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学案

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案篇目一《老子》四章【由教材学语基】一、读准字音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累.土()二、识记通假四、词类活用1.有车之用.自见者不明.3.是以圣人欲.不欲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七、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用毂、器、室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2.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由教材记常识】◉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相关知识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形成于先秦时期。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
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6.1《老子》四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
知足者富,强行(勤勉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把握文章内容。
(重难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堂导学】一、常识填空1.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后改为《道德经》,《道德经》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2.字词注音毂(gǔ)埏埴(shān zhí)牖(yǒu)矜(jīn)赘(zhuì)泮(pàn)二、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通“蔂”,土筐)三、古今异义1.埏埴以为器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民之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3.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察今义:不明亮;不清楚;不懂。
四、一词多义1.当(1)当其无,有车之用(介词,在某时)(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对)(3)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2.伐(1)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2)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3)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攻打,讨伐)(4)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3.为(1)为之于未有(动词,做)(2)我世世为泮澼絖(动词,从事)(3)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4)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第一个“为”,判断动词,是第二个“为”,语气助词,不译)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2.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3.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4.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以……为欲)5.学不学(名词的意动,以……为学)6.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一、导入新课:《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
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习目标: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
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
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三、研读文本。
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注释]①强:qiǎng,勤勉。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失:丧失。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让我们来“品其言”【探究章旨】『学习任务』[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老子认为哪种人境界更高?为什么?(表格)[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毂牖矜赘泮3.词语释意毂:埏埴:器:牖:企:彰:伐:矜:长:过:三、文本探究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9.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课后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设计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道法自然”,这是古代先贤用智慧凝练成的人生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繁杂琐事扰乱了我们的身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营养。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一起来感受心灵的洗涤。
二、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
2.作品简介—《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以“道德”为纲领,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于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四章内容深邃,反映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人生观的思考。
以下是一份针对《老子》第四章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第四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并理解老子对于道的解释和人生观的思考。
3.探讨并思考老子的思想如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提问:你们对于“道”这个词有什么理解?你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1.学生自主阅读《老子》第四章。
2.学生可以标注重要的观点和关键词,以便后续讨论使用。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引导小组讨论问题:在你看来,老子对于“道”的解释是什么?他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第四步:整体讨论(20分钟)1.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给全班。
2.整体讨论问题:在老子的思想中,你认为哪些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符合?为什么?第五步:思考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分享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道的理解。
1.教师总结课堂讨论的重点观点和思考。
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你在本次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对老子的思想有何新的理解?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老子》第四章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道的思考。
同时,学生也会在探索中发现如何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
通过学习,期望能够掌握老子“道”的核心思想,领悟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及“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到老子思想中对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老子四章》中,“道”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为。
2. 老子认为,有道之人在处世时,应秉持____________的态度,不自我炫耀,不自我夸大。
3. 老子提倡“____________”的治理理念,主张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选择题1. 老子所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主要强调的是哪种处世态度?A. 积极进取B. 顺其自然C. 脚踏实地D. 急功近利2. 《老子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表达的是对哪种行为的批评?A. 自我反省B. 自我表现C. 自我超越D. 自我完善三、简答题1. 请简述《老子四章》中“道”的含义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2. 老子如何理解“无为而治”?请结合《老子四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四、论述题1. 结合《老子四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上善若水”这一思想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论述《老子四章》中强调的“无为”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启示。
三、全文翻译《老子四章》的译文如下:第一章:道是可以阐述解释的,但是并非那永恒不变的“道”本身;名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那永恒不变的“名”本身。
无,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有,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玄妙而又深奥的道门。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学案

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案篇目一《老子》四章【由教材学语基】一、读准字音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累.土()二、识记通假四、词类活用1.有车之用.自见者不明.3.是以圣人欲.不欲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七、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用毂、器、室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2.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由教材记常识】◉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相关知识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形成于先秦时期。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
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老子》四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老子》四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理解《老子》四章的核心思想;3. 分析《老子》对人生、道德和政治的影响;4. 探讨《老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老子》简介- 作者:老子(传说中的孔子老师)- 内容:《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分为《四章》、《八十一章》两部分,主要讲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 背景:《老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2. 《老子》四章核心思想-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闻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 《老子》对人生、道德和政治的影响- 人生:《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提倡适应自然、不争不抗的生活态度,主张追求心里的平静与自由。
- 道德:《老子》倡导的道德观念是以“无为”为核心,主张不以权力压迫人民,而是以德治国。
- 政治:《老子》对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领导者应该以柔软、宽容的方式治理国家,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
4. 《老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追求心里的平静与自由,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要适应自然,保持心境平宁。
-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我们可以进修《老子》的理念,强调以德治国,尊重人民的自由和尊严,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2023最新-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欢迎借鉴。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1 老子四章》教案、导学案

