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冬眠15个月恢复1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冬眠15个月恢复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3岁。因心悸、胸闷、胸痛10个月,加重2天于2005年10月9日入院。2004年12月15日因“突发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样剧痛、气短4h”首次住院,确诊“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AMI),并发频发室早、心房纤颤、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经静点硝酸甘油、早期内服卡托普利等,住院8个月好转出院(但AMI后一直为持续性心房纤颤)。AMI后4个月时发生一次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获救。AMI后6个月心脏二维超声示“左室前壁、前间壁室壁瘤形成”。出院后仍频发心悸、胸闷、气短,长期口服“卡托普利、消心痛、速尿”等至本次入院。入院时体检: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双肺底可闻及细小水泡音,心率90次/min,律不齐,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肝右肋缘下2cm,质中,双下肢凹陷性浮肿阳性。心电图(ECG):①心房纤颤。②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STV2~V5弓背样抬高0.2~0.4mV)。③肢导低电压。胸片示心脏向左下扩大,心胸比例0.65,肺淤血、双侧胸膜腔少量积液。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自二尖瓣口水平至心尖水平室壁变薄(6mm),呈中等回声,分布杂乱、运动差(3~1mm),向外扩张,左室后壁搏幅减低(4mm),左心室运动不协调,呈“扭动样”运动,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右心房均扩大,彩色多普勒示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均返流。

治疗经过及ECG变化:住院6个月所用主要药物是:卡托普利、速尿、特拉唑嗪、鲁南欣康、静滴硝酸甘油、酚妥拉明、川芎素等。住院9天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得到初步控制,但此后于2005年11月2日至12月19日心功能进行性恶化,频发急性左心衰,有时一天发生3~4次,ECG示持续性房颤,与CHF加重相同步ECG上STV2~V5弓背抬高,肢导低电压更显著,对静点硝酸甘油等治疗反应较好。2006年1月1日至3月28日:CHF逐渐改善,未发生一次急性左心衰。同时ECG明显改善,表现为STV2~V5抬高幅度减小,形态由原“水平或弓背样”转为正常“斜形向上”,肢导电压增高,尤其是在AMI后持续达15个月的房颤于2006年3月28日转复为窦性心律,ECG上STV2~V5基本恢复正常,临床治愈出院。

2 讨论

纵观本例从15个月前突发广泛前壁AMI,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频发室早、持续性心房纤颤,甚至略后发生心脏骤停,到15个月来严重左室重塑、室壁瘤形成、顽固CHF、反复20余次急性左心衰、全心衰、肾功肺功受损等,以及同期采用的药物治疗如持续小剂量卡托普利(6.25mg bid~12.5mgtid)、速尿(60mg~180mg/d)、鲁南欣康(20mgtid)静脉持续滴注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积极治疗。特别是15个月后所获得的顽固CHF的纠正,心功能的显著改善,ECG 奇迹般的改善,如持续性房颤的转复、STV2~V5异常抬高的恢复等这一整个过程,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较长时间的心肌冬眠(myocardial hibernation,MH)现象。在AMI后左室前壁梗死区周围及梗死灶内未坏死心肌及后壁、下壁较大范围心肌,

长期处于慢性持续性低供血状态,处于缺血性心功能低下,亦即MH。在15个月的治疗期内,始终坚持口服加静脉使用强力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脂类,如消心痛、鲁南欣康及静脉持续滴注硝酸甘油,此类药物可提供外源性一氧化氮(NO),使血流沿侧枝循环再分布,并从心外膜再分布到心内膜区,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及可扩张血管狭窄,扩张静脉容量血管,引起血液流入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减小室壁张力,降低耗氧量,是此例血供恢复、冬眠心肌收缩功能改善的基石。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药是卡托普利,此例AMI后基本未间断过口服小剂量卡托普利,其抑制心室重塑、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血管减小心脏负荷等作用亦应充分肯定。此外,酚妥拉明、川芎、速尿等的抗缺血、改善心功能、恢复冬眠心肌血流灌注作用也不容忽视。

考虑此例持久性左室功能障碍是MH的依据是[1]:①初始有明确的冠心病、广泛前壁AMI,且并发症多,如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频发室早、心房纤颤、心脏骤停、室壁瘤形成、顽固CHF等,反映心肌缺血受损范围较大、冠脉低灌注持续时间较久。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而有效抗心肌缺血、抗心衰措施的进行,急性左心衰的发作频率明显减低,心功能明显改善。10多次急性左心衰均发生于2005年12月20日以前,近5个月未发生一次。③ECG:从AMI发病开始即出现房颤,一直呈持续性,在出院前的10余天内却转复成窦性心律,而未用任何复律性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

其转复机理只能用左室MH的恢复、收缩功能改善、舒张末压下降、左房右房压力减低,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被纠正来解释。反映室壁瘤特点的STV2~V5弓背抬高,到最后3个月也基本恢复正常,提示室壁瘤亦减小,肢导低电压在前期表现异常明显,后期也趋于稳定。以上ECG的演变基本符合冬眠心肌的心电学改变。此例如果能早期行核素灌注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评价{18F}脱氧葡糖(F-FDG)的摄取或心肌声学造影等检查将更有说服力。

作者体会到缺血性心脏病、AMI后的心功能障碍很多是由MH引起的,是可逆的,在心肌血供恢复后心功能异常恢复。即使出现室壁瘤、顽固性CHF、持续性房颤等持续心肌低灌注状态时,只要坚持有效的抗心肌缺血治疗如硝酸酯类、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有条件时行冠脉血运重建术,是有可能获得较完全的恢复的。

参考文献

1殷仁富,陈金明.心脏能量学—代谢与治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34-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