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康礼记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完整word版)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記大同篇原文繁體字昔者仲尼與於蠟賓②,事畢,出遊於觀之上③,喟然而歎④。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

男有分,女有歸(10)。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

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固(15).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18),以功為己(19)。

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2)。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23),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眾以為殃.是謂小康.”《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原文简体字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

男有分,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18),以功为己(19)。

“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吗 - 学术中华

“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吗 - 学术中华

我认为伍先生这一分析合情合理,十分精到。这里想补充一点的是,援墨家思想以入儒家学说,从而产生“孔子曰大同”的记载,这是“数传”到什么时候的儒家弟子干的?伍先生没有说。我认为这应该是在孟子之后发生的事,而不可能在孟子之前。
[参考文献]
[1]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通常的理解是,这里孔子提出一个比“仁”更高更大的范畴“圣”,很自然的,它应该是孔子更高层次的理想。但孔子的意思,并不认为“圣”高于或超过“仁”。徐复观先生说,当时一般所称之“圣”,是以智能为主;孔子的意思是“你所说的博施济众,与仁无干;一定要全能的人才可以”。“何事于仁”是说“事于仁”的人未必能济众;能济众的人未必就是发于内心之仁。[9](p.243)我认为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近年来学者中持此种观点的也不少。如有人评论说,孔子“最高境界是全社会抛除私有观念,共建‘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3]
还有学者说:“孔子崇尚‘大同’社会那种天下为公、有而不与的精神,……孔子的社会理想是由远期的‘大同’社会和近期的‘小康’世界这两个目标层次构成的。在《礼记·礼运》篇中,关于‘大同’、‘小康’的完备描述,都发端于孔子的社会理想之中。”[4]类似的观点认为:“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是由‘小康’进入‘大同’。……他认为必须通过整顿和恢复周礼秩序,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礼’的等级压迫王国,才能最后进入到无等级压迫的“大同”社会。”[5](p.71-72)
还有一些论者将《论语·公冶长》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说法看成是孔子具有大同社会理想的根据。[4]、[6](p.253)其实孔子这里说的是,他希望自己生活圈子里(也就是同一阶层和等级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对自己有好感,并不是在谈论一种社会制度或理想。这从“朋友信之”的“朋友”二字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泛指所有与他年龄相仿的同代人。这里与“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硬要扯上,那是牵强附会。

大同与小康礼记

大同与小康礼记

大同與小康 禮 記[一]昔者,仲尼與ㄩˋ於蜡ㄓㄚˋ賓1,事畢,出游於觀ㄍㄨㄢˋ2之上,喟ㄎㄨㄟˋ然3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4。

——言偃ㄧㄢˇ5在側,曰:「君子何嘆6?」[二]孔子曰:「大道之行也7,與三代之英8,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9。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0;選賢與能11,講信修睦12。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13;使老有所終14,壯有所用15,幼有所長ㄓㄤˇ16,矜ㄍㄨㄢ、寡、孤、獨、廢、疾者17皆有所養。

男有分ㄈㄣˋ,女有歸18。

貨惡ㄨˋ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9;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20。

是故謀閉而不興21,盜竊亂賊而不作22;故外戶而不閉23。

是謂『大同24』。

[三]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25,各親其親,各子其子26,貨力為己27,大人世及以為禮28,城郭溝池以為固29,禮義以為紀30——以正君臣31,以篤父子32,以睦兄弟33,以和夫婦34,以設制度35,以立田里36,以賢勇知ㄓˋ37,以功為己38。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39。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40。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41於禮者也。

以著ㄓㄨˋ其義42,以考其信43,著有過44,刑仁講讓45,示民有常46。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47。

是謂『小康48』。

」【語譯】[一]從前孔子參與魯國蜡祭,擔任助祭的賓客,等到祭祀結束後,他走出了宗廟,登上了懸示國家法令的門樓閒逛,不禁長聲嘆息。

孔子的感嘆,大概是因為魯國的祭禮不夠完備,空存其儀式。

子游當時在孔子的身邊,於是問:「君子為什麼嘆息呢?」[二]孔子說:「大道實行的五帝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在位的時候,雖然我沒趕上那時候,但卻可以從古籍上的記載上得知。

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選拔賢能之士來治理天下,人人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因此,人們不僅敬愛自己的雙親,也不僅慈愛自己的子女,而且,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安享天年,使所有的壯年人都能施展抱負,使所有年幼的人都能受到教養。

