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_肖欢

合集下载

孕妇临产前(38周后)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及分析

孕妇临产前(38周后)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及分析

孕妇临产前(38周后)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临产孕妇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变化。

方法收集本院产科临产孕妇400例,健康非孕妇女100例,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并予以分析。

结果临产前孕妇的PT值、APTT 值、FIB值与非孕妇女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TT值无差异。

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其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DIC等多种产科意外,降低产妇死亡率意义重大。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临产孕妇在分娩前尤其是行剖宫产的孕妇必须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查,以早期发现其凝血功能的改变,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流血不止,危急孕妇生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400例,来自本院产科临产孕妇,年龄22~38岁,平均29岁;正常对照组100例,来自本院健康体检的非孕妇女,年龄20~40岁,平均28岁。

1.2 研究方法空腹静脉采血1.8 ml,0.2 ml枸椽酸钠抗凝,3000 r/min10 min,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于2 h内测试完毕,使用原装试剂和质控品,测定时保证质控均处于在控状态。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极显著,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孕妇临产前(观察组)与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如下。

表1组别PTAPTTFIBTT观察组(400例)12.65±0.6633.83±2.194.86±0.8615.71±1.23对照组(100例)13.69±0.6237.57±3.482.79±0.4815.91±1.002.1 两组的PT、APTT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观察组较之对照组明显缩短;2.2 两组的FIB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观察组较之对照组明显增高;2.3 两组的TT相比,无差异(P>0.05)。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是指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能够在伤口处迅速形成血栓以止血,然后再通过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保持血液的凝固和溶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和血液成分的改变,孕妇的凝血状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孕妇的凝血因子水平会增加,尤其是凝血酶原、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

这是为了应对分娩时出血的风险,以保护母体和胎儿的安全。

孕妇的PT和TT会显著延长,表明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性增加。

孕妇的抗凝血系统也会发生改变。

孕妇体内的抗凝血酶和抗纤溶酶均增加,以防止过度凝血或血栓形成。

孕妇的APTT也会延长,这是由于激素促进了组织因子通路的活化,使凝血系统更易于被激活。

孕妇的血小板计数也会略微减少。

血小板在止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妊娠期间,激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在微血管壁上,导致血小板减少。

虽然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但同时也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的变化可以用来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评估孕妇的凝血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孕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血凝四项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孕妇的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凝血功能过高的孕妇,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

而对于凝血功能过低的孕妇,可能存在出血的风险,需要密切观察和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血凝四项的变化还可以指导妊娠期合理用药。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心脏病或其他疾病,可以根据血凝四项的变化来调整剂量和监测药物疗效。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主要涉及孕妇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变化,以及相关的出血和血栓风险评估和药物治疗指导。

通过对血凝四项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孕妇的凝血功能和风险,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液凝血是维持人体内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的重要机制,而孕期的妇女往往会经历血液凝血系统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孕妇自身的健康以及胎儿的发育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了解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于临床医生和孕产妇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

血凝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这四个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血液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孕妇体内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进行及时处理。

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负荷的增加,孕妇的血液凝血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将会缩短,这是因为孕妇的凝血因子含量在孕期会显著增加,这是为了适应分娩时由于产道损伤而引起的出血。

其次是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也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孕期的血浆中会出现大量的纤维蛋白原,以保护胎儿血管系统不受到形成血栓的影响。

随着孕期的不同阶段,孕妇的血液凝血系统也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在早孕期,孕妇的血液中激素水平开始增加,这会导致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增强,同时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会有所缩短。

此时孕妇的血液凝血功能基本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早孕期孕妇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增加患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监测血凝四项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孕妇体内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进行及时处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孕期孕妇血液凝血系统的变化还会对孕妇自身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对于患有一些凝血功能异常的孕妇,还需要在分娩过程中加强对血液凝血功能的监测,以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不同妊娠时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检验意义分析

