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导学
参考 答案 : 1 秦 图。 B ( ) ( 政 策 : 存 富农 经济 , 治 上 中立 富农 。 义 : 2j 保 政 意 废除 了封建 剥 削土 地 制度 ; 广大 农 民成 了土地 的 主人 , 治 、 使 政 经济 上 翻了身 ; 解放 了农 村生 产力 ,
实 行 的原 因 和 改 革 的方 向 。
( 综合 以上材料信 息并结合所 学知识 , 括 “ 4) 概 成都 平原 ”成为 “ 天府之
¨ 0
溺—■—一 l _ -
国 ”的 皇要 历 史 因素 。
》 蘩 疆; 鬻 誊 麓 露 i 嚣 嚣强 I 囊 篱 纛 l 鳝差 蠢薹 蠢 鬟 辫 ¨ 嚣蔓 § 嚣
关 系 等 方 面 所 取 得 的 巨 大 成 就 , 中 感 悟 没 有 共 产 党 就 没 有 新 中 国 , 有 中 从 没
国共产 党的正 确领 导就没 有 当今 强盛 的 中国 。
【 1 胡锦 涛总 书记 在庆 祝 中国共 产党 成立 8 周 年大 会上 指 出 : 在 例 】 5 “
及 其 影 响 , 中 汲取 经 验 教 训 。 从
【 2 四川是农业 大省 、 口大省 , 三农 ”问题 更 突出, 三农”工作 更 例 】 人 “ “
重要 。 阅读 材 料 , 回答 问 题 。
材料一
都江堰水利 工程 示意图 。
囹 一
图二
( 据 材料一 , 图一 ”中的水利工程 修建时 属哪个诸 侯 国? 1) “ 请在 “ 图二 ”
地改革 所产生 的历史意义 。
材料 三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后 , 四川和 安徽 首先 实行 “ 宽政策 ”、 休 养 放 “
生 息 ”的 方 针 , 行 包 产 到 组 、 产 到 户 的 农 业 生产 责 任 制 , 开 了农 村 经 济 试 包 揭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中央政治局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背景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会议还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指出,下半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课标链接]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论文:2010届高考历史备考锦囊:2010高考历史复习全攻略
2010届高考历史备考锦囊:2010高考历史复习全攻略——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过去,2010届高考也逐渐逼近,那么,现阶段如何复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一、“此时无纲胜有纲”高考大纲(说明)是高考的根本依据,在一般学校,都是高三师生人手一册,但现在离2009年的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的颁布还有一段时间,因此,对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既要参照,又不可以完全照搬。
如某某省的200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规定要掌握的内容有: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2009年全国和某某考试大纲(说明)可以看出,两者都没有对“古代的选官制度”提出要求,而2008年版人民教育新版历史教科书和2009岳麓新版教科书都增加了这一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就要要求广大师生心中要有“纲”,既不过分增加负担,又不盲目丢弃任何知识点。
无数成功的同学的实例告诉我们:如果考生对历史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选官制度”和“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两个知识点完全可以不作要求;但如果高考录取对历史成绩要求较高,考生对历史成绩的渴望值较大,尤其是考生的素质也比较高,可以适当增加以上两个考核要点,真正做到“此时无纲胜有纲”。
二、“史无巨细全收录”当今高考分省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显,考查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致,如(2008年某某卷,第1题)“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C。
在课文的行文中没有齐、鲁、楚等国的名称,考查的知识点又明明是考查分封制,所以就要求在复习中能尽可能将知识点细化,做到全面掌握。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 2 全球史观 。 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 将 从世界历史 整体发展 的
统一 胜去考查历史 。3 以人为本 。 () 把人类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 目标 , 强调人文
主义 、 性 思 考 。 此 , 们 在 平 时教 学 与 复 习 备 考 中 , 入 这 些 历 史 观 , 展 各 理 因 我 融 开
的本 质 特
体 系化 。 针对本校 大多数学生在一年级 时受文理分科情况影 响 , 中国近现代史基 础相对 薄弱 、 很多知识 都已经遗忘 的实 际 , 我们把复 习的重点放在 了中国近现代 史 上 , 细致复 习的基础上进一 步深入挖 掘 隐性 知识 。2 在2 0 年 3 在 ( ) 0 9 月一5 月第
() 1 纯粹考查 基础知识 阶段 , 侧重考查 记忆能力 。 在这一 阶段 , 只要把 书背好 , 一 眼就能找到答案 。 2 前几年 , 题范 围更加 细化 , () 命 开始考查平 时老师和学生不注 意 的地方 , 如教材 中的小字和注释部分 。 3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设 置新 情境 , () 对 知识 进行重新 组合 , 提升能力 考查的层次 , 既立足于 主干知识 , 又超 越主干知 识, 进一步拓宽 了学生视野 。 但是 , 也有部分试 题学术性太强 。4 目前 , () 高考命题 在 突出基本 历史 素养 的基础上 , 注重考查学 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 , 体现 了高 中历史 新课 程 的j维 目标 。 鉴于 目前 的高考历史命 题趋势 , 我们在 平常 的复习教学 中 , 精 心 设 计 了 一些 新 场 景 新 问题 , 以激 发 学 生学 习 历 史 的 兴 趣 和积 极 性 , 高 学 生 提
分 析 问题 的 能 力 。 课 堂 上 我 们 运 用 多种 教 学 方 法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在
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改革进入“深水区”。
一方面,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仍然要求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以及终身教育的确立,在高考内容方面会逐渐发生变化,突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理念;另一方面,高考作为“指挥棒”,在推动课程改革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课程改革的成果。
要依据高考的变化,调整高考复习思路。
一、新课标高考的特点高考在中国承载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作用。
高考改革千头万绪,牵扯到千千万万考生和家庭的希望和命运,所以在高考的改革中一直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从2009年高考大纲来看,相对于2008年并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题型示例方面仍吸收了大量的大纲版高考的典型题例,例如1995年的“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不同命运”题、2003年的“哥伦布和全球化”题,2005年的“济南针铺”题等。
这一信息提示我们,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与大纲版的高考命题有着极强的传承性,新高考并不排斥历年高考成果的继承,我们绝不能割裂新高考与大纲版高考的关系,不能忽视历年经典高考试题的研究。
纵观从2007年第一轮试点省份的高考试题,新课程下的高考与传统的大纲版高考逐渐“合流”,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也有发生一些持续性的变化,这就是历史高考的走向。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试题设计结构平稳,仍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但各题型的界线在淡化,功能趋向于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问答题与材料题的界限消失,选择题则以材料选择题为主。
这一变化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史料成为历史学习、历史命题的载体,为新课程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
2、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导,贴近教学实际,如“分封制”这一考点就分别在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二、北京文综卷、广东单科卷、江苏单科卷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查。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主干知识更突出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注意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年高考10年高10年高考历史考试策略(中考也适用)
