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0ea3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f.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1c5b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1.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背景。
3.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的经历。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1.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经历。
2.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勇气和信心。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
第三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如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经历。
第四章:目标设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作业:1. 思考并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并记录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展。
第五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9829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5.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5篇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b33f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f.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b0425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c.png)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和写法。
2.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准确翻译课文。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孟子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包括对六位名人经历的分析以及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阐述。
2. 难点:深入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并能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分析鉴赏能力,通过对文章语言、结构的分析,体会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①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历经磨难后成就了一番大业。
比如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成为霸主。
今天,我们将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他是如何阐述磨难与成就之间的关系的。
二、作者简介①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②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③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此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都编入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40179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7.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一个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和实例,确保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e50ee6c8d376eeaeaa31e9.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既要从文体上把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又要从题材上抓住“逆境成才,居安思危”这一主题。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文体方面结合议论文“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同时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从题材的角度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2.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朗读和朗读指导,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根。
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的教学,应该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
教学中既让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和教师的朗读指导,掌握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又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品读与探究,从而领悟作品的主旨。
3.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其写作特色也传承了孟子一贯的写法。
即“论证严谨,逐层推进,善用排比,气势磅礴,多用短句,有节奏感”。
此外文中还善于通过典型示例阐述深刻的道理,比如文中开头“通过列举古代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阐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的道理”。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反复品读,才能感受和体会。
4.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以读为主,以讲为辅。
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同时议论文教学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举家食粥,终成《红楼梦》的故事”。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文体特征以外,还需要求学生了解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第五单元已经学过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感受议论文独特的写作特点。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反复朗读本文直至背诵,初步感知文章的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b7a85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a.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24af7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6d.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说它是经典,在于:(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
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
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凉蔷透辉诨跋铝恕K嫠呷嗣牵核薪匆删鸵环乱档娜耍急厝灰谀谛暮蜕硖甯鞣矫婢芤环纯嘤肭鄣哪チ罚⒁源死丛龀ぷ约旱牟鸥伞D艹缘目喽汲怨耍芫艿拇煺鄱季芄耍院蠹词乖倥龅嚼嗨频睦押痛煺郏隳艽Ρ洳痪傥2宦遥渚捕源璺朔陀Χ浴?(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bea86416fc700abb68fcee.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65cc03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9.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1一、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由于聋生受听力缺陷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要比健全学生迟滞很多。
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速度也要慢很多。
针对学生这一生理特点,我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课堂上借助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竞赛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而享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针对聋生视觉相对发达而感悟、体验较为贫乏这一特点,授课当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和残余的听力,借助课件,呈现授课内容。
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通过竞赛、诵读,讨论、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受到教益。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感知文本:首先,了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明确)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3ef07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5.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945cda0b4c2e3f5627637d.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
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
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
”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
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
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2。
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2e9e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c.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
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1)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5b81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c.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的由来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忧患意识和安乐思维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对困难的面对能力。
3.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或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3.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素材和笔纸。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材料引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
可以是一幅描绘明代思想家盛观时期的画面,或者是引用些许戏曲剧本等等。
2.讲解(10分钟):向学生解释成语的含义和由来,可以结合历史故事或禅宗寓言等来说明。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道理。
3.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总结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情景。
可以包括个人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提出一些他们觉得最典型的案例。
积极鼓励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们的例子提出质疑或补充意见。
5.扩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运用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不断寻求自我提升和突破困境的方法。
6.结语(5分钟):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力求自我完善和成长。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结果的质量和深度。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活动:1.让学生针对成语进行创作一段小故事或小段子。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语的意义。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念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确保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763cd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3.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感知文章内容。
2.划分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4.积累警句,端正忧患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铺垫前段时间有个争论很火,是关于一个著名的文句的,大家都在争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个句子就出自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屏显】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宣扬“仁政”,他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本文按现代文体分法是一篇议论文,依古代文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可以称为“论说文”。
全文围绕一个中心观点,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论说。
根据文体特征,我们今天有四个学习活动。
【屏显】活动一:译读,感论说之意活动二:分读,理论说之序活动三:析读,品论说之美活动四:悟读,抒论说之味1.一读,分类,读准字音老师将生僻字词进行了分类,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字词。
如按人名划分:舜(shùn)傅说(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按多音字划分:空(kòng)乏其身曾(zēng)行拂(fú)乱法家拂(bì)士2.二读,断句,读准节奏师:文言文节奏一般按意义单位划分,诵读时不能读破语意,不能读乱句子内部的结构。
如以下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学生齐读文章。
【屏显】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e532d6551810a6f4248622.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反复品读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并进一步体会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初识课文,故事导入: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三、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四、合作交流1、作者在开头列举的6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磨练,显露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赶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b86e0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2.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二、学生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三、设计理念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六、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七、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八、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2、《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3、学习生字: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
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部分:(3),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教师小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
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1)、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饿其筋骨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3、一词多义:(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五、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合作探究: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4、“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7、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明确:宇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
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表现。
“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异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
“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
“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
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
“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
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也侵略消灭不了。
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七、总结升华;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
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
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教师小结: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九、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十、板书设计: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个别到一般————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