不同妊娠时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检验意义分析

不同妊娠时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检验意义分析摘要:目的:针对不同妊娠时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检验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15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按照不同妊娠时期,分别分为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妊娠晚期组,孕周≤12周的孕妇为妊娠早期组,13~28周孕妇为妊娠中期组,孕周>28周孕妇为妊娠晚期组,每组孕妇数量52例,对比并分析不同组别孕妇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结果:不同组别TT水平对比并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的PT、APTT均显著低于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PT及APTT低于妊娠早期组,妊娠晚期组FIB高于妊娠中期与妊娠早期(均P<0.05);妊娠晚期组的D-二聚体、FDP均高于妊娠中期组及妊娠早期组水平,且妊娠中期组的FDP、D-二聚体显著高于妊娠早期组(均P<0.05)。

结论:随着孕周延长,孕妇的凝血因子水平有规律性变化趋势,加强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并及早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产后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不同妊娠时期;凝血功能;变化;检验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15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按照不同妊娠时期,分别分为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妊娠晚期组,孕周≤12周的孕妇为妊娠早期组,13~28周孕妇为妊娠中期组,孕周>28周孕妇为妊娠晚期组,每组孕妇数量52例。

妊娠早期组平均年龄为28.83±3.12岁,初产妇27例,经产妇25例;妊娠中期组平均年龄为28.79±2.97岁,初产妇29例,经产妇23例;妊娠晚期组平均年龄为29.05±3.16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24例。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四个指标,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

这四个指标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会有一定的变化,且对于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在妊娠期,孕妇的凝血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主要是为了保障胎盘的血液供应和预防孕妇产生过多的血栓。

下面将详细讨论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用来评估凝血系统外部激活途径的重要指标。

在妊娠早期,PT会有所增加,然后逐渐恢复到非孕状态。

这是由于孕妇体内的血浆凝血因子水平会有所上升,这种改变有助于保护孕妇不过度凝血。

临床上,PT的延长可能暗示孕妇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肝功能不全等问题。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部激活途径的指标。

在妊娠期,APTT会缩短,这是由于孕妇体内凝血因子的增加,特别是凝血酶原、第十一凝血因子和第十二凝血因子的增加。

临床上,缩短的APTT可能与孕妇存在凝血因子异常、DIC等凝血系统疾病有关。

3.纤维蛋白原(FIB):FIB是血液凝聚的重要组成部分,妊娠期间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FIB的升高可以提高孕妇的血液凝固能力,有助于保护胎儿免受剖宫产术等分娩损伤。

临床上,FIB的升高可能与孕妇存在炎症、凝血功能失调等疾病有关。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凝血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维持着正常的血液凝聚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妊娠期间孕妇的血小板计数会有轻度的下降,这是由于孕妇体内血浆容积增加和血小板使用增加。

临床上,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可能与孕妇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系统疾病有关。

血凝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主要如上所述,但需要注意的是,血凝四项的正常范围在孕妇中会有一定的变化,医生需要根据妊娠期、孕妇相关疾病等因素来判断检查结果的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随着孕妇进入妊娠期,身体会经历各种生理和代谢变化,并且会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

血凝四项检查是常规的血液检查项目之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

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这些指标可能会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孕妇的健康状态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相关。

让我们来看看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这两个指标反映了血液的凝血功能。

在妊娠期间,孕妇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这会导致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从而缩短了PT和APTT。

孕妇的血容量和血浆体积增加,这可能导致PT和APTT的浓度减少。

正常妊娠期孕妇的PT和APTT可能会缩短。

如果缩短的幅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孕妇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浆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它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密切相关。

在妊娠期,孕妇的血浆体积增加,导致FIB的稀释,从而降低其浓度。

孕妇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升高也会促进FIB的合成和释放,这可能会导致FIB浓度的升高。

正常妊娠期孕妇的FIB浓度通常处于正常范围内。

如果FIB浓度过高或过低,可能提示孕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凝血系统疾病的风险。

这些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是多方面的。

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孕妇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是否正常的标准。

如果这些指标的变化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孕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变化还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相关。

在妊娠期间,孕妇可能会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这些疾病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在孕妇的血液检查中观察到PT和APTT的异常缩短,可能提示孕妇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浓度可能与凝血系统疾病的风险有关。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过高可能提示孕妇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及炎症反应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及炎症反应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及炎症反应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侯标疏【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年(卷),期】2022(6)12【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及炎症反应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变化情况与临床意义,为防治该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3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6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另回顾性分析120例同期进行正常产检的妊娠晚期孕妇的临床资料作为健康参照组。

