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集 沪教版27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实验二:取少量的“铜绿”加热,实验装置(如图乙)。

⑴该实验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⑵装置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⑶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要先,后;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填“外焰”、“内焰”、“焰芯”);⑷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绿色粉末变成色,试管口有生成。

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

巩固练习某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对镁带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完成其中的步骤:⑴取一段用砂纸打磨好的镁带,用夹持,用酒精灯加热,当镁带燃烧时,移到石棉网的上方,其目的是。

⑵镁带燃烧的实验现象:发出,放出,生成白色固体。

⑶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镁带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和。

⑷小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查阅资料】小婧同学查阅读料,获得如下信息:⑴氧化镁(MgO)白色固体;氮化镁(Mg3N2)淡黄色固体;⑵空气的主成分为:氮气(N2)、氧气(O2)等;⑶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大胆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的。

【继续探究】小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将点燃的镁条伸入充满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有色的固体生成。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

作业:教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课 题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课 型 实验探究 课时 第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2、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2、 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已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难点 书写和记忆相对复杂的物质化学式、文字表达式。

课前准备新课引入:氧气的用途很广,因此必须研究制取氧气的方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

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一章:绪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化学科学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体验化学科学的魅力。

5. 总结:强调化学科学在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知。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发学生对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实践:学生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5. 总结:强调物质组成和分类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三章:原子和分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性质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分子概念的认识。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性质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分子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对原子和分子思考。

2. 讲解:介绍原子的结构、性质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分子概念。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实践:学生进行原子结构模型的制作,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5. 总结:强调原子和分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教版 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教版  上册)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活动与探究]课本P17实验[引导观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铜绿”和盐酸的作用2、“铜绿”变热的变化[归纳与小结]铜绿的性质1、2、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镁条性质探究1、提出问题:镁条有那些性质?与铁、铜和铝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作出假设:镁条的性质(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3、设计实验(1)镁条的外观,能否弯曲折断(2)打磨之后的情况(3)镁条的导电性(4)镁条能否燃烧(5)放入食醋中有什么现象4、实验现象记录镁的性质状态颜色硬度在空气燃烧的现象在食醋中的变化[实验结论][拓展与应用]烟花和照明弹中的镁粉与它的什么性质有关?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观察与思考]见书20页(表1-2)(让学生当堂记一些化学符号)例题研讨: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碱式碳铜(俗名“铜绿”)的有关性质。

实验一:取少量的“铜绿”加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如图甲)。

⑴图甲操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错误之处:。

⑵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

实验二:取少量的“铜绿”加热,实验装置(如图乙)。

⑴该实验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⑵装置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⑶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要先,后;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填“外焰”、“内焰”、“焰芯”);⑷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绿色粉末变成色,试管口有生成。

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

巩固练习某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对镁带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完成其中的步骤: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引入: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由学生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

提问:如何在实验条件下得到二氧化碳?学生交流:装置有何不同?集中讨论:1、铁架台的作用是什么?2、反应容器的区别是什么?3、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是什么?4、如果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行吗?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何时收集满?归纳小结:⑴原料: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⑵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⑶实验装置说明: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长颈漏斗。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精品教案大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精品教案大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精品教案大全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学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

【讨论交流】:你心目中的化学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化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和生活的影响。

二、新课学习:(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交流讨论】 1.铁锅烹饪的优势;2.吸烟的危害。

教师课件展示,学生朗读。

【教师讲述】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演示实验】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

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

【交流讨论】1.碳酸氢铵是一种怎样的物质?2.为什么夏天仓库里的碳酸氢铵化肥会变少?【师生小结】在教师指导下写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第二段。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教师讲述】化学能帮助人们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问题思考】你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老师讲述】结合课件图片介绍氮气的用途。

【归纳小结】氮气的用途。

【交流讨论】不可理的利用资源,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你知道哪些环境污染问题?你知道为什么要用无硫火柴、无汞电池?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环保产品(无铅汽油、无磷洗衣粉、无氟冰箱等)【演示实验】铁生锈实验【交流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如何防止铁生锈?(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教师讲解】以材料来划分时代。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3)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4)学会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4. 物质的用途:生活用品、工业原料、药物等。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反应物、物、反应条件;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物、物、反应条件;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4.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工业生产、药物制备等。

第三章:氧气与臭氧1. 氧气的发现:历史、制法、性质;2. 臭氧的性质:制法、性质、用途;3. 氧气的用途:呼吸、燃烧、氧化等;4. 臭氧的用途:消毒、防护、环境保护等。

第四章:碳与碳的化合物1. 碳的性质: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 单质碳:石墨、金刚石、碳纳米管等;3.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4. 碳的用途:燃料、材料、化工等。

