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和名句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https://img.taocdn.com/s3/m/08cfec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5.png)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名句默写及易考成语·
![论语名句默写及易考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f6255641767f5acfa1c7cd46.png)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为政》)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 罕》)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灵公》)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 又滔滔不绝。 娓娓而谈:连续不断、生动地谈论。娓娓:形容说 话谈论不倦或动听。 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 描写真实生动。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 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呼之欲出:①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 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 生动 。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比如真相 呼之欲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 仁》)
古道热肠:古道形容古人仁厚;热肠形容热心。常指 待人真诚、热情,用来形容 解人之困、急人之难的行 为。 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古:古代的社会风尚。指今人 的心地失淳朴而流于诈伪,没有古人厚道。慨叹社会 风气变坏。 振振有词:贬义: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 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贬义词,并不表示理由 充分 。 侃侃而谈: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
《论语》中的30个经典成语(见贤思齐、三思而行等等)
![《论语》中的30个经典成语(见贤思齐、三思而行等等)](https://img.taocdn.com/s3/m/9c53f1c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3.png)
《论语》中的30个经典成语(见贤思齐、三思⽽⾏等等)学⽽不厌、名正⾔顺、见贤思齐、成⼈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论语》。
孔⼦与其弟⼦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量的经典⾔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
你知道这些成语出⾃哪句话吗?1.教育⽅⾯孔⼦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讲学之风,建⽴了我国乃⾄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的教育思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的成语也⼀直在我们的语⾔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类】[出处]⼦⽈:“有教⽆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都给以教育。
【诲⼈不倦】[出处]⼦⽈:“诲⼈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释义>教别⼈时耐⼼、不厌倦。
【学⽽不厌】[出处]⼦⽈:“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述⽽》)<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出处]⼦⽈:“敏⽽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或职位⽐⾃⼰低的⼈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出处]⼦⽈:“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知⼗】[出处]“回也闻⼀以知⼗,赐也闻⼀以知⼆。
”(《公冶长》)<释义>听到⼀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来形容聪明⽽善于推理。
【举⼀反三】[出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释义>原指教⼈认识四⽅形的东西,举出⼀个⾓就能类推另外三个⾓。
后⽐喻从⼀件事类推⽽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孔⼦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顺】[出处]“名不正则⾔不顺。
”(《⼦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出自于《论语》的成语和精辟语句
![出自于《论语》的成语和精辟语句](https://img.taocdn.com/s3/m/1d33b842b7360b4c2f3f6426.png)
出自于《论语》的成语文质彬彬敬而远之
当仁不让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温故而知新既往不咎尽善尽美
见贤思齐一言以蔽之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学而不厌举一反三
空空如也循循善诱
察言观色杀身成仁
仁人志士怨天尤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精辟语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877463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5.png)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收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其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原则,这些原则被总结为一些经典的成语,成为后人学习和遵循的准则。
下面是几个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以礼待人《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对待天下人都是一样的,没有适合的也没有不适合的,是根据他们的道义准则来对待的。
所以君子以礼待人,不论高低贵贱,都要尊重礼仪,体现出他们对人的尊重和谦虚。
2. 克己奉公《论语》中有一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自己,抑制住私欲,为公共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
克己奉公指的是自己要先克制自己的私欲,然后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去奉献自己,为大家谋福利。
3. 以德报怨《论语》中有一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怨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对你怀有恶意,你应该用德行来回报他,因为怀着恶意的人并不理会别人的好处。
不论对待别人的态度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以德报怨,用道义和善良的行为来回应别人。
4. 知足常乐《论语》中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重视道德的重要性。
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要知道满足的生活,不要贪婪和追求过分,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5. 学而不厌《论语·学而篇》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朋友交往上,都要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兴趣。
学而不厌这个成语表达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学习的持续热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以上是几个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b6c12e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7.png)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1.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2. 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5. 匹夫不可夺志: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 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自《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7. 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已:停止。
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 非礼勿视:不合符礼教的文字不能看。
出自《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abf06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4.png)
盘点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大家多多少少都读过一部分《论语》,对于其中奥妙又领会了多少呢?相对于晦涩的文言文字来说,理解成语倒更容易一些。
为此,学而思小编整理了一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记得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哦!《学而篇第一》【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中的成语智慧
![《论语》中的成语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146e23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6.png)
《论语》中的成语智慧《论语》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智慧,这些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流传广泛,而且富含哲理,给人以启示。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解释:1.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 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4. 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 博施济众: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7.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 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 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及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52e9180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7.png)
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及出处:
1、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https://img.taocdn.com/s3/m/d44ffd12f12d2af90242e6cb.png)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1【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5f16da0b4c2e3f56276328.png)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1、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论语》中“一言以蔽之”的用法和今天一样,用于概括、评价某事某物。
这里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概括,《论语注疏》中这样提到——“一言以蔽之”者,蔽,犹当也。
古者谓一句为一言。
《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
“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
《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也就是说,这里的“一言”,指的是一句话,《诗经》虽然有三百多篇,但是其主旨思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句话呢?就是“思无邪”——纯正无邪(北宋程颐也用“诚”来解释“思无邪”)。
2、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孔子在这里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要是说自己对于古代、前人的学说是更为信赖的。
比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自己就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后面提到的“老彭”,是商朝时一名贤明的士大夫,是一位喜爱、遵从“先王之道”的人,孔子就以“老彭”自比。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认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这些行为都是“述而不作”而非自己在创作。
3、箪食瓢饮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子在赞美自己的一个学生——颜回。
“箪食瓢饮”表面上指的是生活条件的简陋,这里引申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所以孔子这里称赞颜回“贤哉”。
宋代的周敦颐,特别重视这句话,经常叫他的学生程颐“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这里的“乐”,说的正是人超越了物质环境,追求精神圆满的至高境界。
4、能近取譬出自《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bf775e5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a.png)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1)不亦乐乎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
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原文:“及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论语的50个句子和100个成语
![论语的50个句子和100个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ea07b7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d.png)
论语的50个句子和100个成语《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句子和成语。
以下是《论语》中的50个经典句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6. 子曰,“巍巍乎,如围。
如椽之墙。
如绳之直。
”。
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8.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9.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10.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11.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3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的112个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112个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b50b79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a.png)
出自《论语》的112个成语典故《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12个之多!1.哀而不伤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共:音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7.博文约礼解释: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论语三则中出现的成语
![论语三则中出现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b886d9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7.png)
论语三则中出现的成语
1. 以德报怨: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是用德行来回报别人的恶意待遇,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2.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论语·述而第十一》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身边总
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应该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学习他们的长处,同
时也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
3. 非礼勿言:在《论语·述而第十三》中,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行而评判他们的品德,同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言行而伤害别人的尊严。
这就是“非礼勿言”的含义。
论语十二章中成语
![论语十二章中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2aab3c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0.png)
论语十二章中成语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不舍昼夜、一日三省等等。
1、温故知新【意思】意思是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2、三十而立【意思】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
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择善而从【意思】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4、不舍昼夜【意思】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一日三省【意思】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6.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7. 曲肱而枕:形容生活贫困,或者睡觉时的安逸姿态。
8. 箪食瓢饮:形容生活的清苦。
9. 乐在其中:形容对所从事的工作或活动感到快乐。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人群中,总会有可以作为自己老师的人。
《论语》经典语录+成语
![《论语》经典语录+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85c6d3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6.png)
