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庄子_内七篇_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合集下载

《庄子》心得参考7篇

《庄子》心得参考7篇

《庄子》心得参考7篇心得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升自我,有了许多心得要分享,先写篇心得体会,可以使分享过程更加清晰,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庄子》心得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庄子》心得篇1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纷杂繁多的诱惑也实在太多,如何摆脱贪念,如何阻止诱惑,如何实现理想往往成为人们思索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理解《庄子》来回答这些问题。

《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意为: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相互倾轧,而人类用于提升自我、改善生活的知识技巧在此时就成了斗争的工具,人自身最终为名所困。

古人说,普通的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欲望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则不单单是为欲望,欲望满足了也要吵。

但是在争吵时,知识分子看似是在争是非,争对错,实际上争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名声。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难免犯德荡乎名,知出乎争的毛病,这便是名心在作祟。

人若想要从名利场中抽身出来,就应该把名心抹平。

如何把名心抹平,这就要提到《大宗师》里的一句话: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也。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藏可以理解为执着,即抓得很牢。

但是人生又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也总有些难以被抓牢的事物,因此有时不必太执着。

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也正如名利,名利是一根向上攀岩的绳索,握得越紧,越容易在原地停留,拽得越紧,越容易绳断身落。

诚如庄子所言,只有昧者才会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一切藏得严严实实。

其实,呱呱坠地时,我们浑身赤裸;撒手人寰时,我们两手空空,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着。

当把执着放下,名心自然会离我们而去。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王文臣【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

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

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

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

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

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

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

《庄子》篇数及内、外、杂篇关系考

《庄子》篇数及内、外、杂篇关系考

《庄子》篇数及内、外、杂篇关系考作者:梁娟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08期摘要:《庄子》最初有五十二篇,司马彪、孟氏所注即五十二篇,但现在已经不再流传。

到汉代、魏晋时期有数十家对《庄子》进行注解,因此呈现了各个注本篇数、分类不同的问题。

流传至今的是郭象注本《庄子》。

内七篇是《庄子》思想的基本,提出了庄子思想中最基本的问题,奠定了庄子学说的基础。

但外、杂篇也并不是处于从属、附庸地位,外、杂篇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思想,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庄子》内篇外篇杂篇一、《庄子》篇数考流传至今的《庄子》郭象注本,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但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 但《庄子》郭象注本只有七万余字。

《汉书·艺文志》云:“《庄子》五十二篇。

” 高诱注《吕氏春秋》云:“庄子著书五十二篇。

” 《晋书·郭象传》:“注庄子者数十家。

” 说明在魏晋时期,有很多人对《庄子》进行过注解,达数十家之多。

《经典释文·序录》中云:“崔譔注十卷,二十七篇。

(内篇七,外篇二十。

)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

(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无杂篇,为音三卷。

)司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

(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为音三卷。

)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

(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为音三卷。

)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

(一作三十五篇。

)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

王叔之义疏三卷。

李轨音一卷。

徐邈音三卷。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对《庄子》的注有多家,这大概跟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有关。

但各家注本对《庄子》篇数的认识又不尽相同。

当时这么多注解,为何只有郭象注本保留到今天?《经典释文·序录》中也进行了说明:庄子“依老氏之言,著书十万余言。

庄子的思想世界

庄子的思想世界

庄子的思想世界以一般的情形而论,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思想与学术都异常活跃的时代。

儒家和墨家当然都已经成立,并在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中发生着影响。

老子开创的传统似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从“黄老”以及杨朱思想的流行中就可以看出。

另外,法家以其重耕战的理论适应了君主和时代的要求,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中大都占据了主导的位置。

[1]被称做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也活跃在这一时代,围绕着一些概念和命题施展着他们思辩的智慧。

同时或者稍后一些则有邹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

这些不同的思想之间的交叉和碰撞,构成了战国中期思想史“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但是,就庄子个人来说,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进入了他的头脑,或者心灵,构成他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一个问题。

即便如司马迁所说,庄子于当时的学术无所不窥,但其中也还有着主次轻重的区别。

以我们现在的经验,流行于社会的思潮固然很多,但真正为某个人了解并理解的也许只是其中的部分。

很多的东西就象王阳明所说的山中之花,当我们没有看到的时候,只是自开自落,和不存在无异。

因此我们如果不满足于泛泛的议论,而是想真正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的话,就得从他留给我们的著作入手,看看究竟哪些人真的对庄子发生了影响。

