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唐诗鉴赏《许浑诗鉴赏》

合集下载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谓水流。

译文:登上高高的城楼,引动了万里乡关愁思。

望芦苇青青柳依依,仿佛江南水乡景致。

溪上云起夕阳返照楼阁,楼头风狂预示着山雨将至。

苍茫暮色中,归鸟飞向荒芜的秦苑遗址。

寒蝉在枯黄的树叶间哀鸣,汉宫废墟上秋风低回声嘶。

行人啊,休提起,当年咸阳的旧事。

从古到今一切过往的历史,都已随着滔滔的渭水消逝。

鉴赏: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可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巧用数字,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

诗人凭栏眺望,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

"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络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登时沐浴在凄风之中。

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衰败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诗译文及赏析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诗译文及赏析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诗译文及赏析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许浑第一次从故乡润州丹阳去长安,途经潼关夜宿驿楼时,有感于潼关险要山势和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色而作的。

它再现了诗人在出仕为官和眷恋归隐山林过渔樵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作者: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注解阙:宫阙,指长安城。

萧萧:形容风吹叶动的声音。

长亭: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

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太华:华山。

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树色随山迥(jiǒng):一作“树色随关迥”。

迥,远,此处有“向远处延伸”之意。

帝乡:京都。

指长安。

犹自梦渔樵:是说自己还留恋着砍柴钓鱼的隐居生活。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翻译在枫叶沙沙作响深秋傍晚,夜宿潼关驿楼要以飘香的美酒相伴。

远处,华山上残云缭绕,中条山上疏雨飘落。

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伸伸向远方,黄河奔流入海的涛声在远远地回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的京城长安了,我还梦想着回故乡去过砍柴钓鱼的渔樵生活。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韵译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

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

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评析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

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

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

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金陵怀古》许浑唐诗鉴赏

《金陵怀古》许浑唐诗鉴赏

《金陵怀古》许浑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

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原文】金陵怀古1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释】金陵:古邑名。

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 )灭越后设置。

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

歌残:歌声将尽。

残,一作“愁”,又作“翻”。

王气:指王朝的气运。

景阳:南朝宫名。

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

兵合:兵马会集。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戍:一作为“画”。

“景阳”句:一作“景阳钟动曙楼空”。

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

一作“楸梧”。

冢(zh o ng ):坟禾黍:禾与黍。

泛指粮食作物。

语本《诗经;王风;黍离》小序: 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

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江豚:即江猪。

水中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

吹浪:推动波浪。

英雄:这里指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

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白话译文】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许诨诗词鉴赏

许诨诗词鉴赏

许诨诗词鉴赏许浑简介: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

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开成元年受卢钧邀请,赴南海幕府,后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

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

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旅夜怀远客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2.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解答:1.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

(“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2.“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

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

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

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

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途经秦始皇墓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

1.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境遇的无限感慨

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境遇的无限感慨

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境遇的无限感慨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是一首深具情感和意境的咏史怀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遗迹的感怀,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境遇的无限感慨。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将要到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2、注释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三、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许浑任监察御史时。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写诗人登咸阳城阁楼眺望远方风景之所思所慨。

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而历代流传以“咸阳城东楼”为题更为广泛。

周汝昌主张“西楼”,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诗云“一上高城万里愁”。

“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也。

许浑青年时代由家赴京应试,多次名落孙山,利用间隙一游咸阳,是很自然的事。

“万里愁”,谓其离家之后,功名无望,不免忧愁也。

离家既远,又数上不第,秋晚登临,自不免有岁月蹉跎,老大徒伤的慨叹。

许浑的诗歌代表作鉴赏

许浑的诗歌代表作鉴赏

许浑的诗歌代表作鉴赏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

我在此整理了许浑的诗歌代表作,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许浑的诗歌代表作11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唐代〕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2谢亭送别许浑〔唐代〕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许浑〔唐代〕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

“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许浑的诗歌代表作21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此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

许浑诗歌鉴赏(精校WORD版)

许浑诗歌鉴赏(精校WORD版)

许浑诗歌鉴赏许浑诗歌鉴赏太子头上的许浑诗歌鉴赏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陈志明)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许浑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如果不看诗题,上面这首许浑的绝句会被看作一首写景诗。

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

《早秋》许浑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早秋》许浑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早秋》许浑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早秋》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528卷第5首诗。

此诗描绘初秋景色。

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作品原文:早秋作者: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作品注解:遥夜:长夜。

