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类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湿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长期湿邪滞留于人体内,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利水渗湿药以其利水渗湿、通利水道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湿气,驱除寒湿,从而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常用的利水渗湿药1.茯苓:是一种常见的吸湿性利水药。

茯苓味甘淡,性平不寒,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腹泻等症状。

茯苓泡水饮用或加入汤中煮食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2.泽泻:是一种渗利水药。

泽泻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水肿、黄疸等症状。

泽泻可以泡水饮用,也可以加入药方中煎汤服用。

3.木通:是一种利水化湿药,是中医宝典《本草纲目》中所收载的重要药物之一。

木通味辛苦,性温,具有通利水道、渗湿泄热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水肿、排尿不畅、热淋液等症状。

木通可以泡水饮用,也可以煎水送服。

4.茵陈蒿:是一种渗湿利水药。

茵陈蒿味苦寒,性平,具有宣泄利湿、清热泻火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消化不良、湿疹等症状。

茵陈蒿可以泡水饮用或加入药方中煎服。

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药量:虽然利水渗湿药对治疗水肿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药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副作用产生。

因此,在使用时应该听从医师的建议,按照医嘱合理使用,不宜自行调整剂量。

2.注意药性:利水渗湿药种类虽多,但是其药性各异,互相配伍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配伍时要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

3.注意配合其他药物:利水渗湿药是一类常用的中药,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配合,避免产生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并按照医嘱合理使用。

4.注意饮食:利水渗湿药在使用中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芹菜、蕨菜、胡萝卜、甜橙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利水渗湿药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水道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湿气,驱除寒湿,从而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

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配伍。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将本章药物分为利尿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本节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偏于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具有利尿消肿作用。

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临证时则宜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茯苓《本经》为多孔菌料真菌茯苓的菌核。

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

7~9月采挖。

堆置“发汗”后摊开晒干,再行“发汗”、晾干,如此反复3~4次,最后晾至全干。

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1.用于各种水肿。

本品甘补谈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

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

本品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

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概述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作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药性味以甘淡或苦为主,性多寒凉或平,主归肾、膀胱、脾、小肠、肝经。

药性沉降。

分类、作用及适应证1.利水消肿----性味甘、淡平或微寒偏于利水渗湿,通过利小便,增加尿量使能潴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

2.利尿通淋----性味以苦寒或甘淡而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主入肾、膀胱经能清利下焦湿热证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淋证。

3.利湿退黄----性味苦寒主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

此外,利水渗湿药中的部分药还可治疗湿浊所致的泄泻、尿浊、带下、结石等。

配伍:①兼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者,配补脾药;③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配温补脾肾药;④治湿热证,常配清热药,或清热燥湿药等;⑤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当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阴亏津少者慎用或忌用。

考点:关注利水渗湿药的分类,各类的药性特点及适应证,关注配伍原则。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一、茯苓★★★★、猪苓、泽泻药性味均甘、淡,茯苓、猪苓性平,泽泻性寒。

功效共同点: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水湿泄泻。

各药特点:茯苓性平,利湿作用较平和,为利湿之常用药。

又可健脾:①通过利湿,而达健脾之功,脾喜燥而恶湿,湿困于脾而致脾失健运,所以这种情况下,去湿可以健脾。

②本身也具健脾之功,可补益脾气。

所以既可治湿困于脾。

又可治无湿之脾虚证。

还可治脾虚不运。

水湿停滞之疾。

又可(宁心)安神,用治心脾虚所致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猪苓利湿作用较茯苓强,且适应症同茯苓,若为阴伤而之小便不利者,常配阿胶等同用,也又可治淋浊带下,只是没有健脾及安神作用。

泽泻利水渗湿作用比猪苓强,又能泄热(泄肾,膀胱经之热),用于下焦湿热之淋浊,带下等。

内有湿热及滑精者忌用。

考点:关注茯苓的功用,特别是其既补又利的特点;关注三药的功用特点。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第四章利水渗湿药一、概述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

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经。

二、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2.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

如兼有脾虚不足,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3.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肺气药同用。

4.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可致伤正,尤宜慎用。

5.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6.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歌诀:利水消肿泽薏苡,猪苓茯苓茯苓皮,玉米冬瓜赤小豆,蝼蛄葫芦与泽漆。

