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

合集下载

心跳骤停与复苏

心跳骤停与复苏

因为这一年龄段常为窒息性心脏骤停。
CPR期间已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通气
成人、儿童及婴儿
无循环周期要求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按压者的更换

为避免按压者的疲劳,专家建议每2分钟
轮换按压者一次

交换间隔时间要少于5秒
3. 除颤
(Defibrillation)
(1)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cardioversion)是用电能治 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 心律的方法。最早用于治疗室颤,故又 称心脏电除颤(defibrillation)。
检查呼吸的时间
--检查成人、儿童及婴儿呼吸情况, 时间要少于10秒
B、人工呼吸
(6)人工呼吸 Rescue Breaths
在畅通呼吸道、判断病人无呼 吸后,即应给予人工通气。 (1)口对口人工呼吸
Mouth-to-Mouth Rescue Breathing
(2)口对鼻人工呼吸
Mouth-to-Nose Rescue Breathing
在2005CPR指南中,所有的专家
都支持重点强调复苏者提供高质 量的CPR。
In
CPR Guideline 2005, all experts support to increase emphasis on ensuring that rescuers deliver high quality CPR

--怀疑有外伤,应用推/托颌法(jaw thrust)
A.判断和畅通呼吸道
仰头/举颏法 (head tilt - chin lift) : 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 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 角处,抬起下颏(颌)。不要将手指 压向颏下软组织的深处,否则会阻塞 气道。不要用大拇指抬颏部。口不要 完全关闭。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1]。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图1)图1 chain of survivalchain of survival发病原因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2]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疾病分类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3]: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

心电图表现为QRS 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图2)。

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类似症状的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癫 痫、中风、窒息等。
02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CHAPTER
提高生存率
01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在心脏骤 停发生后几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 。
ACLS还涉及到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和管理,包括对患者的诊断、监测、治疗 等方面的全面考虑。
儿童与婴儿心肺复苏
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与成人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 结构和生理特征与成人不同。例如,按压深度和频率应根 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对于婴儿和儿童,还应该特别注意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 方式,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向他们提供氧气。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降低猝死的风险。
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蛋白质,减少高脂 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 降低猝死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可以降低心肺系统负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
P(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为了向肺部提供氧气。应捏住患者的鼻子,然后对自己的嘴巴和患者的嘴巴进 行密封,吹气两次。每次吹气都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使胸部隆起。
R(重新开放气道)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保持气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抬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来开 放患者的气道。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ACLS是在CPR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些高级生命支持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这些措施包括使用自动心肺复苏器、电除颤、药物治疗等。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1)心搏骤停的概念。

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患者随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呼吸停止,经过及时与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救。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 h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

心搏骤停不治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病因。

(2)心搏骤停的原因。

引起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心肌损伤,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结构异常、瓣膜功能不全等。

②呼吸障碍,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中毒或代谢性脑病等所致通气不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气道异物阻塞、感染、创伤、新生物等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水肿、肺栓塞等所致呼吸衰竭。

③循环障碍,如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肺栓塞等机械性梗阻,出血、脓毒症、神经源性休克等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④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⑤药物、毒品、一氧化碳等中毒。

⑥雷击、触电、低温或高温损伤、淹溺等环境或意外因素。

(3)心搏骤停的表现及判定。

①心搏骤停的表现。

心搏骤停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即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下: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面色迅速变为苍白或青紫。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