. . 。
. .2010年高考历史考试策略(中考也适用)(转自市教研网)2010年高考历史考试策略开考前,考生不妨多做做深呼吸,使其气定神闲,以“大无畏”之英雄气概积极迎战历史考试。
为使“临门一脚”发挥到极致,建议考生坚持四大准则:1.严谨审题。
把握三要素,一是时空概念,即所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间上、下限。
要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语”提取出隐含的历史信息,弄清历史事物的横向、纵向的时空概念和阶段特征,明确时空范围和特点,避免张冠李戴;二是设问的角度(切入点),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
即使材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查,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避免泛泛而谈;三是答题的对象,如设问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等,避免答非所问。
2.速拟提纲。
草拟提纲事半功倍,其好处有三:一是利于记下“心灵火花”(往往正确),谨防遗忘;二是利于思维加工,条理清晰;三是利于表达完整,使卷面整洁,言简意赅。
3.规范答题。
1.要序号化、段落化。
数字作序、最重要观点放左侧,有助于阅卷人一目了然,这是高考网上阅卷快捷性决定的。
2.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实事求是。
有时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人物,课本可能主要叙述他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他局限性的一面,考生必须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出发,准确提炼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3.要问题回答要点化。
看清设问指向,依分定值,详略得当,绝不在同一个要点上过多浪费笔墨。
4.要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规范语言回答,避免口语化。
尽管《考试说明》表示不必拘泥于课本,但必须指出的是,考生回答问题尽量使用教材语言,否则阅卷有争议风险。
4.敏锐复查。
复查是避免答题要点遗漏的保险措施,也是高手博弈避免失误的重要手段。
无论考试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留出时间认真检查,提醒自己答题中是否充分获取了有效信息?是否充分利用了有效信息?是否完整表述了有效信息?也许,就这一分之差,决定了你学科等级的高低。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重点热点问题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重点热点问题资料来源:中国京翰教育一.重点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史1.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政治经济等措施。
2.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等内容及相互关系。
3.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继续关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1.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意义、教训、启示等问题2.19世纪下半期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通过材料,在经济、教育、军事、政治等方面设置问题)。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史1.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改造、外交政策等方面)2.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崛起以及现代外交调整的关系等。
世界古代史关注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和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
世界近代史1.英、美、德等国依据本国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注意概念的准确把握)。
2.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近代西方思想启蒙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
世界现代史1.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相互借鉴与影响(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探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相互借鉴等)。
2.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或秩序)的形成、演变。
以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秩序问题(如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大国博弈)。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背景、演变过程、影响等(选取新情景、新材料进行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注梭伦改革、商鞅变法、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二.学生临考指导1.第三轮复习应抓大放小,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2.考前的训练重点在选择题,大题多浏览。
3.教会学生答题的基本规律和公式。
如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着手。
4.教会学生主观题的得分技巧:答题时注意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答题时点要多而全、语句要简短、突出关键词;尽量使用专业词句,戒口语。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12
新课标《文化史》近三年高考分析及2010年备考建议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共有11个省市进行了新课改后的高考,这些地区虽然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分析新课改地区高考命题的特点,有助于把握这些地区的高考命题规律,有针对性地搞好以后的复习。
在新课改地区的高考命题中,文化史均占据了很大比重。
综合各版本教材,可将文化史部分分为七大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和文学艺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下面我们将近三年新课标地区高考中对文化史各专题的考查作一分析,以期对同学们以后的复习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命题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三年高考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考生要学会分析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掌握各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理清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预计2010年高考仍会关注本专题,并且仍会呈现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题等多种题型并存的局面。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三年高考侧重人文主义的内涵、启蒙思想家主张的运用、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比较。
考生要注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比较,要了解人文主义的起源、复兴、发展的演变过程,。
预计此部分仍是明年新课标高考的重点,题型仍会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题出现的可能性很大。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近三年高考,既有直接考查科技成果和文学艺术成就的命题,也有中西横向联系对比的命题。
预计2010年高考仍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也很可能出现,直接考查科技成果和文学艺术成就的题目仍会占一定比重。
