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内)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答: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3、翻译下列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三、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写人叙事类(助考训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写人叙事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桷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黄门公: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②南迁:贬谪到南方。
③梧藤:梧州、藤州。
④鬻(yù):卖。
⑤觕(cū):同“粗”。
⑥饮酒但饮湿:饮酒只是饮它的水分,不用品味它的味道如何。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解衣欲睡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尔尚欲咀嚼耶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小闻在读甲文时发现其句式、节奏等方面很有特点,有种难以言说的美感,请你试着帮他表达出来。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专题12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2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四川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①比屋②也,而谓之巢,何?”陆子曰:“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之:到。
②比屋:邻屋。
③觌(dí):相见。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因为)B.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置:放弃)C.既.入又不能出(既:已经)D.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2.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B.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C.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D.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4.甲文中提到“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请结合文本分析,甲乙两文中读书的益处有何不同。
(二)(2022春·广西南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考语文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一、课外阅读(2022·湖北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池记曾巩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①之墨池者苟伯子①《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①,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①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①,而又尝自休①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注释】①曾巩: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书圣”。
①荀伯子:南朝宋人。
①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人称“草圣”。
①极:至,达。
①徜徉肆恣:尽情游览。
①休:停留。
①章:通“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B.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C.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D.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羲之之书晚乃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B.此为其.故迹其真.无马邪(《马说》)C.书.“晋王右军墨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对你学习书法有什么启示?(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文中考】2019中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专题十二 课外文言文
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树林阴翳(阴影) C.宣上恩德(宣扬)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论语>十二章》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解释为“喜欢、喜爱”。(2)句中的“则”, 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如《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陈太丘与友期 行》中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句子中的“则”解释为“连词,就。” 2.答案 不只是打猎,许多事情都这样。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先抓关键词“独”(唯独,只是)、“尽然”(完 全是这样),然后再将句子中的每个词进行对照翻译,最后进行整合、调整,做到语言准确、通 顺、流畅。
3.答案 齐人“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原因是得良狗助猎。由此得到的启示是:要想获得成 功,就必须善于创造和利用有利条件。(意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找原因、谈启示的问题一定要紧密联
系原文,文章中的“好猎者”从“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到“田猎之获,常过人矣”,这一巨变暗 示我们可从“变化”入手,抓住关键句子“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及“狗良则数得兽 矣”,得出结论——“得良狗助猎”,并由此提炼出启示的要点——“善于创造和利用有利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1)齐人有好猎者 好:
(2)狗良则数得兽矣
则: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1期)-2021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21年中考吉林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造白糖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
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
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那么信来矣①。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②置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③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粘手那么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
②瓦溜:用糖膏重力别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
③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二、【2021年中考四川内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忧,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4.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有馈.一木者〔______〕〔2〕木小不堪.也〔______〕〔3〕为余.生炭满炉〔______〕〔4〕乃.尽湿之〔______〕5.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6.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忧。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初中语文专题训练 第十二章 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专题训练第十二章: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上篇专题精析一考纲解读《命题细则》第三部分是古诗文阅读,对这一部分的规定有4项,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3.理解、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其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是前三项,对应着历年中考的第19——22题。
第19题考查文言实词,第20题考查文言虚词,第21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22题考查评析内容。
二考题回顾本课堂所选例题均为中考真题,通过对几年的中考题的比较,我们不难确定考题的设置方向与范围。
苏世长讽谏【08年中考】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③(选自《唐语林》)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B.万夫敛.手(收)C.陛下废.万机(废除)D.诚非所宜.(应当)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全文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 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时,能听 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全文翻译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 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而枕着它(睡),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合乎正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第1篇
咏 雪《世说新语》
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客观叙述谢家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 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 和轻松愉快、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第1篇
咏 雪《世说新语》
➢ 词语释义 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骤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39篇课内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七年级上册
内容一览
第1篇 第2篇 第3篇 第4篇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论语》十二章 诫子书
第5篇 第6篇 第7篇
狼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第1篇
咏 雪《世说新语》
