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庄子_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形象与评价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形象与评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培育了无数优秀的历史人物。
这些人物在当时不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了榜样。
他们的形象与评价一直是历史学者和民众讨论的焦点。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讨论几位古代历史人物的形象与评价。
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人心中始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体系为后世的文化观念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天下之学”。
孔子的形象是一位传统和谐、敦厚可亲的老师,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然而,孔子也有不同的评价。
在封建思想盛行时期,孔子的形象被过分神化,成为一位庄严神圣的形象,让人感到遥不可及。
而在现代,一些人批评孔子崇拜封建制度,认为他的思想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实际上,孔子的思想体系具有时代特点,因此其评价也应该有所区分。
庄子:道德哲学的代表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典籍的代表。
他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一本无枝叶”,阐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表达了他的道德哲学。
庄子的形象是一个深度思考、超然物外的哲人。
然而,庄子的思想遭受了评价的困扰。
在行动派哲学家的眼中,庄子的思想过于抽象,缺乏行动指导,被挑战为“逍遥学派”。
而在后世道家思想的流传中,庄子被过于神化,形象不真实,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因此,庄子的形象与评价实际上存在争议。
秦始皇:强权下的统一者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绝对君主,他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广秦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他的形象是一位冷酷、权力极大的统治者,让人想到强权和暴力。
然而,秦始皇的评价也多种多样。
在封建社会中,秦始皇被神格化,成为一位千古一帝的形象,对其所做所为视而不见。
而在现代,他被批评为暴君,被看成对于文化事业的摧毁者。
然而,无论是秦始皇作为一位影响巨大的政治家,还是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世评价,都充满了争议。
唐太宗:中国文化黄金时期的代表唐太宗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统治时期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黄金时期”的代表。
浅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浅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作者:马天良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12期[摘要]道家经典《庄子》一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出于文章的立意和主题所需,予人物以褒贬,“因文生事”;在文辞运用方面,极具灵活性,妙趣横生。
尤其是在即“道”离“道”者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而儒家学派的圣贤孔子,作为《庄子》中即“道”离“道”者的典型代表,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现次数甚至多于庄子和老子,其形象也表现得极具矛盾性。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在我国古代经典中,《庄子》可谓独树一帜,尤其在形象塑造方面独具特色。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往往出于文章的立意和主题所需,给予人物褒贬,不采用史家之“以文运事”,而是“因文生事”,显得比较随意。
因此,在文辞运用方面,极具灵活性,或生动、或诙谐、或怒骂、或嬉笑,无奇不有,无所不能为,无所不能写,妙趣横生。
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复杂多变。
尤其是在即“道”离“道”者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庄子》中的即“道”离“道”者形象或为道家的追随者、代言人,或为叛逆者。
而这些即“道”离“道”者形象中,孔子形象的塑造最具典型性。
《庄子》33篇近50处写到孔子及其弟子,孔子在《庄子》中出现的频率大于该书最主要的人物——庄子,也大于庄子的同道——老子。
部分篇章甚至基本全是关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如《胠箧》《盗跖》《渔父》等。
《庄子》对孔子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主张等加以批判,一方面通过各种描写手段使孔子的人物形象趋于道家化,从而使《庄子》里的孔子形象具有矛盾性的一面。
首先,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孔子的形象自然多呈现出儒者的一面,他依然热衷礼节,为人谦卑。
然而,当孔子形象代表儒家时,往往会被取笑,甚至被攻击、被鞭挞。
整部《庄子》中,这样的情景有五六处。