就《庄子》内七篇所见,儒家和墨家无疑是庄子最注意的学派。

[2]《齐物论》提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特别提到的是“儒墨之是非”。

以儒墨作为言论是非的例子,一方面反映出当时这两大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它们在庄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3]尤其是儒家,更是庄子注意和批评的中心。

《逍遥游》所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正是缙绅先生的写照吗?庄子以为,其境界恰如“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鹌,与“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有着天壤之别。

“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在对比中贬损着儒家所祖述的圣王。

《齐物论》所说“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直接针对的是儒家的核心主张。

解析《庄子·秋水》中的“人道合一”思想

解析《庄子·秋水》中的“人道合一”思想

解析《庄子秋水》中的“人道合一”思想刘伟【摘要】《庄子·秋水》由七篇短文组成,表面上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实则不然.这七篇短文都是围绕庄子的“人道合一”思想而展开,从“疑我”、“非我”、“忘我”、“真我”四个层面,对“人道合一”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客观环境和价值评判观念是影响个体认知“道”的重要因素;“不为物役”,摆脱一切束缚,是“人道合一”的必然途径;顺其自然,人道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1)001【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庄子·秋水》;人道合一;研究【作者】刘伟【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道”是庄子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得“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作为个体的“人”,摆脱“形为物役”,“顺其自然”,达到“人道合一”。

这种思想在《庄子·秋水》中表现比较明显。

根据晋人郭象注释的《庄子》三十三篇版本,《庄子·秋水》共由七篇短文组成,以每篇开头命名依次为:《秋水时至》、《夔怜蚿》、《孔子游于匡》、《公孙龙问于魏牟》、《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如果仅仅从表面上来看,这七篇短文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实则不然。

这七篇短文都是围绕庄子的“人道合一”思想而展开的。

《秋水时至》是“主干”,提出论点,旁征博引,进行阐述;《夔怜蚿》等其他六篇是“分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佐证。

全文从“疑我”、“非我”、“忘我”、“真我”四个层面进行分析论证,最终得出“人道合一”是人生最高境界的结论。

“疑”即怀疑,“我”即“个体”,现实世界中的人。

“疑我”是指对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表示怀疑,指出具体的客观环境具有相对性,制约个体对“道”的认知。

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时间、空间和后天教化。

从_庄子_内篇看庄周心中的孔子

从_庄子_内篇看庄周心中的孔子
·55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5 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27 卷
基于以上理由 ,我认为 ,必须从《庄子》内篇 入手 ,重新审视其中的孔子形象 ,还原庄周心中 的孔子之本来面目 。

《庄子》内篇现存七篇 ,分别为《逍遥游》《、齐 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和《应帝王》。其中 《,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 主》《、应帝王》四篇未涉及孔子 ,其余三篇《人间 世》《、德充符》和《大宗师》均论述到孔子 。
第三 ,虽然学界一直倾向于把庄周视为老聃 思想的继承人 、道家的集大成者 ,但事实上 ,我们 不能漠视这么一个历史事实 ,今日所谓“儒家”、 “道家”的说法始于西汉司马谈 ,在春秋战国时 期 ,只有所谓“百家”,而当时的“百家”几乎一人 即为一家 ,一家自有一家之言 ,虽不乏对前辈思 想家的理论遗产进行了继承 、吸收 ,但其继承 、吸 收的思想却未必限于一人一家 ,庄周在世时是否 已经在内心自认或者被世人公认是老聃的继承 人 ,目前仍然是个谜 。如果庄周并未视老聃为祖 师 、仲尼为论敌 ,抑儒扬道之说就并非如人们想 象那样理所当然 。

27 卷 第 5 2008 年 9 月
期Hale Waihona Puke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27
JOURNAL OF QUJ ING NORMAL UNIVERSITY
Sept .
No . 2008
5
从《庄子》内篇看庄周心中的孔子
唐 桃
(曲靖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

《庄子·人间世》主题分析

《庄子·人间世》主题分析

227文化纵横《庄子·人间世》主题分析在《庄子》一书中,内七篇均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而七篇之中,惟有《人间世》对世途艰险、自全而全人之道作了详尽描写,它从入世的角度反衬出庄子哲学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性。