原文呈现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文言文阅读一、(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②矣;独下帷③绝编④,迨⑤能倍诵⑥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
②游息:玩耍休息。
③下帷:指汉代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指专心读书。
④绝编: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多次翻阅,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指读书勤奋。
⑤迨:到,等到。
⑥倍诵:“倍”同“背”,背诵。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学而时习.之(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迨能倍诵乃止.(4)患记问不若.人1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用力多者收功远。
20.语段【甲】中孔子给我们讲了哪些学习方法?语段【乙】中司马光有什么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21.读了语段【乙】,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不少于两条)【答案】18.温习、复习。
以……为快乐。
停止比得上。
19.(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因为)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
20.示例:【甲】要按时温习;学思结合。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9 专题十二 阅读综合 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三年 太宗 谓侍臣曰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 仁义积则_efdee0
(9)专题十二(阅读综合)【文言文阅读】贞观十三年,太宗①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②,若斯须③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④,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选自《贞观政要)[注]①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②相继:持续不断。
③斯须:片刻。
④资身:指保养身子。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2分)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答案】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则……则……”的格式应该能够首先识读,根据句式整齐的特征,以及“只画一处”的提示即可以明确在“水”的前面断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答案】人们都知道畏惧、躲避灾害,不知道实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发生。
【解析】“皆”“畏”各一份,句意通顺 1 分。
3.本文设喻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太宗所讲道理。
(3分)【答案】示例1:太宗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必要性。
示例 2:太宗以“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途径。
(结合内容分析占 1分,揭示道理占 2 分)【解析】本题考察理解文章内容。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设喻说理”的关键词提示,找到文中的比喻,“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 “犹如饮食资身” ,再理解比喻的意义,注意要抓住文中【文言文译文】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待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戈,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
人们都知道惧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那么灾害就不会产生。
仁义之道,应当在心里思考,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保全性命一样。
”【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陇头送征客[南朝]周弘正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②狼亦黠矣________③止有剩骨________④耽眈相向________⑤意暇甚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用原文句子回答)(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
“意”:神情、态度。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
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
“如故”:像原来。
“变诈”:欺骗手段。
“几何”:多少。
“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广东省河源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
广东省河源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7七上·稷山期末)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诸葛亮《诫子书》)B .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因为。
(刘义庆《咏雪》)C .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列子《杞人忧天》)D .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蒲松龄《狼》)2. (2分) (2020七上·侯马期末) 下面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恐前后受其。
敌:攻击。
《狼》B . 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诫子书》C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论语》D .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讲述。
《穿井得一人》二、填空题 (共2题;共8分)3. (4分) (2018八上·安达月考) 解释下列划线词①急湍甚箭________②负势竞上________③空谷传响________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⑤月色入户________⑥横柯上蔽________4. (4分)在句中横线上选填合适的词语。
①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________(智能智慧智力)的人的时候。
②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________(萌发伸展萌芽)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③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________(繁衍繁殖敷衍)自己的子孙。
三、文言文阅读 (共6题;共96分)5. (14分) (2017七上·丹东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商鞅立木取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②唯戎不动________(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1)玩耍;只(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
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则是无信(________)③及事讫(________)④先期一日(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B.计日告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答案】(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2)D(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
(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
初中语文基础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及解析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从字音、文言实词、虚词、朗读停顿、句式、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主要题型有:断句,解释加点字,辨析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通假字,翻译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等。
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兼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且选取的课外材料多为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和哲理性短文。
有些课内文言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连续多年多次出现,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峡》等。
方法点拨方法一、比较阅读题的解题方法1.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两文……有什么不同。
2.知识放送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3.解题思路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人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方法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实词、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有些考生认为课外文言文没有规定考试篇目,复习时无从下手,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初一、初二年级所学过的文言文,其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所要解释的字词必定是课内学过的,而且是常用的、熟悉的实词,所要翻译的句子的句型也是十分熟悉的,句中的关键字词也是平时学过的。
至于课外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只要读通语言材料,能大体感知文章内容,则不难答出。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下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
可长有者。
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剐称。
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C.孙叔敖疾生病D.王数封我矣多次(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博学而笃志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家无井而出溉汲(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2)C(3)A(4)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A组2013年高考题一、(2013新课标全国Ⅰ,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四:理解与赏析 1.分析综合 一般从把握文章重点,概括文章中心等方面考查。如筛选文中信息,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注意:一是 要对全文的中心意思、结构线索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句、段的分析不 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要统观全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同时还要根据文章内容要点逐一概括归纳。 2.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以下几种手法及其特点要努力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妙用衬托,虚实相生,采用起兴,以动写静,运用典故等。 3.阅读感悟 一要紧扣原文,二要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实际。谈体会时要大胆发挥,拓 展联想。