呼吸停止;有叹息样呼吸,继而呼吸停止。

双侧瞳孔散大。

可伴有脑缺氧引起的抽搐和大小便失禁,随即全身松软。

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性电活动。

②心搏骤停的判定。

心搏骤停的判定要点主要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摸不到。

患者有这两项表现即可做出临床判定。

此外,临床还可以根据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听患者是否有呼吸声,看胸廓有无起伏)、瞳孔散大固定(常于停搏后45 s才出现瞳孔散大,1~2 min后才出现瞳孔固定,部分在心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全身发绀、心电图表现等进行判定。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3.心电-机械分离:心肌仍有生物电
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多为严重心 肌损伤的结果,常为左心室泵衰竭的终期 表现。断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 QRS波群。
三、心肺骤停的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原来清醒的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
不到血压,心音消失。 3.呼吸呈叹气样或停止。 4.面色死灰色或转为紫绀。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 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体位
将病员双手上举 一腿屈膝 一手托其后颈部 另一手托其腋下
头、颈、躯干 整体翻成仰卧位
一、基础生命支持(BLS)
初期复苏可归纳为CAB三个步骤:
1.C(circulation)人工循环
(1)心前区叩击:简便快捷,在发现患者心脏停跳而无法 获得除颤器时可考虑使用,对于终止室颤有一定的作用。
三、持续生命支持(PLS)
1.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2.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3.防止肾功能衰竭 4.脑复苏 (1)低温疗法: (2)脱水疗法: (3)其他药物治疗: (4)高压氧治疗:
第三节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一.监测生命体征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末梢循环的观察 四.神志和瞳孔变化的观察 五.监测尿量、尿的颜色和尿比重 六.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持续性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中止后,有恶
性心律失常危险。
3.阿托品
适应症:
1.心室静止和心电机械分离的心脏骤停病人 2.复苏成功后心率慢至50次/分以下的心脏骤 停
病人 3.伴室性期前收缩及低血压的心动过缓病人。
4.碳酸氢钠
适应症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模式:闭式按压,开胸按压。 ·闭式按压术: 适应症:心搏呼吸骤停者主要无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外伤 及胸壁有关疾患者,均可实施闭式按压术。 方 法: ·术者位于患者右侧。 ·以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点为按压部位(中、下1/3交界处); 儿童与婴幼儿则以双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为按压部位。 ·用一手的掌根紧贴患者胸壁按压点。 ·另一手掌根重叠复盖于第一只手掌根的手背上。 ·手指并拢或相握持。 ·双肘伸直。 ·以髋关节作为支点,以躯干作为力臂,以双上肢作为活塞。 ·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背及上肢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1.3心搏呼吸骤停猝死的临床诊断。
1.3.1病因学诊断——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 A.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室颤);主动脉夹层瘤;肺动脉栓塞。 B.呼吸系统:气道梗阻(气管异物,喉炎)窒息性哮 喘。 C.神经系统: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 D.内分泌系统:甲亢危象、肾上腺危象。 E.电介质紊乱:严重酸中毒、低血钾、高血钾。 F.精神刺激:高度恐惧惊吓而死。 G.各种急性严重中毒:一氧化碳、DDV、鼠药。 H.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2.1.4.2.2胸外按压恢复血液循环的双泵机制:
胸外按压形成血液循环的原理是胸泵(胸腔内的 整体压力变化产生的心脏泵血)和心泵(心脏直 接受到压力产生的泵血)机制并存发生作用的结 果,肥胖者可能以胸泵为主,瘦弱者则以心泵机 制为生,停搏时间短者心泵机制占主导地位,停 搏时间长者则以胸泵和左房泵占主导地位,另外 按压力度、频率、气道阻力、心率等因素也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对泵机制产生影响。
2.1.4现代CPR技术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及其 最新相关指南解读:
2.1.4.1实施CPR的时间窗与疗效比: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CPR)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CPR)
按压体位: 呼救同时,迅速将病人摆成仰卧位, 头侧。 解开病人衣领、领带以及拉链。 摆放地点:地面/硬板床。 保持身体平直、无扭曲。 救护:跪于病人右侧。两腿自然分
开,于肩同宽。
—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心脏按压标准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2.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 只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两手手指紧紧 相扣,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 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 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3.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5~6cm,而后迅速放 松,反复进行。 4.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 5.按压频率>100次/分
心肺复苏终止抢救标准介 绍:
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 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 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 30min以上,医务人员到场确定被救者已死 亡。 (3)有医务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 接替抢救的指标。 (4)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延长CPR时间,如触 电、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特别是溺入冰水 中.
—关于心肺复苏术—
CPR包括三个环节
PLS
延续生命支持
ACLS 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
—关于心肺复苏术—
CPR目的:
是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心跳、自主呼吸
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猝死的患者。
心搏骤停的概述 心肺复苏的 操作方法
03
—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术只适用于“三无”病人
我们的肩、肘、腕关节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相扣、身体前倾开始按压。 如果现场有更多的人来实施胸外按压的情况下,我们最好的方法是:每2 分钟交换一个按压者,每次交换保证在5秒钟内完成。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CPR)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CPR)

