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庄子_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大量涉及到孔子及其思想。

相对于《论语》中毫不妥协的“道听途说,吾往矣”的孔子形象,庄子对孔子的刻画更具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从庄子的视角探究《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首先,在庄子看来,孔子是一个关注人性的思想家。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仁爱共济”的思想基础。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善恶之境,起乎心焉。

治心者,治万物也。

”这种思想体系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关键。

庄子在《逍遥游》中列举了孔子的三种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惧之欲其不逢殃”。

这三种爱涵盖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情感,彰显了孔子对于人性深刻的洞察与理解。

其次,庄子认为,孔子是一个重视天命的先知。

在《天道》中,庄子认为,孔子是上天派来的圣人:“子贡问曰:‘夫子圣人也,何不圣于世?’孔子曰:‘我非圣人也,夫上下圣人。

’”这里,“一念之差,天地悬隔”,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圣人,而是辅助天地圣人的忠实追随者。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曾引述孔子的言辞:“夫圣人之所以为圣,岂有取于天哉?圣人之所以为圣,由人而成也。

”这表明,孔子既有主张天命的高度意识,也注重人的表现来完成天命所赋予的任务。

第三,孔子在庄子眼中,是一个重视古代经典的文化传承者。

庄子在《人间世》中讲到孔子的德化:“夫孔子以四尚为名,致文王之道,治五霸之邦,成与天地同纪,而以千万亿人事,无有不为其余也。

”孔子既将自己的治家理国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同时也以其高超的才干成功地继承了古代经典文化的精神实质。

最后,庄子认为孔子是一个尊重人性个性的领袖。

在孔子弟子曾公子问“孔子恶乎笑人?”的问题时,孔子回答:“吾非恶也,何以笑乎?昔者西门豹不死于士会,此亦天幸其小人也。

吾举大志而忘小人,是以笑之。

”这里,庄子阐述了孔子作为领袖的人性化特征,强调了孔子的人性主义思想。

总之,《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个充满智慧、具有高度人格魅力的人物。

他呈现了儒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又承载了天命、文化传承和人性个性的思想内涵。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百家之师”。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探讨,不仅展现了孔子的风采和思想,也对其教义和人格进行了评价。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孔子与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庄子》对孔子的描述并非以史实为基础,而是通过庄子的笔下展现了他的思想和见解。

在《庄子》中,孔子被认为是一个明理达变、言传身教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就曾对孔子的教诲做了评价,称其为“师挚于箕踞之中而乐;师况变蹻狂猾之理而不厌”。

庄子认为孔子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不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

《庄子》中也对孔子的教义进行了一定的评价。

庄子在《养生主》中写道:“讬虚守静,故无堕邑,唯道敢使。

子桑以告。

颜回闻之曰:‘庙道!无何其极也!’”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提倡的“讬虚守静”的教义给予了认同。

庄子认为,只有“无有无”“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义,才能使人们远离诱惑,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然自在。

这一点和孔子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都强调了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安定。

庄子对孔子的教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庄子在《齐物论》一文中也对孔子的言行进行了描述和评价。

庄子说:“师挚于箕踞之中而乐;师况变蹻狂猾之理而不厌。

”这句话中所说的“师挚”、“师况”可以理解为孔子。

庄子认为孔子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畅怀,又能在变幻繁杂的世事中心如止水,这种一方面以踞在箕踞之上的形象,一方面以变蹻狂猾之理的态度,展现了孔子的风采和思想。

庄子对孔子的评价,体现了他对孔子思想和人格的高度认可。

在《齐物论》中,庄子还以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对比,显示了庄子对自己思想的自信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庄子认为:“岂尔灭尔而不可复一丝?则孔子不逮夫晋德。

非其徒厚而明,非其任厚而亡。

夫晋德之畔地,非其任之谓也。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

在《庄子》中,孔子被描述为一个智慧卓然的圣人,他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深邃智慧和高尚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思考和见解,也让人深感敬佩。

例如在《庄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观于天地之大德,当则应天地之大宅,应天地之大时,大矣乎也。

”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孔子对宇宙道义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智慧。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仁义和善良的人。

在《庄子》中,孔子所倡导的仁义之道深受人们的赞誉。

他将“仁”置于人生的核心地位,认为人们应该以仁义来对待他人,以宽容和善良来对待世界。

《庄子》中有这样的描述:“孔子之仁德,非鄙夫之能见与!……谄谀言而弗颂,同声而弗和。

”这些文字表现出了孔子深厚的仁义之心,以及对于真诚和善良的坚持。

在《庄子》中,孔子的仁义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让人们对其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虔诚和谦逊的儒者。

在《庄子》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个虔诚笃实、谦虚谨慎的儒者。

他将对道德的追求和修养的重要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力图求得心灵上的净化和境界上的升华。

在《庄子》中有关孔子的描述:“孔子懿懿乎易成,角力为快,深思为快。

听等诸在位有辅右之才,谋国不用则适受用之妙。

”这段文字展现了孔子宽厚的胸襟、深广的见识和虔诚的修养。

在《庄子》中,孔子的谦逊脚踏实地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仁义善良的人以及虔诚谦逊的儒者。

