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与易栓症专题讨论——妊娠期易栓症的病因

合集下载

易栓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易栓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易栓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易栓形成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或获得性缺陷或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的疾病或状态。

易栓形成的血栓形成主要是静脉血栓形成。

易栓症可由由多种临床条件引起。

包括抗磷脂综合征术后创伤、静脉炎综合征、静脉曲张激素替代疗法、恶性肿瘤、口服抗凝剂、败血症、高血压、左心室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高粘度血症、脂蛋白A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骨髓增殖、真红细胞增多、血栓形成、糖尿病、血管炎等。

此外,环境因素也在诱发血栓形成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包括妊娠、口服避孕药、吸烟、冷制动等。

易栓形成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是易发性血栓形成,其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1、无论是遗传性易栓形成还是获得性高凝,主要临床特征是血栓形成易发,多为静脉血栓形成疾病(VTE)有些疾病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

2、获得性高凝症患者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形成。

遗传性易栓形成患者倾向于终身形成血栓形成VTE一些遗传性易栓症(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伴随着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VTE包括: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肢最常见,但也可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不对称DVT三种主要症状。

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可以根据下肢肿胀的平面进行初步估计。

双下肢水肿表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疼痛是疼痛或钝痛。

浅静脉曲张是静脉压升高和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一些下肢DVT无明显临床表现,称为"寂静型"DVT。

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呈类似急腹症的临床表现。

2、肺栓塞肺栓塞(PE)是下肢DVT主要严重并发症可导致猝死。

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三联征被认为是诊断肺栓塞的主要临床线索。

事实上,大多数患者并不典型。

DVT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咯血或突然晕厥,应高度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肺栓塞还可发生肺炎、胸腔积液和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寂静型"DVT肺栓塞是患者的首发表现。

1例足月妊娠合并易栓症孕妇护理的探讨

1例足月妊娠合并易栓症孕妇护理的探讨

1例足月妊娠合并易栓症孕妇护理的探讨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易栓症孕妇的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对1例孕足月合并原发性易栓症初产妇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检索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经过合理治疗,严密观察产程,精心护理,该初产妇顺利分娩一女婴,未发生血栓及产后出血。

结论:妊娠合并易栓症孕妇经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是有可能自然分娩的。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key points of clinical nursing of full-term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thrombophilia.Method: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one case of full-term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thrombophilia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t the same time the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Result:After reasonable treatment,observed the labor process closely and carefully nursing care,the woman delivered a baby without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hrombosis.Conclusion:It is possible for a full-term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thrombophilia to experience vaginal childbirth with reasonable therapy as well as carefully care.[Key words] Thrombophilia;Pregnant women nursing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1]。

妊娠期及产褥期16例易栓症的诊治分析

妊娠期及产褥期16例易栓症的诊治分析

妊娠期及产褥期16例易栓症的诊治分析张霞;王雪燕;刘国莉【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治与母儿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7月-2015年2月妊娠期及产褥期16例易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12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肺栓塞,其中1例同时合并右下肢静脉血栓,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93.7% (15/16)的患者存在除血液高凝外的其他导致易栓症的高危因素,血液化验纤维蛋白原定量(416.0±114.9)mg/dl,D-dimer定量(2 107.7 +2 266.6)ng/ml,符合孕产妇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4例为孕期发生的深静脉血栓,发病孕周为9~30+2周;10例发生在产褥期;1例发生在中期妊娠引产术后;1例发生在阴道分娩时.所有患者中,阴道分娩5例(其中的3例是孕期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剖宫产10例,1例胎死宫内行中期妊娠引产术,孕期静脉血栓的患者有2例在终止妊娠前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均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随访至血栓消失,未遗留后遗症.15例新生儿均正常存活. 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易栓症高危因素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次险明显增加,加强对易栓症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对于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6(027)001【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易栓症;妊娠期;产褥期【作者】张霞;王雪燕;刘国莉【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哈密市吐哈石油医院妇产科;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正文语种】中文易栓症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生理性的变化,加之可能同时存在某种易栓危险因素,导致孕产妇的易栓症发病率升高。