应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科技成果,注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原理搞好本专题复习。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和文学艺术”:从考查内容看,三次科技革命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从题型看,文学艺术出现材料题的可能性不大,但科技发展史题型易多变,可以从多角度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或以中外历史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立意,或进一步突破历史学科范围,由具体材料引入,然后综合运用史、地、政知识进行分析。
2010年高三历史科自主复习指导(停课期间)
2010年高三历史科自主复习指导(停课期间)广东某中学高三备课组最后的几天对于历史这种重记忆、重积累、重题感的科目来说,是大有可为的。
特别是在文综条件下,一个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就有可能为你至少赢得1道4分的选择题。
请同学们相信,你现在认真记忆的东西绝对能保持到高考时间不遗忘,同学们切不可放松或减少对历史等文综科目的复习。
(一)放平心态,保持良好的持续旺盛的学习心态。
(二)静下心来,回归课本,有条理的进行系统复习,注意线索、阶段特征、中外的对比。
(三)每天做适量的题目,并把以前的错题再看看,整理一下做题思路、答题技巧,进一步检查知识漏洞,保持题感。
但切记:不要一味做难题,更不能只做题不看书!(四)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本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不太熟悉的知识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知识分析一、古代史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重视概念、线索和从政治文明创新的角度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
2、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关注城市功能的转变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城市市民阶层的崛起对社会的改造作用。
如宋代的“城市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科技革命“等。
3、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特别是其与近现代史的联系。
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学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4、关注重要历史阶段:如春秋战国、明清、古希腊城邦时期。
5、不能忽视古代科技、文艺等简单内容的记忆,以防无谓失分。
6、从命题的角度来看,古代史不能单独命制大题,应与近现代史相关联。
如古代专制主义与近现代民主实践;古代城市发展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儒家思想与近现代新思潮的核心内容、传承、批判;古代教育在传承与变革中体现出的时代特征;世界古代雅典民主、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史1、中国近代史各个阶段的现代化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2、关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高频考点。
这是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各种思潮汹涌碰撞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深化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形式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还是中国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兴起,中国现代化出现一个新的前景)3、抗日战争时期。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对策刍议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对策刍议【摘要】高考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
只有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研究课标,关注考纲;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掌握规律,探究趋势;适当训练,掌握技巧;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才能正确把握现代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为新一年的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对策【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09)12-0119-02高三历史复习时间短、任务重。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在复习过程中,认真学习、借鉴了许多专家和多年从事高三历史教学第一线教师们的经验,并结合自己教学的点滴体会就高三历史复习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研究课标,关注考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准绳,是目前高考命题的依据。
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复习时对照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结合老师复习讲解和课堂笔记,知道本章节主要问题有什么,重点问题是什么,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知道回去要读什么,准确理解记忆基础知识,掌握高考对学生哪几方面能力的要求,从而在复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所以研究课标,关注考纲,就成了高考复习的最重要的环节。
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结合 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的内容,很多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等情况。
例如:2009年福建卷选择题第1题就是考查基本的史学知识;第16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第 21题考查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识点。
在 2010年高考备考复习中,要走出“放松对基础知识要求”的误区,强调复习过程中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
为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做铺垫。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形成阶段特征,掌握专题特点。
在备考中强化学科能力训练,深化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把握每一个专题、每一个章节的重点问题。
能够对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或历史条件或原因)、性质(或实质)、特点(或特征)、意义(或作用或影响)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从新课学习中的了解到复习备考过程中的自己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历史高考复习要注意的五个新动向
2010年历史高考复习要注意的五个新动向2010年历史高考备考的基本思路应当是“稳中跟进,稳中应变”。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四个新动向。
1、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重在夯实基础。
从2009年各地的高考试题看,偏重记忆的选择题大约占60%左右,偏重理解的选择题约占到40%左右;偏重基础知识的主观题约占40%左右,偏重理解的主观题约占到60%左右。
这就凸现了高考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
如2009年的全国I卷历史试题,纯历史基本概念和史实的题目约占了总分值的约20%,属于教材主干知识或重点内容的题目占了总分值的约70%;2009年安徽高考题重点考查的是新教材主干知识及当代史学研究的基本史观。
如:第12、17、16、20、21题是对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近现代国际关系等政治文明的考查,第13、14、15、18、19、22题是属于对中外思想、文学、绘画、社会生活习俗等文化文明的考查,第35大题重点考查了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对比,第36大题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的经济文明,显现改革开放、全球化等时代主题。
因此,重视“双基”(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狠抓课本和考标,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要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要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在掌握具体的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
