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小说欣赏6.11《呼兰河传》word学案
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难重点: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加点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修葺(q 丫)步履(1 u)素味(m Pi)平生B跌宕(d a ng)忏(ch a n)惟妙惟肖(x ia o)、C徜(ch a ng)徉诧(ch a)异拈(n id n)轻怕重、D撷(x ie )取倭(di)瓜偃(y d n)旗息鼓2选词填空,将正确的的序- 号填在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闪耀 B.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②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____________ ( A.冒 B.长)了芽了.③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A.跑 B.飞)了.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 >>,作者 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_ ,现代_________ 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_ •生的小说.课文节选部分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B、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C、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
D狗尾草则汉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二、课内研讨。
(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烂漫的内容(如: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并作一些分析。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平实贴切,充满孩子般的欢愉和真挚。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清新活泼而充满灵气的语言,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理解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怀,理解文章深层的寓意。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你觉得最美好的是哪一段时光呢?(童年)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下面让我们随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走入一片让人怀想的馨香园地,回到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让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
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她的代表作《生死场》。
鲁迅亲自为《生死场》校阅、作序,并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
萧红由此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萧红与萧军的情缘,在结识六年后的1938年最终走到尽头。
之后,萧红遇上端木蕻良。
1940年,国难之际,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便是此时写的,1941出版。
她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该多好啊!”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
中国小说欣赏《呼兰河传》教案
[中国小说欣赏《呼兰河传》教案]综述一、萧红与《呼兰河传》萧红,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中国小说欣赏《呼兰河传》教案。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鲁迅为书作序,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从而奠定了萧红在中(1935)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初的地位。
在萧红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散文集《商市街》(1936)《回忆鲁迅先生》(1940)等。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
《呼兰河传》融进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
作品不着力塑造“典型”的人物,也不刻意丰满故事的情节,而从叙述的结构章法上突破传统、另辟蹊径,用一种率直的真实、凄婉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
并通过作者年幼时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二、概要1.小城故事在《呼兰河传》这部作者晚期杰作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这“传记”记录了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那个当街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时常闹出乱子:车马倒在污泥中了,救马的与喝彩的,一时热闹非凡,大人们挣扎许久终于过去了,小孩子掉下去又被救起来了,猪淹死了……大泥坑上总是“盛事”不断,呼兰河人应付着、忍受着,然而,“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1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Word版含答案
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课文导读《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它断断续续,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从一个片段跳入另一个片段,让人摸不到脉络。
它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一个小镇上的世态人情,记叙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滴。
作者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人的寂寞,写出了呼兰河人的愚昧,写出了呼兰河人的麻木,写出了呼兰河人的消极,也写出了呼兰河人的希望。
《呼兰河传》风格明朗,笑里含着沉痛,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出中国的一个大时代。
《小团圆媳妇之死》通过描写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而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思路梳理[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李白的《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读经典经典: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符读书城南》翻译:人如果不通晓古今,就如马、牛穿着人的衣服。
赏析:所谓通达古今的道理,无非是指做人的道理。
先圣先贤留下来的格言,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才不致失去了人的正道。
既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也是教我们如何做通达古今的人。
要不违背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牛马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粮草,而看不到天的寥廓。
当你认为自己是马牛的时候,你就是马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该是人做的事。
至于知识分子,更应该懂得做人的道理。
偏偏历史上,乃至在现今社会中,有许多读书人道貌岸然,实则徒有虚名,今天他们读到这先贤之言,定会茅塞顿开。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呼兰河传》复习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呼兰河传》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感受作者描景状物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感受作者在描写和爷爷的生活中包含的感情。
3.欣赏文章的描写语句。
二、教学重难点欣赏文章的描写语句,体会写人写景的成功关键。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先学,导入新课从对萧红的评价入手,或者从个人呼兰河传的阅读感受入手。