妊娠合并易栓症患者的护理

妊娠合并易栓症患者的护理

妊娠合并易栓症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究妊娠合并易栓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收集我院2022年5月5日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易栓症患者作为参与对象,为其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展开全方位护理模式。

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科学护理,患者得以顺利生产,未发生血栓、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

结论为妊娠合并易栓症患者合理选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可确保其手术与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妊娠;易栓症;护理易栓症是由多种风险因素引发血栓的一种疾病状态。

妊娠生理性高凝状态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出血情况的发生,但同时也是诱发血栓的危险因素。

随着妊娠期子宫的逐渐增大,对孕妇下腔静脉的压迫愈发严重,轻者可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发生障碍,重者就会造成下肢静脉发生栓塞,于孕妇及胎儿的健康与安全不利。

此外,因活动量减少、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而导致的血栓也时有发生。

已有研究证实,孕妇发生易栓症后,不仅会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多种妊娠不良结局的产生,如胎盘早剥、习惯性流产、严重子痫、胎儿窘迫等,还会增加孕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可能[1]。

鉴于当前妊娠合并易栓症尚无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法,对于该症的治疗应以如何避免形成血栓作为出发点。

1、病例介绍患者年龄:31周岁,孕周36+6周,数年前发现“多囊卵巢综合症、胰岛功能抵抗、糖耐量受损”,末次月经2021年08月20日,预产期2022年05月27日。

此次为IVF-ET术后妊娠,术中植入胚囊2枚,存活1枚,术后2周验血、3周行B超示宫内妊娠,术后常规肌注“黄体酮”行黄体支持治疗至孕12周左右。

此次IVF-ET术前予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至今,因孕19周1天子宫动脉血流频谱搏动指数PI增高调整用量为4000AxaIU bid;服用泼尼松及羟氯喹治疗至孕12周停药,孕20周因狼疮抗凝物弱阳性,继续予口服羟氯喹0.4g qd治疗至今。

2020年02月在我院确诊“抗磷脂综合征、易栓症”,服用阿司匹林50mg qd治疗至孕36周;2017年曾在我院予口服“达英-35”治疗;后因血糖高改服“二甲双胍”,此次确诊妊娠宫内妊娠后停药,孕28周OGTT检查提示“孕前糖尿病”,现予胰岛素治疗,并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片至今。

一例妊娠合并易栓症产妇的个案护理PPT课件

一例妊娠合并易栓症产妇的个案护理PPT课件
疼痛管理
针对产妇可能出现的疼痛症状 ,采取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措施 ,确保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静脉保护
避免在产妇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使用留置针或中心静脉导管 以减少血管损伤。
并发症预防
密切观察产妇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
等。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
关注产妇心理变化,提供心理疏导和 支持,帮助产妇缓解焦虑、恐惧等不 良情绪。

加强病情观察与记录
密切观察产妇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并 报告异常情况,确保医疗安全。
优化护理环境与设施
改善产妇住院环境,提供舒适、安全 的护理设施和服务,提高产妇满意度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下肢肿胀、疼痛 、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等,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测证据进行诊断。实验 检测包括凝血功能检查、抗凝蛋白检测、血小板功能 检测、D-二聚体检测等。同时,影像学检查如超声、 静脉造影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
病例简介
产妇情况
本例产妇年龄、孕产次、既往病史等 基本情况,以及妊娠合并易栓症的诊
断和治疗过程。
护理问题
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列出主要的护 理问题,如血栓形成风险高、抗凝治
疗护理难度大、心理压力大等。
护理措施
根据护理问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 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 强抗凝治疗护理、提供心理支持等。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06
护理经验分享与启示
本次个案护理经验总结
早期识别和评估
及时对产妇进行易栓症风险评估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断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断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断易栓症是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倾向的病理状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

易栓症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能影响子宫-胎盘循环,导致胎盘微血栓形成,从而造成不良妊娠结局。

易栓症根据病因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

•遗传性易栓症的病因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在汉族人群中,遗传性易栓症的常见病因是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乏;遗传性易栓症是血栓栓塞性疾病比较明确的高危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对胎盘源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协同促成作用。

•获得性易栓症主要是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可导致复发性流产、不明原因死胎、早发子痫前期和胎盘功能不良,增加围产期血栓栓塞风险。