2010年高考命题一定会继续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科体系整体把握。
2、在掌握“双基”基础上,把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2009年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让考生通过体验材料所设置的情境、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种试题与新课标倡导的“体验性学习”是一致的,这就昭示2010年高考的历史复习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灼见,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0年高考怎样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成绩
2010年高考怎样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成绩?下列方法技巧要牢记:一.对照《考试说明》、江苏省《教学要求》和教材。
(1)按照“考试说明”考点先后顺序将书本知识重新“过电影”回忆一遍,逐一落实考点,着重背诵和理解回忆不出来或不能理解的考点,不留知识盲点。
(2)关注2009年《考试说明》关于考点所出现的变化。
(3)对教材一些历史结论性语言表述,必须做到识记到位、书写准确无误。
(4)在突出《考试说明》考点的同时,要注意与考点密切有关的教材各类图文材料。
二.瞄准高考动态,通过热点、重点问题的学习,提高考前复习的针对性;还要注意高考历史规律的总结。
(1)从近年来新课改地区高考试题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社会已经成为命题趋势之一。
因此,在最后一个月时间里,要根据有针对性的热点和重要专题,如世界市场与全球化、上海世博会与城市化进程、科学发展与创新、工业化(近代化)、民族关系(如与西藏、新疆有关的问题)、民生问题、民主法制建设、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制度创新、文明交流、社会生活的变迁、依法治国、和平发展等,进行重点复习和相应的训练。
(2)密切关注当前高考命题中的三大理论导向:①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生产力标准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文明演进是历史发展的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
③近代化(现代化)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
(3)关注几种新史观,近代史观、全球史观、人文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注意用这些观点去理解历史概念。
(4)掌握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科的理论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或经济决定政治);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④原因和结果、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⑤偶然性和必然性;⑥全面与片面;⑦现象与本质;⑧共性与个性;⑨一分为二和重点论。
等等。
三.适当关注与江苏地方有关的历史事件。
[高考必看]2010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汇总
2010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从2009年起,安徽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
把握好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的衔接1、关于高考改革2、理想状态中的新课程高考是怎么样的3. 在考查思路上,力求与新课程的教学思路接轨,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
4、在考查目标上,突出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5、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三、2009年高考命题分析1.试卷命题的思路(1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一是倡导制度创新,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
商鞅变法、戊戌变法、1861年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明治维新的内容。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此外,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民主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民主体制的建立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等。
四是倡导理性爱国。
既要反对西方人妖魔化中国,也要冷静地分析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五是倡导生态文明。
六是倡导社会保障。
考查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分析了福利国家的意义和困境,倡导建立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
七是倡导民族团结。
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
考查了20世纪以来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中日友好的努力;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了联合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九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中、苏、美、英四国的历史经验全面考查了19、20世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从政治史走向社会史(3)从传统史学到现代史学(4)着重考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基本线索和重要史实。
2010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
[键入文字]2010 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2010 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近几年历史试题的特点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
此外,新课改理念全面渗透于试卷,命题风格由以往的注重死记硬背发展到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运用能力并重的新阶段。
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近几年高考从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纯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
从主观题来看,传统的问答题已经彻底淡出,材料分析题成为唯一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
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近年来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
高考历史对热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二是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
渗透新课改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理论在试卷中得到了全方位渗透。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高考历史冲刺策略最后这段时1。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1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模块:时事热点材料+历史考点分析+高考真题选编+原创试题演练热点资料类型:短期热点(特约稿件)热点资料作者: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胡佳伟一、时事热点材料2010年3月5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对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作了回顾:(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接着,温总理对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作了说明。
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八个方面工作是:(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五)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
