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庖丁解牛》(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庖丁解牛》(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2.游刃有余: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3.踌躇满志:该成语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中性,多用于书面语。

4.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

指顺着牛骨节的空隙运刀解剖牛体。

比喻从关键处入手,依循事理处理问题。

5.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形容刀刃很锋利,也比喻初次施展才能和本领。

6.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7.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

比喻办事有所收敛,适可而止。

8.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重要的关键。

比喻解决问题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9.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10.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

后多比喻越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替别人处理事情。

11.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

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12.技经肯綮:正好切中事物的关键。

二、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把握规律、以柔克刚等哲理。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哲学思想、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庖丁解牛》进行详细解析。

一、故事情节《庖丁解牛》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厨房里。

庖丁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他的解牛技艺闻名遐迩。

有一天,庖丁在为梁惠王解牛时,展现出了出神入化的技艺。

整个解牛过程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故事中,庖丁与梁惠王的对话,揭示了庖丁解牛的秘诀。

庖丁认为,解牛要顺应牛的生理结构,依照牛的骨骼、筋络、肌肉等自然规律进行分解。

庖丁还提到,他刚开始学解牛时,看到的只是牛的表面;经过三年的摸索,他开始理解牛的内部结构;如今,他已经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

二、人物分析1. 庖丁庖丁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技艺高超,对解牛有着深刻的理解。

庖丁谦虚好学,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庖丁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顺应规律的精神。

2. 梁惠王梁惠王是故事中的配角,他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

梁惠王对庖丁的解牛技艺感到惊讶,从而引出了庖丁的讲解。

梁惠王在故事中起到了引导作用,使庖丁的哲学思想得以展现。

3. 其他人物故事中还有庖丁的徒弟、其他厨师等人物,他们通过与庖丁的互动,展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三、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庖丁提到:“吾顺应其自然而已矣。

”这句话道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遵循牛的生理结构,顺应牛的自然规律。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从而达到和谐共生。

2. 把握规律庖丁解牛的秘诀在于把握牛的生理规律。

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牛的结构,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分解。

这种把握规律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规律,只有把握规律,才能驾驭事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以柔克刚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始终以柔和的力量应对牛的刚强。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二)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二)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二)一、故事梗概《庖丁解牛》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

庖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他解牛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文惠君观看庖丁解牛的过程,被其技艺所折服,于是向庖丁请教解牛的秘诀。

二、道家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技艺之所以高超,是因为他顺应了牛的自然结构。

庖丁说:“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句话表明,庖丁解牛时,遵循了牛本身的结构和规律,如同舞蹈般和谐。

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2. 无为而治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

庖丁不刻意追求解牛的速度,而是让牛的自然结构引导他的动作。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事物自有其内在规律,人们应顺应这些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柔克刚庖丁解牛时,用的是一把很薄的刀,却能游刃有余地解开牛的筋骨。

这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思想。

道家认为,柔弱之处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力量,通过以柔克刚,可以轻松应对各种问题。

4.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

庖丁解牛的故事,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

庖丁说:“吾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句话表明,庖丁解牛的技艺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技巧,达到了道的境界。

三、知识梳理1. 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他能在牛的身体中游刃有余地解开筋骨,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

庖丁解牛的技艺得益于他对牛的身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以及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2. 文惠君的感悟文惠君观看庖丁解牛的过程,深受启发。

他认识到,庖丁解牛的技艺并非仅仅依靠技巧,而是遵循了道的原则。

文惠君从中领悟到,治理国家也需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 道家哲学的体现《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等。

这些理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修身养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生活中的应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庖丁解牛知识点梳理

庖丁解牛知识点梳理

庖丁解牛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 出处2. 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 “向”通“响”,作响。

