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1)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 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 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0 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 除以一个非0 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 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题已知两个数的与其中一个,求另一个的运算叫做.【答案】和;加数;加数;减法【解析】解:根据减法的意义可知: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故答案为:和;加数;加数;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法的意义: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填空题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减数= -.和= + .【答案】和;另一个加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加数;加数【解析】解: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知: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和=加数+加数.故答案为:和;另一个加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填空.填空题根据3421+12376=15797,不用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是的结果。
15797-12376= .15797-3421= .这是根据.【答案】3421;12376;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析】解: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可知:15797-12376=3421,15797-3421=12376,这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故答案为:3412;1237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减法算式的得数即可.填空题填上适当的数+26=43 90+=280-560=700 +800=1900980-=650 450+ =2800【答案】17;190;1260;1100;330;2350【解析】解:43-26=17,所以17+26=43;280-90=190,所以90+190=280;700+560=1260,所以1260-560=700;1900-800=1100,所以1100+800=1900;980-650=330,所以980-330=650;2800-450=2350,所以450+2350=2800.故答案为:17;190;1260;1100;330;2350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根据这些数量关系计算即可.判断题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是xxx,我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3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学生已经对整数的加减法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认知水平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结合具体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加、减法的意义,记住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比较、概括等活动,发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能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加、减法的意义,能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在学法指导上,为了体现教学意图,我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两种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采用自制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青藏高原今夕对比图和教材情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感受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出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家教辅导建议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打印版家教辅导建议辅导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相关知识说明: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辅导方法提示:1.通过采用计算与对比的方法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再加以巩固练习。
2.家长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与习题内容贴近的应用题,也可自编应用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培养孩子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辅导效果测评:1.填空。
(1)把两个数()成()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180-70=90算式中,180是(),70是()。
(3)一个数加0还得()。
(4)根据350-60=290写成加法算式是(),另一个减法算式是()。
(5)对加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和减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另一种是()。
(6)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2.列式计算。
(1) 630比250多多少?(2)最大的四位数比最小的五位数少多少?(3)比430多160的数是多少?(4)700比一个数少70,这个数是多少?3.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有学生65人,参加歌咏比赛的有47人,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答案1.(1)合并一个(2)被数减数(3)原数(4)290+60=350 350-290=60(5)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加数(6)被减数差被减数2.(1)630-250=380 (2)10000-9999=1(3)430+160=590 (4)700+70=7703. 65-47=18(人)。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加法的定义和例子。
加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加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加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减法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减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减法的定义和例子。
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减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意义。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减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减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互相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及其例子。
加法和减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转化。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法和减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概念: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减号、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
4.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讲解加法的概念,举例说明加法的意义。
(2)讲解减法的概念,举例说明减法的意义。
(3)讲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各部分的名称。
(4)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3. 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应用拓展:(1)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讨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和减法,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
2. 使学生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苹果加上三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五个橘子减去两个橘子还剩下几个橘子,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 = 和,被减数 - 减数 = 差。
3.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实例,与家人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件
在购物时,消费者需要将商品的单价与数量相乘,得到总价 ,然后支付总价并计算找零。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加减法的计 算,如加法用于计算总价,减法用于计算找零。
在时间计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时间计算中经常需要使用加减法,以 确定时间间隔和时间差。
详细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时 间间隔和时间差,如计算两个事件之 间的时间差、计算某个时间段内的时 间差等。这些计算都需要使用加减法 。
0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法的各部分关系
01
被加数
要加的第一个数
02
加数
要加的第二个数
03
和
两个数相加的结果
04
举例
如5 + 3 = 8中,5是被加数, 3是加数,8是和。
减法的各部分关系
被减数
要减的第一个数
减数
要从被减数中减去的第二个数
差
被减数减去减数的结果
举例
如8 - 3 = 5中,8是被减数,3 是减数,5是差。
加法的进位规则
总结词
加法的进位规则是当某一位上的数相加超过或等于10时,需要向前一位进位的规则。
详细描述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如果某一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大于等于10,就需要向前一位进位。例如,在个位上 ,2+7=9,小于10,所以不需要进位;在十位上,3+5=8,小于10,所以不需要进位;在百位上, 9+1=10,大于等于10,所以需要向前一位进位。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件
• 加减法的意义 •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 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加减法的进位和借位规则
01
加减法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预设:生:青藏铁路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预设: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预设: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设计者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课件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小组合作完成多种形式理解记忆加法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巩固与应用课件出示P3 例1(2)(3)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34+595=629 654+528=1182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同桌两人合作画线段图再加一道验算题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814+1142=195 (米)1956-1142=814(千米)1956-814=1142(千米)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教学反思学生课堂上都积极发言,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效果很好。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
典题精讲 2、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 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145-86=59(张) 答:下午卖出59张门票。
课堂练习—填一填
300 500 200 400 200+ 128 = 328 651 851
154 500
654-
297 511
=
357 143
381 273
课堂练习—我是小法官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 的得数。
3043-2468= 575
3043-575= 2468
想一想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28+19=47 47-19=28 47-28=19 67-55=12 55+12=67 67-12=55 850-239=611 239+611=850 850-611=239 203+147=350 350-147=203 350-203=147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 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 例1(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 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例1(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 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八
分
方
法
。
愿
全
天
下
所
有
父
母
我们,还在路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加、减法的意义 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⑥ 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6、租船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2、第3页的内容及第4页练习一。
1.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生:格尔木。
师:如果我们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播放课件。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师:看图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生1: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就是两个组成部分。
生2:情景图中给出的已知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所求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
师:你能试着自己在练习本上用图表示出“西宁—格尔木—拉萨”之间的铁路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最后投影展示:师:读线段图,如果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你知道吗?生:如果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分别看作两个部分,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作一个整体,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计算吗?生1: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生2: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师: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讲 四则运算知识梳理及巩固练习
第1讲 四则运算加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括号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括号中括号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加数+加数=和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2. 被减数-减数=差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 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知识点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积=因数×因数2.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知识点三:括号算式中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知识点四: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船没坐满,就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实际情境和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减法运算基础,对加、减法的概念和简单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深,导致计算错误或理解偏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情境。
2.实物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小棒、图片等,用于直观展示加、减法的过程。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购物、做菜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情境中存在的加、减法问题。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过程,从而引出加、减法的概念。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喜欢就关注收藏我吧,铁树老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课本主题图首先呈现的是火车在草原上行驶的情景,目的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接着教材编排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中认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的认识过程,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增强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目标已经确定,要达到目标可谓难关重重,这个难关正是本课的重难点,在本课,我将重点确定为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难点确定为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
难关已经确定,要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首先,在教具方面,我准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在学具方面,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直尺、演算纸等。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使学生更好的感知新知、运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1 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教科书分3个层次设计教学内容:(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学习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打好基础。
(3)解决问题(例5)。
这部分内容是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减法、除法的意义及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和运算经验。
特别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的转折期,需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不太容易理解减法和除法的意义,而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1.注重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学生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
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
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
些了解。
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2)画线段图(3)怎么列算式呢?
[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变换例题[课件出示]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千米)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
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千米)(2)提出思考问题
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3)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3043-575=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是否重新认识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呢?说说你的新收获吧!
课后习题
一.根据已给出的算式直接写出相应算式的得数。
977+123=1100587-542=45
1100 -977=45+542=
1100-123=542+45=
二.判断题。
1、在103-21=82这个减法算式里,103是减数,21是被减数,82是差。
()
2、计算300-88=212时,只能用212+88=300进行检
验。
()
板书: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