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第3课)排列(1)

合集下载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是概率论和组合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定理。

它们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排列组合的概念和性质排列和组合是组合数学中的基本概念,用于计算事物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方式。

1. 排列:排列是指从若干个元素中选择一部分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设有n个元素,要从中选择r个元素进行排列,有P(n,r)种排列方式。

排列的计算公式为P(n,r) = n! / (n-r)!2. 组合:组合是指从若干个元素中选择一部分元素进行组合,不考虑元素的顺序。

设有n个元素,要从中选择r个元素进行组合,有C(n,r)种组合方式。

组合的计算公式为C(n,r) = n! / (r!(n-r)!)排列和组合的计算公式是基于阶乘的,阶乘表示从1到某个正整数的连乘积。

排列和组合的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

二、二项式定理的概念和性质二项式定理是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用于展开二项式的幂。

二项式是两个项的和,形式为 (a + b)^n,其中a和b为实数或变量,n为非负整数。

二项式定理的表达式为:(a + b)^n = C(n,0)a^n + C(n,1)a^(n-1)b + C(n,2)a^(n-2)b^2 + ... + C(n,n-1)ab^(n-1) + C(n,n)b^n其中C(n,r)为组合数,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择r个元素进行组合的方式数。

二项式定理的性质包括二项式系数的对称性、二项式系数的递推性和二项式系数与排列组合的关系等。

三、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的应用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1. 概率论: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用于计算事件的可能性和概率。

通过组合数可以计算从一组元素中选择特定数量的元素的概率。

2. 统计学: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用于计算事件的组合和排列数量,从而分析数据的分布和规律。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一、排列组合1.1 排列排列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操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在排列中,每个元素只能使用一次。

例如,从1、2、3这三个元素中选出两个进行排列,可以得到以下6个排列: 12、13、21、23、31、32。

排列的数目可以用符号P表示,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r 个进行排列。

排列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P(n, r) = n! / (n - r)!其中,!表示阶乘,例如4! = 4 × 3 × 2 × 1 = 24。

1.2 组合组合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操作,不考虑元素的顺序。

与排列不同,组合中的元素只有选择与不选择两种情况。

例如,从1、2、3这三个元素中选出两个进行组合,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组合: 12、13、23。

组合的数目可以用符号C表示,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r 个进行组合。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C(n, r) = n! / (r! × (n - r)!)二、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是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用于展开任意幂的二项式。

二项式定理公式如下所示: (a + b)^n = C(n, 0) × a^n × b^0 + C(n, 1) × a^(n-1) × b^1 + C(n, 2) × a^(n-2) × b^2 + … + C(n, n) × a^0 × b^n其中,C(n, r)表示组合数,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r个进行组合。

a和b表示两个变量,n表示幂。

在二项式定理中,展开后的式子包含了各个组合数和变量的乘积,这些乘积的和即为二项式定理的展开结果。

二项式定理在代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计算各种复杂的代数表达式的展开结果。

二项式定理也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常见的内容,通过学习二项式定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代数学中的概念。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一、排列与组合简介在概率论和组合数学中,排列和组合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排列和组合通常被用来描述从给定的有限集合中选择若干元素的方式。

排列指的是从一组元素中选择若干不同的元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方式。

对于一个有n个元素的集合,从中选择r个元素进行排列的方式数目记作P(n, r)。

排列主要有两种情况:1.重复元素情况下的排列,即元素可重复使用。

此时,P(n, r) = n^r.2.不重复元素情况下的排列,即元素不可重复使用。

此时,P(n, r) = n(n-1)(n-2)…(n-r+1) = n!/(n-r)!.组合指的是从一组元素中选择若干不同的元素,而不考虑元素的顺序的方式。

对于一个有n个元素的集合,从中选择r个元素进行组合的方式数目记作C(n, r)。

组合的计算公式为:C(n, r) = n!/[(n-r)!*r!].二、二项式定理的概念与展开二项式定理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也是排列组合理论的重要应用。

它用于展开一个二项式的幂。

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x+y)^n = C(n,0)x ny^0 + C(n,1)x(n-1)y^1 + C(n,2)x(n-2)y^2 + … + C(n,n-1)x1y^(n-1) +C(n,n)x^0y^n.其中,C(n,r)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择r个元素进行组合的方式数目。

三、二项式定理的解读与应用二项式定理可以用来求解(x+y)^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

在展开式中,每一项的系数就是对应的组合数。

举例说明,当n=3时,展开式为:(x+y)^3 = C(3,0)x3y^0 + C(3,1)x2y^1 + C(3,2)x1y^2 + C(3,3)x0y^3.展开后,得到:(x+y)^3 = x^3 + 3x^2y + 3x y^2 + y^3.可以看出,展开式中的每一项系数正好是对应的组合数。

二项式定理在概率论、组合数学、代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备课教案: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复杂而又神奇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各个学科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教授各个数学概念和原理。

本教案将重点涵盖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的重要概念和应用。

二、排列组合1. 排列的概念排列是指从给定的元素中取出若干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具体来说,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r个元素按照顺序进行排列的个数表示为P(n,r)。

2. 组合的概念组合是指从给定的元素中取出若干个元素,不考虑其顺序的进行组合。

具体来说,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r个元素进行组合的个数表示为C(n,r)。

3. 排列与组合的计算公式排列和组合的计算公式是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

- 排列的计算公式:P(n,r) = n! / (n-r)!- 组合的计算公式:C(n,r) = n! / (r! * (n-r)!)三、二项式定理1. 二项式的概念二项式是指具有以下形式的多项式:(a + b)^n,其中a和b是实数或变量,n是非负整数。