茯苓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份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如: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中药药理学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药理学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3〕抗肝硬化
• 采用复合因素〔皮下注射CCl4、高脂低蛋白 膳食、饮酒〕刺激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在 肝硬化形成后,皮下注射茯苓醇5ml/kg〔含 茯苓醇75mg〕,连续3周,给药组实验动物肝 硬化明显减轻、肝内胶原含量降低、尿羟脯 氨酸排出量增多,说明茯苓醇具有促进实验 性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促进肝内 纤维组织重吸收作用。
【药理作用】
1. 与成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清泄泻、心神 不宁、惊悸失眠等。
〔1〕利尿
• 利尿作用受动物种属、给药途径等影响。 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 合性水肿病人作用显著。
• 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 化学结构,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2〕免疫调节
• 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
巴结的重量;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 噬功能,并能对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巨 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60Co照射引 起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减少;增加ANAE阳性 淋巴细胞数。
• 特异性免疫: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PHA 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小鼠脾 脏抗体分泌细胞数〔PFC〕明显增多。
2. 抗病原微生物
• 茯苓、猪苓、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金钱草、木通、篇 蓄、半边莲等具有抗菌作用;车前子、 茵陈、地肤子、篇蓄、木通等具有抗真 菌作用;茵陈抗病毒。
3.利胆保肝
• 茵陈、半边莲、玉米须、金钱草等具有利胆 作用。
• 泽泻、茵陈、猪苓、垂盆草等有保肝作用。
4.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
• 茯苓多糖和猪苓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 作用,能抑制多种实验性移植性肿瘤的 生长。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用法用量]
10—15克。
白茯苓:削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 块—健脾利湿;
赤茯苓:削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 清利湿热;
茯苓皮:茯苓外皮—功专利水;
茯神(茯神木):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 穿过的地方,又称抱木神。—安神。
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成熟种仁
薏仁乳白小广卵,基宽微凹顶钝圆, 腹面纵沟留棕皮,利水清热又补脾。
六、使用注意: 1、阴亏津少者忌用; 2、滑利之品,孕妇慎用。
第一节 利水退肿药
二、特点: 1、利水作用较强,能利尿消肿。 2、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证。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茯苓类球或块形,皮薄棕糙显皱纹, 剖面白粉成粒状,健脾渗湿又安神。
释名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 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胆、肾、膀胱。 [功效] 除湿退黄,利水通淋 ,解毒消肿。
[应用] 1、黄疸: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2、淋证(石淋*、热淋):清热、利
尿通淋、排石。如排石汤。 3、恶疮肿毒、毒蛇咬伤: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 30—60—100克。 鲜品加倍。 [要 点] 排石之要药,善治各种结石。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大肠。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1、水肿Βιβλιοθήκη 脚气:利水渗湿,健脾运湿。 力弱。
2、脾虚、湿盛泄泻:健脾、利湿止泻。 如参苓白术散。
3、带下(脾虚、湿盛、湿热等):健 脾、利湿、清热止带。
4、热淋:清热、利湿通淋。 5、肺痈、肠痈:清热排脓。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肝、肺、肾、膀胱。
[功效]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

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或滨蒿A.scoparia Waldst. et Kit. 的 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 地上部分 陕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采收的幼苗习 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 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 时采割。晒干。以质嫩、绵软、色灰绿、香 气浓者为佳。生用 生用。 生用
利水通淋-- 利水通淋--指以甘淡之性的药物渗利水湿,解除小便淋沥涩痛,用治 -- 淋证的方法。滑石与车前子功用之异同
木 通 《神农本草经》
Akebiae Stem
为 木 通 科 植 物 木 通 Akebia quinata (Thunb.)Decne. 、 三 叶 木 通 Akebia trifoliate (Thunb.)Koidz. 或 白 木 通 Akebia trifoliate (Thunb.) Koidz.var. australis (Diels) Rehd. 的藤 茎。木通主产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 地;三叶木通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 南等地;白木通主产于西南地区。秋季采收。 切片。晒干。以断面鲜黄色者为佳。生用。
【性能】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 【应用】 1 . 淋证 治热淋急痛,以本品为末,甘草汤送服;同用。 2.水肿 能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宜布包煎。
萆 薢 《神农本草经》
Hypoglauca Yam
恶疮肿毒, 3.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并以渣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30~60g ,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虎 杖 《名医别录》
Giant Knotweed Rhizome
为 蓼 科 植 物 虎 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根茎和根 根茎和根,茎叶亦可入药。我 根茎和根 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江西、山东、 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以根条粗壮、 内心不枯朽者为佳。生用或鲜用 生用或鲜用。 生用或鲜用

