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初中内容

合集下载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五)作业小结
在本节课的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民族危亡局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让他们深入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历史语言的描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危亡的时刻,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危亡的局面?”“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何异同?”等,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尽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有发言权。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引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形成共识。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掌握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史料的呈现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各种斗争的特点和地位。同时,我还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清晰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借口救护驻华使馆, 并助中国剿匪)
光绪皇帝
端郡王载漪
慈禧太后
2、过程
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的 主要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



慈禧太后携光绪仓皇出逃

廊坊阻击战

与八国联军在天津激战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中国政 府在维护 领土主权 问题上立 场坚定不 移。
黄岩岛外进上国行被军爱破钓国舰坏游鱼挤行的岛撞的中我群国保众主钓权船标志
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爆发,这是前所未有 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么 多国家入侵的庚子风云,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墨守……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
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
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
习,于时政毫无裨益。……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
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
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 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 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 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 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 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维新派的维新救亡梦 农民阶级的扶清灭洋梦 八国列强的亡我中华梦 慈禧太后的攘外安内梦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
从万木草堂到紫禁城
◎瓜分豆剖,渐露机芽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1897年) ◎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议 和,……时以士气①可甲用午,战乃败合,十瓜八分省狂举潮人,…民…族以危一机昼加夜深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 变法三者……遍传都下,士气愤涌……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公车上书
②康梁维新思想 ③公车上书,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拉开序幕
01 戊戌维新运动 02 义和团运动 0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04 民族危机的加深 05 课后巩固训练
戊戌维新运动——序幕
【历史纵横】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康有为宣传变法为何要从孔子和经学 入手?简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及传播?
01 戊戌维新运动 02 义和团运动 0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04 民族危机的加深 05 课后巩固训练
戊戌维新运动——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朕……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 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 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 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学思之窗】结合教材103页,请解释戊戌维新 运动未能实现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这一预期 目标的原因?
提示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外)守旧势力的强大等。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透新教材】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透新教材】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材原文(五)
民族危机的加深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对华制裁,共计12款,还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洁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解概念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结果和影响,分析失败的原因。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类别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性质
颁布新法
作用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
冗员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增强军事实力
属于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 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 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 到“以华治华”。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提线 木偶一样逐步成为列强统 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重拾改良手段——清末新政 革命党高举反清义旗——辛亥革命
谢 谢
拆3、除充大分沽暴及露有碍了北清京王至朝海“通洋道人的的所朝有廷炮”严本重质破,坏客了观中上国加的速主了权完清整王朝的灭亡。 台4、,进各一国步可在警自醒北了京中至国山人海,关推沿动铁了路中12国近代化进程。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 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冲突, 反洋教斗争兴起。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点一】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

(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

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但是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①经济上: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加深了人民的矛盾。

②政治上: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深了民族矛盾。

③思想上: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民众迫切要求改革。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要注意分析维新派思想的特点,从谭嗣同撰写的《仁学》来看,既受传统文化“仁学”的影响,同样也受西方科学的影响。

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围绕“公车上书”分析这场“现代化”运动的功绩。

3.【答案】C。

【解析】注意“庚子闹‘拳’”指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答案】B。

【解析】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B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内容提要】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利权,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一种是以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被当权的守旧势力镇压;一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提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却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东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面对困局,开始“新政”。

框架线索一、背景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

3.新经济力量的增长: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

4.新思想的深层发展: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关注到,西方的制度因素有可能解决这一困局,亟待挽救危亡的一场变革。

5.人民群众的推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政府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窘迫,为改变命运,广大下层民众,逐渐成为历史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二、表现:(一)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二、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1.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洋教斗争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
民众的冲突,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 民众。
(一)背景 (二)口号——“扶清灭洋”
1.灭洋: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上谕》(1901年2月14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 档案史料》下册
政治控制、经济制裁、精神征服→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思考: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事件
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外交
内容
影响
惩办“首祸诸臣”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
式的反帝活动
国的工具
巨额赔款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 济的衰败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 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
略要地

停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精神征服
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 ……昨据 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 欢心。
(1)进步性: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 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 救空疏迂谬之弊。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一段历史视频资料作为开场,展示民族危亡时期我国人民抗争的英勇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欲望。
2.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一部苦难与抗争的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挽救了民族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调。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时间分配可能不合理,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按计划完成。
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设置梯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2.创设更多互动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跃度。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民族危机的产生、加深和挽救的全过程,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3.利用时事政治联系,如中美贸易战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时间线索,依次介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2.结合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唯物史观: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厘清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实证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签订《辛丑条约》带来的危害,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

