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发展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相关研究黄滢【摘要】高职教育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技能以外,尤其应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对关键能力兴起的背景、概念、培养策略和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期刊名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关键能力;高职教育;研究【作者】黄滢【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 226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星月异,劳动力结构和社会产业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随之带来社会职业的变换。
据美国就业部门称,自70年代以来,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每五年就变换职业。
如果劳动者只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很难胜任未来职场的工作。
因此,劳动者在心理上、职业技能上都应该具备面对这种变化的能力。
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种类少”“大批量生产方式”为特征的泰勒主义劳动组织形式不再适应多变的市场要求,另一种精益模式——“以人为中心”模式应运而生,其核心是企业采用团队合作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1]。
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新的变化。
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功能,过去那种主要培训学生特定职业技能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专家梅腾斯在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并将关键能力看成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2]。
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即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仍然具备的一种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劳动者成功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当职业需求发生变化时,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这种能力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也叫“关键能力”。
梅腾斯的观点提出后在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中、美、德、日等国家纷纷对关键能力展开研究,并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本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突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交通职教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2 4・ 8
价值 工程
突 出发 展 学 生关 键 能 力 的 交通职 教 素 质教 育模 式 研 究
R sa c f r np rainV c t n l ai d ct nM o eo ee rho a s o tt o ai a lyE u ai d f T o o Qu t o
术学 院为 全 面 了解 当前 交 通 类 高 职 学 生 关键 能 力 状 况 , 明确 新 时 期 1 国 内 的相 关研 究 目前 ,我 国 学 者 更 多 的 是 从 理 论 上 介 绍 . 2 加 强和 改 进 交 通 类 高 职 学 生 素 质 教育 工 作 的 新 思 路 、 新举 措 , 一 和探讨 “ 进 关键 能力 ” 的内涵和外延 问题 , 以吴 雪萍《 培养 关键 能力 : 世 步 增 强 交 通 类 高职 学 生 基 于 关 键 能 力 素 质 教 育 工 作 的 针 对 性 、 学 界职 业 教 育 的 新 热 点 》 科 为代 表 国 内学 者将 关键 能 力 的培 养 策 略 分 为 性 和 实效 性 ,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的指 导 和 支 持 下 , 展 了 “ 出 发 展 学 整体 策略 、 在 开 突 基础策略 以及渗透策略三种 , 但并没有在 实践层面 上的 生关 键 能 力 的 交通 职 教 素 质 教 育 的研 究 与 实践 ” 的项 目研 究 。 开展 较 为 系统 的 探 索 。 国从 上 世 纪 八 十 年代 未九 十 年代 初 开 始借 我 1 关 键 能 力 的 内涵 鉴 国外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模 式 和 先进 经 验 开 展 职 业 教 育 改 革 , 中产 其 11国外 的相 关 研 究 梅腾 斯 于 1 7 . 9 2年 首 先 提 出 “ 键 能 力 ” 生较 大 影 响包 括 北 美地 区 的 C E能 力 本 位 的 教 育 式 和 德 国 的 “ 关 B 双 的概 念 , 认 为职 业 教 育 应 该 促 进 学 生 四种 关 键 能 力 的 发 展 : 本 元制 ” 育模 式。 但 国 内基 于 学 科概 念 的职 业 教 育 课 程 体 系 盛 行 多 并 基 教 能 力 , 平 迁 移 能 力 , 同 的知 识 原 理 以 及 传 统 的 、 久 不 衰 的 能 年 , 水 共 经 如何 以 “ 业成 功 ” 导 向 , 原 来 的 学 科 性职 业 教育 课 程 “ 镜 职 为 把 破 力。 国联 邦职 教 所 与 西 门子 公 司合 作 开 展 的 “ 目与 迁 移 训 练 ” 德 项 认 重 圆 ” 当前 职 业 教 育 界 的 重大 课 题 。 晓 春 、 昌送等 人 在 突 出 发 是 卢 胡 为关 键 能 力包 括 五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织 和 执 行 任 务 的 能 力 , 流 与 展 学 生 关 键 能 力 的教 学设 计 理 论 与 实践 的研 究 中 , 合 交 通 高 职 院 组 交 结 合 作 的能 力 , 习技 能 和思 维 能 力 , 立 性 与 责任 感 、 受 能 力 。 