1.作者简介(略)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是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默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世界。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a. 展示呼兰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b. 播放《呼兰河传》的音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2. 作品简介(10分钟)a. 简介《呼兰河传》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b. 概述作品的主要情节。
3. 情节分析(15分钟)a.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b.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情感体验(10分钟)a.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b.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呼兰河传》的其他章节,写一篇读后感。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a. 完成课后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高中语文学案6.11 小团圆媳妇之死(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一、阅读延伸唯有暗香袭文——萧红和她的文字1938年,萧红在《鲁迅先生记》的结尾说:“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里的。
”她的预见一直被实现着,鲁迅在他去后从来就没有被人忘记过:不管是恶意或者善意的惦记。
而她,萧红,去后的岁月,还有几度荒草被人记忆着呢?旧照片上的萧红,鸭蛋脸,大眼睛从容淡定,静静地看着红尘中的交错,却始终没能看穿她与萧军的那场情感纠葛的宿命结果。
30年代的中国的文坛,两萧的爱情让多少人“只羡鸳鸯不羡仙”。
萧军东北汉子的豪放洒脱,萧红明丽清雅中的温婉脱俗,两个人一样的单纯,一样的倔强,且一样的才华横溢。
萧红当时是鲁迅先生最欣赏的文学青年之一,鲁迅在她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在鲁迅生前与进步文学青年合拍的一些照片中,萧红的一个侧影似一朵开放在月光下的青莲,阴丹士林布旗袍下的轮廓,在旧照片模糊暗淡的背景里滟出些微的艳。
《呼兰河传》、《八月的乡村》、《小城三月》、《生死场》、《旷野的呼喊》、《牛车上》等等一系列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萧红的笔端流淌。
简约清丽的文字里,绝无“鸳鸯蝴蝶派”的无病呻吟,也从不花费笔墨在梁实秋林语堂们所谓的“消闲四品”上,她仅凭一支笔反映着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
一个优秀的作家,作品最大的光辉是他所经营的文字世界是否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萧红的《生死场》无疑是一部闪着光辉的作品。
萧红,将一个作家最可贵的品质体现了出来:用心灵写作。
她是才女,也是有德行、具内涵的作家。
她的容貌也是美丽的,但她绝非现在某些网络中无聊者所说的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
萧红的感情生活应该说是失败的。
萧军身上的浪子习性与萧红极端坚强、极端自尊外表下女子那颗柔弱、敏感的心之间必然产生的冲突,是两萧爱情走向幻灭的毒瘤。
《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精选2篇)
《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精选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应急预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精选2篇)《呼兰河传》语文优质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并感受自由快乐的后园生活,感悟“后园”的丰富内涵。
《呼兰河传》教案与反思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呼兰河传》教案与反思学习目标: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表达情感。
学习重难点: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成果:1、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
2、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感受的?过渡: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进后花园。
二、“我”的后花园要求再读课文,合上书,1、说出园中人,园中物,园中事。
明确:花园中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给了我无限的乐趣。
在园中的玩耍和“劳动”中,祖父慈爱地呵护我,关爱我,我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更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过渡: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快乐和自由的?三、美的的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请你仔细品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在书上作圈点勾画,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要求:1齐读,个别读,2、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后花园的诗意和我的快乐、自由的情感?(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
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
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也正是我的心灵自由,才会在眼中、笔下有如此美丽自由的动植物。
)四、“我”的情感本文作者萧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有慈爱宽容的老祖父,有各种各样的昆虫,有自由生长的花花草草,还有蓝悠悠的天空,明晃晃的太阳,一切都那么诱人,让我们惊叹和羡慕。
同学们一定在想,萧红一定是个快乐自由的人吧?让我们认识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出示萧红简介和《呼兰河传》简介。
明确:她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从二十岁起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遭受感情挫折,病魔缠身,她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优秀教案
课题:《呼兰河传》
课例分析:
《呼兰河传》写作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是萧红在生命的尽头,对故乡与童年所作的奇异而深情的眷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
2.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阅读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并赏析其场景描写、叙事风格、表现主题及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教学重点:
1.了解《呼兰河传》,并体会萧红独特的风格。
2.体会《小团圆媳妇之死》所表现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
1.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2.作者独特叙述角度所引发的审美感受。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
2.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
萧红
一.了解萧红。
二.了解《呼兰河传》及文风。
三.欣赏《小团圆媳妇之死》。
教后反思:。
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生活阶段一: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与祖父之间的饿感情深厚。
高中语文 第11课《呼兰河传》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第11课《呼兰河传》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不分版本《呼兰河传》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学习方法朗读法知人论世法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旧学导入板书课题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
(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速读课文,归纳内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板书“我〞、祖父、园子。
)〔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局部,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
