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相辅相成
语言变异考察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与语言规范
语言变异考察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与语言规范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语言也会出现变异。
方言和普通话作为中国的两种主要语言形式,在语言变异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探讨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同时也会对语言规范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语音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方言往往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发音更为独特。
以江苏方言和普通话为例,普通话中的鼻音音节常常没有强调,而江苏方言中则较为明显。
此外,方言中的声母、韵母的发音方式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方言的语音较为接近当地人的发音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区别方言的使用者。
二、词汇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主要体现在词汇的使用和词义的理解上。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方言中存在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例如,四川方言中的“嘚瑟”一词,在普通话中并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此外,方言中也存在一些词义上的差异,同样的词汇在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含义可能并不相同。
这需要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
三、语法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方言往往有着更为灵活的语法结构,而普通话则更为注重语法的规范性。
例如,广东话中可以用“个”作为量词,而在普通话中则需要使用具体的量词。
此外,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如四川话中的“了哦”表达否定,也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语言规范是保持语言纯净和交流准确的基础,无论是方言还是普通话都需要遵守规范。
在方言的使用上,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避免过度使用方言。
对于普通话来说,要注意语法和发音的准确性,避免非标准用法和发音,保持良好的语言规范。
总之,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方言往往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而普通话则更强调语言的规范性。
无论方言还是普通话,合理运用并遵守语言规范是保持语言交流准确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语言变异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并为语言规范的传承提供参考。
语言变异的概念整合阐释
语言变异的概念整合阐释语言变异是一种语言变体现象,包括声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化。
变异是一种健康的语言发展,它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充满活力,在过去的历史过程中,语言变异发生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变异也是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由于社会经济变革,20世纪中国的南方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由于多种因素(如家庭、经济、教育水平等)而产生的对标准语言的变异。
语言变异是由人们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并创造出新的变异形式所构成的,从而使得语言变异拥有更多的功能特征。
典型的语言变异包括方言、口头语、俚语等,这些变体形式本质上来自标准语。
根据语言变异理论,语言变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基于规范或标准的语言变化;另一种是基于个体语言习得的语言变化;最后一种是基于话语行为的语言变化。
规范化变体中的变异主要与标准语法、语音、词汇和语义有关,所以它也称为任务变体。
语言变体基于个体发音和使用习惯,它在某些社群中受欢迎,但在个体表达上可能造成困惑和不确定性。
最后,行为变体是一种由参与者主动语言习得而产生的变异,它是一种在语言社会中受欢迎的变异,而且可以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参与者的语言习得进程。
研究发现,语言变异的类型有助于改善说话者的说话能力,并且可以改善说话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例如,在多元语言社会,母语使用者和非母语使用者均可以从标准语言中构建出变体语言形式,而这些变体语言形式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表达共同意义。
此外,基于任务变体的语言变异也可以促进说话者说话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说话者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最后,语言变异的整合存在着深刻的意义。
语言变异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活跃而丰富的语言环境,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它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人们之间的话语行为提供了一种可以遵守的规则。
最后,语言变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以更全面的方式理解语言。
总之,语言变异是一种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语言规范化与反规范化
语言规范化与反规范化作者:李清福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7期对语言的规范问题,语言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有人认为必须遵守共同语规范,不可越雷池一步。
而另外一些人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应该取消语言规范化,它只会禁锢语言的发展。
笔者认为两者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过于偏激,我们认为应该灵活地看待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关系。
其实,两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对此笔者认为语言规范化工作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服务于社会的语言也必须随之而发展变化,否则,语言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成员的新需要,也就不能保持它的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说,语言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要求不断地发展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此,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变异,出现许多新的语言现象。
语言的规范化工作以语言作为对象,所以,就不能对语言的发展变化熟视无睹,必须顺应语言发展的趋势,不能窒息语言的发展和发展中的语言,不能破坏语言的创新,不能影响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但是,规范是对一种语言现象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只能建立在原有的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故而规范只是对“现存”语言行为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而语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所以语言变异总是在不断地冲击着现存的规范。
在它的冲击下,大部分现存的规范总是保存着,也有一部分旧的规范被突破了,更多的新的语言规范出现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某一语言现象有时前一阶段是规范的,可能后一阶段是不规范的,比如:“洋烟”“洋火”的说法,在解放前是规范的,现在改叫“香烟”“火柴”。
“洋烟”“洋火”现在变得不规范了,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解放前这么说也是不规范的。
