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姓名:龚坤学号:20100113782011年5月21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
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
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
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
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
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
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
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
第三,在对外关系上。
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
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事不可全然归于曾国藩。
然后是阿本思舰队事件,曾国藩就强烈指出“拨给薪工经费,责成阿思本,迅速押带回国”从而使中国海军免于落入洋人之手。
再看一下曾国藩对各阶层的态度如何。
他关注民间疾苦,他曾提出:“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相称。
论曾国藩的功与过
(个人原创,完成于2006年11月29日)浅谈曾国藩的功与过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
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但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
不过在还没有定论之前,让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分析吧:在思想文化方面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但曾国藩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那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的顽固派面前,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
他不仅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
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质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然而却又不得不说:“独火器不能及也。
曾国潘反面评价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
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军事家,他在家书中即自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打南京时,屠杀平民无数。
•“汉奸”和“刽子手”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基本评价,他这一认识出自谭嗣同和孙中山等抗清志士,结合曾国藩的一生,范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范老称曾国藩为“汉奸”的理由。
范文澜说:“曾国藩是被清廷付与大权的第一人,因为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丞救了清朝的大危机。
”“曾国藩从此不但与清皇帝更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终于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火焰淹没在几千万人民的血泊之中。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修身、齐家、治军、为学、为官等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篇一:《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
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
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
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曾国藩为官治世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祖籍湖南衡阳。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曾国藩奉行一生,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立言,立功,立德”。
用人治吏曾国藩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曾国藩善于察人,识人,常可以观容貌,识人才。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神有清浊,骨有九起。
”曾国藩认为人的容貌可以预示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才能,一个人的骨骼特征和精神状态对其行为做事的影响是很大的。
同时,他在选才时也是德才并举的,认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灌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之用。
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
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可冲可矣。
”曾国藩“网罗”了大量人才,他认为“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深思、约守。
”曾国藩十分重视培养人才,有一套培养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练、历练、言传身教。
“天下无可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之。
”希望能够“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在他的幕府中,有四百多人,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道:“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规范耳。
”在给丁日昌的信中更是具体:“局中(江南制造局)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数者缺一不可,乃不虚设此局。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地 震 的地 理分 布受 一 定 的地质 条件 控制 ,具有 一 定的规 律 。地 震大 多 分 布在 地 壳不 稳 定的 部位 ,特 别是 板块 之 间 的消亡 边 界 ,形成 地震 活动 活 跃 的地 震 带 。 自 2 0 0 4年 印尼 地震 引起 海啸 ,2 0 0 5年 全 国文综 就考 了当地 的火 山喷 发 ,这几 年还 没 考过 ,可 以关 注 板块 交界 地 带和 板块 内部 的 断裂
8 、 空 间分布— — 地震 带
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 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上 。如汶 川 、玉树 、盈 江 、缅甸 地 震就在 此 区域. 9 、从 时 间上看 ,地 震有 活 跃期和 平 静期 交替 出现 的周 期性现 象 ,近 几
地带。
就 大 陆地 震而 言 ,主 要集 中在 环太 平洋 地 震带 和地 中海 —喜 马 拉雅 地 震 带两 大 地震 带 。 ① 环 太平 洋地 震 带 ,包括 南 、北美 洲太 平 洋沿 岸 ,阿 留 申群 岛、 堪察 加 半 岛 ,千 岛群 岛、 日本 列 岛 ,经 台湾 再 到菲 律 宾转 向东 南直 至新 西 兰 , 是地球 上 地震 最活 跃 的地 区,集 中 了全世 界 8 0 %以上 的地 震 。本带 是在 太 平 洋板 块 和美 洲 板块 、亚 欧板 块 、 印度 洋 板块 的 消亡 边界 ,南 极洲 板 块和 美 洲板 块 的消 亡边 界上 。如 日本 和 智利地 震就 在此 带 上, ② 欧 亚地 震带 ( 地 中海—喜 马拉雅 地震 带 ) , 大 致 从 印度 尼 西亚 西部 ,
浅析 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吴艳静
( 沧州市第二中学
曾国藩的“矛盾心态”浅析
他 既是传 道求仁 的“ 理学 家” , 又是杀人如麻 的“ 剃头 匠” ; 他有保 国保 皇的政治忠诚 , 但迫 于局 势又不得 不师夷西方; “ 自强御 辱” 的 理 想可以激励他成 就 内政 方面的伟业 , 但 天津教 案中“ 力保和局” 的现 实却不能帮助他逃脱民族纠纷 的大劫 。曾国藩的矛盾思 想和 心态是 那个政 治与民族 文化心理都很滞后的时代的产物。 他的 悲剧 , 是 晚清士大夫阶层 中有识之士的群体 悲剧 , 也是 那个 时代 的悲
了官吏必须爱民的道理 : “ 凡设官所 以养 民, 用兵所 以卫 民。官
吏不爱 民, 是民蠹也 ; 兵将 不爱 民 , 是 民贼也 。” 但是这种爱 民 观 的脆 弱性随 即为 曾国藩 在镇压太平天 国运 动中的屠杀政策 所证实 。这场规模宏 大的农 民运动 , 从根本上危及到清政府 的 封建统治 ,也必然冲击曾国藩 的政治理想和正统价值体系 , 由 此导致 了曾 国藩 内心剧烈 的矛盾冲突 : 剿杀农 民必然有损其理
梯, 即是 自己不 断“ 克己” 的过程 。所 以曾国藩非常重视个人 的
