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 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 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 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 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 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 生产过程。”
•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 科学本身的发展,“ 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 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 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 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 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 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 功于生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 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 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 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 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 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形成 •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 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 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 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 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 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 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 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 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 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 4.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 科学抽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 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 关键环节,它表现在科学术语、科学符号 与思想模型的使用中。
• 科学思维的形式主要有:
• 1.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概念思维是通过概 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形象思维是通 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
• (2)科学事实与科学概念相互循环—科学事 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同时科学事实 必须通过科学概念的描述才能成立。
• (3)现代科学讨论的科学事实并非全由感 觉器官发现,存在着理论预见在先,感官 感知在后的情况。
•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
• (1)个别性。科学事实必须是单称陈述或 命题
• (2)重复性。可重复检验,这是最根本的 特点


• 第二节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在我们 的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至 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 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可以在专心从事这项 事业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 一、科学的本质
• 1、什么是科学
• 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 观察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 留心意外的事件。科学史上有时意外观察 到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
• 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 感性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进行的,因此观察与实验须坚持客观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科学的观察是主体―仪器―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在微观领域中原则上不可能排除 仪器干扰,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仍然是必 须坚持的原则。
•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观 • (1)科学精神、科学思想 • 科学精神主要是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二、技术的定义
广义定义: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按 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 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 狭义定义: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 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 最终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三、技术的哲学思考
(二) 近现代技术哲学思想
1、技术乐观思想 1877年 德国的E·卡普 《技术哲学纲要》
2、技术理性思想
1897年 法国的A·埃斯比纳斯《技术的起源》 1954年 法国 J·埃吕尔 《技术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三)伪科学现象及危害
类型:
江湖术士型 商业骗子型 学术骗子型 政治骗子型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前期也叫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
(石里克、卡尔那普、罗素) 有意义的命题 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证伪

历史主义:a.库恩 范式 ; b.拉卡托斯 科学研究纲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推荐理由: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科研人员的必备观念。

作为石油特色鲜明的学校里的一名工科生,如果想在科技技术领域有所成就,必然涉及到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探寻。

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本章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思想指引,系统的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论,并对技术辩证性质给出了解答,这正是从事科研工作人员所必备的人文知识素养。

马克思主义社会技术观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从事科研工作起步阶段的研究生需要理性认清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解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技术输出和技术引进,才能解释在技术转移中的条件和限制。

2.认清技术的种种属性对于探寻科研大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课程之前,从没有这么认真的思考过技术本质如何,总是模模糊糊的对技术概念有些似有似无的认知。

课程给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认知世界,从此我知道了原来技术本质的奥秘有那么多。

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中立性和价值性等等。

经典的论断,至今言犹在耳:我们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迎头赶上,重点跟踪,有所突破,同时又要扎实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包括做好重要的及细小的技术改良。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近代科学对目的论的祛除,遮蔽了事物的意向结构,导致了技术中立论,并且技术中性论是有局限的。

3.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重要性日益突显。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逻辑实证主义
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 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 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 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 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 的统一。
社会与文化因素
2.社会建构论
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 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 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 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 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 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 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 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 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技术自主论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 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 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 代表。
技术进化论
多样性:
19世纪早期的转臂电动机的工作方式与瓦特 摇臂蒸汽机的转动方式是同一种模式:
延续性:
技术演化的选择机制
经济因素
军事因素
(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 (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
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
科学增长的试错法
1.出现问题(现有理论有不尽人意的 地方) 2.猜测各种理论或作假设 3.从各种假设或猜测的新理论中筛选 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论 4.新理论又被证伪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技术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观中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果。

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首先,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具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科技进步也为生产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掀起了新的生产革命。

