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构建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打造武汉城市圈人才洼地
题 处 理等 方 面 的服务 。建 立 人才 事项
督 办 制度 ,对 人 才直 接反 映 或通 过热
线 服 务 电话 等 渠 道 解 到 的 人 才 事
项 ,限期 办理 。二 是 资金 扶持 上不 封 顶 。对 高层次人 才承 担 的项 目和课题 , 对 符合 产 业发 展方 向 、能 够 引领科 技 创 新 并带 来重 大经 济 效益 和社 会效 益
参 政 议 政
[aZe g ih n] C nhn YZ eg
研 费用 , 为他 们 的学 习 、 研 和生 活 或 科 预支 付 一定 费用 。二 是 事业 单位 出现 空 编 时优 先 从 全 日制 本 科 生 中 考 录 . 特殊 岗位急 需全 日制 本 科 以上毕 业 生 经 人 事 部 门 考 核 确 认 后 可 以超 编 安 排 。三是 凡 自愿 到武 汉地 区就业 的外 实就 业单 位后 直 接获 得本 地 户籍 四
作 、项 目指 导 等形 式 ,使 人才 为 我所
用 。必须加 快户籍 制度 改革 的步伐 , 尽 快 建立 武汉地 区人 才 “ 工作 居 住证 制 度 ” 实行 市 民待 遇 , 享 受 相 关 优 惠 , 并 政 策 。鼓 励各 类 高级 人才 通 过 技术 入 股、 合作 开发 、 咨询顾 问 、 察讲 学 、 考 学
次人 才 和急 需人 才方 面 ,应 重 点抓 好
1 在 人 才 引 进 中 。 持 “ 性 引 、 坚 刚 进 ” “ 性 引 进 ” 结 合 。对 于 直 接 引 与 柔 相
三个 创业 平 台建 设 :一是 博 士后 工 作
站 : 是 留学生 创业 园 ; 二 三是 大 力 引进 国外专 家 和智 力 。同时 , 引进 的高层 对 次 紧缺人 才可 以考 虑 在个 人 所得 税 上 给予优 惠政策 。对急 需引进 的人 才 , 涉 及 档 案 、 资 、 房 、 属 随 迁 及 T 作 工 住 家 安 排 等事 宜 的 ,可 本 着从 宽从 优 的原 则 一事 一议 , 特事 特办 。
湖北省科技人才集聚环境优化研究——基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
是 协调 科技 人 才集 聚 内部 矛盾 、 化解 科
技 人 才 集 聚 内 部 冲 突并 提 高 科 技 人 才 集 聚效 应 的有 效手 段 . 目前 已经 成 为完
以人 才 创业 环境 、 才发 展环 境 、 人 人 程 中面 临 的重 大 问题 . 问题 的 产生 主 层 。 该 要 是 由于 那 些追 求 自身 价 值 实 现 的 科
包 括 规则 、 文化 、 社会 观 念等 。“ 谐则 ” 是 技人 才 在形 成 集 聚之 后 . 于其 所在 的 由 下 去 追求 系统 和组 织优 化 的原 则 。该理 而 就 会 使 该 组 织 的 原 有 的 管 理 方 法 和
1 和 谐 管 理 理 论
和 谐 管 理 理 论 是 构 建 在 系 统 理 论 统 协 调 发展 可见 . 和谐 管 理 理论 就 是
分 析 基础 之 上 . 核 心 思想 是 由于组 织 要 在 组 织 内部 树 立个 人 与组 织 之 间 共 其 内部 的各 种 要 素之 间有 着各 种 联 系 . 因
宜 荆 组织 没 有 与之 配 套 的全 面 应对措 施 . 从 查 问卷 的形 式 对 武 汉 、 昌 、 州 和黄
手段 面 临着极 其严 峻 的挑 战 在另 一方 们 对 各 层 次 要 素 的 相 对 重要 程 度 进行
依 政 目标 与 科 技 人 才 的个 人 要 求 之 间往 往 量 进 行 综 合 权 重 排 序 . 次 为 : 治 环 境 、 济 环 境 、 织 环 境 、 技 创 新 环 经 组 科
武汉吸引人才的措施
武汉吸引人才的措施引言作为中国的重要中部城市,武汉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科研平台和创新创业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武汉,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武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武汉在教育、科研、就业和生活等方面所采取的吸引人才的措施。
1. 教育资源武汉作为一个教育中心城市,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院所。
为了吸引人才,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奖励人才在武汉就读等。
•高校优先:武汉市政府鼓励高校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可以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并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如教育资源的优先分配。
•研究生招生计划:武汉各高校每年都会提供大量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武汉深造。
这些计划不仅包括学术研究型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如工程硕士、MBA等。
•学费减免和奖学金:武汉市政府为优秀人才提供学费减免和奖学金,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并鼓励他们在武汉的学习和研究。
2. 科研平台武汉作为一个科技创新中心,拥有许多科研平台和创新资源。
为了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武汉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科研经费等。
•科研基地建设:武汉市政府积极推动科研基地的建设,如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东湖创新谷等。
这些科研基地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优质的科研环境,为科研人才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科研经费支持:武汉市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项目的支持,包括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
科研人才可以通过申请获得这些经费的支持,从而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3. 就业机会武汉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拥有众多的企业和产业。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武汉就业,武汉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环境等。
•优质工作岗位:武汉市政府鼓励企业提供优质的工作岗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政府还支持和鼓励创业,提供创业补贴和扶持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作者:陈德刚来源:《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武汉城市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包含武汉一百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中小城市,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武汉城市圈规划在未来若干年内实现圈内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一体化”。
要在规划期内完成各种“一体化”,人才的因素将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武汉城市圈内必须要实现人力资源一体化战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从而提高效率、保持并加强自身竞争优势。
一、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原因分析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资源虽然丰富,但是配置效率不高,产业分布、层次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且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动态不平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尚未形成。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人才太少,二产业人才也不丰富,人才较多地集中于第三产业。
而各产业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第二产业科技人才太少,不利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开发。
同时,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的层次分布在地市层次过多,在乡镇层次较少。
此外,武汉城市圈人才建设上存在着“三难”问题:缺乏吸引力,导致埠外人才难引进;缺乏凝聚力,导致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导致现有人才难盘活。
1、武汉城市圈经济实力不强。
一是开放不够及其先导作用不够,开放进程相对缓慢,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与目标有较大差距;开放的先导作用不突出。
例如,2006年,湖北外资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商品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7%、6.5%、12.2%,明显低于浙江9.1%、50.4%、69.4%的水平。