礼记大同原文及赏析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同原文及赏析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同原文及赏析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礼运大同(译文)昔者仲尼与於蜡宾,事毕,出游於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18),以功为己(19)。

故谋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22)。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

以著其义(23),以考其信(24),著有过,刑仁讲让(25),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意译古圣先贤孔子(定于中道,中庸之道,持坤而向乾)。

祭祀(宾蜡,重生)。

特牲饋食禮助載鼎實之噐(牺牲,献祭)。

(祭祀孔子,与先贤沟通)*灵魂出窍。

上帝视角(以为自己是天)不安好心而感叹!*孔子(中庸之道),发出的感叹,哀矣!*遮蔽感叹,停顿。

*我仰面躺着侧边说,(跟从在边上)(叫孔子为君子,语气上,上对下说)君子啊为何叹息(有何不甘,放不下).*孔子说道天道自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探源及其当代启示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探源及其当代启示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探源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陈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大同”、“小康”是先秦儒者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组十分重要的社会学说,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通过文献阅读,追溯两者语词源头及思想流变,结合近现代的阐发及运用,揭示其丰富的意蕴内涵,以期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同;小康;礼记;探源;启示作者简介:陈彤(1994-),女,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训诂学、《尚书》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大同”、“小康”可见于先秦诸篇典籍,一般认为儒家“大同”、“小康”的观念成型于《礼记·礼运》。

“大同”是当时儒家对上古尧舜禹时代“公天下”的追忆和总结。

东周以降,“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大同”社会不复存在,“小康”应运而生,成为儒家社会治理的新方案。

近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何休“公羊三世说”的形式基础上结合西方进化论提出进化史观,将人类历史一分为三,明确“太平世”之“大同”优于“升平世”之“小康”。

孙中山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天下大同”、“社会大同”的治世理念和“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当代中国国情,作出建设“小康社会”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在“小康”建设的关键节点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

流传至今的儒家“大同”观、“小康”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与中国人的政治探索、文化实践、价值追求紧密相连,在当下乃至以后很长时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必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

一、先秦典籍中“大同”、“小康”之语词辨义“大同”在上古典籍中较多出现,《诗经》也有“小康”之用,《礼运》成篇前的传世文献中,二词语例释义如下:(一)上古“大同”语词辨义《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礼记大同篇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同篇原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記大同篇‎原文繁體字‎昔者仲尼與‎於蠟賓②,事畢,出遊於觀之‎上③,喟然而歎④。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

男有分,女有歸(10)。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

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固(15)。

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18),以功為己(19)。

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2)。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23),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眾以為殃。

是謂小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原文简体字‎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

男有分,女有归(1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描述《礼记》中的“大同”和“小康”

描述《礼记》中的“大同”和“小康”

描述《礼记》中的“大同”和“小康”。

概述因素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

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礼运》作者的天才?是文化现象的偶然跳跃?还是传统说法的圣心所起呢?实际都不是,它是有本有源的,这个源本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远古文化,以及灿烂的《易》学思想,这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小康思想和反王权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则是歌颂王权的,也惟其有歌颂王权的小康思想的掩护,反王权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为思想才不致被历代王权所取缔。

儒家的小康思想与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编。

文章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礼记大同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礼记大同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礼记大同原文及翻译【-经典手机短信】礼记大同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O下面请看带来的礼记大同原文及翻译!礼记大同原文及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遍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注释】第一段1.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大道:占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αu)∣⅛)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岀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u))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

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美好理想和可悲现实的矛盾——读《礼记·礼运》中之“大同”与“小康”

美好理想和可悲现实的矛盾——读《礼记·礼运》中之“大同”与“小康”

了头 , 就会 走 向反 面 。 “ 过犹 不 及 ” , 超过 了限度 , 反 而 低 于 起 码 的要
求; “ 欲速则不达” . 过分求快 , 反而
慢 得达 不 到 目的 。
孔 夫 子 的 不 朽 不 但 在 于他 的 思想 , 而 且在 于他 的方 法 。思 想 与
制。然对照《 论语》 , 孔子似乎很少

并不具有超越现场和现时的价值 ,
只有特别重要 的话语才会书诸简 牍、 铸 于金铜 。就连孑 L 夫子 的话 , 黪 往往也是说过就算了 , 编辑成书传
想、 言论均未形成著作 , 大都记录
在其弟子柏拉 图、 色诺芬尼的著作 中。这一点与《 论语》 为孑 L 子再传 弟子记 录和整理颇为相似 。古希
想的表达上是一种进步。这在世
篇, 称为《 大戴 礼记》 ; 戴圣 传《 礼