也有时前一阶段是不规范的,可能后一阶段又规范了,例如,“我,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有责任促进汉语规范化”,“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这样做”两句话里,“作为……”“不能也不应该……”这些说法,在“五四”以前的白话文里是没有的,以后才慢慢在书面语中运用开来,而且在报纸上、杂志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已经成了新的规范。
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语言变化
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语言变化一、引言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与语法密切相关的是语言变化,在语言学中,语言变化是指随时间发生的语言形式、语义和用法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语言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理论和现象。
二、语法概述语法作为语言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它着眼于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研究。
在语法中,重要的概念包括词类、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和句法规则等。
通过分析这些概念,我们可以了解语言如何表达含义和构建句子。
三、语法与语言变化的关系语法和语言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法规则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而变化的,语言变化为语法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
同时,语法也对语言变化产生影响,它可以塑造和调整语言的结构和用法。
四、语言变化的理论1. 语音演变理论语音演变理论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和变化规律。
它涉及到语音变异、语音转换、语音规则和声音的时空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语音演变,可以揭示语言音系的演化轨迹和语音规律。
2. 词汇演变理论词汇演变理论研究词汇的历史变迁和词义的演变。
它关注词汇在不同语境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变化和用法变化。
通过对词汇演变的研究,可以了解词汇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
3. 句法演变理论句法演变理论研究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它包括研究句法结构的形态、语序、语法范畴和句法规则的变化。
通过对句法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句法规则的发展和语言结构的变迁。
五、语言变化的现象1. 语音变异现象语音变异现象指的是同一语音在不同语境和语言环境中的发音变化。
比如在方言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发音方式不同;在社会语言中,不同社会群体可能对某个音素有不同的发音。
2. 词义演变现象词义演变现象指的是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改变。
比如“手机”一词原本指的是便携式电话,而现在也可以指代智能手机。
词义演变是语言变化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现象。
3. 结构变化现象结构变化现象指的是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比如古代汉语中的“是……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逐渐被“的”字省略;另外,某些方言中的语序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论变异语言与规范语言的矛盾统一性
论变异语言与规范语言的矛盾统一性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语言规划研究的新视角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是美国学者J.Holland于1995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在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模式中,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语言系统能够产生有组织的协调运动,直至达到一种完全适应周围环境的稳定状态。
语言变异的复杂性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对其进行了清晰界定,认为语言变异是对语言规范的一种偏离,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
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言变异,就是汉语系统面对新的交际需求进行的自我调节与适应。
语言变异,既包括宏观层面、全局性的语言变异,也包括微观层面、局部范围的语言要素变异。
在当代中国,这些变异主要体现在新词的大量产生、普通话的主导作用愈发突显、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发生较大的变异及义域特征变异等几个方面。
其中,少数民族语言变异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功能的变异,二是语言结构要素的变异。
语言变异受社会环境、交际情境、语言政策诸多要素的影响。
语言内部的不平衡会引起某些语言要素及语言规则的变异,外部的各种社会原因也会激发语言的变异。
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人员流动规模扩大,少数民族族群成员面临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交际需求发生了显著改变,语言变异的情况更为复杂。
此外,许多语言变异现象都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此种语言变异称为“接触性引发的语言变异”。
随着我国城市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语言接触程度也逐步加深,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语言变异的发生。
其中,信息技术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大削弱了地域因素对语言接触的限制与约束,同时催生出网络语言接触与城市语言接触这两种新的接触形式。
此外,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更为频繁,语言变异现象更为常见,历时层面的语言变化过程当前在共时层面就能够被观察到。
历时层面的语言接触类型也发生了转变,网络语言接触和城市语言接触已经成为当前语言接触的主要类型。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一、引言现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规范和变异问题一直备受语言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关选题参考。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背景和意义1. 现代汉语规范的历史发展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2.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1)促进交流与理解:规范的语言能够降低交流中的误解和歧义。
(2)维护语言的纯正性:规范的语言能够维护语言的纯正性和完整性。
(3)体现文化身份:规范的语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三、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现状与挑战1. 规范化机构与规范标准(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任务与职责(2)《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与修订(3)现代汉语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推广2. 规范化对汉语变异的影响(1)地域差异和方言影响(2)外语借词和新词发展(3)网络语言的兴起与规范化问题3. 规范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平衡规范与变异的关系(2)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3)提高规范标准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四、语言变异研究的方法与案例分析1. 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2)语料库和大数据分析(3)实验研究和认知实证2. 案例分析:现代汉语方言差异的研究(1)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差异比较(2)城市与农村地区方言的差异分析(3)不同年龄群体方言差异的研究五、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的互动关系1. 规范化对语言变异的影响(1)规范化过程中的变异(2)规范化的限制与规范(3)规范化的反作用和创新2. 语言变异对规范化的挑战与启示(1)语言变异的多样性与规范化的复杂性(2)变异现象对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3)变异对规范教育的引导与怀疑六、结论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意义、现状、挑战和互动关系。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在语言使用上逐渐发展出多种变异形式,这种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与汉字的表意性和汉语言文学的不断演变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之间的关系。
