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桩功完整版
武当松溪派铁松门静功手印及桩功
武当松溪派铁松门静功手印及桩功/xqld/printpage.asp?boardid=16&ID=217静功(太素练形法)一、元明执印姿式:自然盘坐,单、双盘、散盘均可,坐椅、凳、沙发亦可。
两手重叠,掌心向上,两手大拇指相对。
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
置于下丹田(大腿根部、小腹处)。
意念:不做任何观想,无有意念。
注释:元明,即指体内的元阴元阳。
此功则是以先天肾水为元阳动力,运化于全身。
此式中两大拇指相对,调动手太阴肺经,肺主平衡,起于寅时,合于身中气机交注的十二时之运化;调动自身的元气,使真元之气的阴阳两大脉得到充实。
因手印的姿势作用启动了肺金。
祖国医学中子水来顾金田,气功的传统用语为水撞金轮。
其作用即是传统功中的脉轮修持,使法轮常转。
溶于内景,调节了气肺交注过程中的动中八触,演示了脏象。
二、坎离印姿式: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
两手掌分别扶在两脚掌心处。
意念:无需意守。
注释:此式为心肾相交内气循行法。
劳宫与涌泉相合,调节自身气机合顺,使体内“离火为心”的气机下注,“坎水为肾”的气机上腾,阴阳二气交注周宫行于自身。
故名坎离印。
三、日月合机印姿式:自然盘坐。
单、双盘,散坐皆可。
两手仰放于腿上,掌心向上,五指自然屈伸,大拇指和中指相扣;腕部放于膝盖弯曲处。
意念:意守虚无,不做任何观想。
注释:日月代表阴阳,日月合机喻为阴阳两大气脉,在行功调节时,运化交注平衡,故名日月合机。
此姿式手的大指与中指扣合,是传统气功中的金乘火相产真形的内景行功。
掌心向上以启动气机,调动大拇指行太阴经脉,合于中指心火,调节全身气脉,以顺阴阳之道,用来启动内景与内气循行相合,达到修真的某个层次。
四、子午结印坐式姿式:自然盘坐。
单、双盘,散坐皆可。
坐椅、凳、沙发亦可,最好是双盘入坐。
两手环扣,左手大拇指扣在左手的中指指尖处。
右手大指插入左手虎口,扣在左手无名指指根纹处,右手中指扣在左手无名指根节处。
其他余指合扣蜷起。
意念:意想丹田处有一个如蛋黄大小、形状的颗粒,久观而后,发出太阳般的光。
太极桩功
太极桩功.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
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
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
太极桩功(完整稿)栖心子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从零星闪烁的远古,到群星光芒的今天,形成了当今的众多的门派。
能够使他们延续、发展到今天的动力是什么呢?内功!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功的方式来完成的。
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内练能力的基础。
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地目的。
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才能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通过心法的应用才能进入静定的状态,才能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
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
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
而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太极桩则强调:松紧有度,更强调意识的运用。
笔者就武当太极桩的内涵论述于下:一、浅谈太极理法“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性。
它既相对,又相溶。
相对者:阴极必反,阳极必变者是也。
相溶者,阴阳相抱,则万物必昌。
此乃万古不变之理也。
也是道的基础。
这就是道家著名的太极理论之精髓。
太极之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所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都说出了太极的含义:即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生,是阴阳的本性。
在自然界的表象即是天地,白天,黑夜。
所以古人在不断地总结完善这一学说,最终得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
并且用它来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认识事物及其发展。
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理论体系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太极理法主要讲的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应当说它适合任何一个领域,包括武术技击。
武当内家秘传正宗混元一气桩功
武当内家秘传正宗混元一气桩功武当混元一气桩功混元一气桩功,是武当拳的内功法门。
没有内功作为基础的拳法,是不堪以临大敌的;故而,武当拳法之秘传,多以“混元一气桩”入手。
练功之时,必须凝神静定,又宜空腹,在早晚时行功最妙。
00全段一步功法1.立身面南,正直端定,平心静气,两脚分开约与肩同宽,足尖微内扣。
双掌心向上,十指交叉,置于小腹丹田前。
(如下图)编辑2.徐徐翻转掌背(仍十指交叉),两拇指侧紧靠小腹之下,如按下之状。
如此可以收束下部关元之气,使其上下流通;全身血气筋脉自然舒畅,故曰“内外功用,以其由外而达于内也”。
(如下图)行功时身体中空,头正且平,眼内神光注视鼻准,舌抵上腭。
3.放开前按小腹交叉之指,双掌垂下,左右排齐,掌心向里,指尖向下,五指紧并,不可散开。
(如下图)4.稍凝定一刻,默数7 数,不可过限。
然后缓缓将掌心翻转向外。
(如下图)5.双掌徐徐并举,手肘伸直平端,不可急忙散乱,恐流行之气不舒,有误开源立柱之功。
直伸双掌,缓缓捧上,直举过头,如双峰并立,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头如顶天,身与足俱不可移动半点,或摇荡分厘。
身首如常,而呼气吸气,皆用鼻不张口,依照前法,从容徐缓,万不可有意用劲;如用劲有意,即着痕迹,而气机凝滞。
(如下图)6.双掌伸臂上举不变,右掌及臂按原势不动;左掌向上伸二三次,五指尖贯劲,有如插入云霄。
(如下图)7.再伸右掌,方法与左掌伸劲相同。
(如下图)8.双掌并齐,一齐向上伸劲。
(如下图)9.两掌内转成掌心相对,屈肘缓缓下收,两掌停于两肩前,指尖高与耳齐;小臂、大臂均与肩平。
(如下图)胸须舒,背须合,肩须松。
10.静定一刻,两掌尖向内划弧,转腕成掌尖向下,掌背向前;由口角下旁缓缓从胁旁插下,掌心向后,两臂尽量伸直,两掌停于两大腿前。
(如下图)11.静定一刻,先左掌暗力向下插坠,坠而复坠,用暗劲守住;须臾提起,与右掌平齐。
(如下图)12.又将右掌依照左掌坠法一样行之。
(如下图)13.然后,两掌一齐用暗劲下坠。
周壮武当太乙功
第一部分育丹功第一节预备功两脚平行站立,及肩同宽,两膝微曲,腹微收。
身直,头正,微收下腭。
上下齿轻轻扣拢,口微合,眼微闭。
松肩,两手自然下垂。
自然呼吸。
整个姿势要以舒适自然为度。
此为无极桩。
全身放松,一点不用劲,排除杂念,静站三分钟。
第二节放松法1、三面放松法:所谓三面即身体前面、背面和侧面(两侧包括手在内)。
炼功时,先放松前面。