便, 人际交流以现场对话 为主 , 具
体对象和情景都是一次性的 , 一般
界文化史上可能有某种普遍的规 记 》 四十九篇 , 称为《 小戴 礼记 》 。
律性 。在古 希腊 , 苏格拉 底 的思 《 小戴 礼记 》 就是今 天通称 的《 礼
记 。夫 子既卒 , 门人 相 与辑而 论
腊的智者的对话大都是关于宇宙 、 公道 、 艺术 、 哲学概念的辩论 , 柏拉 图的《 理想 国》 主要就是苏格拉底 与对手的辩论。 《 孟子》 则更强调政
治、 仁义 、 道德 、 政治问题 , 但在讲
广其宫 , 而得《 礼记》 《 尚书》 《 论语》 《 孝经 》 凡数十篇 , 皆古文 。据 此 说, 则《 礼记》 非 自“ 高堂生一 后仓 一 小戴 ” 一系而来 , 这一说法 得到

大同小康文言文出自

大同小康文言文出自

大同和小康《礼记礼运》
“大同”和“小康”的文言文概念出自《礼记·礼运》。

其中,“大同”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小康”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描述。

“大同”和“小康”的概念在《礼记·礼运》中有着详细的阐述。

首先,“大同”是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描绘。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共享财富,没有贫富差距,每个人都平等对待,没有等级之分。

人们和睦相处,没有战争,没有争斗,只有和平与和谐。

这种社会被视为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们向往的目标。

而“小康”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描述。

在这个社会中,虽然人们仍然存在贫富差距,但社会秩序井然,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生活相对稳定。

这是一个比“大同”更为实际、更为可行的社会状态。

这两个概念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大同与小康《礼记》

大同与小康《礼记》

註釋:1. 蜡(普:zhà,粵:炸):年終舉行的祭祀。

2. 賓:助祭人。

3. 言偃:即子遊,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4. 三代:夏、商、周。

5. 志:記事的文章或書籍。

6.矜:無妻的人。

7.著:彰顯。

8. 考:考查;或一說為成全。

9. 殃:禍害。

乙、問題請判斷一下句子,並在方格內以「√」號表示正確的選擇;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零分。

(4分)(每題2分)正確 錯誤 部分正確無從判斷1. 大同世界中天下是人人共有的;社會上不會發生偷竊和作亂的是。

【重整】正確 錯誤 部分正確無從判斷2. 孔子未曾親身體會大同的世界,他現今只是身處於一個小康的世界。

【伸展】3. 孔子歎息的原因是甚麼?【重整】(2分)孔子因為魯國祭禮不完備,空存儀式,而想起自己未能趕上大道實行和三代英明君主當政的時代,因而感概地歎息起來。

4. 本文分別講述了大同與小康的世界的狀況,是摘錄有關句子完成下表:【複述】(3分)5. 小康世界中,「禮」有甚麼作用?【重整】(4分)(a ) 按照禮義來定出人倫的法度,以確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感情(1分), 使兄弟和睦相親、夫妻和諧相處;(b ) 按照禮義設立各種制度(1分),劃定田里疆界,以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君主效力的人;(c)以禮作為衡量行為得失的準則,包括表揚人民的正確行為(1分)、考查人民是否誠實、指出人民的過失;(d)按照禮來指導人民,樹立仁愛的榜樣(1分),教育人民謙讓,使他們的行為有常規。

6. 本文題為「大同與小康」,你認為孔子偏好哪一種社會形態?試加以評論。

【伸展】(2分)孔子雖然沒有名言自己屬意「大同」還是「小康」,但兩者比較之下,小康不如大同,如大同世界的治安良好(1分),但小康世界卻「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1分),由此可估計孔子會較偏好大同世界。

7. 試指出以下句子的修辭手法:【評鑑】(3分)8. 本文通過孔子的論述,解釋何謂大同、何謂小康,突顯出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分別,其中運用了以下哪些說明方法?【評鑑】(2分)(1)定義說明(2)數字說明/ 數據說明(3)比喻說明(4)比較說明A.(1)及(4)B. (2)及(3)C. (1),(3)及(4)D. (1),(2)及(4)本題答案:A9. 以下帶點字乃同字異義字,試指出其字義:【解釋】(2分)10. 在現今社會裡,有哪些福利制度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精神相近?這些制度能否實現這些精神?(不多於120字)【創意】(3分)(本體要求同學清楚說明現今社會的一些福利制度和這些制度能否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精神。