一、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异古代汉语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语言变异主要表现在语法上的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的动词形态较为丰富,包括不同的时态、语气、语态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的词汇也有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这些变异形式为后来的汉语言文学提供了多样性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汉语的语言变异现代汉语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汉语形式,其语言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发音上。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语言环境的变迁,现代汉语中引入了大量新词,这些新词的出现使得汉语在专业领域和科技领域有了更精确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同时,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汉语在不同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方言和口语上的变异。
三、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规范汉语言文学在语言规范上对汉语的使用有一定的约束和规定。
这些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法规范:汉语言文学要求使用者遵循一定的语法结构和语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2. 词汇规范:汉语言文学鼓励使用标准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方言化的词汇,以确保文学作品的规范性和通用性。
3. 修辞规范:汉语言文学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 标点规范:汉语言文学要求使用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和语义的准确。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语言的变异为汉语言文学提供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而语言规范则为文学作品的传达和理解提供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
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演变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使得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与变异研究
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与变异研究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规范成为了一种标准化的要求。
当然,汉语也是如此。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中文国际化的代表。
而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与变异研究则成为了一门热门学科。
一、现代汉语规范语言规范是衡量一种语言的标准,是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准确性和流畅性而对这种语言进行规范的过程。
在中国,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汉办等机构负责。
国家组织了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以及语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制定了声、韵、调、文、识、用“六统一”的标准。
现代汉语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规范化:现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升、降、入声。
根据语音规范,应该正确地使用这几个声调。
2、语法规范化:汉语语法非常灵活,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语法,如词序、时态等。
3、词汇规范化:现代汉语使用大量的外来词,但必须遵循中文词汇的特点。
4、书写规范化: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必须按照书写规范正确书写。
5、语用规范化:语用是指使用语言时需要遵循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语言习惯,如礼貌用语、场合用语等。
6、口语规范化:现代汉语口语非常重要,应该使口语准确、地道、易懂。
二、现代汉语的变异虽然现代汉语规范化完善,但在使用中仍会有一定的变异。
变异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变化现象。
现代汉语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方言变异: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着各种方言,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各种地方特色的发音、词汇、口语等。
2、社会变异: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在使用汉语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如时尚、科技、商业等领域的人士。
3、世代变异: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使用汉语中也会存在差异,年长者使用习惯较为传统的汉语,而年轻人则更趋向于更加多样化的口语。
4、外来语影响: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汉语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外来语,外来语对汉语的使用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论述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论述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变化性,文学语言需要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一定要遵从语言的基本规范。
语言规范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语言的共通性,小部分的文学语言中还会具有一些中介性,语言特有的文学规范决定着,语言在文章的整体表达式上要有一定的必要性。
语言的本身就具有未统计的特性,如果语言处理的不好就会造成词不达意的情况发生,无法表达文章的主体内容则是文学的最大缺憾。
整篇文章主要讲解了文学语言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创作的特点,同时介绍了文学语言的规范性和整体性。
标签:语言文学语言语言规范变异一、文学语言文学艺术中的主要因素就是语言,语言的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文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细分可以属于艺术语言。
作为文学语言,必须严格按照语言的基本规范来表达,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发展趋势,这时就需要我们对文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变异、创新。
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之一就是语言,语言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的综合文化载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符号体系。
