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合金中铜的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五 铜合金中铜的测定(间接碘量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Na 2S 2O 3溶液配制及标定
2 了解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 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原理
4 学习铜含量试样的分解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铜合金的分解 铜合金的种类较多,主要有黄铜和各种青铜等。
试样可以用HNO 3分解,但低价氮的氧化物能氧化I -而干扰测定,故需用浓H 2SO 4蒸发将它们除去。
也可用H 2O 2和HCl 分解试样:Cu + 2HCl + H 2O
2 = CuCl 2 + 2H 2O 煮沸以除尽过量的H 2O 2 2 含量的测定
<1> Cu 2+与过量碘化钾的反应;
在弱酸性溶液中,Cu 2+与过量 KI 作用,生成CuI 沉淀,同时析出定量的 I 2: 2Cu 2+ + 4I - = 2CuI¯ + I 2 或 2Cu 2+ + 5I -= 2CuI ¯+ I 3- 通常用HAc-NH 4Ac 或NH 4HF 2等缓冲溶液将溶液的酸度控制为pH=3.5~4.0,酸度过低,Cu 2+易水解,使反应不完全,结果偏低,而且反应速率慢,终点拖长;酸度过高,则I -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I 2(Cu 2+催化此反应),使结果偏高。
Cu 2+与I -之间的反应是可逆的,任何引起 Cu 2+浓度减小或引起CuI 溶解度增加的因素均使反应不完全。
加入过量的KI 可使反应趋于完全。
这里KI 是Cu 2+的还原剂,又是生成的Cu +的沉淀剂,还是生成的I 2的络合剂,使生成I 3-, 增加I 2的溶解度,减少I 2的挥发。
由于CuI 沉淀强烈吸咐I 3-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故加入SCN -使CuI(K sp = l.l x l0-12)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K sp = 4.8 x 10-15) ,释放出被吸附的I 3-。
<2> 铜的测定。
生成的I 2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
由于CuI 沉淀表面吸附I 2,使分析结果偏低,终点变色不敏锐。
为了减少CuI 对I 2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 2被Na 2S 2O 3溶液滴定后,加入NH 4SCN ,使CuI 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CuI + SCN - = CuSCN↓ + I -噢它基本上不吸附I 2,使终点变色敏锐。
试样中有Fe 存在时,Fe 3+也能氧化I -为I 2,2Fe 3+ + 2I - = 2Fe 2+ + I 2↓ 可加入NH 4F ,使Fe 3+生成稳定的FeF 63-,降低了Fe 3+/Fe 2+电对的电势,使Fe 3+不能将I -氧化为I 2。
以上方法也适用于测定铜矿、炉渣、电镀液及胆矾等试样中的铜。
三 试剂
KI :固体,AR 。
0.5% 淀粉溶液 30% H 2O 2 NH 4F HCl : 1:1,约 6 mol/L 。
HAc :1:1水溶液。
氨水:1:1 水溶液。
四 分析步骤
1, 溶解铜试样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 加热与冷却的过程中决不能加塞子(为什么?)
<2> 控制火焰的大小,溶液不能蒸干(为什么?万一不慎,溶液体积很少,但未烧干,如何处理?)
<3> 多余的H2O2一定要分解完(如何判断多余的H2O2已分解完?) 2若过氧化氢未赶尽,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若留有H2O2,加入KI 后,会有以下反应 :H 2O 2 + 2I - + 2H + = I 2 + 2H 2O 使测定结果偏高。
3为什么要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
在弱酸性溶液中,Cu 2+与过量的KI 反应生成CuI 沉淀,同时,定量的析出碘。
因此通过上述操作(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组成HAc —NH 4Ac 缓冲溶液,控制溶液的pH=3.5~4.0,使反应能定量进行 4若酸度过低或过高,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若酸度小了,Cu 2+易水解,结果偏低;反应速度慢,终点拖长不易判断。
若酸度高,因Cu 2+有催化作用,I -易氧化为I 2,使实验结果偏高 5如何调节溶液为微酸性?