凯 校 及 其 学 生 的 特 点 , 高职 教 育 的就 业 导 向和 终 身 学 习 的可 能 性 出 学 独 承 从 泽 等 人 认 为 关键 能 力 主 要 包 括 明 确 主 题 的能 力 , 立 性 与 参 与 能 发 , 出 了 交 通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关 键 能 力 的六 个 模 块 , 独 提 即交 流 表 达 能 力 , 队 或社 会 能 力 , 统 或 方 法 能 力。 团 系 力 、 队合 作 能 力 、 团 自我 学 习 能 力 、 问题 解 决 能 力 、 息 处 理 能 力 以 信 在“ 关键 能 力 ” 养 的 实 践 探 索 方面 : 培 及 追 踪 高 新 技 术 的 能 力。 课 题 根 据 以上 结论 对 交 通 类 高职 学 生进 本 澳 大 利 亚 的学 者 将 关键 能 力 分 为 七 个 方 面 的 能 力 , 教 育 教 学 行 调 研 , 在 了解 学 生 对 以上 六 方面 能 力 重 要 程度 的认 识 。 中将 其 分解 为 能 力 要 素 , 学 生 亲 身 体 验 的 方式 促 进 学 生 “ 以 关键 能 2 企 业和 毕 业 生 对 关键 能力 的理 解 及 其 比较 力” 的发 展 。 尤 其 是该 国 19 9 6年开 始 的 一项 研 究计 划 , 用 描 述 性 采 广 东 交 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出发 展 学 生 关键 能 力 的交 通 职 教 素 突 的语 言 对 学 生 关键 能 力 发 展 的 程度 进行 评 价 , 评 价 角 度 进 行 了有 质 教 育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 题 组 采 取 问卷 调 查 的 方式 , 吉 林 、 南 、 从 课 对 云 益 的探 索 。 以杜 普 斯 为 代 表 的 学 者 , 关 键 能 力 培 养 的 教 学 过 程 分 湖 北 、 西 、 海 、 西 、 建 和 广 东 等 8所 交 通 高 职 院校 大学 生 的 将 江 上 广 福 为 四个 阶 段 : 问题 情 景 的设 置 与 分析 , 述 性 知识 的 阐释 与运 用 , 陈 问 关键 能 力 状 况 进 行 了调 研 。 本 次 调 查 在 8所 交 通 高 职 院校 共 发 放 题 的具 体 处理 以及 一 般 化 和 建 立 普 遍联 系 。 们 在 分 解 学 生 关键 能 7 0份 问 卷 , 他 0 回收 67份 , 6 回收 率 为 9 . 其 中有 效 卷 为 6 7份 , 5 %. 3 6 有 力形 成 过 程 中 的教 学 过 程 、 习 目标 、 学 方式 等 有 一定 的成 效 。 学 教 英 效 卷 回 收率 为 1 0 本 次 调 查 对 象 为在 校 的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完善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完善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本文将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具体阐述进一步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项目教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01-011 什么是理实一体化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管理、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很强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能高素质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是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种能够体现高职教育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学生对技能技巧的学习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的调高了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由于职业学校专业的不同,在不同的专业教学当中,“理实一体化”教学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
所谓的讲授法是指,在课堂上,通过课堂演示以及拓展内容的学习,将项目展开,然后总结引出概念,进而解释原理,分析论证问题,结合教材,把握主次。
讲授法要求授课时重点突出,内容系统,阐述过程条理清楚。
讲课的过程是说理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即符合知识本身的系统,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专业知识。
(2)演示法。
演示法指教师通过进行示范性操作或示范性实验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3)练习法。
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把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练习,以掌握实际的技能教学方法。
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安全第一,提高练习的效果。
高职分层分类教学设计
高职分层分类教学设计摘要:高职分层分类教学设计是一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设计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根据不同层次和能力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本文介绍了高职分层分类教学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其实施过程和相关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职,分层分类,教学设计,差异化教学,教学实施一、引言高职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一定职业专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职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职业分类的细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因此,如何设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高职分层分类的理论依据高职分层分类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中的差异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心理学中的分层次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不同层次具有差异,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相应的层次上进行教学。