这些形象深刻而生动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品格,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庄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孔子的卓越智慧和高尚品德,更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指引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探索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引领。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包括了很多对孔子的形象的描写和评价。

通过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对孔子的看法,以及他对孔子所代表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评价。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圣人形象。

庄子对孔子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孔子是一个圣贤,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智。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子通大道,达大极,无不理焉,无不理焉。

”这里的“子”指的就是孔子,庄子赞扬孔子通达宇宙之道,对万物都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他将孔子与上古圣贤相提并论,认为孔子是有资格与他们并列的大圣人。

这种评价显示了庄子对孔子的崇拜和尊敬。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个追求仁义道德的人。

庄子认为孔子的道德观非常高尚,他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信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主张。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臧文仲让舆,颜渊让射,子路、子都、ZIP不仕隐约仕,桀跖之一士其如是,‘忠信’所以事上帝也。

”这里的孔子弟子子路、子都、ZIP是庄子所举的例子,他们放弃了个人的私利,忠诚地为公众服务。

庄子通过这个例子赞扬孔子的弟子们以忠诚和诚实为原则,这正是孔子在道德和行为上的追求。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也被赋予了智者的特质。

庄子认为孔子的智慧不仅在于他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洞察,更在于他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治乎。

”他认为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能够了解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庄子赞扬孔子能够超越形式和界限,以更宏大的视角看待问题,这也是他在思考和看待世界时需要借鉴的地方。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个具有圣贤品质、追求仁义道德、智慧卓越的人。

庄子对孔子的评价充满敬意,他认为孔子是一个可以崇拜和学习的典范。

通过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和观点,同时也可以对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摘要】《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个备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与庄子的对比、在作品中的作用、对庄子思想的影响以及孔子形象的变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和塑造。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庄子的哲学思想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对比和互动,为读者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人物形象。

结论将对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进行总结和概括,为读者提供一种全面而有深度的全景式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探究《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引言、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孔子与庄子的对比、孔子在《庄子》中的作用、孔子对庄子思想的影响、孔子形象的变化、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主要探讨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念。

在《庄子》中,除了庄子本人外,还涉及到其他思想家,其中包括孔子。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备受关注,这种形象不仅体现了庄子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也反映了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探究《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被描绘为一位有远见卓识、仁爱宽厚的圣贤人物,他的学说被视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中也突出了孔子与庄子之间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对待学问和人生态度上的差异。

这种对比既体现了两位思想家各自的特点,也呈现出他们之间的互相衬托和对话。

在《庄子》中,孔子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和理想化的形象。

他的形象在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反映了庄子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态度,也展现了他对儒家学说的认同和批判。

研究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变革,也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

2. 正文2.1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一位崇尚仁义道德、追求至善至美的圣人形象。

浅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浅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成为屡遭道家批 判的对象 。在 《 齐物论 》 , 中 长梧子 与瞿鹊
子 论 “ 道 ” 批 评 孔 子 不 管 要 言 妙 道 , : 是 黄 帝 之 所 昕 妙 时 日 “ 荧 也 , 丘 也 何 足 以 知 之 !” 达 了 对 孔 子 蔑 视 。《 世 而 表 人
间》 中写 :L 适 楚 , 狂 接 舆 游 其 门 日 : 凤 兮 凤 兮 , 如 孑子 楚 “ 何
加 以批 判 , 为 他 们 皆是 追 名 逐 利 , 谓 “ 人 ” 盗 贼 实 属 认 所 圣 和

《 论语》 中的孔子形象为我们大家所熟悉 , 而孔子也是《 庄子》 中
最 为活 跃 , 出现 次数 最多 的 人物 ,庄 子) 3 , 中有 大 约 2 《 3篇 其 2
篇 ,O个 章节 提 到 了孑子 , 且大 多篇 幅可 观 。孔 子作 为儒 家 5 L 并
或 改 造 地 展 现 了 多 样 的 人 物 形 象 。而 孔 子 这 位 儒 家 圣 人 亦 在 《 子 》 被 寓 言 化 地 进 行 了 重 新 塑 造 , 我 们 看 到 庄 中 让
了 一 个 多 样 的 孔 子 。《 子 》 的 孔 子 多 样 的 形 象 很 大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当 时 儒 道 思 想 的 斗 争 与 交 融 , 物 塑 造 的 手 庄 中 人
类 。 质 问孔 子 “ 子 修 文武 之道 , 他 今 掌天 下 之 辩 , 以教 后世 ,
缝 衣 浅 带 , 言伪 行 , 迷 惑 天 下 之 主 , 欲 求 富 贵 焉 。盗 莫 矫 以 而 大 于 子 , 下 何 不 谓 子 为 盗丘 , 乃谓 我 为 盗 坏 ” 孔 子 最后 , 天 而 。 “ 髻三失 , 执 目茫 然 无 见 , 色若 死 灰 , 据轼 低 头 , 能 出气 ” 这 不 。

浅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浅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浅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作者简介:黄保灵(1989.10-)籍贯,江西九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摘要:本是道家著作的《庄子》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孔子及其门人的事迹,本文将通过《庄子》各篇中提到的孔子形象进行一个简要分析,从而阐述孔子在《庄子》这部书中的形象内涵。