调节方法 :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
①由于用HCl 、H 2O 2溶解铜合金,所以溶液为强酸性,需用 1:1 氨水降低溶液的酸度。
溶样结束时,溶液呈淡绿色(因有Cl -存在,溶液中既有黄色的CuCl 42-配离子,也有淡蓝色的Cu(H 2O)42+配离子,溶液呈两者的混合色绿色)。
边滴加 1:1 氨水,边旋摇锥形瓶混合溶液。
开始时溶液澄清,锥形瓶内有白色的雾(什么物质?NH 4Cl ),随着氨水加入量的增加,滴落点出现深蓝色(什么物质?),旋摇后消失,放慢滴加速度,多旋摇。
随后溶液的颜色从绿转为淡蓝色,此时需采用“1滴多摇”的方式,直至旋摇后慢慢出现天蓝色浑浊。
请注意:滴加氨水至出现沉淀,所需的时间较长,请耐心。
若氨水加快了,溶液为深蓝色,不会出现天蓝色浑浊(为什么?与NH 4+络合了);加入氨水的量与溶样时加入 1:1 HCl 的量、溶样时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温度的高低有关。
②边滴加 1:1 HAc ,边旋摇锥形瓶,而且需一滴多摇,锥形瓶内浑浊慢慢变少,最后在旋摇中浑浊消失。
由于Cu(OH)2沉淀溶解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因此 1:1 HAc 决不能加快。
多加1mL 1:1 醋酸时,可用量筒加,也可根据滴瓶中的滴管滴多少滴为1mL ,按照滴数加。
6为什么要加氟化铵?还有哪些杂质会干扰铜的测定?
<1> 加NH 4F 固体可以掩蔽Fe 3+,使Fe 3+以FeF 63-形式存在,因此E (Fe 3+/Fe 2+)的值降低,Fe 3+氧化I -为I 2的反应不能发生,而且由于FeF 63-无色,不干扰终点颜色变化。
<2>As (V )、Sb (V )杂质也会干扰铜的测定,当pH>3.5时,五价As 、Sb 的氧化性可降低至不能氧化I -。
7为什么要加过量的碘化钾,它有哪些作用?
<1> 因Cu 2+与I -反应生成CuI 与I 2的反应是可逆的,过量的KI 可使Cu 2+的还原趋于完全。
<2>过量的I -与I 2形成I 3-,增大I 2的溶解度,避免I 2的挥发。
从以上的叙述可见,过量的KI 起了还原剂、沉淀剂的作用,并和I 2形成了多卤化物。
络合剂 8为什么加了碘化钾后,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 防止碘挥发与I -的氧化。
9为什么要近终点时才加入淀粉溶液?何时加淀粉最适宜?
<1> 因淀粉吸附I 3-,使I 2不易放出,影响实验结果,见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步骤中思考题13。
<2> 淀粉既不能加入过早,也不能过迟加,以免过终点。
测铜时,当滴定到溶液的颜色为淡黄色时加淀粉为宜。
10何时加硫氰酸钾?
加入淀粉后,继续慢滴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当蓝色很淡或刚消失时加硫氰酸钾,剧烈旋摇锥形瓶蓝色再现。
若加迟了,终点易过 11 为什么要加硫氰酸钾?
CuI 沉淀易吸附I 2,导致分析结果偏低,终点不敏锐。
因此近终点时,加入KSCN ,使CuI 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它基本上不吸附I 2,使终点变色敏锐 12 为什么不能早加硫氰酸钾?
由于 : 6Cu 2+ + 7SCN - +4H 2O = 6CuSCN↓ + SO 42- + 8H + + CN - 导致可逆反应 :2Cu 2+ + 4I - = CuI↓ + I 2
向左移动,从而使析出的I 2减少,测定结果偏低。
因此不能早加,只能近终点时加入
13加了硫氰酸钾之后,为什么要在激烈旋摇下继续滴定?
有利于沉淀的转化和释放出吸附的碘。
14 终点前后,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
的蓝色消失,终点即到达。
由于体系中有CuI沉淀,它是白色,从理当淀粉吸附I
2
论上讲,终点应是蓝色褪去呈白色浑浊液。
但有时浑浊液常呈现肉色或藕色,因此终点到达的标志是蓝色褪去,而不是白色浑浊出现
15 如何正确判断终点?
