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传播看沉默螺旋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热点传播看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重新阐述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了来自理论界和时代发展两方面的挑战。

沉默螺旋概念的阐述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情况,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即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沉默螺旋与网络传播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学者称:“沉默的螺旋随着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而衰退!”随后有传播学家、社会学专家也表达了不同观点。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网络不仅存在沉默的螺旋,并且所谓网络营销展业的发展壮大,依靠的恰恰是论坛、博客、微博、QQ等虚拟群体社区中普遍存在的“沉默的螺旋”。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海量信息、匿名传播、互动性强。这些特点打破了沉默螺旋赖以存在的基础,以传统媒体所主宰的大众社会,大众传媒是唯一信息渠道,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持反对意见的受众必然要承受付出一定代价的风险。而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这一切。所以说沉默的螺旋模式在网络中逐渐消解。但是不能够说不存在,比如说在论坛上进行的讨论,有的人不跟贴。这并不能够代表他沉默了,而是一种无声的反对。选择沉默恰恰说明了这种观点

大家并不认同或者毫无兴趣。这是一种变相的沉默螺旋模式。

舟曲泥石流爆发的第一条信息,是通过新浪微薄告知人

们,人们持有自己的太俗,事件发生,人们并没有进行大肆的

抨击,只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转发与关注,但是在微博上迅

速转发,可能导致相关政府没有办法覆盖信息只能见真实的信

息发布。另外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27日在中国广州举

办的亚运会,也通过现在的网络进行快速有效地传播,人们纷

纷转发自己关注的亚运会信息,亚运会期间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转发信息,在新浪微薄的热门话题一度是排行第一。

互联网络带来的传播方式及受众心理的改变,必然引起传统的传播理论的改变,但我们并不能因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的产生就否定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引起的人们的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突发式的,而是与原有的生活及思维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的,而且技术理论上的可能并不能代表现实实践中的可能。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相关论述

在沉默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论述,主要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坚持“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传播。首先个人在网络中表现得更为大胆,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他个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不可能被孤立起来。其次,传播的公开性与否并不是由使用的媒介来决定,而是由传播对象来决定。这样就不会必然得出网络上的意见表达是公开的还是非公开的。最后,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会发展起相应的群众与群体规范来,这种群体规范必然对其成员产生于现实中类似的压力与社会孤立恐惧感。现今网路流行的人肉搜索,网友在公布被寻找人的外貌长相后,可以再一分钟内查到他的身份证信息,10分钟内将被寻找者的家庭情况,家人状况公布,速度十分惊人。

第二,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因为由于网络上的传播交流载体是打印的文字,既没有面对面人际传播的表情等直接接触的阻碍,也没有大众传播声音和图像的影响,所以网上交流使人们无须留名留姓,无须自报家底,无论是你胡言乱语,还是直抒胸意,都没有人干涉你,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说,到底他说的是真是假。还有的原因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可以随意发表自已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他们无需对自已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表达自已的异议”的情形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第三,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仍然发挥作用,只是作用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而且,受众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因此,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