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第二、没有心跳:
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第三、没有呼吸:
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只有当这一类病人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实施心肺复苏术。因为如果 这个病人有呼吸、有心跳的情况下,他可能只是昏迷,可能需要送到医院 进行一些药物的治疗,而不需要用这种胸外按压的急救技术。
—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双掌根重叠
➢定位手放在另一手的 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 十指相扣,手心翘起, 手指离开胸壁。
婴幼儿胸部按压 —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 婴儿胸部按压: • 应定位在胸骨中部、两乳头
之间的连线上,用中指和食 指进行按压,胸骨下陷深度 为1.5~2.5cm
• 8岁以下的儿童胸部按压: • 应定位在胸骨下1/2处,按压时
松,反复进行。
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
4.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
持,如未恢复继续操作5个循
5.按压频率>100次/分
环后评估,直至高级生命支 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
—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按压部位及方法图片展示
我们的肩、肘、腕关节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相扣、身体前倾开始按压。 如果现场有更多的人来实施胸外按压的情况下,我们最好的方法是:每2 分钟交换一个按压者,每次交换保证在5秒钟内完成。
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白金 时间1分钟内, 黄金时间4分钟, 白银时间4-8分钟, 白布单时间8-10分钟后
“黄金4分钟”
—关于心搏骤停—
• 2004年 • 北京马拉松赛 • 一名大学生猝死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第五章 心搏骤停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
• 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 (一)心源性心搏骤停 • 心源性心搏骤停是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
死容易诱发心室颤动或心室停顿,是造成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约80 %心脏性猝死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 些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 2.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瘤破裂,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发育异常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3. 麻醉和手术意外 麻醉剂量过大、硬膜外麻醉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肌肉松弛剂使用不当等均可能引起心搏骤停。
• 4. 各种意外事件 电击、雷击伤可因强电流通过心脏而引起心搏骤停 ,自缢、严重创伤等也可引起心搏骤停。
• 5. 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体内严重缺钾或严重高血钾均可导致 心搏骤停。严重的高血钙或高血镁也可引起心搏骤停。酸中毒时细胞 内钾外移,心肌收缩力减弱,又可使血钾增高,而发生心搏骤停。
• (三)无脉性电活动(pulse electrical activity, PEA)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过去称为心电-机械分离。占心搏骤停患者的18%,是指心肌虽有生 物电活动,但无有效的机械活动,断续出现微弱的“收缩”。心电图 表现为间断出现的缓慢的(20~30次/min)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 QRS波群(图5-3)。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常为左心室衰竭的 终期表现,也可见于急性心包填塞和张力性气胸。
• (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或VT)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常见疑问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1. 什么是心搏骤停?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患者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有可能恢复;否则可导致死亡。

2. 什么是猝死?猝死(sudden death)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

3.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由心血管病变引发的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

4. 心搏骤停的原因的分类有那几种?如何分类?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①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②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5. 哪些心源性因素可引起心搏骤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变,主动脉疾病等。

6. 哪些非心源性因素可引起心搏骤停?呼吸停止,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或溺水,麻醉和手术意外等。

7. 根据心脏活动情况及心电图表现,心搏骤停的表现为哪几种类型?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心电-机械分离三种类型。

8. 什么是心室颤动?又称室颤。

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 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9. 哪些情况下易发生室颤?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或严重心肌缺血时,是冠心病猝死的常见原因,也见于外科心脏手术后,其复苏成功率最高。

10. 什么是心室静止?又称心脏停搏。

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直线,或偶见P波。

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11.哪情况下易发生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多见于麻醉、外科手术及缺氧、酸中毒、休克等。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终止。

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搏骤停是心源性猝死的最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是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发的自然死亡。

一、病因和机制1.病因: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冠心病及并发症。

2.机制: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致命性的快速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二、病理生理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主要致命原因,它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常见于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

