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庄子_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0月第22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Oct.2010

Vol.22№5

鲁迅先生在《汉文史纲要》中称赞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笔者认为,这与书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庞杂而奇特的形象分不开。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全书33篇中共有21篇约50个章节提及孔子。其中,内、外、杂篇中分别占4篇、9篇、8篇。

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有直言不讳说庄子是讥讽孔子的,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诋訾孔子之徒”是为“明老子之术”[2];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实际上是极其推崇与尊重孔子的,如郭象、成玄英等;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更是明确表示,“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在苏轼看来,庄子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3]。不管以怎样一种心态看《庄子》中的孔子,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复杂不一的,甚至在同一篇中性格形象也截然不同。

一、《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三种形态

总的说来,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违背大道,仅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屡遭抨击的儒家孔子。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义”。这点在《庄子》中也体现得十分鲜明,只不过作者对孔子所恪守的“仁义”完全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如在《齐物论》中,庄子借长梧子之口批评孔子说,“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①,认为他不懂妙道之行。在《德充

符》中叔山无趾对孔子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挖苦他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至于“天刑之,安可解”,不免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在《天道》里,老聃严厉批评孔子扰乱人性,说他是“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盗跖》篇中的孔子更是狼狈不堪,被柳下跖痛快淋漓地斥责为“以利祸其真,而强反其性情”。就像《大宗师》中孔子所说的,“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儒道两家基本主张不同,所以孔子遭到如此尖锐的批判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自愧不如得道者,谦虚好学,由儒而道的孔子。在《德充符》中,孔子称赞断脚却执行“不言之教”,能“守其宗”的王跆为圣人,还表示自己已落在众人之后,要拜王跆为师,并且要率领天下所有的弟子去跟他学习。在《大宗师》中,孔子说自己“丘则陋矣”;同是在这篇中,当孔子听说自己的弟子颜回达到了“坐忘”的境界时,便对颜回说“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表示愿意跟随在弟子后面。这种好学的形象与《论语》中所倡导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是相吻合的。在《天地》篇中,孔子向老聃请教怎样才能称之为“圣人”;同篇中,对于为圃者的言行,孔子自愧不如地对子贡说:“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在《天运》中,孔子往南到沛地见老聃表明自己虽“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但也曾从阴阳理论去探求道,当得到老聃“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的指点后三个月不出门,最后还得到了老聃的“丘得之矣”的肯定。在《达生》篇中,孔子积极向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李琴,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0)05-0054-03收稿日期:2010-04-27

作者简介:李琴,女,江西南丰人,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朱倩,女,广西桂林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①本文《庄子》原文均出自陆钦《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54

承蜩者与善游水者问道,并且获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和“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的启发。在《则阳》中,孔子自己主动表示市南宜僚会羞于听他的言论,更不会和他见面,可谓有自知之明。在《渔父》中,孔子极其谦虚好学,在聆听了渔父一番话后,“愀然而叹”并且几番“再拜而起”。这种好学的形象,在《庄子》一书中非常鲜明。

其三,追求道学真谛,作为得道者和道家代言人身份出现的孔子。如在《人间世》中孔子提出了“心斋”概念,并且道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无为思想。在《秋水》中,孔子周游到匡地,被卫军重重围住,然而孔子还是弹琴唱歌,并且知晓“处矣,吾命有所制”,能够安时处顺。在《达生》篇中孔子发表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外重者内拙”、“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等俨然一得道者的言论。在《山木》篇中,孔子围于陈、蔡,却讲了一番处逆境而要能够安然顺化的道理。在《徐无鬼》与《则阳》中,孔子都提出了有关“不言之辩”的道家思想。在《寓言》中,借庄子之口说出孔子曾提出“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连庄子都感叹自己比不上他。上述这些都是非得道者不能悟出的一番妙论。

二、《庄子》中孔子形象异化的原因

由前文可知,孔子的形象在《庄子》一书中具有多面性,因而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被贬或者被扬了。孔子只是一个寓言人物,他已完全异化为庄子道家思想的寄寓物,与《庄子》中塑造出的其他人物形象如黄帝、尧、舜、禹、叔山无趾或者一些假托的人物如浑沌、伯昏无人等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我们更应该把书中的孔子看成一个虚拟性历史人物。《庄子》一书之所以用大量篇幅描写一个虚拟性的孔子形象,主要是希望通过对孔子的异化来寄寓道家的思想学说;而孔子之所以被选择为论述对象,其中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儒道两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契合之处,且庄子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有着相当的了解。司马谈在论述六家要旨时也说:“道家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2]他的话说明道家思想吸收了儒墨两家的成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即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融合点。一方面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实践上,对情感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孔子也曾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的感叹,并曾高度评价伯夷叔齐。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孔子对氏族个体成员的人格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成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4]。此外,孔子对时间、人生、生命存在着很大的肯定,并

执着于现实生活,这也与庄子所提倡的“保生全身”、“不夭斧斤”、“安时处顺”,不把死当作拯救的具有现实性的感性的快乐自由有一脉相通的气息。

其次,《庄子》书中充满着揶揄抨击孔子的文字,这可以更为有力地贬抑儒学,弘扬道学。《庄子》中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批判孔子对仁、义、礼、乐的推崇。《马蹄》篇说:“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这里用激烈的言辞批判指责了所谓的圣人讲究仁义,毁坏大道的罪过行为。《骈拇》篇中也表示出类似的极端愤慨:“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对于儒家过分重视礼乐的行为,《列御寇》中有深刻批判:“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在庄子看来,大盗窃国,哪有什么仁义礼乐可言。(2)批判孔子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骈拇》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名为利而残生伤性的行为:“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天地篇》中作者更是借为圃者之口说出:“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毫不留情地对孔子进行挖苦讽刺。《外物》篇则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大儒小儒的故事,揭露了儒者既要名又要利,打着《诗》、《礼》的招牌,干出肮脏的勾当。(3)批判孔子劳形役智以应世务。《胠箧》篇中明确指出,“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智”,由于统治者的好智、无道才使天下大乱。《外物》篇中描绘了一个汲汲奔走,蒿目忧世有悖于道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状态的孔子形象。显然,他是不能受到得道者的欢迎的,以至于当孔子宿于蚁丘之家时,邻人市南宜僚“羞闻其言”。

三、《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庄子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写。他发展了一套自己的学说并且在语言文字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相当灵活。他常常用寓言、卮言等似是而非之辞寓意。对于《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我们不能完全确信有其事,需要“正照之,斜照之,远照之,反照之”,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本质。

庄子对儒家过分宣扬仁、义、礼、乐等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因为那违背了他理想的“即雕即琢,复归于朴”的自然本性。从客观上讲,庄子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批判是有现实基础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庄子所生活的那样一个天崩地坼,赤裸裸的剥削、掠夺、压迫日益剧烈,“无耻者富,多信者显”的时代,人们日益被财富、权势、野心、贪婪等“物”所统治。庄子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也可以说是发出了反对异化,要求回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