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始于观察”和“是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两个相反命题的分析

合集下载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摘要:对于科学研究的起点,历史上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科学研究;观察;问题;机会一、引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科教兴国”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方针。

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且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推进科技的蓬勃发展。

科学家们把是否善于提出问题看作是科研工作者科学训练方面的一种最重要的素养。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认为,作为一个学生要会解答习题,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则要会提出问题。

这也代表了当前学界的普遍观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因为在这段时期,实验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功,所以他们认为科学始于观察,来自观察。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问题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然而, 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起点观。

那么,科学研究究竟是始于什么呢?观察、问题或者是机会?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把观察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无法回答“究竟要观察什么”的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又称为波普尔理论[1],即P1→TT→EE→P2其中,P1是问题,TT是试探性的理论,就是假设;EE是证伪,消除谬论;P2是最后产生的新问题。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基础
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观察=
物理过程+心理过程?
图像
样式语境
客观的感受对象客观的感受对象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观察=
物理过程+心理过程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是可错的
•那么这种概括合理吗?
诉诸逻辑诉诸经验
诉诸逻辑
•前提•结论•前提•结论
诉诸经验
可能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归纳原理的合理性无法得到辩护
观察=
物理过程+心理过程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是可错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

《自然辩证法题目》C1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

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的总称。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①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

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②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性的论文,但是从始至终作者的论述都是相当的严密的。

作者从最核心的问题出发来引出接下来的所有的论证:“一种理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称为科学的,”或者“一种理论的科学性质或者科学地位有没有标准,” 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它转化到了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上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三个其他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弗洛伊德的精作者从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对比上来引出自己的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具体的说就是: 《科学:猜想与反驳》读书笔记作业里的题目是《猜想与反驳》,包括了猜想和反驳两大部分,但是,事实上我发现对我而言读完整部的书可能得n年(当然了n不会小于0.5)。

另外一个更为现实的事是我不可能在半年之后或是更久之后来提交这份作业了,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篇,也就是大约全书的二十分之一了。

短短的十八页,我读了两个星期依然没怎么明晰的理解,所以说我在这里只能说是读书笔记。

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性的论文,但是从始至终作者的论述都是相当的严密的。

作者从最核心的问题出发来引出接下来的所有的论证:“一种理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称为科学的,”或者“一种理论的科学性质或者科学地位有没有标准,” 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它转化到了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上了。

作者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三个其他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对比上来引出自己的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具体的说就是: (1)差不多任何理论我们都很容易为它找到确证或证实——如果我们寻找确证的话。