2. 二项式定理的表达式二项式定理是指将二项式的幂展开的公式。

根据二项式定理,可以得出以下表达式:(a + b)^n = C(n,0) * a^n * b^0 + C(n,1) * a^(n-1) * b^1 + ... + C(n,r) * a^(n-r) * b^r + ... + C(n,n) * a^0 * b^n四、应用举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应用,我们针对具体的例子进行练习。

例1:某班有10名学生,要从中选出5名代表参加学校的比赛,问有多少种选择方法?解析:根据组合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C(10,5),即从10名学生中选出5名学生的组合数。

根据计算公式可得,C(10,5) = 10! / (5! * (10-5)!) = 252,因此选择方法的种数为252种。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和应用
应用 1. 整数幂运算:利用二项式定理可以将整数幂进行展开,从而简化复杂幂运算。
2. 组合数学:二项式定理与组合数学紧密相连,可用于解决一系列组合计数问题。
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和应用
3. 近似计算
在求解近似值时,可以利用二项式定 理对函数进行近似展开,如泰勒公式 就是利用二项式定理进行的展开。
质可用于化简复杂的组合表达式;
递归计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递 归的方法来计算组合数,即$C_n^m = C_{n-1}^{m-1} + C_{n-1}^m$。递归 的方法虽然效率较低,但在某些特定问
题中较为方便。
通过掌握这些组合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与组合相关的问题 ,并为进一步学习排列、二项式定理等
章节概述
本章将首先介绍排列组合的基本 概念,包括排列和组合的定义、
性质和计算方法。
接着,将介绍二项式定理的定义 和性质,包括二项式展开公式及
其应用。
最后,பைடு நூலகம்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 子,展示如何运用排列组合和二
项式定理来解决这些问题。
CHAPTER 02
排列
排列的定义
有序选取
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n,m和n都是自然数,下同 )个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
关。
误区2
在应用二项式定理时,忽视了定 理的使用条件。解答:二项式定 理适用于$(a+b)$的整数次方,
且$n$需要为非负整数。
01
03
02 04
疑难1
如何快速计算组合数?解答:可 以使用帕斯卡三角形,每个数都 是上面两数之和,这样可以快速 得到组合数。
疑难2

(完整版)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完整版)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8、九张卡片分别写着数字0,1,2,…,8,从中取出三张排成一排组成一个三位数,如果6可以当作9使用,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数? 【参考答案】可以分为两类情况:① 若取出6,则有()211182772P C C C +种方法; ②若不取6,则有1277C P 种方法.根据分类计数原理,一共有()211182772P C C C ++1277C P =602种方法. 9、从6台原装计算机和5台组装计算机中任意选取5台,其中至少有原装与组装计算机各两台,则不同的取法有 种.【参考答案】由分析,完成第一类办法还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在原装计算机中任意选取2台,有26C 种方法;第二步是在组装计算机任意选取3台,有35C 种方法,据乘法原理共有3526C C ⋅种方法.同理,完成第二类办法中有2536C C ⋅种方法.据加法原理完成全部的选取过程共有+⋅3526C C 3502536=⋅C C 种方法. 经典例题:例1.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取法共有( )A .150种B. 147种C. 144种D. 141种【答案】取出的四个点不共面的情况要比取出的四个点共面的情况复杂,可采用间接法,先不加限制任取四点,再减去四面共点的取法.在10个点中任取4点,有410C 种取法,取出的4点共面有三类 第一类:共四面体的某一个面,有446C 种取法;第二类:过四面体的一条棱上的三点及对棱的中点,如图中的平面ABE ,有6种取法; 第三类:过四面体的四条棱的中点,面与另外两条棱平行,如图中的平面EFGM ,共有3个. 故取4个不共面的点的不同取法共有410C -(446C +6+3)=141,因此选D例2. 一天要排语文、数学、英语、生物、体育、班会六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二节),要求上午第一节不排体育,。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说明。

1. 排列与组合排列是指从一组元素中按照一定顺序取出一部分元素的方式。

组合是指从一组元素中不考虑顺序地取出一部分元素的方式。

排列和组合都涉及到元素的选择和顺序,但它们在选择的要求上有所不同。

1.1 排列排列的计算公式为:P(n, m) = n! / (n-m)!,其中n表示元素总数,m表示需要选择的元素个数,n!表示n的阶乘。

1.2 组合组合的计算公式为:C(n, m) = n! / (m!(n-m)!),其中n表示元素总数,m表示需要选择的元素个数,n!表示n的阶乘。

2. 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描述了一个二项式的幂展开式。

二项式是一个形如(a+b)^n的表达式,而二项式定理则给出了(a+b)^n的展开形式。

二项式定理的表达式为:(a+b)^n = C(n, 0)a^n b^0 + C(n, 1)a^(n-1)b^1 + ... + C(n, n-1)a^1 b^(n-1) + C(n, n)a^0 b^n。

其中C(n, k)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择k个元素的组合数。

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形式中包含了n+1个项,每一项的系数是组合数C(n, k),指数是a和b的幂。

二项式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值计算、概率统计、组合数学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它可以用来快速计算幂次方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求解概率问题或者排列组合问题。