《论语》经典语录+成语贤贤易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在道德学问上的磨砺研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安居其位,纯正无邪,“思无邪”,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能自觉归正)“无违”(不要违背礼)深明其义,如愚(如愚者一般),和颜悦色,安乐与否,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举用善人,孝顺老者,慈爱幼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列国争雄,急剧瓦解,礼坏乐崩,弘扬周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端庄恭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心耿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热烈振奋,纯净和谐,清晰明亮,连绵悠长,宽厚待人,严肃恭敬,悲戚哀伤,述而不作,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知心以及人谓之恕,至高之德,忠恕,颠沛流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若得道了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见贤思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出言迟钝而行事敏捷),德不孤,必有邻。
“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事奉君王时过于繁琐,就会遭受羞辱,朋友交往中过于琐碎,就会导致疏远),克制和内敛,恭敬,谦让,忠厚,刚勇,好胜,善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斐然成章(富有文采,文章可观),文采斐然,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过度恭顺。
(巧言,令色,足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对他说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对他说高深的道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成语出处
![论语成语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bbbb96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4.png)
论语成语出处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
其中包含了很多成语的典故和出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出处:
1. 君子之交,淡如水。
- 出自《论语·颜渊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出自《论语·颜渊篇》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出自《论语·学而篇》
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出自《论语·子张篇》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出自《论语·子路篇》
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7. 见义勇为。
- 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8.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出自《论语·子罕篇》
9.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1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出自《论语·子路篇》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出处,根据具体的成语,可能来自《论语》中的不同章节和篇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成语和名句出自《论语》的成语1.字斟句酌:斟、酌:反复考虑。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2.众星环极: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3.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4.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5.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8.过而能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6.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7.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8.允执其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9.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10.怨天尤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22.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3.用舍行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4.勇者不惧:惧,害怕。
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25.隐居求志: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26.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27.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28.以紫乱朱: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29.以直报怨: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30.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31.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32.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33.衣马轻肥: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
形容生活的豪华。
34.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35.一以贯之: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36.一言以蔽之:蔽,掩覆,引申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3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38.一息尚存:息,呼吸,气息;尚,还。
还有一口气。
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39.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40.一仍旧贯: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
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41.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42.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
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
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43.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4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4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46.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47.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48.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49.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50.学而不厌:满足。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好学。
51.秀而不实: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
开花不结果。
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52.朽木粪土: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
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53.朽木粪墙: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
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54.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55.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
从来不走邪路。
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56.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57.兴观群怨: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
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
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58.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59.小德出入: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60.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61.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62.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
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3.先难后获:难,艰难,劳苦;获,收获。
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
比喻不坐享其成。
64.下愚不移:移,改变。
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
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
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65.下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66.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67.无所用心:用心,动脑筋。
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68.无所措手足:手脚没有地方放。
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69.无所不至:至,到。
指没有不到的地方。
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70.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71.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
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表示做得妥当。
72.无动于中: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7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74.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75.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76.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77.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78.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79.危言危行: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80.望而生畏:畏吗,恐惧,害怕。
看见了就害怕。
81.通力合作:通力,一起出力。
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8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83.天理昭昭:昭昭,明显。
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84.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85.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86.岁不我与:年岁是不等人的。
表示应该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87.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88.驷不及舌: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
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8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90.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9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92.死而后已:已,停止。
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93.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94.顺理成章: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
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95.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96.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97.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98.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
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99.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哪个。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100.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101.诗礼之训: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102.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
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103.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
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104.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105.舍己为人: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106.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107.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108.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109.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110.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111.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112.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113.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114.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1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7.群起而攻之: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118.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119.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
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120.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121.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122.片言折狱: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
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
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123.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124.匏瓜空悬: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
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125.涅而不缁: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
用涅染也染不黑。
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126.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
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127.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
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128.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29.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
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130.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
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131.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132.名正言顺: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
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133.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13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135.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136.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