二、 “ 保国保皇” 与“ 师 夷西方’ , - 对 自己不合封建道德 的行为 , 经常进行反 省和 自责 。 “ 以诚意修 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 是他一 生奋斗不 息的公 式 , 在这
平天 国革命 , 挽救危局 。 激烈地 内心矛盾 冲突 , 造成其人格 的分 裂, 理学名 臣成 了屠杀人 民的“ 曾剃头” 。 据史料记载 , 经 曾国藩 所率湘军之手屠 杀的革命人 民总数达 2 8 0万人 , 曾国藩还纵容 父亲和 四弟 在家 乡仗势横行 、 无恶不作 , 假手县官 , 大量屠杀无 辜人 民。湘军攻破南 京城 “ 分段搜杀 , 三 日之间 , 毙贼共十余万 人, 秦淮河尸首如麻 , 三 日夜火光不息。” 曾 国藩对农 民起义 的 残酷镇压 与他作为理学家 的道 德观 、爱 民观形成 了强烈地对 照 ,而其间所包 含的思想矛盾 冲突 以及 由此导致的人格 裂变 , 我们不应仅 仅归 咎于他 的个人品质 , 而 主要应该归咎于他 的阶
曾国潘
曾国潘
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 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 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 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 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曾 国 潘
初名子城,字伯涵, 号涤生,宗圣曾子七 十世孙,中国近代政 治家、战略家、理学 家、文学家,湘军的 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潘
湘
创
咸丰三年(1853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 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 团练,称为湘勇,并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 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 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 矛盾。
一个人,一个故事,,,详情请见....... ........... ...... ..... 《曾国潘传》
17级信管二班 实践课组:胡金丽 石昕 李艳灵 肖璐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 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明, 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 金,攻错若石,相期无 负平生。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 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 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潘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推动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尝试之一。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曾国藩的贡献以及运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外国列强入侵,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部的腐败和落后更加削弱了中国的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危机。
他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这一思想逐渐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支持,洋务运动也因此展开。
二、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曾国藩积极推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他亲自组织了一支学习团队,派遣年轻学子赴英国、法国等国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军事和工业技术。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曾国藩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
他在湖北设立了洋务局,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他还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改革了中国的军队,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此外,曾国藩还积极推动农业和教育的发展。
他提倡农田水利的建设,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洋务运动在技术引进方面存在盲目性。
由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了解有限,中国引进的技术并不总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一些技术的浪费和无效使用。
其次,洋务运动在制度和观念上存在滞后。
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但中国的制度和观念并没有相应的改变。
这导致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洋务运动的成果。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晚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同时也对今天的领导者们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生平以及其领导力思想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曾国藩的生平曾国藩生于1811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府余庆县一个贫苦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曾国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卓然的才华,在16岁时就开始独立经商,拥有了自己的一支商队,他的商队经营得非常成功,因此他也被誉为商海明珠。
随着时局的变化,曾国藩转而投身于政治之中。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务,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同时,他还参加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例如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之战等,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两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并且他的领导力思想也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重视人才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他曾经说过:“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
”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找一些有才华的人来为他效力,他会赏识他们的才华,并且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峰回路转曾国藩的“峰回路转”思想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在压制太平军的时候,发现太平军的阵地坚固,攻打很难取胜,他就采取了转移阵地的策略,成功地将太平军引向了荆州和南京,最终打败了太平军。
这种“峰回路转”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领导力的管理中。
当领导者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善于变通,采取不同寻常的战略和策略,从而达到领导目的的效果。
3. 善于直面问题曾国藩非常善于直面问题,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亲自出马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善于化解纷争。
他曾经说过:“出现问题不是坏事,坏事是放弃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直面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无法识别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问题,那么他所领导的团队或组织就会陷入困境。
试析曾国藩的经世思想
试析曾国藩的经世思想摘要: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清朝三大中兴名臣,其经世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的经世的内容、思想渊源以及简要的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曾国藩的经世思想加以分析。