3. 相关例题在学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加深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例题1:某班有10名学生,要从中选择3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式?解析:根据排列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答案:P(10, 3) = 10! / 7! = 720。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理)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理)
二项式定理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特别是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等 领域。
二项式定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理论完善
随着数学的发展,二项式定理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完善,新的证明方 法和技巧将不断涌现。
应用拓展
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二项式定理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特别是在 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排列数的计算
01
二项式定理也可以用来计算排列数,特别是当排列数的上标和
下标较大时,使用二项式定理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排列数的性质
02
通过二项式定理,我们可以推导出排列数的性质,如排列数的
增减性等。
排列数的递推关系
03
利用二项式定理,我们可以得到排列数的递推关系,从而更方
便地计算排列数。
利用二项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互异性
有序性
排列中的元素顺序是确定的,不能随 意调换。
排列中的元素没有重复出现的情况。
组合的定义与性质
组合的定义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 (0<m≤n),不考虑顺序,称为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
一个组合。
互异性
组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出现的情况。
无序性
组合中的元素顺序不影响其组合结 果。
排列与组合的关系
利用组合数的性质,通过数学推导推导出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
利用多项式乘法推导
将$(a+b)^n$展开成多项式,然后利用多项式乘法的性质推导出二 项式定理的展开式。
利用幂的性质推导
利用幂的性质,将$(a+b)^n$展开成幂的形式,然后通过数学推导 推导出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
04 二项式定理的应用举例
利用二项式定理计算组合数

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教案

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教案

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当将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分类进行分解时,用的是加法原理;当将它通过分步进行分解时,用的是乘法原理三、考点诠释(1)两个原理(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分类和分步的区别,关键是看事件能否完成,事件完成了就是分类;必须要连续若干步才能完成的则是分步.分类要用加法原理将种数相加;分步要用乘法原理,分步后再将种数相乘.(2)两个概念(排列、组合)排列与组合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类问题,它们都是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不同元素.但是前者要求将元素排成一个顺序,后者对此不做要求.若不理解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区别,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就会犯错误.(3)两类基本公式排列数公式 !(1)(2)(1)()!m n n A n n n n m n m =---+=- 规定:0!=1 组合数公式 )!(!!m n m n A A C m m m n mn-== 特别地:10==n n n C C (4)两类基本性质排列性质:11-++=m n m n m n mA A A组合性质:性质1.m n n m n C C -=, 性质2.11-++=m n m n m n C C C在解决排列组合的计算或证明以及解方程,解不等式等问题时,经常用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以及组合数的两个性质.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准确、熟练地运用这些公式及性质,但是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计算题与证明题的类型不同,要求选择公式的形式就不同.排列数公式与组合数公式都有两种形式:乘积形式和阶乘形式前者多用于数字计算,后者多用于证明恒等式,同时要注意公式的倒用,即由)!(!!m n m n -写出m n C . 排列数m n A 与组合数m n C 里的m 、n 的关系是 )(N n m n m ∈≤、牢记:0!=1;.1;!;;;1;11100======n n n n n n n n C n A n C n A C A组合数派生性质:k n n k n n k k k C C C C C -+-++=++++1221101121++++=++++k n k n k k k k k k C C C C C(5)排列组合的综合应用排列与顺序有关,或者说与所有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或者说与一种顺序有关.例如:从1、2、3、4四个数字中任取3个不同的数字,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这是排列问题,有34A 个,而组成的三位数中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递增的三位数有多少个?这是一种确定的顺序,是组合问题有34C 个不同的三位数.按元素的性质分类,按事件发生的连续过程分步,是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要注意题设中“至少”、“至多”等限制词的意义.处理排列组合的综合性问题,一般的思想方法是对于要取出的元素不是一次完成的排列问题,要注意先选取元素,直到把应取的元素都取出来后,再进行排列在排列问题中,某几个元素必须在某几个固定位置,某几个元素不能在某几个位置,某几个元素必须在一起,某几个元素互不相邻等,是排列中的几种基本类型.在组合问题中,某些元素必须在内,某些元素都不在内,某些元素恰有一个在内,某些元素至少有一个在内,某些元素至多有一个在内等,是组合的几种基本类型.(6)二项式定理的有关概念第一、对通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它表示二项展开式中的任意项,只要n 与r 确定,该项也随之确定.②公式表示的是第r+1项,而不是第r 项.③公式中a 、b 的位置不能颠倒,它们的指数和一定为n.第二、要注意区分,展开式的第r+1项的二项式系数与第r+1项的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能混在一起.(7)二项式系数的性质①展开式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②若二项式的幂指数是偶数,则展开式的中间一项即第12+n 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若二项式系数的幂指数是奇数,则展开式的中间两项即第(121+-n )项和第(121++n )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且最大. ③展开式的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n 2.即n n n n n n C C C C 2210=++++④展开式中的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的和.即+++=+++531420n n n n n n C C C C C C =12-n注意:①用二项式定理进行幂的近似计算时,首先要将幂的底数拆成两项,构造二项式;其次要根据题设的精确度选取展开的项数.②利用二项式定理证明整除性问题,也应灵活处理底数,使之符合需要.③赋值法是解决二项展开式中有关系数问题的重要手段,许多复杂的与系数有关的问题均可以通过正确的、简单的赋值得到解决.四、教学建议1.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按照两个原理去做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是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分类计数原理是对完成一件事的所有方法的一个划分,依分类计数原理解题,首先明确要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其次分类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 指导判定与顺序有无关系,分清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的内涵领悟其中体现出来的顺序.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2) 能列举出某种方法时,让学生通过交换元素位置的办法加以鉴别.(3) 学生易于辨别组合、全排列问题,而排列问题就是先组合后全排列.在求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两定义的关系后,按以下两步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元素来,选出元素后再去考虑是否要对元素进行排队,即第一步仅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第二步则考虑元素是否需全排列,如果不需要,是组合问题;否则是排列问题.3. 引导联系现实情景,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排列、组合问题大都来源于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所熟悉的情景,解题思路通常是依据具体做事的过程,用数学的原理和语言加以表述.也可以说解排列、组合题就是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具体情景的出发,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抽象出“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的过程.据笔者观察,有些同学之所以学习中感到抽象,不知如何思考,并不是因为数学知识跟不上,而是因为平时做事、考虑问题就缺乏条理性,或解题思路是自己主观想象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悖于常理或常规的做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师生一道在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怎么做事就怎么分析,若能借助适当的工具,模拟做事的过程,则更能说明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4.倡导一题多解优化解法,交流合作互相启发排列、组合问题解题方法比较灵活,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法.若选择的切入角度得当,则问题求解简便,否则会变得复杂难解.教学中既要注意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更要注意提醒学生体会如何对一个问题进行认识思考,才能得到最优方法.排列与组合方法数比较多,无法逐一进行验证.为了防止重复、避免遗漏,除了一题多解之外,另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倡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排列、组合问题的分析与解答的过程不长,且逻辑性强,特别有利于语言交流.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解出题目、对答案,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分类还是分步的理由,每类或每步中.m n A 、m n C 及n 、m 取值的理由,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别的同学能在你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看清问题的其他方面.这样相互启发、多角度的考虑,定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在高中数学中,排列组合是一种重要的概念与工具,它涉及到对对象的选取和排列的方式。

