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明确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加数、被加数、和以及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3. 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的定义加法各部分(加数、被加数、和)的名称及相互关系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2. 减法的意义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定义减法各部分(减数、被减数、差)的名称及相互关系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3. 加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转换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与差的概念。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转换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展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实物模型:用于演示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器:辅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练习题和小黑板:供学生课堂上练习和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通过教具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介绍加数、被加数、和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互动问答,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实例应用:展示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分配物品等,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及其关系,包括定义、计算法则和实例。

通过图表和颜色区分,使内容层次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它们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一、加减法的意义:1.加法的意义: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进行叠加的计算方法。

它的意义在于求出两个数相加后得到的总数。

加法常用于计算两个物体的数量总和,例如:两个篮子里分别有3个和5个苹果,通过加法可以得知总共有几个苹果。

此外,加法也常用于计算连续发生的事件总数量,例如:一天内一共有10个人来到图书馆,想要知道图书馆一天内总共有多少人访问,可以使用加法运算。

2.减法的意义:减法是指将一个数值从另一个数值中减去的计算方法。

它的意义在于求出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

减法常用于计算减去一部分后,剩余的数量或差额。

例如:小明手里有10块钱,花掉了2块钱,想要知道还剩下多少钱,就可以使用减法运算。

此外,减法还常用于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距,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6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50厘米,想要知道小明比小红高多少,就可以使用减法运算。

二、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的各部分包括被加数、加数和和。

被加数是指待求和的数,加数是要加到被加数上的数,而和是指被加数和加数相加后的总数。

在加法运算中,被加数和加数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数,它们通过加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和是两个数相加后的结果。

例如:3+5=8,在该加法运算中,“3”和“5”是两个加数,通过加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8”就是它们的和。

2.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各部分包括被减数、减数和差。

被减数是指被减去的数,减数是要减去的数,而差是指被减数减去减数后的结果。

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和减数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数,它们通过减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差是被减数减去减数后的结果。

例如:8-5=3,在该减法运算中,“8”是被减数,“5”是减数,通过减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得到的“3”就是它们之间的差。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计算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计算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规律一、探索与发现在整数的四则混运算中,我们发现有如下规律: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2.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二、实践与训练1.小芳在做一道加法试题时,由于粗心,将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作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2.一个因数是50,积比另一个因数多2940,另一个因数是多少?3.被除数比除数的12倍还多5,并且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100,求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4.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450,正确的商是多少呢?.5.小李在计算一个数减去2562时,他把被减数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互换了,结果得4328,原题的正确答案应是多少?6.两个数相乘,若一个因数增加18,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增加90;若一个因数增加17,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增加144.原来的积是多少?7.甲、乙两数的和是198,但在计算时,小明把其中一个加数的个位上的0漏掉了,结果算出.甲、乙两数的和是90,这两个数各是多少?8.小明在计算一个数减去48时,他把被减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对换了,结果是1277,原题的正确答案是多少?9.某两位数用它与15的积除以它与15的和,正好能除尽,没有余数,这样的两位数可能是哪些?10.在一个连除算式中,被除数扩大8倍,一个除数扩大4倍,要使商缩小3倍,另一个除数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 差+ 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长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与否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评价: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加减法,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一章 四则运算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一章  四则运算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一章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经典例题】1.下列算式中,小括号可以省略不写的是()A.(48﹣12)÷9B.87﹣(23+37)C.49+(8×7)【分析】逐个分析选项,找出去掉小括号后运算顺序没有变化的算式即可.【解答】解:A:(48﹣12)÷9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去掉小括号后变成48﹣12÷9,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变化了;B:87﹣(23+37)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减法;去掉小括号后变成87﹣23+37,是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变化了;C:49+(8×7)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再算括号外的加法;去掉小括号后变成49+8×7,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没有变化.所以C选项的小括号可以省略不写.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的顺序.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经典例题】2.下面的括号里应该填几?8×9﹣=25×6+20=74【分析】(1)先用8乘9,再用求出的积减去25即可;(2)先用74减去20,求出差,再用求出的差除以6即可.【解答】解:(1)8×9﹣25=72﹣25=47即:8×9﹣47=25;(2)(74﹣20)÷6=54÷6=9即:9×6+20=74;故答案为:47,9.【点评】解决本题逆着计算的顺序,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以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求解.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