关键词:庄子;孔子;儒家;道家;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庄子》是庄子以及其门人以及后学所编写的一本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而孔子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并称为四大显学,各家的观点并不相同,在有的时候甚至有很大的冲突,而《庄子》一共三十三篇文章中却有二十篇提到了孔子,在《人间世》、《德充符》、《盗跖》以及《渔父》等篇中写到孔子的内容甚至占到了很大的篇幅。

然而和儒家经典中的孔子形象有很大不同,《庄子》中的“孔子”自然是为了宣扬道家学说而服务的,为了更好的利用孔子来宣扬道家学说,《庄子》又会从哪些方面来塑造孔子形象呢?一、道家思想的传播者。

借孔子之口来阐述道家思想是《庄子》中塑造的第一类“孔子”,《人间世》中讲到这样一则寓言,颜回听说卫灵公作为君主残暴不仁,荼毒百姓,因而向孔子辞行说去卫国劝诫卫灵公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而孔子却劝告颜回不要去,孔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这是说,上古时代境界最高的人,首先是保存自己,然后有余力再去管别人的事情,如果连自己都保存不了,哪有空闲区处理那个暴君的事情呢?这里的孔子主张人首先要为自己而活着,顺应天时自然地发展,不应该刻意的去改变社会现存的状态,像颜回这种妄想用仁义思想的救世说是极端不可取的,很容易引火烧身,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你改变不了现状,反而将自己的身价性命也葬送出去。

除此之外,《庄子》的《人间世》和《大宗师》等篇还借用孔子之口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道家理论:“心斋说”和“坐忘说”。

《庄子》中对孔子的评价

《庄子》中对孔子的评价

《庄子》中对孔子的评价《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庄子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独特的。

他既赞扬了孔子的智慧和德行,又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批评。

本文将从庄子的角度探讨他对孔子的评价。

庄子对孔子的智慧和德行给予了高度评价。

庄子认为孔子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智慧的人。

他说:“孔子拱手而立,立而不见其形,行而不见其迹,能使民如星辰之绝,如草木之生。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的智慧高深莫测,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无处不在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还称赞孔子的德行高尚,他说:“孔子之德,仁也。

”这说明孔子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的人。

然而,庄子对孔子的教学方法则持有一定的批评态度。

庄子认为孔子过于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人性的本真。

他认为孔子的教育是一种束缚和限制,过分追求道德行为的规范化,导致人们失去了自由和真实的本性。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个体的独立。

庄子的这种评价是基于他对人性和自由的独特理解。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放弃对外在世界的追求和规范,而是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心灵的平静。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对外在世界的依赖和执着,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个体的独立。

因此,他对孔子的教育方法持有批评态度。

然而,庄子对孔子的评价并不是全盘否定的,他也承认孔子的贡献和影响。

他说:“孔子之学,其道大明,而去人之迷;其方正,而去人之邪;其诚信,而去人之伪。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的学说是非常明晰的,能够帮助人们摆脱迷惑和邪恶,追求真善美。

庄子也承认孔子的诚信和正直,认为这些品质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总的来说,《庄子》中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独特和复杂的。

庄子既赞扬了孔子的智慧和德行,又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孔子过于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人性的本真。

然而,庄子也承认孔子的贡献和影响,认为他的学说能够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

这种评价体现了庄子对人性和自由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人类教育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和质疑。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在《孟子》和《庄子》中,孔子形象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孟子》中,孔子被描述为一位德配天地的圣人。

他坚守仁义、道德、礼法等儒家理念,积极投身实践,言传身教,被视为一代善教的宗师。

同时,孔子也被刻画为一位尊师、好学的学生,对老子谦卑恭敬,三日不言其妙。

然而,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更为复杂。

他不仅扮演着道家崇拜者、道家代言人、儒家守卫者等不同角色,有时还被刻画成欺世盗名者、落魄失意者。

尽管孔子在《庄子》中保持了部分儒家色彩,如谦虚好学、积极投身实践等,但他的儒家理念却遭到庄子的贬抑。

在庄子的笔下,孔子主动授“道”,化身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

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孟子》和《庄子》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不同。

《孟子》旨在阐述孟子的仁义、道德等儒家思想,因此对孔子形象进行了正面的描绘。

而《庄子》则是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世人提供一种全新的礼法体系,因此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更为复杂、多元的刻画。

总的来说,《孟子》和《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虽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但它们却展示了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该书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庄子对于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在《庄子》中,对孔子的形象也有所涉及,不过这一形象可能并非真实的历史孔子,而是庄子对孔子的一种虚构或重新诠释。

这一形象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深刻的思考价值。

这种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中的孔子略有出入。

历史上的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同时也在政治上有过积极的实践。

但在《庄子》中,孔子更多地呈现为一位超越世俗的、几近神圣的形象。

这种形象与历史孔子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契合,但却也反映了庄子对于“圣人”理想的追求和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

在《庄子》这部作品中,孔子的形象常常与庄子自己的思想相对立。

庄子强调的是“逍遥游”和“无为而治”,他对于现实世界存在的种种现象和困扰持一种超然的、看破红尘的态度。

而孔子形象的出现,则为这种态度提供了一种对比和衬托。

孔子所代表的是一种宽厚、仁爱和关怀,他在《庄子》中所展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正是对于庄子思想中超然态度的一种补充和反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庄子对孔子形象的塑造也反映了他对于道德伦理的一种思考。

