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1课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知识点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a20d1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d.png)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知识点第1课《视觉》1.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光线,判断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等。
2.2.我知道眼球各部分的名称:3.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4.人的视觉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如何通过眼睛看到物体的?)答: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5.我知道眼睛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是:6.我了解到的常见眼睛疾病:答:红眼病、干眼症、角膜炎、结膜炎、白内障、飞蚊症等7.(“红眼病”)传染性很强,患者不要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等,避免交叉感染。
8.(干眼症)常见的症状是眼部干涩和有异物感。
9.我了解到的预防眼睛疾病的方法:答:(1)眼睛疾病患者不要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避免交叉感染,并及时对毛巾、脸盆等进行消毒;(2)减少使用电脑、手机的时间;(3)少接触空调及烟尘环境;(4)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5)食用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含胡萝卜素的蔬菜;(6)积极参加体质检测,发现眼睛有异常应赶快就医等。
10.眼球的结构:(瞳孔)是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
外界光线强弱度发生变化时,虹膜上平滑肌会伸缩,使瞳孔的口径缩小或放大,瞳孔的变化范围非常大,可以控制进入朣孔的光量。
朣孔的大小除了随光线的强弱变化外,还与年龄大小、屈光、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老年人瞳孔较小,幼儿至成年人的瞳孔较大,尤其在人青春期时瞳孔最大。
近视眼患者的瞳孔大于远视眼患者。
(晶状体)位于玻璃体前侧,呈双凸透镜状。
晶状体是一个双凸面透明组织,被悬韧带固定悬挂在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
晶状体就像照相机里的镜头一样,对光线有屈光作用,同时也能滤去一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
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松弛改变屈光度,使人在看远或看近时眼球聚光的焦点都能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是一层很薄又很复杂的结构,贴于眼球的后壁部。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动物的家园》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动物的家园》教案(2023春》](https://img.taocdn.com/s3/m/5b8f256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8.png)
1.动物的家园【教学分析】本课是“生物的家园”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以丹顶鹤和大熊猫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搜集证据,了解丹顶鹤和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需求。
然后通过整理资料,分析丹顶鹤和大熊猫生存需求和身体特征的不同,推断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接下来通过游戏活动,给其他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园,并说出动物的家园为它们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交流总结动物的生存环境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学生运用比较规范的科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最终得出结论:动物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充足的食物、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够通过调查、采访或者查资料等方法来了解丹顶鹤和大熊猫的生存需求。
[科学思维]能够分析丹顶鹤和大熊猫的生存需求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探究实践]知道动物的栖息地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充足的食物、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态度责任]愿意合作交流,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科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不同动物生存需求的记录表等。
[活动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丹顶鹤经常栖息于沼泽、湖泊、海边滩涂地带,大熊猫则生活在茂密的竹林里。
②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动物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③作出假设。
师:请基于自己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生1:丹顶鹤和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是不同的。
生2:丹顶鹤的脚细长,可以生活在沼泽、湖泊等地;大熊猫喜欢吃竹子,可以生活在竹林里。
(2)事实证据(可以课前布置)。
①计划组织。
师:我们以丹顶鹤和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我们可以通过调査、采访或者査资料等方法来了解它们的生存需求。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be6d2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5.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https://img.taocdn.com/s3/m/be0fe965ad02de80d4d8407f.png)
• 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彩色画稿或彩色照片,其画面 上的颜色数有成千上万种。若要把这成千上万种颜色一色色地 印刷,几乎是不可能的。印刷时先将原稿进行色分解,分成青、 品红、黄、黑四色色版,再进行加网。原稿图像一经加网以后, 就把图像分割成无数个规则排列的网点,构成网点负片,最后 拷贝、晒成各色印版。印刷时再进行色的合成,由于我们眼睛 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分辨不出来。
我们的新发现
• 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 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 放大物体的像--物体并未变大 • 聚光作用--聚太阳光点燃火柴或纸张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 泛使用。
•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放大镜
农业科 技人员
观察土壤 观察病虫害
光学仪器的镜头
考古研究文物 古玩收藏
珠宝玉石检验 科学课学习
牙医 汇聚光线取火
珠宝首饰鉴定买卖 查看比例尺较大的地图
•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 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 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
放大镜的特点
•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 •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放大镜镜面凸度越 大