当蓝色渐褪变淡时,悬1滴于尖嘴管管口,用锥形瓶壁靠下,纯水洗下,旋摇锥形瓶使溶液混匀,重复操作直至蓝色消失。
由于初练习者看到带浅肉色或藕色的浑浊不能判断蓝色是否褪尽,可读好读数后,再滴加1滴或半滴,浑浊液颜色不变,可判断终点已到,取前面的读数。
五数据处理
六可能出现的问题
1 滴加 1:1 氨水后溶液成了深蓝色;或滴加了很多 1:1 醋酸;
原因<1> 滴加氨水时加得太快,使溶液成了深蓝色。
<2> 加1滴醋酸后未多摇动,造成HAc加多;忘了沉淀溶解要足够的时间。
解决办法见思考题5
2 加入碘化钾后,溶液中有淡红棕色出现,但仍带有绿色;
原因溶液的酸度未控制好,尚有Cu2+未还原为CuI沉淀。
解决办法调节好溶液的酸度。
3 滴定时终点过了。
原因 <1> 硫氰酸钾加迟了,造成加入硫氰酸钾后,虽剧烈旋摇,蓝色仍不出现。
<2> 判断终点有误或不会判断终点。
解决办法(1)试样加淀粉后,逐滴加Na 2S 2O 3标准液,当蓝色刚褪或为浅蓝色时加KSCN ,以免过了终点。
<2> 当淀粉吸附I 2的蓝色消失即到终点,但浑浊液往往带色(藕色或肉色),这给终点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因此,操作时应将注意力放在蓝色褪去,当判断有困难时,可先读好滴定管液面的读数,再滴加1滴或半滴,比较沉淀颜色(指蓝的成分)是否有变化来确定终点。
如何调节溶液为微酸性? 调节方法 :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
①由于用HCl 、H 2O 2溶解铜合金,所以溶液为强酸性,需用 1:1 氨水降低溶液的酸度。
溶样结束时,溶液呈淡绿色(因有Cl -存在,溶液中既有黄色的CuCl 42-配离子,也有淡蓝色的Cu(H 2O)42+配离子,溶液呈两者的混合色绿色)。
边滴加 1:1 氨水,边旋摇锥形瓶混合溶液。
开始时溶液澄清,锥形瓶内有白色的雾(什么物质?),随着氨水加入量的增加,滴落点出现深蓝色(什么物质?),旋摇后消失,放慢滴加速度,多旋摇。
随后溶液的颜色从绿转为淡蓝色,此时需采用“1滴多摇”的方式,直至旋摇后慢慢出现天蓝色浑浊。
请注意 :滴加氨水至出现沉淀,所需的时间较长,请耐心。
若氨水加快了,溶液为深蓝色,不会出现天蓝色浑浊(为什么?);加入氨水的量与溶样时加入 1:1 HCl 的量、溶样时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温度的高低有关。
②边滴加 1:1 HAc ,边旋摇锥形瓶,而且需一滴多摇,锥形瓶内浑浊慢慢变少,最后在旋摇中浑浊消失。
由于Cu(OH)2沉淀溶解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因此 1:1 HAc 决不能加快。
多加1mL 1:1 醋酸时,可用量筒加,也可根据滴瓶中的滴管滴多少滴为1mL ,按照滴数加。
用碘量法测定铜时,标定硫代硫酸钠溶液最合适的工作基准试剂是何物? 最合适的工作基准试剂应是纯铜。
用纯铜标定硫代硫酸钠溶液,使标定与测定一致,可以抵消方法的系统误差。
步骤如下 :
<1>准确称取0.2g 纯铜于250mL 烧杯中,加入约10mL1:1盐酸,2~3mL30%H 2O 2,加热,使铜溶解并将多余的H 2O 2分解赶尽,然后定量转入25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准确移取25.00mL标准液于250mL锥形瓶中,按测定铜合金铜含量的步骤标定Na2S2O3标准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