无脉性电活动:为少见病因,可见于急性心梗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三、临床表现前驱期:猝死前数天或数月有一些不典型表现:胸痛、气促等终末事件期: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心搏骤停:心脏停搏生物学死亡:心搏骤停后,患者在4〜6分钟中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再过数分钟进展到生物学死亡四、心搏骤停的处置及疗效判断1.识别心搏骤停并呼救判断心搏骤停的金标准: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不是極动脉) 判断心搏骤停的银标准:心音消失当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时:立即触摸大动脉及听诊心音2.初级心肺复苏:CAB原则,即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 )→开放气道(Airway A )→人工呼吸(Breathing B)。

(1)胸外按压和体外除颤体位:置患者于水平位,睡硬板床或背下垫硬板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按压程度及频率:胸骨压低5-6 cm;儿童和婴儿的按压幅度是胸部前后径的1/3。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与放时间之比为1:1。

心脏骤停急救

心脏骤停急救

所以说心脏骤停时,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开始 得越早,病人得救旳几率就越高。
当代复苏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即由考恩等人 提出旳胸外心脏按压术,其后认识到心肺复苏旳同 步不进行有效旳呼吸复苏,则急救常告失败,所以 70年代又发展为CPR。
定义
(1)世界卫生组织于1975年在日内瓦开会,作出如下定义:发病或受伤后, 24h内心脏停搏。
(2)美国心脏病学会于1980年,根据美国每年约有500000人死于冠状动脉硬 化性心脏病,其中约60%死于发病后1h内。于是他们为冠心病患者心脏骤停所 作定义是:冠心病发病后1h内心脏停搏,为心脏骤停。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觉得用以上两个定义旳任何一种来解释心脏骤停都不够全方 面。结合两者教授以为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旳时间内,心 搏忽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脏骤停。
1:通气与氧供 假如患者自主呼吸没有恢复应尽早行气管插
管,充分通气旳目旳是纠正低氧血症,予吸入 氧浓度100%。院外患者一般用面罩,简易球 囊维持通气,医院内旳患者常用呼吸机,潮气 量为6~7ml/kg或500~600ml,然后根据血气 分析成果进行调整。
2:电除颤、复律与起搏治疗: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旳心律失常是心室颤抖,
(四)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旳基础 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 效旳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措施涉及气管插 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 稳定旳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旳 药物维持以恢复旳循环。心电图、血压、脉 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 必须连续监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 动力学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动脉压、中 心动脉压、肺动脉压。
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旳特征。如不立即急救,一般 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1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1

开胸指征: 1、胸部穿透伤引起的心脏骤停; 2、体温过低、肺栓塞或心包填塞; 3、胸廓畸形,体外CPR无效; 4、穿透性腹部损伤,病情恶化并发生心 脏骤停。
(四)、药物治疗
1、 给药途径: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气管 内、心内(不提倡)。 2、心肺复苏常用的药物: (1)肾上腺素: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 的CPR指南推荐首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标准剂 量为1mg,且提出两次应用肾上腺素的时间间 隔为3-5min;如1mg无效,使用更大剂量肾上 腺素可能会有效,应逐渐增加剂量(1、3、 5mg),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5mg),而非 原来的1mg),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 (0.1mg/kg) 。
胸外按压技术:
1、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简便的确定方法为两乳头间。 2、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侧患者的胸廓下缘,手指向中线滑动,找到 肋骨与胸骨连接处上二横指。 3、将另一手掌贴在紧靠手指的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原手指移动手掌重 叠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保证手掌全力 压在胸骨上,可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 4、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应离开胸壁,手指不应用力向 下按压。 5、使自己与伤员胸部垂直,双臂伸直,按压胸骨下陷4-5cm,以可触 及到颈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 6、注意抬起时手掌不能离开胸骨,按压频率为100次╱ min,下压与放松 各占50%时间。 7、每进行30次按压,就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重复进行。
二 、 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1、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 2、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 4、电击或雷击。 5、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1、 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 90%,复苏成功率最高。 2、 心室静止:多在心搏骤停3-5分钟时出现。 3、 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是缓慢而无 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逐 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min以 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复苏较困难。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