这些理论提供了高职教育分层分类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三、高职分层分类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1. 确定学生分层分类标准。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分层分类标准,例如学术水平、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方面。
2.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分层分类结果,确定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3. 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选择、课堂活动和实践任务等。
4.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驱动学习和案例教学等。
5. 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并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并进行个性化辅导。
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刘丽芳【摘要】关键能力对劳动者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关键能力基本内涵出发,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关键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作者单位】刘丽芳,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关键。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分析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专家梅腾斯先生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关键能力的获得和培养,而不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解决职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
关键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工作或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升华与延伸,是对工作能力、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浓缩和发展。
关键能力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概括地讲,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
二、发达国家关键能力培养的经验英国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将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引入职业教育中,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提出了六项关键能力:交流、数字的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解决问题。
高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些知 识点进行实践操作达到掌握技能的 目的。
( 2)理论与实践 整合的教学模式 的具体应用 。课堂教学层面 主 要将关 于招 聘的概述 、招聘 准备工作 、招募工作 、甄 选 、录 用决策 、 招聘评估 等主要知识 点的讲解放在课堂上进行 ,并采 用案例教学、情
பைடு நூலகம்
景模拟 、 视频 案例分析 以及 角色扮演等互动方 法开展 教学 ,这样有 利 于发挥 学生 主体作用 。通过有效 的课堂互动 , 能充分 激发学 生学习积 极 性 、引导学生主 动探索 学习的问题 ,提 高学生 自主学 习、解决 问 题 、团队合作 、与人 交流等方面 的关键能力 。同时 ,课堂互动教学可
习 、解 决 问题 、 团 队合 作 、 与人 交 流 等 方 面 的 关键 能 力 。 关 键 词 理 论 与 实践 整 合 课 堂 教 学 层 面 校 内 实 训层 面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 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以系统研究组织 内人 力资源招募和甄选 、 洲和开发 、绩效评价 、薪酬管理的客观规律 与 培
保证学 生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职业能 力的养 成 ,实现培 养具有 一 定文化 品位 的 “ 职业人”和 “ 社会人”的 目标。 校内实训层面主要将实践性较强 的招聘 计划 的制 定、招聘广告和 面试 等知识点在真实招聘环境 中进行实践 。首先 , 将全班 学生进行合 理地分 组 , 每组大约8 1人 ,成立 实训团队 ,每个团队都根据 成员具 -0 体情况 , 定团队名称 ,确定负责人 。其次 ,通过各 团队成员的亲身 拟 实践 与体验 ,分别撰 写招聘实训报告 。借助学 校实习生招聘平台 , 每 个 团队可参 与其中一家实 习单位的招聘 ,并根据 招聘单位实际情况 、 招 聘需求 及整个甄 选过程 ,撰 写实 训报告 ,具体 内容包括 :招聘计 划 、招 聘广告 、简 历收集 与筛选 、面试与评价 ( 重点了解面试的基本 过程 、方法和技巧 )、录用决策 、招聘总结 等。最后 ,讲评与奖励 。 各 团队负责人对本组报告在课堂上汇报 , 一般要 求结合课件 进行 , 并 成立 以任课教师 为组长 、各 团队负责人 为成员的评价小组 ,对各组报 告情 况进行 评价 , 教师对反映 出的共性 问题 ( 如人员测评方法 、英文 简 历的定位和格式 、面试技巧等 ) 进行 点评 ,将此成绩进行排名 , 对 优秀 的团队进行一定的奖励 ,并将此成绩计入各成员的平时成绩。 