5.家国情怀:领悟义和团运动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时空定位自主预习·必备知识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教材清单一、背景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

(1)康有为撰写的《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2)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②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二、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2)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④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废止。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 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 康广仁6人被斩杀与菜市口,史称“ 戊 戌六君子”
③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均被 废止。
一、戊戌维新运动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
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公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 失败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各国变法而未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公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失败
表现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 禁,再次临朝训政;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戊戌
维新运动的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维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人物: 康有为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 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人物: 梁启超 代表作品:在《时务报》上发表 的《变法通议》等文章 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根本目的:把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3)影响: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清政府与 列材强料议二和右签图订是《八辛国丑联条军约发》行,的成宣为传进帝攻国中主国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
《时局图》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列强“向中国开战”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用于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导致我国民族危机加深。
2.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通过农民起义改变国家命运。
3.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国家振兴。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5.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讲授法:通过系统性地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基础。
2.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近现代史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历程。
2.详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多媒体资源: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等,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分享观点,拓宽学习渠道。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讲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增强课堂活力。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是中国近代史内容,讲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段刻骨铭心的磨难历史。

主要历史内容有: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中国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培养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维新派、民众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基本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说教材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讲述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的维新派、民众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的历史。

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为顺序,包括戊戌维新X动、义和团X动、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四部分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探索与危机”。

教材以图片和文字介绍导入,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地图、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图片。

另外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设置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一)背景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3.思想:维新思想产生、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王韬、郑观应主张:发展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制(2)康梁维新思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封建势力强大,可以减少变法阻力(二)过程1.序幕:1895公车上书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三)结果:失败失败原因:1.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2.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3.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群众,没有严密组织,急于求成4.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四)评价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积极性:(1)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2)主张革除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促进社会风气革新(3)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3.局限性: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余音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二、义和团运动(一)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二)概况1.兴起: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口号:扶清灭洋特点:爱国、反帝、盲目排外评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盲目排外性3.结果:1900年失败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三)评价1.性质:农民阶级自下而上的反帝爱国运动2.积极: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3.消极: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盲目排外;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一)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二)过程(1900年)(三)罪行:烧杀抢掠,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四)统治者态度1.中央: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2.地方:“东南互保”协议影响:使南方免遭战火;削弱了中央集权,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① 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 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 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 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脉络+同步训练(含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脉络+同步训练(含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脉络+同步训练(含答案)知识脉络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的兴起。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序幕:“公交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6、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扶清灭洋”。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1、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维护和扩大殖民利益。

部编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部编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进步性: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 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 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义和团运动——评价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 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 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之 一……故瓜分一事,实为 下策。——八国联军统帅 瓦德西
维(新2)变直法接运原动因①—:—加在百华日深外维国了新教的中会内势容国力猖人獗民,激的起民负愤担。 ,列强控制关税; 加①重爱了 国中性国:人冲②民击负了在担封建,华使制中设度国,税立在收帝的受国到使主列义强馆侵控略区制日成益加为深的列紧强要关侵头,华要的求挽大救民本族营危亡;,顺应了历史潮流;
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 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 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 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 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2、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梁组织;
杭州4个通商口岸;
进阶步级性 上::反民映族出资中产国阶人级民力反量对壮帝大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允望;设厂:允许日商建厂。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康有为 ②在华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初中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涉及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6课戊戌变法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6课戊戌变法的内容如下:
第一子目康有为和公车上书
简介公车上书及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本目其他内容:
1、人物扫描: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文字介绍带图片
2、相关史事: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3、图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4、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5、课文注释:公车光绪帝
第二子目百日维新
涉及戊戌变法、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主要内容均有
本目其他内容:
1、谭嗣同殉难图
2、相关史事:简叙政变前一天康有为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当天梁
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化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

本课课后内容
A.课后活动:
1、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B。

戊戌变法和
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C。

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B.知识拓展京师大学堂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的内容如下:
第一子目义和团运动
叙述义和团的发展情况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
本目其他内容有:
材料研读:材料出自《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问题: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第二子目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廊坊阻击清廷宣战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天津保卫战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绞杀义和团
本目附有
1、图片:《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
2、相关史事: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第三子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本目附有:
1、图片:《<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2、相关史事:《辛丑条约》的签订后的反映
3、问题思考:想一想,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本课课后内容:
1、课后活动:
(1)、填充条约内容
(2)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2、知识拓展:侵略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材料出自《瓦德西拳乱笔记》
小结:知识层面初中课本没有涉及东南互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