如“砉然向然”。

- “技”通“枝”,支脉。

如“技经肯綮之未尝”。

2. 古今异义- 天理- 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如“依乎天理”。

- 今义:天然的道理。

- 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如“因其固然”。

-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如“虽然,每至于族”。

-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至于- 古义:到了……的地步。

如“每至于族”。

-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 一词多义-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为”,动词,做、解;后一个“为”,作为)。

-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都是介词,因为)。

- 乎- “技盖至此乎”(语气词,表疑问,呢)。

-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按照)。

- “而况大軱乎”(语气词,表感叹,啊)。

- 然- “砉然向然”(前一个“然”,词尾,……的样子;后一个“然”,象声词词尾)。

-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 “然峭者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连词,然而)。

4.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良庖岁更刀”(岁,每年)。

- “族庖月更刀”(月,每月)。

- 形容词作名词- “以无厚入有间”(厚,厚度;间,空隙)。

三、特殊句式1. 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2.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省略介词“于”)。

- “怵然为(之)戒”(省略代词“之”)。

3. 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正常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正常语序为“以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以”为“以是”的倒装,“是”为代词,这)。

《庖丁解牛》详细(含知识梳理)

《庖丁解牛》详细(含知识梳理)

成语积累
游刃有余: 现在用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 易举。
目无全牛: 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 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 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随堂练习
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C )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 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写作手法
良庖岁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
以无厚入有间
对比
合作探究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 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 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族 ①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②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 类 ④族秦者秦也 灭族,使......灭族
4、然
①奏刀騞然
助词,拟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闷热/烦闷 拗口/执拗 横财/横幅 高涨/头昏脑涨
B、重创/创伤 应允/应战 刊载/载体 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C、中肯/中标 哄抢/哄骗 分散/散漫 仆人/前仆后继
D、奢靡/风靡 停泊/血泊 牵强/强迫 弄堂/弄假成真
A.mēn/mèn B.chuāng C.zhòng D.mí/mǐ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 牛体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社__会__,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归纳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归纳《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一篇著名讽刺文言散文,其中融合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庖丁解牛》的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庖丁解牛的造诣庖丁是古代宫廷里负责屠宰牛羊的职人,他的解牛术被誉为圣贤之技。

他的造诣来源于多年的经验,他对牛的解剖了如指掌,无论是解牛的毛皮、肌肉还是骨骼,他都能够剖析得非常清楚。

这种精湛的技艺和对牛的深入了解使得他成为人人景仰的对象,他的名字成为了超越时代的代名词。

二、庖丁解牛的哲学意蕴《庖丁解牛》以庖丁解牛的技艺为蓝本,引申出了深刻的哲学意义。

其中的牛,可以被理解为万物生命的象征;而庖丁解牛,则象征了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和存在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解剖牛的过程,庄子表达了对于人们对于生命本质和存在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与透彻。

三、万物变化与无我境界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展示了万物的变化和生命的流转。

他提到了牛的「肩胛骨是突而出,阙然断绝于前胛之间,使人得状之其如翦如」,描述了牛骨骼形态的变幻。

庄子根据这种变化,揭示了世间事物的无常性和虚妄性。

同时他也告诫人们要以无我的境界看待世间万物的变化。

四、自然追求平衡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提到「区区之牛,设使有知,无以为也」。

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的万物皆追求平衡的原则。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应当按照自然规则生活,并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运行,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顺其自然与无为而治《庖丁解牛》中提到了庖丁手中的刀「沾于水,则洒然如注,挫而莹如磨」,并试图解释为何庖丁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技艺。

庄子认为庖丁能够按照牛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剖,而不被刀的形式约束,这是因为他顺应了自然的变化和规律,将自己的行为融入到了自然之中。

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也反映在庄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原则上。

六、观念与实践的融合《庖丁解牛》中,庄子提到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的道理。

庖丁解牛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知识点总结一、庖丁解牛的定义和来源庖丁解牛,是指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大厨庖丁能够熟练地将牛解剖成各种肉块。

这个典故来源于《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剖牛的过程,探讨到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洞察。