由于 《 招聘与录 用 》 课程 实践性较 强 , 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始终 在 围绕着 学生 这一核 心要 素来进行 , 充分考 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发挥 他 们 的 自主精神和创新 精神 ,不仅要 注意知 识的传授和传递 ,而且要 注 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 提高。课堂教学层 面与校内实训层面有机结合 , 旨在达 到提 高学生全 面素质 的 目的。因此 , 具体教学过程 中,不能 在 将 课堂教学层 面与校 内实训层面分割开来或独立进行 。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简论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简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现实社会中,高职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来适应和应对职场挑战。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来说明培养的效果。
然后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升培养质量的策略。
展望了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未来发展,强调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本文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引起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视,促进高职教育的改善和完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意义、方法、实践案例、现状分析、策略探讨、展望、重要性、可行性。
1. 引言1.1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简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职业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能力不仅是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基础,也是他们在职场中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如何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成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意义、培养方法、实践案例、现状分析以及培养策略探讨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正文2.1 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意义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职业关键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时更具备优势。
这些关键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团队工作和社会环境。
加强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盘
口
是 业 力 面要 能 统 、合 学 和 专 能 方 ,求 系 地综 地 习
掌 专 知 具 对 术的 解 力 掌 握 业 识, 备 技 理 能 和 握
牟 能理法的要力有学 习二决,和并社 力是能学掌;自 、 方力生握是能 处解题法 具我 ; 问方能三会 和 内 力求有量与保识会 责 ,与意合护和 任学质往境意社 ,具人识作力括 要生 交、 能概 感 有 环 。地 的
一
£
环
( 五)建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 和较强实践能力的 双师型 师资队伍 , 是提 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的根本保证 由于 高职教 育主要是 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 所以肩负 “ 传道 、 授业 、 解 惑” 天职的高职教师 . 不仅应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 还应具 备较强 的专 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应通过多种途
能力 , 因而是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 要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卓 有成效地进行 .实施 职业技术资格 证书制 度 . 建设适应高 职教育要求的特色教 材也 是非 常重要 的 两个方 面。总之 .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 是培养学 生综合 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关键。面临 2 l世纪知识经济 的挑战 . 我们必须认清发展形势 以应用能力 、 宴践 能力 、 创新能力培养 为核心 , 勇于改革 . 于探索 , 勇 才能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 济的、具 有中国特色 的高职教育体系 ,才能使高职教 育焕
旧 口 万 谢 荣江 李 木 明 /苏
理活动。现代教学理论 , 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 , 其核心就
是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创造力是 以观察力 、 判断 力 、 记忆力 、 想 象力为基本条件 ,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各种思维 能力在最 高水 平上的综合 。 实践教学较之于课堂教学直 观 、 感性 、 且参与性极 强 教师 应利用实践教学 的优势 .建立教学相长的和谐 师生关 系,形成 民主、平等的教学 气氛,要善于 引 导学生在实践 的过程中细致 地观察 . 积极地思 考 、 大胆地想象。细致 的观察 , 就能从直观的 材料 中获得较多的知识 . 现更多的问韪 ; 发 积极地思考 , 就能将
基于实践视角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
识
技 能
态
度