如《德充符》篇,孔子的学说被批判,且间接宣扬了道家的思想: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四海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摘要】《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个备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与庄子的对比、在作品中的作用、对庄子思想的影响以及孔子形象的变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和塑造。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庄子的哲学思想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对比和互动,为读者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人物形象。
结论将对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进行总结和概括,为读者提供一种全面而有深度的全景式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探究《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引言、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孔子与庄子的对比、孔子在《庄子》中的作用、孔子对庄子思想的影响、孔子形象的变化、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主要探讨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念。
在《庄子》中,除了庄子本人外,还涉及到其他思想家,其中包括孔子。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备受关注,这种形象不仅体现了庄子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也反映了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探究《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被描绘为一位有远见卓识、仁爱宽厚的圣贤人物,他的学说被视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中也突出了孔子与庄子之间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对待学问和人生态度上的差异。
这种对比既体现了两位思想家各自的特点,也呈现出他们之间的互相衬托和对话。
在《庄子》中,孔子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和理想化的形象。
他的形象在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反映了庄子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态度,也展现了他对儒家学说的认同和批判。
研究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变革,也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
2. 正文2.1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一位崇尚仁义道德、追求至善至美的圣人形象。
《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1.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 孔子和庄子的这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答案】1. 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 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而已,所以我并不赞同。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然后浏览两则内容,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概括。
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是说“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
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从_庄子_内七篇_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2001年2月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2001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Vol.10No.1从《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曹小晶(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 要:通过对《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孔子形象(A.原本的孔子B.庄化的孔子)的分析和比较,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庄思想本是一家,他们都以人生哲学为其主体,对社会人生充满了关注;只是庄子相比孔子而言,其思想的容量更为宽大、深厚和玄邃,有超越孔子思想的一面,但这种超越并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庄子的思想始终停留在珍惜生命与拯救天下的两难选择中,并因此而矛盾着、痛苦着,也正是这一显著突出的思想特点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来儒道并存、互相交融的心态基型和双面人格。
关键词:庄子;孔子;双面人格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1)01-0077-041 凡是读过《庄子》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庄子的文笔奇异诡怪、诙谐玄妙,且“见得方说到”,学者闻一多先生评价说:“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