对比4组研究对象入院后的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炎症反应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健康参照组比,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缩短,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PT、APTT与IL-6、TNF-α、CRP、VWF均呈负相关,D-D、FIB与IL-6、TNF-α、CRP、VWF均呈正相关(均P <0.05)。

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及炎症反应指标异常,且各指标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临床监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判定、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病情,以降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保障母婴安全健康。

【总页数】3页(P121-123)【作者】侯标疏【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46【相关文献】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各指标的临床意义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前状态指标水平变化及意义3.凝血功能指标对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意义4.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栓前状态指标分析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分析

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分析

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分析。

方法31例妊娠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对照性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10.21±1.12)、(24.13±2.75)、(14.33±1.63)s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C 反应蛋白(4.4±1.2)mg/L、血小板聚集率(7.9±1.8)%、纤维蛋白原(82.8±4.9)g/L、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6±0.4)ng/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147.7±15.9)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孕妇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理特点,其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及纤溶状态区别于正常人,对血栓前状态标志物进行检测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状态标志物;检测血栓易使人体血糖血压升高,进一步引发糖尿病,一旦孕妇于妊娠期患糖尿病,则会对母体及胎儿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血栓前状态,即指血栓前期,此时机体内血管内皮、抗凝、凝血等发生改变,进而促使促凝与抗凝失衡,因此进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具有重要的作用[1,2]。

作者主要探讨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31例妊娠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本院同期健康妊娠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孕妇均知情同意。

对照组孕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2±4.1)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3±5.1)周;体重55~70 kg,平均体重(63.1±4.5)kg;其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5例。

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目的:观察正常妊娠妇女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探讨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样本来源于健康非孕组(A组)、孕中期(B组)及孕晚期(C 组)的妇女,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三组妇女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的水平变化。

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血浆FDP、Fbg、D-Di水平明显升高(P<0.05);B组的TT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液Fgb、FDP、D-Di水平明显升高,随着孕龄增长,升高趋势更加明显。

标签:妊娠;凝血;纤溶;参考区间凝血是一系列的化学连锁反应过程,参与各连锁反应的多种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凝血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纤溶及抗纤溶系统[1]。

妇女怀孕之后,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激素和母体的神经内分泌的共同作用下,母体的凝血系统发生变化[2]。

特别是在妊娠的中晚期,机体的凝血系统成分和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均出现明显变化,而且有可能发生某些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3]。

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妊娠期凝血功能的异常导致孕妇血液处于病理性的高凝状态,而且具有血栓形成的趋势,与一些病理性妊娠的发病有关,如习惯性流产、死产、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等[4]。

因此,检测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拟检测健康非孕妇、正常妊娠中期及晚期妇女的凝血指标,以期探讨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避免分娩期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2年9月本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的孕中期(20~24周)妇女225例、孕晚期(30~40周)妇女209例,以及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非妊娠妇女217例。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

在孕妇中,这些凝血指标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不同妊娠期。

了解这些变化对于孕妇的临床管理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怀孕期间,孕妇的凝血系统会发生明显的生理性变化,这是为了应对怀孕和分娩时可能发生的大量出血。

这些变化包括凝血因子水平的增加,以及纤溶酶原和抗凝系统的影响。

孕妇的血凝四项指标通常会在不同妊娠期有所改变。

在孕早期(1-12周),由于孕激素的作用,凝血因子Ⅶ、Ⅷ、X、VWFAg等水平均有所升高。

这种生理性的增加可能会导致PT、INR和APTT略微缩短,而FIB略微增加。

这是正常的生理变化,通常不会给孕妇带来临床上的问题。

在孕中期(13-28周),孕妇的凝血系统继续发生变化。

凝血因子Ⅶ、Ⅷ、Ⅸ、X、VWFAg等水平继续升高,同时纤溶酶原水平也会上升。

这种变化会导致PT、INR和APTT稍有缩短,而FIB水平会进一步上升。

这一时期孕妇的凝血功能基本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有效应对分娩时的出血风险。

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血凝四项的变化尤其重要,因为孕妇在分娩时出血的风险非常高。