而在排列组合的基础上,我们还能引出二项式定理,进一步探讨多项式的展开与计算。

本文将对这些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

一、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1.1 排列排列是从给定的一组对象中,按照一定的顺序选择若干个对象进行排列。

假设有n个不同的对象,要从中选择r个对象进行排列,可以得到的排列数记为P(n,r)。

P(n,r) = n!/(n-r)!1.2 组合组合是指从给定的一组对象中,无视其顺序,选择若干个对象。

同样假设有n个不同的对象,要从中选择r个对象进行组合,可以得到的组合数记为C(n,r)。

C(n,r) = n!/(r!(n-r)!)1.3 重复排列与重复组合当给定的一组对象中存在重复的元素时,我们可以计算可能的重复排列与重复组合。

计算公式如下:重复排列:P(n1,n2,...,nk) = n!/(n1!n2!...nk!)重复组合:C(n+r-1,r) = (n+r-1)!/(r!(n-1)!)二、排列组合的应用2.1 生日问题生日问题是指在一个房间里,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

利用排列组合的思想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个房间里,有n 个人,假设有365天可以选作生日。

我们可以计算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即为1减去没有人生日相同的概率。

P(at least two people have the same birthday) = 1 - P(no two people have the same birthday)= 1 - C(365,n)/365^n2.2 二项式定理与展开二项式定理是代数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描述了两个数之和的幂展开后的表达式。

假设有实数a和b以及正整数n,根据二项式定理可以将(a+b)^n展开为:(a+b)^n = C(n,0)a^n*b^0 + C(n,1)a^(n-1)*b^1 + C(n,2)a^(n-2)*b^2 + ... + C(n,n-1)a^1*b^(n-1) + C(n,n)a^0*b^n2.3 二项式系数与组合恒等式二项式系数指的是二项式展开中各项的系数。