意想从头顶百会松,面部松、胸部松、两脚前面松、一直松到脚心涌泉,同时默念“松”字。
最后放松两侧,还是从头顶松到脚心,同时默念“松”字。
按前面、后面、侧面顺序,三面各放松一次为一遍,共做八遍。
2、整体放松法:炼功时,意想整个身体从头松到脚,同时默念“松”字。
反复做八遍。
第三节洗髓法本功从外到内,分五层洗。
炼功时,意想太空中,有一股清泉从头顶往下淋洗,一直洗到脚心。
第一层洗皮肤。
意想清泉从头顶洗下来,边洗边想把皮肤上病气、浊气,从脚心排除。
接着练第二层洗肌肉。
洗肌肉时,意想皮肤不存在了,太空中清泉,在洗鲜红肌肉,从头洗到脚,边洗边想将肌肉上病气、浊气,从脚心排除。
接着练第三层洗血液。
血液在血管里,血管散布全身。
练功时,意想清泉淋洗肌肉里面网状血管,从头洗到脚,并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
接着练第四层洗内部器官。
清泉先洗大脑(脑髓)、气管、肺、心、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经过两腿,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
练功时,不必想这样细,五脏六腑笼统洗即可。
接着练第五层洗骨髓。
洗骨髓时,意想全身没有肌肉了,只有人体骨骼。
即只有骨架,没有肌肉。
意想清泉先洗颅腔,往下洗颈椎、肩胛骨、上臂骨、下臂骨、手指骨、脊椎、肋骨、盆腔骨、大腿骨、小腿骨、足趾骨。
还是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
从外到内,五层洗完为一遍,重复洗三遍。
不可多洗,此法为泻,少洗有益,多洗有害。
洗多了,有时当天就会腹泻。
初练时,不管呼吸。
待功法熟练后,再配合呼吸。
即呼气时,意想清泉从头往下洗。
还是洗三遍。
第四节毛孔采气法第一层毛孔开合法吸气时,两手同时各向左右张开,并同时意想全身毛孔张开;呼气时,两手又回复到原来位置,并同时意想全身毛孔闭合。
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动作
之阿布丰王创作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举措第一段:1、起式:重心下沉,脚尖点起,左脚迈开成马步;两手合到腹前下沉,抱球提至胸窝,翻腕沉至膝盖前,两手合掌从两侧提至肩平,沉肩沉掌;合掌至头顶,翻腕下沉膝平,收起向手穿掌下沉勾手提于同肩宽.2、退步崩式:两手交叉(左手在上),抱球扣脚收脚成丁步,转身左脚向斜脚迈步前移,马步弓掌.3、揽雀尾:翻掌后座,扣脚抱球收脚,迈步按手,按手一插二插收脚,翻腕提膝弓直收回,重心下沉,上步马步送掌;转身翻腕收脚点起,后撤弓步带掌至后右斜角,后座穿掌收左脚,下沉扣脚抱球正前方.4、正单鞭:左掌外翻,右手从左掌心穿出勾手,提膝蹬脚,脚尖崩直后收回,重心下沉,左脚迈出,掌心朝里向外旋转分开左弓步.5、提手上式:后座扣脚,左掌由后向前穿出成正马步;翻腕收脚勾手蹬脚崩直;收脚抱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抱球,左脚迈出,马步成掌.6、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举左按左脚前点.7、左搂膝拗步:右掌旋下,左掌向上成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与肩平,重心下沉,左脚迈开,搂膝推掌.8、右搂膝拗步:跟步后座,撇脚转身带掌成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右搂左推. 第二段:9、倒转肱:拨掌后座,转腰右掌从拳位向左西下插,左插扣脚,拨掌后座,两手收至拳位,送掌提膝,两掌心朝上.重心下沉,右脚后退,左掌收至拳位向膝盖下插,二插扣脚,拨掌收脚,两手收至拳位,掌心向上,送掌提膝,脚尖崩直.10、斜飞式:重心下沉,左脚向斜脚退步,转身右掌下插,二插收脚丁步.右脚后退,转身右掌从心窝送出成右弓步,掌心向上.11、虚步亮掌:右掌翻掌,左掌收至拳位从腋下穿出,左脚前点成虚步亮掌,两掌心朝前.12、提手上式:右掌穿出,左脚后退,带手收脚,两手收至拳位,勾手提膝蹬脚.收脚抱球,重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翻球收脚,掌心相对.重心下沉,左脚迈开,马步成掌,掌背相对.13、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撩左按,左脚前点.14、左搂膝拗步:右掌下沉,左掌上托,收脚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上托,迈步搂膝推掌.15、海底针:按掌收脚,一插二插换脚三插上步,成右虚步.16、闪通背:重心前移,摆脚翻左架右,两拳心向上,马步.17、上步搬拦捶:跟步合手(左手在上),后座转身收脚,上步带拳冲,两拳交叉与肩平,拳背朝上(左手在上).18、揽雀尾:跟步后座,两手收至胸前,推掌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左手从右臂上方穿出,右掌托起,带手蹬脚.收脚送掌,带手转身,丁步抱球.重心下沉,上步推球.沉掌至西拳,摆左扣右,摆右扣左,左手收至拳位,一插至西拳,二插收脚三换脚托掌,左掌穿出,手掌交叉,两掌心向上.翻腕提膝,拨掌蹬脚,收脚下沉,两手收至拳位,上步马步送掌,两掌心朝上.翻腕摆脚,带掌收脚丁步,送掌退步,转身弓步带掌.收掌后座,穿掌收脚,下沉按掌,扣脚抱球面向正前方.19、正单鞭:左掌外翻,右手从左掌心穿出勾手,提膝蹬脚.收脚下沉,左脚迈开,重心前移,掌心朝里向外旋转分开. 第三段:20、云手:向左云手三次,最后按掌下沉,转身抱球(左掌在上,右掌在下).21、正单鞭:同第19个举措.22、高探马:翻腕收掌收脚(左掌心上,右掌心下),右掌从左臂上方推出,左脚提起,脚尖平行.23、狮子右蹬脚:翻腕左脚后退,左掌穿至右掌心,两掌心朝上.翻腕后座,拨掌收脚成丁步,下沉按掌,托掌起身,两掌托于同肩宽平,掌心向上.两掌向里卷收成拳提膝蹬脚,两拳背朝内.24、狮子左蹬脚:收脚抱球,穿掌迈步,前移分掌,左掌心朝上,右掌心朝下.左掌收至拳位,穿掌收脚丁步.翻腕下沉按掌,托掌起身,两掌心向上,两掌向里卷收成拳下沉提膝蹬脚,两拳背朝里.25、左搂膝拗步:收脚左掌带至右肩,左脚后点.扣脚转身,右掌上托,左掌下按,左脚迈出,搂膝推掌.26、右搂膝拗步:跟步后座,摆脚转腰,右掌带至左肩,左掌上托,右掌下按,右脚迈出,搂膝推掌.27、上步伏虎捶:跟步后座,摆脚转腰,左掌带至右肩,右掌上托,左掌下按,左脚迈出,左掌在西拳搂至面前成拳,右掌握拳砸至西拳,拳背朝前.28、闪通背:后座扣脚成正马步,以腰带手右翻左架,两拳心朝上. 第四段:29、上步搬拦捶:收脚左拳带至右拳位,拳心朝里,脚跟着地.摆脚转腰,提膝革拳,拳背朝前,左拳放至右肩,下沉上步,左拳穿至右拳内侧,转身带拳,左脚收回,两拳背朝上.下沉左脚迈出,左拳从拳位带圆右拳冲出,两腕交叉,拳背朝上.30、小擒拿手:跟步后座,转腕后掌前顶,左掌在右肘内侧.31、右踢腿:带手提膝蹬脚,两手带至左拳位.收脚抱球,叉步分掌,左掌心朝外,右掌心朝内,右手其肩,左手其腰.32、左打虎式:后座右掌收至拳位,左脚收回.右掌托起,左脚迈出,右掌握拳向膝盖下砸,左拳从拳位带于耳平,拳背朝里.33、右打虎式:穿掌收脚,扣脚转身面向正前方,左拳在拳位,右手其胸,掌心朝内,右手收至拳位,左拳托起,左脚收回丁步,上步左拳下砸,右拳带于耳平.34、自力式:后座摆脚摆腿,重心下沉,两手交叉,右拳在外,抡拳提膝,脚尖崩直,左拳心朝上右拳心朝前.35、上步搬拦捶:重心下沉,脚跟着地,右拳撩起拳腕交叉.转身带拳,收脚丁步.重心下沉,左脚迈出,左拳从拳位带圆,右拳冲出,两腕交叉,拳背朝上.36、如封似闭:收脚后座,扣脚抱球形成正马步,抱转球,三翻球摆脚两手翻至肩前,前移推掌,两掌同肩宽.37、十字手:收脚后座,扣脚两手交叉(右掌在上),掌心朝下.38、抱虎归山:抱球下蹲,十指相对,提至心窝.右脚退步,左脚收回,与肩同宽,两掌心朝下.