中药学: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之比较
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长于渗湿泄热; 白茯苓:长于健脾,并能利水、宁心; 茯神:菌核的心部,有松根穿过,于宁心安神。16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 经典的方剂配伍:
苓桂剂: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半苓剂:小半夏加茯苓汤 其他:酸枣仁汤
4
教学要求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 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 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 垂盆草等。
5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多甘淡平或微寒; 适应症: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脾气虚弱证
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
11
茯苓
1. 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 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二、水逆案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
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 1957;124)
18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三、尿崩症案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 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 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 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 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 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8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四、失音案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泽 泻(掌握)
一、药性: 甘寒,归肾,膀胱经。 二、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三、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强)水湿停蓄之水肿,小
便不利。常和茯苓、猪苓、桂枝配用。如五苓散。 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与厚朴、苍术、陈皮
配用,如胃苓汤。(本品能利小便而实大便)。痰饮 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配白术同用。如泽泻汤。
二、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三、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 2、风湿痹证。
枳椇子(参考)
枳椇子(参考)
一、药性:甘、酸,平。归脾经。 二、功效:利水消肿,解酒毒。 三、应用: 1、水肿证。 2、酒醉。
泽 漆(参 考)
泽 漆(参考)
一、药性: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 小肠、肺经。
第一节 利尿消肿药
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 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 通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 的作用。
茯 苓(掌握)
茯 苓(掌握)
一、药性: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二、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三、应用 1 、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味甘而淡,甘则能
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合用。 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四、用法用量,煎服9--30克,清利湿热宜生 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五、使用注意:津液不足者慎用。
猪 苓(熟悉)
猪苓(熟悉)
一、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二、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三、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泽 泻(掌握)
二、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三、应用: 1、水肿证。 2、咳喘证。 3、瘰疬,癣疮。
蝼 蛄(参考)
蝼 蛄(参考)

20 种利水渗湿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

20 种利水渗湿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

20种利水渗湿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序号类别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图片1利水渗湿药猪苓豕零、猳猪屎、豕橐、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分布区域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道地产区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云南等地。

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2利水渗湿药泽泻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分布区域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河南、新疆等地。

道地产区主产福建、四川、江西等地。

泽泻科泽泻属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3利水渗湿药茯苓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苓、松木薯分布区域分布于吉林、淅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

道地产区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

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4利水渗湿药薏苡仁薏米分布区域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道地产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

禾本科薏苡属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5利水渗湿药车前子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分布区域1、车前:分布于全国各地。

2、平车前:分布几遍全国,但以北方为多。

道地产区1、车前子:主产于江西、河南。

2、平车前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山西、四川等地。

车前科车前属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

6利水渗湿药滑石液石、脱石、番石、共石分布区域:全国各地硅酸盐类滑石族矿物滑石7利水渗湿药木通通草、附支、丁翁分布区域1、木通: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2、三叶木通: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和长江流域各地。

3、白木通:分布于西南及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等地。

道地产区木通主产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三叶木通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白木通主产于西南地区。

木通科木通属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

8利水渗湿药通草白通草、通花、花草、大通草、通大海、泡通、五加风、宽肠、大通塔、大木通、五角加皮分布区域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台湾等地。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6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6章 利水渗湿药
本品甘淡渗利,有伤阴之虞,故水肿兼阴虚者不宜单用。
泽泻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主治病症
利水渗湿
泄热
(1)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2)湿盛泄泻,痰饮。
泽泻
使用注意
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性能特点
既利水渗湿,又清泻肾(相)火与膀胱之热。
车前子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
主治病症
(3)心悸,失眠。
性能特点
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
配伍
茯苓配白术
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
白术甘补渗利,苦燥性温,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两药相配,既利水渗湿力强,又健脾燥湿,善治脾虚水湿内盛者,兼治妊娠胎动不安或兼浮肿者。
薏苡仁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使用注意
本品苦微寒而泄降清利,能缓通大便,故脾虚便溏者慎服。
地肤子
性味归经
甘、苦、辛,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主治病症
利尿通淋
祛风止痒
1.热淋。
2.风疹,湿疹,阴痒,湿疮。
灯芯草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
主治病症
利尿通淋
清心除烦
1.热淋。
2.心烦失眠,小儿夜啼,口舌生疮。
用法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
功效
主治病症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除痹
清热排脓
(1)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肿痛。
(2)脾虚泄泻。
(3)湿温病邪在气分。
(4)湿痹筋脉拘挛。
(5)肺痈,肠痈。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类药物或方剂具有促进水液代谢、排除体内湿气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病理因素,它可以由外界入侵或由内部产生,导致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利水渗湿药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促进尿液排泄或改善水液循环的药物。