对 工 作 情 境 的 理 解 力 整合 能力模 型 该 模 型 表 明 , 力 结 构 由 两 方面 构 成 : 方 面 是 一 般 的 能 一 知 识 、 能和 态 度 , 一 方 面 是 对 具体 工 作 情 境 的理 解 力 。 技 另 两 者缺一不可。 结 合 近年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实 践 , 者 认 为 整 合 能 力理 笔 论 尽 管 强 调 了 技 能 培 养 与 素 质 教 育 并 重 的思 想 , 能 力 构 成 但 中 并 未对 能 力 类 型 进 行 明 晰 的 界 定 , 型 中 纵 轴 与 横 轴 所 指 模 内涵 有 掺 杂 交 合 现 象 , 成 在 能 力 培 养 实 践 中 能 力 的 具 体 指 造 向不 甚 明确 , 一 定 的模 糊 性 。 有 关键 能 力 理 论 对 能 力 类 型 的 明 确 划 分 , 有助 于 高 职 【 完校
革 、 法 创 新 . 设 计 了 以真 实 性 评 价 为基 础 的 评 价 模 式 。 教 并
关 键 词 :实 践 ;高 职 ;关 键 能 力 ;培 养 ;评 价 中 图 分 类 号 :G71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6 2 5 7( 0 1 7 —0 4 2 09) 5 0 2 — 3 0 — 1 提 出
综合 能力的乌型基 本架构 。
离 职 教 育 “ 力 本 位 ” 思 想 已 在 广 泛 的 范 围 内 形 成 共 能 的 识 。 国 内 外 各种 能 力 理 论 层 出 不 穷 , 践 中 的模 式 也 花 样 繁 实 多 。 任 务 主 义 能 力 观 、 般 素 质 能 力 观 、 合 能 力 观 、 键 能 一 整 关 力 观 是 较 具 代 表 性 的 能 力 理 论 。 务 主 义 能 力观 把 能 力 看 成 任 系列 孤 立 的行 为 ,能 力 与 完 成 每 一 项 工 作 任 务 相 联 系 , 可 分 解 、 测 量 , 合 于 学 徒 和 技 术 工 人 进 行 职 业 任 务 技 能 的 可 适 培 训 ( 位 培 训 )一 般 素 质 能 力 观 将 能 力 视 为 一 般 素 质 , 岗 ; 认 为 一 般 素质 对 于 有 效 的 工作 表 现 至 关 重 要 , 往 往 忽 视 具 体 但 的工作 情境 , 要 适合培 养专 业性 人才 ; 合能 力观 将一般 主 整 素 质 与 具 体 工 作 情 景 结 合 起 来 , 能 力 看 作 个 体 在职 业 工 作 把 中表 现 出 来 的 才 智 、 识 、 能和 态 度 的 整 合 , 重 在 具 体 工 知 技 注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9 0年代 , 姜大源先生把关 键能力称 为综合 职业 能 力; 陈宇教授也曾将人 的能力分为 : 职业特定能力、
行 业通 用能 力 、 心 ( 键 ) 核 关 能力 三 个 层 次 。我 国 劳
力; 三是获得并处理信息 的能力 ; 四是系统 能力 ; 五 是 运用 科技 的能力 。
( ) 三 澳大利亚
的反映其综合素质 的能力体现。由此观之 , 关键 能
力无论是对于学生个 体、 用人单位乃至整个高职教 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 统一关键能力认识 , 一) 解构关键能力具体内涵 当前 , 尽管各高职院校 已经开始 了关键能力的 培养和研究 ,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但是对于关键能 力 内涵 的理解和深度认识可谓大相径庭。笔者认为 应该通过对 行业 、 企业 ( 用人单 位 ) 学 生个 体、 、 家 长、 学校和职业教育专家的深度 了解 , 并在此基础上 统一各方对关键能力 的认识 , 结合 “ 工学结合 、 就业 导 向” 的教育理 念对关键能力进行 元分析 , 步建 初 构适合本地 区经 济社会 发展 的高 职关 键能力 的体 系, 阐述各能力要求的内涵 , 并结合当前理论与实践
要 组成 部分 。分 为方 法 能力 、 会 能力 和 个人 能力 社
、
相关 国家 对关 键能 力 内涵的理 解
( ) 国 一 英
关键能力在英国称“ 核心技能” cr sis , (o l ) 也 e kl 称为关 键技 能 ( e kl)它 包括 了主 要核 心 技 能 K ySis , l
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 20 年制定的《 07 职 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试行) ( 对此作 了详 细的
¥ 收稿 日期 :0 1 一8 2 1 2 l 作者简介 :, (9 7 ) 男, i f 瓷 17 一 , 四川邻水人 , g - 讲师 , 硕士 , 究方 向: 研 职业技 术教 育学。
对高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思考
学生变成 了 ‘ 容器 ’ , 变成 了可任 由教师 ‘ 灌输 ’ 的
‘ 存储 器 ’ 师越 是 往容 器里 装得 完全 彻底 , 越 。教 就
是好教师 ; 学生越是温顺: 让 自己被灌输 , 也 就越是
教育活动变成 了一种存储行为 , 学 其是受德 国“ 双元制” 课程和英美 国家“ 能力本位” 好学生 。于是 , 课程 的影响 ,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了突 出个体实 生是保管人 , 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 , 而是
( ) 学 内容 理 论 化 , 论 与 实践 脱 节 , 离 一 教 理 疏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 高 职 教育 兴 起 的初 期 ,我 国的 高职 教 育 几 堂教 学 方 法偏 向 了普通 教 育 , 取基 于 语 言 、 字 采 文 乎 是本 科 教 育 的压 缩 模 式 。在 教 学 上过 分 追 求 理 等符号的“ 教师讲 、 学生听” 的教学方式 , 课堂上只
“ 效” 无 的状 态 。因此 , 种实 践教 学 既不 能有 效 培 这
练 的 任 务 就撒 手 不 管 , 课 堂 教 学 处 于 “ 序 ” 使 无 和 制 作 的实 际需 要 , 择 完整 、 选 真实 的子 产 品 ( 务 ) 服 养 学生 运 用 知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力 ,更 不 可 能
的地位 , 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 这种生硬灌
课 , 进 实 验 室 , 能讲 不 会 做 , 导 不 了学 生 完 输 既 阻 隔 了师 生 双方 思 想 和情 感 的交 流 ,也不 利 不 只 指 成 实 验 任务 ; 的实 验课 老师 不 了解 课 程 进 度 , 有 在 于 学 生将 知 识 内化 为 能力 和素 质 ,只是 停 留在 生
新时代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的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