沉至档前,两臂称圆,两掌分开,合于肩平,沉掌收脚,气沉丹田. 38式武当太极拳口令1、起势;2、退步崩式;3、揽雀尾;4、正单鞭;5、提手上式;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右搂膝拗步;9、倒转肱;10、斜飞式;11、虚步亮掌;12、提手上式;13、白鹤亮翅;14、左搂膝拗步;15、海底针;16、闪通背;17、上步搬拦捶;18、揽雀尾;19、正单鞭;20、云手;21、正单鞭;22、高探马;23、狮子右蹬脚;24、狮子左蹬脚;25、转身左搂膝拗步;26、右搂膝拗步;27、上步伏虎捶;28、闪通背;29、上步搬拦捶;30小擒拿手;31、右踢腿;32、左打虎头;33、右打虎头;34、自力式;35、上步搬拦捶;36、如封似闭;37、十字手;38、抱虎归山.108式武当三丰太极拳举措分解预备式:1、双手捧天,注意手臂抬起时吸气,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上行,手达到眼高转腕是时意念由劳宫穴捧天之精华,手抬至最高时意念天地精华汇聚于百会穴. 2、气沉丹田,手臂下行时缓缓呼气,意念百会真气经任脉聚回丹田,后经带脉斜下胯边. 一、太极起势1、双掤撑掌,注意气在丹田,全身放松,起动柔和,各关节活而稳定、松而不懈、刚而不僵;2、虚步下切,注意重心在左脚,左脚为实,右脚由实变虚. 二、转身掤掌1、抱球自力,注意重心移至右脚,坚持身体中正,背直不服;2、转身架掌,注意举措的连贯,手、脚、身、步要同时到位. 三、揽雀尾式1、回身抽掌,重心稍向右移;2、虚步拧转,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外摆后变实,重心又转至右脚;3、上步靠掤,此处是本式一个发力点,出步时注意身、肩、膝同时到位;4,撩肘掤;5,马行动,注意重心的变动;6,上步挤;7,落步按,也是一个发力点,落步后成马步.该式变动较多,注意分清虚实,接受重心的实脚要沉裆、收臀,坚持腰胯灵活. 四、顺拉单鞭1、左右平带,注意体会拧劲等暗劲;2、平撩上架,3,顺拉单鞭. 五、提手上式1、回身化走;2、上步插提,勾手与脚尖有一根线带着之意;3、落步按封,落步时呼气. 六、白鹤亮翅1、上步搓掌,注意上步后成右实左虚步;2、分掌抖翅,注意重心在后,气沉丹田,头手有向上之气势,双掌分开时有细丝相连之意. 七、搂膝拗步1、虚步下切,注意重心的变动;2,起身揉球,注意手臂呈弧形,眼神注视手的中指指肚或中指指肚前一两米处;3、搂膝拗步,注意手臂呈弧形,手掌五指有牵引之意,至定势时微坐腕,有神达力吐之意. 八、怀抱琵琶,注意跟步、上手要以腰身为轴,左手之圆弧要由身、肩、臂、肘、手贯串,手掌直展而手臂不能直,注意体会两掌心相对之合劲这一暗劲. 九、白鹤亮翅此式为过渡式子,注意事项与第六式相同.十、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3、左搂膝拗步;这里是第七式的重复,而方向互相变动,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与第七式相同.十一、手挥琵琶此式为过渡式子,与第八式相同.十二、转身顺掌此式为手挥琵琶后的另一种变动,注意手、脚内劲要同时到位,沉气鼓腹,如抱球欲推之意.十三、搬拦捶式此式在进中上步,进中护化为击,注意重心的变动,速度要均匀,呼吸顺畅,脚手齐动,步法和手法随腰转动,搬拦时不成提肘,拳出带螺旋,定势为平拳.十四、如封似闭1、开合搓手,注意拳旋缠变掌之势的体会,开合搓揉要神意气一致;2、双揉封闭,注意重心的细微变动,身正松肩坠肘,手臂要有弧度.十五、十字披红1、侧架十字,注意重心渐移至左脚;2、十字分披,重心回到马步中裆.十六、左顾右盼1、回架十字,注意左手在内,右手在外;2、右盼式,注意以脚跟为轴,至定势时坐腕吐意;3、左顾式,注意后撤的弧形步先由脚尖着地,随重心的到位而全脚着地.十七、双探分掌该式举措幅度小,要注意内劲发力抖身,注意重心变动,腰身回正,手上内旋转腕,插掌的平掌可酿成立掌或坐掌.十八、揽雀尾式与第三式基秘闻同,要注意与上式的衔接;1、翻压插掌,2、腰身右转,右手沉肘,左手、坐脚同上,接下来的举措和第三式中的虚步拧转相同.此式重复较多,关键掌握过渡衔接的方式,在实战中可灵活变动.十九、斜走单鞭与第四式基秘闻同,只是路线走的是斜角.二十、肘底看捶注意脚的虚实在上步过程中的变动,两次现肘需坠肘沉肩,上步是手部关节要顺畅,不能有棱角和停顿之处.二十一、左倒撵猴注意与上式衔接有一个类似搂膝拗步的举措,脚腿之高低可视功力深浅而异,但不要超越胸部.二十二、右倒撵猴与上式方向相反,主要熬炼腰身灵活转动,并与手脚的协调,可左右连用两遍.二十三、鹊步飞龙1、鹊步捉鸟;2、转身飞龙;3.鹊步现爪.转身斜飞步子可年夜些,鹊步跟步要小,要注意身法协调,首尾相应.二十四、揉身提手此式与第五式基秘闻同,注意与上式衔接处有一以腰胯为主的小幅度转身过程,而且倒云手和退步的举措与第五式的正云手和进步提手举措的方向是分歧的.二十五、白鹤亮翅此式与第六式相同二十六、进步双掌与搂膝拗步基秘闻同,注意在举措的后面部份的变动.二十七、海底捞月注意坐身转腰要保证中正稳固,虚实分明,不成垂头,要松胯竖腰;右手向下斜插的高度约离地一尺以内,五指并拢.二十八、翻身过海腰身上提转体注意运用内劲,体会掌心相对的用意,翻身、通背的神意要体现出来.二十九、撇身劈捶注意步法和手法的协调,要同时到位;此式的捶法可灵活变动,可用腰身、臂膀同时发力的撇捶、也可用重在臂部向下发力的劈捶,以肘为轴,力在前臂捶向斜上的反击捶等.要注意松肩松肘,劲力通达拳手.三十、转搬拦捶与第十三式基秘闻同,注意与上式衔接处的举措.三十一、上步封闭与第十四式基秘闻同,注意脚部的上步举措.三十二、进揽雀尾与第三式基秘闻同,要注意与上式的衔接;该衔接举措要仔细领会,因为这个举措可连接任何架式,由此随机变动出许多分歧招式.该举措的要领是一腿接受重心,另一腿脚跟着地后变转方位,这是衔接的关键.三十三、顺拉单鞭与第四式相同.三十四、左右运手该式子年夜致是动步云手的几个重复,运手时注意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不成乱摆、倾斜或前俯后仰,坚持身体中正;两臂运转要圆活,沉肩坠肘,主辅手、上下手要分明,转腕时注意“小指朝鼻尖往外翻”.三十五、单鞭挥出与第四式基秘闻同,注意与上式衔接处的举措.三十六、高探马式注意重心在换脚时要稳,身子要正;高探直立时要体会冲霄顶劲的精神,要有上下拉长身体之意;两手要始终有采挒之劲,击出的右掌以侧掌推出为要.三十七、十字分脚注意十字交叉要转臂,即臂、腕同动,通常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掌心均朝外;腰身控制下的起立与手的划弧要协调一致;脚蹬之意是劲意,先达后跟,再达脚尖,右摆的幅度较小,有分腿之意.三十八、分摆蹬腿注意左脚的运动是两边连环之腿,转身摆动、蹬摆均要举措到位;该式举措幅度年夜,要注意重心稳固,身法力求中正不偏.三十九、进步栽捶该式是由搂膝拗步变动而来,由掌变拳;注意坚持沉腰坐胯,松肩屈肘,不成弓背或垂头.四十、撇身劈捶与第二十五式基秘闻同,此式注重先有背靠,接有屈肘之击,再有撇劈之捶;要注意转身背靠是腰意带动的整体举措,手肘的变动是主要的.四十一、进搬拦捶与第三十式相同.四十二、提膝蹬腿注意手部的举措,翻腕变掌是化解和擒拿法,要领会用意;连贯配合的转向收掌和出膝蹬腿要气沉丹田,运转灵活,头正,身直,脚稳.四十三、要步亮拿1、转身歇步,2、虚步下切,该式可变动出多种击法,是典范的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招式.四十四、金鸡自力注意要含胸拔背,护裆沉气,自力要稳,与上式衔接要圆活连贯.四十五、披身打虎1、左打虎,注意行拳要均匀,重心控制稳,承重腿要微屈膝,虚脚落地要缓和轻慢;2、右披身,变步上势要圆顺自然,手经过膝前有搂膝之势;3、右打虎;整个举措要圆臂屈肘,沉肩平气.四十六、十字蹬腿此式是重复的过渡式子,与十字分腿基秘闻同,注意该式重在蹬腿而不分腿,即没有外摆之意.四十七、双分插掌注意手之合势与脚之上步要协调,手向外插,不成超越前脚尖,身体微坐,坚稳健心稳固.四十八、双风贯耳举措要点是两拳向前、向下以及提膝要协调一致;沉气松肩,两掌由下内旋翻掌,要有整体感,开合分明.四十九、开合采手此式两手先合后开,即变拳为掌后,交叉搓掌为合采,后两分采挒为开;转身与开合配合,腰带动全身;斜中寓正,头正脊直,注意虚实重心.五十、旋风摆腿注意以腰胯带动,摆腿要劲达脚面;转身要协调,中心不偏,重心稳固;此式是武当三丰太极拳里唯一的双腿连环用法,根据体能还可加上一个相反的跳跃连环腿.