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

合集下载

人的心脏为什么会突然停止运1

人的心脏为什么会突然停止运1

人的心脏为什么会突然停止运行

人的心脏突然停止运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梗死等,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从而引

发心脏骤停。

2.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3.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和意识丧失,进而引发心搏骤停。这可能

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过量、饮食不当或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导致的。

4.药物过量: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尤其是心脏药物,可能引发心搏骤停。例如,一

些药物可能干扰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5.呼吸道阻塞:如窒息或窒息性骨折等严重呼吸道阻塞,可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引发心脏骤停。

6.温度过低: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下,血管可能会持续收缩,从而引发血栓形成和心

脏骤停。

7.中暑: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引发低血压、低血容量

问题以及心脏功能异常,进而产生心脏骤停的现象。

8.心脏组织疤痕:如果之前有过心脏疾病并产生过疤痕或者心脏肿大问题,更容易

出现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因并非绝对,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有所不同。在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应立即呼叫急救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措施。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严重情况,极易导致死亡,如不能及时处理,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在遇到心搏骤停的病人时,要及时准确地诊断,采取紧急救治措施。本文将介绍心搏骤停的常见诊断标准及相关参考内容。

1. 心搏骤停定义

心搏骤停是指瞬间心电活动完全停止,心脏无法正常泵血,且患者突然失去意识、无反应,同时不能自主呼吸。

2. 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

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脏疾病、心律失常、心肌炎、高血压、冠心病、心源性休克等。

3.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1) 瞳孔缩小、消失

(2) 脉搏消失

(3) 自主呼吸消失,面色苍白

(4) 意识丧失,无反应

(5) 心电图呈现无脉搏电活动(PEA);

(6) 注射心肌兴奋剂(如肾上腺素)不能恢复心搏。

以上是心搏骤停的常见诊断标准,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并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4. 心搏骤停处理流程

如果发现心搏骤停,请立即采取以下救治措施:

(1) 拨打急救电话,呼叫紧急医疗救援车辆;

(2) 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3) 电除颤术(电击心脏);

(4) 给予肾上腺素等心肌兴奋剂。

(5) 必要时如实行胆碱能逆转剂,返神药等。

5. 总结

心搏骤停是一种十分危急的状况,在遇到此种情况时,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尽快采取抢救措施。在已经发生心搏骤停的情况下,应当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然后及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高危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心脏检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降低心搏骤停的风险。

脉搏心跳骤停应急演练

脉搏心跳骤停应急演练

脉搏心跳骤停应急演练

概述

脉搏心跳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合适的应急措施。为了提高应对该情况的能力,进行应急演练非常重要。本文档旨在

提供脉搏心跳骤停应急演练的指导。

目标

- 提高对脉搏心跳骤停的应急响应能力

- 熟悉相关应急程序和技术

- 掌握有效的救护技巧和方法

应急演练步骤

步骤1: 创建应急演练计划

- 确定演练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

- 制定演练的目标和任务

- 准备必要的设备和模拟工具

步骤2: 了解脉搏心跳骤停

- 研究有关脉搏心跳骤停的基本知识,如症状、原因和处理方法

- 掌握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正确使用方法

步骤3: 演练前准备

- 安排专业指导人员参与演练,确保安全和正确操作

- 验证演练所需的设备和模拟工具是否正常运作

- 做好演练现场的安全准备工作

步骤4: 进行模拟演练

- 根据演练计划,模拟脉搏心跳骤停的情景

- 参与人员按照事先分配的角色进行相应的行动

- 实施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应急措施

步骤5: 讨论和分析

- 演练结束后,组织讨论并分析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化空间- 总结经验教训和改进方案,以提高今后的演练效果

注意事项

- 演练过程中要确保参与人员的安全,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 演练后要及时整理并记录相关数据和反馈意见