无论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易栓症,对于有血栓形成或血栓病史孕产妇的抗凝治疗没有争议。

目前APS的治疗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失败者称为难治性APS,其治疗仍在不断探索中;遗传性易栓症指标异常且有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胎盘源性疾病的抗凝预防或治疗决策还存在争议。

一、易栓症分类由于妊娠孕妇的血浆凝血因子增加、抗凝活性下降和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使血液在妊娠期及产褥早期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合并易栓症时,发生血栓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

易栓症根据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

个体对VTE易感性的差异约40%~60%归因于遗传因素[2],妊娠期间发生VTE的患者,约半数具有遗传性易栓症[3]。

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血栓栓塞性疾病更易发生。

(一)遗传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导致血栓形成倾向的病理状态。

常见病因包括蛋白C和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凝血因子ⅤLeiden(factor Ⅴ Leiden,FVL)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其他病因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基因多态性等。

妊娠期易栓症及病例分享

妊娠期易栓症及病例分享

病例二
住院辅助检查: 病理:宫颈前壁组织活检炎性肉芽组织。
进一步外院检查:血沉37mm/h,自身免疫抗体(-) 针刺反应(+)
病例二
最后诊断: 1.抗磷脂综合征 2.白塞氏综合症 3.血小板增多症 3.妊娠期易栓症 4.宫内孕19+1周 孕1产0
病例三
基本信息:王× ,女,31岁 主 诉:停经1+月,发现D二聚体升高2天于2021-08-23 21:05入院 现 病 史:患者于1+月前出现停经,停经后验尿早早孕试验阳性,2天前于我院孕 检查凝血系列D二聚体 1645ng/ml,诉近一周偶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恶 心、无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及无其他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查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门诊以“1.妊娠期易栓症? 2.宫内孕7周”收入院。
病例二
既 往 史:2011年因“阑尾炎”于00000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2018年因“左下肢股静脉血栓”于00000行滤网下 肢股静脉血栓取出术。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 药物过敏史。反复口腔溃疡病史。
婚育史:28岁结婚,配偶体健,双方均为初婚,非近亲结婚。孕1产0。 家族史:父母体健,家族中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血栓病
概述
反复流产是妊娠期育龄女性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5%,在1 项对反复流产女性的研究中,在排除其他病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 分泌因素、解剖因素、感染因素、男方因素、环境因素)后,易栓症的患 病率达到78%。
CONTENTS


01 易栓症的概述 02 易栓症的分类 03 获得性易栓症-APS 04 易栓症的筛查 05 易栓症的治疗
不孕和辅助生育与易栓症的关系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决策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决策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决策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VTE是一种非常严重,而且具有潜在致死性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卵巢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少见。

VTE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急性发作,以下肢DVT最为常见。

VTE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其死亡。

对本病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手术取栓、机械血栓清除术及采取下腔静脉滤器治疗等,而抗凝治疗是其最基本,而且主要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考虑溶栓或手术取栓。

由于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体内血流动力学、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使得妊娠期及产褥期本身即为导致孕产妇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其发生VTE的风险约为非孕期正常妇女的4~5倍。

此外,女性存在的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thromb。

phiIia),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易栓症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使其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状态甚至相关疾病,以及合并孕前危险因素、产科危险因素及孕期新发或一过性危险因素,均可导致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发生VTE的风险增高1妊娠期女性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病因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学机制为血液高凝、血管损伤和循环淤滞,最终发生血管内凝血而导致VTE。

孕产妇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其本身即为发生VTE的高危人群。

1.1 血液高凝女性妊娠后,雌激素水平增高,影响肝脏内凝血因子合成过程,凝血因子VD、VIn和X显著增加,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较非孕期凝血功能正常女性增高2~3倍,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晚孕期孕妇较非孕期凝血功能正常女性增加50%;而其抗凝系统活性降低,尤其是蛋白S活性明显降低。

此外,妊娠期女性的纤溶系统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抑制,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与胎盘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2及内皮源性PAI-1均增加,从而导致孕妇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衡,使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晚孕期孕妇的纤溶系统活性受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易栓症与妊娠

易栓症与妊娠

易栓症与妊娠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病因]其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2】。