二是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不够。
长期以来 ,湖北依靠传统产业和国有经济支撑整个经济增长 ,而负担轻、机制灵活的非国有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1.02•【字号】鄂政办函〔2016〕104号•【施行日期】2016.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函〔2016〕104号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1月2日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3号)、《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函》(商政函〔2016〕215号)精神,为扎实有效推进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采取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构建武汉城市圈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以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战略为契机,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探索对外经贸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为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内陆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步伐,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总体目标。
二、工作目标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形成适应市场配置资源的管理服务新体制,不断优化经济运行模式,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举措。
论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构建
论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构建【摘要】发挥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需要依靠科技人才。
而现实中,人才流向和分布上出现了不均的现象,这已成为当前圈内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仅依靠高层次人才是不够的,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其思路为:发挥武汉地区国家实验室、科研所、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按市场导向,由政府提供服务扶持来建立武汉城市圈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科教资源创新能力2008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湖北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其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
科技人才通过科研工作产生科研成果,并通过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科教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
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总体实力较强,但科技人才队伍却存在管理机制不活、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合理、领军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等问题。
这与圈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因此,武汉城市圈需要构建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为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一、人才流向和分布上的不均现象,是当前圈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2007年9月11日第二届武汉城市圈发展论坛上,几十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人才,为企业创新、创造利润的人才。
武汉城市圈是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但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武汉又集中于科研所、设计院和高等院校。
而且与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目前武汉市有大专院校59所,各类研发机构400多个,其中中央部署科研院所26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科教实力位于全国第三”。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
源 管 理 新 体 制 尚 未 形 成 。 武 汉 城 市 圈 是 熟 悉 并 善 于 运 用 世 贸 组 织 规 则 的 人 施 设 备 严 重 老 化 , 适 应 工 作 需 要 。二 不 人 力 资 源 产 业 结 构 不 合 理 ,第 一 产 业 才 , 是 凤 毛 麟 角 。二 是 能 级 结 构 不 合 是 市场 信 息 网络 建设 起 步 晚 ,未 实现 更 人 才 太 少 , 产 业 人 才 也 不 丰 富 , 才 理 。 中级 人 才 较 多 , 级 人 才 总 量 严 全省 联 网 。 有形 成全 省联 网 、 息共 二 人 初 高 没 信 较 多 地 集 中 于 第 三 产 业 。 而 各 产 业 人 重 不 足 。 是产 业分 布不 合 理 。 一产 享 的 网 络 平 台 ,无 法 满 足 对 劳 动 力 供 三 第 力 资 源 的 专 业 结 构 也 存 在 不 合 理 现 业 科 技 人 才 严 重 短 缺 ,第 三 产 业 内 部 求 海 量数 据 的处 理 、 存储 和 交 换需 要 。
城 市圈 内必 须 要 实现 人 力资 源 一 体化 乏 充 分 互 动 、 企 业 间 缺 乏 充 分 的 产 业 而 在非 国有 的中 小企 业 里 ,绩 效 管理
战 略 , 强 对 人 力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管 理 , 关 联 、在 区 域 内 部 方 面 县 域 经 济 和 地 制 度 更 是 缺 乏 合 理 性 和 激 励 性 , 导 致 加 从 而 提 高 效 率 、保 持 并 加 强 自 身 竞 争 方 资 源 关 联 不 够 、 劳 动 力 转 移 有 过 度 人 才 主 动 性 、 造 性 差 、 极 怠 工 甚 至 创 消
分 析
接 导致 高 素质 人才 外流 且 引进 困难 。
武汉市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武汉市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摘要】武汉作为华中重要城市,高校云集、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其综合实力、人才配置指数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却相差甚远。
其主要原因与武汉人才培养机制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剖析武汉市人才培养机制现状,试图构建武汉市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有利的基础。
【关键词】武汉市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学校一切问题的核心。
而大学又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所谓遗传是指社会遗传,即后世大学对先前大学有益的教育范式和理念的继承;所谓环境是指发展中的大学所面对的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控制。
纵观世界教育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国家)、(社会)市场经济和高校,其中心点最终要归结于人才培养。
换句话说,人才培养的影响因子源于政府(国家)、(社会)市场经济和高校。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本文中人才的含义,系指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接受再培训的人。
人才培养,通常所指学校的人才培养,即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征对其进行培养、开发其潜力的过程。
“机制”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mechane,指反映机体内部所产生的保持机体活动的各种作用能力及其作用方式。
互动机制,即机体“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共同参与、互相推进。
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
具体从三个纬度来理解:首先,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依赖于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所形成的特定组织结构,即高等学校;其次,人才培养机制又反映了人才培养动态性的要素,它随着人才培养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不仅要考察人才培养的组织结构“高校”,同时要考察它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即“政府”和“社会”;再次,人才培养机制还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自然能动性,即在政府、社会和高校三纬度作用力下,人才培养内部所产生的保持人才培养活动的各种作用能力及其作用方式。