在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语言规范已经逐渐在慢慢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作者要想对文学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就必须遵守语言文化规范。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1.语汇、语言规范文学语言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其中的语汇语言规范严格,但是这些特点都必须通过作家灵活的思维来体现。
传统的文学语言规范,经常束缚了语言的快速稳定发展,正是这种谋求变化的思维,促使了文学作品的逐渐完美发展。
著名文学作家张政共曾经说过,文学作品语言必须遵循其基础规范,只有具有科学和严谨性的思维,才会产生优秀的文学思维作品。
2.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语言的适当变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文学语言的整体技术水平,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文学的创作目的。
作家通过特定的文学语言,将人们的生活、生产进行再现,从而可以为文学创造出一定的审美价值。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会习惯性的把世界化为自己的作品内容,同时将自己从世界分离开。
语文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变异
语文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变异教案主题:语文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变异一、引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和媒介。
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变异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将从规范与变异的定义、原因及对教学的影响加以论述。
二、规范与变异的定义1. 规范:指语文语言文字在特定时间、地区或社会群体中,根据社会规范和语法规则进行的规范化使用。
2. 变异:指语文语言文字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社会、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与规范使用不完全符合的现象。
三、规范与变异的原因1. 社会因素: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社会变革、文化交流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文字的使用习惯,从而导致变异现象的出现。
2. 地域因素: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存在差异,地域特色也会导致语言文字的变异。
3. 文化因素:随着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语言文字的使用也会受到文化倾向的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
4. 个体因素: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文字时都存在一定的个人特色和习惯,这也是造成变异的原因之一。
四、规范与变异对教学的影响1. 规范的价值: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有助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效果,避免歧义和误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规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2. 变异的接受:对于一些合理的语言文字变异,教师应鼓励学生了解并适应,避免一味刻板地要求符合规范,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特色。
3. 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应通过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交流中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
4. 开拓思维方式:学生在了解变异现象的同时,也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接受多样性的语言文字表达,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策略1. 提供规范材料: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本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到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范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规范表达方式。
2. 创设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如模拟对话、写作任务等。
通用语规范和汉语跨文化传播问题
通用语规范和汉语跨文化传播问题陆俭明提要:语言的变异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
规范语言一打破规范出现变异一形成新的规范,如此螺旋形发展,这正是语言发展的轨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动态规范”观,而面对全球开展的汉语教学,更需持有这种“动态规范”观,这才更符合、更有利于汉语教学的发展$有鉴于此,有必要明确提出“大华语”的观念。
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汉语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这跟确保汉语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世界关系极大。
语言是载体,语言教学不可能不伴随文化教育。
但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是伴随性的,不能喧宾夺主。
汉语教学中所伴随的文化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文化教育才真有成效$中华文化最后能否有效地传播,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取决于国际上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是否需要;二是取决于文化自身对海外各国是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三是汉语自身的良好形象$关键词:语言规范动态规范观大华语观念汉语教学伴随性文化教育汉语国际形象规范化工作汉语教学一通用语规范问题语言的变异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
规范语言一打破规范出现变异#形成新的规范#打破规范出现变异……这正是语言发展的轨迹。
这里先不妨举个实例,请看下面的例子:(1)他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例(1)里的“走来走去”,运用传统的分析思路很容易将它分析为由“走来”和“走去”这两个“动趋式”构成的连动结构。
可是下面例(2)里的“吃来吃去”呢,传统的分析:(2)吃来吃去,还是黄瓜馅儿饺子好吃。
例(2)里的“吃来吃去”在意思上与“走来走去”大不相同。
我们显然不能再按传统的分析方法将它分析为“由'吃来'和'吃去i 这两个'动趋式'构成的连动结构”,因为现代汉语里根本就不单独存在“吃来”和“吃去”这样的说法。
“吃来吃去十VP”就是一个变异句法格式,也就是刘大为(2010)所说的“修辞构式”。
刘大为所说的“修辞构式”里的“修辞”,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为了某种修辞目的而采用某种修辞手段”这一含义,而是泛指在交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致使出现“大量不典型、非常态、使用受到一定情境局限的句法结构”。
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
导大众 正确用语 、 明用语 , 文 以促进语 言文化事业
的蓬勃 发展 。
结束了“ 文字异形 ” 的纷乱局面 , 实现了“ 同文 ” 书 , 确定小篆为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 , 消除了一大批 异体字 ; 晋南北朝 时期 , 魏 社会政治一片混乱 , 地 方割据造成人 口迁移 、 民族杂居 , 致使语言文字 的
二、 语言的发展 引起语言的变异
●
应 该 说 规 范是 必 要 的 , 同时 我 们 也要 看 到 但
收 稿 日期 :0 9 0 — 6 2 0 — 3 0 作者简介 : 孙洁玮(9 4 )女, 18 一 , 河南洛 阳人 , 重庆师 范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20 0 7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 究生。
学者 大 家 编写 的字 书 也对 汉 字 形体 的规 范化 影 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 要顺应语言发展的规律 。 接受语言变异 中的积极成分。
关键 词 : 言规 范 ; 言 变异 ; 极 作 用 语 语 积 中 图分 类 号 : 0 H 文献 标 志 码 : A
巨大 , 如魏初张揖撰写 的《 古今字诂》 晋 吕忱编的 , 《 字林》梁顾野王编写的《 , 玉篇》 等。