新时代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的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作者:张善超李冰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23年第05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生成机理与培养机制建构研究”(21YJC880096).作者简介:1.张善超,男,河南新乡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2.李冰,女,河南原阳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摘要:教师教学关键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标下教师应具备的主体性特质,是教师教学能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立足于培养“整全人”的愿景追寻、存在于“个性化”的教师品性、成长于“交互式”的内外驱动和生成于“流变式”的时代需求是其遵循的理论逻辑。
对教学关键能力的探寻,有助于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成长,有利于充实教师职业生涯体验和专业素养发展,有益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准和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思、采用任务式學习和建构科学的评价制度是发展新时代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学关键能力;理论逻辑;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9-0028-09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对学生“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可见,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目标由新世纪之初的“三维”目标转向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谈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通 过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主 渠 道 作 用 , 教 学 中 采 用 行 动 导 在 向教学 法抓好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 从而 提升他们 的文 化 素质 和职业素质 , 培养他们具 有坚 定正确 的政治方 向和立 场, 增强他们 的社 会适 应性 , 为德 、 、 、 劳全 面发 展 成 智 体 美、 的高级技 术应用型人才。 高 职 学 生 关 键 能 力 ( ) 键 能力 的 内 涵 与 外 延 一 关 关 键能力 , 被称 为核 心 能力 。这 一 概念 最早 在 17 又 94 年由德国学者梅腾斯 提 出, 他认 为 , 教育 要培 养为 明天工 作 的人 , 明天工作 的人要具备 “ 为 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那 些 与一定 的专业实际技 能不直 接相 关 的知识 、 能力 和技 能 , 是 在各种 不同场合 和职责情况下做 出判断选 择的能力 , 是适 应 人 生生 涯 中 不 可 预 见 的 各 种 变 化 的 能 力 。随 着 这 一 概 念 的 提出 , 国学者对 这一 概念 有不 同的诠 释 、 解 和表述 。英 各 理 国 某些 学 者 认 为 , 键 能 力 至 少 应 包 括 六 个 方 面 , 交 流 能 关 即 力、 解决 问题 能力 、 认知能力 、 算能力 、 计 应用 信息技 术 的能 力、 运用现代语 言 的能 力。德 国学者 雷 茨则认 为 , 键能 力 关 包括三方面能力 , 一是做 事能 力和智 力成熟 度 ; 是社会 能 二 力 和社 会成 熟 度 , 对 应 面 对 社 会 的 能 力 ; 国具体 国情 , 高职 教育应 加强 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社会所需要 的高职毕业 生 , 他 们的职业能力除 了专业能力外 , 还包 含能在未来 的发展 中起 关键作用的 、 反映其综合素质 的能力 , 即关键 能力。那 么 , 我 国高职学生应 该 具备 以下 关键 能 力 : 第一 , 知 的能 力 ; 认 第 二 , 作 的 能力 ; 三 , 操 第 协作 的 能 力 ; 四 , 造 与 创 新 能 力 ; 第 创 第 五 , 御 挫折 能 力 。 抵 二、 高职思想政 治理论课在 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中的作 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 ( 以下简称 “ 思政 课 ” , 要有思 想道 )主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 、 形势与政策 教育 等课程 等。这些课程 由其学科性质 决定 了它与其他学科相 比有其 自身 的特殊性 。 ( ) 一 高职思 政课的特点 高 职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具 有 以下 几 方 面 的特 点 : 1 思想道德教育 性。思想 政治理 论课 承担 着重要 的使 、 命 。这一特点 , 决定 了高职学生 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能力 的 培养过程具有独特性 。 2 理论的系统整体性。通过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 , 、 使学 生认识到 , 思想政治 理论课 是一个 完整的理论科学体系。 3 理 论 应 用 的 实 践 性 。这 是 由 于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本 身 、 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 的禀赋 , 此在教 学 中, 定 要坚持 因 一 理论联系实际 , 积极 开展 实践 教学 。 ( ) 二 高职思政课在高职 学生关键 能力 提升方 面的独特
四轮定位设计方案
《四轮定位的检查与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一、设计理念以汽车维修企业四轮定位工作岗位的工序设计学习进程,以学生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四轮定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序化教学任务、突出知识和技能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的工序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教学任务,以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过程的学习。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