在《庄子》中,孔子常以一种仁爱、宽厚的形象出现,他的行为和言辞往往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理念。

这种形象的塑造,也可以被视为庄子对于道德伦理的一种理想追求和思考。

通过孔子的形象,庄子得以对自己的道德理念进行一种具体而形象的表达,增加了《庄子》这部作品的道德思考性和感染力。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虽然并非历史孔子的真实再现,但却具有一定的深刻意义和思考价值。

孔子的形象为庄子思想中的超然态度提供了一种亲和力与感染力,为庄子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追求提供了一种具体表达途径,同时也反映了庄子对于“圣人”理想的追求。

对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我们不仅可以将其视为庄子对历史孔子的一种再解读,更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深刻的思想表达和道德追求。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而孔子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贡献不言而喻。

在《庄子》中,也出现了对孔子的形象探讨,这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庄子对孔子的看法。

在《庄子》中,孔子并不是一个直接被提及的角色,但庄子对于孔子的评价却贯穿了整个文集。

庄子对孔子的看法,可以在《庄子》的多个章节中找到。

最为著名的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乐卵大泽”一则。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被称作“乐卵”,是一个在大泽中游泳的人。

孔子游泳是在表现其儒家的清高之风,但当他遇到庄子时,庄子却指责他说:“子行三槁而不辍,是亦不知乐也。

”庄子认为孔子只是在顺应自己的喜好,而并非真正懂得乐趣所在。

这种对孔子的评价,既体现了庄子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也表达了庄子对于生命观的独到见解。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更是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直接的探究。

他说:“且夫子藏不见外,禾生不见噎,能者不出,是荣于天下而不蓄劳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庄子认为孔子的修养是一种无为的表现,他不显露自己的能力,不在外面表现自己,却能在内心保持深邃的修养。

这一点上,庄子对孔子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他的修养是一种无为而有为的状态,是与天地相融的。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也提到了孔子的弟子宰我。

宰我是孔子弟子中的一员,而庄子用他来比喻庸俗之人。

他说宰我“故为是视,五色盲也;为是听,五音聋也;为是言,五味去也。

”通过对比宰我和孔子的差异,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的评价。

庄子认为孔子处世宽宏大量,能够超越俗世之执着,而与之相对比的宰我却是囿于五色、五音、五味之中,无法超越物质的束缚。

庄子认为孔子的修养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人,也是出于对孔子的敬重之情。

庄子对孔子的形象探究在《庄子》中多方面地加以表现。

庄子对孔子的评价,既包括了对其修养的赞赏,也有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这种多面向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儒家思想以及孔子形象的全新的认识。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作者:李晓璇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3期摘要:《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但作为儒家圣贤的孔子是《庄子》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庄子》内篇中,一种类型的孔子完全成为道家思想的发言人和代表者,另一类则是保留有儒家思想的孔子。

庄子一方面是想借助孔子宣传道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对于选择走儒家救世道路的孔子也依然能够尊重和同情。

关键词:《庄子》;内篇;孔子《庄子》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和一系列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故事涉及的人物也非常之多,既有至高无上的君主,也有庖丁一样的普通劳动者。

而孔子作为儒家先贤在道家经典的《庄子》中出现频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甚至没有孔子出现的次数多,这一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庄子》成书比较复杂,现在所保存的共有三十三篇的《庄子》是由晋代郭象删减而成的,从学者们的研究论文看,把《庄子》三十三篇作为一个宏观整体为文本研究对象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也有少部分论文注意到应该把内篇与外篇、杂篇相区别,庄子后学及庄子学派的人也有参与其中,目前学术界公认内篇是庄子所作,所以,相对于外篇、杂篇的二十六篇更能代表庄子本人的思想。

《庄子》内篇现在保存的一共有七篇,在《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中,不论孔子作为主人公还是陪衬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

《齐物论》中有“瞿鹊子问长梧子”;《人间世》“颜回将到卫国”“叶公子高出使齐国”“楚狂接舆”;《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鲁有兀者叔山无趾”“鲁哀公问于仲尼”;《大宗师》“子贡吊子桑户”“孟孙才处丧”和“颜回坐忘”。

通过对这些故事中孔子形象的分析,大致上能分为两类:一、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形象(一)作为道家思想的发言人和代表者的孔子孔子作为一位道家的发言人和代表者在《庄子》内篇中有相当多的篇幅,他的言语、行为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大相径庭,一反传统观念中提倡“仁爱”“礼乐”思想,说出“心斋”“坐忘”等庄子哲学的观点。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内容丰富,思想深邃。

其中提到了孔子这一历史人物,虽然《庄子》的主要内容是来自庄子这位思想家,但在书中也对孔子有所提及。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庄子》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庄子》文本中进行探究,来探讨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