五十一、挥手琵琶与第八式相同五十二、转搬拦捶与第十二、十三式相同五十三、如封似闭与第十四式相同五十四、十字披红与第十五式相同五十五、左顾右盼与第十六式相同五十六、双探分掌与第十七式相同五十七、揽雀尾式与第十八式相同五十八、斜走单鞭与第十九式相同五十九、野马分鬃1、右分鬃,2、左分鬃,3、右分鬃;注意以腰胯定位,后膝脚后一致,才华保证身稳平顺;举措中开合有序,上下相随,采挒交错,要连贯和顺,圆转平稳;每一手举措都是圆弧运动,而且陪伴着转臂翻腕之内外旋,交叉有采意,分开有挒意;后脚的提起和迈步,全凭前脚胯根处微外旋或内收,要下沉坐实,身正、肩平,肘不夹肋,气落腰围,才华起步自如,迈步轻灵.六十、揽雀尾式与第三十二式相同六十一、顺拉单鞭与第三十三式相同六十二、玉女穿越1、西南角,2、西北角,3、西南角,4、西北角;此式打四斜角方向,典范体现采挒肘靠特色,开合和揉搓中神意要充沛转动;身体坚持正直,姿势要平稳,举措沉稳松活,轻灵连贯,切忌忽高忽低,俯仰断停等;臂腕转动和揉搓时要坚持有掤劲;推按之手须直中有曲,弓步的方向、回脚内扣、虚实变换等都要标准到位.六十三、进揽雀尾与第三十二式相同六十四、顺走单鞭与第四式相同六十五、云手臂发与第三十四式相同六十六、相向单鞭与第三十五式基秘闻同,注意单鞭挥出在左,顾盼和举措在右边.六十七、回头扑食1、转身下势,2、声东击西,3、回头看画;此式形象地说就是瞻前顾后、指东打西的招式,要求灵活机动,转身松活,身手同至,上下起伏,稳中有进;上打下避,下进上击,臂腿屈伸与身体起伏要协调,以腰意带动重心的转换,头正中直,平稳舒张;重心下坐时头要顶劲,腰要松、坚,肩要松、沉,腰带肩、肩带肘、肘带手、手指领意,节节贯通;成仆步时要求胯跟微沉,膝微屈,虚脚尖不成翘起;上下起伏时应如海浪悠然连绵.六十八、丹凤向阳此为过渡式子,注意手部,主在右掌竖插,或变掌成拳、或粘、或化、或发;头顶领意,以腰带动,松肩圆臂,右掌竖起左勾手沉下.六十九、化手扫脚注意重心右移,以腰带动扫脚,举措整体一致,手脚同至;小幅度转腰时带入手的击和化,要注意松肩沉肘.七十、一柱擎天注意右脚重心要稳,立身中正;转动时切记以腰带动;注意手部举措,出拳、变掌、收回均陪伴弧形.七十一、左右撵猴与第二十一、二十二式相同七十二、鹊步飞龙与第二十三式相同七十三、回身提手与第二十四式相同七十四、白鹤亮翅与第九式相同七十五、双化沉掌与第二十六式相同,此式要突出化与沉之意.七十六、海底捞月与第二十七式相同七十七、翻山过海与第二十八式相同七十八、二龙戏珠与撇身劈捶基秘闻同,注意手部,两手不是成拳而是成掌和指,在转身翻腕旋臂过程中,中指和食指成剑指,随腕臂之进而反击.七十九、并步搬拦与转搬拦捶基秘闻同,注意脚步,步法连续承接下式.八十、上步封闭与第三十一式相同八十一、揽雀尾式与第三十二式相同" 八十二、顺走单鞭与第三十三式相同八十三、云手臂发与第三十四式相同八十四、单鞭下势与第三十五式相同八十五、白蛇吐信注意重心右坐,手部虎口及五指张开以助气达指尖;化掌、托掌、出掌要坚持松活;来回推搓一次呈掌心相对,意在吐信封喉或戳脸插眼. 八十六、化掌掩肘注意左脚跟为轴,向右、向后转约270°,转动时不成前倾后仰,左膝微屈以坚持平衡;转后重心移到右脚;右臂收回时注意沉肩坠肘,肘腋间有圆后之意,两手要主辅分明,配合适当. 八十七、开合摆腿重心前移,手在胸前变掌;踢腿时要有身体拉长、腰膝放松之意,立脚稳固,腰腿同转;注意上踢之腿是在两手由合到开后再分摆的;落脚后的举措与搂膝拗步的要求一样. 八十八、进步指裆重心在右脚,左脚走弧形步,注意手部,左手内翻成掌是其特点;要做到足随手运,手随足运,左脚迈出时左手同动,翻掌运行及落定后右手右脚的上行也是如此;举措要求均匀、柔和、连续、圆转. 八十九、进步揽雀尾与第三十二式基秘闻同,注意与上式的衔接处. 九十、单鞭顺掌与第三十三式相同九十一、云手单鞭是第三十四式和第三十五式连成的一式九十二、高探马式与第三十六式相同九十三、斜交叉腿右脚为重心,注意转体时松胯沉身,盖步、穿掌、托肘,逐一意到位到;转身和手划弧要同动、协调;右臂收回时,转臂翻腕,随翻滚变动为托肘护腋,注意圆活和沉肩坠肘. 九十四、双化搂步九十五、年夜雁操水重心在右脚,注意手部举措,左右手两种翻臂转腕的举措,手行要圆活流畅,与蹲身起立协调一致;坐身、起立要头正身直,重心稳固;注意体会与相似式子的分歧变动. 九十六、转身指裆与第八十八式相同九十七、圆步揽衣与第三十二式基秘闻同,唯步法走的是圆弧. 九十八、勾抹顺掌与第四式相同九十九、云手单鞭与第九十一式相同一百、推窗望月此式为第六十七式回头扑食的开始几个举措的变形,注意上步是先左脚盖过右脚;步间年夜小与仆下坐身的高度要适度,起伏要平稳. 一百零一、上步七星重心在左脚,屈膝前弓,身体不要摇晃,上体坚持正直,松腰胯,活臂腿;两臂要注意坚持弧形,左手先竖掌弧插,后转腕拂压,右手之拳要如掤如打,不要做过分明显的上扬击感举措;左腿屈膝自力,沉肩坠肘、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肘与膝合,向前的方向一致. 一百零二、退步跨虎注意后退时后脚落地址,脚尖先落,前后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右拳回收和反击都是圆形运动,左右手撤离时呈分开势,两臂均坚持弧形. 一百零三、双旋摆莲重心右移,暗含化势,右采左封,要做得松活;右脚为轴,膝屈裆圆,胯松腰活,腰隙间顺势动而内随,气息调节,劲贯四梢;两肩肘松柔屈臂旋摆,划弧运动,整个旋体举措皆以腰胯为源,臂领脚促,上下协调;右脚摆莲是横劲腰意带动,高度不外头,注意左膝微屈. 一百零四、弯弓射虎两手随腰身左转而右架左推,要求立身中正,举措协调,手脚齐到;右肘不成上抬,肩手下沉松活;注意与上式衔接要连贯,不成有停顿. 一百零五、丹凤向阳1、右向阳,腰身左转,注意坐身,左脚外摆约45°,上腿要虚实分明,上步要手脚同上;虚步式上实下虚,脚坚持松活;2、左向阳,身体转动,两手一打压一旋出,由腰身率领,协调一致,切忌分散. 一百零六、自力搬捶与第十三式搬拦捶基秘闻同,注意与上式的衔接举措. 一百零七、如封似闭与第十四式相同一百零八、十字化手与第十五式基秘闻同,可把二十字分披举措酿成太极预备式的气沉丹田开始,再从头演练一遍,也可收回左脚,身体直立,气沉丹田,完成天地合一之结束式;整套太极拳行架结束时,仍要心平气和,松活自然,节节放松,气归丹田,头顶领意,中正不偏,两手自然下垂,由动至静,气息神意渐至收敛.。
武当太乙五行桩功法篇
据我亲身体会,是一套非常好的气功修炼方法,现录于下:(摘自陈禾塬著《丹道修炼与养生学——武当丹道延寿图说》)注意:本处只摘取功法篇,不过,理论结合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请参看原书。
采气图预备式: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头顶上悬,颈项竖直,双腿微下蹬,拉伸脊柱;鼻吸3口清气,撮口呼出3口浊气;双目平视远方,并在极目视点上马上慢慢回收目光,即收神光3次;然后微闭双目,舌抵上腭,下颌回收,全身放松。
默念口诀:天地人,两仪分,起混元,玄太极。
行气1—3转,行气路线为:收回目光,反照在舌下玄膺穴。
此穴为孔窍,下可通气管。
不一会儿便会生出满口津液,犹如井泉之水上涌。
将口中所生唾液轻轻地鼓漱36次,然后分3次徐徐以意引下十二重楼,逐渐到达膻中、鸠尾、中脘、神阙,并至气海后停止;然后从气海分为两路,至左右大腿。
从膝部再达到足三里,再向下至脚背及大拇指,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髁后、小腿后侧、沿着大腿后内侧向上达到尾闾,使两腿上升之气合为一脉,过肾堂命门、夹脊双关、并分别送入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入手掌,左右手掌微转手心一含,使气一齐旋回,并过手腕、手臂,由上胸部两旁经过两腮、两耳后向上升气,并从脑后灌入头顶;然后再向下经过明堂、天门、雷府、鼻柱之下外龈交、内龈交,并以舌抵于上腭以迎下降之气,再至舌下玄膺孔窍而止。
由此形成一个回路,称为一转。
一转之后,稍事停顿。
再做二转、三转,则体内壅滞之处会逐渐被疏通;这样行气就算不能贯穿诸经,也能通达诸窍。
就像《心印经》中所说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