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无论从思想还是文辞上,他都打破了一般常规,无视偶象,上天入地,喜笑怒骂皆有妙趣,就连被人们尊为至圣的孔子也成了笔下的常客,常常遭到批评和讥笑,一扫孔夫子往日神圣的庄严,连同孔夫子整日整月席不遐暖、忙于传播教诲的仁义理智也被斥为大伪、大害,而加以挖苦、讥蔑;但是稍微留心,也会发现在内七篇中还有另外一个孔子,这个孔子不同于那个被讥讽的孔子,与其说他是孔子,毋宁说他是庄子,因为他是庄化了的孔子,是庄子思想的代言人,那么庄子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些思想通过孔子的形象告诉诸人呢?虽然庄子文笔诡异,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虚构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常常是杜撰的,因此杜撰孔子来代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以为庄子这样做是很有深意的,证据有二:首先从内七篇中可以看到他写到许多人物,有凭空塑造的,如妙姑射山之神人等,也有根据一点史实线索编造的,如尧舜、楚狂接舆、连叔等,而孔子这一形象正属于后一类,从内七篇看来,一般凡是属于后者这类人物,庄子虽然也在编造其言其事,以服务于自己的思想,但基本上都未脱出这一人物的原本特征,因此庄化的孔子有庄子编造的一面,但也不能说这一形象本身完全彻底是反其道而行之;其次就庄子文章本身的一贯特色来看,他的文辞、手法与思想、内容浑然一体,分不清哪是内容,哪是文辞,例如《德充符》篇,庄子欲说明:破除外型残缺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德,有德之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
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刘敏锐【摘要】两千多年来,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巨大.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却颇多争议,其形象也在历史中不断地演变.战国作为孔子形象变化的最初阶段,再者诸子典籍对孔子的描述也十分丰富,因此,从战国诸子典籍这一视角可以一窥孔子形象的最初变化,对当时的学派纷争也可以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通观战国诸子典籍,其中既有对《论语》中孔子本然形象的继承,也有针对孔子形象所进行的变异,而后者则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5页(P77-81)【关键词】战国;诸子典籍;孔子形象【作者】刘敏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对于孔子形象的变迁,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顾颉刚先生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一文中就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呢。
”又如“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要快成君子了。
”[1]136陈独秀在其晚年所作《孔子与中国》一书中论述孔子“非宗教迷信的态度”时,概括了孔子从春秋到东汉的演变历程。
[2]17-18再如近些年来的学者,如林存光著专著《历史上的孔子形象》将孔子形象的演变置于政治与文化语境下来钻研,探讨了其演变的历程,以及孔子和儒教从古到今的历史命运变迁问题等等。
[3]以上诸家更多的是以整个社会时代因素作为出发点来研究论述的,但单就“孔子其人”来说,历史上他的形象是模糊复杂的,战国时期作为孔子形象产生变异的基础阶段。
这一阶段记录孔子言语行事的典籍文献种类繁多,所记录的孔子相关资料也非常丰富,因此,本文试着从战国诸子典籍的角度,通过深入细致地考察,分析战国时期的重要典籍,整理出孔子在战国时期形象的变迁,从而使我们对孔子形象变迁这一长期存在的文化现象的初级阶段有所认识。
先秦三部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剖析
提供 一个 前提 和基 础 , 有助 于 廓清孔 子形 象塑 造 也
上 的: 迷雾 。 重重
一
言行 , 因而我们 称其 刻 画 的孔 子 形 象 具 有原 质 性 ,
并将其 作为检 验其 他 典 籍 中孑 子形 象 是 否 具 备 原 L 质性 的一个标 尺 和参 照 。《 传 》 《 左 、 国语 》 为史 书 ,
然书 中也有一 些 孔 子 情 况 的零 散 记 述 。这 二 部 著
、
按 本 然形 象全面 描述 的孔子 形象
孔子 本然 形 象 的 描 述 , 早 见 于《 最 论语 》 论 。
作对孔 子言 行所作 的具 体记述 与《 论语 》 虽有 不 同 , 但 在展 现孔子 形象 方 面 却 与《 语 》 论 中所 描 绘 的 孔 子的形 象 、 性格 、 征 相 吻合 、 一致 。故 而 , 们 特 相 我 用 原质 性来 概括这 三 部 典 籍 在 孑 子形 象 塑 造 上 的 L 共同特 点 。原 质性 即 孔 子 形 象 塑造 上 的真 实 性 。
记 忆 记 述 下 来 的 , 是 经 过 自然 的 ‘ 忆 选 择 ’ “ 记 的 话 ’ 是具 有代 表 性 的 ‘ ” 。这 些 孔 子 的 弟 子 又 , 话 ’
收 稿 目期 :2 0 0 — 1 06 6 8
作者 简介 : 张
岩(97 )女, 】 6 ~ , 河北 景 县A , 东北 财 经 大 学 文 化传 播 系 副 教 授 从 事 先秦 典 籍 中有 关 孔 子 形 象 力’ 面的 研 究 。
更 为普 遍 和突 出的 特点 , 是 诸子 典籍 中孔 子形象 则
的变 异性 。 即孔子 形象 与其 本然形 象 相 比 , 开始 产 生偏离 、 盾乃 至对 立 。( 细 内容 参 见拙作《 矛 详 由儒