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庄子》的作者并不是庄子本人,而是庄子的后人整理所得。

因此《庄子》中提及的孔子形象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在后人的观点下加以描述的。

庄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庄子对孔子的描述可能不尽公平。

就文本本身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孔子的形象描述。

在《庄子》中,孔子被称为“东方朔”。

这个称呼源于《管子·权修》中的记载,表示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界的地位之高。

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主要通过引用其言论和事迹来描述。

例如在庄子的《养生主》中,提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壹以为提,提以每足,饿以双足。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饮食养生的观点,他强调节制饮食,保持适度。

这个引用体现了孔子在《庄子》中被看作一个注重养生保健的智者形象。

在《庄子》的其他章节中也提到了孔子的故事。

比如在《养生主》中还提到了孔子与弟子们一同游山玩水的场景,这体现了孔子对身心健康的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庄子》中,孔子还被描述为一个有智慧、有教养的人,他的言行都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修养。

《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述并非都是积极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对孔子提出了质疑,认为孔子教条主义的思想受制于儒家的既定体系,而无法真正获得自由和解脱。

这种描述显示出庄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也可以理解为对孔子的批评。

《庄子》对孔子的描述是复杂多变的,既有赞美也有批评,展现了庄子对孔子思想的另类看法。

《庄子》中对孔子的形象是多维度的,既有正面的赞美,也有批评和质疑。

这些描述既反映了庄子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也反映了其对孔子思想的独特见解。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作者庄子通过对话和寓言的形式,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格,探讨了人道、自然、生命的本质等重要问题。

在《庄子》中,作者也涉及了孔子这一历史人物,并对其形象进行了一番刻画。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描述了孔子的形象,将其形容为一位脱颖而出的哲学家和圣贤。

文章中写道:“孔子一日见南郭子綦,曰:吁!子重耶?我闻吾乡者,善言君子与;有连子、夏、鲤、须与、颜渊;德行皆笃,而心术不同。

”(庄子,《知北游》) 这段话表明,孔子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视为君子的典范。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也提到,孔子“为善放恶,曰:人皆知我而我独智;德行也,藏诸是也。

”(庄子,《人间世》) 这里的“我”指的便是孔子本人。

庄子认为孔子在品行和智慧上非凡出众,具有独特的品德和远见。

在庄子看来,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仁爱的人。

在《庄子·德充符》中,《庄子》描述了孔子的智慧和仁爱之道。

庄子说:“孔子见瞿鸿,歌者出涕焉;入,子舆乘马。

曰;‘君何啼也?’瞿鸿曰:‘吾闻阳货三仁焉?’孔子曰:‘三仁在我,故闻之哪。

’乘马问:‘何以饰之?’瞿鸿曰:‘以言美之,行可施之,好授人事者美之。

’孔子曰:‘吾闻公西华以声誉为之;夫子何为不修于心而贵以声誉?’瞿鸿曰:‘名不勉之,行不规之,动不违之,得之斯名而已矣。

”(庄子,《德充符》) 这段文字表明,孔子以自己的智慧和仁爱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庄子也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孔子的形象,表述了他对孔子的一些看法。

在《养生主》篇中,庄子描述了一个和孔子对话的场景。

在对话中,庄子以“康子”自称,与孔子交流养生之道。

孔子说:“君子之行静也,与为礼难入也,与为言难出也。

退与修也,敬与哀也,其余,则以远修身。

”(庄子,《养生主》) 这段话揭示了作者对孔子内心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重视。

《庄子》中对于孔子形象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孔子被描述为一位有智慧和仁爱的圣人。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哲学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孔子形象也是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庄子》中,孔子不仅出现过很多次,而且往往被视为一种传统式的代表,展现着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探究。

一、孔子形象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的历史和文化中,孔子都是普遍所推崇的象征。

在《庄子》中,孔子被描绘成一位具有博大智慧、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的师长形象,是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种文化意象,并且在历史上积累了很多的价值标准。

从传统的文化价值角度来看,孔子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他强调“仁”,即古代文化和道德中的最高指向。

《禅谈》中就有“无亲、无友、无师”的表述,因为“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此工夫,爱人爱之至,也造就了孔子为万世老师的形象。

孔子思想中所坚持的道德标准和修养方式,使得孔子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德和思想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哲学性的意义。

孔子被视为一个道德典型,他的言辞和行动优雅,富有智慧。

在《庄子》中,他经常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为“仁爱”和“和谐”的道德观念作出示范。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仰道德和个人修养的追求超越了个人利益,追求的是社会和谐和大众幸福。

他的理念不单单是与当时文化环境相符合的边缘性哲学思想,更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价值,掌握了人生的意义。

此外,孔子形象的出现,意味着《庄子》的文学性和寓意性,从而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度和深度。

虽然孔子在《庄子》中的戏剧性表述往往在道教般的神性中溢出,但这仍使他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传达有关人性和社会伦理学的思考。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

其中,孔子作为“儒家祖师”,在《庄子》中也有一定的出镜率,并且在书中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形象和意义。

而这些形象和意义,也反映了文化传统中对孔子的不同理解和体现。

在本文中,将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探究和分析。

1. 孔子的拜师在《庄子》中,许多章节都讲述了“拜师”这个话题,而其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就是孔子拜鲁国大夫仲由为师。

