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与新应用
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与新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也在不断进步和繁荣。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DNA、RNA、蛋白质、酶、代谢途径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生物学、医学、农业科技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和新应用也在不断涌现,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几个方面。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新型分子生物学工具,它可以在原有基因组的基础上编辑或修改DNA序列,从而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删除、插入、替换等操作。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基因工程技术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基因改良的效率和精度,为人类解决一系列遗传疾病、植物、动物的遗传改良等领域提供了有力工具。
二、单细胞基因组学单细胞基因组学是一种基于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的新型方法,它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大规模测序。
相较于传统的基因组学方法,单细胞基因组学可以更加精细和全面地研究细胞的变异、发育和分化等过程,对解决一系列生物学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将单细胞基因组学方法应用于肿瘤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进化过程,为精准治疗提供帮助。
三、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是一种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方法,通过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等手段对蛋白质、核酸等超大分子进行结构分析,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及相互作用。
结构生物学不仅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分子图像,而且可以为药物发现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发、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内外物质在相互作用下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实现不同细胞状态和功能的变化。
细胞信号转导的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肿瘤、慢性炎症等。
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于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提供了必要工具,例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方法,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药物小分子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药物小分子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一、本文概述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科学和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药效,还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深入理解和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药物的合理设计、优化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光谱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为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光谱学方法,可以无损、实时地监测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获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作用力类型等。
本文旨在综述药物小分子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进展,介绍常用的光谱学方法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总结和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药物小分子概述药物小分子,通常指的是分子量较小、结构简单的化合物,它们能够通过特定的机制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相互作用,从而发挥药效。
这些小分子药物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通过抑制或激活某些生物过程,改变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或者干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生命周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小分子的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癌药物、镇痛药、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的化学结构各异,但它们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能够与生物大分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可以通过光谱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药物的药理活性。
光谱学方法在药物小分子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紫外-可见光谱可以用来研究药物小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特性;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则可以用来分析药物小分子的振动模式和分子结构;核磁共振光谱则可以提供药物小分子在溶液中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这些光谱方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药物小分子的化学性质,还能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
二氢嘧啶-2-酮衍生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第3 8卷
第 2期
河 南师 范 大学 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 He a r lUn v riy( tr l ce c ) o r a n n Noma ie st Na u a in e o S
Z 8 No2 .3 . M ar 2 0 . 01
3 .粘 度实 验结果 表 明随 着 E MP 的浓 度 增加 , NA 的粘 度 明显 增 大 , 一 步 证 明 E D 嵌 插 到 了 D D 进 MP
D NA 的碱基对 之 间 , NA 和 E D之 间属于嵌 插结 合方 式. D MP
参 考 文 献
[] Ku r 1 ma V,AsninE H.D c u co NA idn tde n i eet ef oecn esn izt no na trl rb [ ] bn igsu i a dst slci l rsec e s i i f nhy o e J .JAm h m S c s e v u tao a p C e o,
收 稿 E期 :O O0—5 t 2 l一3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07 0 4 ; 育 部 高 等 学 校 博 士 学 科 点 专 项 基 金 (0 6 4 6 0 ) 2 6 3 3 )教 2 00 70 1
