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16章土地利用规划管理16.1 复习笔记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概述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组织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并依据规划对城乡各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国家措施,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规划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并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意志。
(2)民主管理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与依法行政原则相辅相成的。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贯彻民主管理的原则,最根本的是实行参与式管理,即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
(3)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是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体现,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土地利用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首先是集中统一规划和集中统一规划管理。
(4)政务公开原则政务公开是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和民主化决策、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改善部门形象的一项改革措施,有利于增强土地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监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
(5)经济效率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也要遵循用最小的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社会综合效果)的原则。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方法(1)行政的方法行政的方法,就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用命令、指示、规定、制度、计划、标准等行政方式来组织、指挥、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方法。
(2)法治的方法法治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法规、规章和种种具有强制性效力的规程、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方法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最通行、最基本的方法。
(3)经济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费、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促进规划的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考前复习资料(详解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P29-31)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按等级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①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划分为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规划和短期土地利用规划;③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按目的可划分为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⑥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2)土地利用规划层次(见P30 图1-1)图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5个层次,不同层次规划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尺度、详细程度和定量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 补充: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规划层次。
②不同层次的规划由不同等级的行政主体组织编制,并由不同等级的审批机关进行审批。
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
③上层次的规划为下层次的规划提出强制性框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
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2.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任务(P27-28)1)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及其保障手段和措施的超前性计划与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采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2、外部性理论: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就是大自然赋予某国家或地区资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一样; 2、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 3、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按照资源禀赋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范围和规划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程度与效益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6、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确定具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范围和限制范围。
7、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粮食生产计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法等).8、人口自然增长法: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
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后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11、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完成)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D )。
A.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C.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是普通商品2.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3.说土地资源有非再生性,是因为( C )。
A.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不断地被植物消耗B.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水土流失造成土地丧失松散的土层,裸露出坚硬的基岩D.土地会随着人类的不断使用而逐渐耗竭4.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B.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D.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5.土地资源的功能有( D )。
A.植物生产功能 B.建设承载功能 C.生态功能 D.以上三项都是6.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以上三项都是7.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而土地规划具有( C )。
A.兼容性 B.折衷性 C.政策性 D.动态性8.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简答题:1.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答: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土地功能: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土地利用的概念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注意土地利用分类之间的转换国标分类和规划分类的转换)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学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
(一)按土地利用规划的等级层次划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①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②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③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④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各种农用地规划(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等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线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或单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2、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5、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了解)9、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照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基本土地区位理论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上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 )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上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上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上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上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上地供需综合平衡②上地利用结构优化③上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T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髙;(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而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地利⽤规划复习笔记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标设定,实现⽬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定权⼒和控制⼒,有⼀定财⼒2.⼟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及⼟地管制的区别概念:在⼀定条件下为达到⼀定⽬的,对⼟利施加⼀些影响和限制内容:控制建设⽤地,控制农⽤地⼟利的⽣态过程,控制⼟利分区,控制⼟利⽅向和强度原因:⼟地尤其耕地稀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核⼼:农转⾮⼟地管制:具有⾏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政辖区和⾏业的权利3.⼟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概念:对⼀定区域未来⼟地利⽤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的⾃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地利⽤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命⼒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利关系从⼀定⼟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地投⼊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减少。