《庄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庄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庄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庄子》是一部道家的主要代表作。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摘要】《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孔子形象的塑造、影响和与庄子哲学的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在对比孔子与庄子的思想后发现,孔子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我们分析了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对于理解庄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为探讨孔子与庄子思想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塑造、影响、庄子哲学、对比、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地位、影响、启示、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其著作《庄子》中塑造了多个重要的哲学形象,其中包括了对孔子的描写。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分析庄子对孔子形象的刻画,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与孔子之间的关系。
研究孔子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有助于深入探讨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深入探究《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1.2 研究目的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形象在庄子一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和塑造进行探究,进一步了解孔子在庄子眼中的形象,并探讨这一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孔子的思想和人物形象,探讨孔子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庄子思想的关系。
本文还将对比孔子与庄子的思想,探讨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为理解庄子思想提供新的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探讨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哲学传统提供新的启示。
最终,本文还将探讨对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学术界提供新的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在庄子著作中的角色和意义,以及他的影响力和价值。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姓名:裴祎学号:1330020183摘要: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的多样的,既保持了部分儒家色彩,如谦虚好学,积极投身实践、言传身教等;另一方面孔子所秉持的“仁义”“道德”“礼法”等儒家理念遭到庄子的贬抑,这种不完美的的孔子受到了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的熏陶和改造,最后化身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主动授“道”。
如此一来,孔子便和其弟子一起,成为道家宣传“道高于儒”的媒介。
《庄子》是继《论语》以后对孔子形象论述最多的先秦诸子思想哲学散文著作。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共有四种,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传播道家思想服务。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解析和比较,以庄子中的孔子为线索,深入剖析寓言化的孔子形象背后蕴含的庄子人生哲学。
关键词:庄子;孔子;道家;儒家;道;天性;儒道互补今本《庄子》由晋代郭象删减而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外十五,杂十一)与其他先秦诸子著作不同的是,《庄子》一书塑造了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多达230余个。
作为道家的代表著作之一,《庄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不是老聃而是孔子,共有五十三次。
这一写法打破了历史人物只能按其本来面貌进行描摹的单一模式禁锢,巧妙地诠释了“道高于儒”的概念,达到了宣传儒道互补的目的。
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道家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涵,正如台湾国学大师陈鼓应所说:“其他部分的论文,我一般是居于知性的态度上探讨,但是庄子却常常能触动我内在的心灵。
”细读庄子,对人生态度的重塑将有重大帮助。
庄子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礼乐制度日趋僵硬,为世人所质疑,由于战乱频仍,人们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礼法体系。
为了摆脱社会危机,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理论系统。
就当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而言,最入世的显学非儒墨两家莫属。
庄子通过大量寓言塑造了复杂的孔子形象,有的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相差无几,有的则完全出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如果以《论语》作为可靠的参考对象,我们会发现,庄子笔下的孔子寓言故事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以传达道家宗旨为目的,有很大的哲学和思想价值。
代言抑或反讥?——论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人物角色