(2)只有当确证是担风险的预言所得的结果,就是说,只有当未经这个理论的启示就已经预期一个和这个理论不相容的事件——一个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事件时,确证才算得上确证。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自然辩证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自然辩证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一科学知识的构成二科学认识的起点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一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1、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渗透着理论系统性相对独立性科学事实的作用: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2、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定律的特征: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简明性特征科学定律的作用: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3、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科学假说的来源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可预测性原则科学假说的检验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⑶证实与证伪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检验中的复杂性不能完全证实——确证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⑷判决性实验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4、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结构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全面系统性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逻辑完备性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预见性科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已知;而且还能够预见未知;对未知事物的状况做出符合逻辑的预言..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选择: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科学理论中挑选出更佳的理论的过程..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假说检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假说检验主要涉及假说与观察事实是否一致、内在逻辑是否自洽..理论评价则要研究假说、观察事实和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理论的评价的标准:1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科学理论的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事物的运动规律;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结论应该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2相容性评价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是科学家拒斥轻率的理论;抵制伪科学的重要手段3逻辑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是指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自相矛盾..4简单性评价——美学原则这是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的要求;即:基础的逻辑简单性..5理论的预见性一个好的科学理论不仅应当有尽可能大的解释力;还应有尽可能大的预见力..科学家个人对理论选择的影响A、科学家个人心理偏好影响着对新理论的接受和拒斥B、科学家的权威、声望和社会地位影响着对新理论的接受和拒斥C、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影响着对新理论的接受和拒斥科学知识的构成部分间的辩证关系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度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二科学认识的起点科学的起点究竟是什么呢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波普尔—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科学始于问题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不矛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1、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时代性科学问题的构成三个基本要素:问题的指向、研究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应答域:在问题的研究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领域中..科学问题的来源: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矛盾产生的问题科学理论内部逻辑矛盾而产生的问题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从社会需求中提出问题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回答问题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决问题通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三科学事实的获取1、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特点:感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2、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的特点和作用A、可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B、可以强化对象及其条件C、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D、可重复性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独立于理论之外的纯粹的观察培根理论依赖于观察;观察独立于理论观察渗透理论库恩波普尔观察并不等于感官的感觉图象;不单纯是生理活动..观察陈述依赖理论..精确、明晰的理论是精确观察陈述的先决条件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和“加工改造”作用“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辩证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主张观察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可重复性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严谨、求实的态度四、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一科学理论的积累进步模式古代归纳主义: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经验的积累科学发展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惠威尔把科学进化比作“支流汇入成江河”;科学就是把以前的成就逐步并入新理论而进步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断朝前发展的;得到证实的科学理论不断积累的过程就是科学的发展史..以上两者都主张:科学发展主要通过归纳法的归并;使知识不断积累或增加来实现的——是一幅科学进化的静态图景;表明科学发展是一个平缓的、渐进的、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经验——理论——经验… …对科学理论积累进步模式的评价合理性科学理论的积累进步模式;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图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符合人类自然认识不断发展这个“宏观”事实揭示了这个发展的“微观”机制——在证实中不断积累的事实..局限性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现象;因而不能解释那些与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的新理论的产生过程..只能容纳范围非常狭窄的科学史事实排斥了许多实际影响着科学发展的因素科学革命被排除在科学史之外;不能解释革命性理论的产生..二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演变不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是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其中;猜想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演化过程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是通过不间断的革命实现的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P1 →TT→ EE→ P2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革命的、跳跃式的过程..科学理论的进步表现为一个理论对另一个理论的替代要求:新理论比旧理论具有更高的可证伪性;同时只有当新理论或由之推导出的预言得到确证;才可称为是真正进步的理论..把具有更高证伪度的大胆推测之被证伪看成是科学获得有意义进步的观点是错误的标志着重大进步的是大胆推测得到确证否证式的科学发展模式以一幅阶跃式的科学发展图景取代了积累式的发展图景;把科学看作是通过不断证伪;运用演绎方法而向前发展的..一次证伪就是一次革命;不断证伪就是不断革命——“不断革命论”否证式的科学发展模式的缺陷:把科学理论的稳定性看得过于脆弱;把科学革命看的过于简单..仍用理性的逻辑工具来分析科学的发展史把科学发展完全归结为科学革命;严重脱离科学发展的实际断言科学本质就是猜测;一部科学史就是猜测的历史;是赞同唯心主义的观点..三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范式更替的发展模式库恩——克服前两种科学发展观的片面性;主张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范式更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库恩的范式更替发展模式:以“范式”变革为核心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者们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特点: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聚集起来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决难题的活动新旧范式的更替是科学革命的标志“范式”模式的合理性纠正了累积式与否证式的偏颇;把科学演进描述为渐进的积累与革命性的转化相统一的过程;更符合科学发展的现实..把心理和社会两大因素引入科学革命之中..科学共同体抛弃旧理论;接受新理论的活动“范式”模式的缺陷不承认科学革命是向真理的接近;看作是解决难题上效用的进步没有以辩证的否定观来看待范式的更替 在范式产生、更替问题上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以科学共同体的信念为依据;陷入了非理性主义;抹煞了评价知识的客观标准..前科学 常规科学 危 机 革 命新的常规科学 新的危机五革命和进化是科学发展的普遍形态科学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幅在进化和革命交替之中循环加速前进的辩证图景..进化与革命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态;是质—量互变规律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理论先于观察之启示