这都是因为人体一旦有一窍灵明,便可逐渐照明其他穴窍,进而人体的六合之内、六合之外,无不周流,无不照明,经络通达,百骸透彻。
如此一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能与道合真。
(一)六合采气1,前采气(1)双掌捧气体前升至与肩平,翻掌外向采气。
转两掌心向内,收回胸部。
再向外推掌,采气,收回。
如此重复3次以上。
(2)3次采气后,双掌向前外撑,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
霸道桩功之大字桩
霸道桩功之大字桩大字桩武当太乙铁松派“大字桩”归属武当太乙门十三桩,即大字桩、虎踞、龙盘、山猿守门、抱圆归一、心字桩、掌运太极、黑熊荡背、鹭鹭学步、铁翅神鹰陆地飞腾法、千斤坠、九九回阳、混元一气。
大字桩为太乙十三桩之首桩。
由于大字桩大开大合、刚劲威猛、霸气侧漏,可练就排山倒海之神力,堪为桩功之首。
李兆生先生说,站一小时,出手就有百斤力。
据说,长春本门有人能站一夜,其力可将自来水管任意弯折。
此功法练气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然疼痛也是彻入骨髓。
大字桩站立40分钟为合格线。
桩架像汉字“大”,一横一撇一捺,身体正直站立,周身放松,两臂向两侧平伸与肩平,掌心向下,指尖指向身体两侧,两腿左右分开直立,两脚宽度等于两手腕横纹处向下垂直于踝关节,先用“铺”字诀,整个脚掌铺开,重心在整个脚掌;次用“夹”字诀,双膝内扣,然后放松,三用“顶”字诀,大椎穴向上提,然后方向。
头正直,目视前方。
大字桩桩架简单,大中至正,能纠正练功偏差,如走火、宫冷、真气不归元、真气外游、经脉纠缠不清、元气未能温养四肢百骸等。
大字桩修习者习功时间的长短,应依情况量力而行,但一般每次以四十分钟为宜。
习练时间段以宇宙真太阳时(习练者当地正午太阳顶悬为午时)为基准,寅卯时做早功,酉戌时做晚功,朝夕各习练一次,长期坚持。
习功完毕,需要再练练其它拳法,去去僵劲。
老弱体质不适宜练大字桩适合身强体健者,体质较弱者依照师授作相应取舍。
另外大字桩的习练者随年龄增长而应做调整。
年少时基本可习练大字桩,青壮年更是习练大字桩的黄金期。
而人到中老年,其中若有身强力壮者亦不妨习练大字桩,但一定要遵师嘱。
因为大字桩习练有很大难度与强度,所以习练者随年龄增长习之应该慎重。
女性宜练玉环桩大字桩习练者对性别有绝对严格的要求。
大字桩与玉环桩作为铁松派的重要入门功法,男女习练有其分别。
女子多以玉环桩人手习练,而男子若中宫不足或先天体质赢弱亦可修玉环桩而窥其门庭。
大字桩为男子特有的桩法,女子不可习练。
太极桩功函授教材 栖心子
一、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舌抵门牙牙龈。
心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合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
二:1、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一脚,成11字形,从头到放松,然后两腿微微屈成高马桩,双膝微微用力外撑有园裆之意。
含胸拔背(腰要直、胸易平、不挺不弯,两肩放松)2、两臂慢慢抬起与肩平,肘略低于肩,两肩胛骨用力贴向前胸、两臂在胸前成环形(以身体感觉舒适为度)两胯用力贴向骨盆。
3、两手十指自然张开,弯曲形似虎爪,两手相距2寸,手心向内,距前胸一尺三寸左右,成扁圆状,头项不偏不斜,颈部直立,以头部舒适为度,两腿开目平视两手间(也可平视远处一定目标)眼不可睁太大。
收式: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心法: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收丹田。
1、肩井找涌泉成一线1—2分钟,找放松的感觉,涌泉有麻、热、胀即为正确。
2、肩井、,曲池、合谷放松3、肩胛骨前贴4、臀部前贴5、膝关节外撑6、手臂外撑(即要外撑又要内抱有挟球感)7、意守丹田呼吸气沉丹田1—7每个动作1—2分钟,一个轮回8—10分钟,能做几轮回做几个,一般8—10个轮回。
一、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舌抵门牙牙龈。
心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合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
二:1、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一脚,成11字形,从头到放松,然后两腿微微屈成高马桩,双膝微微用力外撑有园裆之意。
含胸拔背(腰要直、胸易平、不挺不弯,两肩放松)2、两臂慢慢抬起与肩平,肘略低于肩,两肩胛骨用力贴向前胸、两臂在胸前成环形(以身体感觉舒适为度)两胯用力贴向骨盆。
3、两手十指自然张开,弯曲形似虎爪,两手相距2寸,手心向内,距前胸一尺三寸左右,成扁圆状,头项不偏不斜,颈部直立,以头部舒适为度,两腿开目平视两手间(也可平视远处一定目标)眼不可睁太大。
武当太极拳28式手法教学
武当太极拳28式手法教学武当太极拳28式手法教学导语:太极拳的手法多种多样,而太极拳的起源更是众说纷纷,以下是店铺整理武当太极拳28式手法教学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式:预备式姿势:面南直立,自然中正,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头正直,项松竖,头顶虚灵,仿佛上顶有线悬梁之意;下颔微收,齿轻合,唇轻闭,内舌轻触上腭;两臂坠肘下垂,沉肩松胸,气含小腹,肘不贴肋,手心向里,中指肚轻贴腿侧(裤缝);松胯,两膝微弯,分脚,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十趾随意动而抓地;呼吸顺遂平畅,意守丹田。
要点:头顶悬意不可缺,长腰松胯,护肋,胸间不凹不凸背要圆,十趾抓地空涌泉穴。
说明:1、此预备式乃无极式,其基本要领均体现太极拳贯串始终的各项要求,故在行拳过程中均应一贯持守这些法则;2、此无极式暂未分阴阳虚实,但重在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虽静犹动,势如张弓待发之动意,守我之静,待人之动;3、思想集中而虚静无物,神气抱一而达无形无象之感,然意存丹田而待动,保持一种平和静气,安祥随和,全神贯注而内敛一种神气之韵。
动作:双手托天气沉丹田1.双手捧天两臂分别从两侧,意动、手动、腕、肘整体一起向上缓慢抬起,沿斜前方起手(与身体成180度) 起手与肩平,沉肩坠肘,撘腕,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捧天之精华之气,又转腕向内,手向上抬至头顶百会穴。
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手臂从裤缝侧上行时,捧天之精华之气,当到达头顶时,又转腕向内,掌心遂变朝下,十指相对,意念天地之精灵汇聚百会穴。
2.气沉丹田接上动作(在十指相对掌心朝下时),沿体前前臂以抱球状下行,做不明显呼气,意念百会真气下行人中穴,达鹊桥,沿任脉、经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中脘、神阙,聚回丹田。
双手亦同达下腹,后分别沿带脉斜下胯边,回至无极式。
要点:1、这是一个深呼吸过程,意念周天循环,呼吸要彻底,手意牵引要协调,吸尽天地灵气,真气存聚丹田。
武当赵堡太极拳心意开合架(七)
||代||总第342期 2019/02武当赵堡太极拳心意开合架(七)文:周少学 姬振华(安徽) 责任编辑:柯超(接上期)第六十一式大捋身体直起,右脚向右前方进半步.左脚跟上成丁字步; 右臂向右前方划弧.先掌后半握拳,右手高与眉齐.右掌心斜向上.左臂跟上,左掌心斜向下,两手距离半肩宽。
面向 东南。
(如图 142、143、144)两手握拉斜向裆部扯下。
注:找松沉及顶劲感。
第六十二式搠捋挤按身半立起,胯向左转45度.重心移左腿.右腿变虚。
