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补体参与的反应
第五章-补体
④ 肽链降解后常具有新的生物学活性或与其它补体 的降解成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活性分子。
⑤ 性质不稳定,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 室温下很快失去活性。
五、补体的合成与代谢 ① 合成: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造血细胞,纤维 母细胞,内皮细胞,生殖细胞,脂肪细胞,神经 细胞。
② 代谢:非常快,血浆中补体每天约有一半更新。
二、替代途径
三、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FCN:纤维胶原素
MBL途径是指细菌或病毒表面的甘露糖蛋白与血 清中的MBL或FCN结合,进而激活C4、C2、C3 的活化途径。
三、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1、激活物:病原微生物表面以甘露糖或半乳糖为末端糖基 的糖结构 2、参与成分:MBL(FCN),MASP,C2-C9 3、激活过程: 病原入侵 TNF,IL等诱导机体产生MBL等 急性期蛋白 MBL结合到细菌表面的甘露糖 激活丝氨 酸蛋白酶MASP 活化C4,C2等 形成MAC杀伤入侵的病 原微生物
导C9分子聚合,产 生穿膜孔道,引起细 胞溶解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二)
二、替代途径
该途径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故又称C3途径或旁路 途径。 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为补 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性的表面。 参与替代途径的激活与调节因子:B因子、D因子、P因子为 激活因子;H因子、I因子为抑制与调节因子。 在细菌感染早期,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4. 补体的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
和穿入。
只有补体也可出现溶解病毒(有囊膜)的现象,
如由补体介导引起RNA肿瘤病毒溶解的现象。所有 C型RNA病毒,均能被灵长类动物新鲜血清所溶解
补体参与的反应式
补体参与的反应式标题:补体参与的反应式正文:补体是一组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它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免疫反应。
补体系统可以通过激活一系列酶级联反应来清除病原体、促进炎症和调节免疫应答。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补体参与的反应式,并介绍其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
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实现: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适应性途径。
经典途径的激活需要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而替代途径则通过直接与病原体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来启动反应。
适应性途径则是一种与抗原非特异性反应的激活方式。
一旦补体系统被激活,一系列反应式便会发生。
首先是C1酶的激活,它是经典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激活后的C1酶能够切割C4和C2蛋白,形成C4b和C2a的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进一步结合C3蛋白,形成C4bC2aC3b复合物,称为C5转换酶。
C5转换酶能够切割C5蛋白,生成C5a和C5b。
C5b结合到细菌表面或其他靶细胞上,进一步激活其他补体蛋白,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
MAC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同时,C5a和其他激活的补体蛋白还能够吸引炎症细胞,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除了直接清除病原体外,补体系统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应答。
补体蛋白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触发细胞信号传导,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
然而,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也可能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激活的补体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
因此,对补体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结起来,补体参与的反应式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在免疫应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和反应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并为研究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修改和调整,以确保符合您的需求。
同时,遵守文章中提到的相关要求,确保文章的清晰性和流畅性,并避免包含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
5 补体
+
溶
++++ 菌
+
Bordet (1870 – 1961) Nobel Prize in 1919
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 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C)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基本概念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 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一般以非活动状态存在,当受到某些物质刺激时,C各成分便 按一定的顺序呈现连锁的酶促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同时C作为 炎性介质,引起免疫损伤。
补体成分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 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
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激活; 补体被激活后形成一系列放大的级联反应;
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同时,在补体活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水解片段,它们具有不同 生物学效应,广泛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
通过与补体活性片段结合而介导生物学效应。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一般性质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2.活化阶段
➢ C3转化酶的形成:C4b2a复合物 ➢ C5转化酶的形成:C4b2a3b复合物
经典(传统)激活途径 — classica1 pathway
2.活化阶段
第五章 补体
2 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具有调节和控制补体活化
作用的蛋白分子,包括C1抑制物、I 因子、C4结合蛋
白、H因子、S蛋白、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 限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
