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能正确判断各种现象所属的变化类型。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进行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的生锈、烧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设计
物质的性质包括哪两种?它们的定义是什么?
【板书】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等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
举例:(1)酒精燃烧 酒精能燃烧
(2)水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水结成冰
实验演示:
实验1-3:水的沸腾实验1-4:研磨胆矾
学生填写表格: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1-2
总结: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提问: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分别伴随什么现象?(看课本)
化学变化常见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难点:化学变化的判断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
PPt教案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导入】
大千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各种物质有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例举生活中物质发生的变化)
【板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序号
变化前
变化后
变化前后
发生的变化
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组长审核
教务处审核
教学目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量1个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来辨别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并分别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完全是陌生的,只有通过一些实验这种外观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实验现象来调动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目的:
1、学会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

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而能区别两种变化,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由变化引出性质,不同的变化是由不同的性质决定的,物理变化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化学变化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掌握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由学生来分析归纳,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两种变化的区别,两种性质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数
共 1 课时,本节是第 1 课时




课程导入: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对应找出课本中的变化和性质,并加以区分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2.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3.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4.物质变化的分类5.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提问:这些物品有哪些共同点?2.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形态、结构、性质等方面的改变。

(2)讲解物质的性质: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特性。

3.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相互转化:固态→液态:熔化液态→气态:汽化气态→液态:凝结液态→固态:凝固4.举例讲解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1)物理变化:水的蒸发、冰的融化、纸张的燃烧等。

(2)化学变化:铁生锈、食物变质、火药爆炸等。

5.讲解物质变化的分类(1)物理变化:物质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改变,但不产生新物质。

(2)化学变化:物质在性质上发生改变,产生新物质。

6.讲解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1)物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污染、资源浪费等。

(2)如何减少物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等。

7.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8.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物质变化的更多例子。

(2)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五、板书设计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形态、结构、性质的改变(2)物质的性质:特定条件下的固有特性2.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1)固态、液态、气态(2)相互转化:熔化、汽化、凝结、凝固3.物质变化的分类(1)物理变化:形态、结构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2)化学变化:性质的改变,产生新物质4.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1)影响:污染、资源浪费(2)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2.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条件的理解3.物质变化分类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哪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学生:冰融化了,水沸腾了,铁生锈了……二、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1)教师:很好,那么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有的东西看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有的就变成了其他的东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铁生锈、烧碱溶解等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铁生锈、烧碱溶解等,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2.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内在联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2.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3.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铁的生锈与防锈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配探究任务,如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旨在通过详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5)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5)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5)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5)
三、评价分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

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

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考验教师应变能力。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分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第二章: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2.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和分组实验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利用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5.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六章:固液气体物质的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变化特点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7.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判断条件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八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和计算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8.2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利用练习题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第九章: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中和滴定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0.2 教学内容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0.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十一章: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1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区别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生活中的化学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3.2 教学内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十四章:实验安全与环保让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14.2 教学内容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1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教案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教案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记下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的探究。

假设1: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蜡油。

假设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提问】假设1成立吗?为什么?【教师提示】蜡油凝固后为固态,明显少于原来的量,因此一定有其他的物质生成,假设1不成立。

【提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假设2是否成立?【讲解】检验产物的方案。

【演示】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引导学生得出假设2的结论。

【提问】降雪的形成和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中抓住关键点的能力。

通过熟悉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新课一、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堂小练习巩固】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烂记忆。

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麦磨成面3.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烟花绽放D.木已成舟4.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食物的消化过程B.人的呼吸C.用煤气作燃料做菜D.水在冰箱里结冰【小结】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哪一个更精彩?为什么?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引入】物质能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什么性质?二、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举例】蜡烛的燃烧——可燃性(其他:氧化性、还原性)(二)物理性质: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但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尚需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容易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性质:如燃烧、腐蚀、氧化、还原等。
3.实践应用:讲解如何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际问题,如灭火器的原理、铁生锈的原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针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性质的应用等方面,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4.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

合作探究探究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1)有几种物质生成(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4.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变化。

二、教学重点1.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2.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2.实验中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复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并解释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如何与化学变化有关。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通过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变化。

例如,酸与碱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讨论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4. 深化理解(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其变化方式的?–为什么物质的性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为什么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不可逆转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给予指导。

5. 拓展应用(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实际例子,让他们分析物质的变化类型和性质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6.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澄清。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1. 导入2. 概念讲解3. 实验探究4. 深化理解5. 拓展应用6. 归纳总结7.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性质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3.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在反应过程中的微观粒子变化。
2.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伴随的能量变化,理解吸热、放热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4.请学生结合所学,谈谈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益处和潜在风险。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家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烹饪、清洁等,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内容要求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
3.家长参与作业时,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增进亲子关系。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实验: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如铁生锈、燃烧蜡烛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质变化现象。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本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物质变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合作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

教学内容:1. 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变化的了解。

2. 讲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3. 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 引导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第二章:物理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物理变化常见的例子。

教学内容:1. 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物理变化常见的例子:融化、凝固、扩散、挥发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举例法:给出物理变化的常见例子。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讲解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3. 给出物理变化的常见例子。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物理变化。

第三章: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变化常见的例子。

教学内容:1. 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变化常见的例子:燃烧、腐败、酸碱反应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举例法:给出化学变化的常见例子。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3. 给出化学变化的常见例子。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化学变化。

第四章:物质变化的判断教学目标:1. 能够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 掌握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2. 练习判断物质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2. 练习法:进行判断物质变化的练习。

教学步骤:1. 回顾前两章的内容。

2. 讲解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3. 进行判断物质变化的练习。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物质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利用概念初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钢铁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我们上学所骑的自行车的某些部件就是由钢铁制成的,而用久了的自行车表面会有一层红色的锈迹。