-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的复盘和更新

总结

脉搏心跳骤停应急演练是提高应对紧急情况能力的重要训练。通过制定合适的演练计划、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实际的模拟演练,可以增强参与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及时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改进演练效果,确保在实际紧急情况中能够更好地应对脉搏心跳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1]。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图1)

图1 chain of survival

chain of survival

发病原因

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2]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疾病分类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3]:

心搏呼吸骤停

心搏呼吸骤停

脑复苏治疗策略(1)
一般治疗: (1)尽快恢复自主循环:尽快心肺复苏是其关键。 (2)复苏后体位:头抬高30°。 (3)纠正低血容量:补充等张或低张液。 (4)平均动脉压:>65mmHg是合理的。 (5)控制血糖:国内标准急诊医学4.4—7.7mmol/L,2010版指 南提出8-10mmol/L。 (6)控制高颅压:当颅压高于20mmHg降颅压。 (7)避免缺氧:2010版提出维持血氧饱和度大于94%是合理的。 (8)控制高热:2010版提出大于37.6℃是有害的。 (9)抗癫痫治疗:采用地西泮、苯妥英钠以及巴比妥类治疗。
心搏骤停后全脑缺血的认识(1)
概念与特征 目前对发生于心博骤停事件后的脑缺血损
伤缺乏统一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将其称为心搏 骤停后,特指发生于心搏骤停后因脑血流中断 引起的以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主要机制,以脑细 胞死亡和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理过 程。 选择性和延迟性使心搏骤停后全脑缺血损伤两 个最为重要的特征。
20世纪初既有学者将脑作为复苏的靶器官,但随后几十年 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于如何使使心搏骤停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 循环,直到1985年才特别提出脑复苏的概念,从而诞生了现代 的新费脑复苏学科。最近十余年来,脑复苏有了较快的发展, 对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亚低温脑复苏治疗显示 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主要的原因是心脏疾病。
心搏呼吸骤停的主要表现

心脏骤停急救

心脏骤停急救

电机械分离指有心电除极而无机械收缩,其原发 机制为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心脏整体缺血,急 性心肌梗死,心腔内肿瘤或血栓阻塞以及慢性心力衰 竭。 循环休克有许多原因,包括有效循环血容量 降低(如由于大量失血,在严重烧伤,胰腺炎使第三 空间液体大量丧失),周围血管张力丧失使静脉回流 减少(如败血症,过敏性休克,深低温,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药物或麻醉过量);或心室充盈或心室排出 受阻(如心包填塞,肺动脉巨大栓塞,张力性气胸), 但舒张期动脉压过低为导致冠脉血流不足,心肌电不 稳定和心搏停止的常见原因。
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 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 现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 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 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 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 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 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 可能 。
心脏骤停 - 诊断要点
1.神志丧失。 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3.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 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5.心电图表现: ①心室颤动或扑动,约占91%; ②心电—机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频 率20—30次/min,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 ③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 心室颤动超过4分钟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

心博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心博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心博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心搏骤停就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心脏供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全身供血突然中断,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死亡。

心搏骤停也叫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跳动突然停止,会使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引起全身循环中断、失去供血、供氧,患者会表现为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患者死亡。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1)心搏骤停的概念。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患者随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呼吸停止,经过及时与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救。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 h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心搏骤停不治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病因。

(2)心搏骤停的原因。引起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心肌损伤,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结构异常、瓣膜功能不全等。

②呼吸障碍,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中毒或代谢性脑病等所致通气不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气道异物阻塞、感染、创伤、新生物等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水肿、肺栓塞等所致呼吸衰竭。

③循环障碍,如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肺栓塞等机械性梗阻,出血、脓毒症、神经源性休克等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④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⑤药物、毒品、一氧化碳等中毒。

⑥雷击、触电、低温或高温损伤、淹溺等环境或意外因素。

(3)心搏骤停的表现及判定。

①心搏骤停的表现。心搏骤停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即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下:

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面色迅速变为苍白或青紫。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