作 者 简 介 : 公 轲 (9 8 ) 男 , 南 南 阳人 , 南 师 范 大 学 讲 师 , 王 17 - , 河 河 主要 从 事 化 学 生 物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培氟沙星-Al(Ⅲ)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m 。以亚沸 蒸馏 水 稀 释得 工 作 溶 液 ,工 作溶 液 和 L
贮备溶 液均须 于 0~4c 保 存 。铝 标 准溶 液 : 确 c 准
在培氟 沙星 分 子结 构 中存 在 电子 给 体 ,能与 人 体
中的 一 些 微 量 金 属 离 子 形 成 配 合 物 。本 文 发 现 A3 增 强 培 氟沙 星 的荧 光 强 度 ,并形 成二 元 配 1 能 合物 , 种 二 元 配合 物 能 与 D A结 合 。并 利 用 这 N
个重要 领 域 , 些 研 究有 助 于从 分 子水 平 上 了 这
解药物 的作 用 机理 ,为 药 物设 计 提 供更 有 效 的理 论指 导 。药物与 D A的 相互 作用 研 究 已引起 了人 N
们 的兴 趣“ 。 ’ 喹诺酮类 药物是 一类重 要 的化 学合 成抗菌药 ,
(t N 华 美 生 物 工 程 公 司 产 品 ) cD A, . ,加 入 少 量 1 m l a 1 oLN C 溶液溶 解 于 5 L容量 瓶 中 ,以亚沸蒸 / 0m
它们 的抗菌谱广 , 抗菌作用强。由于喹诺酮分子
有较 大的共 轭体 系和平面 刚性结构 , 且分 子 中含 并 有相邻 的羧 基和酮基 , 易与金属 离子形 成配 合物 容 引起药 物 的荧 光猝 灭l。铝是 人 体 内重 要 的 微 量 3
测定 D A,其线性 范 围为 8 0X1 ~ ~2 2 0 m l ,检 出 限为 5 0X1 I N . 0 .5X1 ~ o L / . 06
m l 。 论 了反 应 的最佳条件 及其 结合机 理 。 oL 讨 /
关键词 : 氟沙星 ;铝 离子 ;配合 物 ;D A 培 N
中图分类号:0 5 . 67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70 20 )9000 0002 (07 0 - 7 4
药物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药物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药物生物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作用机理、药效学、和药物代谢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疾病、药物和人体生理过程的理解深化,药物生物学已成为一门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药物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靶点发现、药物代谢与转化、药物作用机制与药效学等方面。
一、药物靶点发现药物靶点是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位置。
药物靶点的发现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利用计算方法、高通量筛选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药物靶点发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例如,计算方法能够模拟药物分子与蛋白结构间的相互作用,预测药物可能的靶点。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快速筛选药物分子对大量蛋白进行作用检测,从而识别出靶点。
蛋白质组学则能够全面地分析蛋白体系结构和代谢,探寻药物的分子机制及其靶点。
二、药物代谢与转化药物代谢与转化涉及药物在体内代谢、降解,以及毒物代谢等重要机制。
药物代谢与转化的研究对于药物开发和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药物代谢与转化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和UGT酶基因多态性和表达的调节作用、药物代谢与营养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例如,一些药物代谢酶存在多态性,导致药物代谢过程变异,这会对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药效和副作用产生影响。
另外,环境因素和营养状态也与人体代谢相关,影响了药物的代谢和转化过程,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设计更高效、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药物作用机制与药效学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学是指药物如何作用于生物体,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及副作用等表现。
近年来,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药物对细胞信号传递的调节作用、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穿透和转运等。
例如,药物对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作用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领域之一。
另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对于药物的生物活性及副作用产生影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设计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药物生物学已成为一门热门的研究方向。
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蛋 白( h u ma n s e r u m a l b u mi n , HA S ) 和 牛 血 清 白蛋 白 ( b o v i n e s e r u m a l b u mi n , B s A ) , 分 子 结 构信 息 确 知 , 故 而在 相 关 科 学 研 究 中作 为 模 型 生 物 大 分 子 而 得 以广 泛 采 用 , 能够 与类别广 泛 的内源性物质 ( 如 代 谢 产 物 等) 和外源性物质( 如药物等) 进 行 可逆 性 的非 共 价 结 合 , 从而发挥其贮存 、 转 运 以及 机 体 保 护 等 重 要 的生
理 功 能 。
D N A 是 自然 界 生 物 的 遗 传 密码 , 通 过 一 系列 基 因片 段 传 递 遗 传 信 息 并 发 布 指 令 , 引 导 生 物 体 的 机 能
运作 , 并能够调控遗传信息。许 多抗癌 和抗病毒药物在细胞 内都以 D N A作为靶 向 。 , 通过与癌细胞或病
中图分类号 : Q5 2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5 8 2 X( 2 0 1 3 ) 1 0 —0 1 1 0 —0 6
生 物 大 分 子 是 自然 界 中各 种有 机 体 的基 本 组 成 , 与 生 物体 的 生 命 活 动 过 程 息 息 相关 。生 物 学 界 一 般 将生物大分子分成糖类 、 脂类、 蛋 白质 和核 酸 四类 , 其 中蛋 白质 和 核 酸更 是 参 与 了药 物 在 体 内分 布 、 代 谢 等
李 悦
( 天 津 医学 高等专科 学校 ,天 津 3 0 0 2 2 2 )
摘 要: 药物 小 分子 与 生物 大分 子 相 互 作 用 的研 究是 涉及 到 化 学与 生命 科 学 等 多 个领 域 的 交叉 课 题 。血 清 蛋
圆二色谱测定技术在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圆二色谱测定技术在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圆二色谱测定技术是一种流式细胞仪技术,常用于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测定技术中,研究者会将小分子化合物和 DNA 混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圆二色谱测定仪进行测定。
圆二色谱测定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小分子化合物和 DNA 的相互作用过程转化为两种不同的颜色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小分子化合物会与DNA 相互作用,导致DNA 的结构发生变化。