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

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

高三数学总复习................................................................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九)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 复习范围:第十章 编写时间:2004-7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一、两个原理.1. 乘法原理、加法原理.2. 可.以有..重复..元素..的排列. 从m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n 个元素,元素可以重复出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那么第一、第二……第n 位上选取元素的方法都是m 个,所以从m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n 个元素可重复排列数m·m·… m = m n .. 例如:n 件物品放入m 个抽屉中,不限放法,共有多少种不同放法? (解:nm 种) 二、排列.1. ⑪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定义: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⑫相同排列.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也必须完全相同. ⑬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n )个元素排成一列,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⑭排列数公式:),,()!(!)1()1(N m n n m m n n m n n n A m ∈≤-=+--=注意:!)!1(!n n n n -+=⋅ 规定0! = 1111--++=⋅+=m n m n m n m m m n m n mA A C A A A 11--=m n m n nA A 规定10==n n n C C 2. 含有可重元素......的排列问题. 对含有相同元素求排列个数的方法是:设重集S 有k 个不同元素a 1,a 2,…...a n 其中限重复数为n 1、n 2……n k ,且n = n 1+n 2+……n k , 则S 的排列个数等于!!...!!21k n n n n n=.例如:已知数字3、2、2,求其排列个数3!2!1)!21(=+=n 又例如:数字5、5、5、求其排列个数?其排列个数1!3!3==n .三、组合.1. ⑪组合: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⑫组合数公式:)!(!!!)1()1(m n m n C m m n n n A A C m n mmmn m n -=+--==⑬两个公式:①;m n n m n C C -= ②mn m n m n C C C 11+-=+①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后就剩下n-m 个元素,因此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n-m 个元素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是一样多的就是说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n-m 个元素的唯一的一个组合.(或者从n+1个编号不同的小球中,n 个白球一个红球,任取m 个不同小球其不同选法,分二类,一类是含红球选法有1m n 111m n C C C --=⋅一类是不含红球的选法有m n C )②根据组合定义与加法原理得;在确定n+1个不同元素中取m 个元素方法时,对于某一元素,只存在取与不取两种可能,如果取这一元素,则需从剩下的n 个元素中再取m-1个元素,所以有C 1-m n ,如果不取这一元素,则需从剩余n 个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所以共有C m n 种,依分类原理有mn m n m n C C C 11+-=+.⑭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都是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区别:前者是“排成一排”,后者是“并成一组”,前者有顺序关系,后者无顺序关系. ⑮①几个常用组合数公式n n n n n n C C C 2210=+++ 11111121153142011112++--++++++-+=+==++=+++=+++k n k n k n kn m n m m n m m m m m m n n n n n n n n C n C k nCkC C C C C C C C C C C C②常用的证明组合等式方法例. i. 裂项求和法. 如:)!1(11)!1(!43!32!21+-=++++n n n (利用!1)!1(1!1n n n n --=-) ii. 导数法. iii. 数学归纳法. iv. 倒序求和法.v. 递推法(即用m n m n m n C C C 11+-=+递推)如:413353433+=+++n n C C C C C .vi. 构造二项式. 如:n nn n n n C C C C 222120)()()(=+++ 证明:这里构造二项式n n n x x x 2)1()1()1(+=++其中nx 的系数,左边为22120022110)()()(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C C C C C +++=⋅++⋅+⋅+⋅-- ,而右边nn C 2= 四、排列、组合综合.1. I. 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题方法及题型: ①直接法. ②排除法.③捆绑法:在特定要求的条件下,将几个相关元素当作一个元素来考虑,待整体排好之后再考虑它们“局部”的排列.它主要用于解决“元素相邻问题”,例如,一般地,n 个不同元素排成一列,要求其中某)(n m m ≤个元素必相邻的排列有m m m n m n A A ⋅+-+-11个.其中11+-+-m n m n A 是一个“整体排列”,而mm A 则是“局部排列”.又例如①有n 个不同座位,A 、B 两个不能相邻,则有排列法种数为-2n A 2211A A n ⋅-.②有n 件不同商品,若其中A 、B 排在一起有2211A A nn ⋅--. ③有n 件不同商品,若其中有二件要排在一起有112--⋅n n n A A . 注:①③区别在于①是确定的座位,有22A 种;而③的商品地位相同,是从n 件不同商品任取的2个,有不确定性.④插空法:先把一般元素排列好,然后把待定元素插排在它们之间或两端的空档中,此法主要解决“元素不相邻问题”.例如:n 个元素全排列,其中m 个元素互不相邻,不同的排法种数为多少?mm n m n m n A A 1+---⋅(插空法),当n – m+1≥m, 即m≤21+n 时有意义.⑤占位法:从元素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元素应优先排列,然后再排其他一般元素;从位置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位置应优先考虑,然后再排其他剩余位置.即采用“先特殊后一般”的解题原则. ⑥调序法:当某些元素次序一定时,可用此法.解题方法是:先将n 个元素进行全排列有n n A 种,)(n m m 个元素的全排列有m m A 种,由于要求m 个元素次序一定,因此只能取其中的某一种排法,可以利用除法起到去调序的作用,即若n 个元素排成一列,其中m 个元素次序一定,共有m mn n A A 种排列方法.例如:n 个元素全排列,其中m 个元素顺序不变,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法一:(逐步插空法)(m+1)(m+2)…n = n !/ m !;解法二:(比例分配法)mm n n A A /.⑦平均法:若把kn 个不同元素平均分成k 组,每组n 个,共有k knnn n k n kn A C C C )1(-⋅.例如:从1,2,3,4中任取2个元素将其平均分成2组有几种分法?有3!224=C (平均分组就用不着管组与组之间的顺序问题了)又例如将200名运动员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两名种子选手必在一组的概率是多少? (!2/102022818C C C P =)注意:分组与插空综合. 例如:n 个元素全排列,其中某m 个元素互不相邻且顺序不变,共有多少种排法?有mmm m n m n m n A A A /1+---⋅,当n – m+1 ≥m, 即m≤21+n 时有意义. ⑧隔板法:常用于解正整数解组数的问题.例如:124321=+++x x x x 的正整数解的组数就可建立组合模型将12个完全相同的球排成一列,在它们之间形成11个空隙中任选三个插入3块摸板,把球分成4个组.每一种方法所得球的数目依次为4321,,,x x x x 显然124321=+++x x x x ,故(4321,,,x x x x )是方程的一组解.反之,方程的任何一组解),,,(4321y y y y ,对应着惟一的一种在12个球之间插入隔板的方式(如图所示)故方程的解和插板的方法一一对应. 即方程的解的组数等于插隔板的方法数311C .注意:若为非负数解的x 个数,即用n a a a ,...,21中i a 等于1+i x ,有A a a a A x x x x n n =-+-+-⇒=+++1...11...21321,进而转化为求a 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1-+n n A C .⑨定位问题:从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规定某r 个元素都包含在内,并且都排在某rx 1x 2x 3x 4个指定位置则有rk r n r r A A --.例如:从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其中某个元素必须固定在(或不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共有多少种排法?固定在某一位置上:11--m n A ;不在某一位置上:11---m n m n A A 或11111----⋅+m n m m n A A A (一类是不取出特殊元素a ,有m n A 1-,一类是取特殊元素a ,有从m-1个位置取一个位置,然后再从n-1个元素中取m-1,这与用插空法解决是一样的)⑩指定元素排列组合问题.i. 从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 个不同的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r 个元素都包含在内 。

数学教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数学教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数学教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一、引言本教案主要介绍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排列与组合2.1 排列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进行有序排列的方法数。

排列的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总元素个数,m为需要取出的元素个数,“!”表示阶乘运算。

2.2 组合组合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进行无序组合的方法数。

组合的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总元素个数,m为需要取出的元素个数,“!”表示阶乘运算。