关于武汉城市圈发展中人力资源问题的探究
尤 其 是 高 科技 人 才 将 成 为 一 个 国家 、一 个 收 益 却 增 加 了 1. 75倍 因 此 . 人 力 资 源 中 的 9个 城 市 更 是 教 育 发 展 的 重 中之 重 . 对 地 区 乃 至 一 个 企 业 间人 才 的竞 争 因 此 . 人 的 投 资 是 高 增 值 回报 的 投 资 。 力 资 源 的 开 发 与 合 理 利 用 也 就 是 人 力 资源 13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 的有 效性 显得 尤 为 重要 然 而 .从 其 人 力 资 源 的 发 展 现 状 来 看 却 不 容 乐 观 以 武 汉 为 例 . 1 在 9个 副 省 级 以 上
一
个 国家 或 地 区 由 劳动 力 体 现 的 知 识 和 技 促 进 经济 增 长 .这 点 在 现 代 经 济 中是 无 疑 居 第 4位 .初 中及 以 下学 历 的 占 3 .8 . 05 %
力 资 本 这 一增 值 最 快 的 重要 因素 , 促 进 武 汉 城 市 圈 经 济发 展 。 以 关键 词 人 力 资本
F 4 20
武汉城 市圈 教 育
人 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源
A
中图 分 类 号
文献标识码
随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不 断 深 入 .人 们 对 育 投 资 重 要 因 此 . 在 对 人 力 资 本 的 测 度 以大 武 汉 为 核 心 .与 周 边 8个 中小 城 市 优 现 经 济 发 展 定 义 的 衡 量 已不 仅 仅 局 限 为 简单 往 往 依 靠 教 育 与 职 业 培 训 的 数 据 显 示
D 在 发 展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中 .对 人 力 资源 城 市 中 .武 汉 市 人 均 G P处 于 倒 数 第 6
流动人口空间体系及其与城镇体系的相关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空 间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但这除 了对经济产出的作用之外 ,还有更重要 的 ,就是对不同等级城镇 、 乡村 间相互联 系和分工体 系的作用 ,也就是城镇体 系的合理化发展 。研究城 市圈的人 口流动分布
情况 以及与城市体 系的关 系 ,有利 于完善城市 圈的运 行机制 ,合理规划人 口流动的格局 ,从而使 圈 内各个 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更加有 效。
由于缺少仙桃 、天 门和潜 江的有关数据 ,因此我们研 究其它六个 城市 的迁 入人 口性别 结构 。
2 0 年人 口普查数据显示 ,在武汉城市 圈的迁人人 口中 ,男性 占的比重为 5 %,也就是说男女 比 00 1
例是相差不 大的 ;从各个城市迁入人 口的性别结构来看 ,基本 一致 ,黄石迁人人 口中男性 占的 比
会领 域 内涉及空 间关 系和 空间格局 比较 常用 的 方 法是 空间 自相关 方法 ,它 以空 间邻近 位置属 性 的相似性为依据 ,空间 自相关与空间格局存在着对应 的关系 。正的空间 自相关对应着集聚格局 , 负 的空间 自相关对应着离散格局 。当不存在空 间 自相关时 ,属性 观测值 呈随机分布 。人 口流动具
在 1— 5 之间 。而 0 1 54 岁 — 4岁以及 6 5岁及 以上的人 口所 占比重均 较小 ;从各个城市 的具体情 况来
看 ,武汉 、黄石 、黄 冈和孝感的迁入人 口均集 中在 1— 5 5 4 岁之 间 ,因为这一部分劳动力大多属 于
武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探讨
改革 开 放 以后 .尤 其 是 进入 2 1世
纪 .对人 才 的需 要 发生 了巨 大变化 , 专
大 变化 。农 学 、 学 、 工 医学 、 筑 学 等学 业 技 术人 才太 专 . 以适用 多 学科 交 叉 建 难 国等思 想在 民国 时期 颇 为流 行 。 们对 济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和 国 家发 展 新 战 略 的 人
合并 , 立 起 独 立 的 工 科 、 林 、 药 、 建 农 医
而这 需要 大批 育. 重视 对人 才 的培养 。在 皇权 时代 。 对 成 为 国家 发展 战 略首 选 . 进行 了以专 业分 工 为导 向的 院校 大 平 天下 ” “ 而 忧则仕 ”是很 多 学 子 的 式 . .学 只能 培养 大 量 的文人 官僚 . 对现 代科 而
15 98
活 剥 地 接 受 这 样 一 个 见 解—— ‘ 学 ’ 实 验 主 义 的理 智 精 神 也 的确 可 以让 我 科
人才 的认识 突 破 了“ ” 官 的局 限 . 始进 开 入 “ 百 六 十行 . 行 出 状 元 ” 新 局 三 行 的
面
实业 报 发 展 的需要 . 也难 以满 足 日益 复杂 的 经 先 头 兵 . 创新 型科 技 人 才提 出 了更 多 科在 我 国普 遍 建立 。学 以致用 、 对
变 的 、 确 无 误 的 知 识 或 技 能 . 种 看 恰 恰 是 对 这 种 绝 对 主 义 权 威 的 挑 战 . 正 这 而
3 詹姆 斯. 用主 义[ . 实 M]北京 : 商务 印 书馆 ,
1 79 9
战才 能够使 人类 社会 得 以不 断前 进 。当 然 也应 该 看 到 。在 现 代 性 的风 险 社 会 中 . 们 固然 很难 在 依赖 某 种绝 对 主义 我 的理性 权威 而 生存 . 而杜 威 提倡 的这 种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1. 引言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城市的综合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本文将从城市圈规划的目标、范围、重点任务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2. 规划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以武汉市为核心,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具体目标如下:•加快武汉市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强化武汉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3. 规划范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武汉市区及其周边的若干城市,主要包括: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
4. 重点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4.1 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交通网络的衔接,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推动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4.2 城市功能提升推动武汉市及周边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建设高等教育、科研、医疗、文化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4.3 城市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4.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实施策略为实现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具体策略如下:5.1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资金和人才流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落户。
谈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
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扮演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角色。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已成为湖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将探讨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
1. 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升级。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员流动和物流运输。
这为湖北省各个地区的产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优化湖北省的产业布局。
2. 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武汉城市圈建设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
作为湖北省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市聚集了大量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众多的企业总部和创新企业。