泛:指弹奏。

瑟:一种弦乐器。

西风:秋风。

翠萝:青萝。

萤:萤火虫。

金河:即银河。

金:一作“银”。

晓:破晓。

还密:尚未凋零。

淮南一叶: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唐人诗据此引申为“一叶落知天下秋”。

洞庭波:《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此句一作“自觉老烟波。

”白话译文:作品汉译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间吹起了西风。

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草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

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更显得分外清晰。

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波浪涌起。

作品韵译1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像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作品韵译2长夜飘荡着清幽的瑟声,青萝丛中西风渐起。

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寒凉的露水上,早归的鸿雁掠过空中的银河。

天亮之后.看到高大的树木仍很浓密,晴日里远山显得更为多重。

想起《淮南子》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成句,自然会感觉到洞庭湖也扬起了波涛。

作品鉴赏:前四句写夜间景象。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遥”字写出秋夜的特点,夏季昼长夜短,进入秋天,就变成昼短夜长了。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9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答案】B【解析】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

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

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评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评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评析原文:《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评析:此诗的题目一作《咸阳城东楼》,但第三句写到日落,当是“西楼晚眺”之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

咸阳是秦汉两朝的都城,至唐代许浑登临咸阳城楼时,古都的繁盛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

本篇通过对昔日曾是秦宫汉苑地方的荒凉景象的描绘,曲折地抒写了对唐王朝江河日下的殷忧。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情景交融,富于象征意味,更是古来传诵不衰的名句。

首联开门见山,正面着题,交待了登楼之事与登临送目的所见所感。

“万里愁”兼指登楼所见的辽远与引起的愁思之无边无际。

“一”与“万”在句中自对,一上高楼即生万里之愁,当与登临所见有关。

首先闯入诗人开阔的视野、令他怆然动怀的是什么呢?次句似答非答。

“蒹葭”即芦苇,时已入秋,正缀着白的花:“杨柳”于此时即将掉叶,但仍垂着绿的枝。

“汀洲”,原指水中小洲,这里泛指河网地带。

诗人登楼,本意是为了辨认一下故都的容颜,谁知见到的竟是水乡一样的景象:白苇、绿柳,莽莽苍苍。

这怎能不引起他的无边惆怅呢?唐代的另一位诗人刘沧在七律《咸阳怀古》诗的开头说:“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凉感废兴。

” “感废兴”,这正是许浑在首联中所要抒写而未予明言的感情。

诗人一望而生愁,怀愁而再望,耳目所接,无不使他愁牵恨惹,更其不堪。

颔联从天气变化方面写景。

“溪云”句下自注:“(咸阳城)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可知诗人此时已收回远目,看到了云从溪头升起,日向阁后沉下。

这一“起”、一“沉”,暮色定然愈加浓重了。

从愈吹愈紧的山风中,诗人又觉出山雨即将来临。

暮色渐浓而山雨将至,这样的环境气氛,无疑更增添了诗人伤感的成分。

颈联接写望中的“秦苑”、“汉宫”景色。

“秦苑夕”与“汉宫秋”在诗中互文见义,两句的意思是:秋天傍晚,在当年秦汉宫苑的地方,如今却只见鸟儿飞下绿色的杂草丛中,听到的只是黄叶树间传出的声声蝉鸣。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咸阳城东楼作品原文咸阳城东楼⑴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⑵。

溪云初起日沉阁⑶,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⑷。

行人莫问当年事⑸,故国东来渭水流⑹。

[1]咸阳城东楼注释译文编辑咸阳城东楼词句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溪, 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1][2]咸阳城东楼白话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2]咸阳城东楼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 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这首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

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塞下曲》原文唐代: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译文及注释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

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塞下曲》鉴赏“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

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

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

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

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

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

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

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

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

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

赏析唐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赏析唐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赏析唐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朝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以红叶与黄花为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

这里的红叶象征着秋天,黄花则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氛围。

第二句“碧云天净楚江宽”,诗人用“碧云天净”来形容天空的清澈,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而“楚江宽”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三句“楼前流水何时返”,诗人用楼前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流水是一个永恒的意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四句“风起白苹满船帆”,诗人用“风起白苹”来描
绘船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白苹象征着漂泊不定,这里暗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迷茫和担忧。

最后一句“唯有长江天际流”,诗人借用长江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长江象征着历史长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全唐诗录对许浑诗歌的选录特色