右 脚提起后右行半步,同时两手划圆,沿左下左上右上捌出。
左脚向前上一步,左右两拇指相抵.压收落胸前,即为 捋。
右脚再上前一步.两掌随之向前挤出。
左脚跟上.前脚掌落在右脚中间,松沉丹田,后侧顶劲,五弓具齐.两掌通岀按劲一(如图145、146、147 )注:进步均划半圆”第六十三式左右摆两掌一同下落至裆前分开,左掌阴面向外贴在外膝眼 处,右掌阳面向外贴在右内膝眼旁。
右腿随之下落成马步:两胯先右后左,各旋15度,两掌随之翻转阴阳。
(如图148、149 )第六十四式搂膝拗步左脚跟进落丁右脚中间,两手手心向下,由膝前向上划圈合于头前,手尖与眉齐,两掌相距一寸许,眼向东南方平 视。
左脚向东北方向迈一步,先虚后实。
右胯将右臂向前送出.指尖向前.手掌松沉下按.同时左掌从胸前向下划弧落 于左下腹处 面向东。
(如图15()、151、152 )图142图143图144图145 图146 图147图148图149图150图151图[52臨1图154图155图156图161图162图163图164图165图166第六十五式翻天覆地右腿从右向左半个扫踵腿.落于“中”,右脚前掌着地左右两前臂十字交叉.两掌阴面相对相合、左手护于右耳下,右手置于右腹前:(如图153、154、155)第六十六式海底右胯向上提起后即向前下落去,右脚随之稍提起后向前落下,左腿跟上.前掌落于右脚中线处.右腿由虚变实,左腿反之。
武当太极拳28式
武当太极拳28 式
太极拳的手法多种多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下武当太极拳28 式手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第一式:预备式
姿势:面南直立,自然中正,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头正直,项松竖,头顶虚灵,仿佛上顶有线悬梁之意;下颔微收,齿轻合,唇轻
闭,内舌轻触上腭;两臂坠肘下垂,沉肩松胸,气含小腹,肘不贴肋,
手心向里,中指肚轻贴腿侧(裤缝);松胯,两膝微弯,分脚,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十趾随意动而抓地;呼吸顺遂平畅,意守丹田。
要点:头顶悬意不可缺,长腰松胯,护肋,胸间不凹不凸背要圆,十趾抓地空涌泉穴。
说明:
1、此预备式乃无极式,其基本要领均体现太极拳贯串始终的各项要求,故在行拳过程中均应一贯持守这些法则;
2、此无极式暂未分阴阳虚实,但重在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虽静犹动,势如张弓待发之动意,守我之静,待人之动;
3、思想集中而虚静无物,神气抱一而达无形无象之感,然意存丹田而待动,保持一种平和静气,安祥随和,全神贯注而内敛一种神气之韵。
动作:双手托天
气沉丹田
1.双手捧天
两臂分别从两侧,意动、手动、腕、肘整体一起向上缓慢抬起,沿斜前方起手(与身体成180 度) 起手与肩平,沉肩坠肘,撘腕,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
武当采气图功
武当采气图功预备式: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头顶上悬,颈项竖直,双腿微下蹬,拉抻脊柱;鼻吸三口清气,撮口呼出三口浊气;双目平视远方,并在极目视点上马上慢慢回收目光,即收神光三次;然后微闭双目,舌抵上腭,下颌回收,全身放松。
默念口诀:天地人,两仪分,起混元,玄太极。
行气1—3转,行气路线为:收回目光,反照在舌下玄膺穴。
此穴为孔窍,下可通气管。
不一会儿便会生出满口津液,犹如井泉之水上涌。
将口中所生唾液轻轻地鼓漱36次,然后分三次徐徐以意引下十二重楼,逐渐到达膻中、鸠尾、中脘、神阙,并至气海后停止;然后从气海分为两路,至左右大腿。
从膝部再达到足三里,再向下至脚背及大拇趾,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髁后、小腿后侧,沿着大腿后内侧向上达到尾闾,使两腿上升之气合为一脉,过肾堂命门、夹脊双关,并分别送入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入手掌,左右手掌微转手心一含,使气一齐旋回,并过手腕、手臂,由上胸部两旁经过两腮、两耳后向上升气,并从脑后灌入头顶;然后再向下经过明堂、天门、雷府、鼻柱之下外龈交、内龈交,并以舌抵于上腭以迎下降之气,再至舌下玄膺孔窍而止。
由此形成一个回路,称为一转。
一转之后,稍事停顿。
再做二转、三转,则体内壅滞之处会逐渐被疏通;这样行气就算不能贯穿诸经,也能通达诸窍。
就象《心印经》中所说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
这都是因为人体一旦有一窍灵明,便可逐渐照明其它穴窍,进而人体的六合之内、六合之外,无不周流,无不照明,经络通达,百骸透彻。
如此一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能与道合真。
(一)六合采气:1、前采气(1)双掌捧气体前升至与肩平,翻掌外向采气。
转两掌心向内,收回胸部。
再向外推掌,采气,收回。
如此重复三次以上。
(2)三次采气后,双掌向前外撑,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
亦重复三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推出向前双掌,以“吸”字收回双掌,以旋转双掌而存气。
(4)心法:三才气合,阴阳气混;推之渺渺,收之氤氲。
武当太极拳108式
武当太极拳108式一、 1、天地初动19、饿虎夺食37、燕子寄云55、马上开弓73、脑后摘巾91、乌龙展腰2、太极捧球20、马上挥刀38、青龙探爪56、怀中抱月74、深海探宝92、铁中耕地3、试堆山门21、怀抱玉如四、39、竹帘倒卷57、狮子张口75、脑后摘巾93、坐山打虎4、袖里吞金22、黄鹰掐嗦40、竹帘倒卷58、夜叉探海七、76、深海探宝94、五行归园5、力劈华山23、黄鹰掐嗦41、竹帘倒卷59、怪蟒翻身77、逆水行舟95、似火烧身6、太公出阁24、野马分鬃42、冰柱垂檐60、拔草寻蛇78、狮子揉球96、麒麟吐书7、叶里藏花三、25、腋下藏刀43、闭门拴月61、金鸡撒膀79、怀中抱月97、燕子钻天8、老熊坐洞26、黑虎掏心44、猿猴坠枝62、浪子拍球80、青龙探爪98、落地生根9、分金锉玉27、黄龙升天45、怀中抱月63、猛虎出闸81、鹞子入村九、99、猛虎剪尾10、怀中抱月28、黄龙人海46、黄龙摆尾64、推窗望月82、鹞子翻身100、二郎担山11、扭转乾坤29、蜀道横山47、马上开弓六、65、腰横玉带83、夜叉探海101、流星赶月12、马上劈刀30、黄龙踅水48、推窗望月66、横扫千军84、马上开弓102、懒龙卧道二、13、怀抱琵琶31、顺手牵羊49、玉女穿梭67、横扫千军85、行步撩衣103、朝天一柱14、横江飞渡32、金花落地50、秀女纫针68、老君推炉86、摧马挥鞭104、白蛇伏草15、风摆荷叶33、分金锉玉五、 51、老熊攀枝69、扭转阴阳87、狮子吸灯105、碧海寻珠16、风卷药叶34、投石问路52、苍老戏虎70、隔壁探囊88、穛夫指路106、仑龙分水17、拨云见月35、白蛇吐信53、懒熊靠树71、金鸡上架八、89、姣龙戏水107、大鹏展翅18、如封似闭36、燕子抄水54、麻姑献寿72、金鸡上架90、促动天机108、天地合一。
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式为武当祖师张三丰首创之拳法,十三式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等道家养身功法,十三式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有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种组合,及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
太极十三式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山镇山之宝,长寿之法。