在圆二色谱测定技术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这种颜色变化来判断小分子化合物与 DNA 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圆二色谱测定技术在小分子化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研究者常常会使用圆二色谱测定技术来研究新药的作用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可以使用圆二色谱测定技术来确定新药是否与 DNA 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另外,圆二色谱测定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致癌物质与 DNA 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些致癌物质往往会对 DNA 的结构产生破坏,导致癌症的发生。
通过使用圆二色谱测定技术,研究者可以确定致癌物质与 DNA 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癌症。
此外,圆二色谱测定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突变对 DNA 的影响。
通过使用圆二色谱测定技术,研究者可以确定基因突变是否导致了 DNA 的结构变化,进而更好地了解基因突变对健康的影响。
总的来说,圆二色谱测定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用于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DNA 相互作用的过程。
通过使用圆二色谱测定技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致癌物质和基因突变对 DNA 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健康。
圆二色谱测定技术的操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的:1. 准备样品:将小分子化合物和 DNA 混合在一起,形成待测样品。
2. 标记样品:将样品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和 DNA 分别标记为两种不同的颜色。
3. 进行测定:将标记好的样品放入圆二色谱测定仪中进行测定。
硫酸长春碱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射 光谱 , DNA对硫 酸 长春 碱 产 生 了较 强 的 荧光猝 灭 作 用. 用位 点模 型 计 算 了两 个 不 同温度 下 运 硫 酸 长春 碱 与 DNA的 结合 常数 和 结合 位 点数 , 据 热 力 学参数 确 定 了硫 酸 长春 碱 与 DNA之 间 根
的作 用力 以氢键 和 范德 华 力为 主 ; 结合 荧光探 针 实验 以及 粘 度 实验 结果 进 一 步证 明硫 酸 长春碱
t a d vs o i t o . l o e c n e e s i n s e tao i b a t e s l t t a iu o c n rto f r n ic st meh d F u r s e c mis p cr fvn l si u f e wi v r sc n e tai n o . y y o n a h o DNA t H a p 74 t s HC u rs l t n wa a u e . h e u t s o e h tt e f o e c n e i tn i fvn lsi e s l t s . i— r lb ou i sme s r d T e r s l h w d t a l r s e c n e st o i b a t uf ewa o s h u y n a q e c e h n DNA w s a d d T eb n i g c n t n n h i d n i sn w r ac lt d a w i e e t e t u n h dw e a d e . h i d n o sa tK a d t e b n i g st e e c lu a e t o d f r n n i e t f c — g a e T e ma n b n i gf r e b t e i b a t e s l t n r d . h i i d n c ewe n v n lsi u f e a d DNA sh d o e o dn rv n d r a l r e a c r — o n a i y r g n b n i g o a e a sf c c o d W o i gt h r d n mi a a t r . t sp o e h t i b a tn i d t n ot e mo y a c p r me e s I wa r v d t a n lsi e b n swi DNA i d f r o e b n i g c mb n d v h n a mo eo o v i d n o i e g wi er s l f u r s e c r b s n ic st s. t t e u t o o e c n e p o et t d vs o i t t hh s f l e a ye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对基础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还与医学、农业、生物工程及环保等领域密切相关。
在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多种多样,可被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先前使用的技术是通过RNA干扰或者蛋白质法来实现。
但随着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基因编辑。
它利用一种特殊的RNA来指导一种叫做Cas9的酶的切割DNA的位置,并移除或添加一段DNA。
相比其他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更加简单,同时也更加灵活。
这个技术具有很多应用领域,比如说,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个技术来研究一些基因的作用,深入了解一些细胞和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
此外,医学界也可以利用它来治疗一些与基因有关的疾病,比如说肿瘤和其他遗传病。
二、单细胞测序技术传统的细胞组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往往是先将所有细胞混合在一起,然后对混合物进行分析,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准确描述每个细胞的情况。
然而,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现在可以研究细胞个体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组。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流程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收集单独的细胞,然后将其中的DNA或RNA进行扫描,最后在大型数据分析中使用统计学方法以了解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突变情况、转录本分配和表观基因组的修饰等。
三、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
科学家们现在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人类体内所有蛋白质组成的图谱,这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的目标之一。
这项计划是一个针对生物医学研究的大型合作项目,旨在对所有蛋白质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些信息可用于发现新的药物目标、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为一系列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简言之,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将使在了解蛋白质这个复杂机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推动医疗领域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体系内分子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更加深入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实现了巨大的进展和突破,并在医学、生物制药、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DNA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20世纪70年代,萨琳松世以PCR技术快速扩增DNA而被誉为“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开端”,而DNA测序技术的诞生则给分子生物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加速了测序技术的发展。