03 心搏骤停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
定期体检
通过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预防心搏骤停的发生。
控制慢性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降低心搏骤 停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 心搏骤停的风险。
护理措施
低温治疗
总结词
低温治疗是一种降低患者体温的急救措施,可以降低 脑组织的代谢率,减少脑细胞的损伤,对于心搏骤停 后脑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低温治疗是一种降低患者体温的急救措施,通过降低 体温可以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减少脑细胞的损伤。 在心搏骤停后,脑细胞会因为缺氧而发生代谢性酸中 毒和坏死,导致脑功能受损。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细 胞的酸中毒程度,减少脑细胞的死亡数量,从而保护 脑功能。此外,低温治疗还可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和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结词
个体化方案、特殊关注
详细描述
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身体虚弱 者在心搏骤停时需要特别关注。针对不同人 群的特点,急救护理需制定个体化的救治方 案。例如,儿童心搏骤停的急救护理需注意 气道管理,老年人则需关注慢性疾病的治疗 和预防。此外,孕妇心搏骤停时需特别关注
母婴安全,确保胎儿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心肺复苏
在心搏骤停发生时,立即 进行心肺复苏,以恢复心 脏泵血和呼吸功能。
除颤
对于心室颤动引起的心搏 骤停,应尽早进行除颤, 以恢复正常心律。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适当 的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 常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认识
建立急救体系

2020新版心肺复苏

2020新版心肺复苏

时间与抢救成功率
开始抢救时间 1分
< 4分 4-6分 >6分 >10分
心肺复苏成功率 90% 60% 10% 4% 0.09%
五、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 是指对心搏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心脏按压、快
速除颤、人工呼吸,使其循环、呼吸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部 分恢复的急救技术。大力提升急救的施救能力,切实实施高质 量的CPR,也就成了CA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三、心搏骤停类型
(一)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 (二)心脏停搏 (三)心电-机械分离
心室颤动或扑动 心脏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
无脉性室速
四、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突然倒地/突发全身抽搐是启动CPR的信号
一旦发现有人倒地,应立即过去呼唤,检查判断意识是否清 醒或丧失,以便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呼之可应,有睁眼反应,不需要CPR
一、心搏骤停定义
CA本质上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或疾病 状态的终末表现,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 常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首要因素。CA发作突然, 约10s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min黄金时 段及时救治可获存活,贻误者将出现生物学死亡, 且罕见自发逆转者。
二、心搏骤停病因
成人: 心脏疾病(冠心病最多见) 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
2010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 CPR)指 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 A-B-C改为CA-B。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一)生存链
1)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

心搏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心搏骤停名词解释医学

心搏骤停名词解释医学1.引言1.1 概述心搏骤停是一种紧急的医学情况,指心脏停止跳动和供血功能中止。

它通常是突发性的,并且在没有及时干预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

心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病、突发的电气异常、严重的呼吸困难、严重的电解质失衡等。

无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在社区,心搏骤停都是一个常见的急救事件。

在很多情况下,心搏骤停可能是由于心室颤动引起的。

心室颤动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的紊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如果不及时处理,心室颤动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迅速导致脑缺血和细胞死亡。

对于心搏骤停的处理,心肺复苏(CPR)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方法。

CPR 旨在通过人工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此外,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电击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预防心搏骤停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或存在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人。

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积极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降低心搏骤停的风险。

心搏骤停的救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公众应该接受相关的急救培训,了解CPR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使用AED。

同时,医疗机构应提供及时、高效的急救措施,确保患者在关键时刻得到最佳的抢救措施。

综上所述,心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及时的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救治心搏骤停的重要方法。

预防心搏骤停同样重要,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救治心搏骤停,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1. 引言引言部分将对心搏骤停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后续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2.1 心搏骤停的定义在正文的第一部分,将详细解释心搏骤停的定义。

这包括对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停止的现象进行解释,并探讨其与人体生命的重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有可能恢复;否则可导致死亡。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

由心血管病变引发的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①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②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死常发生室颤或心室停顿,是成人猝死的主要原因。

由冠心病所致的猝死,男女比例为3~4∶1,大多数发生在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

2.心肌病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心肌病常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易导致心搏骤停。

3.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瘤破裂,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发育异常,如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