呼吸停止;有叹息样呼吸,继而呼吸停止。

双侧瞳孔散大。

可伴有脑缺氧引起的抽搐和大小便失禁,随即全身松软。

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性电活动。

②心搏骤停的判定。心搏骤停的判定要点主要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颈动脉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因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导致心脏

突然停止搏动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病理情况,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并且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有关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肺和脑缺氧

在心搏骤停过程中,由于心脏停止搏动而引起的肺缺氧和脑缺氧是最为明显的体征之一。一般情况下,当人的心脏停止搏动时,肺部会在3~4分钟内失去氧气供应,而脑部则会在4~6分钟内遭受严重的损伤和死亡。因此,在判断心搏骤停是否已经发生时,需要通过检测患者的肺和脑部状况进行判断,如出现肺部急性呼吸窘迫、瞳孔散大、昏迷等症状,提示患者已经出现了心搏骤停。

2.心电图

心电图监测是诊断心搏骤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搏骤停发生后,心脏电活动会逐渐变弱或完全消失,因此,通过检测心电图变化来确定患者是否已经进入心搏骤停是一个比较直观、可靠的方法。一般来说,心搏骤停的心电图通常表现为心跳停止、室颤或心室停顿等现象。

3.胸外按压

在心搏骤停时,胸部按压是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措施。通过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可以维持心脏的微循环和供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血性损伤和迟发性神经系统损害的概率。因此,胸外按压是判断心搏骤停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如果按压能够恢复心律或心动搏动,则表明患者未发生心搏骤停;反之,则表明患者已经进入了心搏骤停无脉。

4. 呼吸状态

在判断心搏骤停时,患者的呼吸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时,由于心脏和肺部的功能都已经停止,患者的呼吸会逐渐变得困难和浅薄,甚至停止。因此,通过患者的呼吸状态来判断是否发生心搏骤停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第五章 心搏骤停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
• 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 (一)心源性心搏骤停 • 心源性心搏骤停是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
死容易诱发心室颤动或心室停顿,是造成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约80 %心脏性猝死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 些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 2.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瘤破裂,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发育异常等。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3. 心肌病变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心肌病容易并发室性心动过 速或房室传导阻滞,从而导致心搏骤停。
• (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 非心源性心搏骤停是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 1. 呼吸停止 气管异物、溺水和窒息等所致的气道阻塞,脑卒中、巴
比妥类等药物过量及头部外伤等均可导致呼吸停止。由于气体交换中 断,心肌和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氧, 从而导致心搏骤停。 • 2. 药物中毒或过敏 锑剂、洋地黄类、奎尼丁等药物的毒性反应均可 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而引起心搏骤停;静脉内注射氨茶碱、氯化钙等药 物速度过快时可引起心搏骤停;青霉素、链霉素、菌必治、血清制剂 等发生过敏反应时,也可导致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终止。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心搏骤停是心源性猝死的最直接原因。心脏性猝死是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发的自然死亡。

一、病因和机制

1.病因: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冠心病及并发症。

2.机制: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致命性的快速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二、病理生理

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主要致命原因,它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常见于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

无脉性电活动:为少见病因,可见于急性心梗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三、临床表现

前驱期:猝死前数天或数月有一些不典型表现:胸痛、气促等

终末事件期: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

心搏骤停:心脏停搏

生物学死亡:心搏骤停后,患者在4〜6分钟中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再过数分钟进展到生物学死亡

四、心搏骤停的处置及疗效判断

1.识别心搏骤停并呼救

判断心搏骤停的金标准: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不是極动脉) 判断心搏骤停的银标准:心音消失

当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时:立即触摸大动脉及听诊心音

2.初级心肺复苏:CAB原则,即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 )→开放气道(Airway A )→人工呼吸(Breathing B)。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步骤1:沿肋弓向中间滑移 步骤2:胸骨与剑突交界 处向上二横指
步骤3:一手掌根部放在 步骤4:四指交叉抬起不接 按压区 触胸壁进行按压
2)胸外按压方法
频率——至少100次/分 深度——至少5cm 按压/通气——30:2