这为湖北省各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湖北省各地的企业可以通过与武汉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创新成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1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推进,湖北省的制造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
传统的重工业正在向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
武汉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兵工产业基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上具有优势。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湖北省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2.2 服务业的发展除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武汉城市圈建设也推动了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市拥有完善的金融、科技、文化等服务业体系。
湖北省各地的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与武汉市的合作,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共同发展。
3. 人才流动的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使得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选择在武汉市工作和生活,湖北省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湖北省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同时,人员流动也促进了湖北省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NEW)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5公共行政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6年广西民族大学82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2015年广西民族大学82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82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82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2012年广西民族大学82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2011年广西民族大学833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2010年广西民族大学833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2009年广西民族大学833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2008年广西民族大学627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07年广西民族大学627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2016年广西民族大学82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试题(试卷代号:A卷)科目代码: 825科目名称: 公共行政学适用学科专业: 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研究方向: 所有方向命题教师签名:考生须知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作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
交卷时,请配合监考人员验收,并请监考人员在准考证相应位置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证)。
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5小题,共40分)1.公共行政2.行政监督3.学习型组织4.人事行政5.零基预算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1.简述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信息社会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3.简述行政决策咨询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4.简述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2小题,共50分)1.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请应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化以预防和克服行政伦理失范。
2.201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请应用所学理论,谈谈你对当代中国行政权力发展的思考。
武汉都市圈人才共享机制研究———
第3期2023年1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No 3January,2023基金项目:湖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 学习研究阐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㊂作者简介:郭小燕(1989 ),女,湖北黄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发展㊂武汉都市圈人才共享机制研究以黄石市为例郭小燕,李㊀琳(中共黄石市委党校,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文章研究表明,以 武鄂黄黄 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加速了各要素间的流动,人才作为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关键要素,流动也日趋频繁㊂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㊁产业布局同质化㊁共享机制欠完善以及公共服务未统一等因素的制约, 武鄂黄黄 依然存在人才分布不均㊁引才竞争激烈㊁人才合作不畅㊁人才流动受阻等问题㊂因此, 十四五 时期,以 武鄂黄黄 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应加强人才共享机制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区域内人才 共引㊁共育㊁共用㊁共服 的共享机制框架,从人才链㊁产业链㊁资金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来分析黄石实现人才共享的路径,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㊂关键词: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人才;共享机制㊀中图分类号:F29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武汉都市圈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㊁最具活力的地区㊂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重点建设 武鄂黄黄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以 武鄂黄黄 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同时,把黄石放在湖北发展全局中来审视和谋划,对黄石发展寄予厚望㊂黄石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关键是人才要素的拥有,人才和产业是其发展与创新的两大引擎[1]㊂然而,目前黄石人才供需不匹配,高层次人才㊁产业领军人才短缺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人才引不来留不住㊁用不好用不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黄石融入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㊂人才自由流动和区域人才合理配置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2],因此,黄石要想破解当前人才紧缺问题,关键在于合理有效地利用武汉都市圈的人才资源,促成都市圈内人才共享㊂1㊀黄石人才现状及人才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1 1㊀黄石人才建设现状1 1 1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㊀㊀近年来,黄石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培养㊁引进㊁用好㊁留住人才,为黄石转型升级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㊂省级及以上重要人才计划㊁产业人才㊁聚才平台等工作居湖北省第一方阵㊂2020年跻身全国科技创新指数百强城市㊁国家营商环境测评50强城市(包含 人才流动便利度 指标)㊂目前,黄石市人才总量48 5万人(不含党政人才)㊂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0万人㊁技能人才28 17万人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 