二、庖丁解牛的涵义庖丁解牛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解剖,更包含了对问题本质的洞察和理解。

在现代,庖丁解牛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比喻,用来形容人们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三、庖丁解牛的要点庖丁解牛的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的要点需要注意:1. 深入分析庖丁深入分析牛的结构、组织和特点,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

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特点和背后的逻辑。

2. 组织整理庖丁在解剖牛的过程中,将牛的不同部位有条理地分割开来,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将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

3. 找到关键信息庖丁在解剖牛时,需要找到牛的关键器官和部位。

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信息和关键因素,以便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 综合思考庖丁在解剖牛时,不仅仅关注各个部位的特点,还需要综合思考,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综合思考,将各个因素综合考虑,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四、庖丁解牛的应用领域庖丁解牛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科学研究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庖丁解牛的思维方式,逐步解开自然界的奥秘。

通过深入分析、整理和综合思考,科学家们能够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2. 工程设计工程师们在进行设计和解决问题时,也需要运用庖丁解牛的思维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和整理,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和瓶颈,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3. 经济管理经济管理领域中,庖丁解牛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家和经理人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思考,找到优化经营方式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方法。

《庖丁解牛》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庖丁厨师如何通过他对牛的观察和理解,达到了一种超越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境界。

这个寓言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给人们以启示和思考。

1. 形而上的境界庖丁厨师在故事中将解牛分为四大部分:肩、背、腰、臀。

他能够将牛的身体结构看得非常透彻,不仅仅是外在形态的认知,更是对牛的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通过揭示牛的真实面貌,庖丁厨师达到了形而上的境界。

这种超越表象的认识能力使他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2. 形而下的境界庖丁厨师将牛的肢体器官解剖开来,找到了每一个部分的极致,使得每一块肉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他能够将牛的身体元素与自然万物相联系,进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形而下的境界是从细枝末节中找到真理的能力。

3. 自然的包容和无为而治庖丁厨师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对自然的包容和无为而治的态度。

他不去强求改变牛的外貌和结构,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解触每一块肉。

这个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正是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4. 辩证思维和一分为二的观念庖丁厨师通过对牛的解构,将牛的身体分为四个部分,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辩证思维和一分为二的观念。

他能够同时理解牛的整体和部分,不将其视为对立面,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这种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深思。

5. 寓言故事和生活启示庄子通过寓言的方式将哲学思想融入寓言故事中,使得枯燥的哲学思想变得生动有趣。

《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应该通过观察、思考和学习,达到超越表面现象的境界,去认识自然和世界。

这是一种智慧的启示。

综上所述,《庖丁解牛》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厨师对牛的观察和解构,展示了超越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境界。

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使人们思考和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庖丁厨师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以一种包容、无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世界。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庖丁解牛》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庖丁解牛》知识点《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篇哲学著作,叙述了一个庖丁解剖牛的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关于人生、境界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庖丁解牛》是庄子哲学的经典篇章,其思想内容丰富深刻,以下是《庖丁解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庖丁的剖析技术:《庖丁解牛》中描述了庖丁解剖牛的技巧和精确度,他的解剖技术高超,剖开牛身后,可以轻松分割牛身的各个部分。

这揭示了庖丁在割开牛身时的专注和技艺,对于他来说,解剖牛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艺术和境界。

2. 牛身的变化:在解剖的过程中,庖丁出神入化地掌握了牛身各个部分的特点和变化。

他将解剖牛身比作了解剖人生的过程,认为人生也如同牛身一样,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处处都有不同的变化。

通过解剖牛身,庖丁观察到了牛的真实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启发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本质和变化。

3. 心与手的合一:庖丁解剖牛时,他的心、眼、手完全合一,形成了一种高度的专注和境界。

他凭借自己的直觉和技艺,无需借助刻意的思索,就能灵活地应对牛身的变化。

这种境界表明了庖丁的自然而然和无为而治的态度,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心性与外在行动的融合。