太极的定义:以武术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哲学,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从这个定义,你可以总结一下,打击出去的手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倒卷肱’等,一定是打对方的鼻子,咽喉,试想什么乱七八糟硬功夫都可以练,鼻子,喉节没法练,呵,如果有,一定是怪物,防守的动作,如‘白鹤亮翅’上举不过头,过头没必要保护,肘要沉。
下面的手,一般在腹,胯边上,‘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防手在腹,攻手在咽喉‘转身搬拦捶’太极四层境界;形---- 任何动作要有具有攻防含意,附和技击或是健身,或是太极,阴阳经络学说。
劲-----正准的发力方法,刚柔劲,虚实劲,圆撑劲,圆与整,意-----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诚,气质,神采,韵味,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力,使“形”‘劲’‘意’‘气’统一,总的要领;1虚灵顶劲2沉肩坠肘,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8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这些口诀背熟,适合任何太极拳,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武当秘传八式太极拳
武当秘传八式太极拳这套简化武当拳共八式。
全套演练由起势到收势仅一个来回,所需时间约1分30秒左右。
演练动作由慢至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结束,形成一个高潮之后,静神平气收势。
如果感到演练意趣还浓厚,可按反式再练一次。
整个套路演练起来宛如动静自若、神表自在的游龙,轻松奔放地拧转翻裹,使练习者感到明快西藏畅,舒适快慰,神怡爽心。
动作要求(1)动作阴阳,交合运变,体现势正、招圆、松静、柔绵之功;(2)手眼身法步高度配合一致,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3)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蓄气轻缓,发劲快打;(4)稳定时无物无我,运动时得意忘形,轻松自在。
行拳走架歌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
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
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太极身安健,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
八式动作说明与图解(一)无极起势1、预备势两脚并步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舌轻搭上腭,齿轻叩,口微合,呼吸自然,双目平视,心意纯静(如图1)。
2、无极桩法双手从两侧合抱于丹田处,手势成阴阳八卦子午诀(即左手拇指与其它四指轻握,右手拇指从左手空拳眼中插入,指尖顶于食指、中指根节处,其作四指并掌拢覆于左手背上)。
然后,用鼻轻、匀、细缓深吸一口气,闭气,鼓荡丹田8次,再呼气。
微静,将口中津液分三口咽下(如图2)。
要点:轻松自然,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势;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调节身体中正);虚领顶劲(意觉脖领中空,并微拉脖领使其中空之气上提百会,调节得法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气贯相融之感,微拉领脖时须配之下核内收,方才奏效)。
说明:无极桩法属道门养生桩法,如得要领,站之得法,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
气之行身,无处不通,无处不透。
但初学者不必刻意追求。
知此理法,仅做外形即可。
(二)两仪掳带1、两仪楼丹①双掌外旋,使掌心向上呈龙心掌型;屈肘后移,双拿后移至两肋旁,然后以肘腕为轴同时拧转外旋(如图3)。
武当云房太极拳四十一式(上)
图 7
图 12
● ’
’ ,
图 1 6
图 19
三 、 揽 雀尾
图 22
图 5
左足 1人】扣向右4s度 ,踏地 落实 ,身体随之 右转 .坐左 腿 ,右 足跟 起 .足 面绷 直 ,大趾 点 地 ,左 臂 阳 右弧形 下降 . 成 阳掌 .右臂 向左弧 形上升 ,成阴掌 ,掌心卡H对 ,成抱球 状 .相 合于 胸 腹 前 (图 12)
,,一 ● ., 至庄腋 。转 为掌心向 L.顺憾外fIl!lj 捕 .憾 已 芹仆步. 掌变钩手 (图!n)
、
庄肘与左膝相接时 .翻腕前插 .戎屈弓步,随即仨臂Jil{ 成立掌 ,于体前 n左 则 ‘火半lj瓜.燃随之变 弓 步,随 即左臂 臂成立掌 ,于体前 左¨ 划 夫半弧 ,腿随之 变 行 弓步 ,两掌 中指 尖 _ 卡H接 (图27)
易l 总第332期2018/04
武 当云房太极拳 四十一式 c上
文:段捌忠 乍宪生 (武汉 ) 摄影 :程 支:虎 (武汉 ) 责任编辑 :桕 I超
武 当 ÷ 太傲 乃道家IJ、】丹修炼术 中炼 筋揉膜之方 .导 气 引体 .心息 卡H依 ,连绵不断 .以求难老 J练 阱究水流云 绕 ,循环 无端 .弧 肜 止 ,旋转 !H1.阴 开合 ,浑 元 一 体 本 套路 …著 武 术家 陈 流 沙所 传
两臂 下捋 ,JⅡ{左腿 .右腿斜伸直,足尖钩起 . (图15) 右腿内扣 .拧腰 左,屈右腿,左腿原地斜伸直 两掌 下按 。虎u相对 ,两臂环形移至小腹前.封裆合膝, (图16)
左腿向外弧形后撤 ,擦彳了足弧形划一幽落于原处 ,成左 弓步 ,两掌分ruJ左右平抹一小圈 .屈肘 成立掌前仲 ,掌心 向
武当秘传太极拳三十六式
武当秘传太极拳三十六式武当秘传太极拳三十六式(游玄德宗师)武当派第十四代掌门/游玄德第一式:无极桩两手下垂,自然站立,独立守神,中正安舒,虚领顶劲,面南背北。
动作要领:在武当太极内功修炼当中,很重视南北极子午向,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养生秘要:醒神安脑、引气归元。
图1第二式:抱元守一左脚左移,两脚与肩同宽、平行、足心含空、男左女右,两手合抱,拇指相对成圆状,顶天立地,头部中正,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动作要领:身正,体松,气顺,神凝,全身透空,八面支撑。
道家养生秘要:掐诀凝神、鼓荡丹田.图2第三式:开太极(图3、4、5)两手从身体两侧分开,如铜钟式,有气感后,慢慢伸展,至两臂展平与身体成大字状。
手心向下外转至手心向上,慢慢合于头顶,中指相对节节贯穿经面前下沉至丹田,两手以腕为轴外展,十指向前。
动作要领:两手分开自上而下划圆,须一气合成,配合呼吸。
道家养生秘要:伸筋拔骨、气贯黄庭。
第四式:金龟戏水(图 6 )接上动,松腰屈腿下沉成马步,两手掌心向下向前棚起,两腿直立,随即沉肩垂肘如金龟戏水下沉,双手收于丹田处,合抱于胸前棚出。
动作要领:太极有八十一个劲,此动作是个翻转劲,须周身协调一致,身形中正安舒。
道家养生秘要:任督通关、升清降浊。
金龟戏水图6第五式:怀中抱月(图7 、 8 )两脚成马步,腰右转,左手掌心向下收于左肋,在随身体右转,合于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圆转中正,切记低头弯腰。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怀中抱月图7图8第六式:拨云见日(图 9 、 10 )接上动右转腰,两手掌心向上,右手在前、高不过眉,左手在后,低不过胸,左脚内扣,右脚外摆,两手分开,内旋挤出,掌心向前,左脚跟步。
