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修订稿
登上地球之巅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课题:登上地球之巅课时:1-2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
《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能力目标: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2、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六、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寒冷登山面临黑夜靠意志、毅力、团结、牺牲——成功缺氧七、教学反思八作业布置1、课后字词2、课后练习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能够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即时的特点。
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能够网上查询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导入新课。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很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参考资料: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23登上地球之巅
23《登上地球之巅》迁移阅读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①余纯顺生于1951年12月5日。
他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经受了无数的风雨坎坷。
他曾在安huī军kěn农场干了10年,1979年返城后当过临时工,后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
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自学考试的招生启shì,第二天就去报名,决心要把以前失去的受教育的机会夺回来。
他自强不息,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苦学,硬是自修完初中到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获得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四个毕业证书。
②余纯顺从小就崇敬张骞等中国古代的探险家。
他常常坐在山顶上忘我地遐.想,感到远天的底下有许多他迟早要去的地方。
1985年,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不幸翻船落水遇难的故事鼓励了许多热血青年,曾掀.起了一股连续数年的漂流长江、黄河的热潮,还有人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环行中国。
住在长江之尾的余纯顺,他的心也被尧茂书打动了,他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但他不想重复前人的行动。
③一天,他偶然从杂志上看到一位美国人为了一扫当时流行于欧美的颓.废的嬉皮士风气,孤身徒步走过美国西海岸的事迹,他受到启发。
他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行中国的人呢?他想给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华民族多注入一些阳刚之气,展示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崇高与博大。
他想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社会不但需要政治家、企业家,还需要奋发向上的、勇敢的探险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渴望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使他果敢地迈出了“壮行中华”的第一步。
1、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安huī()军kěn()启shì()2、给加点的字注音。
遐.想()掀.起()颓.废()3、文段①讲述余纯顺的经历有何作用?4、什么原因使余纯顺迈出了“壮行中华”第一步?5、试一试仿照下面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造一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1.徽垦事2xiáxiāntuí3.在于突出他自强不息的个性。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范文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范文》文学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语言素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范本,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之美。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的优秀之处,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强调阅读文学的重要性《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深入剖析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这个教案在教学的开篇就明确提出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这一重要性的强调不仅直面现实,而且观点准确。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文字,懂得阅读才能写好文章。
而文学作品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二、注重改进阅读方法《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尤其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改进。
这份教案提出了多种有益的阅读思路,比如“整体理解法”、“重点分析法”、“经验法”等,并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提出了不同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解读《山楂树之恋》时,教案提倡采用“主题分析法”和“对比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捕捉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且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刻画。
这些方法深入浅出,极具实用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中的文学作品精选得体,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文体。
这些文学作品个体差异明显,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能为学生带来全面、深入的文学体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文化积累。
四、合理设置课时《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合理设置了课时的分配。
单元内容十分丰富,但这份教案并没有过分压缩和简化课时,而是充分发掘每一讲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创设了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演奏好人生的乐曲
1.在生活的这首歌中,有的人因不小心弹错了一个音符或指法错误或忘了乐谱而被“红牌”罚下了场;有的人选用了比较简单的曲子,勉勉强强过了关;有的人勇于探索、钻研,弹奏出了新的乐章,获得无与伦比的荣誉。
无论是哪一种人,无论他是否获得了成功,他都奏响了人生的第一个音符。
每首歌的结尾方式是不同的。
平凡人所弹奏的寂静安宁的夜曲是平和低沉地消失于无形之中,伟大的人所弹奏的前进曲则是以一个振奋人心的高音作了收尾。
这就是两种歌曲的收尾,两种人的命运。
这就是生活,歌一般的生活。
不论你选择了哪一种歌曲,哪一种曲调,只要你心满意足,觉得有意义,认为值得,那就勇敢去做。
放开心胸去弹奏,要通过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竭尽自己所能,弹奏出最美的生活。
(福建宁德中考满分作文《生活是一首歌》)
2.无数次地跌倒,无数次地站起来,如沙漠中的旅人,跌跌撞撞寻找自己的路。
在一次次的生活磨砺中,我已经懂得:生活中有风也有雨,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每一次的站立都是生活中的彩虹。
走过了一段人生的路,我渐渐明白:超脱,并非逃避,它是超越自我、谨慎处事的一种境界。
远方的路尽管漫长,我却不再迷茫,背起行囊,也就背起无数的希望。
走出烦乱的心境,积蓄所有的力量,如一只伤愈的雄鹰,怀着对天空的渴望,重新展翅飞翔。
我没有理由轻言放弃,既然选择了前方,向前就是我唯一的方向。
燃起生命的火焰,我的天空里回荡着男子汉的宣言:扬帆——远航!