了解这些变化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于孕妇而言,及时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异常,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妊娠期合并症,保障母婴安全。

尽管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存在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生理性的。

有些孕妇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比如孕期凝血纤维蛋白溶解过快、凝血因子缺乏或者抗凝血系统异常等。

这些异常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至关重要。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64·PJCCPVD Vol ,27 2019.7.S1 http: //·论著· ·临床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白敦红【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产科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0例(PIH 组),另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酶时 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 )含量,以及采用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栓前状态指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P 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D-二聚体(D-D )含量。

结果 PIH 组PT 、APTT 、TT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ib 、VWF 、GMP-140、TAT 及D-D 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风险较高。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 R 714.246 【文献标识码】 AChanges of Prethrombotic Stat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BAI DunhongHonghu People's Hospital, Honghu 433221,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rethrombotic stat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PIH group )admitted to the obstetrics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enrolled. Another 100 pregnancy women with normal physical examination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venous blood of the two groups was taken. The plasma coagulation parameters in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turbidimetry: Coagulation parameters prothrombin time (PT ),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 (APTT ), thrombin time (TT ), fibrinogen (Fib )content. The prethrombotic state indicator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 platelet P-selectin (GMP-140), 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TAT ), D-dimer (DD ))content. Results PT, APTT and TT in PI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Fib, VWF, GMP-140, TAT and D-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01).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have hypercoagulable state and prethrombotic state. The risk of thrombosis is high. Changes of prethrombotic stat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Prethrombotic state; Coagulation function; Clinical significance作者单位:433221 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 )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病率大约在10%[1],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是造成围产期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栓是人体内一种常见的凝血反应,如果凝血过度就容易形成血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孕产期女性由于身体内分泌激素的变化、血容量的增加和凝血系统的改变等因素,往往容易出现血栓相关疾病。

因此,对于产妇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TEG)是一种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方法,它通过采集血液样本,在特定条件下诱发血液凝固,然后对血栓形成、稳定性和降解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孕期生理状态孕妇在孕期内,由于身体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血小板数量、质量、功能的变化,增加了产生血栓的风险。

此外,孕妇在孕期内血容量的大量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上升也会加速血栓形成,对TEG指标产生影响。

2.分娩方式分娩方式对产妇血栓形成风险有很大影响。

例如,剖腹产手术创伤大,易造成血管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剖腹产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还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而顺产可按照生理要求紧密联系很快返回正常体力和健康。

总之,分娩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评估结果。

3.药物的使用在孕期或分娩期时,为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使用抗凝药物,例如低分子肝素等,这些药物对TEG指标的影响也很显著。

一方面,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可能导致TEG指标降低;另一方面,在剂量、时间、频率等方面不当使用抗凝药物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增加,TEG指标升高。

综上所述,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孕期生理状态、分娩方式以及药物的使用等方面。

因此,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产妇的健康提供全面的保障。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是评估产妇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是否正常。

影响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1. 年龄:产妇的年龄是影响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年纪较大的产妇由于血管壁的老化和功能衰退,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2. 孕龄:孕妇怀孕期间,由于内分泌和血液成分的改变,凝血功能会有所改变。

特别是孕晚期,由于血浆体积的增加,凝血因子的稀释效应会使孕妇的凝血功能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孕妇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3. 体重指数:体重过重或过轻的产妇都容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肥胖的产妇体内脂肪堆积较多,血管壁容易受到压迫,从而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体重过轻的产妇体内的营养不良,容易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4. 孕妇身体健康状况:产妇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都会对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疾病会引起血管壁的改变,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进一步增加产妇血栓形成的风险。

5. 产妇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和遗传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产妇的凝血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产妇天生凝血功能较好,而有些产妇则天生凝血功能较差,这取决于个人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6. 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也会对产妇的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剖宫产术后产妇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而顺产产妇凝血功能一般较好。

年龄、孕龄、体重指数、孕妇身体健康状况、产妇个体差异和分娩方式是影响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主要因素。