(八)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历史考点分析(一)经济发展是基础1.新课程实验版(1)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历史文集:201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重点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之后进行的,所以,第二轮复习与第一轮复习一定有所不同,不然,就是炒现饭,也就称不上是第二轮复习,只能说是"再来一次"第二篇复习。
这个不同在哪里呢?第一轮复习一般都是"章节过关",或者说过教材之关。
学生在教师引领之下,把教材知识记牢吃透,不放弃教材所述的方方面面。
一般来讲,这一阶段的复习,你不直接与高考试题的特点,高考近年的走向或导向挂钩也可以。
那么到了复习的第二轮,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第一轮的基础上,你的复习策略或复习方法,必须应该有选择、有重点。
如何选择?哪些是重点?这不能仅凭经验,更不能想当然,必须研究近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基本走向,必须结合国家意志,具体而论就是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研究高考出题的基本发展趋势。
根据我的研究,近三年来的历史高考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一、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史料新情景的试题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成了近三来历史试题最基本的样式。
二、从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方面看,从原来的一元史观发展到三元史观,即从原来的革命史观发展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化史观,现在是有意从这三个史观的视角去出题。
三、从试题与教材关系方面看,不再是原来较为单一的再现关系,或者说仅仅只注重紧扣教材,而是变得较为复杂多样,具体来说,有五种关系:一是紧扣教材,二是概括教材,三是拓展教材,四是升华教材,五是游离教材。
四、从试题内容方面看,主要是在七个方面出题:一是近代化问题,二是大国关系问题,三是制度创新问题,四是科技文化问题,五是民族关系和国家的分裂统一问题,六是国共关系问题,七是列强侵华问题。
五、从学生高考成绩方面看,作为老师的我们,反省自己的教学,有九个方面的经验或者说教训:一是你对学生是否仁爱至上,二是你对学生是否期待有佳,三是你的考试频率是否适量,四是你是否注重了对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五是你是否有意帮助学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文化视野,六是你是否真正对学生因材施教,七是你是否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八是你是否明白地告诉学生近年来高考高分的瓶颈在0.4以下的难题,九是你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时要抠点作答。
分析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华南师大 黄牧航教授一、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什么从2005年起,广东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
经过五年时间的实践,广东省的命题组已经摸索出一套较完备成熟的命题思路。
把握好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总体来看,广东省的历史科命题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新课程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习古而知今,懂得以史为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表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卷可以看出,命题者一方面努力回归历史专业,让试题体现出明显的历史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努力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
具体分析,以下十个方,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一是倡导制度创新。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通过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稍为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给科举制度这一古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
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以“学习历史·活说改革.展望未来”为主题,要求考生用现代的视角把握四个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与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
广东卷和江苏卷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彼得大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山东文综卷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l6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宁夏文综卷第42题考查了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江苏卷第24题通过对比拿破仑和华盛顿,加深考生对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蕲春一中李海军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在命题上不回避社会热点。
这样在高考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较重视历史热点知识。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今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问题。
一、高考热点确定的原则:1.教学大纲与高考考试说明是理论依据。
2.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如今年的两会涉及的民生问题、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及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3.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人类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反恐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
4.与我们今天科教兴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有密切联系。
5.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实前沿新理论为依据,来确立热点问题。
二、高考热点的确立:1.民生问题2.哥本哈根气候大会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发展4.两岸和平与国家统一问题5.中国构建和谐社会6.大国崛起历史思考7.从武广高铁通车联想到交通问题8.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9.金融危机10.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1.能源问题三、历史热点复习的方法:1.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2.梳理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3.重点解读4.适当练习附: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分析之一:关注民生一.背景材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于2009年8月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扩大覆盖面,到年底将有超过12亿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在“十一”之前启动,使我国农民在60岁以后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此外,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已落实到位,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月人均增加110元。
2009年8月,湖北省物价局出台了《关于暂缓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调整措施的通知》,根据该文件规定,除了执行国家统一出台的调价政策之外,其他调价政策都将暂缓出台。
叫停涉及民生的涨价行为,可避免增加群众的支出。
据了解,暂缓调整的包括:供水、供暖价格;城市公交票价;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公路客运车辆站务费收费标准;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等。