2.3 示例例如,从数字1、2、3中取出2个数字进行排列,使用排列公式计算有:即有6种排列方法。

再例如,从数字1、2、3中取出2个数字进行组合,使用组合公式计算有:即有3种组合方法。

三、二项式定理3.1 基本概念二项式定理是指任意一个二项式的幂展开后各项系数的规律。

二项式定理的公式表达为:其中,a、b为任意实数,n为非负整数,C为组合的计算公式。

3.2 使用方法二项式定理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如多项式展开、概率计算等。

在多项式展开中,可以通过二项式定理将一个多项式化简为一系列项的和。

3.3 示例例如,将二项式展开为更多项的和:即:通过二项式定理,我们可以快速求解幂次较高的多项式。

四、总结本教案主要介绍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基本原理。

排列和组合是数学中常见的计数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选择和排列情况;二项式定理则是多项式展开中的重要工具,可以化简复杂的多项式表达式。

通过对这些概念和公式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解读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解读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解读本章主要内容是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这部分内容,不论其思考方法和解题都有特殊性,概念性强、抽象性强、灵活性强,思维方法新颖,解题过程极易犯“重复”或“遗漏”的错误,并且数目较大,无法一一检验,因此给学生带来一定困难。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因此必须注重本章节的知识点,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及其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一、知识要点1、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关于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

它们是推导排列数公式和组合数公式的基础,其应用贯穿本章始终。

(1) 分类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办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办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 n m 种不同办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12n N m m m =+++ 种不同方法。

(2) 分步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可以有n 步办法,在第一步办法中有1m 种不同办法,在第二步办法中有2m 种不同办法,……,在第n 步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办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12n N m m m =⋅⋅⋅ 种不同方法。

(3) 区别:分类计数原理与分类有关,分步计数原理与分步有关。

2、 排列与组合主要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部分或全体元素进行排列或组合,求共有多少种方法的问题。

(1) 排列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所有排列的个数,叫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

用符号m nA表示,排列数公式为(1)(2)(1)m nn n n n m A=---+ . 自然数1到n 的连乘积,叫n 的阶乘,用n! 表示,规定0!=1,排列数公式还可写成!()!m nn n m A=-,当n=m 时,!n nn A= 即全排列数公式。

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在数学中,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是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它们在解决问题、计算概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是数学中用来描述和计算对象排列和选择方式的概念。

排列是从一组对象中选取若干个进行有序排列,而组合是从一组对象中选取若干个进行无序组合。

1.1 排列排列是从一组对象中选取若干个进行有序排列的方式。

假设我们有n个不同的对象,要从中选取r个进行排列,则排列的方式数用P(n,r)表示。

计算排列的方式数的公式为:P(n,r) = n! / (n-r)!其中,n!表示n的阶乘,即n! = n * (n-1) * (n-2) * ... * 2 * 1。

排列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数学竞赛中,求解一道题目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给定的元素进行排列。

1.2 组合组合是从一组对象中选取若干个进行无序组合的方式。

与排列不同,组合不考虑对象的顺序。

假设我们有n个不同的对象,要从中选取r个进行组合,则组合的方式数用C(n,r)表示。

计算组合的方式数的公式为:C(n,r) = n! / (r! * (n-r)!)组合通常用于解决计算概率、统计样本等问题。

比如在概率问题中,我们需要计算从一组给定的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的所有可能组合的概率。

二、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描述了如何展开一个二项式的幂。

一个二项式表示如下:(a + b)^n其中,a和b是实数或者变量,n是非负整数。

二项式定理给出了展开(a + b)^n所得的多项式的各项系数。

二项式定理的表达式如下:(a + b)^n = C(n,0) * a^n * b^0 + C(n,1) * a^(n-1) * b^1 + C(n,2) * a^(n-2) * b^2 + ... + C(n,n-1) * a^1 * b^(n-1) + C(n,n) * a^0 * b^n其中,C(n,r)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r个元素的组合数量。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统计学、概率论和计算物理等。

排列组合主要研究的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m≤n)的排列和组合问题。

排列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元素进行排列,而组合则是指不考虑顺序地将元素进行组合。

排列和组合都有各自的数量表示方法,即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项式定理则是用来展开二项式的定理,它的一般形式是(a+b)的n次方的展开式。

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通过归纳法和乘法原理进行。

二项式定理的各项系数,即合并同类项后的系数,可以用排列数来表示。

二项式定理的证明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基于其组合意义的证明方法是通过选择第i 个元素或者不选择第i个元素来进行证明。

此外,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都涉及到可重元素的问题。

对于可重元素的情况,需要考虑到元素的重复次数和排列的顺序等因素。

对于含有相同元素的排列问题,可以通过设重集S的方法来求解排列个数。

总的来说,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是密切相关的数学概念,它们在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都有应用。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精品教案3篇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精品教案3篇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精品教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精品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和特点;2. 学习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3. 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4. 理解和应用二项式定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排列、组合的计算示例;3. 计算器。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出学生对于排列、组合的了解,以及他们对于二项式定理的了解。

2. 引出排列、组合涉及到的实际问题,如抽奖、排座位等。

二、讲解排列(15分钟)1. 讲解排列的概念:从n个元素中选取r个元素进行排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2. 讲解排列的计算公式:P(n, r) = n!/(n-r)!。

3. 讲解排列的特点:次序有关,一个元素不能重复选取。

三、讲解组合(15分钟)1. 讲解组合的概念:从n个元素中选取r个元素进行组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2. 讲解组合的计算公式:C(n, r) = n!/[(n-r)!r!]。

3. 讲解组合的特点:次序无关,一个元素不允许重复选取。

四、讲解二项式定理(15分钟)1. 讲解二项式定理的概念:将一个二项式表达式展开后的结果。

2. 讲解二项式定理的公式:(a+b)^n = C(n, 0) a^n b^0 + C(n, 1) a^n-1 b^1 + ... + C(n, n-1) a^1 b^n-1 + C(n, n) a^0 b^n。