四年级数学下册_加减法的含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14张精品课件

四年级数学下册_加减法的含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14张精品课件

2017-100+6=1923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404-239=165
850-761=89
207-52=155 7-1=6
答:被减数是230,减数是100,差是130.
300-200=100
2017-100+6=1923
答:原来两个数相加的正确结果是1923.
(3)在一道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460,减数比差少30,被减数、减数和差各是多少?
被减数:460÷2=230
517-175=342(台)
减数:(230-30)÷2=100
问题:你认为加法与减法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如果知道减数和差,能求出被减数吗?
差:230-100=130
(5)219+( 189 )=408 ( 376)-176=200
1030-(433)=597
加减法数的 :意(义23:0-把30两)个÷2数=1合00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答。:被减数是230,减数是100,差是130.
(3)根据251+325=576,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576-325=251 ),( 576-251=325 )。
答2、:计被算减下数面是各(23题04,,)并减小利数用是李加10在、0,减计差法是算各1部3两0分. 个减的数关相系进加行时验算,。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7错写成了1,把另一个加数百位上的2错写成了3, 问题:如果知所道被得减的数和和差是,能20求1出7减,数原吗?来两个数相加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207-155=52
(1)甲体育场可容纳95000人,乙体育场可容纳46931人,这两个体育场一共可容纳多少人?
②(列4)式小解李答在验:计(算算两:个数相加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7错写成了1,把另验一个算加:数百位上的2错写成了3,所得的和是2017,原来验两算个数:相加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件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件

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
01
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应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
02
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涉及到乘除运算,应先进行乘除运序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涉及到括号,应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再进行
加减运算。
被加数与和的关系
被减数与差的关系
被减数 - 减数 = 差,这是减法的基本 关系式。
被加数 + 加数 = 和,这是加法的基 本关系式。
03
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加法的运算规则
1 2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需要将加数的相同数位对齐 ,然后从低位开始相加。
进位法则
当某一位上的和超过或等于10时,需要向前一位 进位。
3
借位法则
如果某一位上的数相加结果小于10,而前一位是 0或进位后结果为0,则需要向前一位借1。
减法的运算规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高位减起
01
在进行减法运算时,需要将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高位
开始相减。
借位法则
02
当某一位上的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需要向前一位借1。
退位法则
03
当某一位上的被减数与减数相加小于10时,需要向前一位退1。
什么是减法
总结词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方法。
详细描述
减法是用减号"-"连接两个数,表示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例如,5-3=2表示 从5中减去3得到2。
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总结词
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购物、计算时间、 测量等。
详细描述
在购物时,我们需要使用加减法计算找零、折扣等;在计算 时间时,我们需要使用加减法计算时间差;在测量时,我们 需要使用加减法计算长度、重量等。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工 作中必不可少的运算技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 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8)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字母表示: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两个原则:(1)尽可能多的租单座便宜的;(2)尽可能坐满。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加数+ 被加数= 和;和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差= 减数;差+ 减数= 被减数。

3. 应用题: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2. 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练习题、应用题等教学素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新课讲解:讲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探究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减法的意义1.减法的意义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4+19=43(人)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 + 加数 = 和(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女生有多少人?和 - 加数 = 加数(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 4(人)男生有多少人?和 - 加数 = 加数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