《庄子·外物》中,孔子在拜师时,他非常虔诚地向仲由敬礼,并且表示愿意全心全意跟随他的教诲。

这个场景体现了孔子作为儒家中的奉行者,非常注重传统礼仪和道德准则,也说明了孔子对传统社会的尊崇和依附。

2. 孔子夜游在《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夜游在城市中,被卫灵公的卫士阻拦了。

而卫灵公听说孔子想要成为宰相,就说:“你肯听从我的命令,我就让你做宰相,不然,你就滚吧!”孔子的回答是:“我已经学了文化和礼节,没有必要还要成为宰相。

而且我已经知道你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形式,不需要再接受你的教育。

”这个场景暗示了孔子在政治上的自律和崇高,能够抵制政治权力的诱惑,同时也反映出儒家的反权威思想。

3. 孔子与管仲在《庄子·尝俯》中,孔子与管仲比喻为一个坐,象征着孔子和管仲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在这个比喻中,孔子是坐的上半部分,代表着他关注的是理论研究、道德教化等方面;而管仲是坐的下半部分,代表他关注的是政治变革、民生改善等方面。

这个比喻很好地描绘了两位历史名人的思想为人处世之道,也展现了他们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孔子与儒墨之争在《庄子·大宗师》中,孔子和墨子做了一次关于爱的讨论。

墨子认为爱所有人是他的道义,而孔子则认为爱只是应该适当的。

孔子说:“我们必须爱所有人,但必须适度。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失去适度,那么我们就不会成功。

”孔子通过这个回答,阐述了他作为儒家代表的理论立场,也说明了他认为儒家思想关注的是适度与克制,而不是一味追求极致。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经常出现孔子这个人物形象,他在《庄子》中的形象对于后来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进行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具有多重性格和角色,他既是思想家,也是政治家,同时也是自由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

其中,他作为思想家的形象比较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人类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上。

孔子在《庄子》中被称为“仲尼”,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内篇》和《庄子·外篇》中。

在《内篇》中,孔子的形象主要表现在“知天命”和“慎独”的思想上。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认识自己的天命,此处天命不是指上天对人类的安排,而是指人类本身对自己进行的安排,即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孔子认为,只有认清自己的天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追求方向,才能够在追求中取得成功和成就。

而“慎独”则是孔子的另一种思想表现形式。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

他强调个体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意义,认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

此外,在《外篇》中,孔子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批判和反思上。

孔子认为,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刻板习惯和僵化不仅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反而会成为约束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桎梏。

因此,孔子在《外篇》中强调自由主义和反传统主义思想,启发人们有个体思考的能力,不要墨守成规,永远不断地前进和突破。

总的来说,《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既是道德标杆,又是独立思考的代表。

他所提出的思想理念,对于古代和今天的人类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分析《庄子》中的儒家人物形象

分析《庄子》中的儒家人物形象

《庄子》是一部千古奇书,其文汪洋恣肆,雄论奇辩。

明道德,轻仁义,一死生,齐是非,《庄子》一书中将“道”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庄子》一书的写作手法也是别具一格。

尽管整部《庄子》33篇的作者不一定都是庄子本人,但其中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倒是一脉相传。

尤其是都具有一个特点,擅长于人物的刻画与描绘,既而赋予其庄子自己的思想。

下面试分析在《庄子》中出现的几个人,或许能够对庄子能够有更深的理解。

一.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论语》《诗经》,千古流芳;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桃李天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 孔子一直作为一个圣人的象征。

《庄子》是记述战国时期道家集大成者——庄子思想的一部不朽之作。

儒道有别,而在《庄子》一书中,孔子的形象出现的次数很多,有46次,庄子对此似乎有着特别的用意。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显得朦朦胧胧.孔子是儒家的一种象征,更准确地说,是儒家的思想的代表.因此,对于孔子,庄子的态度就显得有些奇怪,至少不是尊重,不过外杂篇内有些内容也有一些失真,所以这里主要还是分析内七篇.在内七篇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被嘲讽或者被教诲的对象,一类是庄子的代言人.前者见于《人间世》篇末、《德冲符》内与申徒嘉的对话中等;后者则更为常见.这两种形象无论是哪一种,都谈不上对历史孔子的尊重,相反有着极大的不敬.在书中孔子的形象要么是异常谦虚,或先倨后恭,此时他的对话对象都是庄子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物;要么成为教诲者,对象为学生或是君主,可是嘴里说出的却是庄子的思想,与实际的孔子背道而驰.这是相当滑稽的,甚至可以说是荒唐了.不过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种不敬并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他考虑最多的不是那个肉体的人,而是隐藏在肉体之下的那个心灵,那个思想.庄子对于孔子的不敬,乃是他们思想分歧的真实的反映.或者说,庄子乃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叫板.<齐物论>中说“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辩?”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儒家的最根本的核心主张.因此,对于庄子来说,儒家和孔子是一个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而“天下有道,圣人成焉”(<人间世>)可见庄子并不是一个绝对逃避或者反对功利的人,通读<庄子>书,可见庄子对于儒家和孔子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觉得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适合的.在天下无道之时,孔子之徒是无实现理想的空间的.在庄子看来,这是一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象他所提过的“螳臂当车”,勇气固然可嘉,但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似乎有些不明智,这便是庄子的意思.在对孔子的描绘的过程中,庄子自始而终都是藏在暗处,却时不时得给我们一个惊喜,当孔子向颜回讲述“心斋”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在背后的微笑,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但也是庄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思想的细微体现.二.惠施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同时也是庄子的对手。