一、遗传性因素遗传性易栓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因遗传性抗凝血因子或纤溶活性缺陷而易发生血栓的一类疾病。

1、因子V Leiden(FVL)突变FVL突变是遗传性易栓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因子V 基因中第506位的精氨酸(Arg)被谷氨酰胺(Gln)取代,导致FVa不易被裂解失活。

突变后的FVa一方面能继续表达促凝活性,另一方面却对活化蛋白C (APC)的裂解作用大大降低,从而产生活化蛋白C抵抗(APCR)。

APCR是由于APC不能有效水解和灭活FVa和FVIIa,使得凝血酶生成过多,导致体内高凝状态,胎盘微血栓形成,胎盘梗死等等,最终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死宫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等的危险性。

2、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凝血酶原(prothrombin,PT)G20210A突变发生率仅次于FVL突变。

PT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PT基因3’末端非翻译区20210位点核苷酸发生G-A突变,此区可能在基因表达中起调控作用,它可能增强了PT基因的转录或翻译效率,或是使转录的mRNA稳定性增强,导致PT浓度与活性增高。

PT在促凝血酶复合物的催化下变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后者是凝血过程中的促凝、抗凝及纤溶系统平衡的关键角色,它将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交联成网,形成血栓。

又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栓调节蛋白(TM)结合,激活蛋白质C抗凝系统。

该突变的发生率在不良妊娠结局的妇女中为10%左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和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密切相关。

3、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抗凝血酶(AT)是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的。

AT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物,它与肝素结合后引起构型改变,以其暴露的精氨酸与因子XIIa、XIa、Xa、IXa、VIIa、IIa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失活。

妊娠期血栓栓塞ppt课件

妊娠期血栓栓塞ppt课件

对胎儿的危害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妊娠期血栓栓塞可能导致 胎盘供血不足,影响胎儿 营养吸收,导致胎儿宫内 生长受限。
胎儿窘迫
妊娠期血栓栓塞可能导致 胎盘早剥、胎盘梗死等并 发症,引发胎儿宫内缺氧 ,甚至出现胎儿窘迫。
增加新生儿死亡率
妊娠期血栓栓塞孕妇分娩 的新生儿死亡率较高,可 能与疾病对胎儿的危害有 关。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孕妇是否出现下肢肿胀、 疼痛、皮肤温度异常等典型症 状,以及胸闷、气短、咳嗽等
肺栓塞症状。
实验室检查
进行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实 验室检查,以评估血栓形成的 风险。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或 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手段 ,直接观察血栓的部位和范围 。
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孕妇既往病史、家族 史以及生活方式等相关信息, 以评估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控制策略
药物治疗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医生可 能会开具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 素等,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改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有 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
成。
密切监测
通过监测孕妇的血压、心率等指 标,以及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形成
05
妊娠期血栓栓塞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情况
一名32岁的孕妇,在妊娠中期出现下肢肿胀、疼 痛等症状。
诊断过程
经过医生检查,发现患者下肢存在明显的血栓形 成,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妊娠期血栓栓塞。
治疗过程
经过抗凝、溶栓等治疗,患者病情得到缓解,顺 利产下健康宝宝。
案例二:成功治疗案例
患者情况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摘要】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使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明显增加,成为 VTE 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本文重点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础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降低孕产妇发生VTE的概率,提高产妇安全。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孕产妇;危险因素;预防护理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embolism,PE)。

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妊娠期妇女随孕周增加逐渐形成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分娩时血管壁损伤等原因,孕产妇发生 VTE 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女性。

有研究显示孕产妇发生 VTE 的可能性是同龄非妊娠期女性的 4~5 倍,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1]。

VTE现已成为可预防的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现如今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医患互动和VTE早期症状不典型,低危人群仍存在发生VTE的风险,而且部分患者发病后未能引起重视及时得到救治。

虽然其绝对风险较低,但妊娠期 VTE 却是导致孕产妇发生围生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

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率的关键。

一、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孕产妇的生理变化特点在正常状态下,机体外周血中凝血、抗凝血、血小板及纤溶系统等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相互制约[3]。