可为⼟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利在社会效益,⽣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和劳动获得最⼤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利关系地租是⼟地所有者出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利可反作⽤于地租地价。
6.⼟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地利⽤规划的关系概念:区位论是关于⼈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国)韦伯的⼯业区位论、克⾥斯塔勒的中⼼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实质:⾃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目标设定,实现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权力和控制力,有一定财力2.土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土地管制的区别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土利施加一些影响和限制内容: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土利的生态过程,控制土利分区,控制土利方向和强度原因:土地尤其耕地稀缺,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核心:农转非土地管制:具有行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行政辖区和行业的权利3.土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利关系从一定土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减少。
可为土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土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土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土利关系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土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利可反作用于地租地价。
6.土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概念: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实质: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关系:城市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区位及其价格确定土地用途。
关系:农村地区;“近地丑妻家中宝”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作用,经济上看就是土地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
农村接近村边土地易于管理、运输方便因此地价较高。
村庄周围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为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
7、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规律:……关系:根据第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根据地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地域分异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根据地域分异和非地域分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激进型农地内部的土地规划设计;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层次性、实质及核心内容。
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层次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划分单位进行的,而且行政区的大小决定了总体规划的等级层次。
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分配的时间性、空间性(数量、质量、区位)。
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9.土地质量、土地类型评价及类型划分。
土地质量:特定的目的或用吐下土地的生产能力或利用价值。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①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不同;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农用土地质量评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②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质量评价;③依据土地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等。
10.何为土地适应性、土地生产潜力并举例说明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综合描述,阐述土地具有的生产潜力,适宜利用的方向和适宜程度上的差异。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自己举例!标控制,土利分区与一体。
①:土利分区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划分的,能体现三个效益的统一②:能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分区弥补指标控制缺乏趣味和土地质量的不足,有良好的视觉效果③:使土利总体规划有很强的弹性和应变能力④:使土利总体规划有很强的操作性12.菜地用地的配置(自己再扩展一点)⑴生产地与消费地间距离越近越好⑵土质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⑶与原有老菜地特别是保护地温室越近越好⑷菜地忌低洼或坡度过大⑸蔬菜多喜温,尽量在阳光充足的阳坡⑹连片开发利于机械作业和林,渠,路的规划13.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⑵水源充足,灌溉有保证⑶地形坡度条件能够满足耕作管理的需求⑷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业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14.果园用地配置要求⑴靠近村屯,便于管理⑵有充足水源,灌溉防虫有保障⑶土质疏松,通气良好⑷土层深厚⑸根据低山丘陵区和果树特点进行果树品种布局⑹在山区应注意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要结合防护林配置,尽量把果园配置在山腰以下,背风地段,以防寒风侵袭⑺工业比较发达地区,建立果园时应注意到煤烟等毒害。
15.渠道用地配置要求⑴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a.地形呈一面倾斜,采用干渠沿等高线,采用较小纵坡,支渠垂直等高线;b、地形呈脊状隆起浅丘岗地,采用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其纵坡视地面坡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开。
⑵渠道布置尽量使过程量最小,输水损失最少;⑶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最好利用已有沟渠⑷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⑸支渠以下渠道应为田间机械作业创造良好条件16、论述反磁力吸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先决条件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和吸引,称为磁力吸引。
在居民点布局规划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对于周围地区的这种影响和吸引逐渐弱化,即成为反磁力吸引。
实施目的;在于使区域内的生产力与人口均衡分布,使居民点布局合理,充分发挥各级城市及居民点的各自功能,使其成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先决条件:①加强大城市周围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文教、卫生、体育、生活服务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大城市与周围中小城市、城镇的差距。
②以便捷的交通、通讯,沟通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联系。
关系待定!17、论述门槛理论的概念、成本及其效益补偿、限制因子的种类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及其限制因子或限制条件的阈值,这个阈值就是门槛。
成本:克服消除门槛所付资金。
效益补偿:门槛消除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门槛效益补偿。
限制因子种类: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工程管网建设条件、居民点结构条件。
关系:①根据现有的规划,可计算出某个城市发展到达门槛的时间及剩余时间,为制定出新一轮的用地政策提供依据。
②通过对区域范围内城市容纳人口数量及门槛成本效益比较,为城市居民点发展方向、确定居民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③根据门槛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新城区的规模以满足人们正常发展及正常生活的需求。
18原料指向、消费地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绝对利益相对利益的概念。
原料指向:对于大多数农产品、矿产品的粗加工工业,其长治一般取向接近原料地即所谓原料指向。
消费地指向:对原料是中小、甚至增重,成品不变运输或运输过程耗损大,不变利用管道等廉价运输方式的工厂,一般靠近消费低建厂,即所谓消费指向。
能源指向:许多耗电大工业的厂,应选择在动力基础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大型水电站附近,即所谓能源指向。
劳动力指向:工资开资占产品成本绝大部分,厂址应选在劳动力充裕、待业人员较多的地点,即所谓劳动力指向。
技术指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为了创造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设置的城市近邻处,即所谓技术指向。
绝对利益:原则是指以地区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它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需调入为有利。
相对利益:原则是指以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然比其他地区生产成本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在经济上更有利。
19.耕地规划中地块的方向、大小和形状是如何确定的(1)耕地地块的方向是指地块的长边方向或作物种植方向,也是莫及田间固定渠道、林带、道路的走向。
在选择地块方向时应考虑以下要求:①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②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③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④有利于通风⑤有利于交通运输。
(2)耕作地块的大小应注意长度上要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灌水效果及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粘质土壤地块应长,砂质土壤地块应短;耕作地块的宽度应取决于机械作业的宽度,便于机械顺利作业。
灌溉区田块的宽度及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据试验以200m为宜,最大不超过300m.风害地区要由虎林带的间距来确定,林带间距取决于有效防风距离,一般为树高的25~30倍。
平原地区宽度在200~400m左右,水稻地区可窄些,旱地水浇地区可宽些。
在需要排水的地区,田块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
(3)形状尽量做到:①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②田块的两个长边要成平行和直线③不能把提醒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的过斜④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⑤在自然边界(河流、沟谷、山等)较多的地区,最好把自然便捷设计成地块短边,既不影响机械作业又不浪费土地。
20.平原区田间末级固定渠道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及优缺点评述。
布置形式:(1)灌排相邻布置。
优点:①挖掘渠道工作量相对较小,一般用挖排水沟挖出的土方修建灌水渠②在灌水、排水渠道间距一定情况下,田间沟渠数相对较少,便于机械作业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缺点:①灌排相邻,由于水位差的存在,容易引起灌水渠道帮沿的坍塌②在盐碱地区如此布置不利于土壤脱盐,因此盐碱地区不能采用这种沟渠的布置方式。
(2)灌排相间布置。
即农渠向两侧灌水、农沟承泄两侧的排水。
这种形式适用于小地形起伏地区。
将农渠布设在高处,农沟布设在低处。
这种形式有利于两面排水,减少渠道的渗漏损失,但修渠工程量大,减少了田面宽度,对机耕效率有影响。
(3)上灌下排与灌排合一。
上灌下排形式也叫竖向结合形式,即排水沟为暗沟,暗沟上面为灌水渠。
灌排使用同一条渠道,为灌排合一形式。
这两种形式的优点是节约耕地,但投资较大,不便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作物产量和增加灌溉用水量。
21.丘陵区各地形条件下末级固定渠道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⑴岗地:特点:易发生地表径流,怕旱,以灌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