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 节蛋白发挥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CR),
如CR1~CR5、C3aR、C2aR、C4aR等。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 The Classical Pathway)
(一)经典途径的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Ag—Ab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IC) (IgM、IgG1、IgG2、IgG3)
某些逆转录病毒的胞膜蛋白等
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
酸性粘多糖、肝素、鱼精蛋白、纤溶酶、组织蛋白酶、
补体系统的组成
1)固有成分:
经典及MBL途径的 前端反应成分: C1、 C4、C2、C3 MBL、 MASP
旁路途径的前端 反应成分:
C3、B、D、
2)调节成分: C1-INH、 I因子 C4bp、 H因子、 MCP、DAF、 HRF 3)补体受体:
P因子
共同末端反应成分 C5、C6、C7、C8、 C9
作用靶
C1r, C1s C3b,C4b C4b,C3b C4b C5b67
主要功能
抑制丝蛋白酶 阻止C3b与Bb结合 蛋白裂解,钝化 加速C4b2a衰变 阻止形成膜孔
整合的膜蛋白:
DAF 多数血细胞, 上皮及内皮细 胞 红细胞,淋巴 细胞、单核细 胞、嗜中性粒 细胞、血小板 C4b2a, C3bBb C8,C9 加速C3转化酶衰变
CR1、CR2、 CR3、CR4、 C3aR、C4aR
第5章补体系统
三、补体系统的命名
196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补体 进行了统一命名。
( 1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 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 C1 ( C1q 、 C1r、C1s)、C2……C9。
( 2 )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 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三、补体系统的命名
1)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
2)感染早期有效的防御机制
四、激活过程
1 C3是启动旁路途径的关键分子(C3转化酶的形成)
在生理条件下,血清中C3可受蛋白酶等作用,缓 慢而持久的自发降解,产生低水平的 C3b 。在 Mg2+ 离子存在下,C3b可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复合体,
血清中活性的D因子可将结合状态的B因子裂解为Ba
第一节 概 述
组成:目前已知补体是由
1)30余种可溶性蛋白、
2)膜结合蛋白
3)补体受体
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生物学效应
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 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1)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2)扩大体液免疫效应, 3)调节免疫应答; 4)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第五章 补体
三条途径比较
经典 旁路 MBL
激活物 起始分子 参与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IC(IgM、IgG1-3) 脂多糖、酵母多糖、内毒 、 ) 脂多糖、酵母多糖、 凝聚的IgA、IgG4 素 、凝聚的 、 C1q C1.C4.C2.C3.C5-C9 Ca2+、Mg2+ C4b2b C4b2b3b C3 C3、C5-C9 、B、D 、 、 Mg2+ C3bBb C3bnB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的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31
Opsonization and phagocytosis
32
Figure 7.35
33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抑制IC形成并促其解离
清除免疫复合物 清除凋亡细胞
促IC清除
34
35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参与免疫应答诱导 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 参与免疫记忆
36
第五章
补体
complement
1
目的要求
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经典途径和 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补体的生物 学作用。 了解补体的组成、命名及主要理化 特性;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2
概述 补体的激活途径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
一、补体概述
*1894年由 Bordet 发现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 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 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 活性的蛋白质。
5
2 理化性质
均为糖蛋白 含量相对稳定 C3含量最高 含量最高, 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 对热不稳定
6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7
二、补体激活途径
在生理情况下,大多数血清补体成分以酶前体 的形式存在。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 三条活化途径: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MBL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 从C3开始激活。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42
二、旁路(替代)途径
激活物:细菌、其它成分(LPS、肽聚糖、酵 母多糖等)和凝聚的IgA和IgG4等物质。 参与成分: C3、C5~C9 、B、 D、 P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 用的过程中,旁路途径是最先出现和发挥作用
的,有早期抗感染作用。
二、旁路(替代)途径
早期抗感染的原因有三个
基本概念
一般理化性质: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糖蛋白,且多属ß球蛋白;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 加热56℃,30min 失活;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在激活物作用下,在特定的固相表面,补 体可被激活,这是一个级联放大反应,最终导 致溶细胞效应。依据补体的激活物、起始顺序 不同可分3条途径: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二、旁路(替代)途径
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 MBL/纤维胶原素FCN与病原体结合物
MBL: mannan-binding lecMtiAnSP1 C3 MASP:MBL-associated seMriAnSePp2roteasCe4、C2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是什么? 参与的成分是什么?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否相同? 补体激活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膜攻击复合物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途径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旁路途径
病原体固相表面
前端效应
C1q C4,C2
末短通路
MBL-MASP
C4,C2
C3
C5
C6 C7 C8 C9