孕期生理发生特殊性变化。

孕前、孕期的病理性血液高凝状态可导致不孕、流产、胚胎或胎儿发育不良、死胎及母体严重并发症等不良妊娠结局; 孕酮引起静脉扩张,妊娠子宫压迫盆腔和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分娩过程尤其是器械助产和剖宫产等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

临床易栓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筛查注意事项及治疗和长期管理原则

临床易栓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筛查注意事项及治疗和长期管理原则

临床易栓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筛查注意事项及治疗和长期管理原则易栓症表现、发病机制易栓症是指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

易栓症导致血栓事件反复发作显著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易栓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卢页内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某些类型的易栓症可表现为年轻早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

易栓症发病机制:主要因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所致。

易栓症病因易栓症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遗传性易栓症常见于生理性抗凝蛋白一一如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基因突变导致蛋白抗凝血功能缺失,或促凝蛋白一一如凝血因子V1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30A基因突变等导致蛋白促凝功能增强,最终引起血栓栓塞。

获得性易栓症主要发生于各种获得性疾病或具有获得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因促凝蛋白水平升高、抗凝蛋白水平下降、改变了炎症/自身免疫机制等使血栓栓塞倾向增加。

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血栓栓塞性疾病更易发生。

重点问题1)根据易栓症常见病因询问既往有无基础疾病:VTE病史、感染、手术、外伤、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实体肿瘤等;2)用药史:了解患者有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化疗、靶向药、免疫调节剂等;3)是否正在妊娠、近期分娩或剖宫产、既往有无不良妊娠史等;4)家族史:患者近亲有无VTE相关病史,父母有无近亲结婚、遗传性疾病等。

VTE临床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D-二聚体、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具体诊断标准见表一。

易栓症病因筛查1)小于50岁的VTE或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病年龄较低的动脉血栓形成患者;2)无明显诱因的特发性VTE患者;3)有明确家族史的VTE患者;4)复发性VTE患者;5)少见部位的VTE(脾静脉、颅内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肝静脉、肾静脉、上肢深静脉)或多部位、累及范围广的VTE患者;6)标准方案抗栓过程中出现皮肤坏死、血栓加重或复发的患者;7)新生儿暴发性紫瘢;8)不明原因的多次病理性妊娠(习惯性流产、胎儿发育停滞、死胎、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9)有VTE病史或家族史者,拟行大型手术、妊娠、使用性激素类药物及频繁长途飞行前可进行筛查。

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Microsoft Word 文档

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Microsoft Word 文档

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周建军,胡娅莉摘要:易栓症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

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

易栓症患者如果没有血栓栓塞家族史,一般不需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易栓症患者发生血栓时是否延长抗凝时间需要通过评估复发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个体化处理。

关键词:易栓症;妊娠;抗凝治疗;遗传性;获得性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志码:CAbstract:Thrombophiliacanbedefinedasaninher- itedoracquiredtendencytovenousthromboembo-lism.Prophylacticanticoagulationisnotrecommen- dedtothrombophiliapatientswithoutfamilyhistoryofthromboembolism.Adecisionastotheoverallbene- fitofextendedanticoagulationintheindividualpa- tientrequiresassessmentoftheriskofrecurrencein theabsenceoftreatmentvsthebleedingriskassoci- atedwithprolongedanticoagulation.Keywords:thrombophilia;pregnancy;ant icoagula-tion;inherited;acquired易栓症(thrombophilia)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

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

1 易栓症的发生机制造成易栓状态的因素可能是遗传性的,获得性的,或两者同时存在。

1〃1 遗传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抗凝蛋白缺乏、凝血因子缺陷、纤溶蛋白缺陷或代谢缺陷等引起的易栓状态[1]。