4.呼吸停止如气管异物,烧伤或烟雾吸入致气道组织水肿,溺水和窒息等所致的气道阻塞,脑卒中,巴比妥类药物过量及头部外伤等均可致呼吸停止。

此时气体交换中断,心肌和全身器官组织严重缺氧,可导致心搏骤停。

5.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体内严重缺钾和严重高血钾均可使心搏骤停。

血钠和血钙过低可加重高血钾的影响。

血钠过高可加重缺钾的表现。

严重的高血钙也可致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室颤。

严重的高血镁也可引起心脏停搏。

酸中毒时细胞内钾外移,减弱心肌收缩力,又使血钾增高,也可发生心搏骤停。

6.药物中毒或过敏锑剂,氯喹,洋地黄类,奎尼丁等药物的毒性反应可致严重心律失常而引起心搏骤停。

在体内缺钾时,上述药物毒性反应引起心搏骤停常以室颤为多见。

静脉内较快注射苯妥英纳,氨茶碱,氯化钙,利多卡因等,也可导致心搏骤停。

青霉素,链霉素,某些血清制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也可导致心搏骤停。

7.电击,雷击或溺水电击伤可因强电流通过心脏而引起心搏骤停。

强电流通过头部,可引起生命中枢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和心搏停止。

溺水多因氧气不能进入体内进行正常气体交换而发生窒息。

淹溺较常引起室颤。

8.麻醉和手术意外如呼吸道管理不当,麻醉剂量过大,硬膜外麻醉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肌肉松弛剂使用不当,低温麻醉温度过低,心脏手术等,也可能引起心搏骤停。

9.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某些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脑血管病变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根据心脏活动情况及心电图表现,心搏骤停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心室颤动又称室颤。

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若颤动波波幅高并且频率快,较容易复律;若波幅低并且频率慢,则复律可能性小,多为心脏停顿的先兆。

(二)心脏停搏又称心室静止。

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直线,或偶见P波。

(三)心电-机械分离指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上下。

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其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以室颤为最常见。

室颤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或严重心肌缺血时,是冠心病猝死的常见原因,也见于外科心脏手术后,其复苏成功率最高。

心脏停搏多见于麻醉、外科手术及缺氧、酸中毒、休克等。

心电-机械分离,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结果,常为左心室泵衰竭的终期表现,也可见于人工瓣急性功能不全、张力性气胸和心包填塞时。

三、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一)临床表现1.心音消失。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二)诊断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此两个征象存在,心搏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并应立即进行初步急救。

在实际工作中不应要求上述临床表现都具备齐全才确立诊断,不能因反复心脏听诊而浪费宝贵时间,也不可等待血压的测定和心电图证明而延误复苏救护的进行。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患者复苏成功后病情尚未稳定,需继续严密监测处理和护理,如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就有心跳、呼吸再度停止而死亡的危险。

一、维持酸碱平衡循环呼吸停止后,由于缺氧,组织细胞转为无氧代谢,三羟酸循环不能进行,大量乳酸、丙酮酸形成,无机磷蓄积,钾离子外移,钠离子和氢离子向细胞内弥散,形成细胞内代谢性酸中毒。

同时因呼吸停止,体内二氧化碳不能经呼吸排出,导致高碳酸血症,PaCO2升高,形成呼吸性酸中毒。

此时pH下降,既有代谢性酸中毒,亦有呼吸性酸中毒。

心跳停止时间越长,混合性酸中毒越严重酸中毒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循环障碍,诱发和加重脑水肿。

因此,酸中毒常是心、肺复苏后循环、呼吸功能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和低血压的重要因素,也是脑复苏失败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纠正,纠正的方法如下。

(一)呼吸性酸中毒主要通过呼吸支持,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来纠正。

特别是在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时,可加强通气,造成过度换气,既保证供氧,又使二氧化碳迅速排出,即PaCO2降低,呼吸性酸中毒即可纠正。