理论先于观察之启示

理论先于观察之启示我们已经看到,按照我们的朴素归纳主义者看来,细心的和无成见的观察产生一种能够从中推导出如果不是真的、也可能是真的科学知识的可靠基础。

在前一章,批判了这个观点,指出了试图证明从观察中推导科学定律和理论的归纳推理的困难。

某些例子说明,确有根据怀疑归纳推理的所谓的可靠性。

虽然如此,这些论证并没有最后驳倒归纳主义,特别是由于原来与之竞争的许多科学理论都面临着类似的困难。

[i[i]]在这一章,对归纳主义者的观点展开了更加严厉的批判,不是批判科学知识应借以从观察推导出的归纳法,而是批判归纳主义者关于观察本身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些假定。

朴素归纳主义者关于观察的观点涉及两个重要的假定。

一个是,科学始于观察。

另一个是,观察形成知识赖以推导出的可靠基础。

在这一章,这两个假定将从各个方面受到批判,将因各种理由而被摈弃。

但是首先,我将概述一下我认为可说是现代通常持有的对观察的看法,这种看法使朴素归纳主义者的观点看来似乎是有理的。

1.对观察的一般看法部分由于视觉在科学实践中运用最广泛,部分由于方便,我将把我对观察的讨论限制在视觉的范围内。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难看出,所提供的论证可如此这般改变一下,以适用于通过其它感官进行的观察。

对视觉的简单的一般的看法如下。

人用他们的眼睛看。

人的眼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晶体和视网膜,后者象一块屏幕,眼睛外面物体的映像就在屏幕上面形成。

从被观看的物体来的光线,经过介质传到眼睛的晶体。

光线为晶体物质所折射,因而射向视网膜上的焦点,形成被观看物体的映像。

到此为止,眼睛的功能很象摄影机。

重要的差别在于最终映像记录的方式。

视觉神经从视网膜通到脑的中枢皮层。

这些神经带来有关落在视网膜各区的光线的信息。

正是人脑对这个信息的记录与人类观察者看到的物体彼此一致。

当然,对这个简单的描述还可加上许多细节,但是这里提供的叙述抓住了总的概念。

上面关于通过视觉进行观察的概述有力地提示了两点,这两点对归纳主义者是关键性的。

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的认识姓名:学号:科学,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指“分类的知识”。

也就是说是一系列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的总和。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知道的科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可证伪,可重复,自我不矛盾。

这三个基本特征描述的是科学命题,也就是说探索到的科学的结论,或者说科学的知识。

但是在平时,我们所说的“科学”,不仅仅是获得的知识,同时也是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方式。

其实,通过这几个月在中科院的研究和学习,也多多少少体味到了什么是科学。

由于我们多数探索的课题和知识都是属于未知世界中的,所以,我们只能围绕着一个自己假设的科学命题展开自己的实验过程。

因为,对于假设命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我们可能就在一开始走错了方向。

这时候,科学命题的三个基本特征就可以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了。

我们可以比对这三个特征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命题是否初步具有了科学命题的可能性,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来佐证他。

我个人关于这三个基本特征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的。

首先,可证伪。

按照导师当时的说法是,科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获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为了获取证据来证明别人理论的错误。

我觉得一个科学命题的成立,首先未必临时会说明其他理论的错误,相反,可能是对另外一个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该命题的存在,必然可以杜绝一些伪命题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命题最终还是起到了可证伪的作用。

其次,可重复。

我想,可重复性质是针对科学实验体系所言的。

我们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采用的必然是可靠的实验方法,而不能靠着随机结果来得到科学理论。

当然,关于随机结果的统计,依然是可重复的,所以,依然是科学的命题。

实验过程的详实,客观的记录,是保证实验可重复的必要条件,我想这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

最后是自我不矛盾。

我想这也是证伪性的另一个表述和补充。

因为科学命题是可证伪的,所以两个同时成为科学命题的命题必然是彼此互补,或者彼此无关的。

也就是科学命题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科学命题是自我不矛盾的。

关于科学问题的理解 科学问题的来源 及课题确立的原则

关于科学问题的理解 科学问题的来源 及课题确立的原则

关于科学问题的理解科学问题的来源及课题确立的原则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问题既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又是科学认识的终点。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标状态与目前状态的差距。

时代性是科学问题的最主要特点。

时代的知识背景决定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

科学问题是“未知”与“已知”的对立统一,都有它的解的答应域。

所谓答应域是指在问题的论述中可预设一个域限,并假定问题的解就在这个域限中。

科学问题不是完全未知的,问题中已包含有某种确定的知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科学问题。