现代的DNA测序技术不仅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而且实现起来更加便捷。
在医学领域中,测序技术被应用于疾病基因测序、肿瘤基因测序、胎儿基因测序等领域,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2. RNA干扰技术的应用RNA干扰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基因功能的技术。
它是利用小分子RNA在细胞内特异性、序列特异性的靶向降解特定mRNA的方法。
在细胞培养系统中,RNA干扰技术可被用于验证某个基因是否参与某个生物过程的调控,或用于研究基因组中每个基因所持续的功能。
在生物医疗、生物工程等领域中,RNA干扰技术被用于疾病基因筛查、药物作用靶点筛查、疫苗研发等多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CRISPR/Cas9技术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它是一种可编程的DNA分子靶向识别与切割技术。
由于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高效、特异性强等特点,使其成为了研究人员进行基因编辑、基因组修饰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
CRISPR/Cas9技术在规避人类遗传性疾病、改造微生物生产部件、制备人工人类组织、生产新型农作物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这种新颖的技术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探索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工程应用的效率和安全性。
4. 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分子影像学是一种利用显微镜和计算机等技术对生物分子内部及分子分布的定量观察和分析的技术。
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与研究进展药物分子设计是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化学手段设计出对人类疾病治疗具有良好效果的药物。
药物分子设计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等,它是一门集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
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建模、虚拟筛选、计算化学等多个方面,以下是每个方面的具体分析。
1.分子建模分子建模是药物分子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根据分子结构,利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预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建模可以分为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三个方向。
在药物分子设计中,分子力学主要用来计算化合物的几何构型、位置能以及稳定性等性质。
相比之下,量子力学则是用来描述相互作用强烈的化合物性质,尤其适用于药物分子的活性部分的计算。
而分子动力学则是用于模拟分子在体内的运动情况,动态地考察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
2.虚拟筛选虚拟筛选又称为计算化学筛选,是药物分子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药研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虚拟筛选通过计算化学方法预测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作用强度、结合部位等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验前的药物分子选择。
虚拟筛选涉及到多个方法,例如分子对接、药效研究、分子灵敏度研究等等。
其中分子对接主要考虑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互作性,药效研究则是通过定量结构-活性的关系预测药物的作用表现,分子灵敏度研究主要则是考察有机化合物的敏感性和选择性,以便最终设计出能对特定疾病有较好治愈效果的治疗药物。
3.计算化学计算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化学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分子设计中,计算化学主要涉及到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分子结构、组态、结合位点等内容。
量子化学提供了分子活性的基本理论框架,分子动力学是一种用来描述分子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包含了许多诸如扫描隧道显微镜等高级技术,以及利用量子化学将电子结构与化合物作用属性连接起来的生物系统设计方法等等。
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进展
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进展
卢继新;李惠芬;蔡乐;李娟;张贵珠
【期刊名称】《分析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7(23)5
【摘要】评述了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DNA相互作用的模式和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进展。
引用文献57篇。
【总页数】6页(P601-606)
【关键词】药物小分子;血清白蛋白;DNA;相互作用
【作者】卢继新;李惠芬;蔡乐;李娟;张贵珠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开大学化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23
【相关文献】
1.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J], 李锐;任海平;孙艳亭;姚英艳;卢奎;马丽
2.一种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其小分子配基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新方法 [J], 方梅;赵睿;韩慧婉;余晓;盛力;藏冰;刘国诠
3.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李悦
4.圆二色光谱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徐飞;于慧;陆彩;陈军;谷巍;吴启南
5.手性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中对映选择性的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J], 卢蓝蓝;陈佳虹;刘英菊;肖治理;张炽坚;Sergei A Eremin;孙远明;雷红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机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手段进展
都很 弱 ,因此需 要 使 用 到荧 光探 针 。N a h i d S h a —
变 化 。嵌 入作 用会使 配体 与碱 基 对产 生 1 T 电子堆
h a b a d i E 佗 等 人 发 现 随 着 左 拉 乙西 坦 浓 度 的增 高 。
D NA — Ho e c h s t 3 3 2 5 8复 合 物 的 荧 光 强 度 逐 渐 降 低, 表 明左拉 乙西 坦与 H o e c h s t 3 3 2 5 8竞 争结 合 于
一
的构象 .因此 嵌入 结合 同时也被 看作 是 一种 致癌
的 因 素
嵌 入 结合
方 面 的应 用 。
பைடு நூலகம்
1 有 机 小 分 子 与 DN A 结 合 的 模 式
有 机 小 分子 与 D N A 之 间 的结 合 方 式 主要 包
括共 价结 合 与非共 价 结合 。其 中共 价结 合 l 5 是 指 靶 向化 合 物与 D N A 中的碱 基 、 糖和磷 酸酯键 形 成
摘 要 : 概 述 了有机 小分 子 与 D N A的 结合模 式 、 结合 构 象等方 面 的表 征 手段 , 并介 绍 了分 子 模拟 法
从 原子 水 平上得 到有 机 小分子 与 D N A的作 用信 息 。 关 键词 : DNA; 光谱 法 ; 电化 学方 法 ; 分 子模 拟 法
订 一 1 T 央共 轭作 用及 疏 水作 用 ,嵌 入结 合 相对 于沟
区 结 合方 式 最 大 的特 点 在 于其 会 使 D N A 的 构象 发 生变化 , 从 而使 D N A不 能轻 易地 复制 而产 生抗