4. 形而上学的思考:《庖丁解牛》通过对解剖牛身的深入描写,引发了庄子对于人生和形而上学的思考。

他在思考牛身的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认为人生的路径就如同牛身的变化一样,奇妙而不可预测。

他通过对牛身和人生的观察,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自我认知的思考:《庖丁解牛》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关于自我认知的思考。

庖丁通过解剖牛身,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和无能为力的一面。

他说:“天下有道,圣人以道马牛。

”这种自我认知的思考强调了人的谦逊和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识,认识到人的局限性和自然规律的存在。

6. 无为而治的思想:《庖丁解牛》通过对庖丁解剖牛的描写,传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二)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二)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二)《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名篇,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本文将对《庖丁解牛》进行详细的知识梳理,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学内涵。

一、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庖丁解牛》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讲述了一个名叫丁的庖人(厨师)为梁惠王解牛的故事。

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哲学境界,使梁惠王为之折服。

二、庖丁解牛的过程及哲学内涵1.庖丁解牛的过程庖丁解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认骨、割肉、分解。

(1)认骨:庖丁在解牛之前,首先对牛的骨骼结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明确了牛的骨骼关节、筋脉走向,为解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割肉:庖丁根据牛的骨骼结构,运用刀法将牛肉割离,使牛肉与骨骼分离。

(3)分解:庖丁将割下的牛肉进一步分解,去除内脏,使牛肉达到可烹饪的程度。

2.哲学内涵(1)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遵循了牛的生理结构,顺应了牛的自然属性。

庖丁在解牛时,不是强行割裂牛肉,而是顺着牛肉的纹理、筋脉进行切割,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2)无为而治:庖丁在解牛过程中,不追求速度,不急功近利,而是心无旁骛,专注于解牛本身。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使庖丁能够游刃有余地解牛,也体现了道家哲学的精髓。

(3)以柔克刚:庖丁解牛时,运用刀法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在面对牛的筋脉、骨骼等坚硬部分时,庖丁采用柔和的刀法,使其自然分离。

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体现。

三、庖丁解牛的启示1.技艺与哲学的融合: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技艺与哲学是相辅相成的。

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正是因为他将技艺与哲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尊重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事物的自然属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规律,达到和谐共生的境地。

3.心态决定境界: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心态决定境界。

只有心无旁骛,专注于事物本身,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归纳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归纳《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名篇之一。

文章通过描述一个厨师如何解剖一头牛来展示大道理的思想,引发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整个文章以一个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庄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其中包含了许多文言知识。

下面我将对《庖丁解牛》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一、定语和状语的灵活运用文中通过描写庖丁解牛的过程,使用了丰富的定语和状语,烘托出了意境。

如文章开篇就写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这里的“所触”、“所倚”、“所履”等成语都是描写动作的状语,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庖丁解牛的整个过程。

二、古代工具和器物的名词《庖丁解牛》中描写了庖丁使用的刀具。

如“筋切而蹙,骨劈而缺,至于最嫩者,膳之…”,“砹然刳然,以刀揄其馀肉者。

”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庖丁所使用的厨刀,体现了古代器物的名称和特点。

三、古代人物和地名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庖丁和文惠君,文中还提到了“千锺陈”,“秦穆公”,“飞熊”等类似的古代人物和地名。

这些词语的出现,不仅是文章情节的衬托,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人物和地名的庄严和崇高。

四、古文体例和句式《庖丁解牛》是一篇古文。

古文的文体比较规整,常采用对仗的句式。

如“夫随其成心而师之,固未足法也,案骥尾而不能进,窥井中而不能见也。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刳者不如揄者有闻也,是以圣人不自是,故受物而不亲。

”这些句子都采用了对仗的句式,使整个文章更加韵律流畅。

五、古代典故和寓言《庖丁解牛》中采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和寓言的形式来表达思想。