8岁以下儿童——至少达到胸廓前后径的1/3 婴儿——4cm 儿童——5cm
CPR------CPCR

现代心肺复苏术创建于1960年 20世纪70年代,扩展为CPCR,更加注重脑保护 和脑复苏。 2000年8月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 急救指南。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生存链(chain of survival)


心源性原因:1、冠心病 2、心肌病变 3、主动脉疾病 非心源性原因:1、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 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衡 3、突然意外事件 4、其他:低血容量、各种药物中 毒或过敏反应、诊断性操作
三、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
1.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1)意识丧失,或全身短暂性抽搐 (2)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 随后停止 (4)面色苍白或发绀 (5)瞳孔散大,固定
早期除颤
无CPR
除颤
延迟除颤
0 - 2% 生存

9、心搏骤停急救原则

9、心搏骤停急救原则

心搏骤停急救原则

1、疏通气道

2、人工呼吸、吸氧或呼吸机

3、拳击复率 + 心脏按压

4、药物:

⑴肾上腺素的使用:肾上腺素首次 1mg 静推,3—5min/次,3—5次后无效者加大剂量至 0.1mg/Kg。

⑵升压药物:低血压者可用盐水 500ml + 多巴胺 80mg + 间羟胺 40mg 静滴;效果差者加用肾上腺素 1mg 或去甲肾上腺素 1mg;心衰者加用多巴酚丁胺 120mg。

⑶利多卡因:首剂50—100mg 静推,可重复,每次50mg;见效后2—4mg/min静滴维持。仍有室速和室颤者用胺碘酮。

⑷阿托品:1mg静推;无效时隔3~5min一次至总剂量0.04mg/Kg。

⑸碳酸氢钠:首剂 5%碳酸氢钠60—100ml。

⑹异丙肾上腺素:1mg + GS 250ml 静滴 1—2ml/min。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血液流动停止,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准确诊断心搏骤停非常重要,医生在处理心搏骤停的急救时需要依靠一系列的

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处于心搏骤停状态。

一般而言,诊断心搏骤停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史:为了确定患者是否出现心搏骤停,医生通常先询问患者及其家属的病史信息。例如,患者是否之前有过心脏病历史,是否之前存在心血管疾病,是否有心律不齐等

病史信息。

二、体征:心搏骤停的常见体征包括患者无意识、没有脉搏、没有呼吸、瞳孔散大等。医生需通过对患者的身体体征进行详细观察,来确定患者是否处于心搏骤停状态。

三、心电图:心电图是检测心脏电信号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脏是否正常

跳动。在心搏骤停的诊断中,心电图可以显示出心脏是否存在停跳或电活动不规律的情

况。

四、监测设备:当患者进入急救室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使用多种监测设备,例如体温计、心电图监测仪、呼吸机等。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

正常。

五、人工复苏:当发现患者心搏骤停的情况时,医生会立刻进行人工复苏。人工复

苏包括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操作,可以使患者保持生命体征。

总之,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体征、心电图、监测设备和人工复苏等多个方面。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处于心搏骤停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

避免严重后果。

心脏骤停的名词解释

心脏骤停的名词解释

心脏骤停的名词解释

心脏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也被称为心肌骤停、心搏骤停、心搏停止、心脏失常和心跳停止。当心脏活动停止时,血液将无法正常流动,从而导致大脑、心脏和其他器官受到损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心脏骤停应尽快得到有效的治疗。

心脏骤停主要是由心律失常引起,并分为急性心脏骤停(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活动减少、心搏减少或停止)和慢性心脏骤停(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活动持续不足)。急性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常见的原因有心肌梗死、闭塞性心包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瘤破裂和冠脉血栓症。慢性心脏骤停一般是由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脏疾病所引起的,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等。