在产妇凝血功能评估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全面评估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保障产妇的健康。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实时监测技术。

产妇在妊娠期间和分娩后,由于生理和病理因素的改变,会发生血液凝固能力的改变,从而影响凝血综合指数。

本文将分析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产妇的凝血功能。

1. 生理性因素影响:1.1 孕期生理改变:在孕期,孕妇的血浆容量增加,血液稀释,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有利于凝血。

在妊娠期,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呈现上升趋势。

1.2 分娩过程: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增加,产生较大量的创伤,孕妇体内的凝血因子被释放,血液中的凝血酶活化,使得凝血功能升高。

分娩过程对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有较大的影响。

2.1 妊娠相关性血栓性疾病(pregnancy-related thromboembolic disease):孕妇在孕期和产后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紊乱,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异常,例如降低凝血能力。

2.2 出血倾向:产后出血是产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产后子宫出血。

由于血液凝固功能降低,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明显降低,体现为血浆凝血时间和凝血弹性降低。

3.1 药物影响:产妇在妊娠期间和分娩后,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或治疗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会直接影响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会延长凝血时间。

3.2 血液稀释: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输液和输血,导致血液稀释,使得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降低。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受到生理、病理和可逆性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产妇的凝血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处理产妇在妊娠期和分娩后可能出现的凝血异常情况。

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分析

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分析

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分析。

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来检测50例健康非妊娠的妇女(设为对照组)和50例足月妊娠妇女(设为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Fib、INR、APTT),之后对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INR、APTT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Fi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产前检测产妇的凝血功能,可以充分预防患者DIC的发生,也为DIC病症具有重要意义,产妇的预后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分析在产妇的妊娠期,生理性血液高凝情况虽然可以做到止血效果,但由于产妇在妊娠期发生血栓也与生理性血液高凝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与多种产科并发症有联系[1]。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正常妊娠期的妇女,其凝血指标中的PT、INR以及APTT会出现明显的缩短,而其中的Fib指标会有明显的升高[2]。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进行住院分娩的妊娠妇女(50例)和健康非妊娠的妇女(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两种类型的妇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产妇的孕周为35-40周,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38岁,所有患者并无心血管疾病、无肝炎以及凝血性疾病史;对照组妇女,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40岁;选择与观察组同期入院就诊的妇女,该组患者无血液系统类疾病、无心肝肾功能障碍、没有怀孕的妇女。

1.2仪器与试剂仪器选择我院购买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进行定期校正,同时在进行测试前,要对室内进行质控,合格后方可进行样本检测;试剂同样选择我院购买的凝血试剂,并严格根据试剂的说明书进行使用与复溶。

1.3方法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取其 1.8mL的静脉血加上富含0.2mL的枸缘酸钠(109mmol/L)根据9:1的比例进行混合操作,并立即实施颠倒混匀;之后待其离心3000r/min后的十分钟再次取血浆,此时无溶血、脂血以及黄疸现象[3]。

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柳益群;曾赤佳;陈仲桓【期刊名称】《医学检验与临床》【年(卷),期】2007(018)002【摘要】目的观察中晚期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判断凝血功能的状态,为及时干预、防止异常高凝状态加重提供实用指标.方法采用法国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00例孕妇于4个不同时间段:中孕期(24~28周)、中晚孕期(28~32周)及晚孕期(32~36周)、(36~40周)与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中孕组、中晚孕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及TT均缩短,Fib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晚孕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及TT均明显缩短,Fib水平显著升高,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妊娠期妇女随着孕周的增加,凝血功能有增强趋势,机体呈现轻度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但凝血活性过强就会有血栓形成趋势.【总页数】2页(P31-32)【作者】柳益群;曾赤佳;陈仲桓【作者单位】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佛山禅城区,528031;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佛山禅城区,528031;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佛山禅城区,528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相关文献】1.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J], 肖欢;高洁;金艳荣;马红梅;耿丽艳;李蕊;田丹;马唯2.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妊娠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J], 李惠娟3.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J], 陈康文;黄春琴;刘元生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J], 曾金团5.低分子肝素钙对妊娠中晚期脐动脉血流异常患者胎盘血流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J], 付勇辉; 苏小明; 赵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是用于评估产妇凝血功能的一种指标,它综合了血液的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等多个因素,对于判断产妇的凝血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影响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妊娠自身的因素。