_庄子_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_庄子_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2010年10月第22卷第5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Oct.2010Vol.22№5鲁迅先生在《汉文史纲要》中称赞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1]笔者认为,这与书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庞杂而奇特的形象分不开。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

全书33篇中共有21篇约50个章节提及孔子。

其中,内、外、杂篇中分别占4篇、9篇、8篇。

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

有直言不讳说庄子是讥讽孔子的,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诋訾孔子之徒”是为“明老子之术”[2];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实际上是极其推崇与尊重孔子的,如郭象、成玄英等;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更是明确表示,“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

”在苏轼看来,庄子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3]。

不管以怎样一种心态看《庄子》中的孔子,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复杂不一的,甚至在同一篇中性格形象也截然不同。

一、《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三种形态总的说来,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违背大道,仅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屡遭抨击的儒家孔子。

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义”。

这点在《庄子》中也体现得十分鲜明,只不过作者对孔子所恪守的“仁义”完全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如在《齐物论》中,庄子借长梧子之口批评孔子说,“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①,认为他不懂妙道之行。

在《德充符》中叔山无趾对孔子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挖苦他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至于“天刑之,安可解”,不免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在《天道》里,老聃严厉批评孔子扰乱人性,说他是“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

《盗跖》篇中的孔子更是狼狈不堪,被柳下跖痛快淋漓地斥责为“以利祸其真,而强反其性情”。

对《庄子》书中的孔子形象的分析

对《庄子》书中的孔子形象的分析

作者: 殷南根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2页
主题词: 孔子形象;庄子;儒家;道家思想;圣人;主要表现;代表作;仁义;寓言;故事
摘要: <正> 《庄子》一书,作为战国时道家主要代表作,与儒家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对儒家创始者孔子的讥讽和改造。

《庄子》全书谈及孔子者有四十四处。

它通过编造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虚构了一个由儒家圣人转变为道家信徒的孔子形象。

分析这一孔子形象,有助于澄清《庄子》作者庄周等人与儒家的关系的真相。

一、孔子——儒家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0月第22卷第5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Oct.2010Vol.22№5鲁迅先生在《汉文史纲要》中称赞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1]笔者认为,这与书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庞杂而奇特的形象分不开。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

全书33篇中共有21篇约50个章节提及孔子。

其中,内、外、杂篇中分别占4篇、9篇、8篇。

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

有直言不讳说庄子是讥讽孔子的,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诋訾孔子之徒”是为“明老子之术”[2];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实际上是极其推崇与尊重孔子的,如郭象、成玄英等;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更是明确表示,“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

”在苏轼看来,庄子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3]。

不管以怎样一种心态看《庄子》中的孔子,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复杂不一的,甚至在同一篇中性格形象也截然不同。

一、《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三种形态总的说来,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违背大道,仅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屡遭抨击的儒家孔子。

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义”。

这点在《庄子》中也体现得十分鲜明,只不过作者对孔子所恪守的“仁义”完全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如在《齐物论》中,庄子借长梧子之口批评孔子说,“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①,认为他不懂妙道之行。

在《德充符》中叔山无趾对孔子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挖苦他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至于“天刑之,安可解”,不免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在《天道》里,老聃严厉批评孔子扰乱人性,说他是“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

《盗跖》篇中的孔子更是狼狈不堪,被柳下跖痛快淋漓地斥责为“以利祸其真,而强反其性情”。

就像《大宗师》中孔子所说的,“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外内不相及”,儒道两家基本主张不同,所以孔子遭到如此尖锐的批判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自愧不如得道者,谦虚好学,由儒而道的孔子。

在《德充符》中,孔子称赞断脚却执行“不言之教”,能“守其宗”的王跆为圣人,还表示自己已落在众人之后,要拜王跆为师,并且要率领天下所有的弟子去跟他学习。

在《大宗师》中,孔子说自己“丘则陋矣”;同是在这篇中,当孔子听说自己的弟子颜回达到了“坐忘”的境界时,便对颜回说“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表示愿意跟随在弟子后面。

这种好学的形象与《论语》中所倡导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在《天地》篇中,孔子向老聃请教怎样才能称之为“圣人”;同篇中,对于为圃者的言行,孔子自愧不如地对子贡说:“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在《天运》中,孔子往南到沛地见老聃表明自己虽“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但也曾从阴阳理论去探求道,当得到老聃“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的指点后三个月不出门,最后还得到了老聃的“丘得之矣”的肯定。

在《达生》篇中,孔子积极向《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李琴,朱倩(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

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异化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0)05-0054-03收稿日期:2010-04-27作者简介:李琴,女,江西南丰人,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朱倩,女,广西桂林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①本文《庄子》原文均出自陆钦《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54承蜩者与善游水者问道,并且获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和“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的启发。