从钢铁到崭新的自行车再到锈迹斑斑的自行车,钢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点呢?二、推进新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颜色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将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提出问题]实验1-1(1)和实验1-1(2)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总结]这两个变化中的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均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提出问题]实验1-1(3)和实验1-1(4)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总结]这两个变化中均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吗?[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等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特别提醒]在化学变化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往往还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含义。

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定义和类型。

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意义。

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性质的含义。

介绍物质性质的分类,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

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知识。

第二章:物质变化的类型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2.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其他类型的物质变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变化的类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4. 教学步骤:回顾物质变化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通过实验和实例,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类型的物质变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不同类型物质变化的例子和特点。

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类型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布置实验报告,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分类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性质。

2. 教学内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其他类型的物质性质,如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性质的分类。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质性质。

4. 教学步骤:回顾物质性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5.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推理、分析能力,但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物质三态变化及其特点的掌握;
-物质化学性质的认知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性质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但在高中阶段,需要对物质的深层次变化和性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许多学生可能对这一转变感到不适应。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变化现象,但往往缺乏科学的认识,容易将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物质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物质化学性质及实验操作;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图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绪言设计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只是一些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课时分配:1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搜集、展示和演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教具准备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浓氨水、浓盐酸、集气瓶、玻璃片等用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导入二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第5页图片(小猫)、图9及图10,这些精美的图片所展现的事实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科学,领略化学世界的魅力。

推进新课[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

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可以说些什么呢?[回答]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洗净了别人,把脏东西留给自己。

”英语老师说,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水是生命之源)。

物理老师说,水的沸点是100 ℃。

历史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水里。

[思考]作为化学老师,肯定要说化学学科关于水的一些知识。

要说出化学的特点,又能与水有联系就必须了解化学,研究化学。

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呢?[回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简单介绍化学的发展史。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2.原子、分子论的理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

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过渡]化学的发展史中记载了很多发明和创新,同时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化学家,如居里夫人、拉瓦锡等。

同学们可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了解到更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建设起来的化学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分析]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可制造出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书上讲的超导体、记忆金属等;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与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投影展示][思考]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你知道有哪些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举例]白色垃圾;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污染空气;臭氧层空洞。

[分析]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

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造福人类打好基础。

[提问]如何能学好化学呢?[回答]要学好化学,就要上课认真听讲,要积极思考、认真完成化学作业,一定要养成不懂就问、多质疑、多思考的好习惯。

并且课后要多归纳、多总结。

[结论]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动脑——思考、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好化学……[课堂练习]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开发新能源B.合成新药物C.设计电脑程序D.防止环境污染2.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3.某班组织了以“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吗?”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是“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反方观点是“环境污染不全是化学惹的祸”。

下列各项不能成为反方观点论据的是()A.病菌导致流感B.汽车鸣笛产生噪音C.燃放鞭炮形成烟雾D.电磁辐射引发白血病答案:1.C 2.D 3.C[课堂小结]化学科学是极富魅力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希望同学们勇敢地跨入化学科学的殿堂,积极进取,努力学好化学。

板书设计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布置作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畅谈你心中的化学。

教学反思本课题是学生开始学化学的第一课,上好这节启蒙课对学生以后学好化学起着一定的关键作用,这节课很好地点燃了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对于化学史的介绍,生动、形象、全面。

在以后学习中还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得以保持。

备课资料纳米科技纳米科学与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0.1 nm到100 nm之间)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科学和技术。

它使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

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最早提出纳米尺度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专家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P.Feynman。

1959年末,他预言,化学将变成根据人们的意愿逐个地准确放置原子的问题。

在那次演讲中,他还提到,当2000年人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他们会为直到1959年才有人想到直接用原子、分子来制造机器而感到惊讶。

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80年代初出现的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微观表征和操纵技术,对纳米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与第五届国际STM学术会议同时举办(实际上是一个会议有两个名称),《Nanotechnology》和《Nanobiology》两种国际性专业期刊也在同年相继问世。

这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纳米科技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与纳米制造、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以及原子、分子操纵和表征等领域。

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研究单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揭示在纳米尺度上的新现象、新效应是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前沿方向。

近年来,纳米科技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例如惠普公司利用STM,通过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地获得了锗原子在硅表面形成的“金字塔”形的量子点,该量子点在基底上的跨度只有10 nm,高度只有1.5 nm。

IBM公司在铜单晶的表面,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针尖逐个地将48个铁原子排列成半径为7.3 nm的圆形栅栏。

铜表面的电子气遇到铁原子时,就会被局部反射回去。

做此栅栏的目的就是要试图捕获或将一些电子限制在圆形结构中,迫使这些电子进入“量子”态。

这个实验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微观体系量子现象的微小实验室。

1959年,费曼博士所作的“化学将变成根据人们的意愿逐个地准确放置原子的问题”的预言,现在已经实现。

科学家利用STM将18个铯原子和18个碘原子拖放在一起。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最近成功地将CO分子和Fe原子组合起来,形成FeCO和Fe(CO)2分子。

实验温度为-260 ℃。

这项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化学键的性质,还有助于制造更为复杂的分子。

这些成就表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纳米科技走向实用化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据估计纳米技术现在的发展水平只相当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水平。

人们研究纳米尺度基本现象的工具和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水平还只是非常初步的。

要想实现纳米技术的最终目的,尚有很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解答,包括对分子组织的理解、如何构造量子器件、复杂的纳米结构系统是如何运作的等等。

只有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很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形成一项具体的纳米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设计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于化学及其学科特点和应用并不太熟悉。

教科书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实验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知道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

3.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常用基本操作。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发光、放热等),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物理为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仪器、手段和方法,来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控制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一些物理学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