(二)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方法包括呼吸支持和碱性药物的应用。

迅速建立和健全通气和换气功能,使二氧化碳加速排出,并用中等度换气法使PaCO2降至3.3~4.6kPa,形成呼吸性碱中毒,以代偿部分代谢性酸中毒。

此外,可静滴碳酸氢钠,以纠正脑、心、肺等重要脏器的酸中毒,不宜应用大剂量的碱性药物。

并要护肾,适当应用利尿剂和补充容量,保护肾脏排酸保碱的功能,充分发挥肾脏代偿功能。

护理中应密切观察体征,如有无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皮肤潮红、多汗和二氧化碳潴留而致酸中毒的症状,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循环系统的监护(一)心电监护复苏后的心律是不稳定的,应予以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电的变化。

如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二)脉搏、心率和动脉压的监测每15分钟测量脉搏、心率和血压1次至平稳。

血压一般维持在11.9~13.33/7.95~9.33kPa。

脉压差小于2.66kPa时。

可用血管活性药物。

药物的浓度可根据血压回升情况及心率变化而适当调节。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时,不可突然坐起或变换体位,以防体位性低血压。

测量脉搏和心率时,要注意其频率、节律和强弱变化。

(三)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对于了解低血压的原因、决定输液量和指导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四)末梢循环的观察末梢循环可通过皮肤、口唇的颜色,四肢温度、湿度,指(趾)甲的颜色及静脉的充盈情况来观察。

如肢体湿冷,指(趾)甲苍白发绀,末梢血管充盈不佳,即使血压仍正常,也应认为有循环血量不足。

如肢体温度、指(趾)甲色泽红润、肢体静脉充盈良好,则提示循环功能良好。

三、呼吸系统的监护(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管理,经常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二)肺部并发症的监护心搏骤停后由于肺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咳嗽反射停止、免疫抗感染功能低下及应用冬眠药物(抑制咳嗽反射)等因素的影响,肺部感染在所难免,是心肺脑复苏后期常见并发症。

为此需要严密观察并及早进行防治,包括定时翻身、拍背、湿化气道、排痰、应用抗生素等措施。

(三)应用人工呼吸机的注意事项1.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好潮气量、吸气与呼气之比以及呼吸频率。

2.必须注意吸入气的湿化。

3.气管切开的护理要求注意更换局部敷料,预防感染。

观察有无导管阻塞、衔接松脱、气管黏膜溃疡、皮下气肿、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等现象。

4.控制吸氧浓度及流量。

四、脑缺氧监护脑缺氧时心跳、呼吸骤停后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可造成不可恢复的脑损害。

复苏后,应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的变化及肢体活动等情况。

1.应及早应用低温疗法及脱水剂。

降温时,以头部为主,保持在30℃左右,不宜低于30℃。

体温保持在适当水平,避免体温过高过低,否则有导致室颤等并发症的可能。

2.严密监测血容量及电解质的变化。

五、肾功能监护尿的改变可反映心排血量及肾脏本身的功能状况。

1.使用血管收缩药物时应每小时侧尿量1次,每8小时结算出入量1次,每24小时总计。

2.观察尿的颜色及比重,如血尿和少尿同时存在,且尿的比重大于1.010,或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应警惕肾衰竭。

六、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1.出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呼吸形式明显不正常时,应注意防止呼吸衰竭。

2.出汗或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四肢厥冷是休克症状,应采取相应措施。

3.观察患者意识,发现定向障碍、表情淡漠、嗜睡、发绀(其范围从手指、足趾向手和足扩展),说明脑缺血、缺氧,应采取紧急措施,防止脑功能损伤。

4如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角膜、吞咽、咳嗽等反射也逐渐恢复,说明复苏好转。

七、防止继发感染心搏骤停的患者由于昏迷及体内环境失调,营养供应困难,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加之抢救时一些无菌操作不够严格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易于并发感染,应及时防治。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患者及室内清洁卫生。

2.应注意无菌操作,器械物品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灭菌。

3.如病情许可,应勤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及继发感染的发生。

但病人如处于心低输出量状态时,则不宜翻身,防止引起心脏骤停的再次发生。

4.注意口腔及五官护理。

眼可滴入抗生素或凡士林纱布覆盖,防止角膜干燥或溃疡及角膜炎的发生。

5.气管切开吸痰及更换内套管时,注意无菌操作。

吸引气管内分泌物时,负压不宜过大,防止鼻咽粘膜破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