈 相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3.祖:出行时祭祀路神。《晋书谢安传》:“帝 出祖于西池。” 4.五音:即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 音,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宫、商、角、徵、 羽,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中国传 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 “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阶级矛盾激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 富差距逐渐拉大,阶级矛 盾日益激化。
政治腐败
各国政治腐败严重,官员 贪污受贿,社会风气败坏 。
秦国的统一进程
秦国的崛起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崛 起,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国的统一战略
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 个击破的战略,逐步吞并 其他国家。
六国的反抗活动
面对秦国的侵略,六国曾 多次联合反抗,但均以失 败告终。
六国的反抗活动
合纵策略
荆轲刺秦王
六国为了对抗秦国,采取了合纵策略 ,即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是六国反抗活 动的代表之一,虽然最终失败了,但 影响深远。
刺秦计划
为了阻止秦国的统一进程,一些有识 之士提出了刺秦计划,试图刺杀秦王 嬴政。
02
荆轲刺秦王的经过
荆轲的背景和动机
荆轲的背景
激励后世英雄
荆轲刺秦王事件成为后世英雄的典范,激励着人们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许多 英雄在面临困境时,都会以荆轲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挑战。
引发历史反思
荆轲刺秦王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对于秦国的统一和历史进程进行了 深入探讨。这一事件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人们理解历史和思考现实 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荆轲个人的影响
荆轲英勇牺牲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在刺杀过程中,他表现 出了顽强的毅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最终英勇牺牲。
荆轲成为后世英雄
荆轲刺秦王事件后,荆轲被后世誉为英雄,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人们敬仰他 的勇气和正义感,将他的事迹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对后世的影响
04
荆轲刺秦王的文化意义
荆轲刺秦王在文学中的表现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57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 —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德谟耶克斯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54页PPT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
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 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 贡赋,赋税。 ⑦北之鄙人
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
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1、准备。(1--6)
2、诀别。(7--9)
(1)简介背景。(1-2)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
3、刺秦。(10--18)
(1)、计见秦王。(10--11) (2)、勇刺秦王。(12--17) (3)、壮志未酬。(18)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历 史 背 景 (七雄争霸地图)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 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 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 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 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 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该书长于议论和叙事,善用譬喻,文笔流畅, 语言生动活泼,富于雄辩和运筹的机智,描 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 的寓言有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狐 假虎威” “狡兔三窟”“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 策·魏策》。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 策》。
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 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 贡赋,赋税。 ⑦北之鄙人
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
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1、准备。(1--6)
2、诀别。(7--9)
(1)简介背景。(1-2)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
3、刺秦。(10--18)
(1)、计见秦王。(10--11) (2)、勇刺秦王。(12--17) (3)、壮志未酬。(18)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历 史 背 景 (七雄争霸地图)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 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 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 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 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 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该书长于议论和叙事,善用譬喻,文笔流畅, 语言生动活泼,富于雄辩和运筹的机智,描 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 的寓言有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狐 假虎威” “狡兔三窟”“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 策·魏策》。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 策》。
荆轲刺秦王-完整版PPT课件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会了推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方法,懂 得了如何翻译文言文,掌握了分析了人物 (荆轲)性格特点的技巧。
六、
1、翻译第8、15段。(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对荆轲刺杀秦王行为的评价。可上网
搜索资料,得出自己的看法。
谢谢指导! 2014年9月17
日
四、问题探究 1、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深谋远虑 沉着刚烈 胆色过人 机智果敢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2、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荆轲,写秦武阳、太子 丹、秦王等有何作用?
衬托: 1)写秦武阳,衬托荆轲的胆色 2)写太子丹,衬托荆轲的沉着 3)写秦王等,衬托荆轲的勇武
3、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课外进行)
名词作状语,用盒子
8、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道歉
二)解析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假设,如果 语气助词,表否定语气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介词,表原因,因为
助词,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代词,代荆轲动身这件事
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倚柱而笑
欢迎 光临指导!
战国四大刺客 专诸(刺王僚) 要离(刺庆忌) 聂政(刺韩傀)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学习目标 1、学习推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 2、分析荆轲的性格,学习其精神; 3、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一、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
概括。 荆轲刺秦王 2、文章写了几个人物?最主要的是谁?
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秦王等 最主要的是荆轲
二、重点研读 1、研读8、9段,理解词、句的含义; 2、研读14、15段,理解词、句的含义; 3、口头翻译14段,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用词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 品 介 绍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经过 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 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宋、卫、中山十二策。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 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 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 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成就大事或为了更大的、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忍痛割舍掉 现有的部分利益。与”丢卒保车”的意思接近。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 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 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 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 国侠累。 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 赢政,功败垂成。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 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杀。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去了以后,就再也不回来了。用来形容 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唐·崔颢《黄鹤楼》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怒发冲冠
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头发直竖,顶 起帽子。形容非常愤怒。
见:
1、召见、接见 2、被,表被动 3、通“现”,显露 4、看见、见到 5、会见 秦王必说见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乃遂私见樊於期
陈:
1、陈述 2、陈列 恐惧不敢自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兵:
1、军队 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2、士兵
3、兵器、武器
要 离 聂 政
专 诸 荆 轲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 胥隐居于阳山,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 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 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 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 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 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 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欲伐吴报仇。公子庆忌手能接飞 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 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 断臂”即来源于此)
判断句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省略句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5)(樊於期)遂自刎。 (6)人不敢与(之)忤视. (7)比(于)诸侯之列。 (8)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9)(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 (10)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 (12)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3)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视死如归
研读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 眩良久”,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反衬其义勇
人物形象
太子丹
反 衬 其 智 勇
浮躁多疑 谋事不周 贪婪怯弱
樊於期
正衬其义勇
荆轲
反衬其义勇
秦王
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
反 深沉、刚毅 衬 刚烈忠义、有勇有谋、 其 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 机智勇敢 神 侠义之士的形象 勇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 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
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 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 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 临其境的感觉。
廷 刺 秦 王
研读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⑧荆轲是怎样掩饰秦武阳的 失态的,这表现了荆轲怎样 的性格特点?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 非凡的气质
⑨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 笑”,“箕踞以骂”,说明了什么?
