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周邦彦 导学案 1课时
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教案标题: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周邦彦及其作品《苏幕遮》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苏幕遮》的歌曲内容和曲调;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苏幕遮》的歌曲内容和曲调;2. 学习合唱技巧和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周邦彦的《苏幕遮》音乐录音;2. 乐器伴奏或钢琴伴奏;3. 歌词和歌曲分解的教材资料;4. 合唱指挥棒或指挥手势示范。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周邦彦的形象,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作品;2. 引导学生思考《苏幕遮》的主题和意义。
歌曲学习:1. 先播放《苏幕遮》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曲调和情感表达;2. 分解歌曲的歌词,逐句解释词义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3. 分段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教授合唱技巧和表演技巧;4. 分组练习合唱,指导学生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合唱表演:1.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排练,指导他们注意合唱的整体效果和协调性;2. 引导学生进行合唱表演,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示所学的歌曲和表演技巧;3.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特长,如独唱、舞蹈等,增加表演的多样性。
总结反思: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和表演中的体验和感受;2. 引导学生思考《苏幕遮》的意义和价值,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3.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周邦彦的作品,拓展音乐欣赏的范围;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演出,增加对音乐表演的了解和欣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唱排练和表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周邦彦的《苏幕遮》音乐录音;2. 歌词和歌曲分解的教材资料;3. 合唱指挥棒或指挥手势示范;4. 乐器伴奏或钢琴伴奏。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案15(三单元5《苏幕遮》学生案)
《苏幕遮》导学案编写教师:乔素莲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词牌苏幕遮,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二、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字词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2、翻译下列句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三、整体感知1、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2、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一)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二)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3、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1)、感官描写(2)、炼字(3)、从意境的角度鉴赏: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四)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用了什么手法?提示: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高二语文《苏幕遮》周邦彦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一曲风荷寄相思——周邦彦《苏幕遮》学案一、课前预习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相关介绍。
二、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介绍《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之情与荷花风姿融在一起的佳作。
作者相关介绍(可以多途径查阅了解)2、诵读指导(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一读诗作,初步感知:①划分节拍:例如:三字句一二式燎/沉香;消/溽暑②朗多诗歌,要求认准字形,音,正确判句,读节奏。
二读诗作,整体感知:请选择最能触动自己心弦的一句词,从情感和技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诗句技巧情感燎沉香,消溽暑——触觉——烦闷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听觉,视觉,反衬,拟人—愉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拟人——愉悦故乡遥,何日去?佳家无门,久作长安旅——直抒胸臆——乡愁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对写写手法——思归。
三读诗作,领悟感情:思考问题①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系密切,想想二者之间的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解析(同学们可以围绕风荷,见景生情进行分析作答)问题②诗人以荷入梦,梦回芙蓉浦(家乡)试想如果可以辞官回家,作者会不会回去?为什么?解析:不会回去,入仕是古代文人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途径,故作者不会回去。
此时的感情只是一个普通人常有的触景生情,即为追求美好生活或享受美好生活远走他乡时怀念故乡生活的情愫。
问题③如果此时作者有机会可以回乡省亲,作者的乡愁会不会消失?解析:不会消失。
因为作者的“乡愁”中含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对诗人来说,家乡,是流逝的时光象征,有他儿时的美好记忆。
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终究是要长大的,这种在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心灵徘徊,在乡村与都市生活之间的情感流连,世人皆有,而本词将这一种感情浓缩成人类情感历程表现出来,令人感慨,引人共鸣。
三、做全词小结,聆听一些名家的诵读。
四、拓展探究1、阅读《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分析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方面特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_苏幕遮 周邦彦教案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_苏幕遮周邦彦教案》摘要:导《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国古代诗歌散欣赏》三单元首诗单元重“因声气吟咏诗韵”因诵是课教学重,诗运用了触景生情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也称“对写法”导《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国古代诗歌散欣赏》三单元首诗单元重“因声气吟咏诗韵”因诵是课教学重学生可诵基础上理词容把握词人情感下面是编分享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带助!【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作相关情况理词容提高鉴赏诗词能力程与方法反复诵合作探究赏析词表现手法情感态价值观体会词人思乡情【学习重难】赏析词表现手法【学习课】课【导学程】、导入(教师)通荷花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学生主学习教师检测)周邦彦(056—)美成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法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精巧含蓄词境周邦彦生仕途上不得几奔波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滋味是羁旅愁思成他词作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物巧妙地融体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三、初感知(诵感知诗歌美生教师)诵全词准音节奏出感情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容(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美景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情感、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角简要分析句运用了触景生情表现手法(分)词人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风荷”引发了词人思乡感情(分)感情抒发得然真切不漏痕迹(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思路结()答题步骤先答出手法(触景生情)然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触景生情)手法指出用了这种手法所起作用(二)答题式诗运用了触景生情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五月渔郎相忆否?”