1万人㊁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㊁社会工作人才1万人㊂在职在岗国家级专家人才114名㊁省级专家人才344名㊁市级专家人才606名㊁外籍专家人才42名㊂1 1 2㊀人才共用共享实践㊀㊀一是创新引才用才模式㊂编印了‘黄石籍在外人才名录“,收录黄石籍在外高层次人才2500余名,其中,收录武汉城市圈黄石籍高层次人才540余名,为黄石市招才引智㊁招商引资提供了翔实的 人才地图 ;充分利用武汉科教资源富集优势,举办了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活动和高校成果对接会,实现 引才在武汉㊁用才在黄石 ㊂二是推进人力资源共享㊂立足黄石市就业实际,不断拓宽渠道,扩大招引区域,深入推进区域性劳务协作,协调指导相关县市区对口对接,签订劳务合作协议㊂三是开展各类引才活动㊂围绕黄石市各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发展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发布了‘黄石市2021年度主导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和‘黄石市十二条重点产业链企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累计邀请企业649家参加 智慧黄石高校行 高校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3 5万余个㊂积极对接武汉各高校开展专项招聘行动,2021年,共组织121家企业单位赴武汉高校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838个,现场洽谈人数1570人,签订就业意向586人㊂1 2㊀黄石人才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㊀㊀在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3]㊂近年来,黄石市多路并进,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人才匮乏现象有所缓解,但面对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带来的机遇,黄石未能和都市圈内各市实现有效的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机制的缺位是重要原因㊂1 2 1㊀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分布不均㊀㊀武汉都市圈各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各市之间人才集聚的 虹吸效应 和 马太效应 依然十分显著[4]㊂具体来看,武汉市凭借产业经济优势,加上中央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武汉发展,使其成为人才流动和集聚的获益城市㊂黄石受武汉等周边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尤其是半小时城市圈的交通优势,更多人才选择 武汉飞 东南飞 ,部分黄石籍高校毕业生开启了 上班在武汉㊁周末在黄石 模式㊂人力用工成本方面,以小时工价格为例,武汉市联想㊁华新光电㊁天马微电子等企业,普遍都是28 30元/小时,最高工价已达到35元/小时㊂而黄石市企业用工成本虽在增加,部分企业的小时工价已从17元/小时涨到22元/小时,最高的提高到24元/小时,但与武汉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㊂因此,武汉与黄石之间的人才流动并没有使得黄石从中获益太多,反而让原有的人才流失,人才聚集度下降㊂1 2 2㊀产业布局同质化,引才竞争激烈㊀㊀由武汉都市圈核心区 武鄂黄黄 4市产业结构相似度来看:一方面武汉与其他3市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另一方面,4市之间的重点引才产业领域具有相似性㊂例如武汉㊁黄石和黄冈3市,在新材料㊁电子信息㊁智能装备㊁生命健康㊁节能环保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有高层次人才需求;黄石和鄂州有电子信息㊁生物医药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引才需求,这势必导致黄石与其他3市所需人才类型有较高相似度,加剧了区域间的人才竞争㊂因此,武汉都市圈核心区4市的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各市的人才政策大同小异,都围绕力度㊁数量来做文章,导致系统性不强,特色不足,主要通过人才补贴㊁项目支持㊁服务保障以及基础设施等激励措施来吸引人才,新出台的人才政策会被迅速跟风复制,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引才政策相互竞争且缺乏统筹协调㊂这种 分裂化 的治理模式,加剧了各地对人才流动的行政干预,制约了 武鄂黄黄 人才一体化发展㊂1 2 3㊀共享机制欠完善,人才合作不畅㊀㊀虽然黄石与武汉都市圈内城市多领域沟通合作不断增多,与武汉签订了‘武汉黄石人社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武汉城市圈劳动保障监察合作备忘录“,与鄂州签订‘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地人才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人才合作的协同度较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协同机制和制衡机制,因此,武汉都市圈内目前较难实现人才一体化流动和配置㊂此外,没有统一的人才共享平台,虽然已经有以 武汉都市圈 名义建立的数据平台和服务平台,但多为借名,实质上还是供地方所用,并没有真正实现武汉都市圈内人才的交流和共享㊂1 2 4㊀公共服务不统一,人才流动受阻㊀㊀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更具吸引力㊂因武汉都市圈核心区内各城市发展程度不同,财政保障能力差距较大,教育㊁医疗㊁社保㊁公积金等政策差异很大,同城同待遇短期内难以实现,势必影响同城化的发展进程㊂武汉相较于黄石,在经济㊁科教㊁医疗㊁环境㊁制度㊁公共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竞争优势,对高层次人才有更强的吸引力,而黄石的人才吸引力则相对较弱,人才流动受阻㊂此外,区域内各城市还未从 对话性合作 走向 制度性合作 ,如 武鄂黄黄 4市的证照 一网通办 ㊁人才互认共享㊁社会保障互联互通㊁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政策配套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人才一体化发展㊂2 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㊀㊀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是以 武鄂黄黄 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关键,是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㊂只有进一步推动人才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才能为新技术㊁新业态㊁新模式的成长留出空间[5]㊂因而, 武鄂黄黄 应以 规划共商㊁主体共建㊁过程共管㊁资源共享 为指导思想,加强人才共享机制的顶层设计(见图1)㊂武汉都市圈 武鄂黄黄 核心区人才密集㊁工业基础厚实,虽然存在一定的产业同构和人才竞争,但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具有一定的梯队性和互补性㊂因此, 武鄂黄黄 4市应将 强化协同㊁优势互补㊁突出特色 作为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人才共享的 共引机制㊁共育机制㊁共用机制㊁共服机制 ,构建标准和规则统一㊁互联互通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从而推动武汉都市圈人才的一体化发展㊂2 1㊀共引机制㊀㊀一方面, 武鄂黄黄 4市进一步扩容健全区域性图1㊀ 武鄂黄黄 4市人才共享机制框架体系产业用工联盟,整合发布都市圈内企业用工㊁求职择业岗位信息,实现跨市需求快速精准匹配,通过人才大数据平台,打破区域间人才壁垒,为各市提供有效的引才渠道㊂另一方面,建立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基金,共同出资成立产业㊁教育㊁研发㊁人才等各类平台载体,加速 武鄂黄黄 四市的 以资引才 进程㊂2 2㊀共育机制㊀㊀一方面, 武鄂黄黄 4市内的高校可以尝试建立武汉都市圈高校联盟,加强高校间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教学资源共用共享㊁学分互认等方式逐渐实现人才一体化培养㊂另一方面,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为武汉都市圈内城市的人才提供人才培训㊁国际合作交流㊁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提升武汉都市圈内人才的素质能力㊂2 3㊀共用机制㊀㊀ 武鄂黄黄 4市政府应建立健全项目与人才的协调机制,加强4市人社㊁发改㊁自然资源以及科技等多部门的协作,汇总区域内重大项目所需的人才类型及数量,根据项目分类,合力打造项目团队,实现人才的共用,以项目的转移建设带动人才的转移和互动[6]㊂2 4㊀共服机制㊀㊀第一,武汉都市圈应搭建统一的人才市场,设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㊁资格认定标准以及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市场化配置体系,以突破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加快武汉都市圈内的人才流动㊂第二,推动建立武汉都市圈高校招聘服务联盟,由都市圈内城市联合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和劳务合作协作,提高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能力㊂第三,推进都市圈内全人社系统公共服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包含湖北省企业㊁居民㊁机关事业养老系统和就业公共服务系统124个业务数据项,公安㊁民政㊁卫生㊁医疗等部门93个大类数据的实时共享,促进武汉都市圈内社会保险互通㊁教育医疗资源共享㊁人才优惠政策联动,为区域人才自由流动㊁高效配置提供通道[7]㊂3㊀黄石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的路径㊀㊀目前,中国区域发展正式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前阶段城市发展的 