如“无使教,无使学,无使知”一句,便是一种寓言的表达方式,通过牛的身体部位的使用来比喻人们在学习和探求真理时的状态。

以上是对《庖丁解牛》中的一些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

《庖丁解牛》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通过对庖丁解牛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通过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文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精髓。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谈论割牛技艺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

全篇以庖丁割牛为主线,通过对庖丁的技艺及其哲学思考的描写,表达了庄子的哲学观点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庖丁解牛》中的一些知识点:1. 庖丁的割牛技艺:庖丁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他熟练地按照牛的自然结构和纹理割开牛身,不伤及筋骨,刀法准确而灵活。

通过对庖丁技艺的描写,庄子展示了庖丁的娴熟技艺和卓越智慧。

2. 庖丁的境界:庖丁在割牛时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他不受主观意识的干扰,完全顺应牛身的天然纹理和结构,以自然的姿态割开牛身。

庄子通过描写庖丁的境界,表达了顺应自然、超脱物欲和个人欲望的重要性。

3. 牛的自然状态:庄子强调牛的自然状态,牛是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的,没有人为的干涉和限制。

庖丁割牛的技艺正是基于对牛天然状态的了解和顺应。

4. 手法与智慧:庖丁的割牛技艺既需要技术的熟练,更需要超越技术的智慧。

庄子通过庖丁的手法描写,讲述了非凡技艺与深邃智慧相结合的重要性。

5. 自然与人类: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像庖丁一样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和改变自然状态。

人应该以自然为师,与自然共同生活,并从自然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6. 非争非斗的境界:庖丁在割牛时没有争斗之心,他不去战胜牛,而是与牛共同生活。

庄子通过描写庖丁的境界,表达了超越竞争和争斗的境界的重要性。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运用技艺的智慧:庖丁的割牛技艺不仅体现了他的技术熟练,更体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庄子通过庖丁的技艺,告诉人们技艺要被智慧引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庖丁解牛》描写了庖丁割牛的技艺和境界,寄托了庄子对于生命智慧和哲学思考的理解。

通过对庖丁解牛的分析和理解,读者们可以获得关于人生境界、道德伦理、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启示。

庖丁解牛的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的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的知识点总结庖丁解牛,是一篇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文章,作者为庄子。

全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细致描绘,阐述了一种凌驾于技艺和智慧之上的境界。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庖丁解牛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道”与“技”之辩“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庄子经常提及的话语,意在表明真正的“道”是无法被言说或定义的,只能在实践中得以领悟。

与此同时,庄子也强调“技”与“道”的天然分离。

技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方式,能够让人们完成某些任务,而道则超越了技,是一种更加深刻且不可言说的境界。

庖丁解牛,是一种典型的技,而庖丁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则是崇尚道的。

二、工具与身体庖丁解牛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需要身体、技巧和心灵的完美协调。

庖丁以手为工具,以身体为仪器,以心灵为导向,通过精准的技法和超脱凡俗的心智,将牛身上的肉类制作出适宜的切片。

在这个过程中,庖丁的手指、双脚、手臂和身体各部位都发挥了作用,体现了身体与技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观察与领悟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观察,不同的角度可以带来不同的认识。

对于普通人来说,牛身上只有肉,无法分辨其形态特征,而对于庖丁来说,一个微小的细节就足以让他掌握整个绿囊的结构。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知方式,需要透彻观察和深度领悟。

只有通过对细节的深度剖析,才能够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水平。

四、境界与思考庄子在论述庖丁解牛的时候,多次提及庖丁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即所谓“神明之境”。

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需要心智上的开拓和认知上的超越。

庖丁在解牛的整个过程中,时刻反思自己的技法,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

这种思考方式也表现在对“道”的追求上,只有通过深度思考和持续的实践,才能够追求真正的超脱和境界提升。

五、价值与意义庖丁解牛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或者艺术,更是一种哲学观念的体现。

