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五章 群落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浙科版习题精选二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思维导图

细胞的生存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组成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成液和淋巴parent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组成物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信号分子血浆蛋白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值血浆渗透压的大小细胞外液渗透压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维持因素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内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内环境的稳态与意义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恒定的状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实质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基础:人体器官、系统协调一致运行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基本方式: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细胞体突出树突轴突传导过程静息电位K⁺外流外正内负动作电位Na⁺内流外负内正传导方向膜内同向,膜外反向传导特点要求生理结构完整离体情况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间绝缘相对不疲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先前储存用后被讲解胞吐方式释放(非主动运输)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传递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导突触延搁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语言、听觉、视觉、运动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脑干维持生命必要下丘脑体温调节、渗透压感受器、调节内分泌活动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分级调节脊髓受大脑皮层控制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通过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激素调节的概念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平衡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血糖→氧化分解→CO₂+H₂O+能量肝糖原→分解→血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转化→脂肪酸等非糖物质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级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体液调节)体温的平衡寒冷、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影响因素有机体代谢状态外界环境因素意义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体液调节)相关中枢水盐调节下丘脑产生渴觉大脑皮层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下丘脑的功能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发现清除衰老、损伤、癌变细胞抗原和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体二次免疫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免疫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记忆效应T细胞作用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己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免疫学的应用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1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生长素发现达尔文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鲍森·詹森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拜尔尖端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相互对照温特影响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生长素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植物的感性、向性运动向性运动概念受单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作用机制单向外界刺激→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各部分生长不均匀→向性运动种类向光性向水性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意义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植株的固定,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感性运动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或整体运动,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作用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消除顶端优势,提高产量发挥顶端优势人工实验方法归类云母片插入类暗盒开孔类切割移植类锡纸遮盖类琼脂块替换类匀速(高速)旋转类幼苗横置类失重类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乙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脱落酸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分类萘乙酸NAA2,4-D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培育无籽番茄农业除草剂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因素(1)、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2)、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知识点总结(4)高二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一、生态系统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结构:组成结构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营养结构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
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1)、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3.举例碳循环: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引言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稳态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其内部环境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环境则是指周围生物体生活的外部条件。
本教材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稳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体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生物体的稳态生物体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内部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定状态是通过生物体的各类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盐平衡水分和盐分是生物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们在细胞内外之间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
教材将详细介绍生物体的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包括肾脏的作用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 酸碱平衡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对生物体的正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如何通过呼吸、排泄等途径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3. 温度调节温度是生物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和生理反应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
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生物体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需要适应和响应,以保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教材将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温度的适应生物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通过进化和适应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适应策略,包括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的区别以及植物的温度适应机制。
2. 湿度的适应湿度是环境中的水分含量的指标,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在湿度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开放式气孔和关闭式气孔等。
3. 光照的适应光照是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来源,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教材将解释生物体对光照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光感应等。
环境污染与生物体的影响环境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水污染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发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新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比较分析

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分析------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的比较分析(侧重于新教材特有、老教材特有和说法变化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一册)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全一册)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第6。
人教版高中生物目录