全唐诗录对许浑诗歌的选录特色

全唐诗录对许浑诗歌的选录特色
许浑是唐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激昂、奔放著称,反映了唐代士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全唐诗》收录了许浑的50首诗歌,选录特色如下:
反映时代变革和士族生活:许浑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世到衰亡的历史变革和士族的生活境遇。

例如《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了“北固楼中夜深更漏打,初三巳时,梦到李白”的情景,表现出了士族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意境奇特,意象生动:许浑的诗歌意境奇特,常常使用大胆的意象和形象化的比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少年行》中写道:“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将女子的居所与横塘景象相比较,表现出对于少女清丽的描绘。

豪放、激昂、奔放:许浑的诗歌以豪放、激昂、奔放著称,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常常使用平仄搭配,富有韵律美。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一个充满音乐感和节奏感的诗句。

总之,《全唐诗》对许浑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精选,这些诗歌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时代精神。

唐朝文学家许浑的诗词阅读

唐朝文学家许浑的诗词阅读

唐朝文学家许浑的诗词阅读唐朝文学家许浑的篇一《途经秦始皇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

其古诗全文如下: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翻译】一层层树木奔天直上,秦始皇的坟墓虎踞龙盘似地雄峙高耸。

哪怕你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你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

两个人的坟墓同样矗立在青山上,又同样被覆盖在秋草丛中。

过路的人们却只参拜汉文帝陵墓,就象对着他一样作揖打躬。

《学仙》作者为当代文学家许浑。

其古诗全文如下:心期仙诀意无穷,采画云车起寿宫。

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

《姑苏怀古》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许浑。

其古诗全文如下:宫馆余基辍桌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

其古诗全文如下: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龙阙楚江头。

【翻译】当年一起在吴地一起聊天谈心的日子很是让人怀念,那是枫叶飘飘,芦花瑟瑟,我们共同乘着一叶扁舟。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还是要分开,像浮云一样飘荡,同时还经历着无法预料的宦海沉浮,只有水的命运是不变的,还在静静地向东流淌。

喝完一杯酒,青山苍苍,已是日暮黄昏,再看看你们从千里之外寄来的书信,想起现在木叶将落,又是深秋。

为什么我经常想你们还是不能够见到呢,能做的只有遥望,想象着你们所在的京师和洛阳应该就在这茫茫长江的尽头吧!《再游姑苏玉芝观》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

其古诗全文如下: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

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

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唐朝文学家许浑的诗词篇二《咸阳城东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朝代】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纪,故国东来渭水流。

【节奏区分】一上高城溪云初起鸟下绿芜行人莫问/ 万里愁,蒹葭杨柳/ 日沉阁,山雨欲来/ 秦苑夕,蝉鸣黄叶/ 当年纪,故国东来/ 似汀洲。

/ 风满楼。

/ 汉宫秋。

/ 渭水流。

【说明】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朝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土。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着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从古到今征人游子,也包含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日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恰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才浮起在溪水边上,斜阳已经沉落楼阁后边。

山雨马上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芜。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荣盛事,国都仍旧,只见渭水不断东流。

【主题思想】《咸阳城东楼》是唐朝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动,又以绿芜、黄叶来衬着,勾画出一个冷清悲凉的境界,借秦苑、汉宫的荒弃,抒发了对家国衰落的无穷感触。

全诗情形交融,景中寓情,诗人经过对光景的描绘,给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表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表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虑。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凄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无题【作者】李商隐【朝代】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全)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及备考集锦

(全)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及备考集锦

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及备考集锦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词句注释】1.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2.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3.“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B)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D.田园诗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分析:D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3.对《咸阳城东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注释中提及许浑是江南人,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B.颔联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许浑《咸阳城东楼》深度解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深度解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深度解析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唐代诗人。

咸阳城东楼,此楼位于咸阳城区东门外,上下共五层,下三层为砖石结构,上两层为木结构。

这首诗就是作者登上此楼远望,有感而作。

诗的前两句写楼高,三四句写景,五六句写人,七八句写感慨,语言精练,通俗流畅,音律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咸阳城东楼》全诗为: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49年(大中三年),当时许浑任监察御史,行旅在咸阳城东楼上,有感于乱世而作。