病 毒抗 肿瘤 的 作用 , 但 由于 嵌入 作 用会 损 害 D N A
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物分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些分子包括蛋白质、DNA、RNA等,它们的特性不仅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也为药物研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分支,这里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蛋白质是细胞内最为重要的分子,负责调节和执行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调节、信号传递等。
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药物研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药物的药理特性。
药物的目标是作用于特定的蛋白质,从而调节其生物学功能。
通过计算机模拟、结构生物学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研究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有重要意义的还有药物与膜蛋白以及药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药物通过与靶分子相互作用而产生作用,作用的方式则需根据药物分子结构以及靶分子的分子机制来确定。
大多数药物都是小分子,能够与蛋白质、核酸等靶分子形成非共价或共价键络,进而影响它们的结构与功能。
科学家们利用结构生物学、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可以发现不同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并通过这些机制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药物。
三、药物分子的优化药物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对药物分子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效、选择性等特性。
药物分子的优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分子的生物利用度优化、选择性优化、代谢稳定性优化,药效和药物毒性之间的平衡优化等。
科学家们常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对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通过优化提高药物分子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生物学效应。
四、生物分子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生物分子在药物研发中有许多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应用便是用于药物筛选与开发。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研究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挑选出更具有潜力的药物。
此外,生物分子还可以被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毒性研究等方面。
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它们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药物的研发和设计非常重要。
一、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药物分子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形成复合物,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这种复合物的形成取决于药物分子和大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性质,如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的类型和数量可以影响药物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氢键是药物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力量。
氢键是指带有负电荷的原子(如氧、氮)与带有正电荷的原子(如氢)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分子中常见的氢键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吸附基团形成氢键,如药物分子与蛋白质中的亲和基团结合。
氢键的数量和位置可以影响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范德华力是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另一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力量。
范德华力是由于电子云的运动而产生的吸引力。
这种力量是药物和大分子间的重要相互作用力量,因为它们横跨了大分子表面的整个范围。
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力量大小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
离子键是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力量。
在离子键中,带有正电荷的离子与带有负电荷的离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
药物分子中的一些结构元素,如含有正电荷的胺基或含有负电荷的羧基,可以与生物大分子中的含有负电荷或正电荷的离子结合。
二、应用了解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药物研发和设计提供指导意见。
在药物筛选和设计过程中,测试药物分子与目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选择性非常重要。
在寻找与特定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合物时,研究药物分子与大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也非常有帮助。
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可以用于预测药物的代谢和副作用。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分子在体内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不同的化合物。
药物分子和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分子的代谢速率,因此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于预测药物分子的代谢模式。
小分子和DNA相互作用研究
Thanks your listening!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小分子与DNA旳相互作用会引起吸收带旳红移(或蓝移)现 象或增色(或减色)效应.尤其是以嵌插方式结合旳分子, 光 谱变化会更大, 而且黏度增大, 熔点升高. 在260 nm左右 有最大吸收峰, 能够作为DNA及其组分定性和定量测定旳 根据
•荧光光谱法 根据相互作用前后荧光强度旳变化,对两者作用模式进行判断。溴 化乙锭(EB)是较为常用旳探测DNA构造旳荧光探针, 被广泛应用于 抗癌药物旳筛选和小分子与DNA作用旳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用方式
小分子与核酸结合旳部位是核酸旳碱基、磷酸骨架 和戊糖环。核酸由平行堆积旳碱基、聚合旳阴离子 磷酸骨架以及两条由核酸链形成旳大沟、小沟构成 了小分子旳结合位点
静电作用:是经过药物小分子上带正电荷旳基团与DNA双螺旋链上 带负电旳磷酸骨架之间旳一种库仑力,这种结合是一种非特异性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没有选择性。
•研究措施
伴随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研究旳不断活跃、进一步 , 研究措施也逐渐增多.目前, 小分子与DNA作用机 理及方式旳研究大多应用荧光、紫外、圆二色谱、 线二色谱、共振拉曼光谱、伏安分析法、电位法、 电化学发光法等手段. 可将其归纳为光谱法和电化 学法.