)然后启发学生想: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及练习题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根据568+136=704填空:① 704-______=568,② 704-______=136(2)根据65+169=234填空:① 234-______=65,② 234-______=169(3)根据189+238=427填空:① 427-______=189,② 427-______=238(4)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5)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1)根据1956-814=1142填空:① 1142+______=1956,② 1956-______=814(2)根据4573-1867=2706填空:① 2706+______=4573,② 4573-______=1867(3)根据1345-649=696填空:① 696+______=1345,② 1345-______=649(4)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5)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3.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1)根据37×66=2442填空:①2442÷______=37,②2442÷______=66(2)根据23×56=1288填空:①1288÷______=23,②1288÷______=56(3)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42=1596,②28×______=728(4)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92=184,②30×______=780(5)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77=5082,②14×______=14704.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没余数无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整理与复习四年级上二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整理与复习四年级上二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 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 被减数-差=减数
加法运算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29(件)
答:3班比4班多捐物品29件。
168+67+133
=168+(67+133)
=168+200
=268(人)
答:这列车共载乘客268人。
灵活运用
2. 肖阿姨家养兔多少只?
99+122 =100+122-1 =222-1 =221(只)
答:肖阿姨家养兔221只。
灵活运用
3. 紫光小学开展“向贫困山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四年级4个班
运算顺序 数据、运算符号、
结果、位置
简便运算
多加了就减,多减了就加; 少加了就再加,少减了就再减。
简便运算
多加了就减,多减了就加; 少加了就再加,少减了就再减。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5+(48+25)=(75+25)+48 12+25=25+12 683-217-183=683-(217+183)
先观察数字特点,想
想你会用什么简便方 法进行计算? 395+99= 637-98=
375-128+25=
537-146-54=
快速反应
112+27+73 174-55-45 645-297
473-158+27 582-(482+59) 788-10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五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加数与和、被加数与差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减法中减数、被减数和差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问题求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概念,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找零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2)讲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样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各部分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转换关系:和加数 = 被减数和被减数 = 加数被减数 + 差 = 被减数被减数差 = 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出至少5个加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请列出至少5个减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 答案:(1)例如:3 + 4 = 7,其中3和4是加数,7是和。

(2)例如:9 5 = 4,其中9是被减数,5是减数,4是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预算、购物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加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加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 = 和,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差。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1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1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有联系的实物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根据这个关系,用减法来检验加法。

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为后面学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线段图,在学生列出算式后,也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根据这两个关系,可以用减法检验减法,比过去用加法验算减法提高了一步。

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是一种新解法,是在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基本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适合采用观察法、尝试法和归纳推理三种方法。

教学例1和例4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有联系的实物图或线段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比较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变化,归纳推理出新的关系。

教学例2和例5求未知数时,可以让学生思考:1、未知数在算式中做什么数?2、应该怎样解答?3、根据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明白。

例3和例6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具体应用,所以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尝试的方法。

四年级下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年级下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年级下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在我们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加减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咱们来聊聊加法的意义。

加法呀,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比如说,小明有 3 个苹果,小红又给了他 2 个苹果,那现在小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这时候就要用加法来计算啦,3 + 2 = 5,所以小明现在一共有 5 个苹果。

再比如,咱们班男生有 20 人,女生有 15 人,那咱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呢?这也是用加法,20 + 15 = 35 人。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加法就是把一些数量合在一起,求出总数。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加法算式里,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比如在 3 + 2= 5 这个算式中,3 和 2 是加数,5 是和。

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加数+加数=和。

同时,我们还能根据这个关系推出: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比如说,知道了 3 + 2 = 5,那如果我们知道和是 5,一个加数是 3,就可以用 5 3 = 2 求出另一个加数 2。

说完加法,咱们再来说说减法。

减法的意义和加法有所不同,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比如说,小明一共有5 个苹果,吃了2 个,还剩下几个?这就要用减法来计算,5 2 = 3,所以还剩下 3 个苹果。

再比如,咱们班一共有 35 人,其中男生 20 人,那女生有多少人?这也是用减法,35 20 = 15 人。

从这些例子能看出,减法就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出剩下的部分。

在减法算式里,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比如在 5 2 = 3 这个算式中,5 是被减数,2 是减数,3 是差。