语 方 面增 强 了北京 话 的代 表 性 , 使 北 京 语 音成 促 为 全 民族 共 同语 的 标 准 音 。 【 国后 , 言 学 界 ”I J 建 语 和语 言 工作 者在 语 言规 范 问 题 的工 作 中继 续辛 勤 耕 耘 , 间语 言 学界 开 展 了一 系 列 全 国性 的学 术 期 会 议 , 化 了对 现 代 汉 语 的认 识 , 讨 了其 在 文 深 探 字 、 法 、 汇 、 音方 面 的规 范 化理 论 , 定 并颁 语 词 语 制
语言变异的原因及其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分析
语言变异的原因及其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分析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这种差异可以涉及发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语言变异的原因及其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
一、地理因素导致的语言变异地理因素是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理隔离和交流受限,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会有所差异。
例如,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使用就存在一些差异,如发音、拼写和词汇的不同。
这是因为两个地区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语言发生了变异。
二、社会因素导致的语言变异社会因素也是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群体的不同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例如,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就很明显。
医生、律师和教师等专业人士使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这种语言变异反映了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专业特色。
三、个体因素导致的语言变异个体因素也可以导致语言变异。
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和口音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个体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上的差异。
例如,同一地区的人们在发音上可能存在差异,有的人发音清晰准确,而有的人发音模糊不清。
这种个体差异可以归因于个体的语言习得经验和语音器官的特点。
四、语言变异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语言变异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言变异可以反映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语言变异,可以了解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和交流方式。
其次,语言变异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语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观察和分析语言变异的现象,可以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最后,语言变异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和了解语言变异的特点和原因,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和规范语言使用。
结论:语言变异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受到地理、社会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语言变异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揭示语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以及指导语言教学和规范语言使用。
语言规范与艺术语言的关系
语言规范与艺术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使交际双方能够顺利地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
但是在现实的交际中又往往出现对自然语言的偏离的情形,即艺术语言的使用。
本文将粗浅地讨论两者的关系,文章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统一的。
标签:语言;语言规范;艺术语言1 引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交流思想。
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一般都是给别人听或者看的。
要想别人听得懂或看得懂,就必须使用全社会共同的规范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规范性原则,是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早在建国之初,就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有关的研究和规范标准拟制工作。
50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汉字简化方案》(1956)、《汉语拼音方案》(1958)、《简化字总表》(196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标点符号用法》(1990)、《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另外还有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等,这些规范标准对普通话的推广和规范汉字的推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为语言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2 语言规范化“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规范化:使合于一定的标准。
”(《现代汉语词典》)“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主要指语言学所讲的语法规则以及上文提到的国家机关颁发的各种规范标准。
什么是“化”呢?有人说,化,彻头彻尾彻里彻外者也。
因此,语言规范化就应该是:只有完全符合规范标准的才是规范化语言。
这样解释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杜甫的两句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照正常的、符合语法规则的说法,这两句诗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语言规范与语言演化
语言规范与语言演化语言是人类最具特色的交流工具之一,承载着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的重要任务。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语言会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而不断演化,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有效的沟通。
本文将探讨语言规范与语言演化的关系,并对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语言规范的定义与作用语言规范是指在某个语言社群中被广泛接受和遵循的语言使用准则。
它可以包括语法、发音、用词、句法等方面的规定。
语言规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使信息传递更加明确和流畅,避免歧义和误解。
在社会交往中,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够建立信任和密切的关系。
遵守语言规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避免发生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错误。
此外,语言规范也有助于保护语言的稳定性和纯粹性,维护语言的地位和尊严。
二、语言演化的原因与特点语言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行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科技进步、交流方式等。
语言演化的主要特点如下:1. 文化变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这些变化会对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用产生影响。
2. 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语言会因为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逐渐演化出独特的方言和口音。
3. 社交互动: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人们在交流中会形成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和词语,这些新的元素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和演变。