• 既参与免疫生理,也参与免疫病理,是免疫系统重 要的效应和效应放大系统。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complement,C)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循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通过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激活补体,所形成的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补体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 ③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④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浆中H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助蛋白(MCP)、CD59等。
3.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目前已发现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C1qR、C3eR、H因子受体(HR)等.(二)补体的命名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C6
C7 C5b
CC9 C9
C 9
C 9C
9C 9
C 9
C 9
9
Discovery of Complem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a. 细菌+新鲜免疫血清
+
b. 细菌+56oC加热新鲜免疫血清
c. 细菌 + 56oC加热免疫血清 +未免疫动
物新鲜血清
+
d. 细菌+未免疫动物新鲜血清
+ :溶菌
:未溶菌
Bordet
二、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2、补体调节蛋白: C1INH、I因子、H因子、C4bp
3、补体受体: CR1-5、C3aR、C2aR、C4aR
1、补体成分的命名:
经典途径固有成分按发现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9; 旁路途径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D因子; 补体调节蛋白以功能命名,如C1INH,C4bp。
2、补体片段的命名:
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 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机体重要的生 物学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㈠ 补体系统的组成
按生物学功能分三类: 1、补体固有成分
⑴参与经典途径的成分:C1、C4、C2 ⑵参与旁路途径的成分:B因子、D因子; ⑶凝集素途径:MBL、MASP; ⑷共同末端通路:C3、C5-C9。
Mannose-binding lectin pathway
MASP1
MBL
C4b2a
病原体甘 露糖残基
MBL
C3 MASP1
MASP2
C3b
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2013.10补体参与的反应
弃去0.20ml
10管 0.5ml
4~9管加 NS 0.20ml
1~3管各加1:100溶血素0.20ml
溶血素效价滴定操作图表
试管号
生理盐水 待测血清 1 :100 1% SRBC
1
2
3
4
5 .…..9
10
0.2
0.2
将以上各管充分混匀,室温下静置15min。
补体1:30 0.2 0.2 0.2 0.2 0.2…….0.2 0.2 总量0.8ml
半溶血
不溶血
以以呈现完全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溶血素效价
溶血素效价滴定操作图表 按此法操作!
试管号
生理盐水 待测血清 1 :100 1% SRBC
1
2
3
4
5 .…..9
10
0.2
0.2
将以上各管充分混匀,室温下静置15min。
补体1:30 0.2 0.2 0.2 0.2 0.2…….0.2 0.2 总量0.8ml
溶血素稀释:见指导P14,用147,258,369稀释法
二、溶血素效价滴定
临床上可用于抗RBC抗体检测;溶贫,新生儿溶贫的诊断等
实验材料:见实验指导 P 13
1,溶血素:1 :100(抗SRBC血清) 每4人一份,小试管 2,1%SRBC悬液。2支/4人,长试管。 3,1:30 补体 新鲜豚鼠血清。小试管4支/4人 4,生理盐水。自己吸取 5,试管、胶帽4个、试管架、水浴箱、玻片等 6,刻度吸管10支
【注意事项】
1.实验所用补体应采用豚鼠新鲜血清。 2.补体性质极不稳定,需对实验条件和各个环节
加以严格控制。
3.临床上常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未知抗体的效价。
也可用于已知的抗原-抗体检测患者血清补体量
第五章 补体系统1
第四章补体系统第一节概述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
1 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2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3 补体是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补体的分类:补体固有成分:C1~C9, B、D、P因子补体调节蛋白:C1INH、C4BP、H、I、S蛋白、血清羧肽酶等、MCP(膜辅助蛋白), DAF(衰变加速因子), HRP(同源限制因子)补体受体:C1qR、C3b/C4bR (CRI)、3dR(CRII)、H因子受体、C3a和C5a受体等1、补体固有成分的组成、命名、生成部位和理化特征1)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分按其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C6、C7、C8和C9,其中C1由C1q、C1r和C1s三个亚基组成。
2)参与旁路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分由B、D、P、H、I因子和C3、C5~C9组成。
3 )MBL途径成分:MBL(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MASP(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inase), C4,C2,C3,C5-C94)补体固有成分是由肝细胞、巨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脾细胞等合成的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γ球蛋白,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5 )固有成分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1q最大、D因子最小。
6 )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C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d。
7 ) 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剂等均可破坏补体。
2. 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第五章补体教学
第五章补体教学概览在免疫学中,补体系统是一组蛋白质分子,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补体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并介绍补体教学的相关内容。
补体系统的结构补体系统是由多种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
其中,主要的补体蛋白质包括C1q、C1r、C1s、C2、C3、C4、C5、C6、C7、C8和C9等。
这些蛋白质分子在体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补体级联反应。
补体系统的功能补体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1.活化免疫细胞:补体蛋白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强其吞噬能力。
2.毁灭病原体:补体蛋白可以直接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力。
3.促进炎症反应:补体蛋白可以吸引炎性细胞到病变部位,从而增强炎症反应,促进伤口的愈合。