荆轲
深谋远虑 勇敢果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樊 於 期 自 刎
‚偏袒扼腕而进曰‘此 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遂自刎‛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6、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 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 ,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一方面表现他在大兵压境是的惊恐、焦急, 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 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外勇内怯
秦武阳
思考:怎样认识荆轲 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 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 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 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 难句的节奏。 2、对照课本注释及课堂讲义,疏通文意。 3、分析文章的内容。
正音
王翦 樊於 期 揕其胸 虏赵王 戮没 偏袒扼腕 谒见 骨髓 拊心
刎
淬
盛
濡缕
图穷而匕现
变徵 厚遗 目眩
惶急
夏无且
还柱而走
被八创
卒起不意
箕踞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 的?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乃欲以生劫之
古今异义
补充
课后第三题 卷子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 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左右乃曰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 露出来。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 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 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 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 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 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 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详 略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 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告之以谋)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 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句式特点
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 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取之百金。 即“(以百金)取之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即 “嘉为先(于秦王)言”,蒙嘉替他先对秦王说 ④见燕使者咸阳宫。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易水辞诀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 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凄凉悲怆的氛围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 势
易 水 送 别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 忾的气氛。表现荆轲的思想感 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成功)
(举起) (身子向上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自引而起
一词多义
穷:
1、困厄,走投无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尽、完
3、走尽
图穷而匕首见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就:
1、接近、登上 2、成功 3、靠近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金就砺则利。(《劝学》)
引: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 品 介 绍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经过 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 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宋、卫、中山十二策。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 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 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 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成就大事或为了更大的、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忍痛割舍掉 现有的部分利益。与”丢卒保车”的意思接近。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 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 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 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 国侠累。 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 赢政,功败垂成。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 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杀。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去了以后,就再也不回来了。用来形容 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唐·崔颢《黄鹤楼》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怒发冲冠
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头发直竖,顶 起帽子。形容非常愤怒。
见:
1、召见、接见 2、被,表被动 3、通“现”,显露 4、看见、见到 5、会见 秦王必说见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乃遂私见樊於期
陈:
1、陈述 2、陈列 恐惧不敢自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兵:
1、军队 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2、士兵
3、兵器、武器
要 离 聂 政
专 诸 荆 轲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 胥隐居于阳山,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 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 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 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 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 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 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欲伐吴报仇。公子庆忌手能接飞 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 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 断臂”即来源于此)
判断句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省略句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5)(樊於期)遂自刎。 (6)人不敢与(之)忤视. (7)比(于)诸侯之列。 (8)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9)(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 (10)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 (12)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3)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视死如归
研读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 眩良久”,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反衬其义勇
人物形象
太子丹
反 衬 其 智 勇
浮躁多疑 谋事不周 贪婪怯弱
樊於期
正衬其义勇
荆轲
反衬其义勇
秦王
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
反 深沉、刚毅 衬 刚烈忠义、有勇有谋、 其 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 机智勇敢 神 侠义之士的形象 勇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 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
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 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 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 临其境的感觉。
廷 刺 秦 王
研读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⑧荆轲是怎样掩饰秦武阳的 失态的,这表现了荆轲怎样 的性格特点?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 非凡的气质
⑨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 笑”,“箕踞以骂”,说明了什么?
荆轲
深谋远虑 勇敢果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樊 於 期 自 刎
‚偏袒扼腕而进曰‘此 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遂自刎‛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6、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 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 ,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一方面表现他在大兵压境是的惊恐、焦急, 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 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外勇内怯
秦武阳
思考:怎样认识荆轲 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 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 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 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 难句的节奏。 2、对照课本注释及课堂讲义,疏通文意。 3、分析文章的内容。
正音
王翦 樊於 期 揕其胸 虏赵王 戮没 偏袒扼腕 谒见 骨髓 拊心
刎
淬
盛
濡缕
图穷而匕现
变徵 厚遗 目眩
惶急
夏无且
还柱而走
被八创
卒起不意
箕踞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 的?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乃欲以生劫之
古今异义
补充
课后第三题 卷子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 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左右乃曰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 露出来。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 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 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 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 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 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 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详 略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 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告之以谋)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 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句式特点
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 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取之百金。 即“(以百金)取之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即 “嘉为先(于秦王)言”,蒙嘉替他先对秦王说 ④见燕使者咸阳宫。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易水辞诀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 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凄凉悲怆的氛围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 势
易 水 送 别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 忾的气氛。表现荆轲的思想感 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成功)
(举起) (身子向上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自引而起
一词多义
穷:
1、困厄,走投无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尽、完
3、走尽
图穷而匕首见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就:
1、接近、登上 2、成功 3、靠近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金就砺则利。(《劝学》)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