• 放大镜镜片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广 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 许多方面。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什么是能量》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什么是能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828ce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7.png)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什么是能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能量。
2.掌握能量的种类和转化。
3.学会如何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4.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种类和转化。
2.动能和势能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能量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能量,可以引导学生平时观察身边的事物,问学生一些导入性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可以用电视看到电视节目?•为什么小动物一定要吃东西才能生存?•为什么汽车可以行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告诉他们这些事情都涉及到能量。
能量是物体或系统可以产生变化的原因,通常表示为E。
2. 能量的种类和转化分别介绍机械能、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等常见的能量种类,并给出对应的实例。
在介绍能量种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要提醒学生一点,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只会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
例如:•平时使用的电器需要电能才能工作,但把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灯泡可以造成热效应。
•能源转化,例如燃料同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驱动机械产生机械能。
3.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动能表示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通常表示为K。
势能表示物体由于位置、形态等原因具有的能量,通常表示为U。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者计算的方式,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活跃气氛,导入通过讲述简单的事例来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能量的知识,例如:•我们吃饭是为什么?•翻山越岭的旅行中,人的身体疲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讲授知识,示例分别介绍常见的能量种类和能量的转化形式,例如:•什么是化学能?说出两种常见的化学能转化的形式。
•什么是动能?计算一个小球动能的大小。
3. 深化思考,综合应用通过小组讨论或相关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计算,例如:•当一架飞机起飞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通过实验验证动能和势能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比较,让学生总结能量的种类和转化,并通过测试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21b55b580eb6294dd886c6a.png)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第1课《放大镜》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3.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但观察到的范围会越小。
5. 格罗斯泰斯特 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培根发明了眼镜。
6. 也具有放大功能的器具有:水滴、老花镜、加满水的烧杯 等。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7.通过观察可知: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8.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
10.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11.荷兰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 显微镜 ,发现了微生物 。
1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3.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 细胞 结构。
14. 光学显微镜主要部件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 等。
15.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安放 → 对光 → 上片→ 调焦 → 观察 。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7.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8. 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9.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变形虫、草履虫、鼓澡、硅藻、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07d8ddb580216fc710afddb.png)
第一单元微小的世界第1课放大镜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的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8.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9.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需用(放大镜)去观察。
3.昆虫头上有一对灵活的(触角)、两只奇特的(复眼)和一个口器。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5.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
6.昆虫的“嗅觉”很灵敏,这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8.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5ecf3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a.png)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教案一. 教材分析《了解我们的住房》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住房的结构、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住房的历史、不同地域的住房特点以及住房的功能分区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住房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住房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住房的结构、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四. 教学重难点1.住房的结构和功能。
2.不同地域的住房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图片、实物等,了解住房的结构和功能。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不同地域的住房特点。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住房模型。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种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住房图片。