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科学问题的来源①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自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实践中出现的新事实的时候,或者与原有理论不相容时,这就便原有理论出现危机,暴露出局限性,导致科学问题产生。

如电子的发现与原子不可分理论的矛盾,水里近日点摄动与牛顿力学的矛盾。

当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实验,其实验结果从理论上无法作出统—解释时,也会产生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②从科学理论内部中的矛盾中产生问题;理论应该是自圆其说的,其本身不应该在存在任何矛盾。

自从—种理论或一个概念中可以推出逻辑矛盾时,就表明其存在内在缺陷和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数学中的悖论和物理学、天文学中的佯谬就是其中典型的情况。

—个理论,如果看上去没有问题,但在推论中却证明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式.这个理论就包含悖论。

佯谬也只有悖论的性质。

如果从—个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就构成一个佯谬。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篇一一、引言真理的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也是哲学思考的永恒主题。

科学与哲学,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既有各自的领域和方法,又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文将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出发,探讨真理的一体两面。

二、科学与哲学的各自探索1. 科学的探索科学以实证和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实、建立理论、预测未来。

在科学探索中,真理的获取依赖于可重复的实验和观察,以及经过验证的理论。

2. 哲学的思考哲学则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思想、信仰、价值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哲学的任务是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真理的本质和来源。

在哲学思考中,真理的获取依赖于对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深入反思和探讨。

三、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虽然科学和哲学在探索真理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而哲学的思考也需要科学的支持。

首先,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如何定义真理、如何判断一个理论是否为真等问题,需要哲学的思考和指导。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需要对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深入反思,这同样是哲学思考的领域。

其次,哲学的思考也需要科学的支持。

哲学思考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和验证。

同时,科学的进步也为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真理的一体两面在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中,真理展现出其一体两面的特性。

一方面,真理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实证和验证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另一方面,真理也是需要通过哲学思考来探索和理解的关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深刻问题。

科学所追求的真理是客观的、可验证的,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验证自然界的规律。

而哲学所追求的真理则是主观的、深层次的,它关注的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真理的本质和来源。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篇一一、引言真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基石,始终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科学与哲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两者虽各有所长,但相互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一种密切的辩证关系。

本文旨在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探讨真理的一体两面。

二、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 科学与哲学的互补性科学和哲学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方法和目标。

科学以实证、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追求客观、精确的知识;而哲学则关注更为抽象的思维、存在和价值问题,追求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对真理的认识。

2. 科学与哲学的互动科学与哲学的互动表现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另一方面,哲学的发展也为科学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例如,科学无法回答的哲学问题,如意义、价值等,需要哲学来探讨;而哲学的思考也需要科学的实证数据来支持。

三、真理的一体两面1. 科学的真理观科学的真理观基于实证和验证。

它认为真理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得到证实的。

科学真理的建立依赖于严格的论证和证据,强调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这种真理观对于我们认识自然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 哲学的真理观与科学不同,哲学的真理观更加关注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

它探讨的问题更为抽象,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价值等。

哲学的真理观往往建立在理性思考和反思的基础上,强调真理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真理观对于我们理解自身和世界具有深远影响。

四、真理的辩证关系与一体化视角1. 辩证关系虽然科学与哲学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各有侧重,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

科学的真理与哲学的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科学的进步往往需要哲学的指导,而哲学的思考也需要科学的实证支持。

因此,两者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

2. 一体化视角从一体化视角来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并非对立或分割的。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篇一一、引言真理,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内涵与外延历来为众多学者所探讨。

本文旨在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出发,探讨真理的一体两面性。

科学和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真理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1. 科学与哲学的互补性科学和哲学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具有互补性。

科学以实证、验证的方式探究自然界的规律,追求客观真理;而哲学则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等问题,追求主观真理。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全面认识。

2. 科学与哲学的互动性科学与哲学的互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着哲学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科学,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例如,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对形而上学、认识论等哲学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哲学家们对知识的探索也为科学提供了更为深邃的哲学基础。

三、真理的一体两面性1.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真理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