孔 子 的 人 物 角 色 在 庄 子 的逻 辑 设 定 之 下 并 非 只是 一个 顽 固不化 的儒家 代 表 , 他 通 过道 家 思 想逐 渐 认识 到 自己 以前 的执 迷 不悟 . 变 成 了一 个 积极 向道 家人 物学 习 的儒家 代表 。这 是庄 子 刻画
终 扩大了道 家思想 的影 响。 庄子是不是想通过笔下孔子 的形象达到儒道的互补与融合? 这也许 为我们认
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世界开启 了一个 重要途径 。
关键词 : 庄子 ; 孑 L 子; 人物角色 ; 代 言; 反讥
中图分类号 : B 2 2 2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6 2 X( 2 0 1 3 ) 0 3 - 0 0 7 5 — 0 0 5
“ 虚己以游世” 的 目的。孑 L 子在当时已是影响非常 大的儒家创始人与代表人物 , 庄子要批评或否定
但庄子是尊敬孔子的。 只有伟大的孔子 , 才能使不 同思想的庄子尊敬他 . 也只有旷达 的庄子 。 才能了 解孔子的伟大。 ” [ ] 庄子与他笔下孔子之关系的确
儒家 , 就不得不涉及孔子 。但也有学者指 出庄子 对孔子是阳攻阴助 , “ 自苏轼 以为庄子尊孔 , 实阳 弃而阴助之。后世学者多从其说 , 以至有谓庄子
代 言抑或反讥?
论孔子在《 庄子 ・ 内篇》 中的人物 角色
张 城 陈德 明
1 0 0 8 7 2 )
( 中国人 民大学哲 学院 , 北京
摘要 : 孔子是《 庄子 ・ 内篇》 中重要 的人物角 色。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显然有一个按 照他预先设定 的 逻辑逐渐达到理想状 态的过程 : 先是 一个顽 固不化积极人世 的典 型儒 家代 表人物 : 而后逐渐认识 到 自己 执 迷不 悟及人身性命 在乱世 中的危险境地 ,开始从顽 固不化到虚心 向庄子所描写 的道家得道 高人求教 和学习 ; 最后 则把孔子成 功地塑造成 了一个 道家 的宗 师和代言人 , 并且开始 教育儒家 的门人 和弟 子 , 最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郑先彬(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寓言能通过简单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在诸子散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孔子作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人物,经常被诸子用在寓言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在墨家的寓言中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在道家的寓言中是道家思想的寄托者,在法家的寓言中则成为以严刑峻法来治国的法家代表。
这种现象和时代背景有关,也和诸子异彩纷呈的复杂思想有关。
关键词:先秦;诸子;寓言;孔子;形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 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444(2006)0620805206收稿日期:2006206230作者简介:郑先彬(19702),男,江苏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先秦是古代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
诸子百家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游说诸侯。
但抽象而空洞的说教不易为人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籍外论之”[1]的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在诸子散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称之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
因此,各家都喜欢用他来扮演寓言中的角色。
在法家寓言中,他穿上了法家的衣衫,在道家的寓言中,则成为道家思想的寄托者和传声筒。
这些形象大多不是孔子原来的真正的形象,即使在儒家寓言作品中,虽然较多地保留了孔子原来的面目,但也不完全等于原来的孔子。
一首先把孔子请进寓言中的是墨子。
墨子学问广博,和儒家曾有渊源关系,“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2]985。
但后来墨家从儒家分离了出来。
分离的原因,据《淮南子・要略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正。
”[2]2150墨家和儒家成为尖锐对立的学派,很有点反目为仇的意味。
《墨子》中的寓言很少,以孔子为主要角色的寓言也只有一篇,即《非儒下》篇的《孔子穷于蔡陈》,这则寓言在《庄子》、《荀子》和《吕氏春秋》中均出现过,或褒或贬,亦多“嫁名圣人,百无一实”[3],只是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
_庄子_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2010年10月第22卷第5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Oct.2010Vol.22№5鲁迅先生在《汉文史纲要》中称赞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1]笔者认为,这与书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庞杂而奇特的形象分不开。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
全书33篇中共有21篇约50个章节提及孔子。
其中,内、外、杂篇中分别占4篇、9篇、8篇。
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
有直言不讳说庄子是讥讽孔子的,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诋訾孔子之徒”是为“明老子之术”[2];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实际上是极其推崇与尊重孔子的,如郭象、成玄英等;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更是明确表示,“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