《5.1 <老子>四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准确翻译文言文。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3.体会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
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聆听老子《道德经》的教诲。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老子简介: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2.《道德经》简介,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引自书下注释及教参)3.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简介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四章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导学案重难点:一、文言知识通假字日余食赘行(“行”同“形”)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同“蓄”,土筐)一词多义易其安易持(形容词,容易)移风易俗(动词,改变)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动词,轻视)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动词,交换)复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复行数十步(副词,又)山重水复疑无路(动词,重复)伐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古今异义强行者有志(古义:勤勉而行。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民之从事[古义: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 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不贵难得之货(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其安易持(形容词作名词,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其脆易泮(形容词作名词,脆弱的时候)其微易散(形容词作名词,细微的时候)句式积累(1)倒装句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应为“知自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应为“胜自者强”)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有为之”)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乱治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应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状语后置句,应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2)省略句埏埴以为器[应为“埏埴以(之)为器”]凿户牖以为室[ 应为“凿户牖以(之)为室”]二、常识积累文化常识户牖:门窗。
文学常识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道”。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养生健体、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5.1 老子四章》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

《5.1 <老子>四章》教案【教材分析】《<老子>四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篇课文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从“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方面探究“对待”的关系。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偏执于一方面,如“有”“知人”“胜人”,可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要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老子》的相关知识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同时,还要把文章中包含的哲理提炼出来,结合生活经验,看看是否有道理。
【素养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道家学说。
“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地万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近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
二、文化常识1.了解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人物轶事老子降生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
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
学案2:第6课 《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
知识梳理一、辨识通假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同“形”。
2.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
二、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民之从事..古义:行事,做事。
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三、一词多义1.伐(1)自伐.者无功(夸耀)(2)伐.竹取道(砍伐)(3)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4)此五霸之伐.也(功绩,战功)2.企(1)企.者不立(踮起脚跟)(2)不胜翘企.,万里托命(盼望)(3)渠黄不能企.其景(企及,赶上)3.足(1)知足.者富(满足)(2)始于足.下(脚)(3)竖子不足.与谋(值得,配)(4)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支撑器物的部件)(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足够,充足)4.强(1)自胜者强.(刚强)(2)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3)其死也坚强.(僵硬)(4)强.国请服(强大,强盛)四、词类活用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用法,使……失败)五、文言句式1.自矜者不长。
(被动句)译文: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句)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3.为之于未有。
(状语后置句)译文: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状语后置句)译文: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资料链接识作者“中国哲学之父”——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东)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一、预习检测老子,姓李名耳,字______,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______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______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老子传世作品《______》(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二、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______”通“______”,)2.其脆易泮(“______”通“______”,)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通“______”,)三、古今异义1.埏埴以为器古义:今义:认为。
2.民之从事古义:今义:做;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3. 自见者不明古义:今义:不明亮;不清楚;不懂。
四、一词多义1.当(1)当其无,有车之用()(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3)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北邀当国者相见()2.伐(1)自伐者无功()(2)此五霸之伐也()(3)十年春,齐师伐我()(4)坎坎伐檀兮()(5)伐无道,诛暴秦()3.为(1)为之于未有()(2)我世世为泮澼絖()(3)君王为人不忍()(4)使子婴为相()(5)窃为大王不取也()(6)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 自是者不彰()2. 其未兆易谋()3. 常于几成而败之()4. 是以圣人欲不欲()5. 学不学()6. 慎终如始()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翻译: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翻译: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翻译: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翻译: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七、名句默写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以提高自身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导学案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老子
老子,姓名,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和,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了解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3.了解《老子》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下篇《》,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毂.()埏埴
..()户牖.()矜.()赘.()强.行者()
泮.( ) 累.土( ) 几.成而败之()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③埏植:
④户牖: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思考2】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
②跨者不行:
③见:④彰:⑤自伐:
⑥长:⑦其:
⑧行:⑨物或恶之:⑩处: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3】研读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
...有志。
不失其所者
.....久,死而不亡者
.....寿.。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
②不失其所者:
③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思考4】研读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
②其未兆易谋:
③泮:
④其微易散:
⑤毫末:
⑥累土:
⑦无为:
⑧欲不欲:
⑨学不学:
⑩复: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