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住房的实物模型或图纸。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住房知识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住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住房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地域的住房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住房的历史、住房的功能分区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不同地域的住房特点。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住房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住房模型。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化石》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化石》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4d16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f.png)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化石》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这是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的第一章,教学内容是关于化石的知识。
本课重点介绍了化石的形成、分类、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是化石这一知识点的入门课程。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化石的概念、分类和形成过程,了解化石在地质学、生物学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分类,学生可描述化石的特点。
2.通过学习化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3.了解化石在地质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化石对人类文明史的意义。
4.了解环保意识。
知道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爱护珍贵的化石遗迹。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化石的概念、分类、形成过程和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化石形成的条件和地质时间的概念。
教学方法上课采用讲解、讨论和实验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PPT等展现化石形成和分类的基本概念,介绍化石的意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验、观察、解析、比较等方式研究课题。
3.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化石的概念与特点化石是指地球上古代生物或植物的遗体、化学成分、或生活痕迹等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现象或实物。
其特点主要包括:•化石的年代都非常古老。
•化石通常都只是生物体的部分或痕迹。
•化石发生了化学改变,通常都不是完全的骨骼或身体保存在地层中。
2. 化石的分类化石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石化化石、印痕化石和碳化化石三种,按其保存的部位可分为全身化石和局部化石。
3. 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是通过孕育生命之地、沉积层的压迫、和化学物质的活动,将生命形成过程残留下来的物质化为矿物质。
化石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源生物死亡并落到底部积累起来。
•身体逐渐腐烂,释放出各种气体,留下部分有机物质和骨骼等。
•地层上堆积沉淀,在高压高温下形成矿物质,逐渐变成石化石。
4. 化石在生物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在生物学中,化石有助于从中了解过去生物群落、种类和演化历史,对科学家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有很大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4课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c3def70390c69ec3d5bb756c.png)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什么是能量》教案3(2022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什么是能量》教案3(2022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ec732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9.png)
1.什么是能量【教材分析】“能量”是在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一个大概念。
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但是,在某种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形式可以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
在教材中,以小诗揭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以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将同学们的视野引向“能量”。
本单元的4课内容,正如在序言中所说,关注了如下问题: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形式?能量之间怎么转化?以及研究电磁铁,每课的标题就非常清晰地让我们认识到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在第1课中,呈现5种不同的情境图,指向共同的答案:依靠能量来工作或运动。
随后,观察更多的现象,来认识动能和势能。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演绎法来进行研究,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认识到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动能和势能这两种能量的基本形式。
激发学生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
[难点]区分动能和势能。
【教学准备】象棋、皮球、打气筒、软尺、皮筋、弹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物体依靠能量运动或工作1.观察风筝、火车、热气球等现象交流:它们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风力,电力,热空气上升等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神奇的能量,第1课,什么是能量?讨论:如果没有风的能量,风筝会怎样?如果没有电力,火车会怎样?……书本文字学习:“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
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工作或运动,也需要用到能量吗?[设计意图]“能量”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不容易讲清楚。
从观察一些现象的变化和运动,以及通过逆向思维“如果没有风的能量……”,让学生更加清地意识识到,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能量,却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来认识能量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认识动能1.撞棋游戏里的科学:(1)出示规则:把A棋子弹向B棋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思考:B棋子移动的远近,和什么有关?(2)学生分组游戏,观察,交流和分析——手指(运动)弹A棋子,A棋子运动起来,碰撞到B棋子,把能量传递给B棋子,B 棋子运动。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4044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f.png)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工程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设计和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梁、墙体、楼板、房顶等。
3.住房的基本系统包括供水系统、供暖系统、采光系统和电路系统等。
4.住房建造过程中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几个重要阶段。
第2课认识工程1.港珠澳大桥能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工程的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环能力等。