本文旨在通过简要分析历代学者对《庄子·人间世》的解读,来探究《人间世》的主题意义。

纵观从古至今的庄学史,学者们大多认为庄子是通过《人间世》来讲处世之道,但他们的侧重点则各有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晋朝郭象的解读:“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间之变故,世世异宜,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

”他对《人间世》主题之解虽然简短,但也有值得深思之处。

笔者以为,庄子所举的三个以人为喻的例子中,重在强调人世艰险,且颜回、叶公子高和颜阖三人都处于同一时代,并未体现“世世异宜”。

另外,“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此句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不荷其累”,换句话说乃只求自保,如果顺着这层目标,那么颜回只需放弃卫国之行,无须达致“未使有回”的“心斋”境界;叶公子高则可以用谎言来圆得两国国君都不得罪;颜阖也只需对太子言听计从以求自保,而不用设法寻找时机来对其加以规劝了。

其实这一解释倾向和郭象本人思想有很大关联,即其“独化”论等主张,故他在解庄过程中认为逍遥即万物顺应其性,而涉及人世时,则相应地强调个体的“自然无为”。

郭象的《庄子注》是历代以来最为经典的注解,因此后世对庄子“消极避世”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也有关联。

另一位在解庄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者成玄英说:“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

”他强调了《人间世》与《养生主》的逻辑联系,类似的还有宋代王雱、南宋林希逸、明代释德清等人的解读,都对于本篇与《养生主》的逻辑关系有所展开。

他们均点明了自养与处世的关系,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虚而待物,则无法免于人世灾难,这也是人间生存至难之困境,因此处世与养生是紧密相连的。

先秦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 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

《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孟子是性善论者。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庄子》现存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心得于丹读后感7篇

庄子心得于丹读后感7篇

庄子心得于丹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庄子心得于丹读后感7篇大家都应该从生活和工作中提取有价值的经验,形成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与他人分享心得体会,我们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庄子心得于丹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古代文学》(一)上--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一)上--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高起专)上题库及答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与原始歌谣及《诗经》第一节上古神话(上)一、选择题(每题1分)1.神话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①幻想②塑造形象③夸张④象征⑤联想2.我国古代保留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①《山海经》②《庄子》③《吕氏春秋》④《淮南子》3.从神话的类型上看,盘古开天地属于:①创世神话②英雄神话③洪水神话④感生神话4.《精卫填海》载于: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二、多选题(每题2分)1.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下列哪几部典籍中:①《春秋》②《楚辞》③《山海经》④《庄子》⑤《淮南子》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分)1、从内容看,女娲造人属于______神话,大禹治水属于______神话,共工与颛顼争斗属于______神话。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神话2、感生神话五、简答题(每题10分)我国上古神话,除了从内容划分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第二节上古神话(中)一、简答题(每题10分)1、神话有何价值?2、上古神话有何思维特征?3、中国神话有何民族特色?4、我国上古神话是如何演化的?第三节上古神话(下)一、简答题(每题10分)1、如何理解夸父的形象?2、如何理解精卫的形象?第四节原始歌谣一、单选题(每题1分)1、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的是:①放排活动②制作乐器的过程③狩猎活动④伐木活动二、多选题(每天2分)1.原始诗歌常与下列哪几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①原始绘画②原始音乐③原始舞蹈④原始雕塑第五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单选题(每题1分)1.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论者是:①毛亨②董仲舒③司马迁④郑玄⑤朱熹2.《诗集传》的作者是:①孔子②毛亨③郑玄④朱熹⑤闻一多3.《诗经》中的“国风”共有:①120篇②140篇③160篇④180篇4、《诗经》,称为“经”,成为经典开始于:①春秋时期②战国时期③西汉④东汉⑤唐代二、填空题(每空1分)1.《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______、召南。

从《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从《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从《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曹小晶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0)001
【摘要】通过对<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孔子形象(A.原本的孔子B.庄化的孔子)的分析和比较,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庄思想本是一家,他们都以人生哲学为其主体,对社会人生充满了关注;只是庄子相比孔子而言,其思想的容量更为宽大、深厚和玄邃,有超越孔子思想的一面,但这种超越并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庄子的思想始终停留在珍惜生命与拯救天下的两难选择中,并因此而矛盾着、痛苦着,也正是这一显著突出的思想特点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来儒道并存、互相交融的心态基型和双面人格.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曹小晶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庄子·天下篇》的思想特质r——兼谈当代人文学术研究中的知识化问题 [J], 李颖
2.《庄子》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 [J], 高庆荣;黄发平
3.试谈庄子思想中的“无己”——以《逍遥游》为例 [J], 单洁
4.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谈庄子思想中的终身意识 [J], 柴红森;
5.庄子的生命修养思想研究\r——以《庄子》内七篇为研究依据 [J], 姚忠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简介——精选推荐