强调四轮定位岗位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四轮定位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设计教学方案。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汽车四轮定位的检查与调整是《汽车底盘结构与维修》课程“任务二汽车行驶系故障检修”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习前应当具备“汽车行驶系的基本知识”,同时为“汽车行驶系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奠定基础,是汽车服务企业从事汽车底盘检修岗位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高职学生特点: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应具有汽车四轮定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从事汽车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岗位的良好职业能力和素养。
(一)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汽车四轮定位的基础知识;2.掌握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的工作流程。
(二)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四轮定位仪;2.能按规范完成四轮定位的检查与调整。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2.提高学生安全环保意识.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四轮定位的检查方法与步骤,四轮定位的调整方法与工艺;教学难点:四轮定位的准确调整。
五、教学方法本堂课在实施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四步教学法——以对“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个环节的教学组织,实现对学生对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熟练运用.2、小组讨论法—-小组成员可通过讨论制定检查与调整计划及实施方案等.在完成四轮定位检查与调整任务过程中每个工序遇到问题均可讨论,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
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职业 能力是职业发展 的根本 。其 中职业专 门能力是 获取职业机会 的前 提 ; 通 用 职 业 能 力 可 以 帮 助学 生 获 得 更 多 的职 业 选 择 , 拓 宽 了 职 业 横 向发展 的宽度 ; 而 职业 核心能力 是学生 的职业纵 向可持续发展 的动 力来源 , 提升了职业纵向发展的高度 , 是学生职业 生涯终身发展的基石 。 三、 基 于 职 业 发 展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构 成 根据 职业发 展的 内涵 , 基于职业 发展 的人 才培养模 式是建立 在专 业知 识系统 学习与核心 能力系统训 练的基础 上 , 以培 养学生职业 胜任 能力 与职业 角色分析能力及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分析能力 为 目标的培 养模 式。职业发展 的胜任特征包 括 : 1 、 知识结构 : 包 括就 任职业相关的 专业 知识 和满足人全 面发展需要 的文化基 础知识 , 专 业知识 的学习是 职业 能力 的基础 ; 2 、 技能 结构 : 与职业相 匹配的特殊能 力 , 包括 与职业 相关 的智 慧能力与运动能力 , 如对 于物业管理专业 的学生 , 技能结构包 括 客户投诉 与 处理能 力 , 物 业解说 与接待 能力 , 物业 维护 与维修 能力 等; 3 、 自我认 知与评估 : 个人对 自我性格与 气质的正确 判断 , 认 清 自我
科技 信息
基 于职业发展的离职人才 培荠模 式研究与实跬
广 东科 学技 术 职 业 学院建 筑工程 与 艺 术设计 学院 乔艳 丽 全福 泉
[ 摘 要] 本文提 出高职 教育应 以个体的职业发展 为主线 , 构 建以 学生 为 q - 心的课程体 系, 关 注学生的综合职业 素质的养成 , 提 高学 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 以得 到 可 持 续 的发 展 。 [ 关键 词] 职业发展 人 才培 养模 式 职业能力 课程体 系
企业视角下的高职新商科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
企业视角下的高职新商科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高职新商科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企业对高职新商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企业角度来看,目前高职新商科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对策措施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新商科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现状分析1. 理论知识薄弱,实践经验不足在学校学习期间,高职新商科学生主要接受的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他们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挑战时,往往缺乏对实际操作的熟练应对能力。
2. 沟通能力不足高职新商科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与企业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在沟通能力方面存有较大不足。
他们不擅长与他人交流,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难以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见。