•光谱法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后, 其构造和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些构造 和性质旳变化能够判断它们之间旳作用方式, 进而论述其作用机理.常用 旳光谱学研究法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沟槽作用:即活性小分子与DNA双螺旋构造中旳大沟槽或小沟槽旳 碱基对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结合旳作用力是小分子与DNA沟区碱基 之间旳氢键作用、疏水作用及π电子相互作用旳综合成果。
嵌插作用:即具有一定平面性旳分子嵌入到DNA分子旳双螺旋构造中, 与DNA碱基对发生作用。当小分子嵌插到DNA碱基对之间后,有旳能够 直接克制DNA复制与转录功能;有旳则在经过进一步活化后,使DNA断 裂受损而影响功能。
丙烯酰胺dna结合
丙烯酰胺dna结合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文章的开篇,用以介绍丙烯酰胺DNA结合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回顾丙烯酰胺DNA结合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丙烯酰胺DNA结合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指的是丙烯酰胺分子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丙烯酰胺是一种具有高度活性的化合物,它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与DNA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反应,并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种结合作用不仅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丙烯酰胺DNA结合的原理基于其与DNA分子中的碱基对和磷酸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丙烯酰胺分子中的活性亲电子向DNA分子中的亲核位点攻击,从而形成稳定的丙烯酰胺-DNA共价连接。
这种结合作用不仅可以改变DNA分子的物理性质和结构,还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和DNA修复等生物学过程。
丙烯酰胺DNA结合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研究中,丙烯酰胺DNA结合被用作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基础,可以通过检测丙烯酰胺-DNA结合的程度来诊断疾病并预测疾病的进展。
此外,丙烯酰胺DNA结合还可用于基因工程和生物制药领域,用于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分子,如DNA药物载体和基因编辑工具。
总之,丙烯酰胺DNA结合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其原理和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继续探讨丙烯酰胺DNA结合的相关要点,以期增进对该领域的理解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丙烯酰胺DNA结合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现状。
然后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首先会详细讲解第一个要点,即丙烯酰胺与DNA的结合机制。
会介绍丙烯酰胺的结构和性质,以及DNA的结构和功能。
然后探讨丙烯酰胺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结合的方式、结合位点以及影响结合的因素等。
接着,会阐述第二个要点,即丙烯酰胺DNA结合的研究进展。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了前沿领域之一。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和糖等,它们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细胞功能调控、基因表达和代谢等生物过程。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够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综述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蛋白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它们是细胞机体的基本单位,执行着众多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现和设计的关键一环。
随着生物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够预测蛋白质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评估潜在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目标的结合亲和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药物的研究开发中,还可以通过蛋白质晶体学方法解析药物与蛋白质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而揭示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例如,通过分析药物与特定激酶之间的结合模式和结构动力学性质,可以设计和改进药物分子,以提高其选择性和效力。
核酸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核酸是生物大分子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DNA和RNA。
核酸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现代药物研发中的热点领域之一。
核酸作为基因的携带者和调控剂,对药物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和基于统计学的方法等,在大规模的化合物库中筛选出与特定DNA或RNA序列高度亲和的药物分子。
同时,利用结构生物学的途径,揭示了药物与DNA/RNA底物之间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糖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
糖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与糖相关疾病的治疗领域。
例如,通过研究药物与糖分子的结合机制,可以揭示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RNA与DNA互作及其分子机制的新进展
RNA与DNA互作及其分子机制的新进展在生物体中,DNA是基因的信息储存库,RNA则把这些信息转录为蛋白质的序列。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DNA和RNA是两种不同的分子,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RNA与DNA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互作关系,这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命信息传递的认识,也为生物学、医学和药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RNA与DNA的互作基础在正常情况下,RNA主要的功能是转录DNA中的信息,并通过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将该信息转化为应用。
然而,研究人员却在细胞的某些情况下发现了RNA与DNA之间的“对话”。
这些情况包括DNA复制、DNA修复、基因转录和表达控制等过程。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RNA与DNA之间的互作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RNA可以在基因转录过程中具有调节DNA的作用。