庄子简介——精选推荐

编辑本段编辑本段庄⼦形象(10张)简介 庄⼦(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庄⽒,名周,字⼦休(⼀作⼦沐),汉族,宋国蒙(今安徽蒙城,⼜说河南商丘)⼈。

做过宋国地⽅漆园吏。

庄⼦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庄⼦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宋国(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

与道家始祖⽼⼦并称为“⽼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庄哲学”,然⽂采更胜⽼⼦。

代表作《庄⼦》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主张“天⼈合⼀”和“清静⽆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活的⽅⽅⾯⾯,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的哲学。

庄⼦曾做过漆园吏,⽣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图在乱世保持独⽴的⼈格,追求逍遥⽆恃的精神⾃由。

对于庄⼦在中国⽂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五年庄⼦被诏号为“南华真⼈”,后⼈即称之为“南华真⼈”,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救苦天尊的化⾝。

庄⼦⼀⽣著书⼗余万⾔,书名《庄⼦》。

著书于越国杭州。

《庄⼦》⼀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章具有浓厚的浪漫⾊彩,对后世⽂学有很⼤影响。

这部⽂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1]。

记载 《史记》 ⽼⼦韩⾮列传[2] 庄⼦者,蒙⼈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之⾔。

故其著书⼗馀万⾔,⼤抵率寓⾔也。

作渔⽗、盗跖、胠箧,以诋訿孔⼦之徒,以明⽼⼦之术。

畏累虚、亢桑⼦之属,皆空语⽆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解免也。

其⾔洸洋⾃恣以适⼰,故⾃王公⼤⼈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独不见庄⼦编辑本段编辑本段《庄⼦》(5张)郊祭之牺⽜乎?养⾷之数岁,⾐以⽂绣,以⼊⼤庙。

庄子教育思想

庄子教育思想

庄周《庄子》《庄子》,也称《南华经》。

道家主要代表作。

庄子及其后学著。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约前369一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名周,字子休。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为名家惠施挚友。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

不愿做官从政。

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

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

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形成为老庄学派。

但庄子转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他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缚人们的一切桎梏,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此后,《庄子》传本岐出。

现存的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晋唐以后流行的《庄子》诸本中,虽有内、外、杂之分,但内、外篇界限不固定。

一般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著,外、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道家后学的作品。

历来注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近期通行的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国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庄子》、金谷治《庄子》。

研究《庄子》的教育思想以内篇七篇为主。

第一篇《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培养人们具有无已、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境界。

第二篇《齐物论》,论述齐万物的教育内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第三篇《养生主》,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

以疱丁解牛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

分析《庄子》中的儒家人物形象

分析《庄子》中的儒家人物形象

《庄子》是一部千古奇书,其文汪洋恣肆,雄论奇辩。

明道德,轻仁义,一死生,齐是非,《庄子》一书中将“道”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庄子》一书的写作手法也是别具一格。

尽管整部《庄子》33篇的作者不一定都是庄子本人,但其中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倒是一脉相传。

尤其是都具有一个特点,擅长于人物的刻画与描绘,既而赋予其庄子自己的思想。

下面试分析在《庄子》中出现的几个人,或许能够对庄子能够有更深的理解。

一.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论语》《诗经》,千古流芳;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桃李天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 孔子一直作为一个圣人的象征。