第五章: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1. 金属的性质: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 金属的冶炼:电解、热还原、热分解等;3. 金属的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4. 金属的用途:建筑、电子、交通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3.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4.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

2. 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2)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单质2. 第二课时:基本元素和原子结构(1)元素的概念和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2)原子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电子层3. 第三课时: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4. 第四课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5. 第五课时:溶液的概念和溶液的制备(1)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溶液的制备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3.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4. 网络资源:化学相关网站、视频等。

六、第六课时: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反应性(2)离子的形成与带电粒子的性质(3)离子化合物与离子键七、第七课时: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的单质和化合物(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两种新的化合物八、第八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与特点(2)烃:碳氢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3)烃的衍生物:含有氧、氮、卤素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九、第九课时:碳和它的化合物(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碳-60等(2)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3)碳的氢化物:甲烷、乙烷等(4)碳的卤化物:四氯化碳、四氟化碳等十、第十课时:生活中的化学(1)食物中的化学:营养素的种类与作用(2)日用品中的化学:清洁剂、化妆品等(3)环境中的化学:空气污染、水污染等(4)健康与化学:药物的成分与作用机理六、教学方法1.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过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 全套学案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 全套学案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全套学案汇总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列举化学与社会、与生活关系的事例,收集资料,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学习使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体会化学科学对社会的贡献,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1.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学习过程引入:“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知识点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举出你所知道的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的实例。

2.加热碳酸氢铵实验。

文字表达式:现象:知识点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3.铁丝生锈实验。

4.关于“白色污染”的问题。

5.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知识点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6.青霉素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

基础巩固1.学习化学能在三大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1)化学帮助我们;(2)化学指导人类;(3)化学促进。

2.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固体物质,试管口有大量,产生气体,澄清石灰水。

3.如右上图所示,取一块废旧的铁丝石棉网,将铁丝网剪成几小片,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3mL~4mL饱和食盐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红色的水中,2 min~3min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铁丝,红墨水,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4.如图所示,在下面的小烧杯中加入2mL~3mL浅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

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上面的烧杯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下方的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颜色。

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含硫火柴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拓展提高1.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做NaHC03受热分解的实验。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

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

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

(60页)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章节含习题)

(60页)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章节含习题)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4.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乳化作用的运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过程。

(2)溶液的基本特征。

2.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提问】1.以上图片中的物质从类别上看,属于哪一类物质?2.茶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分层?碳酸饮料呢?农药倒入水中为什么在使用时需要搅拌?【过渡】所有这些图片都是物质分散在水中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一种混合物——溶液。

推进新课【设问】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吗?它们形成的混合物各有什么用途?【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活动与探究】实验药品:高锰酸钾、蔗糖晶体、食盐、泥土、食用油。

实验内容:在盛有少量上述五种药品的五支试管中,加入约1/4试管的水,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经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静置后的(1)~(5)支试管中的液体又有什么变化?【多媒体】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将食盐投入水中后,水分子会将氯化钠晶体表面的Na+和Cl-解离出来,并扩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于水的过程都会和氯化钠的溶解过程一样呢?【多媒体】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当把蔗糖投入水中,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脱离蔗糖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师生归纳】把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讲解】我们把物质分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油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与特点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化学的基本特点和实验方法1.2 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和特征1.3 原子和分子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分子的概念和特性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2.1 物质的组成学习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组成掌握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概念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概念第三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3.1 有机物的概念与特征了解有机物的定义和发展史掌握有机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2 有机物的结构学习有机物的常见结构和功能团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体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量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4.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热力学定律掌握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和能量守恒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5.1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技巧掌握实验安全知识和实验规范5.2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巧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六章:空气与燃烧6.1 空气的组成学习空气的成分和体积分数掌握氧气、氮气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6.2 燃烧与灭火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掌握燃烧的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第七章:溶液与浓度7.1 溶液的概念与特点学习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溶液的组成和浓度表示方法7.2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溶液的稀释计算和操作技巧第八章:金属与非金属8.1 金属的性质与应用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金属的冶炼和应用领域8.2 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学习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和重要性第九章:酸碱与盐9.1 酸碱的概念与性质学习酸碱的定义和分类掌握酸碱的化学反应和中和反应9.2 盐的性质与应用学习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盐的化学反应和应用领域第十章:化学与社会10.1 化学与生活学习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掌握化学在饮食、健康、环保等方面的应用10.2 化学与科技学习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化学在材料科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应用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十一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11.1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表示方法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不平衡11.2 化学反应的类型学习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和特征掌握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类型第十二章:质量守恒与化学计算12.1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实验验证掌握质量守恒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2.2 化学计算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计算技巧第十三章:有机合成与高分子材料13.1 有机合成的方法与技术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13.2 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与应用学习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和重要性第十四章:化学实验设计与安全14.1 化学实验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学习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技巧14.2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学习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掌握实验室安全规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第十五章:复习与拓展15.1 复习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巩固化学知识框架和重点内容15.2 化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学习化学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重点:化学的定义、特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探讨化学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1.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和分类2.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