4. 科技革新:科技的进步为语言的演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频繁地进行文字聊天和网络交流,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简化的表达方式。
三、语言规范与语言演化的关系语言规范和语言演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语言规范提供了一定的框架和准则,使得社会成员可以在沟通中达成共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创造力,语言会不断扩展和演化,超出传统的规范范围。
语言演化为语言规范的修订和变革提供了动力。
当一种语言规范无法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时,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逐渐出现,引领语言规范的更新。
语言规范与语言变迁
语言规范与语言变迁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变迁和演化。
语言规范是为了使交流更加准确、有效而确立的一系列规则和标准。
本文将探讨语言规范与语言变迁的关系以及变迁对语言的影响。
一、语言规范的定义语言规范是指一种旨在统一和规范语言使用的标准,包括发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例如,英语中的"i before e except after c"这一规则就是其中之一,用于指导正确拼写单词的顺序。
语言规范的目的是确保人们可以准确地相互理解和交流。
二、语言规范的重要性语言规范对于交流的准确性和清晰性至关重要。
它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基础,使得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理解。
例如,在商务领域,正确使用语言规范可以防止误解和歧义,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语言变迁的原因语言变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中出现的变化和演化。
语言变迁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首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需要创造新词汇来描述和表达。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会导致语言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最后,语言变迁也可能源于人们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主观偏好和个性化需求。
四、语言变迁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变迁对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语音变迁会导致发音的改变,例如英语中的元音演变,比如早期的英语中的"uu"变为了现代英语中的"ou"。
其次,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常见的语言变迁现象。
例如,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外来词汇,如"手机"、“WiFi”等。
五、适应语言变迁的方法随着语言变迁的不断进行,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接受语言的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和积累新词汇,以保持与时俱进。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区和背景的语言习惯,学会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语言变异。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参与语言规范的制定和发展,为语言的变迁做出积极的贡献。
语言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语言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和演变。
然而,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语言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语言的多样性与一体化之间的冲突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流。
这就带来了多样性与一体化之间的冲突。
解决方案: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推广国际语言,如英语。
通过学习国际语言,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同时,也应该保护和传承各个地区的本土语言和文化,以保持文化多样性。
二、语言的规范与变异之间的矛盾语言是一个活动的系统,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然而,语言的规范性又是保持交流的基础。
这就带来了规范与变异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案: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灵活的规范体系。
规范应该能够适应语言的变化,并且能够包容一定程度的语言变异。
同时,也应该加强语言教育,提高人们对语言规范的意识。
三、语言的歧视与包容之间的挑战语言的使用往往与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有关。
某些语言可能会被视为上层社会或特定群体的象征,而其他语言则可能被歧视或忽视。
这带来了语言的歧视与包容之间的挑战。
解决方案: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促进语言的包容性。
社会应该尊重和平等对待所有语言,并提供平等的语言机会。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少数语言的保护和发展,以维护语言的多样性。
四、语言的技术发展与传统习惯之间的冲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社交媒体和短信语言的流行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和直接。
然而,这也与一些传统的语言习惯产生了冲突。
解决方案: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找到技术发展与传统习惯之间的平衡。
人们可以在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既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持传统语言的魅力。
总结:语言发展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挑战。
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相辅相成
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相辅相成语言的规范和语言的变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语言是在规范中变异,在变异中规范。
语言的规范和变异都是推动语言发展的力量。
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三人成龙”的现象尤为普遍:原来不规范的语言,使用的人多了,就成为规范。
原来规范的语言,用得少了就会变成不规范。
今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增收了6000余条新词,在增收新词新义的同时,删去了2000余条因陈旧而较少使用的词语和意义,如“二百二(红药水)、假象牙(赛璐珞)”等。
在拿就拿网络语言为例。
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对年轻人的“语言创造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谁偶然间或无意间用了一个自己都莫名其妙的词,第二天可能就成了流行语。
《文艺争鸣》杂志社编审、《汉语的危机》一书编者朱竞认为,网络语言如果用在文章里,形成书面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不尊重,应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规范。
教育部相关官员也反对高考用“网语”。
但是,与此同时,语言文字专家季恒铨2004年3月17日在汉参加“现代汉语规范化论坛”时表示,经过时间检验的、有生命力的网络词汇也应收入规范词典。
季恒铨解释说,在编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时,北京曾流行过新词“商标西瓜”———贴着商标的西瓜,后来又发现有“商标苹果”、“商标橘子”,但过一段时间后,人们说那些带有商标的水果时不再特意加上“商标”了。
这就意味着“商标西瓜”一词已被淘汰。
如果过几年后,网民们不再称网上的女孩为“美眉”,就说明“美眉”这个词语被淘汰了,就不会作为“规范”进入词典了。
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人为求“创新”,生搬硬套成语为其所用,例如卖布的商家树招牌“布言布语”,这就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就不可能成为规范语言。
这是语言规范与变异促进语言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由此可以说明两者关系的密不可分。