关键词:曾国藩经世思想评价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交相侵袭,几欲颠覆之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炉钢水,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及其同道的倡导与活动紧密相关。
曾国藩也因此成为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其经世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整饬吏治方面曾国藩从整顿吏治入手,转变全国官场风气,以应时变。
面对清朝吏治的严重弊端,曾国藩尖锐地指出,现在官场“大率以畏葸为慎,为柔靡为荣”。
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退缩者,即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琐屑者,斤斤计较,不顾大体。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国家一旦有事,则满廷皆疲沓泄,相与袖手”。
在曾国藩主政一方后,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吏治腐败的恶果,深以吏治腐败和民心不满为忧。
认为要从整顿吏治,挽回民心入手,“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于是他抱定“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收拾人心,以缓和“民乱四起”的社会矛盾。
曾国藩在整饬吏治上提出首先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法规,作为考察和制约官吏的标准。
“窃以为吏治有常者也,可先立法而后求人。
”他以州县为整饬单位,因为“吏治之兴废全系乎州县是之贤否”1。
他亲自制定约束州县官吏的《劝诫规定》十六条,作为官吏廉洁尽职的标准。
论曾国藩的清正治家之道
论曾国藩的清正治家之道作者:潘岳风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1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曾国藩传统家风治理思想研究”(编号:2022KY0801)阶段性成果摘要: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学者。
和其他身居高位的官员一样,他在为官生涯中遇到了家族成员存在的问题,即政商交易、干预公务、花费奢侈以及道德有污点,不利于家族的延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不干预公务的观点,指出干预公务的后果,规劝父亲和弟弟不要干预公务;提出“八败说”,即居官四败和居家四败,深刻剖析了古来为官者身败名裂、家族消亡的原因,警醒自我,教育家人;提出治家的三字诀,即清、慎、勤,经济上要清正清廉;政治上要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生活上要勤俭持家,保持寒士作风。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弟弟私德有亏以及次子曾纪鸿沾染官宦子弟习气等问题。
关键词:曾国藩;治家;不干预公务;八败说;三字诀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1-0112-05On Zeng Guofan’s Way of Managing His Family with IntegrityPan Yuefeng(Library,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Abstract: Zeng Guofan was a famous statesman, strategist, thinker and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ke other high-ranking officials, he encountered problems with family members during his career as an official, including business dealings, 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extravagant spending and moral tarnishes which we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ity of the family.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he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non-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pointed out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 and advised his father and brother not to interfere in official affairs; put forward “the eight-failure theory”, that is, the four failur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our failures of the family, deeply analyzed the reason of the ruin of the official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amily in ancient times to alert the self and educate the family; put forward the three words of family management, that is integrity, careful, diligent. Economically, he should be clean and honest; politically, he should be modest and prudent, not complacent; and in life, he should be hardworking and thrifty, maintaining the style of a humble man. Zeng Guofan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his thoughts of family management, but there werealso problems such as his younger brother’s personal morality and his second son, Zeng Jihong,who was tainted with the habits of the officials.Keywords: Zeng Guofan; family management; non-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 the eight-failure theory; three words of family management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改革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创立湘军、强调团结和纪律, 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倡导传统文化、注重教育, 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的个人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勤奋好学、自律严谨、注重 诚信,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汇报人:XXX
重视军队教育和训练,提高士兵素 质和作战能力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儒 家思想
创办湘军,推动军事教育改 革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 才
推动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 等教育观念
兴办洋务运动, 引进西方技术和 资本
支持铁路、电报 等基础设施建设
创办近代企业, 推动工业化进程
重视农业发展, 推广农业技术和 改善农业生产环 境
早期政治生涯:在 地方任职,表现出 色,受到道光皇帝 赏识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要 政治家
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推动了晚清的洋务 运动
他对晚清政治改革产生了 深远影响
曾国藩与改革派的合作:共同推动 政治改革
曾国藩与改革派的分歧:对于改革 方式和目标存在不同看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崇儒家思想, 强调忠诚与孝
道
主张改革科举 制度,重视实
学
强调君臣之道, 主张君主立宪
制
认为洋务运动 是必要的,但 需与传统文化
相结合
主张: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制度 实践:创办洋务运动,推动清政府现代化 影响:推动晚清政治改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评价:具有远见卓识,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Part Four
Part Five
推动洋务运动,开 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发 展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
但这正说明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令人争议的严重作用并占有重要的历史位置。