”在苏轼看来,庄子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3]。
不管以怎样一种心态看《庄子》中的孔子,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复杂不一的,甚至在同一篇中性格形象也截然不同。
一、《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三种形态总的说来,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违背大道,仅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屡遭抨击的儒家孔子。
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义”。
这点在《庄子》中也体现得十分鲜明,只不过作者对孔子所恪守的“仁义”完全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如在《齐物论》中,庄子借长梧子之口批评孔子说,“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①,认为他不懂妙道之行。
在《德充符》中叔山无趾对孔子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挖苦他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至于“天刑之,安可解”,不免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在《天道》里,老聃严厉批评孔子扰乱人性,说他是“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
《盗跖》篇中的孔子更是狼狈不堪,被柳下跖痛快淋漓地斥责为“以利祸其真,而强反其性情”。
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差异作文
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差异作文说起孔子和庄子,这两位可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大咖呀!咱今天就来唠唠他们思想上的那些不同。
孔子呢,就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总是强调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他觉得人要遵循礼仪道德,君臣父子之间得有明确的规矩,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儿。
比如说,孔子主张“仁”,这可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
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得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古代的礼仪展览,那里面展示了各种繁琐的礼仪规范。
就拿君臣之间的礼仪来说吧,臣子见到君王要行特定的礼,弯腰的幅度、站立的姿势,那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让我想到孔子所倡导的,他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礼仪规范,让社会秩序井然,人人都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
孔子还特别注重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
他的学生们跟着他学习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庄子呢,和孔子就不太一样啦。
他就像个自由自在的仙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逍遥境界。
庄子觉得人不要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当我爬到山顶,望着那广阔的天地,忽然就有点理解庄子的思想了。
站在那里,感受着微风拂面,看着山下的一切变得那么渺小,我好像暂时抛开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
庄子也许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像这样,摆脱尘世的羁绊,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叫“庄周梦蝶”。
说庄周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特别快乐。
等他醒来,就开始琢磨了,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这个故事其实就反映了庄子对于现实和虚幻、自我和外界的思考。
他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也许并不是真正的真实,我们应该超越这些表面的东西,去探寻更本质的东西。
孔子讲究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努力来改善社会。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由《庄子-德充符》见儒道思想的差异
由《庄子?德充符》见儒道思想的差异从《庄子·德充符》篇出发,归纳庄子的“德”思想和他所认为的儒家“德”思想,进而辨析儒道两家对于“德”思想认识的异同,由此探析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异。
标签:《庄子·德充符》;“德”《德充符》篇在《庄子》中是由外转内的篇目,前一篇的《人间世》描述了人际关系的纠结纷争,并给出了在人间险恶中的处世及自处之道,而《德充符》以《齐物论》中的“齐同万物”为理论基础,提倡一种守宗忘形的人生态度。
《德充符》不仅对“德”做了深入探究,也对德与形的关系作了讨论和评判。
一《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思想《德充符》中一共出现十三次“德”,在全部六个片段中,前五个片段都出现了“德”。