我们谈到语言的规范,不能不谈到语言的变异,语言的规范是在语言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及技法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及技法1.规范规范是语言运用的最根本的要求。
它包括词汇的规范和句子的规范。
词汇的规范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要用死词,不要乱用外来语,不要乱用方言土语,不要生造词语;句子规范指造句要符合语法,逻辑规律,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但有一点要注意,即语言、语句规范的标准也是相对的,辩证的。
比如说,在一个时期内看来是生造的词语,由于人们不断的使用,成为约定俗成,那么它也可能转化为常规的词语。
事实上,语言的发展、词汇的丰富常常就由此而来。
这就是语言变异的现象2.准确语言表述要准确,就是要以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手段确切地表达意思。
语言准确在形式上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正确选择词语,二是正确运用句式。
要想恰当、确切地选择好词语,大前提就是必须正确地理解词义。
有篇文章写一对老年人再结伉俪,说他们婚后“恩恩爱爱,形影相吊,日子过得更加甜蜜”,显然是把“形影相吊”和“形影不离”混为一谈了。
相对而言,它还比较好纠正,一经指出或查查字典,就不会再弄错,比较难办的倒是近义词的辨析。
汉语特征之一就是同义词、近义词的大量存在,它标志着一种语言的丰富性和成熟性。
近义词的区分应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词语的轻重程度;二是词语的适用对象;三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四是词语的语体色彩。
用语准确也体现在句式的运用上。
句式按照功能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按照结构形态分,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按照语言材料分,可分为白话句和文言句等。
这些句式的运用各有自己的要求和规律,使用时必须注意。
但不是说严格地按规则办事就是最准确最得体。
拿陈述句来说,它的特征是平稳,没有大的波澜起伏,特别适用于说明问题,讲述事件等。
但若仅仅这样理解就不够全面,请看这一段: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汉语语音中的规则和例外在相互依存中对立统一
汉语语音中的规则和例外在相互依存中对立统一青年语法学派提出了连续式音变的理论,认为音位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一系列的语音变化现象,这是青年语法学派的一大贡献。
但是由此得出音变规律无例外这个结论未免太武断,音位或音位变体的变化只是音变的一种方式,语言的内部是一个动态系统,造词方式的改变、语法结构的变化、汉字书写形式的固定、语音使用频率的高低都会使语音的存在形式发生相应的改变。
1.连续式音变语音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发生突变。
如在北京话中,g、k、h与z、c、s只与开合二呼相拼,j、q、x只和齐撮二呼相拼,但是在某些方言中,g、k、h组和z、c、s组也能与齐搓二呼相拼。
gi、zi、ji在汉语中同时存在,我们可以从声母的发音部位推知从g到z的语音演变是逐渐变化的:g----舌根音,j舌面音,z舌尖音。
因为韵母i是个前高元音,所以与发音部位在舌根的声母相拼起来很困难,声母的发音部位便从后往前依次移动。
由于各个地区的语音变化有快有慢,所以gi、ji、zi这几组音就同时存在于汉语的不同方言之中,这种共时的现象反映了历时的变化,同时让我们认识到,从gi到zi的变化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
另外,在音节中,发音器官不可能分离式地从一个音段到另一个音段,音节的前后会互相影响,如女婿的婿在《广韵》中是苏计切,按照原来的读音应作si,但是因为受到了女这个音节中圆唇元音的影响而被同化为xu,本人认为这种现象也可以归为重复性协同发音。
[1] 这种由于音节连续性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在汉语中屡见不鲜,但它并不是语音变化的唯一规律。
2.词类形态的变化对语音的影响词类形态的变化有时会导致变调现象的产生。
比如:自己这个词在北京话中又叫自个儿,个是四声,儿是二声,个受到儿的影响发生变调成为三声。
虽然个和儿是相邻音节,但不能把这种变调现象单纯地归到连续式音变这条规则之内。
笔者觉得自个儿这个词并不属于一般的儿化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卷舌的符号,而是一种构词的方式,因为北京话中表示自己的说法是自个儿,没有自个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相辅相成语言的规范和语言的变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语言是在规范中变异,在变异中规范。
语言的规范和变异都是推动语言发展的力量。
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三人成龙”的现象尤为普遍:原来不规范的语言,使用的人多了,就成为规范。
原来规范的语言,用得少了就会变成不规范。
今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增收了6000余条新词,在增收新词新义的同时,删去了2000余条因陈旧而较少使用的词语和意义,如“二百二(红药水)、假象牙(赛璐珞)”等。
在拿就拿网络语言为例。
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对年轻人的“语言创造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谁偶然间或无意间用了一个自己都莫名其妙的词,第二天可能就成了流行语。
《文艺争鸣》杂志社编审、《汉语的危机》一书编者朱竞认为,网络语言如果用在文章里,形成书面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不尊重,应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规范。
教育部相关官员也反对高考用“网语”。
但是,与此同时,语言文字专家季恒铨2004年3月17日在汉参加“现代汉语规范化论坛”时表示,经过时间检验的、有生命力的网络词汇也应收入规范词典。
季恒铨解释说,在编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时,北京曾流行过新词“商标西瓜”———贴着商标的西瓜,后来又发现有“商标苹果”、“商标橘子”,但过一段时间后,人们说那些带有商标的水果时不再特意加上“商标”了。
这就意味着“商标西瓜”一词已被淘汰。
如果过几年后,网民们不再称网上的女孩为“美眉”,就说明“美眉”这个词语被淘汰了,就不会作为“规范”进入词典了。
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人为求“创新”,生搬硬套成语为其所用,例如卖布的商家树招牌“布言布语”,这就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就不可能成为规范语言。
这是语言规范与变异促进语言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由此可以说明两者关系的密不可分。
我们谈到语言的规范,不能不谈到语言的变异,语言的规范是在语言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谈到语言变异的时候,也不能够离开语言规范,语言的变异不是漫无目的毫无规则的,只有经过规范的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变异语言,才能够真正起到推动语言发展的作用。
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比如随着新事物的出现会出现新的词语,甚至出现新的句法,但发展的语言必须规范,不经规范的语言,必将造成语言的混乱,必将影响意义的传达;同时,也不能借口语言的规范而因循守旧,拒绝新的词语、新的句法,阻滞语言的发展。
不规范的语言是混乱的,不发展的语言是僵化的。
总之,语言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1、饭店门口:“抄”饭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4、家具店门口:家“俱”5、装潢店门口:装“璜”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7、安装公司门口:“按”装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9、饭店门口:“合”饭10、水果店门口:“波”萝11、饭店菜单:鸡“旦”12、五金店标牌:“扦”座13、体育用品店标牌:“兰”球14、快餐店门口:大排“挡”15、农贸市场标牌:“蕃”茄16、停车场招牌:“仃”车收费17、严打宣传标语:严“历”打击18、某机场横幅:年“青”19、某交通宣传标语:超限超载“殆”害无穷20、某食堂菜牌:鱼“园”二、故意写错的(引号中为错别字)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23、涂料广告:好色之涂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国家语言规划和规范水平迈上新台阶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原副主任兼秘书长陈章太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语言生活的建设和管理将达到新的高度。
语言生活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和使用状况。
其实,语言生活的含义无比丰富,它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无数的语言生活。