人教版高中生物目录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和自身的生命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目录编排合理,知识体系清晰,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介绍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让我们了解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阐述了细胞中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详细讲解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介绍了核酸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讲述了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说明了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功能和结构特点。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详细讲解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阐述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讲述了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详细讲解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及特点。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介绍了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酶的特性。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讲解了 ATP 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详细阐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过程和影响因素。
必修 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讲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介绍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讲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练一练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 血红蛋白 C 葡萄糖
B 尿素 D 二氧化碳
( A)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D)
B 血浆、消化道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A )
A.细胞内液 C.血浆
B.细胞外液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
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D )
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C )
相同点
血浆
血管中 红细胞 血液 白细胞
血小板
组织液 一般组织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细胞 淋巴 淋巴 吞噬细胞
血浆中 蛋白质 含量丰 富,组 织液和 淋巴中 蛋白质 较少
都属于细胞 外液,共同 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 的化学成分 相同。组织 液和淋巴的 化学成分最
相近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
高中生物必修3 《稳 态与环境》
《稳态与环境》
个体 人体的内坏境与稳态
神经系统
水平 上的
人与脊椎动物的生理调节 通过体液的调节
生
稳态 植物的生理调节
态 免疫系统
主要为激素调节
环
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稳定性
的
保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目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第 1 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 2 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 1 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 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 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 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 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 1 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 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 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 1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 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 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二、酶的特性第2 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 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 节:细胞的增殖第2 节:细胞的分化第3 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第4 节:细胞的癌变生物2 必修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4 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第1 节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 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 3 节伴性遗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 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 节 DNA 分子的结构第 3 节 DNA 的复制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1 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 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 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 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 节染色体变异第3 节人类遗传病- 1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 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 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 1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生物3 必修稳态与环境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 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 2 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 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 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3 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4 节免疫调节第 3 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 1 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 2 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 3 节其他植物激素第 4 章种群和群落第1 节种群的特征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 节群落的结构第4 节群落的演替第 5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 2 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 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 4 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 5 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 6 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 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 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 -生物1 选修生物技术实践专题 1 课题 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专题 4 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 2 腐乳的制作课题 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 3 专题 2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 2课题 3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课题 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专题 5 DNA 和蛋白质技术课题 2 数课题 3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题 1课题 2课题 3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 DNA 片段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专题 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专题 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 1 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 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课题 2 月季的花药培养课题 2 胡萝卜素的提取本专题综合生物2 选修生物科学与社会第 1 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第 5 节绿色食品的生产科技发展之窗现代医学的发展第 6 节设施农业第1 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第2 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第 3 章生物科学与工业拓展视野基因芯片技术与新药的开发第3 节人体的器官移植拓展视野生长因子的发现推动了组织工程的发展第4节生殖健康拓展视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简介第 2 章生物科学与农业科技发展之窗农业的绿色革命第1 节农业生产中繁殖控制技术第2 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拓展视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第3 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第4 节动物疫病的控制拓展视野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简介科技发展之窗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第1 节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第2 节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3 节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拓展视野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制备第 4 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之窗生物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第1 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第 2 节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第 3 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第 4 节倡导绿色消费拓展视野绿色产品的分类- 3 -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 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科技探索之路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工程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基因工程的应用蛋白质工程的崛起专题 2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植物细胞的工程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专题 3 胚胎工程胚胎工程科技探索之路胚胎工程的建立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专题 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科技探索之路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禁止生物武器专题 5 生态工程生态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4 -。
高二生物必修3目录_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目录

高二生物必修3目录_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目录生物必修3是高二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那么生物必修3目录具体有哪些?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二生物必修3目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生物必修3目录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的生活环境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与液体调节的关系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三节种群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1、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高二生物记忆方法(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5章 本章整合

①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 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比较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 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能量可以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 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 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 较高,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C
本章整合
专题
专题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专题
特别提醒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 是相对的。如极地苔原,其物种组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它的抵 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由于温度等自 然条件比较差,恢复的时间十分漫长,恢复力稳定性也比
人教版教学素材高中生物新课程讲座《必修3.稳态与环境》

两大部分
中心内容
1、什么是稳态?(概念)
重点
2、如何实现稳态?(调节) 3、为什么要实现稳态?(意义)
贯穿本模块的两大思想
1、系统论的思想 2、控制论的思想
系统论
1、诞生: 1952年, 贝塔朗菲创造 “系统论思 想”。
2、意义:
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 做为出发点及归属处!
3、核心思想: 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方面增 加了相当数量的活动,也提高了要 求。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也有 了新的含义,更加突出STS 教育, 不仅关注生物学基本思想观点的养 成、关注科学精神形成,也重视人 文精神的渗透。
例如:
关于免疫,课程标准的阐述和旧大纲 相比变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 中的作用。教材也把“免疫调节”作为本 节的标题。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免疫作 为稳态调节网络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对免 疫系统组成和功能进行介绍。
2、知识结构
概念:
内环境
成分及理化性质:
功能: 概念:
人体内环 境与稳态
稳态
实现机制: 意义:
3、课时安排
节 课标内容标准和 活动建议
学习要求
教学活动
思考与讨论:P3 、 P5 资料分析:血浆的 化学组成 P4 技能训练:构建人 体细胞与外界环境 物质交换模型 P6 调查:体温的日变 化规律 P7 实验: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机制 P9 思考与讨论:P9
(三)本模块之于高考的重要性
新课表全国卷中各模块分值统计
必修1
07年 37
必修2
14
必修3
24
选修
15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40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
教材首先通过讲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引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接着,教材详细阐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最后,教材探讨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如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等。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然而,能量流动的过程较为抽象,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对于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实践意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3)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通过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学问梳理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其次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整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整机制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体液 (内环境)(3)调整途径反馈调整: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整方式叫做反馈调整。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加的调整。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整。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肯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殊提示】①稳态不是肯定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整,体液调整起协助作用,另外,免疫调整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整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2019-2020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五章 群落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巩固辅导四十八

