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析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列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等。
2.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应用。
3.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并检验答案。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在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4. 在教学评价环节,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体会符号思想。
数学广角《集合》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在学习数数时,学生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印象更深刻;又如,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是集合理论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为“两集相交”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部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思路受阻现象,表达出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案的干预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部分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接受更大的挑战,参与更复杂的学习,教师必须为此做好学习材料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教师的教案设计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前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准确把握教案的切入点、合理提出质疑点、准确引入拓展点。学生在学习本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算法。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案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做是3个2加3个十的和。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学情分析及教案目标第一单元《时、分、秒》学情分析:时分秒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都要用到的知识,平时学生可能都能说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概念,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因为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不是以前经常使用的一进位制,而是60进位制。
学生可能不适应。
所以在教案中重点设计一些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单元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适合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详尽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惯。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优良的研究惯,有比较强的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大部分学生计算基础知识比较结壮,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又喜欢说,喜欢表现自己,特别为他们创设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索、小组合作等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大家分享。
单元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详实题目的过程中,能应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按照详实情形选择合适方法解决实际题目意识,体验解决题目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测量》学情分析:1.教案前学生具备了M、分M、厘M、毫M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案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或生活中直接感知了千M这个单位的存在。
2.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和重量的生活经验,从根蒂根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态是优良的。
3.三年级学生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M这么大的一个长度和1吨的重量看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M和重量单位吨认识不深入,势必导致估计物体长度和重量不确凿的错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
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
正方形是表示面积单位的形状,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则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计算方法的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三段教学如何运用四边形及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边形教材第79页的内容。
1.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通过辨一辨、找一找、画一画、连一连、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难点: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
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从中找一找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师: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平面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平面图形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图。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直的)让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发现四边形的四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共55张PPT)
课后练习
四、猜一猜。 1.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可能变成( 三 )边 形或( 四 )边形。 2.一个四边形去掉一个角可能变成( 三 )边 形或( 五 )边形。
三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7 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 2 课时 周 长
情景导入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问题:1. 你认识这些物品或图形吗?
(60+40)×2×5=1000(米)
1000米=1千米
答:他走了1000米;合1千米。
课后练习
三、李叔叔用28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 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8÷4=7(米)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7米。
课后练习
四、一口鱼塘,长40米,正好是宽的5倍,它的周长 是多少米?
40÷5=8(米) (40+8)×2=96(米)
正方形:
⑥⑦ ⑩
长方形:
②④
巩固练习
五、解决问题。 1.小华沿着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池塘跑了两圈, 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8×4×2=64(米)
答:他一共跑了64米。
巩固练习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长多少米?
(10+6)×2=16×2=32(米)
答:篱笆长32米。
2.黑板的面是( 四边 )形,手帕的面是 ( 四边 )形。
3.
有( 4 )条边,有( 4 )个
角,它是( 四边 )形,也是( 长方形 )。
课后练习
二、找出四边形。
课后练习
三、判断。 1.四边形都有4个角。( √ ) 2.四边形有4边直的边。( √ )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 ) 4.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教材分析《四边形》这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中的第一课时,四边形的内容简单,但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作用不简单。
以下我从这几个方面对四边形这一课进行教材分析。
一、《四边形》教材编写意图在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有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四边形,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让学生从隐性的生活中出发,从丰富的图形中辨认归类出四边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从这句话中,教材的要求是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接触,或者说对四边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在进行分类。
小精灵的话: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要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进行讨论,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这个四边形的特点进行描述,把他们的直观感受变成一般规律,这其实是对四边形概念的描述。
通过说总结出四边形概念后回到生活: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既巩固且应用了四边形的概念,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再把学生脑海中的四边形画出来,对四边形概念是一种提升。
总结起来,四边形这一课就是要学生进行分--说--找--画。
这是四边形一课的教学,那我们纵观教材,关于形概念的教材都有怎样的特点呢?二、纵观《四边形》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它的形状简单,特征明显。
教材中把四边形一课座位形概念的第一课,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形概念的学习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但是学生学习难度是呈U状,从一年级认识图形中立体图形开始,起点很高,慢慢往下到平面图形,到平面图形中的角、边,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
学习了角、边,再回到平面图形探究它们的特征,再到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又分为平面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等和曲面的立体图形如圆柱等。
学生像上坡一样,学得很吃力了。
一年级认识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对几何图形是一种直观感受、辨认图形。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学了四边形的认识之后的形概念课,通过说特点,验证特点,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试卷分析共9个单元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五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六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八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九单元试卷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帮助孩子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帮助孩子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了解什么是除法。
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于将一个数分为几个部分。
例如,我们可以将12除以3,得到4。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12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4个物品。
二、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1.明确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