(湖南益阳中考满分作文《回望来时的路》)。
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的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的讲课稿我讲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剖析1.教材的地点及课文的特色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惨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显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显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盼望,任何的困难险阻都没法阻挡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
《登上地球之巅》描绘的是年青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登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战胜重重的困难,把娇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爬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遇到心灵的震惊,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
充足发挥语文教课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要点、难点确实立知识目标:①认识此次登峰的概略和意义能力目标:②领会数字在文中的衬托作用,领会文中登峰的困难③领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回,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剖析(没有登上文章却要点写)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青爬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这五个方面的设置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要点及初一学生的实质状况,确定③是要点,④是难点。
3.说学情初一的学生感性思想活跃,学习的踊跃性很高,拥有必定的归纳能力,想象力也特别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仍是有必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依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讲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入对文章的感悟,提升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
再联系本文的实质状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惹起学生的注意,指引他们热忱参加,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而且适合插入写作练习。
详细做法以下:1.情形设置法:充足发挥多媒体创建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困难。
2.朗诵法:经过频频朗诵,带着感情的朗诵,理解爬山队员的艰辛。
3.议论法:指引学生充足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通用10篇)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登上地球之巅》是初一新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探险”为主题编排的,第一篇是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讲述的是探险家斯克特等人南极探险归途中全军覆没的壮举;第二篇《荒岛余生》讲的是鲁滨孙荒岛求生的故事。
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
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经过。
课文节选的是王富洲等四名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感人事迹。
读这篇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我们不能不为英雄们的精神而感佩,不能不为英雄们的人格而震撼!在飞鸟不至的地球之巅,在千年冰雪、万丈巉岩的珠峰之上,在英雄们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之时,我们真正懂得了神圣、伟大与崇高的内涵。
是的,这篇用生命写成的英雄的故事,这次以生命完成的人类的创举,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
登山英雄们勇于探险的精神、敢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的绝好教材。
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这篇报道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阅读,感悟登山英雄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环景描写的作用以及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达方式多样的写作技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速读课文,抓取主要信息感书课文内容,把握主旨。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23??登上地球之巅
23 登上地球之巅23 登上地球之巅[学生现状分析]城市里的孩子接触面广,视野比较开阔,对登山这类运动并不十分陌生,但是较多的孩子不太理解登山的意义,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所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对登山运动知之不多,这既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契机,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一、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
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
教师应突出鲜明的学生自读自学色彩,可叫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学生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分析课文,采用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圈点批注等方式,完成卡片的填写,实现学习目标。
在讨论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放得开、收得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解决生字、词,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激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荣誉的认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一、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教师把同学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请同学讲解)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看屏幕,这就是世界最高峰,被称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我们请xx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这座山峰的具体情况。
谢谢xx同学给我们作的介绍。
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无数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呢?我们请xx同学给我们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
23登上地球之巅(优秀8篇)
23登上地球之巅(优秀8篇)登上地球之巅篇一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一qi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文简介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文简介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23登上地球之巅_模板
23登上地球之巅_模板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
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登上地球之巅最终稿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 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 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这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或段落,可以 把它们分成两类,想一想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珠穆朗玛峰风光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珠穆朗玛峰简介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 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 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原),是世界 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 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 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 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表现他的舍己为人 集体意识强烈的优秀品质
四、走近人物
在登山活动中,刘连满的哪 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表 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五、走进自然
划出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 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 露出隐约的轮廓.Fra bibliotek复述提纲
1)5月24日上午,登山队出发; 2)五小时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 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 4)夜色中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1、登山队遇到的困难有哪些?着重要描 写的困难又是什么?