《庄子》是记述战国时期道家集大成者——庄子思想的一部不朽之作。

儒道有别,而在《庄子》一书中,孔子的形象出现的次数很多,有46次,庄子对此似乎有着特别的用意。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显得朦朦胧胧.孔子是儒家的一种象征,更准确地说,是儒家的思想的代表.因此,对于孔子,庄子的态度就显得有些奇怪,至少不是尊重,不过外杂篇内有些内容也有一些失真,所以这里主要还是分析内七篇.在内七篇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被嘲讽或者被教诲的对象,一类是庄子的代言人.前者见于《人间世》篇末、《德冲符》内与申徒嘉的对话中等;后者则更为常见.这两种形象无论是哪一种,都谈不上对历史孔子的尊重,相反有着极大的不敬.在书中孔子的形象要么是异常谦虚,或先倨后恭,此时他的对话对象都是庄子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物;要么成为教诲者,对象为学生或是君主,可是嘴里说出的却是庄子的思想,与实际的孔子背道而驰.这是相当滑稽的,甚至可以说是荒唐了.不过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种不敬并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他考虑最多的不是那个肉体的人,而是隐藏在肉体之下的那个心灵,那个思想.庄子对于孔子的不敬,乃是他们思想分歧的真实的反映.或者说,庄子乃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叫板.<齐物论>中说“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辩?”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儒家的最根本的核心主张.因此,对于庄子来说,儒家和孔子是一个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而“天下有道,圣人成焉”(<人间世>)可见庄子并不是一个绝对逃避或者反对功利的人,通读<庄子>书,可见庄子对于儒家和孔子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觉得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适合的.在天下无道之时,孔子之徒是无实现理想的空间的.在庄子看来,这是一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象他所提过的“螳臂当车”,勇气固然可嘉,但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似乎有些不明智,这便是庄子的意思.在对孔子的描绘的过程中,庄子自始而终都是藏在暗处,却时不时得给我们一个惊喜,当孔子向颜回讲述“心斋”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在背后的微笑,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但也是庄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思想的细微体现.二.惠施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同时也是庄子的对手。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

文史研究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李晓璇中国传媒大学摘要:《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但作为儒家圣贤的孔子是《庄子》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庄子》内篇中,一种类型的孔子完全成为道家思想的发言人和代表者,另一类则是保留有儒家思想的孔子。

庄子一方面是想借助孔子宣传道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对于选择走儒家救世道路的孔子也依然能够尊重和同情。

关键词:《庄子》;内篇;孔子《庄子》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和一系列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故事涉及的人物也非常之多,既有至高无上的君主,也有庖丁一样的普通劳动者。

而孔子作为儒家先贤在道家经典的《庄子》中出现频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甚至没有孔子出现的次数多,这一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庄子》成书比较复杂,现在所保存的共有三十三篇的《庄子》是由晋代郭象删减而成的,从学者们的研究论文看,把《庄子》三十三篇作为一个宏观整体为文本研究对象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也有少部分论文注意到应该把内篇与外篇、杂篇相区别,庄子后学及庄子学派的人也有参与其中,目前学术界公认内篇是庄子所作,所以,相对于外篇、杂篇的二十六篇更能代表庄子本人的思想。

《庄子》内篇现在保存的一共有七篇,在《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中,不论孔子作为主人公还是陪衬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

《齐物论》中有“瞿鹊子问长梧子”;《人间世》“颜回将到卫国”“叶公子高出使齐国”“楚狂接舆”;《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鲁有兀者叔山无趾”“鲁哀公问于仲尼”;《大宗师》“子贡吊子桑户”“孟孙才处丧”和“颜回坐忘”。

通过对这些故事中孔子形象的分析,大致上能分为两类:一、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形象(一)作为道家思想的发言人和代表者的孔子孔子作为一位道家的发言人和代表者在《庄子》内篇中有相当多的篇幅,他的言语、行为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大相径庭,一反传统观念中提倡“仁爱”“礼乐”思想,说出“心斋”“坐忘”等庄子哲学的观点。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思考题(0055)《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神话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和《淮南子》两部书中。

2.“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___________》。

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

4.《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_______________来划分的。

5.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_______________。

6.《诗经》中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

7、从内容上看,《诗经?七月》是一首______________诗。

8、《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都出自______________。

9、《蒹葭》选自《诗经·____风》。

10、《______________》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11、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仁爱”主张的是______________。

1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体史书。

13、《孟子》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14、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

15、先秦诸子中被号称“显学”的是儒家和。

16、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部著作是。

17、成书于战国末期的《荀子》和___________,标志着先秦论说文的成熟。

18、我国文学史上开创了诗人独立创作新纪元的作家是。

19、《论语》编纂成书最早当在。

20、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荀子的。

21、《天问》的诗歌句式是。

22、历史上最早为《楚辞》作注解的著作是东汉__ _的《楚辞章句》。

2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

24、《湘夫人》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

25、《九辩》是的代表作。

26、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________,他的《过秦论》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开中国古代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性本“無知”——《莊子》内七篇的人性思想