易栓症在围分娩期的临床管理PPT课件

易栓症在围分娩期的临床管理PPT课件

100%
静脉血流淤滞
孕妇在围分娩期由于子宫增大压 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血流 淤滞,进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 可能性。
80%
血管内皮损伤
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血管内皮 损伤也是导致易栓症的重要因素 之一。
易栓症在围分娩期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易栓症,如因子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等,可能增加围分娩期孕妇发生 血栓的风险。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及时采 取止血措施,必要时输注血液制
品。
血栓复发预防
在产后继续给予抗凝治疗,预防 血栓复发,同时密切监测凝血功
能。
其他并发症处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处理其他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肝
肾功能损害等。
05
患者管理与教育指导
孕期保健知识普及
强调孕期饮食均衡,控 制体重增长在合理范围 内。
严密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 、体温等指标。
对于易栓症患者,在分娩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凝血 功能变化,采取必要的抗凝措施。
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处理产程异常,如宫 缩乏力、胎儿窘迫等。
鼓励孕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按照医护人员的指 导进行呼吸、用力等动作。
产后康复指导
01
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 锻炼,如产后瑜伽、盆 底肌锻炼等,以促进身 体恢复。
04
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抗凝治疗策略制定
个体化抗凝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凝血功能 及孕期情况,制定个体化 抗凝治疗方案。
药物选择
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 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 华法林等。
监测凝血功能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 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保持 凝血功能在适宜范围。

妊娠易栓症护理查房

妊娠易栓症护理查房
发病机制
主要与妊娠期血液高凝、血流缓慢和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 皮肤色素脱失和溃疡等。
分型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和临床表现 ,可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肺栓塞(PE)等类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 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D-二聚体升高,超声检查可发现静脉内血栓等。
病例选择
选择典型的妊娠易栓症患 者病例进行汇报和讨论, 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病症的 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
病情介绍
详细汇报患者的病情、诊 断、治疗及护理过程,以 便其他医护人员了解患者 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护理问题讨论
针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护理经验分享与启示
成功经验分享
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 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 时间等指标。
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 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 时间等指标。
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 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 时间等指标。
胎儿宫内状况监测
01
通过胎心监护、B超等检 查手段监测胎儿宫内状 况。
02
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包括双顶径、股骨长 等指标。
抗凝治疗配合与观察
药物使用指导
向患者解释抗凝药物的作用、 用法、剂量及注意事项,确保 患者正确用药。
出血风险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 血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实验室指标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 ,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等,以评估抗凝 治疗效果。

易栓症与妊娠

易栓症与妊娠

易栓症患者产后处理
有血栓栓塞危险的产褥期妇女可做血栓预防治疗。 对有血栓危险的妇女,产后的抗凝预防治疗应维持6周。 若无过量出血,有血栓栓塞危险的妇女在产后12小时可给予预防剂量的普 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如产妇不愿持续注射肝素,可给予口服肝素。肝素 不能从乳汁中分泌;华法令与蛋白结合,也很少从乳汁中分泌。因此产后 可以哺乳。
易栓症检查对象的选择
。 对一般人群无须常规做易栓症的检查。 血液科医生应指导选择对象 对有易栓症家族史或年轻血栓病者,应对家庭中青年与儿童(尤其是女
性)检查。 有连续3次或3次以上流产或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妇女应做抗磷脂抗体检
查。
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 临床标准 (1)血管栓塞:在任何组织或器官中有一次或多次的动脉、静脉或小血管 栓塞。 (2)异常妊娠:一次或多次妊娠不良结局如不明原因的流产、死胎、胎儿 生长受限、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 2 实验室标准 (1)6周内连续2次或2次以上血液中检测到中或高滴度的抗心磷脂抗体IgG 和/或IgM。 (2)6周内连续2次或2次以上血浆中出现狼疮抗凝物。
易栓症患者妊娠的处理
凡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低分子肝素 40mg/d。 (2)口服肠溶阿斯匹林25~50mg,每日1~2次。 (3)有过不良妊娠结局、抗磷脂抗体阳性的孕妇孕期。 可口服小剂量强地松每日10mg,妊娠维持至37周以后停药。
易栓症患者妊娠的处理
低分子肝素对于易栓症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值得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 与普通肝素相比,它具有抗栓率高、半衰期长、使用方便、很少发生肝素 诱导血小板减少的优点。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常用剂量为40mg/天,有复合易 栓缺陷或超声发现胎盘灌注减少时,剂量可加至80mg/天。有血栓史患者的 抗凝治疗要持续至分娩后4~6周。Joseph等对14例曾有1~6次流产的妊娠妇 女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12例孕妇成功分娩健康新生儿,只有2例发生流产。 14例均未发生抗凝治疗并发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