具体来说,RNA可以与DNA序列上的调控元件结合,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基因的表达。
此外,RNA还可以通过介导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的序列重排等实现与DNA互作的作用。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RNA与DNA间存在的一种新的机制被称为“反转录”。
在这个过程中,RNA被逆转录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这意味着RNA应该被视为更为复杂的分子,它们可以通过与DNA互作来发挥某些独特的作用。
RNA与DNA互作的分子机制RNA与DNA互作的实现依赖于分子机制的配合。
其中,RNA通常通过靶向RNA的单链碱基序列形成与DNA相互作用的轮廓。
在这种结构中,RNA的碱基与DNA的碱基形成互补配对,从而形成稳定的RNA/DNA复合物。
此外,RNA与DNA的互作还可能涉及到四元环(G4DNA)等复杂的DNA结构。
四元环是一种DNA拓扑构象,它是由基因调控元件中G富集片段之间的碱基间氢键形成的。
研究人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RNA可以与四元环相互作用,从而调节了基因转录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7期2009年7月化学研究与应用Chem ica lR esea rch and A pp licati on V o.l 21,N o .7July ,2009收稿日期:2008 12 23;修回日期:2009 04 10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ZD1105)资助联系人简介:何平(1971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
Em ai:l hep i ng @s w us t 文章编号:1004 1656(2009)07 0937 08有机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于婷婷,何 平*,梁 艳,陈雅桃,易晓芳(西南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摘要:综述了有机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模式、影响因素、并着重介绍了其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等研究方法,概括了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中应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有机药物分子;DNA;相互作用;电化学中图分类号:O 657.1;O657.3 文献标识码:A药物分子的药理作用涉及的是药物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特定部位的识别和专一性切割作用,从而对整个大分子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1,2]。
因而,合理、高效的药物分子设计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分子识别尤其对生物大分子识别的分析理论上。
众所周知,生命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3],除了少数RNA 病毒,DNA 几乎是所有生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具有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因此,DNA 分子的破坏势必造成生命过程的障碍。
自从1953年W atson 提出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4],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生命遗传物质通过DNA 的半保留体制机理,有关生物基本遗传物质DNA 的研究也就成为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电化学的重要课题,其覆盖面之广、进展之迅速,远超出其它领域的研究[5 8]。
其中,DNA 与其它小分子尤其是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而这些领域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基因水平上理解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并通过分子设计来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9]。
电化学法和光谱法等多种研究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于深刻理解DNA 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模式药物分子与核酸结合的部位是核酸的碱基、磷酸骨架和戊糖环。
核酸平行堆积的碱基、聚合的阴离子磷酸骨架以及两条有核苷酸形成的大沟、小沟组成了药物分子识别的位点。
药物分子与核酸相互作用结合方式有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和剪切作用[1,10]。
1.1 非共价结合模式非共价结合分为静电结合、沟槽结合和嵌插结合三种模式(图1)[11]。
(1)静电结合:一般认为表面结合的药物分子作用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外壁,无选择性;(2)沟槽结合:是指药物分子与DNA 大沟或小沟的碱基对边缘直接作用;(3)嵌插结合:是指具有一定平面性的药物分子嵌入到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与DNA 的碱基对发生作用。
图1 药物分子与DNA 的结合方式F i g .1 T he b i nd i ng m ode o f the phar m aceuticalm o lecules and DNA这三种基本作用方式中,静电结合无选择性,沟槽结合和嵌插结合有选择性。
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时,可以同时存在一种或几种基本作用方式。
另外还有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疏水键化学研究与应用第21卷这些弱作用键。
各作用力间相互依赖,静电吸引会诱导和强化嵌插和氢键作用,静电结合没有选择性,作用于磷酸骨架。
1.2 共价结合模式与DNA 共价结合的有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
其中亲电试剂则表现为DNA 的链内交联、链间交联等。
共价结合的序列识别能力比非共价结合要强得多。
分子与特定碱基作用并形成加合物,使DNA 的双链解旋且产生弯曲[11,12]。
1.3 剪切作用剪切作用是指具有特殊识别功能的药物分子不但特异性选择结合位点,而且最终使DNA 断裂。
而DNA 断裂在DNA 修复、转录及突变中是很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具有剪切作用的分子断裂DNA 的位点是由其与DNA 结合的选择性决定的。
目前常见的DNA 断裂剂有抗生素类如博莱霉素[13]、水溶性金属卟啉类化合物[14]等。
2 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作用力本质及影响因素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上述几种模式都是通过一定的作用力来体现的,其中包括库仑力、共价键合和 相互作用、疏水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14,15]。
库仑力主要存在于静电结合模式以及沟槽结合模式中,共价键合主要存在于沟槽结合的相互作用模式中, 相互作用主要存在于嵌插结合模式中,疏水作用主要存在于嵌插结合模式中,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存在于沟槽结合模式中,范德华力主要存在于沟槽结合模式中。
影响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因素很多,如分子的结构,分子的形状、大小、柔性等。