其中有六处出自仲尼之口。
1. 在第一个片段中,常季看到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却能吸引众多弟子求学于他,于是询问孔子王骀究竟是什么人,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里孔子回答王骀与变化同迁,无论外物如何变迁而能使內心不受影响,在于他能执守精神上的宗主。
常季进一步的追问引出了“德”。
这里的“德”有两种基本内涵,一是破除了外物对形体的主宰,指精神上的主宰之“德”,与前面的“宗”有异曲同工的意思;二是一种和谐安宁的状态,不受外物干扰,也不为内心左右。
在第二个片段中,子产对于兀者申徒嘉的不全足的轻视,乃是执着于“全形”。
子产认为,即使兀者申徒嘉有“德”,也弥补不了他身体的残缺。
这里的“德”是一种小“德”,不似第一个片段中精神境界的大“德”,这里的“德”指的是形体健全和地位尊贵。
在第三个片段中,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孔子以无趾亡足认为无趾轻身,因此亏德。
然而其形虽亏损,德却犹存。
这里的孔子形象是比较浅陋的。
孔子虽然倡导弟子学习无趾的学习精神,然而还是带着尊贵和高人一等的态度来自上而下审视无趾,他认为全德之人必定要全形。
这里的“德”基本等同于“形”。
在第四个片段中,鲁哀公请教孔子,为何面貌丑陋的哀骀它能够得到众人爱戴?仲尼称哀骀它为“才全而德不形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
一样的 。可这里的孔子却完全成了庄子的代言人 “, 不谈人事 ,与言无命”知其不可而不为 ,安之若
命 ,顺其自然 。
这后一类孔子形象看上去好象是对前一类孔子形象的否定 ,而事实上却包含着对前一类孔子
形象的深层的理解 。如上文所提及的《人间世》中颜回欲之卫的那一段 。虽然孔子把颜回欲去卫劝
一
综观《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 ,孔子是作为庄子所推崇的正面人物 ,即道 家学派的代言人出现的 。他所说的话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话 ;庄子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有时也恰是 通过书中的孔子或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而表达出来的 。如《: 人间世》篇 ,孔子与颜回谈论“心 斋”,孔子告诉叶公子高作为人臣 ,当需要做一些不得已之事时应如何保全自己 ;还有《德充符》中 , 孔子与鲁哀公谈论哀骀它何以以异形之形骸令人仰慕追逐《; 大宗师》中孔子与颜回谈“坐忘”《; 秋 水》篇孔子论“命”与“时”《; 达生》篇孔子论“用志不分 ,及凝于神”及“外重者内拙”《; 外物》篇论“知 有所困 ,神有所不及”《; 让王》篇孔子论“穷通”等 。这些都借孔子之口正面表达了道家的思想 ,这里 所谓孔子思想其实就是庄子或其后学的思想 。所以 ,这些段落中的孔子及其思想都是被庄子或其 后学所肯定和推崇的 。
导其君的计划一一否定了 ,但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孔子对颜回的否定不是由于他对卫国的
受害生灵毫无恻隐和同情之心 ,而是出于对历代人君的至深了解 ,对时事 、政治明智认识之后 ,而发
出的无力之感叹 “: 恶 ! 恶习 ! 大多政法而不谍 ,虽固亦无罪 。虽然 ,止是耳矣 ,夫胡可以及化 ! 犹 师心者也 。”⑥何等的无奈 ,只求无罪而已 。就连楚狂接舆不也这样说吗 “: 天下有道 ,圣人成焉 ;天 下无道 ,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 ,仅免刑焉 。”⑦“孔子”不是不理解接舆 、哀骀它 、申徒嘉 、叔山无趾之
Ξ 收稿日期 :2003 —04 —03 作者简介 :高庆荣 ,1978 年生 ,吉林省通化市人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黄发平 ,1977 年生 ,福建省福 州市人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
·42 ·
第三类是对孔子的言论或行动明确加以指责 。如《: 天地》篇指责孔子“博学以拟圣 ,於于以盖 众 ,独弦歌以卖名声于天下”《; 天道》篇说孔子“偈偈乎揭仁义 ,若击鼓而求亡子”是“乱人性”《; 天 运》篇讥讽孔子是“取先圣已陈刍狗”,是“丑人效颦”;而在《盗跖》篇中 ,孔子更是被骂的狗血喷头 , 惨不忍睹 。
我们先看《庄子 ? 内篇》。单看《内篇》的孔子形象 ,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又可将其分为两类 :一 是被讥笑的孔子 ;一是被“庄化”了的孔子 。在《齐物论》中有这样的描述 “: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 : ‘吾闻诸夫子 “: 圣人不从事于务 ,不就利 ,不违害 ,不喜求 ,不缘道 ;无谓有谓 ,有谓无谓 ,而游乎尘垢 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 ,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 ‘: 是黄帝之所听营也 , 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①这里 ,孔子以为“不事名”“、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游乎尘垢之外” 的圣人是不实际的 、不可能存在的 ,被长梧子所蔑视 。因为长梧子认为黄帝对此都感到疑惑不解 , 更何况以先王三代为效法 、思慕之对象的孔夫子呢 ?“君乎 ,牧乎 ,固哉 ! 丘也与汝 ,皆梦也 。”②在 这里隐于文字背后的庄子借长梧子之口 ,对孔子一向所尊崇的和渴慕的先王三代流露出了明显的 不屑 ,对儒家倡导的所谓入世之志 ,成就功名事业之人生理想 ,也视之为尘垢之内的事情而加以嘲 弄 。又如在《德充符》篇中 ,叔山无趾面见孔子的一段 “: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 ,踵见仲尼 ,仲尼曰 ‘: 子 不谨 ,前既犯患若是矣 。虽今来 ,何及矣 !’“无趾曰 ‘: 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 ,吾是以亡足 。今吾来 也 ,犹有尊足者存焉 ,吾是以务全之也 。夫天无不覆 ,地无不载 ,吾以夫子为天地 ,安知夫子之犹若 是也 !’“孔子曰 ‘: 丘则陋矣 。夫子胡不入乎 ,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 。孔子曰 ‘: 弟子勉之 ! 夫无趾 , 兀者也 ,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 ,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 ‘: 孔丘之于至人 ,其未邪 ? 彼何 宾宾以学子焉 ? 彼且蕲以言叔鬼幻怪之名闻 ,不知至人之以是为桎梏邪 ?’“老聃曰 ‘: 胡不直使彼以 死生为一条 ,以可不可为一贯者 ,解其桎梏 ,其可乎 ?’“无趾曰 ‘: 天刑之 ,安可解 !’”③这里 ,孔子敝 于形而不知德 ,被叔山无趾责为“以言叔诡幻怪之名闻 ,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也 ?”庄子又借叔山 无趾之口对孔子加以嘲讽 ,认为他不过是为了言叔诡幻怪的名声 ,而自加桎梏于己身而已 。从而流 露出了庄子无为而逍遥乎尘垢之外的 、与儒家入世思想迥然不同的 、新的人生价值取向 。