考点二:虚词的用法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①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
其、何”;②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③是起连接作用的, 如“而、则、乃”;④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
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
义,但能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代词、副 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少,但是用法 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 大。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 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
第5题: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理解、分析、判别课文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观 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
,慕名而去,尽兴而归。示例二: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 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 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
七年级上册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 处( . (2)虽乘奔 御风( . )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 三峡七百里中 . B.虽 乘奔御风 . C.春冬之 时 . D.不以 疾也 . 自 非亭午夜分 . 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 . 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 属予作文以 记之 .
【例】(2016,曲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答案】1.(1)“阙”通“缺”,空缺。(2)奔驰的快马。 2.B 3.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B 5.示例一: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
名于世。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 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 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示例二: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 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 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 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 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到头来等于白学;只 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陷入困境。
第3题: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 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则:助词,无意义。可不译。素湍: 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句意为: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 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第4题: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 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意 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B中第②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故B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 乎( .
通“悦”,愉快
) )
)
(2)不逾 矩( 越过,超过 .
(3)博学而笃 志( 忠实,坚守 . (4)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 (5)人不堪 其忧( .
真诚,诚实
)
)
能忍受
(6)匹夫 不可夺志也( 普通的人,男子汉 ..
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考点三:句子 (一)断句停顿 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等。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如:时/先主/屯新野。 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如: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 5.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 开读。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6.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 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 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为 :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所以,阙:读“quē”,通“缺”,应解释为: 空缺。(2)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驭着疾风。所以,奔:读 “bēn”,在这里做名词,应解释为:奔驰的快马。 第2题:本题考查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句句意 为: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所以,“自”应解释为:在,从。后句句意为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所以,“自”应解释为:如果。B项,前句句意 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驭着疾风。所以,“虽”应解释为:即使。 后句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洞察得很清楚。所以,“虽”应 解释为:即使。C项,前句句意为:每到春季和冬季。所以,“之”应解 释为:的。后句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 污染。所以,“之”在本句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项,前句句意为: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所以,“以”应解释为:认为。 后句句意为: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所以,“以”应解释为:来。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项。
(二)翻译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翻译时要加上“是”。常见的句式有:①„„者,„„也 „„②„„者,„„③„„,„„也。④„„,„„者也。此外还有“为 ”“则”“乃”“皆”等表示肯定判断。 (2)被动句。文言文里,被动句中的“于”“为”常作介词,有“被” 的意思。例:则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3)倒装句。 ①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②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 ③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 ④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
(4)省略句。 ①省主语:(他们)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宾语:上使(之,指公子扶苏)外将兵。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 )抚尺而已。 2.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 (1)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 ,可不译。 (2)补。补出省略的成分。如: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 (3)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夫战,勇气也。(“夫”是发语词,不译, 可删去)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换成 “我”“你们”)
(5)调。倒装句应在翻译时调整语序。 (6)选。文言文的词往往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译为“嘱”) (8)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莫不是„„吧”
,“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等。
(9)意译。文言文中经常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等 修辞格,如果直译会不准确,可意译。
人教版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语文
1.顺畅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关 键的语句和重要的语段。 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4.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考点一:实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 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二)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一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三)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 了别的词性。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的活用。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名词作状语。 (四)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所以复习时 一定要掌握本字,所通假的字,还要有正确的释义。如“属”通“嘱” ,嘱托,嘱咐。(《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