即使缓冲溶液相同,当浓度不同、pH 不同时,药物分子与DNA 结合的方式也有可能不同[16 19]。
3 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由于药物分子与DNA 作用模式的多样性,以及药物分子种类的广泛性和DNA 结构的复杂性,需要人们借助一些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与原有的常规生化分析技术相结合,从而建立一系列快速、灵敏、有效的方法体系。
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有电化学分析方法、光谱法和生物学方法等[20 27]。
3.1 电化学方法近年来,在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电化学研究起着巨大的作用,这是由于生物体系是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体系,具有药理活性的多种药物在生物体内进行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多与其所具有的氧化还原特性及电子转移行为相关[28 33]。
因此,将电化学手段应用在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溶液中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是基于DNA 分子存在与否时体系伏安特性的差异[34 40],包括由于嵌插反应引起的体系式电位的移动和当药物分子与DNA 分子结合后扩散系数大幅度的下降而导致扩散电流的减小等,并由此通过非线性拟合可得到一些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如结合位点、结合常数、结合自由能、相互作用模式、相互作用性质的转变过程及结合 离解速率常数等信息[41 46]。
本课题组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并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药物阿魏酸乙酯及咖啡酸乙酯与DNA 的相互作用[47,48]。
图2所示为体系中加入小牛胸腺DNA 前后阿魏酸乙酯的循环伏安图和差分脉冲伏安图,通过考察体系中引入DNA 前后(a f)峰电位和峰电流的变化确定了阿魏酸乙酯与小牛胸腺DNA 相互作用的模式为静电模式。
用相同的方法确定了咖啡酸乙酯与鲱鱼精DNA 相互作用模式也为静电模式,且紫外光谱研究结果与电化学研究结果相吻合。
图2 阿魏酸乙酯与DNA 相互作用的循环伏安图及差分脉冲伏安图F i g .2 Cyc li c vo lta mm ogra m and differential pu l se voltamm ogra m (i nsert)o f the i nteracti onbe t w een e t hy l feru late and DNA.B ard 等[49]通过对一些电活性分子与DNA 之间相互作用模式对电活性分子的伏安行为的影938第7期于婷婷等:有机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响,从N ernst方程出发,阐明当电活性分子的式电位正移时,电活性分子与DNA的作用模式为嵌插结合,当式电位负移时,两者的作用为静电作用。
K ang等[50]采用伏安法并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桑黄素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相互作用。
随着体系中CT DNA的加入,桑黄素的氧化峰电流变小,式电位正移,表明桑黄素与CT 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为嵌插作用,即药物分子的平面构型部分嵌入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与DNA碱基对发生作用。
除此之外,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另外一种经典方法是DNA 修饰电极,即用DNA修饰裸电极,然后将其放入含有药物分子的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扫描,从而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T i a n等[51]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研究了黄连素在DNA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光谱学行为。
电化学研究表明黄连素与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为静电作用,紫外光谱研究结果与电化学研究结果相吻合。
在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中,虽然电化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分子电活性的限制[52],但对于一些吸收光谱比较弱或与DNA作用前后光谱无明显变化,而无法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等光谱手段来研究的分子,却有可能用电化学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53,54]。
因此,电化学研究可以得到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宏观信息。
3.2 光谱法已有许多谱学技术被应用于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
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后,其结构和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结构和性质的改变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而阐述其作用机理。
常用的光谱学研究方法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等[55 78]。
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研究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的最方便,最经典的方法。
含有碱基生色团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260nm附近有一强的吸收峰,且某些药物分子亦有吸收谱带。
可根据相互作用前后药物分子或DNA的吸收谱带的变化对二者相互作用模式进行判断。
根据Long等[55]提出的判据,当药物分子与DNA发生嵌插作用时,药物分子的 轨道和DNA碱基 轨道相互耦合,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或蓝移[56 58],且存在减色或增色效应[59 62];当药物分子与DNA发生静电作用时,峰位置不变,只有强度改变[63,64]。
席小莉等[65]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 Cu2+体系与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在p H7.4时表柔比星与Cu2+形成稳定体系。
加入DNA后表柔比星 Cu2+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明显降低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蓝移,表明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 Cu2+体系与DNA之间均为嵌插作用。
Lin 等[66]采用伏安法并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芦荟大黄素与鲱鱼精DNA(H S DNA)的相互作用,当体系中存在H S DNA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中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减色效应,表明芦荟大黄素与H S DNA之间为嵌插作用,这与电化学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吻合。
3.2.2 荧光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方便,在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