探讨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特点。

掌握物质的化学式和命名规则,培养书写化学式的能力。

第三章:原子和元素3.1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学习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了解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培养运用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的能力。

3.2 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学习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的结构。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培养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的能力。

第四章: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4.1 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学式学习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了解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掌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培养运用化合物化学式和命名进行分析的能力。

4.2 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学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掌握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培养运用化合物命名和化学式进行分析的能力。

第五章:化学反应和能量5.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探讨化学反应的特点和条件,培养分析化学反应的能力。

5.2 化学反应和能量的变化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的变化关系,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

掌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培养运用化学反应和能量进行分析的能力。

第六章:氧气和燃烧6.1 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目录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6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2课时)9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9第1课时常用仪器介绍及基本实验操作11第2课时科学探究和化学符号13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15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16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6第2课时氧气的制法19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21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用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21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24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27第1课时水的组成和利用27第2课时水的净化29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32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3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33第2课时分子原子原子的构成36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离子39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41第三节物质的组成44第1课时化学式的意义、书写、命名、化合价44第2课时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47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49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50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54第三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57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57第2课时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59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61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62第二节金属矿物铁的冶炼65第三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69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习化学对认识物质的特性及正确使用物质的作用。

(2)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4)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描述物质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

第周第课时总课时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情感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2、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引入]课件展示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火药的发明、青铜器、瓷器的制作等;[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

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

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

[板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提问]学习化学对正确认识物质有什么帮助?学习中需学会的问题:(1)正确区分“物质”与“物体”铁是物质,用铁制造出的铁锅、钢铁制品、彩电,冰箱等是物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生产制造出来的,研究物质的性能,才能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物体。

(2)能够解答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绿色化学:一种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的食品煤气:我们常见的有管道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罐装煤气(又称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注意通风。

(3)能够打破旧观念,抵制伪科学,理解新科学李洪志的伪科学、吸烟有害健康、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讨论] (1)说出你家中由塑料、橡胶和其他各种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

(2)绿色物质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绿色物质的光合作用有何意义?(3)水能变为油吗?为什么?如何区分真假黄金?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演示实验]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集 沪教版26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集 沪教版26

§6、2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重点:(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辨证关系。

(2)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难点:(1)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2)溶液的配制。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对于溶液①有什么特征②硝酸铵、NaOH、NaCl、浓硫酸、CaO溶于水分别有什么热现象③溶液与纯水比有哪些特殊性质。

新课:今天我们来认识溶液的组成。

请同学们想几种溶液来说说它们的组成学生活动:举例,老师板书。

讲解: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溶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状态:固、液、气均可,溶质可以不止一种。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此外还有酒精、汽油、二硫化碳等,若不特别说明,就是指以水为溶剂的溶液。

学生活动:老师说下列溶液,学生说溶质和溶剂。

碘酒、医用酒精、生理盐水、硫酸铜溶液、植物油的汽油溶液、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NaOHaq。

过渡:认识了溶液的组成,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出示:两杯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学生思考:有何猜想,为什么?深的浓度大,浅的浓度小。

(表杨:很好)那么,我们所说的浓度一词具体是怎样表示的呢?说的更准确一点,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小写ω)(大写Ω)看例题:1.蒸干15克氯化钠溶液得到1。

2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在80克15%的硝酸钠溶液里加入20克水或20克硝酸钠,计算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两种溶液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3.现有5%的食盐溶液,可以理解为①每100克食盐溶液中含5克NaCl。

②每95克水中含5克NaCl。

③在此溶液中NaCl与水的质量比为5:95。

会简单计算。

课堂练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2课时复习: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九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实验二:取少量的“铜绿”加热,实验装置(如图乙)。

⑴该实验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⑵装置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⑶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要先,后;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填“外焰”、“内焰”、“焰芯”);⑷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绿色粉末变成色,试管口有生成。

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

巩固练习某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对镁带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完成其中的步骤:⑴取一段用砂纸打磨好的镁带,用夹持,用酒精灯加热,当镁带燃烧时,移到石棉网的上方,其目的是。

⑵镁带燃烧的实验现象:发出,放出,生成白色固体。

⑶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镁带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和。