通过庖丁解牛,我们可以体会到从细节中提炼本质的能力,追求技艺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在此文中阐述的思想,启示我们追求真正的境界,追求更深层次和内在的思考方式,从而达到真正的超脱和自我提升。

《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

《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做过漆园吏。

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

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著作有《庄子》。

二、字词梳理(1)庖丁:名为“丁”的厨师。

一说即厨师。

“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2)文惠君:即梁惠工,战国时魏国国君。

(3)所触:接触的地方。

(4)履:踩。

(5)踦:支撑、接触。

意思是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6)砉然向然: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向,同“响”。

(7)奏刀騞然: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

奏,进。

騞,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

(8)中音:合乎音律。

(9)合于《桑林》之舞: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10)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乃,又。

会,音节、节奏。

(11)盖:同“盍”,何、怎么。

(12)道:天道。

自然的规律。

(13)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

进,超过。

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14)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

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15)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

(16)臣以神遇而不以日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不用眼睛去看了。

臣,庖丁自称。

遇、接触。

(17)官知止而神欲行: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馆,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庖丁解牛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

庖丁解牛知识点庖丁解牛,又称牛刀解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指的是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解析的能力。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庖丁解牛掌握了问题的本质,并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下面将介绍庖丁解牛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知识点一: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庖丁解牛强调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切中问题的本质,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有时候,表面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核心问题隐藏在其背后。

庖丁解牛就是要通过深入剖析,找到问题的本质。

只有真正理解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知识点二:分析问题的各个维度庖丁解牛还强调对问题的全面分析。

复杂的问题通常具有多个维度,只有全面了解问题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够形成系统性的分析。

通过对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可以将问题从一个整体概念转化为更具体、更易于理解和解决的问题。

这种维度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知识点三:整合资源解决问题庖丁解牛还注重整合资源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单靠个人能力往往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他人的专长和资源。

庖丁解牛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整合不同的资源,可以汇集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实现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知识点四:持续学习和成长庖丁解牛的思维方式强调持续学习和成长。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仅仅掌握过去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庖丁解牛鼓励人们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只有通过持续学习和成长,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结语:庖丁解牛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多个维度、整合资源解决问题以及持续学习和成长,都是庖丁解牛的核心知识点。

通过运用这些知识点,我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取得更好的效果。

庖丁解牛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出色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庖丁解牛》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章,以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庖丁的解牛过程,引出了庄子对于自然界变化和道德智慧的深入探讨。

本文为你总结《庖丁解牛》的文言文知识点,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文章。

一、词汇1. 馀:剩余、残余之意2. 凿凿:凿破、切割之意3. 串串:肉串,表示牛的脊骨、肋骨等部位4. 钻:潜入、进入之意5. 关:接、关联之意6. 吹 : 吹气、吹动之意7. 结构:牛的骨骼结构8. 强人:身体强壮之人9. 通天:透顶、贯通天地之意二、句式和语法1. 并:表示递进和并列的关系例句:庖丁凿凿然有间之时,肉复以缺形存焉,并且其间复有余通焉。

解析:这里的“并”表示两个事物的递进关系:一是庖丁凿凿然有间,指他的手法非常熟练;二是肉复以缺形存焉,并且其间复有余通焉,表示肉在切割中出现的缺口和通道。

第1页/共4页2. 以,表目的、原因例句:予衣锦而褧乐,履巉岩而不知穷;和亲接嗣而王道终始。

解析:这里的“以”表示目的或原因,衣锦褧乐的目的是为了在穷困中不知疲倦,和亲接嗣的目的是为了王道能够永续下去。

3. 似24句例句:涉江采芙蓉兮,兰泽多芳荪。

解析: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省略句,句子的主谓宾部分被省略掉,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来。