科学通过实证、验证的方式探究自然界的规律,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科学的这种求真精神,使人们得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真理的主观性尽管真理具有客观性,但人的主观意识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哲学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等问题,追求主观真理。

这种主观真理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科学与哲学在追求真理中的共同作用1. 相互借鉴方法论资源科学和哲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方法论资源。

科学注重实证、验证,追求客观真理;而哲学则注重思考、反思,追求主观真理。

两者在方法论上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对世界的全面认识。

2.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始于观察”和“是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两个相反命题的分析

“科学始于观察”和“是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两个相反命题的分析

“科学始于观察”和“是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两个相反命题的分析“科学始于观察”和“是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两个相反命题的分析经验论或归纳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是通过归纳法从观察(经验)中产生的(先有观察,后有理论),即科学始于观察。

我们知道,科学是始于问题,问题是旧科学理论的终点和新科学理论的起点,而观察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源泉。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客观活动,其所坚守的理性标准一定是可被经验证实并符合逻辑规则的。

“科学所作的一切,说到底不过是描述人类经验的规律性。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为了清楚地表明这一点,他们将理论语言和观察语言区分开来。

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

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即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则是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的影响。

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就是将推论和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照,看其结果是否同推论一致。

为此,在观察中,要求遵循观察的客观性原则,科学观察要尊重事实,避免主观偏见。

马克思说:“不带偏见的考察是不会受迷惑的”。

为了防止主观偏见,采取一定的办法,如生物学观察的“随机分组”,医学中的“双盲法”是非常必要和不可少的。

为了克服肉眼观察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科学观察还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

由于仪器精度和可观测范围的扩大,就能更准确地记录客体运动的状态,提高观察的客观性。

科学观察还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_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_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0日/第A05版哲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中山大学哲学系钱捷显然,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确定下来之后,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已经不单纯是物理学的而更像是一场哲学争论了。

物理实在(自然界的客体)在终极的意义上究竟有无独立于观察者的度量?自然界的因果关联是否本质上是决定论的——以爱因斯坦的方式说——上帝是否掷骰子?也许正因如此,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远比在处理单纯的物理学同题时要大,以至于即使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

那么,难道这些科学巨擘们如此这般不守在自然科学的领域而执意要进入哲学领域,是一种不明智的自寻烦恼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

因为无论是智慧的爱因斯坦、深沉的玻尔还是年轻而思维敏捷的海森伯,他们将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哲学领域,恰是其研究的内在需要。

1926年,在爱因斯坦与海森伯关于科学观察的本质和意义的讨论中,爱因斯坦提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的见解,一年后将海森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并导致了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

这场争论涉及量子理论是否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启发了后来对于所谓“隐参量”的研究等重要的研究方向。

虽然至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结果,但问题一直有意义地开放着,它很可能为未来出现的更具革命性的物理学理论提供一种先导。

科学哲学家库恩揭示了科学理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对常规时期指导科学家共同体从事“解难题”的范式的转换,并将这种转换看做是科学革命的实质。

“范式”在库恩那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包括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科学家们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重要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就“范式”已经成为一种科学家的“世界观’而言,它必定在科学的结构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其核心无疑是构成科学理论与方法所不可缺少的哲学概念和观念。

如我们知道的,量子力学创立过程中在其原理和方法论方面所涉及的诸如“物理实在”、“自然的因果性”、“空间和时间”以及对于观察与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解等等。

浅析“科学实验”与“科学结论”之间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浅析“科学实验”与“科学结论”之间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1.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用于理解这个基本矛盾;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是一对基本矛盾,且又是互为作用的。

科学实验是验证科学理论的根据;科学理论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实验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在于理论的不断深入,而千万次的实验所积累的宝贵数据既是理论设想的来源(模型的建立),又是理论验证的标准。

2.这种矛盾有这样的表现: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又相互促进。

即达到辩证统一。

3.历史必然性:螺旋式的上升趋势,历史的不可逆性,实践的验证——这些都体现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的进程中。

科学技术是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自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矛盾运动。

这些矛盾主要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的矛盾。

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各门学科间的移植与渗透,分化与综合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运动,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一节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科学理论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系统知识,科学实验是在近代以后逐渐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