2019-2020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群落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巩固辅导四十八第1题【单选题】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建成了花坛锦簇下沉式景区一锦绣谷。
锦绣谷的前身是永定河西岸一处非正规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占地22hm^2 ,深达30多米。
原来的垃圾场已成为草木葱茏、繁花似锦的山谷花园。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回填土壤后人工种植的草本植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B、谷底建成lhm^2的人工湖提高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多种植物以提高生态修复效率D、锦绣谷中土壤动物的种类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南山公园内的全部生物③某片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绵阳仙海湖景区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影响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食物B、光强度C、温度D、O2浓度【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浅海中牡蛎和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稳态与环境ppt3

2.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 又是全方位的。
– 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包括技 能训练)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 的训练、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 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 科学方法侧重: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 方法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类型
实验 探究 模型建构 资料分析 资料搜集分析 思考与讨论 技能训练
二、教材的编排体系
(一)本模块内容设计思路
• 1.核心概念:
–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 物与环境两大方面,但是,它并不是这 些内容的简单合并,而是由稳态这一重 要核心概念统领的个体和群体两个研究 水平的内容。
2.基本思路:
– 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作不同层次的生 命系统,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 用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调查
制作
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 或社会中进行调查
提供较详细的指导,由学生动手操 作
培养实践能力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课外实践
提出要求,让学生从事实践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模型方法
– 模型: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中某一复杂的 事物,或发生的过程、规律等,常用形象 化的具体实物,或抽象的语言文字、图表、 数学公式等进行模拟或简化描述。
• 2.在能力方面,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可以:
– 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 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初步学会建立数学 模型,提高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 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系统分析方法
– 系统分析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 析系统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系统 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 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 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 用的问题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五章群落第二节植物的生
长型和群落结构浙科版习题精选二十六
第1题【单选题】
海洋水域的上层以绿藻生长为多,中层以褐藻生长为多,下层以红藻生长为多。
这种分布主要决定因素是( )
A、不同水层温度不同
B、不同水层含氧量不同
C、不同水层的pH值不同
D、不同波长的光对水的穿透能力不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水库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其中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利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结果比实际种群密度偏大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B、群落的垂直结构利于群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C、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D、玉米和花生套种利用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原理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虫及细菌等全部生物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鱼时尽量捕食成熟的鱼,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
B、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能影响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
C、稻田里的水稻呈高低错落分布,使群落呈垂直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
D、农田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共同构成群落
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
【解析】:
第11题【多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
C、山顶、山腰和山底相比较,物种的差异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
D、环境的容纳量是稳定不变的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的不同主要从______和______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第13题【综合题】
图1为小型景观鱼池生态循环净化系统.生态净化系统内引入芦苇等多种水生植物以及螺蛳、草鱼、鳙鱼等物种,以达到对污水的协同净化效果,它是集生态工程、废水处理、园艺美观于一体的新型高级生态工程系统.
生态净化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 ,其中螺蛳、草鱼、鳙鱼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 ,此系统内有植物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浮萍等浮水植物、水面下还有沉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 .调查芦苇的种群密度可以用______法.
科研人员利用上述生态净化系统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实验期间鱼池每天投饵三次,定量测定该生态净化系统的COD值和NO3^﹣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COD即化学需氧量,值越高说明有机物含量越高)
①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该生态净化系统对______去除效果较好.COD值的变化是由于该系统成分中的______能把流入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②实验后期的鱼池中出现藻类水华现象,流经生态净化系统后,流出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______ .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为研究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
福寿螺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 .
实验研究______对苦草、狐尾藻、黑藻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析图1,随着福寿螺密度增加,______的生物量显著降低.高密度福寿螺组比中密度组黑藻生物量下降原因包括______ ,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的选择性牧食使此群落中______成为优势种.图2表示狐尾藻各器官干重,据图分析,福寿螺更喜食狐尾藻的器官为______ .
福寿螺作为“成功”的入侵物种,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 .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请回答有关农业生态系统的问题:
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______。
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包括:______。
调查某块农田的东方田鼠种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法。
管理人员连年使用同种化学杀虫剂杀灭害虫,结果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
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害虫再度爆发的原因:
①______;
②______。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______。
农田被弃耕一段时间后演替为灌木林,其演替类型属于______。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