这里省略了“我”作为主语,完整的句子应为“我涉过江水采摘芙蓉,兰泽里多种植芳荪”。

三、修辞手法1. 对仗例句:庖丁之于肉也,若是其亲;为是其户,始切而已矣。

解析:这里通过“庖丁之于肉也,若是其亲;为是其户”等对称的结构,使句子更加凝练生动。

2. 比兴例句:实施何逆而出入如流水之将入于无穷者。

解析:通过比兴的修辞手法,把人与流水进行类比,形象地描述了人在行动中的进退自如、如同流水一般。

3. 过去、现在、将来例句:彼童子之牵牛也,顾盼而左右踌躇,尽犹豫而不敢进。

解析:这里通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描述手法,分别描述了童子牵牛的不同状态。

过去是顾盼而左右踌躇,现在是尽犹豫而不敢进,将来则表达了动作的发展和变化。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篇)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篇)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2篇)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著名寓言故事,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庄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以寓言故事为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二、故事梗概《庖丁解牛》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

庖丁以其高超的技艺,将解牛的过程演绎得如同艺术表演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文惠君在观看后,对庖丁的技艺赞叹不已,并询问其技艺的奥秘。

庖丁通过一番精彩的阐述,揭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家思想。

三、人物分析1. 庖丁:作为故事的主角,庖丁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更是一位深谙道家思想的智者。

他通过解牛的过程,展示了“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2. 文惠君:作为旁观者,文惠君代表了普通人对高超技艺的惊叹和对深层哲理的探求。

他的提问引出了庖丁的深刻阐述。

四、哲学思想解析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正是“顺应自然”思想的生动体现。

他通过对牛体结构的深刻理解,顺应其自然规律,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2. 无为而治:庖丁的技艺并非单纯依靠人力,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相契合。

3. 道法自然:庖丁的解牛过程,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通过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五、文学艺术特色1. 寓言手法:庄子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将深奥的哲理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2. 语言生动: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庖丁解牛的精彩过程。

3. 结构严谨: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层层递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六、现实意义1. 技艺与智慧的结合: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高超的技艺不仅需要勤学苦练,更需要智慧的指导。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积累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积累

《庖丁解⽜》⽂⾔知识积累【重要实虚词梳理】庖(páo)丁厨师为替⽂惠君解⽜。

⼿之所 …的地⽅触,肩之所倚倚靠,⾜之所履名作动,鞋踩,膝之所踦(yǐ),砉(huā )然拟声词向通“响” 然,奏⼑騞(huō)然,莫不没有什么不中合乎⾳: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之会⾳节,节奏。

⽂惠君⽈:“嘻,善哉!技盖通盍,怎样⾄此乎?” 庖丁释放下⼑对⽈:“⾂之所好者,道也;进乎超过技矣。

始⾂之主谓间助词,取独解⽜之时,所见⽆⾮没有不是⽜者;三年之后,未尝不曾见全⽜也。

⽅今副词性短语,相当于“现在、当今”之时,⾂以凭借神遇⽽表转折不以⽬视,官知器官的感知⽌⽽神欲精神⾏。

依顺着乎于,表对象天理⽜天然的⽣理结构,批击、坎⼤卻通“隙”,空隙,导顺着、循着⼤窾(kǔan)⾻节空⽳处,因顺着、依照其固然本来的样⼦、结构,技经⽀脉.经,经脉肯綮(qìng)肯:紧附在⾻上的⾁.綮:筋⾁聚结处之宾语前置标志未尝,⽽况更何况… ⼤軱(gū)股部的⼤⾻乎!良庖岁名作状,每年更⼑,割⽣割硬砍也;族众,指⼀般的庖⽉更⼑,折⽤⼑折⾻也。

今⾂之⼑⼗九年矣,所解数千⽜矣,⽽⼑刃若新发出于硎(xíng)磨⼑⽯。

彼节⾻节者有间间隙,⽽⼑刃者⽆厚;以⽆厚⼊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九年⽽⼑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虽然虽然这样,每⾄于族指筋⾻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害怕的样⼦,这⾥指⼩⼼翼翼的样⼦为戒,视为⽌,⾏为迟。