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运

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运

大同與小康原文及翻譯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並且擔任助祭。

祭祀完畢,走到宮門外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歎息起來。

孔子的歎息,大慨是為了魯國而慨歎。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說:「先生為甚麼歎氣呢?」孔子說:「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賢君當政的時代,我沒能趕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

當大道得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人團結和睦。

所以每個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長起來。

使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

使到男子都有本身適當的工作,女子都有歸宿的家庭。

人們不讓財貨資源白白浪費於地上,於是努力開發,然而不必據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並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

既然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詭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作亂的事發生了。

因此,人們也不用關上門來彼此防範。

大同与小康(完整版.教用)

大同与小康(完整版.教用)

大同与小康佚名一、写作背景孔子参与鲁国蜡祭,看到鲁君所行的祭礼不合古礼而兴叹。

当时礼义式微,礼教崩坏,政治混乱,因此引出孔子对古代政治的向往,藉回答弟子言偃之问,畅言大同、小康之治。

孔子以五帝时期为“大同”,以三代之英时期为“小康”,表面似论述“大同”与“小康”之区别,其实流露出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并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礼运:郑玄说:“篇名称为礼运,是因其内容记五帝、三王礼乐的因革变化。

”(由五帝时的“大同”演变为三代时期的“小康”,由德治变为礼治。

)三、国学常识四、课文深究以对比手法,从政治、社会、经济呈现大同、小康之治,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精炼流畅。

五、难句精解1.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孔子之叹,刻划出忧世忧民的形象。

2.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小康社会的政治层面,在位者私位相传,以城郭沟池和礼义纲纪来巩固政权。

3.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小康社会以“礼”作为规范。

十、延伸学习(一)曾子易箦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病。

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ㄏㄨㄢˇ,明亮、鲜明〕!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

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ㄐㄧˊ,同“急”,危急〕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语译:曾子卧病在床,病得很重。

乐正子春坐在床下,儿子曾元、曾申坐在他的脚边,一个童仆坐在墙角,拿着烛火。

童仆说:“又漂亮、又光滑!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子春说:“别作声!”曾子听到了这句话,惊诧地说:“喔!”童仆说:“又漂亮、又光滑!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曾子说:“是的。

这是季孙赏赐的。

来分析“大同和“小 康“社会的不同,年谈谈乡你的君示

来分析“大同和“小 康“社会的不同,年谈谈乡你的君示

来分析“大同和“小康“社会的不同,年谈谈乡你的
君示
一、受益群体不同
1、“大同”社会:是全民无一例外的一种受益状态。

2、“小康”社会:是社会中最低等级水平的一种评测,也就是社会底层受益的状态。

二、社会结构不同
1、“大同”社会:讲究的是全民共有,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

2、“小康”社会:讲究的是消除穷困,也就是让社会上没有穷苦的人了。

三、出处不同
1、“大同”社会: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是谓大同。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2、“小康”社会:“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大同小康礼记

大同小康礼记

1.君位:天下為家
以禮 2.諸侯:大人世及
三代
各親其親,各子 貨力為己 謀用是作
義為 以為禮
時期
其子
功為己 兵由此起
紀 3.外交:城郭溝池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以為固
第貳單元 題解與作者
一、 寫作背景
禮記,即小戴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由西漢戴聖編訂成書,是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全書共四 十九篇。今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禮記。
五、大同與小康比較
分類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不獨親其親,不 貨不必藏
1.君位:天下為公
謀閉而不興
五帝 以仁
獨子其子
於己
2.諸侯:選賢與能
盜竊亂賊而不作 以公出發
時期 為治
老有所終,壯有 力不必為
3.外交:講信修睦
外戶而不閉
所用,幼有所長 己
(3)專禮: ○1 喪禮:奔喪、檀弓上下、曾子問,以上四篇論變禮;喪大記、喪服小記、雜記上下、服問,以上五篇是記喪制;大傳、 間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以上五篇是論喪義。 ○2 祭禮:祭法,所記為祭制;祭義、祭統,以上二篇是在論祭義。 ○3 其他:冠義(冠禮)、昏義(婚禮)、鄉飲酒義(鄉飲酒禮)、射義(射禮)、燕義(宴飲禮)、聘義(聘禮)、投壺(投壺 禮)等。
(一)、成書
禮記未成書之前,可能是有人閱讀儀禮時有所體悟,隨手把自己的心得、見聞及論點附記於儀禮各篇之後,以札記的形式 詮釋禮義,所以禮記中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等篇,分別是解釋今本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 射禮等篇;而儀禮中有十一篇的末尾還保留著「記」,都是禮記本附屬於儀禮的痕迹。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大同》——《礼记·礼运》为西汉儒家学者所记之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同礼记翻译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礼记·大同与小康》