产城融合 模式中强调的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有所不同,现阶段更加强调 以城育人㊁以人兴产 [8]㊂因此,黄石将借助四链融合,推动以 武鄂黄黄 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㊂3 1㊀借助产业一体化,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推动以产引才㊁以产育才㊀㊀一方面,应强化 武鄂黄黄 4市产业空间集聚和错位发展,编制 产业发展地图 ,开展联合产业链招商,统筹推进重点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建设㊂对于黄石而言,按照 武汉干什么 黄石有什么 招商就招什么 的思路,坚定产业招商定力,对标武汉支柱性产业, 按图索骥 明确招商方向,多招延链㊁补链㊁强链项目㊂例如:加速推进武汉东湖(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园建设,使其成为产业承接转移的重要集聚地;支持黄石各县(市)区㊁开发区与武汉加强联动和合作,共同开展 光芯屏端网 产业链联合招商,招引一批与武汉龙头企业配套协作的项目,从而拉动人才的一体化发展㊂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采用 候鸟人才工程 和 假日人才工程 等柔性引才模式,例如:聚焦电子信息㊁生物医药㊁智能制造㊁新材料㊁节能环保等黄石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利用武汉都市圈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发布 揭榜挂帅 技术需求,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㊂另一方面,建立政产学研多方参与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引领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人才,实现产教融合,进而形成 以产引才㊁以才促产㊁产才融合 的良性循环[9]㊂3 2㊀借助创新一体化,促进创新链与人才链对接,从而牵引人才的集聚与共享㊀㊀武汉具有基础研究优势和成果转化优势,黄石具有产品制造和制造成本优势㊂因此,结合湖北省 51020 现代产业体系和黄石 1123 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离岸科创平台 桥头堡 作用,深度发掘武汉科创资源,积极对接引进高科技㊁高成长型企业和人才项目,加快招引强链㊁补链项目入驻园区或落地黄石㊂一方面,要建强用好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入驻园区,同时建议将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纳入武汉市孵化器创新创业平台体系管理,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便于对接武汉科创资源和招引高端研发人员㊂另一方面,推动东湖高新区与黄石临空经济区共建 园外园 ,探索大冶湖高新区等现有园区与武汉合作共建 飞地经济 园区,承接产业转移㊂积极引进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㊁武汉大学科技园㊁武汉市孵化器㊁众创空间在黄石设立分园,充分发挥武汉创新策源地功能,从而牵引人才的集聚与共享㊂3 3㊀借助资本一体化,促进资金链与人才链衔接,推进人才研发成果资本化㊀㊀人才的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资本的加持,因此,黄石要想促进人才合作和成果转化效率,还应积极探索金融资本合作的新模式㊂加强科技创新的外部融资,通过推动黄石市投资平台产业基金与武汉市电子信息等头部企业㊁骨干企业共建产业链基金,将产业链基金导入符合黄石市产业发展需要并与武汉头部企业配套发展的优质企业,从而与其他投资主体共同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推进人才研发成果的资本化,不断提升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依存度㊂参考文献[1]盛慧娟,全永波.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人才柔性共享机制研究 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48-56.[2]胡雯.国际人才柔性流动的学理演进与引申[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5):65-70.[3]邢明强,王丽锟.基于协同理论的京津冀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构想[J].经济研究参考,2016(40):48-53.[4]李明星,刘柳青.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实证[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11):37-43.[5]张静,唐晓超.多维视角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J].长江技术经济,2022(1):23-30.[6]温暖,孟德玖.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思路[J].中国人才,2020(5):22-24.[7]张薇薇,赵静杰.协同创新中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5):143-147.[8]傅娟,耿德伟,杨道玲.中国五大都市圈同城化的发展审视及对策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6):101-110.[9]孙争元,汤敏.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同城化发展 以湖北省天门市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学习月刊,2022(3):37-38.(编辑㊀何琳)ResearchonthetalentsharingmechanismofWuhanmetropolitancircletakingHuangshiasanexampleGuoXiaoyan LiLinPartySchooloftheCPCHuangshiMunicipalCommittee Huangshi435002 ChinaAbstract ThearticleshowsthattheproposalofthedevelopmentstrategyofintegrationofWuhanmetropolitancirclewiththecoreof WuhanEzhouHuangshiHuanggang hasacceleratedtheflowofvariouselements.AsthekeyelementofintegrationofWuhanmetropolitancircle theflowoftalentshasbecomeincreasinglyfrequent.However duetotheunbalancedeconomicdevelopment homogeneityofindustriallayout imperfectsharingmechanismandincompletepublicservices WuhanEzhouHuangshiHuanggang stillhasproblemssuchasunevendistributionoftalents fiercecompetitionfortalentintroduction unsmoothtalentcooperation andblockedtalentflow.Therefore duringthe 14thFive-YearPlan period Wuhanmetropolitanareawiththecoreof WuhanEzhouHuangshiHuanggang shouldstrengthenthetop-leveldesignoftalentsharingmechanism establishandimprovethetalentsharingmechanismframeworkof co-introduction co-cultivation co-sharingandco-service oftalentsintheregion andanalyzethepathofHuangshitoachievetalentsharingfromtheperspectiveofthedeepintegrationoftalentchain industrychain capitalchainandinnovationchain soastoprovideasolidtalentsupport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Keywords Wuhanmetropolitancircle developmentinonecity talents sharingmechanism。
武汉城市圈企业在引进高层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武汉城市圈企业在引进高层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 内地企业在高层管理人才的引进方面存在“引进一人、打击一片、离职一群”、“南郭先生”、以及“水土不服、边引边流”等不良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盲目崇外;对应聘者考察不够和对新进高层管理人才缺乏入职辅导等。