科学技术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两种意义上的科学
“一种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或形式陈述,以 及由一定时间内被人们接受了的科学知识所构成 的理论和数据的一种集合。根据这种观点,科学 总是一种典型的完成了的产品,因为它出现在教 科书和论文中。”
另一种观点将科学理解为“由科学家们的活动或 行为构成”,即一种作为人类行为的科学。 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 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科学伦理和道德等学科的 研究对象。对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发展方针。
2.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什么是科学? 科学很独特吗? 作为知识科学与其它知识有何区别? 科学划界有何标准?
2.1 科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科学?
词源学考察:
➢ 中国: 科举(宋代陈亮,“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
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成立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 严格、精确、明晰
2.2 科学的特征
可检验性
—命题要在可控的条件下 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
—批判性 “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 至对最珍爱的理论都持某种 怀疑,盲目信仰某种理论不 是智力上的美德,而是智力 上的罪过。” ——拉卡托斯
2.2 科学的特征
可错性或可变性
2.1 科学的含义
➢ 英文中的“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 “静观的知识”。——与实践的知识相对立。 康德:“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
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包括自然科 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现在德语中依然保留着这层含义)
科学是与知识有关的,而作为知识系统,科学的陈述必须是 有根有据、是真的陈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 P1→TT→EE→P2。 科学从问题 (P1) 开始,经过试探性 理论 (TT) ,又经过批判性检验、 排除错误 (EE) ,进而提出新的问 题 (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 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 却否认了科学知识继承和积累.
•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 革命模式: •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 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 学……。 • 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 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 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 法等。 • 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 •
•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 究 • 1.技术自主论 • 2.社会建构论
•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 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 发展的直接动力 •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 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 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 的知识体系。 (4) 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武器和工具。
(5) 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 社会现象。
• “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 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 征”。 • 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 • 一种方法。
•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 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 势力之一。 • 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和贡献,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以及推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科技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一方面,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事业发展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文章也指出了在科技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的经验教训,展望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和运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其基本内容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生产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技术科学:将基础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得中间 环节;其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技术水平。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 技能、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 人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 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 合。
2021年3月12日星期五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2
• 技术的基本界定:
• 作为客体(object)的技术 • 作为知识(knowledge)的技术 • 作为活动(activity)的技术
2021年3月12日星期五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27
六、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 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能把物质生产过程 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运用于实 践的科学”
• 其次,也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 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科学家需要依靠 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
用、监制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有目的 的行为,是关于“如何做” 问题;关于“目 的”的概念并不出现在科学知识的理解之中。
• 评价标准:科学知识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 标就是“真”,但是技术的知识是讲究实用
的知识,是设计、建造、运转人工客体的知 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征。
2021年3月12日星期五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 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
2021年3月12日星期五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6
• 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
• 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 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 “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 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 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 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 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 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 量来加以利用”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 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 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 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 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 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 不同了。”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科学技术背景,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是学习、研究、评论和运用科 学技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自己学说的过 程中,一刻也没有离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评价,将科学技术的成就作为自己学 说的科学论证依据,同时赋予它们应有的哲学含义和社会意义。
马克思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 并做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用在他毕生的精力写作《资本 论》巨著的同时,从19世纪50年代中 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年中,一直坚持 研究数学。马克思深切地感到,离开 必要的数学分析,就无法把经济规律 揭示出来,也无法把经济规律表达清 楚。他的长达一千多页的数学手稿, 便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研究 了初等数学及其发展史、微积分发展 史。通过这些研究,马克思找到了揭 示经济规律的数学分析方法,使得他 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从基本理论到表述 方式都具有一种极大的科学严密性。
(五)进行了科学研究方面的指导。
对于进行科学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指出:“正如 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总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
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 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
厦的各层住室。”这是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科学研究不是随心 所欲的,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早已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科学的 道路并不都是铺满鲜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地勇敢攀登。对此, 马克思引证了培根的话:“一个人,如果凭着真正的无穷的智慧,不急于下结 论,逐步向前, 逐个地攻破那些像高山一样横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障碍,那他 就必定能达到科学的顶峰,臵身于幽雅的环境、新鲜的空气中,这里大自然的 美景全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沿着倾斜的小路,可以从这里下达实践中最细小 的环节。”
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 而且越来越是对 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 为,在多种社会因素中,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 践基础。
(四)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研究既是科学家个人的事情,又是社会的事情。科学 研究者“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劳动”,他不可以游离于社 会之外。正因为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所 以它必定对社会具有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科 学的社会作用,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社会所 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 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 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相结合, 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 命。
第二节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 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 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 和相互联系。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 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 自然科学与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是预见性方面的区别。科学以认识自 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 可预见性,即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 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 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 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按照预定的 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 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 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 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 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生产过 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 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 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在机器体系中, 资本对活劳动的占有已经成为直接的现实。这表现在:一方面, 从科学中得出的力学规律、化学规律等已直接得到应用,从而 使机器能够完成以前由工人来完成的那些劳动。所以马克思说: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 用力学、化学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8]另一方面,机器体系本身也提供了大量的手段, 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正如马克思 所指出的:“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 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 二、技术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 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 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康德、拉普拉斯的 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 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 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 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 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二)揭示了科技的本质和属性。 科学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 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 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科学当然要遵 循自然界的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只能受到自然界的 惩罚。恩格斯早就告诫:“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 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六)提出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起着导引、规范科学研究进展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科学观, 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见解。 首先,关于科学的评价标准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一种科学只能在 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这里指出了数学是 各个学科发展的共同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 把科学 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 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 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最后,马克思借用但丁的诗句说道: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 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 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32]马克思和恩格 斯看到,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孤独的,科学家更需要毅力、勇气,才能步 入“地狱的入口”,持之以恒地走好自己的路。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 不仅与当时科学本身 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哲学,特别是 辩证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辩证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 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 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也是一个历史范 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历史 现象。所以,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考 察, 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 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标志着辩证唯物科学观的建立。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 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 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他们打破了传统的 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 指出:“历史可以 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 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 相互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讲的“自然史”,是指 自然科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 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三)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 科学是在社会环境的制约下发展
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中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前进的推动力。 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 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 那么科学却在更大 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科学观就是人们对科学的基本观点。科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科学本身发展的 结果,又离不开正确的历史哲学观的指导。 ( 一)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 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促 进了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快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原来 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一些以研究事物的发展过 程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学和有机化学等建立和发展起来。 这些新生的学科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学说”, 即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相继问世,把自然科学 的地位推向历史的高峰。同时,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 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科学技 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 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 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