一、科学实验是推动科学理论的基础理论源于实践。

利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科学实验所积累的事实材料,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接根据和来源,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说使之成为科学理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二、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具有指导作用理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有指导作用:第一,科学理论是确定科学实验目的的依据。

第二,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在有关理论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第三,实验结果必须运用科学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经常发生矛盾,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科学向前发展一当新的实验事实与原有的理论不一致时,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新的假说又期待科学实验检验。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摘要:对于科学研‎究的起点,历史上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科学研究;观察;问题;机会一、引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科教兴国”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方针‎。

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且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推进科‎技的蓬勃发‎展。

科学家们把‎是否善于提‎出问题看作‎是科研工作‎者科学训练‎方面的一种‎最重要的素‎养。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认为‎,作为一个学‎生要会解答‎习题,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则要会提‎出问题。

这也代表了‎当前学界的‎普遍观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因为在这段‎时期,实验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功,所以他们认‎为科学始于‎观察,来自观察。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问题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然而, 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 ‎和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起点‎观。

那么,科学研究究‎竟是始于什‎么呢?观察、问题或者是‎机会?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 权威资料-科技哲学理论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 权威资料-科技哲学理论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论文来源】/B2【期数】2007年04期【论文期刊来源】《哲学研究》(京)2007年1期第98~104页【作者简介】吴彤,清华与哲学研究中心。

一、导言:研究缘起和背景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也是区分不同科学哲学观点的一个重要界石。

自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后①,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变得似乎已无人问津,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则大行其道。

②然而,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起点观正在悄然形成之中,这就是主张:科学研究始于机会。

本文依据劳斯等人的观点,对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科学起点观做出,并初步讨论了这三种起点观的区别和新机会观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本文的逻辑展开如下。

首先,论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及其立论基础,并讨论该观点与其他两种观点的重大区别及其意义。

其次,给出支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观点的和现实案例。

我将给出三个案例,以证伪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

虽然按照波普尔的说法,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我们只需找到一个反例就能够证伪它,但三个不同的案例会增加我们论证的强度。

其中第一个案例,源于劳斯和平奇等人的研究,是关于历史上科学家对于太阳中微子进行研究形成机会的案例;第二个案例,来自关于复杂性研究领域: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研究起源于启发和圣菲研究所急欲寻求到资助的机会造成的;第三个案例,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关于微小昆虫飞行状态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研究的起点与其当下、仪器设备等研究资源所能提供的研究机会密切相关,而且研究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制约和修改着研究目标和问题。

最后,讨论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如何能涵盖和融合其他两种观点的逻辑和实践境况,从而提倡一种更加融贯的、历史的和多元化的科学研究起点观。

《辩证法》第二章科学观

《辩证法》第二章科学观

第二章科学观教学内容:一、科学的本质和划界二、科学认识的形成与科学理论的创立教学时间:2课时一、科学的划界标准(一)关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辞海》对“科学”的解释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对科学概念的基本理解:——科学是人们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性地逼近真理,形成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科学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应该是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

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

第五,科学的技术化,成为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和自然具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贝尔纳则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科学的本质属性:客观真理性——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以检验的论断,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零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不能成为科学;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的认识主体作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交流。

(二)对科学划界确定标准的各种理论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

比如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问题。

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要对科学理论做出正确的评价,首先就要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明确的划分。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2024年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范文

《论真理的一体两面——基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篇一一、引言真理,是人们对于世界客观规律的认知和追求。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学与哲学是探索真理的两大重要途径。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对真理的认知。

本文将从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视角出发,探讨真理的一体两面。

二、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1. 科学与哲学的互补性科学和哲学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具有互补性。

科学以实证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而哲学则通过理性思考和反思来探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科学和哲学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对真理的认知。

2. 科学与哲学的互动性科学与哲学的互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哲学的指导。

例如,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哲学思想的变革。

另一方面,哲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影响。

哲学家们常常需要借助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深化对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三、真理的一体两面1. 科学的真理观科学的真理观以实证为基础,强调可观察、可实验、可验证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真理是相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过去的真理可能会被新的真理所取代。