3.港珠澳大桥会受船舶航道和香港机场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建造海底隧道。
4.隧道与桥梁之间需要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没有可用自然岛屿,解决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屿。
5.建岛的海床有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解决的办法是用圆钢管围岛。
6.工程建设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方案)、测试模型、评估改进、实施建设。
7.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3课建造塔台1.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2.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4.考虑楼梯、栏杆的细节有助于竞标成功。
5.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6.项目安全性包括稳固程度、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
7.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2.制作塔台模型需要经过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等过程。
3.为避免倾斜,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4.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生物的栖息地》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生物的栖息地》教案(2023春)](https://img.taocdn.com/s3/m/2f135e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e.png)
1.生物的栖息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描述池塘栖息地里的生物与非生物,说出栖息地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条件。
[科学探究]能制作生态瓶,并用生态瓶建立模型开展探究实验。
[科学态度]能参与生态瓶制作活动,并如实做好持续的观察记录,基于事实与他人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栖息地,并能采取行动保护生物栖息地。
【教学重点】能描述池塘栖息地里的生物与非生物,说出栖息地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条件。
【教学难点】能制作生态瓶,并用生态瓶建立模型开展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这节课我们一起开启第一单元的科学学习。
1.出示单元页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生1:我看到了好多鸟在天空中飞翔。
生2:我看到远处有山、有草地,近处有池塘,池塘里有水,水面上还有几只小鸭。
生3:我还看到了池塘的四周有许多草和树木,它们生长在陆地上。
生4:不止陆地上有植物,我在水面上也看到了好像漂浮着许多浮萍这样的植物。
3.小结:正如同学们描述的这样,我们能在图中看到鸟、鸭子等多种动物,有草、树木、浮萍等多种植物,它们生长在池塘、山地这样的生长环境当中。
这些生物的生长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有关系吗?生物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探究学习吧![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单元页,提出问题: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引出新单元的学习主题——生物与环境。
二、聚焦1.教师出示企鹅、骆驼、莲的照片。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吗?它们生活的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呢?让我们听听资料中是怎样介绍的。
资料介绍:我知道企鹅一直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南极的低温适宜企鹅生存。
它能在水中捕食,也需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南极这种既有海洋又有陆地的低温环境很适合企鹅生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课堂作业新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课堂作业新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b76b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9.png)
1.了解我们的住房
【选择题】
1.关于我们的住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间住房的建造过程很重要,设计不重要
B.住房建造完成后不需要验收,不合格才能使用
C.一间住房包含了许多系统,各个系统互不相关
D.住房是由供水、供暖、采光、电路等多个系统组成
2.从楼体结构分类,“鸟巢”属于()。
A.砖混结构
B.钢混框架结构
C.钢结构
D.建筑结构
3.下列一般不属于住房基本结构的是()。
A.卧室
B.沙发
C.客厅
D.阳台
4.一房中有导线、插座为各种电器提供电力连接,这个系统可以称为()。
A.供电系统
B.供水系统
C.安全系统
D.供暖系统
5.住房中有些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系统却不是必需的,但有了它们能让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就是这种类型的系统。
A.水利系统
B.电力系统
C.采光系统
D.智能系统
【判断题】
1.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户型等。
( )
2.住房具有的系统很复杂,各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不可缺少也无法替代。
( )
3.住房建造完成后需要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
( )
4.造房子时需要考虑节省成本。
( )
5.木头是古代建筑材料,现代社会建房已经不再使用木头了。
( )
附:参考答案
【选择题】
1.D
2.C
3.B
4.A
5.D
【判断题】
1.√
2.√
3.√
4.√
5.×。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https://img.taocdn.com/s3/m/25b392c0da38376baf1faeda.png)
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 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友情提示:
• 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常 见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 时,要注意给器皿加满 水,空的器皿是起不到 放大作用的。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 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把 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课堂小结
C 、凸透镜
•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A )有关
A、凸度 B、材料 C、面积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 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 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 细节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 大镜观察的不同。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 实是由 红 、 绿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中央厚、 边缘薄 。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 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能增进视 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用肉眼看书上的 图片看不清细节; 用放大镜看书上的 图片能看清细节: 蝇的复眼里有许多 小眼。
•
