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2.doc

合集下载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均与农民经济生活有关,结合“过渡时期”这一背景作出判断。

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选C项。

答案:C2.(2014·高考海南卷)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解析:“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等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

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B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C项错误。

答案:D3.(2014·高考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解析:解答时对关键信息“互助”“合作社”进行判断和分析。

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1.(2014·高考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抓住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间限定,判断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选项。

A项正确。

答案:A2.(2014·高考天津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解答的关键是对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的经济政策的理解。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4·高考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①正确;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故④正确。

答案:D4.(2013·高考天津卷)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与演练(8)课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与演练(8)课件

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答案 B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2019/5/2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3
thank you!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①是在十一届三
中全会上解决的,②是在中共十四大上解决的。十五大在③④
等问题上提出的论断,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

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
根本原因是
()
每5年机器和工具平均年进口值 单位:1 000海关两
时间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具中所占比值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因此 C、D 两项不符合材
料体现的数量增长的主旨; 1912~1916 年和 1917~1921 年这两个时间段中,农机具进
口呈上升趋势,但此时国民政府还没成立,故 A 项错误。 形成材料反映的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虽产生并取得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
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寻
中国现代化建 (2)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设道路的探索 (1978 年至今)
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 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优越性
经营方式落后,个 不仅调动了农民的
体力量薄弱,无法 积极性,也有利于改
发展后果不同 采用农业机械和 革农业经营结构,有
新技术、束缚了生 利于我国农业的商
产力的发展
品化、现代化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例1 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最深刻
的变化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含答案)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此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2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从此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并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第8课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史实,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2.掌握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文革”等史实,分别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过程1新中国成立后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深化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后限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后限时

课后限时集训(十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这一描述反映出( )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意愿D [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 2.(2018·益阳调研)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A.企业生产力的提高B.企业管理的加强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C [材料主要讲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种改造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合作也加强了对企业的管理,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故B项错误;这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这是主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此项措施并不能化解企业的公私矛盾,故D 项错误。

]3.下图反映的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D.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C [图示中“1950年、1953年和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57%和67%,1950年、1953年和1956年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分别为18%、29%和33%”,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故A项正确;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应是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由图示中“1950年、1953年和1956年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7%、14%和0%”可知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课件 人民版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 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 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 愿望,但忽视了客观 规律,使党和国家一 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 速度,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运动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给国 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调动了人民的积极 性,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进一步发展,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重大成就
命题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化建设
康发展
命题点研究
命题点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 废除封建土地所
土地制度严重阻 碍生产力发展
有制,实行农民土 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济 把土地等生产资 进一步解放了农
农业合作化 难以满足国民经 料变为公有制,实
济发展的需要
易混点四 当今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被迫开放
项目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
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
背景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加强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基础
平等互利
不平等
性质
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和 技术交流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 掠夺
有利于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影响 民族经济,有利于中国的现代 会,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健
4.改革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 相继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结果不同的原因 (1)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 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 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 向,引起思想混乱。 (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 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 (4)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 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单元提升课(九)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第20讲 从抗日战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第20讲 从抗日战争

第20讲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6北京海淀期末)1933年,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

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命名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日本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C.全民族抗战开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2017北京海淀二模)下图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片右上角题字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

卫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这反映出(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B.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D.共产党开始了战略反攻3.(2016北京东城期末)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于1940年发表社论,“军民密切合作是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的重要条件……华北广大土地,简直无分前线与后方”。

该社论评论的是( ) A.百团大战 B.远征缅甸C.太原会战D.武汉会战4.(2017北京西城期末)右图为山东省烟台市的抗日烈士纪念碑,上书写有“继续为祖国的和平民主独立而奋斗”“民国三十五年”等字。

据此判断其修建时间为(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5.(2017北京顺义第一次统练)下表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第三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第六章长征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决战淮海A.北伐胜利进军B.三次反“围剿”C.千里跃进大别山D.挥师渡过长江6.(2017北京海淀期末)老照片是对历史的形象记录。

以下老照片拍摄的背景是( )A.战略反攻取得决定性胜利B.战略决战取得完全胜利C.全国大陆基本获得解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二、非选择题7.(2016北京顺义综合素质展示)鸦片战争后,各种社会力量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解析版

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纵向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1.(2018·河南郑州一模)1985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规定,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应依靠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职工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

允许具有相同学历、资历的人,随所在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和本人贡献大小,工资收入出现差距。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放弃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B.拉开企业职工收入档C.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D.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 [材料“允许具有相同学历、资历的人,随所在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和本人贡献大小,工资收入出现差距”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2.(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以下两幅图反映当前某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和形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村土地改革的市场化程度提高B.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农村改革的前提C.发展非农产业是农村致富的关键D.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流转势在必行A [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和形式来看,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农村土地的商品化程度加强,故A项正确;图片只是显示的土地流转的方向和形式,并没有涉及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的流转方向与形式,并且大部分土地还是流入农户,不能说明发展非农产业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的流转方向与形式,并没有强调土地流转的原因,故D项错误。

][中外关联]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3.(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高三质量普查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专题八 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探索

专题八  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探索

专题八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探索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到创立再到实践11836——1848年)纲领:特点:世界上第一个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实践经验。

2年,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时间:1871年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国际歌》诞生: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

欧仁鲍狄埃(词),狄盖特(曲)(是世界无产者的革命战歌)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道路的探索1、★从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1917年11月)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A、二月革命:1917年3月。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性质)B、十月革命:背景——“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等。

月6日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措施: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一战。