科学的真理观注重事实和证据,追求客观性和普遍性。

2. 哲学的真理观哲学的真理观则更注重对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哲学家们通过理性思考和反思来探讨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

哲学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主观世界的反思。

哲学的真理观追求智慧和洞见,关注人类的存在状态和生命意义。

四、科学与哲学的融合1. 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是可能的且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传统哲学问题逐渐获得了科学的解释。

同时,哲学也在为科学提供更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融合科学与哲学,可以更好地推动人类对真理的认知和发展。

2. 融合的方式与途径科学与哲学的融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实现。

首先,科学家和哲学家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科学和哲学问题。

对科学“是”与“非”的认识

对科学“是”与“非”的认识

对科学“是”与“非”的认识当今世界正处于科学昌盛的时代,但同时也充塞着迷信、空想及各种伪科学不同程度地愚弄人们,并导致人类文化的衰退。

因此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不但对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科学精神科学究竟是什么?它和非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人类探索的主题。

近些年来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讨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经常会将非科学与伪科学混作一团。

所以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清楚地明白它们之间的含义。

一、科学的内涵及其特点科学可以说是现在最经常使用的概念。

达尔文在1888年就明确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给科学下的定义也大同小异,都确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但是,对科学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里指出的,认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的表现也不同,因此科学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具体地理解科学的内涵。

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在社会进步的前提下,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使科学更为人们所接受及认可,同时,科学可以解释更多自然界的现象,所以,科学就被当成是可解释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

第二,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活动。

从认识的过程看,人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科学是在人类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普遍的规律。

第三,科学是信念和约定的观点。

把科学理解为信念和约定,这样的话,就突出了科学是一种人的活动。

库恩认为,科学是科学共同体按照其成员公认的信念所进行的研究活动,而约定论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大家一致认可的,更多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意志。

认为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可以使人有效地进行活动,而简单性、精确性等是科学所必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始于观察”和“是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两个相反命题的分析
经验论或归纳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是通过归纳法从观察(经验)中产生的(先有观察,后有理论),即科学始于观察。

我们知道,科学是始于问题,问题是旧科学理论的终点和新科学理论的起点,而观察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源泉。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客观活动,其所坚守的理性标准一定是可被经验证实并符合逻辑规则的。

“科学所作的一切,说到底不过是描述人类经验的规律性。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为了清楚地表明这一点,他们将理论语言和观察语言区分开来。

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

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即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则是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的影响。

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就是将推论和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照,看其结果是否同推论一致。

为此,在观察中,要求遵循观察的客观性原则,科学观察要尊重事实,避免主观偏见。

马克思说:“不带偏见的考察是不会受迷惑的”。

为了防止主观偏见,采取一定的办法,如生物学观察的“随机分组”,医学中的“双盲法”是非常必要和不可少的。

为了克服肉眼观察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科学观察还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

由于仪器精度和可观测范围的扩大,就能更准确地记录客体运动的状态,提高观察的客观性。

科学观察还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实验中发生的情况或事件能够被多个观察者重复检验,一般来说,就保证了科学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因为观察者的主观的偶然的失误都很容易在重复的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并加以消除。

一个实验被复核重演的次数越多,也越显示出其客观性。

相反,不可重复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其客观性就会受到怀疑。

但是,观察不可能绝对中立,又没有纯粹的客观性,因此,观察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影响的观点则是片面的、错误的。

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现代的许多观察事实。

爱因斯坦认为,就某一具体具体研究环节而论,“由理论指导观察实践”这样的过程也是存在的。

理论、原理在人们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

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

”有些现象虽是客观存在,但是直接观察很难被人们发现,甚至不可能发现,而原理可以告诉人们它的存在,并引导人们设法发现。

关于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命题:“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有力地反驳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察独立于理论”观点,充分说明了理论对观察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为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1958年,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在《发现的模式——对科学的概念基础的探讨》,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指出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必然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乃至生活经验、心理定势相联系,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应该明确,我们认为,“由理论指导观察实践”,并不能否认观察的对象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我们的知觉经验来源于自然对象,是对象的能动反映,并不能否认知觉经验是感性认识,是由对象和我们感官的关系所给予的。

我们重视理论对观察的指导作用与强调观察实验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