在《则阳》中,孔子自己主动表示市南宜僚会羞于听他的言论,更不会和他见面,可谓有自知之明。

在《渔父》中,孔子极其谦虚好学,在聆听了渔父一番话后,“愀然而叹”并且几番“再拜而起”。

这种好学的形象,在《庄子》一书中非常鲜明。

其三,追求道学真谛,作为得道者和道家代言人身份出现的孔子。

如在《人间世》中孔子提出了“心斋”概念,并且道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无为思想。

在《秋水》中,孔子周游到匡地,被卫军重重围住,然而孔子还是弹琴唱歌,并且知晓“处矣,吾命有所制”,能够安时处顺。

在《达生》篇中孔子发表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外重者内拙”、“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等俨然一得道者的言论。

在《山木》篇中,孔子围于陈、蔡,却讲了一番处逆境而要能够安然顺化的道理。

在《徐无鬼》与《则阳》中,孔子都提出了有关“不言之辩”的道家思想。

在《寓言》中,借庄子之口说出孔子曾提出“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连庄子都感叹自己比不上他。

上述这些都是非得道者不能悟出的一番妙论。

二、《庄子》中孔子形象异化的原因由前文可知,孔子的形象在《庄子》一书中具有多面性,因而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被贬或者被扬了。

孔子只是一个寓言人物,他已完全异化为庄子道家思想的寄寓物,与《庄子》中塑造出的其他人物形象如黄帝、尧、舜、禹、叔山无趾或者一些假托的人物如浑沌、伯昏无人等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书中的孔子看成一个虚拟性历史人物。

《庄子》一书之所以用大量篇幅描写一个虚拟性的孔子形象,主要是希望通过对孔子的异化来寄寓道家的思想学说;而孔子之所以被选择为论述对象,其中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儒道两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契合之处,且庄子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有着相当的了解。

司马谈在论述六家要旨时也说:“道家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2]他的话说明道家思想吸收了儒墨两家的成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即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融合点。

一方面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在实践上,对情感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法。

但另一方面,孔子也曾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的感叹,并曾高度评价伯夷叔齐。

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孔子对氏族个体成员的人格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成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4]。

此外,孔子对时间、人生、生命存在着很大的肯定,并执着于现实生活,这也与庄子所提倡的“保生全身”、“不夭斧斤”、“安时处顺”,不把死当作拯救的具有现实性的感性的快乐自由有一脉相通的气息。

其次,《庄子》书中充满着揶揄抨击孔子的文字,这可以更为有力地贬抑儒学,弘扬道学。

《庄子》中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批判孔子对仁、义、礼、乐的推崇。

《马蹄》篇说:“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这里用激烈的言辞批判指责了所谓的圣人讲究仁义,毁坏大道的罪过行为。

《骈拇》篇中也表示出类似的极端愤慨:“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对于儒家过分重视礼乐的行为,《列御寇》中有深刻批判:“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

”在庄子看来,大盗窃国,哪有什么仁义礼乐可言。

(2)批判孔子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骈拇》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名为利而残生伤性的行为:“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天地篇》中作者更是借为圃者之口说出:“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毫不留情地对孔子进行挖苦讽刺。

《外物》篇则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大儒小儒的故事,揭露了儒者既要名又要利,打着《诗》、《礼》的招牌,干出肮脏的勾当。

(3)批判孔子劳形役智以应世务。

《胠箧》篇中明确指出,“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智”,由于统治者的好智、无道才使天下大乱。

《外物》篇中描绘了一个汲汲奔走,蒿目忧世有悖于道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状态的孔子形象。

显然,他是不能受到得道者的欢迎的,以至于当孔子宿于蚁丘之家时,邻人市南宜僚“羞闻其言”。

三、《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价值与意义庄子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写。

他发展了一套自己的学说并且在语言文字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相当灵活。

他常常用寓言、卮言等似是而非之辞寓意。

对于《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我们不能完全确信有其事,需要“正照之,斜照之,远照之,反照之”,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本质。

庄子对儒家过分宣扬仁、义、礼、乐等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因为那违背了他理想的“即雕即琢,复归于朴”的自然本性。

从客观上讲,庄子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批判是有现实基础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庄子所生活的那样一个天崩地坼,赤裸裸的剥削、掠夺、压迫日益剧烈,“无耻者富,多信者显”的时代,人们日益被财富、权势、野心、贪婪等“物”所统治。

庄子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也可以说是发出了反对异化,要求回55新妇得宠,贬刺幽王的喜新厌旧。

郑玄笺曰:“鹙也鹤也,皆以鱼为美食,鹙之性贪恶而今在梁,鹤洁白而反在林,兴王养褒姒而馁申后。

”[3]497朱熹曰:“鹙在梁而鹤在林,鹙则饱而鹤则饥矣。

幽王进褒姒而黜申后,譬之养鹙而弃鹤也。

”[2]200《召南·鹊巢》中用鹊巢被鸠占来象征新妇取代旧妇:“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鄘风·鹑之奔奔》则是一首典型的刺淫荡乱伦的诗歌:“鹑之奔奔,鹊之疆疆。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疆疆,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引《韩诗》说:“奔奔疆疆,乘匹之貌。

”[5]闻一多说:“牝牡相交谓之‘腾’。

相交与相加之义极近。

《月令》‘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牡。

’郑注曰‘累、腾皆乘匹之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