(1)山路险峻 (2)天气严寒 (3)缺乏氧气 (4)身体虚弱 (5)黑夜登山 (6)高山反应
A恶劣的自然环境:
写出了登山队员面临的巨大困难,更能表 现他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B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登上地球之巅》教课方案教课方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间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全部的华夏子女无不百感交集,喝采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富强感觉骄傲,更对那些不见经传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今日,就让我们连续接触这样一批拥有崇拜献身精神的探究者——登上地球之巅的猛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教课目标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2、学习抓住光景特点生动描述光景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激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拜的奉献精神二、感知全文内容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区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志出来。
(师出示课文中的要点字词注音)2、全班交流3、四人小组谈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而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一定,而后师概括)a、登山队出发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余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因为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巅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别人,并写下了动人的短信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首创人类历史的无氧登攀。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1、找出文中动人的描述语段a、全班谈论(师提示:( 1)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依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动人的描述语段。
)b、让生进行概括回答,对动人的描述语段师开端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登上地球之巅定稿
一、【课前准备】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拼音,并将词语工整、规范的抄写在田字格内。
峰巅.( )砭.骨( )崔巍..( )( )滞.留( ) 窒.息( )匍匐..( )耸.立( )阴霾.( )余暇.( )2、解词。
砭骨: 履践: 崔巍: 阴霾:养精蓄锐: 二、【课堂学习】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2、找出文章中让你感动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在文章中批注)3、找出文中环境的描写的句子,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中标注。
三、【课堂检测】 1、成语填空养精蓄( ) 斩钉( )铁 异口同( ) 齐心( )力勇往直( ) 步( )艰难 头( )眼花 腰( )背痛 2、课文内容填空 ①即使有( )的体格,( )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 )的大风雪,神经不敢( )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 )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②他们的四肢更加( )了,他们的行动更加( )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四、【拓展延伸】眨眼功夫,老董被冲到了二百米开外的大转弯处,远远望去,他似乎停在了岸边,好久不见动弹。
站在沙洲上的李岚急得哭了起来,李旗大姐不知所措地一个劲喊“怎么办”。
我二话没说,卸下背包,脱去衣裤,借着助跑的力量扑向激流,挣扎着向对岸游去,激流将我向下冲了十几米,我第一次努力试图抓住对岸凸出的大石头, 由于石头太光滑, 未能奏效. 激流又将我裹下了十几米, 经第二次努力我死死抓住一凸出的石角,爬上了对岸.我上岸后,急速地向老董停留地点跑去,到跟前才发现, 老董并不是在岸边,而是在一支流河道的内侧, 他只是抱住了一块大石头停了下来, 此刻, 他正拖着沉重的背包往河道内侧的沙舟岛上靠. 老董登陆的沙舟不足20平方米, 远远看去, 他正在寒风中, 颤颤巍巍地整理背包, 我拼命打手势呼喊,他也不理睬. 此时老董在近零度的水中已侵泡了十几分钟,体温已下降了许多, 似乎都有点支持不住了, 他在沙舟上铺上防潮垫, 盖上浸透水的睡袋恢复体温. 对而岸上的我,也难忍寒冷的袭击,脱去湿淋淋的内衣,赤裸裸地趴在冰冷的卵石上避风, 这样我也坚持不了多久, 又爬起来沿着河床来回狂奔.李旗、邓辉、兮兮、胡禅、刘馨、杨华六人拉着手一字型地向河中走去。
推陈出新,进一步深化教学——《登上地球之巅2》教案思考与总结
《登上地球之巅2》教案思考与总结
推陈出新,是指将旧的事物推向一旁,让新的事物出现,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态度。
在教育教学中,由于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展,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
教师们应该在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中,积极探索教学新方式,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登上地球之巅2》教案,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们根据该教材的特点,采用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全球网络资源,将全球各地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知识环境中,收获更加丰富的知识体验。
该教材的教学方式不仅突破了地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也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开展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与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们应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方法的改进与优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登上地球之巅2》教案中,教师们需要对于全球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定向式学生教育和跨文化交流,让学生在更大的机会和更广泛的平台中备受荣耀。
《登上地球之巅2》教案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们应该始终秉持教学创新这一精神,带领学生不断深化知识和拓展视野,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引领教育教学的新浪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23.《登上地球之巅》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着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
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
到8?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
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
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________B.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________C.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________D.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________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排比)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夸张)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比喻、拟人)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
(夸张)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阅读一次难忘的远征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
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
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
“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
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
我们不得不停下来。
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
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
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
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
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
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
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
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
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
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
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
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
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实在无聊!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
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
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
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
“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
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
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
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袅袅()贪婪()幽邃()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巩固训练1?A消蔽B截精C倦及D刚锲2B3D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
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