它们常被用于治疗由湿气引起的疾病,如水肿、浮肿、黄疸、小便不利等症状。

这些药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利尿作用:利水渗湿药物可以刺激肾脏排尿功能,增加尿量,从而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常用的利尿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2. 渗湿作用:除了促进尿液排泄外,利水渗湿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善水液循环,减少局部或全身水湿的积聚。

这些药物通常具有渗透作用,能够促进体液的流动,如瞿麦、薏苡仁等。

3. 调节湿气:利水渗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湿气平衡,改善湿热和湿寒等病理状态。

这些药物常常具有辛温或苦寒的性质,如陈皮、苍术等。

利水渗湿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病因进行灵活选择。

在中医
临床实践中,常常与其他药物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饮食调节、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湿气疾病的重要辅助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利水渗湿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

对于有肾功能异常或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利水渗湿药的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的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的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又称祛湿药,是指能够促进水分渗入动物体内的药物,祛湿药的作用是在体内释放水分,从而去除体内湿气、温热以及降低血液粘稠度。

祛湿药通常是用来治疗多种症状和疾病,比如发热、腹泻、肝炎、头痛等。

有些祛湿药用于治疗肝脏疾病,用于减轻肝硬化、肝纤维化以及肝脏炎症等状况。

它们也可以用于改善肝脏功能,如提高肝脏细胞的渗透和代谢能力,促进肝脏的新陈代谢,降低肝脏中的水分和甘油三酯的分泌。

祛湿药的治疗方式一般分为内服、外用和经皮等多种疗法,其中内服的祛湿药有各种草药、中成药,外用的祛湿药有涂剂、洗剂等,经皮祛湿有物理祛湿、电祛湿等。

物理祛湿主要是通过改变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加用垫子来改变外界的热量和湿度,从而促进水分的渗入体内。

电祛湿指的是利用电流去除体内的湿气,它比物理祛湿效果更好,同时不会造成皮肤的刺激,而且它的去湿效率也很高,是治疗体内湿气的最佳选择。

除了西药和中药外,民间还有许多调理湿气的方法,比如吃药膳、喝汤剂、低糖饮食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消除体内湿气。

归根结底,用药治疗体内湿气是最有效的做法。

如果发现有湿气症状,最好及时就医,以进行正确的治疗。

一定要遵循医嘱服药,注意药物的比例和数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还应该注意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体内湿气,并预防湿气症
状的出现。

13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13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木通
处方用名:
《本经》 ※※
苦能泄降,寒可清热, 性质通利。
木通、川木通、白木通。 药性: 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 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木通
1.热淋,水肿。
苦寒泄降,清 热利尿通淋。
上能清心降火, 下可导小肠、膀 胱湿热,尤宜于 心火下移之证。
木通
味苦泄降,性质通 利,通经下乳。
健脾渗湿,使湿无 所聚,痰无由生。 为治痰饮的要药。
2、痰饮病证。
前人认为:“痰 饮必用茯苓”
既能健脾补中,又能 茯苓 渗利水湿,为脾虚湿 盛的必用之品。
3.脾虚诸证。
健脾补中,又善利小便 以实大便,尤多用于脾 虚湿盛泄泻。
茯苓
4.心悸,失眠。
健脾补虚而 宁心安神
心脾虚弱,气血不足 之心神不安者多用, 亦可用于水气凌心者。
薏苡仁
2.脾虚湿盛泄泻。
既能渗利水湿,又 能健脾而止泻,故 尤宜于脾虚挟湿之 泄泻。
炒用健脾 止泻更佳 。
薏苡仁
3.湿痹拘挛。
甘淡渗利,微寒清热,渗湿 除痹,又能通利关节,舒通 筋脉,缓和筋脉挛急。
善治湿或湿热阻络, 筋脉拘急孪缩疼痛。
薏苡仁
4. 湿温,带下,淋证 。 5.内痈。
甘淡渗利 性寒清热
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煎服,15~30克。
玉米须
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全国各地有产。均为 栽培,夏末、秋初采收。鲜用,或晒干,生用。
玉米须
处方用名:
《滇南本草》
玉米须。 药性: 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玉米须
临床应用:
黄疸。
《滇南本草》
水肿,小便不利及淋证。