早期心脏骤停的症状主要包括短暂的头晕、气短、恶心、呼吸困难、晕厥等。未及时得到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包括心脏活动减慢、血压下降、深度昏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心脏骤停的治疗首先要针对病发的原因和病情给予治疗。主要方法是使用心脏复苏术和用药治疗。心脏复苏术是一种心跳复苏机器,用于通过外科手术、药物或经颅外电刺激恢复心跳。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恢复心律、止血、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心搏等多种药物。

心脏骤停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和氧合,以及提供适当的护理。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安抚剂和镇定剂,以缓解焦虑、失眠以及可能发生的其他不良反应。另外,护士还需要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推断患者的预后,并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

并与主治医生协调治疗方案。

心脏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以上就是有关心脏骤停的简单介绍。为了获得最佳结果,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要求接受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同时,应遵守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心脏疾病的早期预防。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骤停后,最突出的是深度昏迷和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其他如瞳孔散大也是重要的表征,但是有其他因素可以影响它的舒缩,如吞服大量有机磷杀虫剂,虽已心脏骤停,但瞳孔并不立即散大。相反如已用了大量阿托品抢救,心脏并未停搏,瞳孔可以散大到边缘。呼吸在心脏停搏后,尚能维持奋力呼吸数秒,甚至数十秒,这是由于中脑部分尚存有含氧血液,所以还可以短时间刺激呼吸中枢。紫绀是心脏、呼吸骤停后出现的体征。判断是否心脏已突然停搏,凭深度昏迷和扪不到大动脉搏动两个特征就可以下结论,立即开始抢救。切勿依靠听诊器反覆听,更不应用心电示波器来判断。因为心脏骤停后,复苏术开始的迟早与成活率的关系至关重要,必须分秒必争。基础生命抢救主要是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目的是提供大脑最低限度的血液供应。进一步生命抢救,需用器械和药物,如气管插管,直流电非同步除颤,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以利心脏恢复搏动。

心搏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心搏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心搏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1.引言

1.1 概述

心搏骤停是一种紧急的医学情况,指心脏停止跳动和供血功能中止。它通常是突发性的,并且在没有及时干预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

心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病、突发的电气异常、严重的呼吸困难、严重的电解质失衡等。无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在社区,心搏骤停都是一个常见的急救事件。

在很多情况下,心搏骤停可能是由于心室颤动引起的。心室颤动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的紊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如果不及时处理,心室颤动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迅速导致脑缺血和细胞死亡。

对于心搏骤停的处理,心肺复苏(CPR)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方法。CPR 旨在通过人工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此外,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电击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预防心搏骤停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或存在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人。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积极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降低心搏骤停的风险。

心搏骤停的救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应该接受相关的急救培训,了解CPR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使用AED。同时,医疗机构应提供及时、高效的急救措施,确保患者在关键时刻得到最佳的抢救措施。

综上所述,心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及时的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救治心搏骤停的重要方法。预防

心搏骤停同样重要,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救治心搏骤停,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有可能恢复;否则可导致死亡。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由心血管病变引发的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

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①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②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死常发生室颤或心室停顿,是成人猝死的主要原因。由冠心病所致的猝死,男女比例为3~4∶1,大多数发生在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

2.心肌病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心肌病常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易导致心搏骤停。

3.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瘤破裂,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发育异常,如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

4.呼吸停止如气管异物,烧伤或烟雾吸入致气道组织水肿,溺水和窒息等所致的气道阻塞,脑卒中,巴比妥类药物过量及头部外伤等均可致呼吸停止。此时气体交换中断,心肌和全身器官组织严重缺氧,可导致心搏骤停。

5.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体内严重缺钾和严重高血钾均可使心搏骤停。血钠和血钙过低可加重高血钾的影响。血钠过高可加重缺钾的表现。严重的高血钙也可致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室颤。严重的高血镁也可引起心脏停搏。酸中毒时细胞内钾外移,减弱心肌收缩力,又使血钾增高,也可发生心搏骤停。