《礼记·大同与小康》

《礼记·大同与小康》这篇是从【礼记】第九篇【礼运】节选出来,标题是另加的。

【礼运】是讲礼的进化的一篇文章。

【礼记】是十三经的一种,共四十九篇,和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

礼记,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讲礼的文章的集成。

西汉时候,博士戴圣讲授本书,所以也叫做【小戴记】,跟戴德的【大戴记】有分别。

内容是谈哲理,谈政治制度,或者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

范围广大,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译文】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并且担任助祭。

祭祀完毕,走到宫门外两边的望楼上参观,非常感慨地叹息起来。

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了鲁国而慨叹。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贤君当政的时代,我没能赶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况。

」「当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社会上进选贤能做事,讲求信义,教人团结和睦。

所以每个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爱护自己的子女,还使社会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挥所长,贡献社会;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长起来。

《礼记.礼运》中“小康”的释解

《礼记.礼运》中“小康”的释解

《礼记.礼运》中“小康”的释解摘要:《礼记·礼运》中的“小康”,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社会的现实目标追求,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

它不同于今天所讲的小康社会,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宗法等级秩序社会。

关键词:礼记·礼运大同小康“小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史料记载,“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

”《诗经译注》解释是“人民劳累真苦死,要求稍稍喘口气。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非常劳苦的老百姓,每天劳作不止,盼望能够安居活命。

这里的“小康”应该是安养、休息的意思。

但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加以描述,最早是出现在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里,《礼运》篇里孔子把“小康”描述成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虽然“小康”不及“大同”美好,但孔子认为,“小康”有可能成为现实社会,而“大同”只存在尧舜时代,这样的社会在他看来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在孔子那里,“小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小康社会有什么区别?在《礼运》篇里,孔子是把“小康”和“大同”放在一起加以论述的,所以为了更清楚地解释《礼运》篇里的“小康”,还是要把“大同”作为参考对象。

《礼运》篇里孔子是这样描述这两种社会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漢‧鄭玄注 漢稱「禮」
唐‧賈公彥疏
孔子弟子及 今文:四十九 哲理,政治,禮
漢‧鄭玄注
解釋儀禮之
其後學(戴聖 篇。六篇專論, 樂器物,生活儀
唐‧孔穎達正 漢稱「記」
書,禮治主義
編)
另大別為十類。 節

1.禮記本不是經,漢代附「禮」之記。
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
3.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政典是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儀禮。
其後,由於儀禮各篇餘簡有限,乃獨立成篇來撰寫,各篇文字因此而可以大加發揮,內容也不再侷限於儀禮的詮釋,反而 成為記禮、論禮的豐富資料庫。後來有人將這些單篇零散的論禮文字整理選編成專書,選編者不同,所選輯收錄的專書內容也 有不同,為了便利區別,就在各書之前冠上編選者的姓氏來加以區別,如戴德所編為大戴禮記、戴聖所編為小戴禮記。
四、三禮比較
書名 周禮 儀禮 禮記 其他
作者
篇數
內容
性質
注釋
別稱
計分天地春夏
相傳周公所 作
1.今文:六篇四十 秋冬六官,記載
記載古代理
二卷
政治制度,冬官
想官制
2.古文:七篇 已佚,考工記代
漢‧鄭玄注 漢稱「周官」
唐‧賈公彥疏