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

同时,我们也能根据这个关系推出: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1. 例题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1. 作业题目要针对性强,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清晰、简练,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可以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设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对运算规律的运用。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6.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是否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重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以及加减运算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1. 加数的定义和特点;2. 和的定义和特点;3. 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4. 减数的定义和特点;5. 差的定义和特点;6. 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7.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数、和、加法、减数、差、减法的定义和特点;2.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重点:加数、和、加法、减数、差、减法的定义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练习本、笔、橡皮、小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加减法实例,如购物、分配物品等,让学生感知加减法的实际应用;2. 讲解加数、和、加法的定义和特点:以PPT中的实例为例,讲解加数、和、加法的概念,并通过板书演示加法的运算过程;3. 讲解减数、差、减法的定义和特点:以PPT中的实例为例,讲解减数、差、减法的概念,并通过板书演示减法的运算过程;4. 讲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通过PPT和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5.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6.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加数、和、加法的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数、差、减法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 + 减法 = 交换加数和减数的位置。

七、作业设计答案:3 + 2 = 5答案:5 2 = 3答案:10 3 = 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知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加数、和、加法、减数、差、减法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加减法中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购物的小故事,引出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和。

(2)讲解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通过实例,讲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加法:加数+加数=和2.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设计;2. 知识讲解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阐述;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难度;5. 小组讨论的主题与引导;6.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类型和难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第四讲 加减法中的竞赛题

第四讲 加减法中的竞赛题
第四讲 加、减法中的竞赛题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一个加数=(
和 )- ( 另一个加数)
例 1 .两个数的和比一个加 数大150,比另一个加数大 1 2 6,这两个数的和是多 少?
试一试:
两个数的和比一个加数大 124 ,比另一个加数大 326 , 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试一试:
1.两数之差是96,如果被 减数和减数都增加4,则差 是多少? 2.甲数减去乙数差是540, 如果甲数增加160,乙数减 少140,则差是多少? 3.在减法算式中,如果被 减数减少35,减数增加35, 则差怎样变化?
例5.小明算一道加法题时, 由于粗心,他把一个加数百位 上的3看作了8,十位上的7看 作了9,个位上的9看作了6, 算得的结果是940,请你帮助 他纠正错误,算出正确结果。
3.如果被减数比减数大45,减 数比差小12,被减数、减数、 差各是多少?
减法的变化规律:
1.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 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被减数增加,减数减小,差 增加; 3.被减数减小,减数增加,差 减小;
例4.甲、乙两数的差是30,
如果被减数增加20,减数减少 5,这时两个数的差是多少?
加法的变化规律:
1.两个加数,一个增加,另 一个也增加,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3.两个加数,一个减少,另 一个也减少,和也减少;
例2.两个数的和是185, 如果一个加数增加22,另 一个加数减少16,现在这 两个数的和多少?
试一试: 1.两个数的和加上一个加数是 180,加上另一个加数是120,这 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2.两个数的和是284,如果这两 个加数同时减少15,这时两个数 的和是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特点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对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相对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加减法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为学习求等式中的未知数x及解方程作一定的准备,同时把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计算小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出示计算小卡片)
45+1661-4535+2055-30
73-5023+5024+1943-24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学习
l.导入:聪聪给明明出了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明明想求助于同学们,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帮助明明?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来帮助他完成这个问题.
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 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 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课堂练习: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与其中的一个(),求另一个()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90是(),30是().
(3)一个数减0还得().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2.你能用下面的三个数组成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12342079 845
3.在学校组织的给舟曲人民捐款的中,四年级一班捐了890元,二班捐了1345元,一班二班共捐款多少元?
4.请把第三题改编为一个减法应用题。

(四)全课小结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作业安排:教材第56第3、4题.
自我问答:
想一想通过学习本节课,掌握了那些知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