迁都: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

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C、国内战争时期:1拓展:比较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取胜的方式有何不同?俄国方式: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方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年目的(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推行农业集体化。

成就:前两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此后,苏联从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工业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弊端(了解)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品种和质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2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2

³
③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 律办事。 改革开放
④做出实行 的决策。
³ ³ ³
(3)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
³
³
②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³
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包产到户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改革目标
³
市场经济 ②作用: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
和基本
原则具体化。
³
③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体制的基本框架,规
³
(2)中共十五大
³
①召开: 199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
轻巧识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一个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2两个新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改革开放的起 点。 3四个转变:思想路线、工作重心、经济政策、领导核心。
沿海开放城市 相继在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并批准设立
,划定海南
岛为经济特区。
³
④开发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³
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³
³ ³
1.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苏联解体
①背景:东欧剧变, 关键时期。
³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³
解读 史料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及带来的 积极作用。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 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 的转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用书

第16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探索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国民经济恢复(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3)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某某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某某第一汽车制造厂、某某飞机制造厂和某某第一机床厂。

(4)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①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易误辨析]“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某某主义社会的过渡。

“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其社会性质是新某某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

(3)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评价: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第16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毛泽东是在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应该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不单独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除了国有制的扩大以外还包括对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济的扩大,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不是在1953年,总路线是为了建立而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2.16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表明( )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解析: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以及“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但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并不确定。

通过材料可知,原来的个体手工作坊变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

答案:C3.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过关训练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过关训练 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这一描述反映出( ) 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D[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

] 2.(2017·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B[苏联就近对中图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通过企业的空间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地区的(只涉及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在军用企业均是空白)工业体系完善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并不直接相关,故D项错误。

]3.(2017·银川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1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1



2.社会主义改造

1953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 要克服很 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 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 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 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 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Ⅰ)“一五‛计划期间, 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 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 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解题流程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铁路 ②邓小平全面整顿

以 整顿为突破口。整顿交通运输、钢铁工业、 国防科技工作等。经过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 倒退的局面,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社会秩序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 出现严重混乱。

②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 的发展机遇。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

③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 大破坏。 (4)中共中央的调整 调整 ①措施:1960年冬,首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 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 、巩固 、 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5)经济建设成就 ①建成 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②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已经实 现自给。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教师用书独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题干中强调“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获得“工业原料”因而让农民“组织起来”,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由个体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B项体现了这一历程。

土地改革不是“组织”,而是“分散”,A项错误。

“大跃进”运动在农业上主要体现为盲目提高速度,追求高指标,C项错误。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也不是组织起来,D项错误。

答案:B2.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

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解析: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故选D项。

答案:D3.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时,说“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此时要建设的“新农村”是( )A.农业合作社B.人民公社C.家庭承包责任制D.土地改革解析:把握材料时间“1957年”,这时候三大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故A项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C项;土地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的1950—1952年,排除D项。

答案:A4.(2015·大连模拟)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

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重庆高三调研)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

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A .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B .反映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的创举C .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 .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解析:选B 。

该股票时间是1956年,而国民经济恢复是1952年底,故A 项错误;据该股票上的时间可知,是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故B 项正确;导致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应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 项错误;该图片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故D 项错误。

2.(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考试)下表是福建省福鼎县1956-1957年农业合作社状况统计表。

表中数据说明,在农业合作社建立过程中( )A .农村公有制规模在扩大B .政府注意宏观上的调控C .农户的个体化倾向严重D .农村政权走向了分散化解析:选B 。

材料中合作社数量增多,入社农户数量减少,说明公有制规模在缩小,故A 项错误;材料中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有所控制,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故B 项正确;农业合作社数量在增多说明合作化在继续发展,故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村政权,故D 项错误。

3.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摘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A.1949—1952年B.1953—1956年C.1957—1960年D.1979—1982年解析:选C。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从第二年开始增长迅速,而农业则逐年下降;而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大于轻工业产值;总之,该时期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反映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从1958年开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始,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 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4·高考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抓住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间限定,判断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选项。

A项正确。

答案:A2.(2014·高考天津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解答的关键是对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的经济政策的理解。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4·高考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①正确;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故④正确。

答案:D4.(2013·高考天津卷)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D项正确。

答案:D5.(2013·高考江苏卷)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解析:从材料中可知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C项符合题意。

答案:C6.(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A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旨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 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B7.(2014·高考广东卷)(节选)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推断材料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解析:“角度”抓住“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1992年”“2001年”回答;“说明”可结合两种历史分期涉及的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阐明。

答案: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

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8.(2014·高考天津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日…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二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解析: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二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说明中国文化也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

答案: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领导人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D项正确;《公报》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A项说法正确;B项可由“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体现,表述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做出的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仅仅是放松对企业的管理,尚未明确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

这里描述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土地制度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仍属于公有,但经营权发生变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故选D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个体土地转变为公有,所有权发生变化,故B项与题意不符;人民公社化运动未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D3.(2015·浙江三市质检)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1979年,均早于“1984年”,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邓小平的这段讲话主要是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C项正确;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属于引进外资,故D项错误。

答案:C4.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说明国家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外存在私营经济,但“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说明此时的个体经济规模是较小的,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C项正确,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故D项错误。

答案:C5.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

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

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

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奋斗目标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解析:打破铁饭碗、铁工资与铁交椅,说明国有企业正在探索企业用人、工资与职责制度改革,它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

答案:B6.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解析: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股票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二、非选择题7.工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重要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

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材料二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