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件-祛湿

合集下载

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处方分析】
君:瞿麦、萹蓄--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之要药
八 臣:木通-- 清心利小肠通淋
通可去滞

滑石-- 清利三焦并通淋利窍
滑能去著

车前子 -- 利水通淋
清肝热通膀胱
剂 佐: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导湿热下行
“大黄导湿热直下大肠,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几源清 而流自结耳。”
【处方分析】
水液代谢障碍 水、湿、痰、饮
湿聚为水,水凝为痰、为饮
【 概
“饮清澈而痰稠浊”
“饮,水类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
述 ❖ 概念 】 〖组成〗以祛湿利水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祛风胜湿
〖治证〗 水(饮)湿病证
❖ 水(饮)湿病证
【 概
水湿
述 】
外湿 内湿
风湿痹证
湿滞脾胃 水饮内停
肢体沉重,关节疼痛,肿胀, 或伴恶寒发热
4、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小活络丸、舒筋活络酒
❖ 使用注意
【 1、要密切联系脏腑(肺、脾、肾)。 概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述 3、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阴亏体虚、孕妇 】 应慎用。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
【处方】
藿 苍术160g 陈皮160g 厚朴160g 白芷240g
【处方分析】
君:制川乌、制草乌--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1膀、胱要水密道切不联通系:脏小腑便(点肺滴、难脾出、(肾癃)闭。),
小 臣:胆南星--祛经络风痰 药〖理作研 用究〗:化本湿品利具水有,抑通菌淋、泄镇浊痛、、祛抗风炎胜等湿药理作用。
—本方适为用治于疗中外焦感湿风浊寒内,阻内证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乳注香意6事6项g 没:药本6品6组g 成药物苦寒渗利,久病体虚及孕妇慎用。 三胃金肠, 型补感肾冒壮见腰上,述利证湿候解者毒。

第章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第章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化热
看面色
面垢
爱出油

头. 发
黄厚腻苔
6
如何祛湿: 燥湿
利尿
1、药香囊:薰衣草、佩兰、厚朴花
头晕、犯困
• 2燥湿的药:白术、厚朴、苍术、(类似于发挥干燥剂的作用的 • 半夏、黄柏 • 途径:利尿也可以祛湿 • 湿热结合很难对付(皮疹,肿痛,脚气)
• 中成药:
• 二妙丸(轻身健脾、延年益寿)
.
7
• 红点湿疹:大燥之物花椒泡醋
.
21
• B流泪 • 迎风流泪(泪液清稀而凉)—五苓散 • 眼胀(青光眼)—五苓散 • C 头晕、头痛 • 美尼尔氏综合症—泽泻汤、苓桂术甘汤 • 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
.
22
• (2)咳嗽、哮喘
• 小青龙汤—

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

去水的青龙把饮蠲
.
23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 “肺痿吐涎唾而不咳者,其人不渴……甘草干姜汤 以温之” •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 之。”
(1)犯脾胃:
呆、胀、溏
(2)困阳气、阻气机:
困清阳——头昏沉—“浊邪害清”
困胸阳——胸痞满
困中阳——脘腹胀
困卫阳——肌酸重
蒙上、阻中、流下、溢外四大特点。
.
16
•(3)病程长,缠绵难愈 • 伤阴又伤阳
.
17
五、如何祛湿
------------ -- -----------------------------------------------------------