动⼑甚微,謋(huò)然拟声词,形容⽜体⾻⾁分离已解,如⼟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

提⼑⽽⽴,为之四顾看,为之踌躇满志志得意满;善善通“缮”,擦拭⼑⽽藏之。

” ⽂惠君⽈:“善哉!吾闻庖丁之⾔,得养⽣指养⽣之道焉。

”【⽂⾔现象积累】⼀、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2、技盖⾄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3、批⼤郤郤通“隙”,空隙4、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脉5、善⼑⽽藏之善通“缮”,修治(擦拭)⼆、古今异义1、依乎天理(古义:机理今义:天然的道理)2、因其固然(古义:⽜体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3、虽然,每⾄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关系连词)(古义:到今义:连词)4、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为难)5、所见⽆⾮⽜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6、视为⽌,⾏为迟(古义:举⽌⾏动今义:受思想⽀配⽽表现出来的活动)三、词类活⽤1、⾜之所履(名作动,踩)2、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做过漆园吏。

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

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著作有《庄子》。

二、字词梳理(1)庖丁:名为“丁”的厨师。

一说即厨师。

“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2)文惠君:即梁惠工,战国时魏国国君。

(3)所触:接触的地方。

(4)履:踩。

(5)踦:支撑、接触。

意思是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6)砉然向然: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向,同“响”。

(7)奏刀騞然: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

奏,进。

騞,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

(8)中音:合乎音律。

(9)合于《桑林》之舞: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10)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乃,又。

会,音节、节奏。

(11)盖:同“盍”,何、怎么。

(12)道:天道。

自然的规律。

(13)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

进,超过。

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14)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

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15)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

(16)臣以神遇而不以日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不用眼睛去看了。

臣,庖丁自称。

遇、接触。

(17)官知止而神欲行: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馆,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官知、感官的知觉,这甲指视觉。

神欲,精神活动。

(18)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

批,击。

郤,同“隙”,空隙。

(20)导大窾: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

导。

顺着、循着,这里指引刀而入。

窾,空。

(21)因其固然: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22)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超,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

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经,指经脉。

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结合处。

(23)軱:大骨。

(24)更:换。

(25)割:割肉。

(26)族庖:一般厨师。

族,众。

(27)折:断。

指用刀砍断骨头。

(28)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发,出硎,磨刀石。

(29)彼节者有间:那作的骨节有空隙。

间,空隙。

这里形容口薄。

(30)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31)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2)怵然:戒惧的样子。

(33)视为止,行为迟: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34)微:轻。

(35)謋: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

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

(36)委:堆积。

(37)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38)善:揩拭。

(39)养生:指养生之道。

二、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

(3)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指支脉。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三、古今异义(古/今)(1)奏.刀騞然古义:进。

今义:演奏,奏乐。

(2)乃中《经首》之会.古义:节奏。

今义:表示能力,会议。

(3)进.乎技矣古义:超过。

今义: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4)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5)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古义:会合,接触。

今义:碰见,遇见。

(6)依乎天理..古义: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道。

(7)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作;为,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8)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连词,表转折。

(9)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但是。

今义:连词,表转折。

(10)吾见其难为..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四、重要虚词(1)“为”字的用法和意义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2)“乎”字的用法和意义①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字的用法和意义①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②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③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④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⑤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4)“于”字的用法和意义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五、特殊句式(1)技盍至此乎: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2)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3)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4)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视为(之)止,行为(之)。

六、成语积累(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肯綮:肯,骨间肉。

綮,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关键。

七、参考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八、文章主旨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

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

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九、文章结构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十、写作特点1.结构严密。

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

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

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

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

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

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

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

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

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2.语言生动简练。

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

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十一、《庄子》中成语(1)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朝三暮四出处:《庄子·齐物论》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

后指变化无常。

(3)薪火相传出处:《庄子·养生主》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