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二、再读课文,感受童年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
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微妙。
〞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1呼兰河传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学案
11呼兰河传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常识;把握文章所体现出的深刻的内涵;识记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在特定环境下,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3.学习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体会它感情醇厚,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挖掘深刻主旨的艺术特色。
4.了解萧红的文学成就,体会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国民性的担忧与批判的意识。
理解萧红借写作进行自我救赎的无奈。
【学习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人物形象的特征。
【学习难点】探究情节意蕴以及情节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教师指导分析本文情节的合理性。
自主学习一、关于文学常识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曾用笔名、、。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的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1942年病逝在香港。
她的作品如下:二、基础知识1、单音字涟漪..( )( ) 拯.救( ) 窗棂.( )欺侮.( ) 渲.染( ) 奔忙不迭.( )裸.体( )2.解释词语(1)涟漪: (2)虔诚:(3)阙如: (4)惊心动魄:(5)倾家荡产:(6)欢天喜地:(7)活蹦乱跳:(8)浓墨重彩:(9)含辛茹苦:(10)战战兢兢:三、小组讨论,问题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桌布[德国]理查德·包曼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到一个老教堂工作。
这个教堂曾是城里最富有地区的最宏伟的建筑,但是如今这一地区衰败了,教堂也变得破败不堪。
不过牧师和他妻子看见了这个教堂还是很兴奋,他们相信自己能使它恢复往昔的辉煌。
夫妻俩立即开始粉刷墙壁,修理设施,努力使它恢复原貌。
《呼兰河传》教案新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淅川一初中全雪松教材分析:《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
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了解并感受自由快乐的后花园生活,感悟“后花园”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重点:体会本文灵动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方法:学会质疑,乐于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提纲导学1、激情导入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童年是最美的歌,童年是最真的梦。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看看能不能找到你童年生活的影子。
(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2、预习反馈读准字音蚂蚱()韭菜()谷穗( )水瓢( ) 种子( ) 耕种( )3、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根据目标自学设疑,师生共同制定导学提纲。
出示完善后的导学提纲:(预设)(1)速读课文,捕捉信息: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
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3)再读课文,感受童年: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精读课文,探究人物:作者笔下的祖父是怎样的祖父(归纳祖父的性格特点)?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我在祖父面前又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呢(归纳“我”儿时的性格特点)?(二)合作互动1、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和导学提纲内容朗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整理好你的阅读体会然后再小组内合作交流。
高中语文第11课《呼兰河传》阅读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呼兰河传》阅读学案学习目标:1.能识记萧红和《呼兰河传》。
2.能归纳《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
3.能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进程:一、导入有如此一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现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那个人确实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二、作家与作品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闻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诞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流离失所之苦,个人情感生活也屡遭坎坷。
前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萧红红在历经艰辛以后,孤单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括着庞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阻碍。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孤单、苦闷、念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思家乡的各类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关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和“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三、对《呼兰河传》的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挖苦,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但是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繁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__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14(135.蒙 6.弄二、写准字形1. 2.3. 4.5. 6.三、用对词语1.工夫 功夫例句 梅西一个黄金般的进球,1∶0绝杀伊朗,不仅验证了这位足球王者的真功夫,把阿根廷提前一轮送进本届世界杯16强,也没有耗费球迷熬夜苦苦等待的工夫。
辨析工夫:指时间;空闲时间。
功夫:指本领;造诣。
2.世面 市面例句 目前市面上各种夏令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不少市民来说,如果花一些钱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花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那就值得考虑。
辨析 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市面:街上商店或摊点多的地方,城市工商业活动的一般状况。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四、积累成语1.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2.活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着。
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3.探头探脑:不断探头看,形容鬼鬼祟祟地窥视。
(对应学生用书P57)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 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的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曲折不幸。
1942年病逝在香港。