我以为,要认明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位置,首先要认明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历史义务是什么?为了完成其历史义务,历史提供的条件又是什么?总之,不能拿一把超时空的尺子来权衡一个详细时代的详细团体。
要看其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充任什么角色,于历史的开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才干确定其人的历史位置。
曾国藩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18 72),阅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62年的时期里,这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与本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末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时期,是中西文明大抵触和大交汇的时期,是封建社会片面衰落和资本主义末尾在中国发生的时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炽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未有之〝奇变〞、〝剧变〞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义务,一是资本主义近代化,一是捍卫民族独立;或许说,一是反封,一是反帝。
这两个义务是相反相成的。
在这个时期,曾国藩阅历了鸦片战争,对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处置了天津教案。
曾国藩在这些历史事情中的表现和作用,同完成此两个历史义务的关系决议了他的历史位置。
一团体的历史作用和位置是多方面的,即使在一个事情一个运动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不同的颜色,在处于不同时代的先人眼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曾国藩。
所以,称曾国藩为〝中兴勋臣冠〞者有之,颂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者有之;骂曾国藩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汉奸〞、〝卖国贼〞、〝刽子手〞、〝革命头子〞者有之;说曾国藩〝誉之那么为圣相,谳之那么为元凶〞者亦有之①。
我以为,这些说法不能说都没有道理,没有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
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
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
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
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
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
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
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
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
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
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
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
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
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
在天京失陷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清政府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
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
曾国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其弟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
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曾国藩大有看破红尘之感。
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然而在
“剿捻”主将僧林格沁被击毙后,清廷发出五道谕旨,而此时曾国藩正值心情不佳。
因为之前慈禧太后亲拟谕旨,斥责曾国藩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暗使离间,诸多协制等等,曾国藩为此事“坦然寡欢”,“忑然不安”。
虽然他感到自己渐为清政府所冷淡和疏远,但是他出于对革命人民的仇恨和对统治阶级的忠诚,抱着老病之躯,奔赴战场。
最终,曾国藩“剿捻”失败,他“惭惧不堪”“焦愤成疾”,上疏请求辞职。
实际上,这时曾国藩还没有最后下定走的决心,他仍认为清政府或许会象以前那样,降温旨慰留,令其继续为“剿捻”立功,最后将捻军镇压下去。
然而他得到的是严旨切责,令其回两江本任,授李鸿章专办“剿捻”事宜。
虽然“剿捻”最后成功,但是整个清朝如粪墙朽木,曾国藩的“中兴”希望至此落空,使他陷入悲伤和苦恼之中。
第四阶段:天津教案时期。
“剿捻”之后,曾国藩忧思过度,身体愈衰。
但是接到清廷谕旨,令其前往查办“天津教案”。
他再次出于对清政府的一片赤诚之心,成为镇压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刽子手。
在曾看来,民族的安危,人民的利益都是次要的,只有保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是最重要的。
因而他权衡利害,采取了“曲全邻好”“媚外求和”坚决与革命人民为敌的方针,最终受到舆论的指责,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此时他希望清廷能稍加维护,不料,慈禧太后为了推卸责任,竟然也责其“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并派李鸿章复查“天津教案”。
这等于公开宣布,“天津教案”完全是曾国藩个人办坏的,由于他的软弱无能,才使清政府不得不中途换人。
至此,“英雄末路”的曾国藩由天津回到江宁仅一年多的时间,由于隐痛太深忽然死去。
曾国藩一生忠君原因又何在?首先,他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这个家庭保持着十分浓厚的礼教传统与森严的封建秩序,培养了曾国藩对封建礼法的忠诚信仰,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同曾国藩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其二,在曾国藩生活的时代,“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在长期的苦读和从军从政过程中,曾国藩逐渐成为一位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大成者、理学经世派和“旷世济世”的情怀,使他一直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条。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以对清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历尽艰难困苦,忍受侮辱折磨,始终为维护传统礼仪纲常重新规范社会秩序,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境界而奋斗不止。
其三,与他本人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密切相关,曾国藩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的一生,既要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建功立业,又要自我克制,寻求“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他特别重视“刚柔互用”之术,主张“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追利,则当谦退。
”在“强矫”方面,他特别强调的是自胜,而不在胜人。
这是因为能自胜者,才是真强、真硬。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颜子所说的“不贰过”。
在“谦退”方面,他特别强调为人处世必须谨小慎微,做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正如费正清说:“它非常适合于坚持反叛逆和反道德放任的路线。
”第四,曾国藩的“忠君”思想又与清廷的拉拢政策而加强。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一帆风顺的。
从道光二十年授翰林院计起,到二十九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这对于“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国藩认为,自己有如此机遇,主要是“荷皇上破格之恩”,对于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清廷对他越信任重用,越使他愧怵战兢,只图报效,所以“忠君之忿重”,“立名之志浅”,“唯有竭尽勇锐,以办江介之事,此外非所敢知也”,这是促使曾国藩
即使遭到清廷猜忌和疏远,也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清廷一次又一次的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