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句用了对面落笔手法不直接说己思念友人而从对面落笔询问友人是否忆“我”不仅把己对故乡、对朋友思念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境又进层【教师拓展】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也称“对写法”它是表现怀远、思归情,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思念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委婉含蓄地抒发对对方真挚感情“对面落笔”常见类型()将写己与写对方相结合《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年(二)通纯从设想对方展开艺术构思《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只独看遥怜儿女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六、课堂结(教师)词上片主要描绘风荷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梦回故乡以风荷贯穿全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通触景生情和对面落笔颇有诗地表现思乡情七、当堂检测(师生动学生完成)邯郸冬至夜思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问题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采用对面落笔手法写己思却从对面着笔写故乡亲人这冬至夜围坐桌前谈论着千里外我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思情八、课作业完成语练习册《苏幕遮》相关练习九、板上片写景乡风荷触景生情下片抒情思乡情对面落笔十、教学反思次教学设计配合单元教学重围绕诵展开将吟咏贯穿始终通————生——齐使学生更地把握词人思乡情设计“思路拨”和“拓展延伸”强化了答题思路和知识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学生主体教师适拨提升不足处对别学生及进行评价以还应这方面下功夫期待更进步。
苏幕遮导学案附答案(原创)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字音。
燎.()溽暑..()窥.()小楫.()2、作者及背景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号,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苏幕遮》学案及答案一、主题: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古代诗歌《苏幕遮》的词意、句意、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艺术,并配备了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
二、引入:《苏幕遮》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绿草、碧树、红花等元素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通过学习《苏幕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课文分析:1、词意:(1)苏幕遮:名词,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苏幕遮》。
(2)绿草:名词,指绿色的草。
(3)碧树:名词,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名词,指红色的花。
2、句意:(1)苏幕遮·绿草茵茵马蹄疾:指在绿草如茵的春天,马儿奔跑得很快。
(2)苏幕遮·碧树红花两相映:指在碧树和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色中。
(3)苏幕遮·生机盎然春意浓:指春天充满了生机和盎然春意。
3、篇章结构:《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
第一段描述了春天马儿奔跑的场景,第二段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情感,第三段则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感慨。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4、语言表达:《苏幕遮》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技巧,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
诗歌采用了韵律、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关键词解析:1、苏幕遮: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
2、绿草:指绿色的草。
3、碧树: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指红色的花。
五、答案提示:1、《苏幕遮》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白居易?答案:唐代2、“苏幕遮”在诗歌中指的是什么?答案:《苏幕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情诗。
3、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什么?答案: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4、诗歌的篇章结构是怎样的?答案:《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苏幕遮》导学案
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思考题,例如如何运用《苏幕遮》中的主题或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应用方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经验和故事。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苏幕遮》是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至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之间。此词抒写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和思乡之情的深沉。
北宋时期,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周邦彦身处北宋词坛的黄金时代,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词创作的最高水平。北宋词坛风格多样,既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也有豪放派的雄浑壮阔。周邦彦的词风则以典雅、精致、含蓄、婉约为主,深受后世喜爱。
婉约派
04
CHAPTER
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探讨
北宋词坛作为宋词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词人以晏殊、柳永、苏轼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既有婉约派的细腻情感,又有豪放派的开阔胸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灵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注当代诗词创作动态,了解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如现代诗词的流派、风格、主题等。通过了解现代诗词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通过比较古典与现代诗词的异同,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06
在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上,则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洞见,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周邦彦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演说家,其著作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其中《苏幕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为蓝本,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描绘花间派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状况。
