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阅读题附答案.doc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五色交辉消散四时俱备争相晓雾将歇交相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季三、译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四、默写理解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④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三、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辉映。

②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

(交织在一起)③ 实在是人间天堂。

四、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2、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 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 晓雾将歇() (4)四时俱备()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鱼我所欲也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吾与徐公孰美10.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参考答案:9、A 10、《三峡》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答》渲染了山中早上欢快、生机勃勃的氛围《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解析版)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解析版)

第11课《答谢中书书》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元微之书①白居易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②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④尘念,此际暂生。

【注释】: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殚:尽,全。

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④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因.置草堂______⑵流水周.于舍下______(3)大抵若是._______ (4)去.我万里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2.因:于是周:环绕是:这样去:距离3.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对挚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乐观)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来划分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答谢中书书 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 试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三、试一试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五彩缤纷”?A. 五色交辉B. 青林翠竹C. 沉鳞竞跃D. 晓雾将歇答案解析:A. "五色交辉"指的是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形容色彩斑斓,与“五彩缤纷”意思相近。

2. 文中“高峰入云”这句话主要描绘了山的什么特点?A. 高耸B. 云雾缭绕C. 雄伟D. 连绵起伏答案解析:A. "高峰入云"直接描绘了山峰之高,直插云霄,突出其高耸的特点。

3.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A. 晓雾将歇B. 夕日欲颓C. 猿鸟乱鸣D. 沉鳞竞跃答案解析:A. "晓雾将歇"中的“将歇”意味着即将结束,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

4. 文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A. 山川之美B. 欲界之仙都C. 谢灵运D. 陶弘景答案解析:A. "其"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山川之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与这山川之美相比。

5. 以下哪个句子描述了傍晚时分的美景?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案解析: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述的是夕阳即将落下时,鱼儿在水中跃动的景象,属于傍晚时分的美景。

二、解释字词1. 请解释“清流见底”中的“见底”。

答案解析:“见底”指的是水清澈到能够看到底部,形容水流清澈透明。

2. 请解释“五色交辉”中的“交辉”。

答案解析:“交辉”指的是不同颜色相互辉映,形容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3. 请解释“晓雾将歇”中的“将歇”。

答案解析:“将歇”意味着即将停止或消散,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散去。

4. 请解释“沉鳞竞跃”中的“竞跃”。

答案解析:“竞跃”指的是争相跳跃,形容鱼儿在水中活泼跳跃的情景。

5. 请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奇”。

答案解析:“奇”在这里指的是非常奇特、美妙,用来形容山川之美的独特和非凡。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附答案

【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阅读《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阅读《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文段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取材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文段二】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①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②。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③,悟衷散赏④。

(取材于吴均《与施从事书》) 【文段三】(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⑤。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⑥,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⑦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⑧之登于山。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镐地⑨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而我独喜得之,书于石,所以⑩贺兹丘之遭⑪也。

(取材于柳宗元《钴铒潭西小丘记》,有改动) 【注】①企水:口渴思饮。

②春罗被径:春草覆盖着小路。

③荡累颐物:消除疲劳,怡养性情。

④悟衷散赏:心有所悟,自由欣赏。

⑤鱼梁:拦水的石堰,中留缺口,可供捕鱼。

⑥突怒偃蹇(yǎn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⑦铁(qīn)然:山石高耸突出的样子。

⑧罴(pí):棕熊。

⑨镐地:地名。

在今西安市西南。

⑩所以:用来……的。

⑪遭:遇合,运气。

1.(2021大兴一模)读懂文言语句,要学会关照语境,善于“邻里相推”。

例如,文段二中“孤峰入汉","汉"在这里指“天河”,即“银河","入汉”就是直达天河的意思。

据此,请你说说“绝壁干天”中“干天”的意思。

(1分) 答:2.(2021大兴一模)阅读文段一,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先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再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

(3分)【甲】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再现了山川美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 .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5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专题15 答谢中书书(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5 答谢中书书(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5 答谢中书书(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①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③柳宗元自余为僇人④,居是州,恒惴⑤栗。

其隟⑥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①谢中书:即谢征,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②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③《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

④缪人(lù):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⑤惴栗:恐惧不安。

⑥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歇:消散)B.夕日欲颓.(颓:颓废)C.穷.回溪(穷:走到尽头)D.倾.壶而醉(倾:倒出来)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C.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D.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觉而起,起而归。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1.A 2.C 3.(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1)___.2)Towering peaks reach into the clouds。

and clear ___.3)___。

___.4)Green forests and bamboo。

all four seasons are present.5)As the morning mist dissipates。

monkeys and birds sing loudly。

as the evening sun sets。

fish jump and compete.6)It is truly a fairyland in the world of desire.7)Since the time of Kang Le。

there has been no one who can compare to its uniqueness.3、重点问题:⑴在诗人___的笔下,山川之美是指什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___是怎样赞赏___运山水石的成就?⑶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⑷“___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分析这几句描写取得的表达效果。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表现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表现出了鱼儿在水中的竞争与活力,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感。

9)“沉鳞竞跃”中的“竞跃”指的是鱼儿在水中跳跃的活泼场景,“其”指代的是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和环境。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赏和向往,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含答案《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南北朝吴均的《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④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仆去月谢()病(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补充:[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附答案】【一】1、辞官。

只。

2、略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答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 l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泽成现代汉语。

(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
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
18.①四季。

②休息。

这里指散尽。

③坠落。

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

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分,一句1分)
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

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引导语:《答谢中书书》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答谢中书书阅读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习题及答案〔一〕词语说明(1)答:答复。

(2)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山川:山河。

(4)之:的。

(5)共谈:共同谈赏的。

(6)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青林:青葱的树林。

(8)翠竹:翠绿的竹子。

(9)四时:四季。

(10)俱:都。

(11)歇:消散。

(12)乱:此起彼伏。

(13)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4)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竞跃,竞相跳跃。

(15)实:确实,确实。

(16)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17)康乐:指南朝闻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8)复:又。

(19)与〔yù〕:参与,那个地址有欣赏领略之意。

(20)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回答以下问题: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自己隐居地的秀美风光?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如何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绩?〔引原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作者是如何进展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顶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六、“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述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述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别离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述取得如何的表达到效?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早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游玩。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
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一.基础知识演练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备注: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一)词语解释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3、晓物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5、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7、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时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二)回答问题: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
【一】1.辞官。

只。

2.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二】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