性本“無知”——《莊子》内七篇的人性思想
在 戰 國 文 獻 中 ,“性”字 不 但 用 於 指 人 之 性 ,還 用 於 指 物 之 性 ,如 “水 之 性 ”“山 之 性 ”“馬 之 性”“牛 之 性”等 。 人 之 性 固 然 不 同 於 馬 之 性 、牛 之 性 ,但 人 也 屬 萬 物 之 一 ,諸 子 所 言 的 人 之 性 和 物 之 性 的“性”,雖 然 具 體 的 内 涵 不 同 ,但 應 該 指 同 一 個 概 念 範 疇 。 我 們 可 以 從 對 物 之 性 的 論 説 中 求 得“性”的 基 本 概 念 。 孟 子 説 :“牛 山 之 木 嘗 美 矣 ,以 其 郊 於 大 國 也 ,斧 斤 伐 之,可 以 爲 美 乎 ? 是 其 日 夜 之 所 息 ,雨 露 之 所 潤 ,非 無 萌 蘖 之 生 焉 ,牛 羊 又 從 而 牧 之 ,是 以 若 彼濯 濯 也 。 人 見 其 濯 濯 也 ,以 爲 未 嘗 有 材 焉 ,此 豈 山 之 性 也 哉 ?”④牛山上的樹木 因臨 近 大國 而遭到砍伐,失去了原本的蒼鬱 之 美。 雖 有 日 月 雨 露 的 滋 養 而 長 出 幼 苗,但 又 爲 放 牧 牛 羊 所 害,最終整座山草木不生,光秃 秃 的,人 見 了 以 爲 從 來 没 有 長 過 樹 木。 那 麽,“寸 草 不 生”是 山 的本性嗎?此處,孟子所言的“山之性”是指山林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自然會萌 生 草 木的潛 能,可視爲一種“天生而 能”,即 “本 能 ”。 而 之 所 以 呈 現 光 秃 秃 的 樣 子,則 是 受 到 了 人 爲 的 干 預,以至於使“牛山”失其本性。這樣的推論,同樣適用於水,孟子説:“今夫水,搏而躍之,可 使 過 顙 ;激 而 行 之 ,可 使 在 山 。 是 豈 水 之 性 哉 ? 其 勢 則 然 也 。”⑤“水 之 性 ”是 指 水 之 就 下 的 自 然 本 能,而水激而起的狀態則是由人爲的“勢”造成的。這樣的“天生而能”,在人的身上,則 表 現爲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及 其 長 也,無 不 知 敬 其 兄 也”⑥,孟 子 稱 人 這 樣 的 道 德 本 能 爲 “良 知 良 能”,且 以 爲“人 之 性 善 也 ,猶 水 之 就 下 也 。 人 無 有 不 善 ,水 無 有 不 下 ”⑦,人 性 都 是 傾 向 於 善 的 一 邊 的 。 但 是 ,正 如“勢”能 改 變 水 的 流 向 ,“勢”也 能 够 改 變 人 性 向 善 的 傾 向 ,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2月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2001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Vol.10No.1从《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曹小晶(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 要:通过对《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孔子形象(A.原本的孔子B.庄化的孔子)的分析和比较,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庄思想本是一家,他们都以人生哲学为其主体,对社会人生充满了关注;只是庄子相比孔子而言,其思想的容量更为宽大、深厚和玄邃,有超越孔子思想的一面,但这种超越并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庄子的思想始终停留在珍惜生命与拯救天下的两难选择中,并因此而矛盾着、痛苦着,也正是这一显著突出的思想特点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来儒道并存、互相交融的心态基型和双面人格。

关键词:庄子;孔子;双面人格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1)01-0077-041 凡是读过《庄子》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庄子的文笔奇异诡怪、诙谐玄妙,且“见得方说到”,学者闻一多先生评价说:“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