动作要领:动作变化须自然圆活,力整。
道家养生秘要:转腰强肾、益寿延年。
拨云见日图9第七式:陆海奔潮(图 11 、 12 )退左脚,两手下捋收于胯根,双手合抱棚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婴儿状,左脚蹬,右脚弓步。
武当三丰38式太极拳拳谱
武当三丰38式太极拳拳谱(根据视频动作的解说与动作线路整理)1,起势重心下沉,脚尖点地,迈开马步标准,重心轻移到左脚。
做到:松肩沉胯,含胸拔背,全身放松。
两手合到腑前下沉,抱球提到胸窝,翻腕沉到膝盖与膝平,再抱球从两膝盖提起与肩平,成大圆形。
沉肩沉肘沉掌,气运掌心合掌于头顶,翻腕下沉至肠位与脐平,后收起,下沉做勾手提与肩平,同肩宽。
2,退步崩式(应为“进步棚式”)勾手变掌,两手交叉(左手在上)抱球,扣脚收(左)脚丁步,(左手向上撑,右手向下压,左手向左、向下、向右画半圆,落于右腹前;同时右手向右、向上、向左划弧,落于右肩前)手抱圆,手臂撑圆。
转身左脚向斜角迈步前移,马步棚掌,左掌心朝里右掌心朝下,两臂撑圆。
3,揽雀尾(右手前移)穿掌(穿于左掌前下方,同时左掌内旋,掌心向下)(身体)后坐,扣脚(左脚内扣,右脚外扣),(右手向右上方划弧)上手齐眉,(左掌向下划弧)下手齐胯,(重心移于左腿,左手上提至左肩前,右手略向右下方划弧,接着向左划弧收于腹前)抱球收(右脚)脚(成)丁步。
穿掌(右掌向左下方穿掌,)下沉,(左掌指尖翘起,掌心向右),迈右脚,(左掌推向右掌,距离3cm左右),(身体右转,成右弓步,上身与手型不变)推、(后坐,重心移于左腿)左掌(反掌向外)按(左掌右掌回捋,左掌至腹前),摆左扣右(向左下划弧,左掌心朝左,五指向下;右掌心朝向左,拇指向上,两臂呈圆形),摆右(注:身体微微右摆)扣左(注:左掌微微向左扣,从左腰旁,沿着身体向右运动),一插(左掌在外),二插(提右掌,插在外)收(左)脚,三托换掌(右腿提起,左掌稍向后手,两手作托之状),左掌(从右掌上)穿出(两腕相叠,交叉,掌心向上),翻腕(掌心朝下)提膝,脚尖扣起蹬出,绷直收回(同时翻掌,掌心朝外,向左右划弧,分掌)。
重心下沉(同时两掌向身体两腰部,划弧,向前穿),上步,(落脚)弓步(原文为“马步”)送掌(掌心向上)。
摆脚一带(右脚左收,靠向左脚,曲左臂,掌心朝下;右手翻掌,掌心朝外,随着身体的转动,自左向右划弧<带>,突出腰部的转动)至左上斜方,二换手退步(右脚向右退一步),转身(右转身)弓步带掌(曲右臂,在手臂撑圆,掌心朝外;左手伸出并翻掌,掌心朝右,随着身体的转动,自右向左<带>划弧,突出腰部的转动)至右后斜角,后坐穿(右)掌(右掌向腰际划弧,然后向前从左手上方穿出,掌心都向上,后脚即左脚后跟微微抬起)收(左)脚(距离右脚半步),下沉(下蹬)扣(向正前方)脚,(右手向下向右划弧)(站起)抱球,面向正前方。
武当太极桩功的架势与结构和体态要求的介绍
武当太极桩功的架势与结构和体态要求的介绍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站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
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
而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太极桩则强调:松紧有度,更强调意识的运用。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太极桩功的架势与结构和体态要求的介绍。
武当太极桩功的架势与结构正确的行功桩架是保证功夫上身的基本条件,架势的体悟则体现了心性、慧根的高下。
太极桩是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入门功夫,对桩架、结构也有特定的要求。
现论述于下:(1)太极桩(一):行功姿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
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
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
舌抵门牙牙龈。
(2)太极桩(二)1、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一脚,两脚成11型站立,从头到脚依次放松,然后两腿微屈,成高马桩,有圆裆之意。
含胸拔背。
两臂慢慢抬起与肩平,肘略低于肩,两肩胛骨用力贴向前胸,两臂在胸前成环形。
(以身体感觉舒适为度)。
2、两手十指自然张开,弯曲,形似虎爪,两手相距2寸,手心向内,距胸前一尺三寸左右,成扁圆状。
3、头项不偏不斜,项部直立,以头部舒适为度。
4、两眼开目平视两手间(也可平视远处一定目标)。
眼不可睁太大。
(3)太极桩(三)行功姿势: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
武当太极桩功的体态要求(1)头易正: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俗语讲:"上不正,则下斜",头正神清,神态端庄,收颏直颈而其头必正直,大有统领全身之意。
(2)肩易顺:顺肩者,两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顺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张,毫无拘禁、高耸之状,以合出劲之态,此势乃此桩基本架式要求。
(3)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严在于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壮神威,挺胸则有失中正,出胸有利于腰的灵活,腰部灵活,则身体轻灵,周身合力易成。
武当玉环桩
武当玉环桩玉环桩功法是由八个动作组组成,即二仪呈象、隐现虚灵、金顶沉锋、予注中元、水撞金轮、丽龙含珠、玉虚呈华、金风返真。
二仪呈象:自然站立,目光平视。
重心移于右腿,左腿自然向前迈出一步,同时两臂向前扬起,左手在前,右手于后,两肘微曲,掌心向前,五指呈爪形,指掌放松,目光平视,周身协调.继上势,重心前移,左腿呈弓形,膝前曲不超过足尖,右腿伸直。
两掌向前推出,掌心微向外“吐”。
两臂曲中求直,不可僵直。
身体顺势微向前倾。
隐现虚灵:继上势以腰胯为主宰,重心后移,以身形带动两肩,以肩带手;两足踏地不动,两腿相随身形.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伸直不僵化,两臂肘继向后移动,两手收回至膻中际、胸前时,两掌心相对,两手呈抱球状。
右掌心向上,右肘后移,左臂上抬,翻转掌心向外至额前,距头一拳有余。
身形上姿不动,微作下沉坐势。
上势不停,两臂同时动作,左手作托架姿置于额顶,同时右臂上抬,肘向后上挑起,手掌贴于右腰肋处.金顶沉锋:两脚不动,右手顺背右侧腰际处贴身推下,过臀部经大腿的后侧导引,同时身形顺势蹲身.取右坐步。
身体继续下势蹲身。
同时左手不动,用力撑起,右手贴腿后侧导引,推至脚腕处。
重心前移,身形徐徐升起,同时以身形带动两臂。
右手绕过外踝至内踝,顺右腿内侧上行,指尖向下,同时左手从额前翻掌下移。
身形前移并站起,重心移向左腿,右腿慢慢向前提起。
同时两手分别由上下向身前小腹丹田处移动,右手沿左腿内侧由腹股沟处抬起,左手下滑.予注中元:两手至小腹丹田处,双掌心向上,十指相对,如捧托球状。
重心移在左腿,两膝同时弯曲,右腿为虚步。
水撞金轮: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右脚向斜前方迈出一步,足尖先落地。
两手掌心向内,由托掌起手同时上提,带动双肘双肩。
两手上抬不得过胸。
丽龙含珠:手脚同时动作,左脚轻徐落地,两手坐展双腕。
掌心虚守,手如浮球状。
玉虚呈华:双掌外翻,掌心向前,重心前移,两掌向前推出,五指渐分呈爪形.两臂两腿弯曲,身形前移,重心移至左腿,左腿呈弓步,右腿渐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