二.历史考点分析1.中国古代史:(1)先秦:商纣王和周厉王的暴政不利于民生。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改善民生。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有利于民生。
老子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正在得民”,反对“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汉:秦朝的灵渠有利于农业生产,秦长城的兴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秦朝的暴政不利于民生。
西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生,但编户制度下,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代役钱)很重,另外还有田亩附加税、杂役和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3)南北朝:北魏均田制的实行、江南农业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南北朝手工业的发展等,都有利于民生。
(4)隋唐: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民本思想,注意引用材料“水舟关系”、“根叶关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隋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使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从唐德宗时开始实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赋税转嫁和苛捐杂税等现象,使农民的负担逐渐加重。
隋唐时期水利工程(大运河、江南水利工程超六朝总和)、水利技术(筒车)及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民生。
(5)宋元:北宋时期,“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过程,冗官、冗兵、冗费加重了百姓负担。
庆历新政主张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生。
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商品经济和封建城市发展的结果,主要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6)明清: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
明朝政府向农民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陕北王二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清朝,康熙帝的“更名田”和“固丁数”,有利于民生;雍正帝实行地丁银制度,完全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沉重的封建剥削、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造成的银贵钱贱,使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很多。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产品分配公有制,虽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它的空想性和落后性,根本无法实施。
《资政新篇》在民生方面主张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等。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即核定全国地价,现价归原主,涨价归国家,国民共享,“家给人足”。
由于这种土地交易双方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所以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必然失败。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但由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这一方案也没有真正实施。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制定并贯彻了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兴办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6)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大量耕地、掠夺农产品,造成农村普遍粮荒;还在沦陷区城市实行既少又差的粮食“配给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在农业上实行“粮食征购”和“征借”,在商业上实行专卖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7)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财产时,大发“劫收”横财;他们还利用政治特权横征暴敛,造成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解放区,中共制定了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并贯彻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通过建国初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我国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9)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断绝对华援助,造成了国民经济自1959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
经过“八字方针”的贯彻和七千人大会的纠正,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文革”十年里,按正常发展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五千亿元。
这两个时期,民生问题上存在的失误主要有:在国民经济支出当中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衡,积累比重偏大;对外封锁,安于所谓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国内建设全凭财政开支,人民工资水平长期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农轻重比例失衡,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财政支出相对很少,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中共十三大提出“温饱”、“小康”、“比较富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就是要全面实现小康。
十七大则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再次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一幅“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好蓝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
3.世界近现代史:(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隆,物价猛涨,使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西方的宗教和文化的渗透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文艺、教育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①从阶级利益看民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资产阶级的一些民生措施,不是为了切实满足工农的民生利益,而是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
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了争得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下决心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还颁布有损资产阶级利益的限价法令,对关系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等。
又如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人民的土地问题,当然它还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胜利。
②用辩证方法看民生: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美国的西进运动等,虽然从长远来看,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有其极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生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