1.古文佚
古文家:周公
記存古代禮儀
2.今文:十七篇五
今文家:孔子
規範
十卷
記載禮儀之 書
1.君位:天下為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禮 2.諸侯:大人世及
三代
各親其親,各子 貨力為己 謀用是作
義為 以為禮
時期
其子
功為己 兵由此起
紀 3.外交:城郭溝池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以為固
第貳單元 題解與作者
一、 寫作背景
禮記,即小戴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由西漢戴聖編訂成書,是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全書共四 十九篇。今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成書
禮記
1.( 孔門後學 )
孔門後學所記,戴
所記
周朝
聖取四十九篇編 含多記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
2.( 戴聖 )編纂
纂,東漢末年盛行
成書
禮記‧檀弓選
為統一學術思
秦相( 呂不韋 )
含十二紀,八覽,六論,以儒道
呂氏春秋 周 秦
想,統一後王朝政
呂氏春秋‧察今
集門下客共同編寫
為主,漢志列雜家
治藍圖
義慶性好文學,喜
( 劉義慶 )集門
為東漢到魏晉間名士的軼聞瑣
世說新語 南朝宋
召募文士,編集圖
世說新語選
下客共同撰寫而成


資治通鑑 北
( 司馬光 )主 為宋朝皇帝治理
宋 撰,( 范祖禹、劉 國事之借鏡
攽,劉恕 )助編
所收史事上起戰國下迄五代,為 訓儉示康
編年通史
(選自司馬文正公集)
三、禮記
作 者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 創 作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 源 始 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 名 因附於(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 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 戴德 )刪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 戴聖 )刪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二、大同與小康
常考重點
作者:禮記,孔門後學者所記關於禮的文章。 出處:選自小戴禮記之禮運大同篇。 題旨:記敘孔子感嘆魯禮衰頹之際,藉答弟子之問,暢談大同與小康之治。 內容:論敘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的區別,但充分流露孔子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之情,是儒家政治思想所標舉的最高境界。 特色:藉孔子答問鋪寫而成。就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前後以對比方式呈現。
第壹單元 國學概要
一、經書沿革
先秦 六經 西漢 五經
南朝劉宋 十 經 唐 代 十二經 南宋光宗
十三經 淳熙年間
詩、書、易、儀禮、樂、春秋 詩、書、易、儀禮、春秋(因為樂,有名無實體) ※東漢蔡邕熹平石經並刻三禮 詩、書、易、儀禮、禮記、周禮(後三者合稱三禮) 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為三傳) 論語並孝經 十經中論語、孝經分開,加上爾雅(唐文宗開成石經) 六經:詩、書、易、儀禮、周禮、春秋 三傳:左氏、公羊、穀梁(春秋經合於三傳中) 四記:禮記、論語、孝經、爾雅 一子:孟子(即「開成石經」十二部加上孟子一書)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禮記。
五、大同與小康比較
分類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不獨親其親,不 貨不必藏
1.君位:天下為公
謀閉而不興
五帝 以仁
獨子其子
於己
2.諸侯:選賢與能
盜竊亂賊而不作 以公出發
時期 為治
老有所終,壯有 力不必為
3.外交:講信修睦
外戶而不閉
所用,幼有所長 己
二、集體創作之文學作品
書 名 年 代 編撰者
編撰說明
內容
課文取材
非一時一地一人
詩 經 周 孔子刪編成定本 之作,孔子以前,十五國風、二雅、三頌
小雅‧蓼莪
亦不只三百多篇
1.劉向整理定名 戰國策 東 周
2.曾鞏重編
非一時一地一人
為國別史,寫十二國策士游說諸
之作,漢代以前已
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
侯之事
東漢時,經學大儒鄭玄跟從經學家馬融學習小戴禮記,其後並為之作注,小戴禮記於是成為定本,廣為流傳,到漢靈帝時 刻熹平石經,更被刻入石經,並列為「七經」之一,這就是今日通稱的禮記。
(二)、內容
禮記四十九篇來源龐雜,篇次零亂,乍讀之下,不易了解其端緒,所以從古以來就有分類研讀的方法。劉向別錄歸為十一 類;吳澄禮記纂言分為四大類;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釐為十類;蔣伯潛經與經學析為四大類。高明先生禮記概說重加以整 理,分為三大類十三小類,脈絡更為清楚,敘述如下:
1.儒家( 禮治 )主義,( 人格 )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 內 容 2.其中( 大學 )、(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
3.其中( 禮運大同 )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 注疏 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之禮指( 儀禮 );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都有鄭玄的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亡佚,以考工記代替。為古文經 其他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一)、成書
禮記未成書之前,可能是有人閱讀儀禮時有所體悟,隨手把自己的心得、見聞及論點附記於儀禮各篇之後,以札記的形式 詮釋禮義,所以禮記中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等篇,分別是解釋今本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 射禮等篇;而儀禮中有十一篇的末尾還保留著「記」,都是禮記本附屬於儀禮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