为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内地企业在引进高层管理人才方面应彻底转变“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等观念,应重视和加强对应聘者的全面考察和新进高层管理人才的入职辅导等。
[关键词] 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企业管理内地企业由于地域、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优秀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管理思想、方法与技术也相对落后。
招贤纳士被内地企业普遍认为是获得优秀管理人才的一条捷径。
同时,开放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人才流动政策也给内地企业引进管理人才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然而,笔者近期在对武汉城市圈企业调研时发现,多年来内地企业在管理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引进上似乎是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
其中,“引进一人、打击一片、离职一群”、“南郭先生”、以及“水土不服、边引边流”等不良现象是屡见不鲜。
因此,深入分析导致以上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避免以上不良现象产生的对策措施,是关系内地企业在高层管理人才引进上能否实现科学有效的重要问题。
一、导致以上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1、盲目崇外。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盲目崇尚外面的新思想、新技术。
许多内地企业在面对自己的管理问题时,很容易把原因都简单归结为管理观念陈旧、技术落后等,进而将解决问题的对策也落实在引进新思想、新技术上。
有的甚至以为只要引进了那些新思想、新技术,企业现有的管理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是盲目崇尚外面的管理人才,以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当然,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角度看,从企业外部引进管理人才确实具有能给组织带来新的管理观念、方法和经验,甚至能带给组织包括市场、渠道、人脉等多方面资源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容我们忽视的缺点,那就是:“外聘者不熟悉组织内部环境情况,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外聘因为堵死了组织内部成员的升迁之路,因而会挫伤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由于客观上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可能会产生聘用失误”。
武汉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
武汉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推动武汉市的创新人才发展,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通过建立更多的科研机构
和创新实验室,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武汉工作和创业。
同时,
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其次,我们将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人才政策。
取消户籍限制,吸
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武汉发展。
同时,加强对人才的保障和激励,
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政策优惠,让人才在武汉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和机会。
此外,我们将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
合作。
建立更多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
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最后,我们将加强对人才的服务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同时,加强人才评价和激
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总的来说,武汉市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将从引进、培养、政策、合作、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为武汉市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实现人才与城市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构建
转载日期:2012-7-16 22:13:00 来源:互联网
【摘要】发挥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需要依靠科技人才。
而现实中,人才流向和分布上出现了不均的现象,这已成为当前圈内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仅依靠高层次人才是不够的,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其思路为:发挥武汉地区国家实验室、科研所、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按市场导向,由政府提供服务扶持来建立武汉城市圈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科教资源创新能力
2008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湖北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其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
科技人才通过科研工作产生科研成果,并通过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科教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
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总体实力较强,但科技人才队伍却存在管理机制不活、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合理、领军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等问题。
这与圈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因此,武汉城市圈需要构建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为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一、人才流向和分布上的不均现象,是当前圈内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2007年9月11日第二届武汉城市圈发展论坛上,几十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人才,为企业创新、创造利润的人才。
武汉城市圈是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但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武汉又集中于科研所、设计院和高等院校。
而且与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目前武汉市有大专院校59所,各类研发机构400多个,其中中央部署科研院所26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科教实力位于全国第三”。
但周边的8个市科技人才却十分短缺,如鄂州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
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
从孝感市147家民营科技企业统计情况来看,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有671人,占职工总数不到2%,且分布极不均衡,大大限制了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的转化。
就算是科研实力强的武汉,尽管有排名第三的科教实力,但并没有给武汉的相关产业带来靠前的排名。
由于机关事业人才多,企业人才少,直接影响了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区内创新能力相对低下。
同样是科技创新,武汉光谷比不上上海的张江高科,更不及北京的中关村。
因此,改善人才流向和分布上的不均现象,是当前圈内的共识。
二、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仅依靠高层次人才是不够的
近几年来针对人才流动问题,武汉城市圈内各市政府及行政单位采取了各种对策,如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清障、在合作上搭台、在环境上创优、在氛围上造势,另一方面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的,以人
才质的提升弥补量的不足。