11
三焦

第七节祛湿药方PPT课件

第七节祛湿药方PPT课件

节疼痛。
.
8
威灵仙 :为毛茛科植
物威灵仙 、棉团铁线莲 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 及根茎。
性味、归经:辛、咸, 温。入膀胱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所致的四肢 拘挛、屈伸不利、肢体 疼痛,跌打损伤
.
9
木瓜 :为蔷薇科植物
贴根海棠的干燥近成熟 果实。蒸煮后切片用或 炒用。
性味、归经:酸,温。 入肝、脾、胃经。
.
3
3.应用注意
(1)对证选药 根据湿证的类型选用适当的方药。
(2)随证配伍
①祛风湿方药 在痹痛初期,如病邪在表或肢节疼 痛,可配解表止痛药;如果邪气传里,客于经络、 筋骨之间,应配活血通络药;久病体虚,应配补 气养血药。
②利湿方药 治水湿泛溢之水肿常配健脾利湿药; 湿从热化之尿赤涩痛、淋浊,常配清热泻火药。 兼有关节疼痛、黄疸、水泻等证,应分别配祛风 湿、清热燥湿、芳香化湿类药物。
第七节 祛湿药、方
.
1
一、概述
1.概念 (1)祛湿药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诸
证的药物,叫祛湿药。 (2)祛湿方 以祛湿药为主要组成,具有
祛风胜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作用, 用以治疗水湿诸证的方剂,称为祛湿方。
.
2
2.分类及应用
(1)祛风湿类 药性多辛温,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作 用,有些还能舒筋活络、强筋壮骨。此类方药适用于风寒 湿邪所致的痹证,如皮紧腰硬、颈项强直、肢节疼痛、拘 挛束步、卧地难起等。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 化湿。
主治:风湿痹痛、腰胯
无力、后躯风湿、湿困
脾胃、呕吐腹泻
.
10
桑寄生 :为桑寄生
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 叶茎枝。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香砂六君子丸
总结词
益气健脾、调中益胃
详细描述
香砂六君子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倦怠等症状,具 有益气健脾、调中益胃的作用。其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 茯苓等,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有较好的疗效。
健脾丸
总结词
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详细描述
健脾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等症状,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其 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陈皮等,对于脾胃不和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有较好的
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目录
• 中药祛湿的概述 • 常见祛湿中成药介绍 • 中药祛湿的注意事项 • 中药祛湿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中药祛湿的概述
中药祛湿的概念
总结词
中药祛湿是指利用中草药的特性,通过内服或外用方法,去除体内湿气,改善 湿邪引起的各种症状。
详细描述
中药祛湿的概念源于中医理论,认为湿气是人体内的一种邪气,会导致身体困 重、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中药祛湿则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促进气血流 通,使湿气得以排出体外,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疗效。
附子理中丸
总结词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VS
详细描述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 冷痛等症状,具有温中健脾、散寒止痛的 作用。其主要成分有附子、干姜、党参等 ,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泻等症状 有较好的疗效。
03
CATALOGUE
中药祛湿的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
适用于湿气重的人群,如出现肢 体困重、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02
CATALOGUE
常见祛湿中成药介绍
六神丸
总结词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详细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 解
滑石20g 木通6g
君 臣
清利湿热,滑利尿窍 清利湿热,通利尿窍 利水通淋,入肺肾,下达膀胱 利水通淋,入小肠,下达膀胱
车前子10g
瞿麦10g 萹蓄10g 栀子10g 大黄10g 甘草9g 灯心草少量 使 佐
利水通淋,直达膀胱 清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出 泻热通便,使湿热从大便出 调和药性,止茎中痛 导湿热下行
第十九章
祛湿剂
概说
概念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 淋泄浊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统 称祛湿剂。
适 应 范 围
外湿—居处卑湿、冒雨涉水、汗出沾衣 湿邪侵犯肌表经络,症见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骨节疼痛,或皮肤瘙痒, 疮疡疥癞,或肌肤水肿。 外湿又有风湿、暑湿、寒湿、湿热之别
内湿—恣啖生冷,过饮酒浆,肥甘失节 内湿多伤及脏腑,症见脘腹胀满, 呕吐泄利,水肿,黄疸,小便淋 浊,痿痹等。 内湿又有湿热、寒湿之别
功 用 主 治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 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 小腹急满,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主 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 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 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病 机
治 则
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 偏湿(即暑湿) 素有内湿,复感外湿,内外相 引(外湿引动内湿) 湿阻气机
功用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方 解
白术一两(30g) 山药一两(30g) 人参二钱(6g)
苍术三钱(9g)
君 君 臣 臣
益气健脾祛湿 补脾肾,固带脉 补中益气
燥湿运脾
白芍五钱(15g)
车前子三钱(9g) 陈皮五分(2g)

臣 佐
柔肝理脾
利湿清热 理气
柴胡六分(2g)
黑芥穗五分(2g) 甘草一钱(3g)
主治 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
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 腻,脉缓。
第四节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方解
茯苓四两(20g)

健脾利湿化饮
桂枝三两(15g)
白术三两(15g) 甘草二两(10g)


温阳化饮
健脾燥湿 调药和中
使
功用 主治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 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 腻,脉沉数。
湿热内蕴,郁蒸肌肤
病机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茵陈蒿六两(30g) 君 清热利湿退黄
清热泻火,引湿热 栀子十四枚(15g) 臣 从小便出 大黄二两(10g) 泻热逐瘀,导湿热 佐 从大便出
理气祛湿 芳香化湿 佐 和胃燥湿 清热除烦
栀子三钱(9g)
豆豉三钱(9g)
功 用 主 治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 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 数。
当归拈痛汤《兰室秘藏》
主 治 方 解
风湿热痹。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 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 腻或微黄,脉弦数。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方解
滑石十五两(15g) 清热利湿解暑
茵陈十一两(11g) 君 清热利湿退黄 黄芩十两(10g) 石菖蒲六两(6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藿香四两(4g)
白豆蔻四两(4g) 木通五两(5g)
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臣
理气化湿,芳香悦脾 清利湿热
连翘四两(4g) 贝母五两(5g) 射干四两(4g) 薄荷四两(4g)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君 理气和中,升清降浊 臣 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健脾益气,祛湿止泻
大腹皮一两(5g) 桔梗二两(10g)