可以说,凡是有人类生活及语言存在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语言生活,大到全球语言生活、洲际语言生活、区域语言生活、族群语言生活、领域语言生活等,小到个人语言生活、家庭语言生活、场合语言生活等。
另外,在网络时代,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越来越活跃,网络的语言使用也构成了语言生活的主要内容。
近期国家语言生活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语言生活基本形成。
二是积极稳妥地推广普通话取得重大成就。
三是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稳步提高。
四是社会语言生活丰富、活跃。
五是语言关系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
六是网络语言发展变化很快。
七是语言生活建设法制化水平越来越高。
《纲要》对我国未来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使用与管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重要精神和有关规定,应该围绕五方面多做工作。
一是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巩固发展国家语言生活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基本格局。
二是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语言关系,重视语言发展规律,尊重语言情感,加强语言服务。
三是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建设。
这是贯彻《纲要》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极为重要的任务,特别要重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建设,加强语言及其使用状况的调查、监测和各种语言数据库、语料库建设。
四是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国家语言软实力。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们生活、发展的基本能力,它体现人们的综合素质,影响着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普遍提高,必将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其意义重大。
五是加强汉语对外交流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我们要大力促进国家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反映国家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的水平和成效。
《纲要》的贯彻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精神,要多宣传,不仅让语言文字界了解语言文字工作和下一步工作目标,还要让社会各界知道国家语言生活与我们每个人的语言生活有关,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国家安全有关,也与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有关。
领会纲要精神保护好各民族语言文字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戴庆厦《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我们民族语文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做好民族语文工作。
一、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社会和谐、民族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共有120种以上的语言和33种文字。
各民族语言长期被各民族所使用,是各民族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语言不仅是构成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的一种重要资源。
二、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
同时,必须正确认识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功能的变化。
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使用人口极少的少数语言或杂居程度很高的语言,会出现衰变,甚至会濒危。
这是客观事实,是多民族国家语言关系演变的自然趋势。
面对这一变化,要采取什么对策?我们认为,即便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对待多民族的语言关系,仍然要坚持保护的原则。
三、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要学习国家各民族的通用语——汉语,让母语和通用语构成一种“互补兼用”的双语关系。
“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
“两全其美”是指对待少数民族的双语,既要保护他们的母语的使用和发展,又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使用通用语——汉语,使母语和通用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分工互补、和谐发展。
“两全其美”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友好团结,符合各民族的愿望。
学校的语文教育如何安排,是少数民族十分关心的问题。
应当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民族的意愿,安排好母语和通用语的学校教育。
四、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当前,加强语言实际的调查和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势在必行。
要开展语言国情的调查研究,弄清我国各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要分批、分地区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保存语言,特别是濒危语言。
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文字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如认识我国各民族语言的关系、认识多民族国家中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的关系、认识母语和兼用语的关系、评估在现代化进程中小语种的生命力、认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现象等。
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语文工作的路子。
规范手语和盲文构建无障碍沟通环境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顾定倩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是我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次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写入手语和盲文,对构建无障碍沟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手语、盲文规范化的必要性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04万人,视力残疾人1233万人。
手语、盲文是他们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
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历史的原因,各地的手语不一样,盲文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
全国没有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残疾人之间、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之间的沟通,影响到特殊教育的有效进行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残疾人顺畅、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大多数聋人、盲人和特教学校的教师赞成制定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
因此,进行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研究和推广,是为残疾人根本利益着想的一件好事。
二、手语、盲文规范化的未来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手语和盲文的规范化工作。
进入新世纪,国家的法律法规多次明确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盲文、手语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组织开展盲文、手语等特殊教育培训,规范教材的编审和出版工作,为盲人、聋人接受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