妊娠会引起围产期血液系统的改变,如血容量的增加、血浆凝血因子的增加和血小板数量的增加等,这些生理改变会使得凝血综合指数升高。

妊娠期产妇往往伴有高凝状态,即凝血功能的升高,这也会使得凝血综合指数增高。

其次是产妇的个体差异。

不同产妇在凝血维持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凝血因子的合成、凝血酶原活化和抑制等,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导致产妇的凝血综合指数不同。

产妇的年龄、体重、体质指数、生育史等也可能对凝血综合指数产生影响。

再次是孕产期并发症。

一些孕产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脂代谢紊乱等,会引起产妇血液系统的改变,进而影响凝血综合指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往往伴有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异常,这会使得凝血综合指数降低。

妊娠期并发症还可能导致产妇的凝血功能异常,如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最后是产后失血的影响。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失血,失血会导致血液容量的减少和凝血因子的稀释,进而降低凝血综合指数。

大量失血还可能引起凝血功能的紊乱,如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延长等。

产妇血栓弹力图凝血综合指数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妊娠自身的因素、产妇的个体差异、孕产期并发症和产后失血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准确评估产妇的凝血状态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下孕妇凝固功能指标的变化。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 年4 月~2017 年7 月诊治的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观察组)和正常妊娠期孕妇(对照组)各33 例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分别对两组孕妇的APTT、FIB、PT 和D-D 进行检测,分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与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 和FIB 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 和D-D 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妊娠期孕妇测定D-二聚体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能够明确下肢静脉超声的诊断结果,对妊娠期血栓前状态诊断提供准确数据,避免孕妇出现致命性肺栓塞,提升妊娠安全性。

关键词: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影响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072-01妊娠期孕妇病发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是非妊娠期妇女的5 倍,其致病高危因素为静脉血液瘀滞。

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液流速缓慢和分娩阶段骨盆1静脉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原因。

血栓前状态是血栓前期和高凝状态所演变而来的医学术语,强调有较高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给予血栓疾病防治措施。

对妊娠期孕妇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对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保证妊娠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

临床研究发现,血栓前状态伴随着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变化,为了研究具体指标,本文进行检测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6 年4 月~2017 年7 月诊治的具有血栓前状态的妊娠期孕妇33 例设定为观察组,对孕妇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提示有“暴风雪证”,孕妇均为首次、单胎妊娠,排除孕妇有血栓疾病史、其他内科疾病等影响本次研究的情况。

同期选择超声检查正常的孕妇33 例作为对照组研究,观察组孕妇的年龄为28~34 岁,平均(30.4±0.3)岁,孕周为(38.2±0.7)周,对照组孕妇的年龄为27~33 岁,年龄为(30.3±0.1)岁,孕周为(39.2±0.5)周,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等数据均可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6月第37卷第3期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Jun.2016Vol.37No.3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4-4-7082),通州区卫生发展科研专项(twkyzx2014-07)。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Special Fund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cience in the Capital (Shoufa 2014-4-7082),Tongzhou District Special Fund for Health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twkyzx2014-07).*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1963mawei@sina.com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718ʒ39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3662.r.20160607.1839.018.html[doi :10.3969/j.issn.1006-7795.2016.03.026]·临床研究·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肖欢高洁金艳荣马红梅耿丽艳李蕊田丹马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产科,北京101149)【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孕妇剖宫产术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

方法经超声诊断“暴风雪征”66例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以及同期住院66例下肢静脉超声正常孕妇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 )以及D-二聚体(D-dimer ,D-D )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血栓前状态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妊娠组的PT 、TT 、FB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PTT 、D-D 在血栓前状态组分别为(30.79ʃ3.89)s 和(480.81ʃ189.75)ng /mL ,正常妊娠组分别为(32.44ʃ3.59)s 和(364.74ʃ81.76)ng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测定D -二聚体有利于协助诊断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对于明显升高者进一步行下肢静脉超声明确诊断。

