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作者简介:黄保灵(1989.10-)籍贯,江西九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先秦

摘要:本是道家著作的《庄子》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孔子及其门人的事迹,本文将通过《庄子》各篇中提到的孔子形象进行一个简要分析,从而阐述孔子在《庄子》这部书中的形象内涵。

关键词:庄子;孔子;儒家;道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

《庄子》是庄子以及其门人以及后学所编写的一本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而孔子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并称为四大显学,各家的观点并不相同,在有的时候甚至有很大的冲突,而《庄子》一共三十三篇文章中却有二十篇提到了孔子,在《人间世》、《德充符》、《盗跖》以及《渔父》等篇中写到孔子的内容甚至占到了很大的篇幅。然而和儒家经典中的孔子形象有很大不同,《庄子》中的“孔子”自然是为了宣扬道家学说而服务的,为了更好的利用孔子来宣扬道家学说,《庄子》又会从哪些方面来塑造孔子形象呢?

一、道家思想的传播者。

借孔子之口来阐述道家思想是《庄子》中塑造的第一类“孔子”,《人间世》中讲到这样一则寓言,颜回听说卫灵公作为君主残暴不仁,荼毒百姓,因而向孔子辞行说去卫国劝诫卫灵公要施行仁政,

关爱百姓。而孔子却劝告颜回不要去,孔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这是说,上古时代境界最高的人,首先是保存自己,然后有余力再去管别人的事情,如果连自己都保存不了,哪有空闲区处理那个暴君的事情呢?这里的孔子主张人首先要为自己而活着,顺应天时自然地发展,不应该刻意的去改变社会现存的状态,像颜回这种妄想用仁义思想的救世说是极端不可取的,很容易引火烧身,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你改变不了现状,反而将自己的身价性命也葬送出去。

除此之外,《庄子》的《人间世》和《大宗师》等篇还借用孔子之口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道家理论:“心斋说”和“坐忘说”。《人间世》提到孔子教授颜回“心斋”的方法,“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晋代的郭象在《庄子注》一书中对心斋进行了一个解释“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告诫世人要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道家所崇尚的虚无境界。而“坐忘说”则是在《大宗师》篇中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提出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教导世人要不要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摒弃智慧形体,才能进入“大道”的境界,关于为什么要离形去智

的缘由《人间世》中孔子有明确的表述“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在《庄子》中的孔子看来,这个社会的所有纷争皆因为两种因素:一个是“名”,它是所有纷争的缘由;一个是“智”,而它是被利用的人们进行纷争的重要工具。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如果大家都将智慧和名利忘掉(离形去智),这个社会就难以再有纷争了。

二、道家学说的受教者

孔子在《庄子》中除了是道家学说的传播者以外,有很多篇目是写孔子虚心向道家学派虚心求教的事情,这也是《庄子》这本书塑造的第二类“孔子”在《天地》、《天运》、《山木》、《田子方》、《知北游》等篇目均有谈到“孔子问于老聃”之类的描述,然后从老子的口中学到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比如《山木》中有一篇寓言最为典型,此则寓言说孔子在听了大公子任的劝说之后,大彻大悟,明白了自己以前企图带着自己的仁政学说周游列国和“克己复礼”的思想居然是多么的愚蠢,只有遵循万法自然的的这一道家的最高原则才是真正的圣人。最后孔子“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此时孔子不再以匡扶周室和维护周礼为己任,而是将弟子遣散,逃到大泽当中里面与鸟兽为伍,真正的将自己身心回归到自然当中。

同样在《天运》中孔子在过老子的谆谆教诲之后发出了“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的感叹,这句的意思

是说我很久以来,我做人不能随变化而变化,不能随变迁而改变,又怎么能去改变,说服别人。也就是说万物变化都是由“道”这一最高的统治原则所掌控,人作为万物之一也应该顺从“道”的掌控,顺应自然地发展变化,不应该刻意用仁、义、礼、智、信等繁文缛节去限制人性,因为这些都不是人天生自然而生成的,都是后天人为强加给人身上的,是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的,所以应该被抛弃。最终也得到了老子“可,丘得知矣!”的赞许。

《渔父》篇中写到孔子在向一个老渔夫问道的过程中,写了孔子前后四次对老渔父“再拜而进”,有的文章论述本篇这么写的目的是为了肯定孔子“虚心求教的态度”(任振镐《的孔子人物形象论》),还有的文章认为是为了突出孔子是一个“拘礼循规的伪君子形象”(李霞、李峰《从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冲突》),两种说法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看来,孔子的四次“再拜而进”则是突显出了孔子对道家学说的心悦诚服,是发自内心的对道家思想和对得道之人的拜服,从这个角度的思考,则更符合《庄子》塑造这一类孔子的形象的目的性。

三、道家学派批评的对象

《庄子》塑造的第三类“孔子”是将孔子持有其本有的儒家思想出场的时候,孔子及其门人就成为了被抨击和批评的对象,本来“百家争鸣”时期各家互相攻击,维护自己学说的正统地位是比较平常的,比如连讲求“文质彬彬”的儒家学说也曾经狠狠批评其他学说,《孟子·尽心上》提到“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

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除此之外《孟子·滕文公下》中说道“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由此观之,《孟子》当中对其他学说的批评不可不谓之尖锐和严厉。而《庄子》当中对孔子及其门人批评并不和《孟子》单纯采取直接批评的简单方式,而是采用了直接批评、间接批评和孔子自我批评的三种方式展开。

其一、《庄子》中对孔子的直接批评有很多,比如在《天道》中一篇寓言讲到,孔子想用“仁义”打动老子,让自己的书能够“西藏于周室”,所以竭尽其所学“与示繙十二经以说”,老子却丝毫没有认可,老子提出“仁义,人之性邪?”首先老子对孔子进行反问,你讲的仁义道德是不是人天生就带来的。既然道德仁义并不是人天生与之俱来的品质,老子又举出了世间万物固有常法的例子“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天地万物固有其本来的自然属性,人也固然如此,在老子看来,孔子的这一套学说使人丧其本性而虚伪造作,所以老子最后职责孔子“意!夫子乱人性也!”

《盗跖》篇是历来大家公认的对孔子进行职责的经典之作,孔子是贤人柳下惠的好朋友,而盗跖是柳下惠的弟弟,为霸一方,是一个“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的极恶之人。孔子看不过去,就想用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