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 像。会发现:屏幕上的颜色是由:红、 蓝、绿三种颜色组成的。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 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 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 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 多的信息。
二、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小学科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归纳
![小学科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c149e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5.png)
小学科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
归纳
第一单元
第一课《蓄电池》
课文内容:介绍了蓄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并说明了蓄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第二课《水循环》
课文内容:讲解了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以及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三课《力的作用》
课文内容:描述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课《地球是圆的》
课文内容:介绍了地球是一个圆球体,并探讨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原理。
第五课《根茎和叶的不同》
课文内容:比较了根、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差异,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第六课《用眼保护眼》
课文内容:讲解了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介绍了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第二单元
第七课《声的传播》
课文内容:探讨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八课《物体为什么会发光》
课文内容:介绍了物体发光的原因,包括燃烧和发光物质产生光的机制。
第九课《空气有质量》
课文内容:说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介绍了引力和气压对空气的影响。
第十课《磁铁的吸引力》
课文内容:讨论了磁铁的吸引力现象,以及磁场对磁铁的影响。
第十一课《太阳是星》
课文内容:介绍了太阳是一个恒星,讨论了太阳作为光源的特
点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十二课《米饭的变化》
课文内容:通过实验说明了米饭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介绍了
水和热对米饭的影响。
以上为小学科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的简要归纳。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26993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6.png)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教学设计住房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
你家住房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必需的系统?需要经历怎样的一个建造过程?如图中分别是住宅群照片和房屋室内结构照片。
可以先通过住宅群照片回忆我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房屋的样子。
再通过房屋室内结构照片聚焦住宅内部结构和系统。
就结构来说,既包括框架、承重等整体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又包括门、窗、房间设施等简单结构。
就系统来说,包括水电系统、采光系统、供暖系统、网络系统等。
就建造过指出住房所必须具有的系统。
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住房所必须具有的系统包括: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1.住房所必须具有的系统。
(1)给水排水系统。
给水排水系统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市政和消防提供用水和废水排除设施的总称。
由进水管、出水管、室内管道、阀门、水龙头等组成。
(2)电路系统。
家庭电路系统-般包括:进户线(也叫电源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现一般为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保险设备、用电器、插座、导线、开关等组成。
(3)通风系统。
通风是借助换气稀释或通风排除等手段,控制空气污染物的传播与危害,以保障室内外空气环境质量。
通风系统就是实现通风这一功能,包括进风口、排风口、送风管道、风机、降温及采暖、过滤器、控制系统以及其他附属设备在内的二整套装置。
(4)燃气系统。
一般包括燃气管道、燃气表、燃气灶、抽油烟机、燃气热水器、燃气阀门等,有的还安装燃气漏气智能报警器。
(5)供暖系统。
可以带来家庭取暖效果的东西或者设备都统称为家用供暖系统,有天然气壁挂炉、电地暖、水地暖几种形式。
(6)网络系统。
家庭网络系统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
涉及了电信、IT等行业,包括网卡、网线、水晶头、集线器、路由器、插座等器材。
(7)采光系统。
采光是指设计门窗的大小和建筑的结构使建筑物内部得到适宜的光线。
2.感受住房系统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了解我们的住房 课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了解我们的住房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df456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4.png)
了解住房的基本结构
住房结构的分类:
按功能分类(户型) 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如果按功能分类,你家的住房结构是怎样的?
了解住房的基本结构
住房结构的分类:
按高度分类 低层: 1~3层 多层:4~6层 小高层:7~10层 高层:11~30层 超高层:30层以上
综合探究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鸟巢”体育馆是北京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
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钢结构总重4.2万吨,最大 跨度343米。建造过程中需要解决抗雾、露水、雷击等多方面问题,才能保 证工程完美验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体育场所。
①“鸟巢”的主体设计结构是(
③观察下列木屋局部图,可以发现木屋是依靠横梁和柱子支撑的。对此说
法正确的是( )。
基础达标
A.横梁和柱子属于房屋后期购置的设施 B.只有木屋中存在横梁和柱子,砖瓦结构的房子中不存在 C.横梁和柱子都是房屋的基本结构,用来承重 ④下列住房建造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打基础; ②做柱; ③基础开挖; ④回填; ⑤做梁; ⑥搭建房屋主体 (墙);⑦内外装饰。 A.③④①②⑤⑥⑦ B.③①④②⑤⑥⑦ C.③①④②⑤⑦⑥ ⑤下列关于住房中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系统的建设要与住房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并要协同设计 B.住房除供水、电路、煤气、供暖外,还有采光、通风等系统 C.住房中的系统非常复杂,要相互独立,避免一个设施出现多个功能
)。
②“鸟巢”建造中要解决露水问题,这个问题与( )系统相关。
了解住房的基本结构
住房结构的分类:
砖混结构
这种住房的墙体以及柱子是 用砖头建成的,而屋顶、楼 板、房梁等则是用钢筋混凝 土建成的。它的承重分为两 部分,即一部分钢筋混凝土 和大部分的砖墙。 砖混住宅一般不超过6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
学
过
程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
作业
填写实验报告册
教
学
反
思
教导处检查签章:年月日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湄潭县中小学教案
第1周2013年2月27日星期三第1课时
课题
放大镜
课型
新课
教学日的要求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2.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教
学
过
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