血栓前状态孕妇产后应监测D -二聚体及超声,及时发现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免严重致命性肺栓塞发生。

【关键词】血栓前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中图分类号】R714.2Analysis of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rethrombotic stateXiao Huan ,Gao Jie ,Jin Yanrong ,Ma Hongmei ,Geng Liyan ,Li Rui ,Tian Dan ,Ma We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Beijing Luhe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rethrombotic state.Methods Totally 66cases with prethrombotic state in the diagnosis of “snowstorm sign ”by ultrasound were enrolled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hospitalized pregnant women in 66cases of normal lower limb venous ultrasound.The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thrombin time (TT ),fibrin original (FBG )and D dimer (D-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agulation related parameters change and prethrombotic state.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thrombotic state group and normal pregnancy group in PT ,TT ,FBG (P >0.05).APTT and D-D in the prethrombotic state was (30.79ʃ3.89)s and (480.81ʃ189.75)ng /mL ,which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to (32.44ʃ3.59)s and (364.74ʃ81.76)ng /mL in the normal pregnancy group (P <0.05).Conclus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D-D is helpful for the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prethrombotic stat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iagnosis bylower limb venous ultrasound for the obviously increased cases.The prethrombotic state in pregnant women should be monitored for D dimer and ultrasound to disover whether th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was formed ,and avoid severe and fatal pulmonary embolism.【Key words 】prethrombotic sta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gnancy育龄妇女中,妊娠妇女较非妊娠妇女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的发生率约高5倍,静脉血瘀滞的加重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妊娠期,孕妇所处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以及分娩或剖宫产术时对骨盆静脉的损伤共同组成了血栓形成的Virchow“三要素”[1]。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 ,PS )是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ve state ,HCS )和“血栓前期”等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术语演变而来,其强第3期肖欢等: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调存在“血栓形成”可能,在血栓疾病的防治中起着积极作用[2]。

妊娠期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加强预防及监管可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3]。

现总结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66例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病历资料,分析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间具有血栓前状态初产妇,孕36 41周,B超提示下肢血栓前状态“暴风雪征”,排除有VTE病史及病历资料不全者,共入组66例。

在本科同期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正常孕妇,1ʒ1选择分娩孕周、分娩方式相匹配的66例作为对照组。

2组产妇体质量指数、孕周、年龄、手术时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1.2.1血栓前状态的超声诊断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LOGIC7超声仪,超声探头频率为5 10兆赫(Mega Hertz,MHz),取仰卧位,受检肢体稍外旋外展,检查髂、股静脉,腘静脉,胫前、后静脉及腓静脉,沿胫后静脉探查至小腿肌内静脉丛,顺序检查上述静脉。

将B超灰阶下观察到的管腔内稍强絮状回声滞缓流动显示或云雾状稍强至强回声悬浮定义为“暴风雪”征,这是由于血流滞缓促使红细胞积聚,其产生有效回声,实时动态观察类似“水草样”或“暴风雪样”改变,管腔可压闭,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血流充盈或间断充盈[4]。

1.2.2凝血指标的分析所有孕妇在抽血前的2周内均没有服用过抗凝以及对纤溶系统有影响的相关药物,在空腹的状态下取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组孕妇的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孕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以及D-二聚体(D-dimer,D-D),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妊娠组凝血指标比较,2组孕妇PT、TT、F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APTT、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妊娠组凝血指标比较Tab.1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es in the prethrombosis state group and the normal pregnancy groupGroup Numberof caseAPTT/s PT/s TT/sFBG/(mg·dL-1)D-D/(ng·mL-1)PTS6630.79ʃ3.8911.94ʃ1.3614.34ʃ1.64424.24ʃ96.55480.81ʃ189.75 Normal pregnancy6632.44ʃ3.5912.28ʃ1.0114.88ʃ1.58395.75ʃ128.99364.74ʃ81.76 t 2.532 1.629 1.917 1.436 4.564P0.0130.1060.0570.1530.000PTS:prethrombotic state;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PT:prothrombin time;TT:thrombin time;FBG:fibrinogen;D-D:D-dimer.3讨论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孕产妇发病率及病死率的主要原因[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