本文将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方面对周邦彦《苏幕遮》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一文学佳作。
一、情节分析《苏幕遮》以苏小妹与宓妃的爱情为主线,围绕着她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婚姻、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来说,情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苏小妹被赵云才求娶这一部分主要描写苏小妹的家庭背景和身世,以及她被赵云才所求娶的过程。
赵云才是一个土豪,他冒充宰相薛平贵的家丁,混进苏小妹父亲的家中,利用金钱和权势迫使苏小妹嫁给他。
苏小妹不愿意嫁给他,但是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嫁给了他。
第二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相遇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相遇的情景。
苏小妹在出嫁的途中,偶然遇到了宓妃,两人一见钟情。
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她们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和实现。
第三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的纠葛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之间的纠葛。
苏小妹由于不满意婚姻生活,开始对赵云才产生厌恶,与此同时,她也对宓妃心怀感情。
但是,赵云才发现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对苏小妹进行压迫和控制,甚至派人杀害了宓妃。
这一事件使得苏小妹深受打击,与赵云才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也逐渐升级。
第四部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的过程。
她不愿意继续生活在不幸和苦难之中,最终选择饮毒自尽,自愿结束生命。
二、人物形象分析《苏幕遮》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点。
主要人物包括苏小妹、宓妃、赵云才等。
1、苏小妹:她是一个温柔、聪明、有情有义的女子。
2019《苏幕遮》导学案1精品教育.doc
《苏幕遮》导学案1《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学习难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学习过程】整体感知一、诵读全诗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溽()楫()浦()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梦入芙蓉浦()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看看谁是小组里的“诵读明星”诵读提示: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下阕朗读时放慢,末两句,充满深情、梦幻的感觉诵读明星:推选的理由是:二、局部探究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4、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堂检测】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我的反思与感悟】悠悠荷花情三十年多前,我作为一名下乡知青落户孟津会盟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荷花,第一次被她的娇艳所倾倒,被她的清纯所感动这种美丽的花,陪伴我度过了那段艰辛枯燥的日子,让我感知着生活的美好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时,我踌躇满志地告别了日夜相伴的荷塘,走进了大学的课堂这些年来,多少次梦回故土,多少次想再看一看为之抛洒青春的村庄,闻一闻当年植下的荷花今天的芬芳……我心中的荷花梦一做就是三十年今年七月,一张“洛阳会盟荷花节”的邀请函,打开了我思乡的闸门,触动了我深藏在心中三十年的荷花情结激情如火,归心似箭,穿越一座座城市,一片片田野,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情悠悠,思悠悠,情思满怀故乡游徜徉黄河岸边,漫步北邙山下,流连会盟台旁,我努力搜寻着记忆中故乡的模样但是,已经看不到往昔的窑洞和土坯房,映入眼帘的是连栋而起、整齐划一的新村庄,乡亲们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兴奋地告诉我:就在你当年劳动的滩涂地上,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荷塘,现在正是看花的好时候荷花,凝结着我昔日依稀的青春梦,荷花,牵动着我今天厚重的故乡情畅游十里荷塘,这一望无际的绿荷呀,浸一身水乡的清灵,铺一池蓊郁的碧秀:圆阔如伞的荷叶,或轻浮于湖面,如片片碧玉;或挺立于青波,似层层绿浪满眼的绿色,蓬勃茁壮,青翠欲滴,蕴涵着无限的清新和生机感受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淡雅,品味着烟雨绿荷染蓑笠的田园意趣,引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味无穷畅游十里荷塘,这千姿百态的荷花呀,仿佛一个个云髻高耸的仕女,端庄典雅,洁身自爱的娉婷在水中央;又象是一群纤尘不染的仙女,身披轻纱,含笑伫立这里的荷花以白荷居多,雪团似的晶莹花瓣,如白玉般玲珑润泽,凝珠嫩蕊中捧出一抹娇艳的黄,辉映出静如处子的庄重,把阵阵淡远的清香,送入游人的心脾让人不由得想起“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妙比喻粉色的荷花远远近近地,这里半池,那里一片,更增添了荷塘别样的韵致那花朵粉中透红,酥胸微露,散发出脂粉般的香气和少女般的妩媚,在绿叶的映衬下,在清风的微拂中,飘逸着袅袅娜娜的绰约风姿更有那尖角才露的小荷和含苞待放的花蕾,亭亭玉立,恬静淡雅,却掩不住那百般柔情、千种娇羞置身一望无际的荷花之中,顿觉满眼生碧波,天地染荷香,禁不住想吟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诗句畅游十里荷塘,这美不胜收的景色呀,引得游人们驻足于亭前桥上,忘情于柳荫荷旁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香,荡过清水绿波,推开层层涟漪,分开过头的荷叶,轻抚白荷红莲,便有了荷塘铺画卷,人在画中游之感流连忘返的游客,情不自禁地想与荷叶亲近,与荷花对话,与荷塘为伴伸手摘一朵莲蓬,品尝那略显苦涩的淡淡清香,任思绪在清风流水中会晤历史风云,依稀可见龙马负图,凌浩渺烟波;伏羲画卦,演一画开天;武王伐纣,会八百诸侯;盟约誓旗,迎猎猎长风;唐诗宋词吟盛世韵律,王铎神笔写俊秀飘逸走进荷塘旁边的农家野趣餐厅,品茗着颇具特色的荷叶茶,品尝着风味独特的荷叶饺,品味着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田园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观,在我的脑海里被定格成永恒的瞬间!乡亲们自豪地说:俺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洛阳会盟荷花节”,接待游客十几万,实现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告别荷塘时,我再次流连于无边的荷花丛中,深情地俯下身去,赏她那玉洁冰清的倩影,嗅她那清新隽永的芬芳……我还会回来的,回来看故乡的荷花!关于荷花的名句:1、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8226;杨万里《小池》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8226;王昌龄《采莲曲》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8226;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宋.周敦颐7、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曲》白居易8、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西洲曲》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李清照【一剪梅】10、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郑板桥《芙蓉》。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的理解。
2. 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进行详细解读。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周邦彦及《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点评。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苏幕遮·燎沉香》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诗词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2.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燎沉香”、“双鲤鱼”等,让学生领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技巧。