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无论从思想还是文辞上,他都打破了一般常规,无视偶象,上天入地,喜笑怒骂皆有妙趣,就连被人们尊为至圣的孔子也成了笔下的常客,常常遭到批评和讥笑,一扫孔夫子往日神圣的庄严,连同孔夫子整日整月席不遐暖、忙于传播教诲的仁义理智也被斥为大伪、大害,而加以挖苦、讥蔑;但是稍微留心,也会发现在内七篇中还有另外一个孔子,这个孔子不同于那个被讥讽的孔子,与其说他是孔子,毋宁说他是庄子,因为他是庄化了的孔子,是庄子思想的代言人,那么庄子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些思想通过孔子的形象告诉诸人呢?虽然庄子文笔诡异,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虚构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常常是杜撰的,因此杜撰孔子来代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以为庄子这样做是很有深意的,证据有二:首先从内七篇中可以看到他写到许多人物,有凭空塑造的,如妙姑射山之神人等,也有根据一点史实线索编造的,如尧舜、楚狂接舆、连叔等,而孔子这一形象正属于后一类,从内七篇看来,一般凡是属于后者这类人物,庄子虽然也在编造其言其事,以服务于自己的思想,但基本上都未脱出这一人物的原本特征,因此庄化的孔子有庄子编造的一面,但也不能说这一形象本身完全彻底是反其道而行之;其次就庄子文章本身的一贯特色来看,他的文辞、手法与思想、内容浑然一体,分不清哪是内容,哪是文辞,例如《德充符》篇,庄子欲说明:破除外型残缺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德,有德之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他就通过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这一系列外形残缺的人物形象与其言行德行的强烈反差来达到其想要说明的目的,也就是说人物形象选择本身,庄子是大有深意的,因此庄子对庄化孔子的塑造也不是胡抓乱来的。

那么被庄子所批判讥笑的孔子与庄化了的孔子既然不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关系,犹如一个真孔子、一个假孔子,那么他们就相同吗?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回到原著:收稿日期:2000-09-05作者简介:曹小晶(1968-),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先说那个被庄子讥笑的孔子。

在《齐物论》篇中,瞿鹊子问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营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在这里孔子以为不事名,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游乎尘垢之外的圣人是不实际的、不可能存在的,被长梧子所蔑视,因为黄帝对此都感到疑惑不解,更何况以先王三代为效法、思慕之对象的孔夫子呢?“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汝,皆梦也;”在这里,文字背后的庄子借长梧子之口,对孔子一向所尊崇、渴慕的先王三代流露出了明显的不屑,对儒家倡导的所谓入世之志、成就功名事业之人生理想也视之为尘垢之内的事情而加以嘲笑;又如在《德充符》篇中,叔山无趾面见孔子,孔子敝于形而不知德,被叔山无趾责为“以淑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在这里,庄子又借叔山无趾之口对孔子大加责难,以为孔子不过是为了淑诡幻怪的名声,而自加桎梏于己身,从而流露出了庄子无为而逍遥乎尘垢之外的、与儒家入世理想迥然不同的、新的人生价值取向。

那么那个被庄化了的孔子又是如何的呢?在《人间世》篇中,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忍卫国生灵涂炭,欲之卫,请行于孔子,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者也,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这里哪里是那个舍身取义,任重而道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孔老夫子呢?原本的孔夫子向来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如“颜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德充符》)”,他坚韧执著而不畏艰难和挫折,也正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才有了后儒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这里的孔夫子却说什么呢?“若殆往而刑耳!”你去了,只怕要遭杀害呀!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作为仁人志士有责任去拯救受害的生灵,而是想到自己的生命有可能受到暴君的残害,进而又说出了“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的处世原则,古代的至人是在自己能够生存的基础上,才去扶助别人生存的,从而与儒家所倡导的“舍己为人,以身殉道”而大异其趣!再比如,在《德充符》篇中鲁哀公问于孔子,为什么哀骀它为众人所爱的原因,孔子向鲁哀公讲述什么是才全之人,孔子曰:才全者,“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也。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在这里,孔子把死生得失、穷达贫富、贤和不肖毁誉、饥渴寒暑都看成是事物自然的变化和命运的流行,就象昼夜的轮转一般,而人的知见是不能窥见其起始的,一旦将这些归之于命,也就没什么能打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了;原本的孔子也讲命,但却“仍不废人事,实以尽人事为基本”,而这里的孔子却完全成了庄子的代言人,“不谈人事,专言天命”,知其不可而不为,安之若命,顺其自然。