⑷小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查阅资料】小婧同学查阅读料,获得如下信息:⑴氧化镁(MgO)白色固体;氮化镁(Mg3N2)淡黄色固体;⑵空气的主成分为:氮气(N2)、氧气(O2)等;⑶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大胆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的。

【继续探究】小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将点燃的镁条伸入充满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有色的固体生成。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作业:教后记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引入: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由学生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

提问:如何在实验条件下得到二氧化碳学生交流:装置有何不同集中讨论:1、铁架台的作用是什么2、反应容器的区别是什么3、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是什么4、如果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行吗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何时收集满归纳小结:⑴原料: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⑵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⑶实验装置说明: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长颈漏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重点:
(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复习:浓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
引入新课: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时需要浓溶液,有时需要稀溶液。

浓、稀无明确的界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一定量的溶剂中含溶质分子或离子较多的则浓,
较水的则稀。

为根据各种不同要求,得到各种溶液,就要首先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演示:外界条件相同时(温度压强)
1、不同种溶质(NaCl、氢氧化钙),在同一种溶剂(水)中的溶解性
2、同一种溶质(油),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外界条件不同时(T、P)
3、同一种溶质(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水)中的溶解性
4、同一种溶质(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一、外因:固体(T),气体(T、P)
二、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过渡:知道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就有了理论的支撑,配制出我们需要浓度的溶液,医用生理盐水,需要0.9%NaCl溶液,而工业电解食盐水,却需要用最浓的NaCl溶液,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如何配制最浓的盐水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甲:往水中加盐,越多越好。

师:电解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移动,对于那些不溶的沉在烧杯底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不会发生反应,只是一种浪费。

乙:加盐,直到不溶为止。

师:很好,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达到饱和状态。

演示,启发:让我们看看这种饱和有没有条件限制。

烧杯+水+盐——不溶——再加水——再加NaCl。

再看一个例子:烧杯+水+硝酸钾——加热。

说明了饱和概念的条件性和相对性。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演示:过滤上述NaCl溶液,得饱和NaCl溶液,再加入蔗糖,振荡,观察能否再溶。

板书: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寻找使下列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最好方法。

1.硝酸钾溶液 2、NaCl溶液 3、盐酸发现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

思考:对于一种固定的溶质而言,在一定温度下,我们如何配制它的最浓溶液呢——制成饱和的
但是:演示配制澄清的石灰水,问该溶液饱和吗?为什么?是浓溶液吗?
说明: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练习:P168
第2课时
复习:通过上次课,我们知道溶液可分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要配制一定温度下最浓的NaCl溶液,就得配制它的饱和溶液。

当然对于不具体的溶质而言,饱和溶液就一定是浓溶液吗,你能举个例子吗?同理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同样你能举个例子吗?
当然,从定性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目测加到一定量水中的溶质的多少,来判断它们溶解性的好坏,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据来定量表示某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呢?
问题情境:你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出盐和糖在相同条件下,谁的溶解性更好。

启发思考: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比较谁溶的更多,最好采用控制变量法。

固体:限制条件①水(质量)一样②温度相同③饱和状态——比较溶解的克数。

气体:①水(体积)一样②温度③压强④饱和——比较溶解的体积数。

板书: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略讲气体的溶解度)
学生看书:P168表格,各自谈如何理解表中的数据
讲解:用数轴说明难、微、可、易溶的规定。

过渡:当然溶解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温度的改变,某些物质的溶解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生活动:看书P169,说表格中每一溶解度的含义。

老师活动:同时板书,绘制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横:温度;纵:溶解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应用:①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背诵:三种典型的物质的曲线形状。

发现: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有些较小。

课堂练习:P170。

第3课时
复习:①物质的溶解度是怎样确定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要查找某物质在各种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需要什么?
③三种特殊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形状
板书:独立画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分析:线上的点:饱和溶液;线下方的点:不饱和溶液。

新课:线上方的点的情况如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下面的实验,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

现象:有硝酸钾析出(从溶液中),为什么呢?
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引导出关键词,①水不变②溶解度降低③不溶部分④析出。

分析:若把该固体过滤出来,得到的滤液是否饱各。

老师总结: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方法:刚才使用的方法叫冷却结晶: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溶剂质量不变)。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溶质都可用这种方法,演示:冷却热饱和NaCl溶液,发现:无或很少析出
讲蒸发结晶: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的固体溶质。

补充讲解:大多数物质析出时,是不带结晶水的,但是,硫酸铜、碳酸钠、硫酸钾铝等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时,每个分别会带一定量的水分子一齐成为固体析出,取出的晶体叫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

演示:①出示胆矾晶体②加热硫酸铜,使之失去结晶水,让同学观察无水硫酸铜的颜色。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