3. 诗词结构解析:讲解诗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布局规律。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
2.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诗词字词解析和意象分析;第二课时进行诗词结构和作者生平介绍。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教案标题:周邦彦《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苏幕遮》的内容和主题,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苏幕遮》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幕遮》的书籍封面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好奇心。
2. 了解背景(10分钟)介绍《苏幕遮》的作者周邦彦,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地位。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苏幕遮》的选段,然后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等要素。
4.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苏幕遮》的主题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 创作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情节,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进行改编和创作。
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或朗诵。
6.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对文学创作和阅读感兴趣。
四、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加深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写作相关的论文或文章。
六、教学资源:1. 《苏幕遮》的书籍或文本。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意境的感悟。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苏幕遮·燎沉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并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诗词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
2. 参考资料:有关《苏幕遮·燎沉香》的解析、赏析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苏幕遮》周邦彦---导学案--1课时
第十单元第六课《苏幕遮》(燎沉香) 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20 日【学习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这首词。
【预习导航】#1、走近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2、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3、文题背景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4、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苏幕遮》导学案 学生版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二、读诗歌诵读提示: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三、合作探究:1、词的上片写景,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意象分别是从感官的哪个角度出发进行描写的?请结合诗句时行分析。
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
苏幕遮(1课时)教学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作家作品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明确: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四、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稍慢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所以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
《苏幕遮》导学案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学习目标】1、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情韵美;2、体会词作的语言美,学会鉴赏语言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
28岁时,因向宋神宗献《汴都赋》赞扬新法,而大获赏识,由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宋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
徽宗时,新党再次执政,遂得以重返朝廷,官至提举大晟府。
晚年因不愿与奸党合作再次被逐出京城。
他一生仕途坎坷,几度奔波,故其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久客京师的周邦彦,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学习过程】一、把握字音字义字音:燎( ) 溽( ) 窥()楫( ) 浦( ) 字义:燎( ) 溽( ) 侵晓()窥()相()二、研读文本思考1:本词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思考2:请用优美、细致、传神的语言描绘“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或“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画面。
(提示:可从环境、细节、动作等方面,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
)探究1:请从语速的缓急、语调的轻重,分析如何诵读词的上片,并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情感变化:探究2:依据常见的考试题型为“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或“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两句词设置问题,并任选一个问题进行回答。
四、小结鉴赏诗词语言的技巧:五.学以致用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1 / 2
第十单元第六课
《苏幕遮》(燎沉香) 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20 日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这首词。
【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2、诗词故事
一曲新词动君王
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3、文题背景
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4、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问题探究】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3、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4、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5、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6、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7、“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句话用到什么手法?
8、“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试对其传递物态,尤其是得其神理处作些分析。
【总结概括】
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词的上片描写盛夏晨景,下片抒发思乡之情。
作者面对象征着江南钱塘风光的荷花,很自然地勾起思乡之情。
由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从而引出深沉的乡愁。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练习册作业。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