由此,便可以以为庄化的孔子和原本的孔子是南辕北辙,毫无瓜葛吗?或者说庄化的孔子只是对原本的孔子的一种极端的否定和叛逆吗?不,这只看了庄化的孔子的一面,还有另一面我们没有看到:还是说《人间世》中颜回欲之将卫的那一段,虽然颜回把打算将卫劝导其君的计划一一陈述给孔子并都被孔子否定了,但是从字里行间仍然能感受到孔子对回的否定不是由于他对卫国的受害生灵毫无恻隐、同情之心,而是出于对历代人君的至深了解,对时事、政治明智认识之后,而发出的无力之感叹:“恶!恶习!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

虽然,止是联,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何等的无奈,只求无罪而已,就连楚狂接舆不也这样说吗?“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人间世・七》)孔子不是不懂接舆、哀骀它、申徒嘉、叔山无趾之类的隐士、至人,只是“天生根器”如此,在《大宗师・六》中孔子曾这样对子贡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何谓方内、方外呢?即“受礼教束缚之人”与“超脱礼教束缚之人”,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进而孔子又说:“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

”与其说庄化的孔子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如说是庄子完全懂得原本的孔子在天之小人与人之君子和在天之君子与人之小人之间,他洞明了一个生在乱世,既想珍惜生命,又想拯救天下的仁人内心深处不可调和的矛盾,正象在《德充符》篇中老聃提出为什么不使之以为“死生一条,可不可为一贯”,以解其桎梏呢?无趾对曰:“天刑之,安可解?”天然刑罚(指孔子天生根器如此),那里可以改变解脱呢?细细体味,其中包含了、隐藏了庄子对孔子的多少理解、悲叹和无奈啊。

由此可以看出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实是互相映照的,原本的孔子对比出了庄化的孔子之不同于他的地方,庄化的孔子同时也映衬出了原本的孔子弊于一端固陋的地方。

北宋苏轼在《庄子祠堂记》里写到“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我倒以为庄子对孔子不是一个“助”字能概括的了的,庄子是在对孔子的理解、洞察的基础上,对孔子的一种超越。

2 返观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在文化学说传统中的地位,可以说庄子的这种超越是可能的。

庄子生于前三六O年前后,卒于前二八O年前后,在这个时代里礼乐已经崩坏,战乱频繁,“先王之泽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也”,而当权者、统治者更是独行残暴,皆“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民其无如矣”;时代是混乱的,民众是痛苦的,而这样一个乱世也正是百家学说纷起并立的时候,在学术文化的传统中,庄子处于孔子、老子之后,并与墨子、惠子等同时,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庄子面对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既不甘沉落、同于死物、任人宰割,又无力彻底公开勇敢抗争和怒吼,于是只好去做精神上的“逍遥游”,逍遥游是飘逸的、潇洒的,但却是凝重的飘逸、无奈的潇洒,他是“寄沉痛于悠闲”的,而庄子的学说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中出类拔萃,和儒家思想一起成为中国数千年来文化人的心态基型,(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所能影响的只是文化人的表层心态,而更深层的心态的塑造和影响非道家莫属”)也正在于他这独一无二的逍遥游。

综观内七篇,可以说逍遥游即是庄子人生观的阐述,那么如何去实现这一人生理想呢?《齐物论》提供了方法,所以庄子在思想对于孔子的超越首先是以其方法论为起点的。

他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三个要点:(1)世间的万事万物其是非、彼此、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

比如儒墨之所以互不相让,不就在于“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吗?“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而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惊,猿猴然乎哉?”是非的曲直、价值的标准到底在哪里呢?(2)是非彼此的争辩产生于世人的成心。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正因为有了成心即一己之偏见,才使“道”受到了亏损,才使“爱”所以得成;(3)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只有抛弃成心,心境澄明,包容万物,看到是非彼此的相对及其相互转化,才能得“道”,此之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澄明的心境何以得到呢?曰“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在这里庄子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论,有的也许看起来有些怪诞,比如他甚至还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但是透过这些怪诞的文辞,仔细体悟其中的含义,会发现庄子本意并不在否定一切,而在否定人为之偏见,和在偏见统领之下的价值标准,使我们的心灵从偏见蒙蔽的封闭的理论系统中超拔出来,从而看到一切事物、系统的相映相生,互为消长、循环,进而在这个更高的层次上看到万事万物的自然本然之用(即各自独立的价值),同时还看到万事万物的统一和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