3. 讲解二项式定理的应用:展开二项式表达式,求特定项的值。

五、练习与应用(20分钟)1. 给出一些排列、组合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自主计算并回答。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进行解决。

六、总结与延伸(5分钟)1. 对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进行简要总结。

2. 探讨一些延伸问题,如多项式展开、二项式系数等。

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从概念到计算公式,再到实际应用,能够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是概率论和组合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技巧。

它们在计算和解决组合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这些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排列排列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方式。

在组合数学中,排列有两种常见的类型:有重复元素的排列和无重复元素的排列。

1.1 有重复元素的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是指从一组包含重复元素的集合中选取若干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在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中,每个元素可以重复出现多次。

例如,假设有一组元素 {A, B, C, C},我们要从中选取两个元素进行排列。

根据有重复元素的排列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共有以下几种情况:•AA•AB•AC•BA•BB•BC•CA•CB•CC共计9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1.2 无重复元素的排列无重复元素的排列是指从一组不包含重复元素的集合中选取若干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在无重复元素的排列中,每个元素只能出现一次。

例如,假设有一组元素 {A, B, C, D},我们要从中选取三个元素进行排列。

根据无重复元素的排列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共有以下几种情况:•ABC•ABD•ACD•BCA•BCD•CAB•CAD•CBA•CBD•DAB•DAC•DBA•DBC共计12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二、组合组合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不考虑顺序的方式。

在组合数学中,组合也有两种常见的类型:有重复元素的组合和无重复元素的组合。

2.1 有重复元素的组合有重复元素的组合是指从一组包含重复元素的集合中选取若干个元素不考虑顺序的方式。

在有重复元素的组合中,每个元素可以重复出现多次。

例如,假设有一组元素 {A, B, C, C},我们要从中选取两个元素进行组合。

根据有重复元素的组合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共有以下几种情况:•AA•AB•AC•BB•BC•CC共计6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2.2 无重复元素的组合无重复元素的组合是指从一组不包含重复元素的集合中选取若干个元素不考虑顺序的方式。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一、排列排列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从一组元素中按照一定的顺序选取若干元素进行排列的方法总数。

在排列中,元素的顺序是重要的,不同的顺序会生成不同的排列。

排列的计算可以采用阶乘来表示。

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选取2个进行排列,可以有以下6种不同的排列结果: AB、AC、BA、BC、CA、CB排列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P(n, k) = n! / (n-k)!其中P(n, k)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k个进行排列的方法总数,n!表示n的阶乘。

排列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计算赛事的比赛安排、编码问题等。

二、组合组合是组合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从一组元素中选取若干个元素进行组合的方法总数。

在组合中,元素的顺序不重要,相同的元素组合的结果是相同的。

组合的计算可以采用组合数来表示。

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选取2个进行组合,可以有以下3种不同的组合结果: AB、AC、BC组合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C(n, k) = n! / (k! * (n-k)!)其中C(n, k)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k个进行组合的方法总数,n!表示n的阶乘。

组合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抽奖问题、分组问题等。

三、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是代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用于展开两项式的幂。

二项式定理的表述如下:(a + b)^n = C(n, 0) * a^n * b^0 + C(n, 1) * a^(n-1) * b^1 + C(n, 2) * a^(n-2) * b^2 + … + C(n, n-1) * a^1 * b^(n-1) + C(n, n) * a^0 * b^n其中(a + b)^n表示一个二项式的幂展开结果,C(n, k)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k 个进行组合的方法总数。

二项式定理的展开结果是一系列组合数的线性组合。

二项式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概率统计中的二项分布、二项树和二项式堆等。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 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是概率论与组合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各种数学和统计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介绍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计算二项式定理中的应用。

1.1 排列排列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一部分,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在数学符号中,排列表示为 nPm,其中 n 表示可选元素的数量, m 表示选取的元素的数量。

排列的计算公式如下:nPm = n! / (n-m)!其中,! 表示阶乘操作,即将一个正整数 n 与所有小于它的正整数相乘。

1.2 组合组合是指从一组元素中选取一部分,不考虑顺序的情况。

在数学符号中,组合表示为 nCm,其中 n 表示可选元素的数量, m 表示选取的元素的数量。

组合的计算公式如下:nCm = n! / (m! * (n-m)!)1.3 例子假设有一个由 A、B、C 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我们希望从中选取两个元素进行排列和组合,那么可以使用排列和组合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排列:3P2 = 3! / (3-2)! = 3•组合:3C2 = 3! / (2! * (3-2)!) = 3可以看到,排列结果为 3,即从集合中选取两个元素并进行排列的结果有 3 种。

而组合结果也为 3,即从集合中选取两个元素并进行组合的结果有 3 种。

2. 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是指一个二项式的任意幂展开式的结果。

在数学中,一个二项式的一般形式为 (a + b)^n,其中 a 和 b 是实数,n 是正整数。

二项式定理通过展开这个二项式,给出了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

二项式定理的公式如下:(a + b)^n = C(n, 0) * a^n * b^0 + C(n, 1) * a^(n-1) * b^1 + …+ C(n, n) * a^0 * b^n其中,C(n, k) 表示从 n 个元素中选取 k 个元素进行组合的数量。