中药药理学-利水渗湿药

中药药理学-利水渗湿药
特点
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同时,也借鉴现 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实验研究,以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效学、药动学、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旨在明确中药 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代谢过程以及毒副作用等。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如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 等,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进行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和文献整理等。
利水渗湿药的临床应用研究
利水渗湿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肾 炎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也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思 路。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深入研究利水渗湿药的作用机制
虽然已证实利水渗湿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深 入研究,以揭示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
拓展利水渗湿药的临床应用范围
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 泻等病症。
利水渗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治疗水肿
利水渗湿药是治疗水肿的重要药物,能够有效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缓解水肿症状。
改善小便不利
利水渗湿药能够改善小便不利症状,对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 用。
06 总结与展望
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通过现代药理学手段,已证实利水渗湿药具有利尿、消肿、 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 据。
利水渗湿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对利水渗湿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主要含 有黄酮类、苯丙素类、三萜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 在药理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利水不伤气) 健脾—脾气虚证。 安神—心脾两虚之失眠、
心悸、食少、乏力等。 注意:捣碎入煎剂。小
便通利者慎服。 抗肿瘤,抗精神分裂症。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功效简介
茯苓皮:黑色外皮,长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长于
泻热行水。 白茯苓:赤茯苓内侧之白色部分,长于
前言
一、概念: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 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分类:1、利水渗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 微寒,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 及泄泻、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赤, 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疸。 三、注意:阴虚者慎服,孕妇慎服。
解毒消肿—痈肿、恶 疮肿毒、毒蛇咬伤。
虎杖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淋浊,带下。
清热解毒—痈疮肿毒、 烧烫伤、毒蛇咬伤。
活血祛瘀—血瘀闭经、 痛经、跌打损伤、癥瘕。
祛痰止咳—肺热咳嗽。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注意:便溏者慎服。
垂盆草
利湿退黄——退黄疸 要药(改善肝功能)
清热解毒——痈疮肿 毒,毒蛇咬伤。
清泻心火——口舌生 疮,心烦尿赤。
通经,通乳——血瘀 经闭;湿热痹痛;产 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用量:3—6g。
木通的品种问题
主要有下四类:①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东 北马兜铃的木质茎,使用最为广泛;有肾毒性, 用量、疗程需把握。②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 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使用亦较普遍。③淮 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 质茎。④白木通:为木通科白木通的木质茎, 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 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使用。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宁心 除痹、清热排脓
泻热 清热解暑 退黄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香加皮 枳椇子 泽漆 蝼蛄 荠菜
利水消肿
祛风湿强筋骨
利水消肿
解酒毒
利水消肿
化痰止咳
解毒散结
利水消肿、通淋
利水消肿
明目
止血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茯苓
[基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水肿。痰饮。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泽泻
[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干 燥块茎。
[药性]甘, 寒。归肾、膀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证。
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5-l0g。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脾虚泄泻。 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9-3Og。清利湿热生用,健脾止泻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猪苓
[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 干燥菌核.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6-12g 。
利尿通淋药的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泄,寒
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 主要作用。 适用证: 小便短赤,热淋,血淋, 石淋及膏淋等证。
中药学讲义第十三章 利尿通淋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 萹蓄 地肤子
渗湿止泻
通经下乳 通气下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药理作用: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其煎剂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利湿退黄药 【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应用】
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
利水消肿药
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
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3.脾虚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
4.痰热咳嗽。本品入肺经,能清肺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痰多,多与瓜蒌、浙贝母、枇杷叶等清肺化痰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虚遗滑者慎用。
药理作用:本品有显著利尿作用,还能促进呼吸道粘液分泌,稀释痰液,故有祛痰作用。对各种杆菌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车前子提取液有预防肾结石形成的作用。
2.泄泻。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可单用本品研末,米饮送服;若脾虚湿盛泄泻,可配白术同用;若暑湿泄泻,可与香薷、茯苓、猪苓等同用,如车前子散(《杨氏家藏方》)。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车前子善清肝热而明目,故治目赤涩痛,多与菊花、决明子等同用;若肝肾阴亏,两目昏花,则配熟地黄、菟丝子等养肝明目药,如驻景丸(《圣惠方》)。
2.茯神 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利水通淋药
车前子 【药性】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应用】
1.淋证,水肿。本品甘寒而利,善通利水道,清膀胱热结。治疗湿热下注于膀胱而致小便淋沥涩痛者,常与木通、滑石、瞿麦等清热利湿药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对水湿停滞水肿,小便不利,可与猪苓、茯苓、泽泻同用;若病久肾虚,腰重脚肿,可与牛膝、熟地黄、山茱萸、肉桂等同用,如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药理作用:茯苓煎剂、糖浆剂、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分别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茯苓有护肝作用,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附药 茯苓皮 茯神
1.茯苓皮 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用量15~3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