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牛车上》《小城三月》短篇小说《生死场》《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饿》《回忆鲁迅先生》《桥》评价:中国现代女作家,文化革命活动家,黑土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课前准备】课前板书(左):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负担是重的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我虽然想高高飞翔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生平受尽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 !不甘!——萧红课前板书(右):她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1、作者萧红板书设计: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生活阶段一: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与祖父之间的饿感情深厚。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
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
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生活阶段二: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两个人在旅馆同居,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生活阶段三: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
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8年2月,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
此时萧红已经怀孕。
同年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
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
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生活阶段四: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因患有肺结核,又因为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最终在医院与世长辞。
她死时,据说端木蕻良并不在身边。
评价:当她与王恩甲在一起时,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后来萧军挽救了她,但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
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
他殴打她,也不是故意的虐待,也是因为爱她,当她是自己人,才不见外地动了手。
他是个粗疏的男人,拳脚伺候的时候,压根想不起来她并不是顾大嫂和扈三娘。
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
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
她与端木结合的时候,有人责备她,难道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吗?不能,因为她是个孩子,一个人睡在黑屋子里,她害怕。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因为童年家庭的不幸,导致萧红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一直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直到她31岁去世时,还一直是。
于是在她生命的末期,她用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回忆并记录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写下了《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课前板书: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阅读课本的导读部分)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关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三、解读文本——主题探究,深刻的国民劣根性(板书设计):小团圆媳妇:婆婆及其众人:童养媳,十二岁,高大,不像小团圆媳妇,长得太高健康,活泼,天真,大方太大方,该打“生病”跳大神,抓偏方,当众洗澡滚烫水洗澡看热闹,“心慈流泪”,睡得沉实实的昏睡真魂附体,快乐头发被剪自己掉下来,小妖怪死亡一字未提,欢天喜地————健康,活泼,天真,善良,无力反抗愚昧,麻木,残忍,一群无意识的看客和刽子手(根据老师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先明确作者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明确: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四、解题:小团圆媳妇,“死”1、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
“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2、小团圆媳妇因为什么而死?明确: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了,共三次3、为什么要用滚烫的热水洗澡?明确: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4、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补充课文前的相关故事情节):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来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没过了几天就打起她来,婆婆说:“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
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这个忙碌的行列中来。
不久她们就说小团圆媳妇病了,于是又开始本忙不迭,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最终跳大神的出了个主意,就是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并且是当众就洗的。
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结论:小团圆媳妇其实并没有病。
“当周围的人都不正常的时候,正常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疯子’”。
5、面对这种当众的用滚烫热水洗澡的情形,周围的人都是做怎样的反应?明确:洗澡之前:“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第一次洗时:“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74页第一次洗后:“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
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于是人心大伟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
看吧,洗一次就昏了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
所以看人脑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 74页,75页三次洗澡之后:“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是睡得沉实实的,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75页洗后的几天:小团圆媳妇一直昏昏沉沉地睡觉,大家都说是真魂要附体了,快乐了好几天;头发是被人用剪刀剪下来的,她的婆婆偏说是自己掉下来的,小团圆媳妇被认为是妖怪。
事件结果:老胡家要休了小团圆媳妇,但不久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埋葬小团圆媳妇的两个人好像是过年回来似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总结: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
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她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
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6、用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吗?——不能,人们的迷信思想,愚昧小团圆媳妇该不该死?——不该,她没有错,只是不符合人们传统意识里的童养媳的标准罢了。
是谁害死了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7、主题概括一个小媳妇的生命在这里是如此得微不足道,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小姑娘,仅仅因为她不符合大家习惯的看法和要求,最终被折磨致死。
而这些参与者和看客们却都是一些女性,作者在此严厉地抨击和鞭挞了小城人的麻木、愚昧、残忍,她们虽然是善良的,但又是落后残忍的,形成了集体的无意识主义,作为一个“看客”群体,冷漠地杀害着别人,这是国民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