行气化湿
调畅气机
宣利肺气
紫苏一两(5g)
白芷一两(5g)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炙甘草二两半(10g)

发散风寒,芳香化湿
佐 使
调和营卫,调和药性, 调和脾胃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 白腻,脉沉弦而迟。
第五节
祛湿化浊
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主治
虚寒白浊。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 糊,舌淡苔白,脉沉。
方解
萆薢(15g)
菖蒲(15g)

利湿化浊
臣 化浊除湿,祛膀胱虚寒 佐 温肾止遗 温肾散寒 引药直达下焦
益智仁(15g)
乌药(15g)

使
盐一捻
清暑利湿,宣畅气机
方 解
滑石六钱(30g) 薏苡仁六钱(30g)
杏仁五钱(15g) 通草二钱(10g) 竹叶二钱(10g) 白蔻仁二钱(10g)
君 利湿清热,解暑

健脾利湿清热 宣利上焦肺气

清利湿热
佐 畅中焦脾气,化湿除痞 佐 燥湿散结和胃
厚朴二钱(10g)
半夏五钱(25g)
功 用
宣畅气机,利湿清热
清上焦热毒

散结消肿 清利咽喉
功 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 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 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 黄,并主水土不服。
主 治
连朴饮《霍乱论》
方解
芦根二两(60g) 黄连一钱(3g) 厚朴二钱(6g) 石菖蒲一钱(3g) 半夏一钱(3g)
君 清热和胃,止呕除烦 臣 清热燥湿
白芍三两(15g) 佐 1 利小便 2 柔肝止痛
功用
温阳利水
3 敛阴舒筋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 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 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 脉沉。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 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 解
附子一两(6g)
佐 佐
使
配白术升脾胃清阳
伍白芍疏肝解郁 黑芥穗收湿止带 调药和中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 如涕,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或濡 弱。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方解
泽泻一两六铢(15g)
君 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 臣 佐 健脾利水 1. 温阳化气 利水渗湿,助泽泻之力
茯苓十八铢(9g) 猪苓十八铢(9g)
白术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2. 解表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化气利水)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 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 3.痰饮。吐涎沫而头眩,脐下动悸。
黄芪一两一分(15g)
益气固表,行水消肿
祛风不伤表,固表不留邪,且行水气 白术三分(9g) 臣 佐使 佐 补气健脾祛湿 培土和中,调和药性
甘草二分(6g)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
解表行水,调和营卫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组成 生姜皮 桑白皮 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
各等分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金匮要略》
组成 甘草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功用
祛寒除湿
主治 肾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缓。

真武汤《伤寒论》
方解
附子一枚(15g)

温肾助阳 淡渗利水 健脾利湿 温散水湿
茯苓三两(15g) 臣 白术二两(10g) 臣 生姜三两(15g) 佐
猪苓汤《伤寒论》
方解
猪苓一两(9g) 君 泽泻一两(9g) 茯苓一两(9g)
淡渗利水
臣 利水渗湿,助猪苓之力 清热利水 滋阴润燥
滑石一两(9g) 佐 阿胶一两(9g) 佐 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
水热互结证(水湿内停,热邪伤阴)。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 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 白或微黄,脉细数。
君 君 臣 臣 佐 佐
善温肾阳
干姜一两(6g)
茯苓一两(6g) 白术一两(6g) 木瓜一两(6g)
偏温脾阳
健脾渗湿 芳香醒脾化湿
厚朴一两(6g) 木香一两(6g)
槟榔一两(6g)


行气导滞
化湿行水
草果一两(6g)

甘草半两(3g)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使 使 使
调和药性 益脾和中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
功用 主治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 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 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 病机
症状
风寒霍乱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脾胃不和
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 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
藿香三两(15g) 半夏二两(10g) 陈皮二两(10g) 白术二两(10g) 茯苓二两(10g) 厚朴二两(10g)
化湿和胃
分 类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温化水湿 祛湿化浊
使用注意事项
1.配伍理气药—气化则湿化。
2.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第一节
化湿和胃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