2.1 例子假设我们希望展开 (a + b)^3 这个二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10.2排列 (一)
教学目的:
1. 理解排列、排列数的概念,了解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2. 能用“树型图”写出一个排列中所有的排列;
3.能用排列数公式计算教学重点:排列、排列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是对完成一件事的所有方法的一个划分,依分类计数原理解题,首先明确要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其次分类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12n N m m m =+++ 种不
同的方法
2.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有12n N m m m =⨯⨯⨯ 种不同的方法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回答的都是有关做一件事的不同方法种数的问题,区别在于:分类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其中各种方法相互独立,每一种方法只属于某一类,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做完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步”问题,各个步骤中的方法相互依存,某一步骤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只能做完这件事的一个步骤,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才算做完这件事 应用两种原理解题:1.分清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2.是分类完成还是分步完成,“类”间互相独立,“步”间互相联系;3.有无特殊条件的限制
二、讲解新课: 1 问题:
问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取2名同学参加某一天的一项活动,其中一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一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分析:这个问题就是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每次选取2名同学,按照参加上午的活动在前,参加下午活动在后的顺序排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的问题,共有6种不同的排法:甲乙 甲丙 乙甲 乙丙 丙甲 丙乙,其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
问题2.从,,,a b c d 这四个字母中,每次取出3个按顺序排成一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先确定左边的字母,在4个字母中任取1个,有4种方法;第二步确定中间的字母,从余下的3个字母中取,有3种方法;第三步确定右边的字母,从余下的2个字母中取,有2种方法 由分步计数原理共有:4×3×2=24种不同的方法,用树型图排出,并写出所有的排列由此可写出所有的排法
2.排列的概念: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说明:(1)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取出元素,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①元素完全相同,②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3.排列数的定义: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
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注意区别排列和排列数的不同:“一个排列”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不是数;“排列数”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所以符号m n A 只
表示排列数,而不表示具体的排列
4.排列数公式及其推导:
由2n A 的意义:假定有排好顺序的2个空位,从
n 个元素12,,n a a a 中任取2个元素去填空,一个空位填一个元素,每一种填法就得到一个排列,反过来,任一个排列总可以由这样的一种填法得到,因此,
所有不同的填法的种数就是排列数2n A .由分步计数原理完成上述填空共有
(1)n n -种填法,∴2n A =(1)n n -
由此,求3n A 可以按依次填3个空位来考虑,∴3n A =(1)(2)n n n --,
求m n A 以按依次填m 个空位来考虑(1)(2)(1)m n A n n n n m =---+ ,
排列数公式:
(1)(2)(1)
m n A n n n n m =---+ (,,m n N m n *∈≤)
说明:(1)公式特征:第一个因数是n ,后面每一个因数比它前面一个 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1n m -+,共有m 个因数;
(2)全排列:当n m =时即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
全排列数:(1)(2)21!n
n A n n n n =--⋅= (叫做n 的阶乘) 三、讲解范例:
例1.计算:(1)316A ; (2)66A ; (3)46A .
解:(1)316A =161514⨯⨯=3360 ;
(2)66A =6!=720 ;
(3)46A =6543⨯⨯⨯=360
例2.(1)若17161554m n A =⨯⨯⨯⨯⨯ ,则n = ,m = .
(2)若,n N ∈则(55)(56)(68)(69)n n n n ---- 用排列数符号表示 . 解:(1)n = 17 ,m = 14 .
(2)若,n N ∈则(55)(56)(68)(69)n n n n ---- = 1569n A -.
例3.(1)从2,3,5,7,11这五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组成分数,不同值的分数共有多少个?
(2)5人站成一排照相,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3)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 组)联赛共有14队参加,每队都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1次,共进行多少场比赛?
解:(1)255420A =⨯=;
(2)5554321120A =⨯⨯⨯⨯=;
(3)2141413A =⨯=
四、课堂练习:
1.四支足球队争夺冠、亚军,不同的结果有()
A .8种
B .10种
C .12种
D .16种
2.信号兵用3种不同颜色的旗子各一面,每次打出3面,最多能打出不同的信号有( )
A .3种
B .6种
C .1种
D .27种 3.,k N +∈且40,k ≤则(50)(51)(52)(79)k k k k ---- 用排列数符号表示为( )
A .5079k k A --
B .2979k A -
C .3079k A -
D .3050k A -
4.5人站成一排照相,甲不站在排头的排法有( )
A .24种
B .72种
C .96种
D .120种
5.给出下列问题:
①有10个车站,共需要准备多少种车票?
②有10个车站,共有多少中不同的票价?
③平面内有10个点,共可作出多少条不同的有向线段?
④有10个同学,假期约定每两人通电话一次,共需通话多少次?
⑤从10个同学中选出2名分别参加数学和物理竞赛,有多少中选派方法? 以上问题中,属于排列问题的是 (填写问题的编号)
6.若{|,||4}x x Z x ∈∈< ,{|,||5}y y y Z y ∈∈<,则以(,)x y 为坐标的点共有 个
7.从参加乒乓球团体比赛的5名运动员中选出3名进行某场比赛,并排定他们的出场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8.从4种蔬菜品种中选出3种,分别种植在不同土质的3块土地上进行试验,有多少中不同的种植方法?
9.计算:(1)325454A A + (2)1234
4444A A A A +++ 10.分别写出从,,,a b c d 这4个字母里每次取出两个字母的所有排列;
11.写出从,,,,,a b c d e f 这六个元素中每次取出3个元素且必须含有元素a 的所有排列
答案:1. C 2. B 3. C 4. B 5. ①③⑤ 6. 63 7. 60 8. 24
9. ⑴348;⑵6410.共有2412A =个:ab, ac, ad, ba, bc, bd, ca, cb, cd, da, db, dc 11. 共有235360C A =个,具体的排列略
五、小结 :排列的概念;排列数的概念及排列数公式;排列及排列数的区别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