6.药物中毒或过敏锑剂,氯喹,洋地黄类,奎尼丁等药物的毒性反应可致严重心律失常而引起心搏骤停。在体内缺钾时,上述药物毒性反应引起心搏骤停常以室颤为多见。静脉内较快注射苯妥英纳,氨茶碱,氯化钙,利多卡因等,也可导致心搏骤停。青霉素,链霉素,某些血清制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也可导致心搏骤停。

7.电击,雷击或溺水电击伤可因强电流通过心脏而引起心搏骤停。强电流通过头部,可引起生命中枢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和心搏停止。溺水多因氧气不能进入体内进行正常气体交换而发生窒息。淹溺较常引起室颤。

8.麻醉和手术意外如呼吸道管理不当,麻醉剂量过大,硬膜外麻醉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肌肉松弛剂使用不当,低温麻醉温度过低,心脏手术等,也可能引起心搏骤停。

9.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某些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脑血管病变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脏活动情况及心电图表现,心搏骤停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心室颤动又称室颤。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

200~400次∕分。若颤动波波幅高并且频率快,较容易复律;若波幅低并且

频率慢,则复律可能性小,多为心脏停顿的先兆。

(二)心脏停搏又称心室静止。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直线,或偶见P波。

(三)心电-机械分离指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

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

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上下。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

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其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室颤为最常见。室颤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或严重心肌缺血时,是冠心病猝死的常见原因,也见于外科心脏手术后,其复苏成功率最高。心脏停搏多见于麻醉、外科手术及缺氧、酸中毒、休克等。心电-机械分离,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结果,常为左心室泵衰竭的终期表现,也可见于人工瓣急性功能不全、张力性气胸和心包填塞时。

三、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心音消失。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二)诊断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此两个征象存在,心搏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并应

立即进行初步急救。在实际工作中不应要求上述临床表现都具备齐全才确立

诊断,不能因反复心脏听诊而浪费宝贵时间,也不可等待血压的测定和心电

图证明而延误复苏救护的进行。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患者复苏成功后病情尚未稳定,需继续严密监测处理和护理,如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就有心跳、呼吸再度停止而死亡的危险。

一、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呼吸停止后,由于缺氧,组织细胞转为无氧代谢,三羟酸循环不能进行,大量乳酸、丙酮酸形成,无机磷蓄积,钾离子外移,钠离子和氢离子向细胞内弥散,形成细胞内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因呼吸停止,体内二氧化碳不能经呼吸排出,导致高碳酸血症,PaCO2升高,形成呼吸性酸中毒。此时pH下降,既有代谢性酸中毒,亦有呼吸性酸中毒。心跳停止时间越长,混合性酸中毒越严重酸中毒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循环障碍,诱发和加重脑水肿。因此,酸中毒常是心、肺复苏后循环、呼吸功能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和低血压的重要因素,也是脑复苏失败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纠正,纠正的方法如下。

(一)呼吸性酸中毒主要通过呼吸支持,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来纠正。特别是在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时,可加强通气,造成过度换气,既保证供氧,又使二氧化

碳迅速排出,即PaCO2降低,呼吸性酸中毒即可纠正。

(二)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方法包括呼吸支持和碱性药物的应用。迅速建立和健全通气和换气功能,使二氧化碳加速排出,并用中等度换气法使PaCO2降至

3.3~

4.6kPa,形成呼吸性碱中毒,以代偿部分代谢性酸中毒。此外,可静滴碳

酸氢钠,以纠正脑、心、肺等重要脏器的酸中毒,不宜应用大剂量的碱性药物。

并要护肾,适当应用利尿剂和补充容量,保护肾脏排酸保碱的功能,充分发挥

肾脏代偿功能。

护理中应密切观察体征,如有无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皮肤潮红、多汗和二氧化碳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