通过建立博士实习基地、产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技术中心等方式,筑巢引凤,吸引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在人才评价、职称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才培训、人事代理、人才吸引、住房、家属安置等方面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
但是提高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创新能力,仅依靠高层次人才是不够的,因为武汉市周边的8个城市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主要又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消化更多依赖中低层次的科技人才。
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就曾说过,与东部沿海相比,湖北的差距表现在非公经济上。
因此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有赖于非公经济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民营企业是中低层次人才流动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
因
此,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三、多层次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构建思路
科技人才的流动机制是否科学有效,间接影响了区域内技术、信息、成果等交流的效率,进而影响该区域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
因此,武汉城市圈要为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建立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流动有效机制,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才能。
建立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总体思路为:发挥武汉地区国家实验室、科研所、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按市场导向,由政府提供服务扶持来建立武汉城市圈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
1、通过研究机构的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引进国际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
区内研究机构要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支持开展多元化合作研究,积极引进国际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国际科技资源,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保障食品安全、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实施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计划。
2、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发挥中高层次科研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作用
继续实施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发的策略,一是建立博士实习基地、产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技术中心等,吸引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二是根据城市圈内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采取项目合作、聘请兼职、人才租赁、科技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海内外专家,以及由他们领衔的高精尖人才科研团队,承接和完成相关科技项目,迅速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三是采用“专家服务”方式,即面向城市圈内高新技术与民营科技企业,根据企业在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的需求,匹配经验丰富的科技专家,以技术咨询、顾问、专家租赁、短期服务等企业认可的方式引进专家或智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方面难题,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建立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服务企业的制度,发挥中低层次科研人才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在武汉市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实行的两项人才流动措施,对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形成产学研创新和利益驱动协作体形式是卓有成效的。
一是新进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几年,既能了解并解决企业的科技难题,又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如我校机械学院的郑老师、生物工程学院的陈老师就是当年的挂职老师,现在都是科研骨干,至今还是挂职企业的技术顾问。
二是在职教师兼职、停薪留职到企业工作,随后部分人自己创业——早期的民营科技企业就是由这部分人建立的。
后来,由于涉及各方的利益以及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和办学评估使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加重,这两项措施就没有继续实施。
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到企业就业风险很大,所以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成为毕业生的首选,科技人才仍然流向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
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该顺应这一市场规律,建立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服务企业的制度,仍然采取新进教师及科研人员到对口企业挂职和教师兼职、停薪留职到企业工作,人事、职称、住房及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单位,教委及人事部门在人员安排方面留出指标。
这些措施实施促使科技人才流动到企业,科技人才在企业有科研的用武之地,又无就业风险,实际与理论结合创造出成果后,愿意自己创业或回原单位继续搞科研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都是有益的,具有引导式的水到渠成效果。
4、政府建立科技人才服务的基本保障制度,稳固科研队伍
目前武汉城市圈对于科技人才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户籍管理、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方面陆续建立和完善解除人才后顾之忧的保障机制,建立了一体化的政策框架,还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住房、安家补贴、子女入学方便等。
但针对中低层次的科技人员,如大学毕业生,没有提供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优惠政策。
广大企业是科技人才的直接雇主,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及为人才提供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既是地区人才流失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平台。
而武汉城市圈内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基础条件差,中小企业实力有限也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应借鉴浙江地区的做法,由所在地政府建科技人员公寓大楼,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房子、生活设施上的政策优惠,提供全面的科技人才服务基本保障制度,稳固区内科研队伍,并能吸引人才,保护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参考文献】
[1] 陈杰英:搭建全省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7(9).
[2] 杨玉良:中国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去当公务员[N].东方早报,2008-04-30.
[3] 郑文力:论势差效应与科技人才流动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4] 孝感市科学技术局:孝感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成效和思考,2007-09-19.
[5] 黄涛、邵文武:经济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