补体系统的调节机制补体系统的调节机制非常重要,以保证免疫反应的平衡和正确性。
主要的调节机制包括:1.补体激活途径的调控:人体通过调节C1q、C1r和C1s等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来控制补体激活途径的强度和速度。
2.补体蛋白的降解和清除:人体通过降解和清除补体蛋白,来限制补体系统的活性,避免过度激活导致的免疫反应过度。
3.补体调节蛋白的功能调控:补体调节蛋白,如CD55和CD59等,可以调控补体蛋白的活性和功能,保持免疫反应的平衡状态。
补体教学的目的补体教学是免疫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补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补体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理解补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免疫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补体教学的内容补体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补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补体系统的组成蛋白质及其功能,包括补体激活途径、补体蛋白的活化和补体级联反应等。
2.补体调节机制:详细介绍补体调节蛋白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如何保持免疫反应的平衡。
3.补体实验操作:介绍补体实验的相关操作方法和步骤,包括补体活性测定、补体激活途径的检测等。
补体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补体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人卫5版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精选版课件ppt
23
精2选a版课件ppt
24
精选版课件ppt
25
精选版课件ppt
26
C4b2a
激活
MASP2 MASP1
C4b2a3b
精选版课件ppt
28
(五)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及比较
出现的先后顺序 ➢旁路途径 ➢MBL途径 ➢经典途径
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和血细胞表面; 抑制MAC组装。
精选版课件ppt
47
精选版课件pptC8bp
48
S蛋白(S protein,SP)
阻碍C5b67复合物与靶细胞膜结合而抑制MAC形成。
精选版课件ppt
49
精选版课件ppt
50
群集素
抑制MAC组装,促进MAC从细胞膜解离为可溶 性MAC,从而丧失溶细胞作用。
精选版课件ppt
38
C2a
C4b2a
精选版课件ppt
39
膜辅助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
• 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表面; • 促进I因子裂解C3b。
精选版课件ppt
40
精选版课件ppt
41
I因子
裂解C4b,从而抑制C4b2a活性或阻断C4b2a形成。
精选版课件ppt
C4b2a3b
精选版课件ppt
17
(二)旁路(替代)激活途径
•参与成分:C3、B因子、D因子、P因子; •激活物: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 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 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
精选版课件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补体参与的反应
内容
一、溶血试验
二、补体结合试验
一、溶血试验
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现象。
【材料】
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
2、抗体:溶血素即(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37℃水溶箱等。
【方法】
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均为ml)
溶血试验加样表(表2—1)单位ml
管号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
1 0.5 0.5 0.5 0.5
2 0.5 0.5 - 1.0
3 0.5 - 0.5
1.0
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血现象;
3、结果观察: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溶血。
注意分析结果及其意义,了解补体的性质与作用。
二、补体结合试验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分别是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抗体结合的结果。
补体结合试验,则是基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的原理,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抗原或抗体是否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有两个系统共五个成分参加:检测系统的已知抗原(或抗体)与持检抗体(或抗原)、补体、指示系统的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
依次加入检测系统成分与补体作用后再加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即为补体试验阳性,表示检测系统中抗原抗体相对应(待检标本中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形成抗原体复合物并结合了补体,指示系统因缺乏补体而不发生溶血;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试验阴性,表示检测系统的抗原抗体不对应(持检标本中无相应抗体或抗原),不能结合补体,游离的补体与后加入的指示系统结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
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检测梅毒,立克次体病和病毒感染等患者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以辅助诊断,还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
但本试验操作繁琐,影响因素甚多,各种参与成分均需适量(在正式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预备试验来滴定补体、溶血素、抗原或抗体的单位,以确定其使用量),并需设立多种对照和使用洁净试管等,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近年来其应用日趋减少,而为其它新的免疫学方法所取代。
【材料】
1、抗原:(已知,并已经滴定调定)。
2、灭活的持检血清。
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56℃×30' 灭活)。
3、补体(2个使用单位)。
4、2%绵羊红细胞。
5、溶血素(2个单位)。
6、生理盐水。
7、洁净的刻度吸管和小试管、试管架。
橡皮吸头、37℃水浴箱等。
【方法】
1、取小试管8支,分明住明管号。
2、按表2-2次序分别将血清标本、生理盐水、抗原及补体加入各管,摇匀,置37℃水浴中30分钟;
3、将各管取出,再接表2-2分别加入溶血素和绵羊红细胞,摇匀后再次置37℃水浴30分钟,然后取出观察结果。
【结果观察】
观察各管溶血(或血球凝集、下沉)情况,记录分析其意义。
【注意事项】
1、观察结果时,首先注意各对照管反应是否正确,在反应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断定待检血清管的反应,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2、本实验以定性检测为例,若作定量试验则应将待检血清配成多个相应稀释度,再与标准血清所制标准曲线比较而定量。
3、上述方法主要用于临床检测抗体,若用于检测抗原,则应以标准特异抗血清为已知材料,加入待检抗原,补体及指示系统进行试验;
4、补体性质不稳定,补体滴定后应放低温保存,操作时尽量减少在室温停留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