这样超脱功力者 。子贡始悟今是而夕非 :圣人之道应是因“执道”而“德全”、因“德全”而“形全”、因 “形全”而“神全”的“风波之民”λυ 所奉行的人生宗旨 ,这便是“天下之非誉 ,无益损”λϖ 。这里作者直
接用孔门高徒子贡之口将孔子塑造成逐名求利的名利者 ,以此反衬出道家超越功名毁誉的“全德”
境界 。《渔父》篇则刻画了一个拘礼循规的孔子形象 :当渔父准备接见孔子时 “, 孔子反走 ,再拜而
杂篇是怎样批评孔子的 。
《天地》篇中一为圃者问子贡是谁的门徒 ,答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说 “: 子非夫博学以拟圣 ,
於于以盖众 ,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 ……子往矣 ,无乏吾事 。”子贡闻后惭愧不安 ,低头而 行三十里方恢复神志 ,并醒悟道 “: 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 ,不知复有夫人也 。”⑧他原以为天下只有一 个孔夫子 ,孔夫子授予他的圣人之道是“事求可 ,功求成 ,用力少 ,见功多”⑨ ,现在发现还有为圃者
关键词《: 庄子》;孔子形象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 : K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7974 (2004) 01 —0042 —04
在诸子著述中《, 庄子》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庄子在阐明其思想时不是通过逻辑论证 ,而是将其 思想蕴涵在寓言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展示 。同时庄子思想中的理论概念与范畴往往又是 以某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化人物来体现 ,这又使他思想中的概念 、范畴所蕴涵的意境变得更为丰富 和深邃 。因此 ,形象化人物在《庄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庄子》塑造的众多形象中 ,出现频 率最高的无疑当属孔子 “,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又是不统一的 。“孔子”这一不统一的形象不但 表明了庄子或鲜明或隐晦的思想倾向 ,而且也给了后学以广阔的思索和探讨的空间 。
的孔子形象在外 、杂篇中也是时有出现的 。如《天地》《、天运》篇都记载了孔子虚心向老聃求道之
起”;当渔父称赞他“甚矣 ,子之好学也”时 “, 孔子再拜而起”;当渔父训斥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做
法时 ,孔子又“再拜而起”;当渔父给他讲了一番“谨修而身 、慎守其真 ,还以物与人”的道理后 ,孔子
又“再拜而起”;最后 孔子不顾
,待水波定
,不闻
奴 手
音而后
敢乘 。”λω这是孔子见一次渔父便一连四次“再拜而起”,这不仅展示出孔子对渔父的崇敬 ,也显出了
残酷的社会现实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在《庄子 ? 内篇》成文时 ,虽然庄子在很多地方与孔子的思想
相左 ,但在深层次上还是理解和尊敬孔子的 。
现在再看看《庄子 ? 外篇》和《庄子 ? 杂篇》。在《外篇》和《杂篇》中 ,孔子出现的频率更高 ,被批
评的也更为激烈 。作为道家代言人的孔子也时有出现 ,所占比重却已在降低 。那么我们就看看外 、
他的造作拘礼 。在道家看来 “, 礼”与“真”是相互排斥的 ,它是人为之物 ,是“伪”;孔子如此拘礼 ,说
明在他身上的“伪”太多 ,而“真”太少 。故孔子虽以君子自居 ,但在作者看来 ,他并非是真君子而是
伪君子 。在《天道》和《天运》篇作者大肆渲染了孔子仁义学说给他招来的窘境 ,目的是要说明仁义
措施根本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 ,而孔子还要如此做 ,只能证明他的迂腐 。此外 ,第一类 、第二类
类的隐士 、至人 ,否则又怎会虚心求教而心向往之呢 ? 只是孔子“天生根器”如此 ,是“天刑之 ,安可
解 。”这两句既包含着对孔子的深层的理解 ,也隐含着庄子无尽的辛酸 。
在《庄子 ? 内篇》中 ,庄子肯定了孔子的救世思想 ,否定的仅是其救世的行为方法 。这种否定是
出于对统治者的认识和对现实的失望 。也可以说庄子否定和嘲弄的并不是孔子 ,而是当时无望的 、
既然庄子与孔子在思想上有如此鲜明的不同 ,庄子又为何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 如 《人间世》中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不忍卫国生灵涂炭 ,欲之卫 ,请行于孔子 。孔子却说 :嘻 ! 若殆往 而刑耳 ! 夫道不欲杂 ,杂则多 ,多则扰 ,扰则忧 ,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 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 ? 德荡乎名 ,知出乎 争 。名也者 ,相轧也 ;知者也 ,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 ,非所以尽行也 。”④这跟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为了 实现自己治世之理想 ,不畏艰辛周游列国 ,宁愿杀身以成仁 、舍身而取义的孔子实在是相去甚远 。 再如《德充符》中 ,鲁哀公问孔子为什么哀骀它以异人之形骸而为众人所爱 ,孔子则向鲁哀公讲述了 什么才是才全德不形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