例如,某个班级共有60个学生,他们将要参加一次考试,每个桌子可以坐两个学生。
我们想知道需要几张桌子。
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我们可以将总学生数除以可以坐的学生数来得到答案,即60÷2=30。
2.实际操作在学习除法时,可以用实物来进行操作,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
例如,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小人或牌子来模拟学生,然后让孩子将它们分成两个一组。
这将帮助孩子理解除法的概念,以及如何将一个数量分成若干个部分。
3.更多实例还有许多其他常见的实际问题,需要用除法来解决。
例如:将一定数量的糖果分成若干组,每组有5个,需要几组?此时,可以将总数量除以每组的数量来得到答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购物时找钱、计算人均消费等,都需要用到除法来解决。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
三、总结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帮助孩子学习除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来加深孩子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篇教案,我们相信家长和老师都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认识周长说课稿14篇
认识周长说课稿14篇认识周长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教材分析】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
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
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PPT放前测图)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
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
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 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法学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
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年级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人教版,第七单元含易错题及解析
三年级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人教版,第七单元含易错题及解析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怎样拼周长最短》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怎样拼周长最短》教学设计含反思课标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本节课属于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课标进一步加强有关“量感”的要求,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要“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提出要“在解决图形周长、面积的实际问题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基于课标,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力求突破“思考、推理能力”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决定从三方面尝试:其一引导学生分析、指导拼法;其二重视几何探究过程,追本溯源,积累活动经验;其三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应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后,为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一个例题。
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化呈现方式,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通过解决这类生活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教材以例题形式出现,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而北师大版教材上仍然只是以一道练习题的形式出现,且只对比了不同拼法的长与宽,并没有进一步研究长与宽的变化对周长的影响。
苏教版教材中只用6个小正方形拼不同的图形,并没有限制拼长方形,且只探究了不同拼法,没有深入研究不同拼法与周长之间的规律。
对比下来只有人教版教材探究的比较有深度、有难度。
本节课通过计算拼成的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主探究发现"长与宽越接近,周长越短"的初步规律。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生活中的数”。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数的认识与大小比较,以及数学符号的含义与运用。
具体来说,这一单元会涵盖以下内容:
1.数的认识:包括100以内的数,了解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读写方法等。
2.数的比较:通过比较符号“>”、“<”、“=”,让学生了解数的大小关系。
3.数学符号:介绍数学符号“>”、“<”、“=”,并让学生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4.生活中的数: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的实际应用,如物品的数量、年龄等。
5.数的顺序: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如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等。
6.数的读写:让学生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个位、十位、百位等。
7.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数的应用,如购物、计算时间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掌握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读写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数学符号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的内容,主要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主题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多样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乘除法等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思路不清晰、列式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理清解题思路,准确列式,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方法,互相学习,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所学知识,教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重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重点?
答: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的重点主要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以及周长的计算。
以下是详细内容:
1.四边形的特点:本单元首先引入了四边形的概念,即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
学生需要掌握四边形的基本特点,即有4条边和4个角。
2.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长方形的特点,包括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对边相等,以及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特点:正方形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学生需要了解正方形的特点,即四条边都相等,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周长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周长 = 2 × (长 + 宽)。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周长 = 4 ×边长。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这将为他们后续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单元学习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单元学习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四、课时安排:3课时.1、秒的认识…………1课时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3、时间的计算……1课时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三、单元学习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四、单元学习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五、课时安排:6课时.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三、学习措施1.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学习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四、课时安排: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2、千米的认识……………3课时3、吨的认识……2课时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二、学习目标: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三、学习重难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单元知识构成: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2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四、课时安排:9课时1、加法…………3课时2、减法…………4课时3、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三、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四、学习难点:“倍”的概念的建立.五、课时安排:4课时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学习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单元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四、课时安排:12课时.1、口算乘法…………2课时2、笔算乘法…………9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学习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三、重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四、课时安排:6课时.1、四边形…………1课时2、周长…………5课时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体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表: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二、单元学习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二发展性目标: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三、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四、学习措施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学习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学习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习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五、课时安排:8课时.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本单元安排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其目的也是如此。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难点: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突破方法: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给出分数的概念后,即刻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
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