首联扣题,抒写诗人登楼的感慨。

诗人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俯瞰四野,只见一片萧条冷落,不由得涌起万里愁思。

诗人用“一上”二字,突出了登楼的艰难,也表现出诗人的愁思之深广。

颔联两句紧承前联,继续渲染登楼时的景物。

“蒹葭杨柳”,点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这些景物与诗人的愁思有着直接的关联。

“汀洲”,指的是沙洲。

诗人用“似汀洲”三字,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物与家乡江南的类似之处,这也是引发诗人乡愁的重要原因。

颈联转写诗人的听觉感受。

诗人写到,溪云刚刚在天边升起,还没有落下去,日光已经沉入了楼阁之后,说明天气变化得很快,风雨也即将来临。

这两句为下联的抒情铺垫,预示着一场风雨即将来临,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尾联以景收束。

诗人写到,夕照下的园苑中,草长鸟飞,黄叶纷飞,景色显得十分凄凉。

而宫中的秋蝉,也在不停地鸣叫着,这些景物与诗人的愁思相呼应,使得诗人的乡愁更加浓烈。

此诗首联扣题,开门见山,抒写诗人登楼的感慨。

诗人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俯瞰四野,只见一片萧条冷落,不由得涌起万里愁思。

诗人用“一上”二字,突出了登楼的艰难,也表现出诗人的愁思之深广。

颔联两句紧承前联,继续渲染登楼时的景物。

“蒹葭杨柳”,点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这些景物与诗人的愁思有着直接的关联。

“汀洲”,指的是沙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浑诗鉴赏生平简介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

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

大和六年(832)举进士。

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

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

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

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

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

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

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今存《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

诗人凭栏眺望,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

“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

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

秦汉兴亡之事,更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流逝的渭水了。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

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

另外,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姑苏怀古许浑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许浑诗鉴赏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峻工,人称姑苏台,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

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

本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

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

“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

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

“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情绪写得极真。

“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

这一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

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

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

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

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

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以各个意象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颈联使用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

“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

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是诗人对传统诗歌赋、比、兴手法的熟炼运用,又见出他对七律这一体裁的得心应手,可谓左右逢源,佳句迭出。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

“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谗言,迫子胥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

“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

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

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本诗以叙事起,以绘景结,中间两联以写实和象征兼用之笔承转首尾,使通篇圆转流畅,同时又以“独悲”二字统领全诗,在整个意境空间中灌注伤今悲古的悲怆凄凉之气,与其五律诗的“高华雄浑”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后人极推崇,宋人范晞文说:“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

”(《对床夜语》)可见许浑七律,在唐朝诗人中,是占有很高地位的,本诗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学仙(其二)许浑心期仙诀意无穷,采画云车起寿宫。

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

许浑诗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讽刺汉武帝学仙之愚妄。

首句谓汉武求仙之心甚切。

次句承之,极言其“意无穷”。

云车,绘饰云彩的车。

寿宫,奉神之宫。

《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拜少翁为文成将军,以客礼礼之。

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

”乃作画云气车。

同上又载,武帝“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

”此即“采画云车起寿宫”,谓武帝一心求仙而竟不惜劳民伤财。

三、四两句转笔点出主旨。

三山,《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入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茂陵,汉武帝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

两句谓三山终未寻得,而汉武墓木已拱矣。

“闻有”二字,悠谬其辞,盖耳听为虚,不言学仙愚妄而愚妄已见,寓冷隽嘲讽于轻描淡写之中,而显得委宛深沉,耐人寻味。

晚唐好几个皇帝热衷于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乃至于有服金丹中毒送命者,故而此诗虽咏汉武事,却实与晚唐诸帝密切关连,——用曲折婉转之笔,以唤醒痴愚,许是出之于诗人不便明言而又欲一吐为快之苦心吧!诗之架构可谓先扬后抑、抬高跌重。

一、二句前呼后应,极写汉武求仙之心切、行奢,似乎真能感动神仙度其升天;三、四句笔锋陡转,“闻有”——“未知”——墓木萧瑟,这一反跌之笔,使飘飘欲仙之汉武一下跌入黄泉,这振聋发聩垂戒无穷的神来之笔,措辞却隽不伤雅,因而全诗一扬一抑、一抬一跌,对比照鲜明,意味悠长,允称杰作。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诗鉴赏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道,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

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

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

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

“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切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脆利落。

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

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

骋目眺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

残云归岫,说明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渺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

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卷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

“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雨后思湖居许浑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

何处芙蓉落,南渠秋水香。

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

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切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

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

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慕名而来。

这类结尾,委婉得体,优游不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