3. 团队合作意识欠缺在学校学习期间,高职新商科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个人为主,对团队合作的实践经验较少。
这导致了他们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无法有效地与他人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二、对策措施建议1. 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当加强对高职新商科学生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组织实际案例的项目实践,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加强沟通能力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沟通能力培训课程,或者组织一些与企业直接接触的活动,如座谈会、企业参观等,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聆听能力和说服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学校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当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或者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通过以上对策措施的实施,希望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新商科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新商科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企业的期待。
教学能力比赛高职教案模板
教学能力比赛高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XXX的概念,了解XXX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X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XXX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5分钟)
提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介绍XXX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新课讲解(10分钟)
详细讲解XXX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
3. 实际操作(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学生交流操作经验和成果,进行互评和自评。
4.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小组合作、讨论、实践操作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实物展示、教学视频等。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表现、口头提问、作业评价等。
2. 反馈方式: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
1. 教材:《XXX》或《XXX》等教材或讲义。
2.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展示等。
高职学生素质考试试题题库
高职学生素质考试试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高职教育的特点?A. 理论学习为主B. 技能培养为重C. 职业导向明确D. 实践教学突出2. 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应该注重培养以下哪项能力?A. 个人娱乐技能B. 团队合作精神C. 应试能力D. 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强调:A. 遵守学校纪律B. 遵守职业道德C. 遵守家庭规矩D. 遵守社会公德4.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A. 传统知识的掌握B. 新技能的学习和应用C. 遵循旧有的工作流程D. 严格遵循操作规范5. 以下哪项不是高职学生素质考试的考核内容?A. 专业理论知识B. 专业技能水平C. 个人兴趣爱好D. 职业道德与素养# 二、多项选择题6. 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A. 沟通能力B. 团队协作能力C. 领导力D. 专业技能7. 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包括:A. 诚实守信B. 尊重他人C. 遵守法律法规D. 个人隐私保护8. 以下哪些是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需要具备的素质?A. 专业技能B. 创新思维C. 服务意识D. 个人修养9. 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A. 学习新知识B. 应用新技术C. 解决实际问题D. 遵守传统规范10. 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需要避免的行为包括:A. 抄袭他人作品B. 遵守职业道德C. 投机取巧D. 积极参与团队合作# 三、判断题11. 高职教育中,学生只需要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不需要关注职业道德和素养。
(错误)12. 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正确)13.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正确)14. 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不需要关注法律法规的遵守。
(错误)15. 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只限于理论层面,不需要应用到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论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课题批准号:06AIJ0130125)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7-12-09作者简介卢晓春(65),女,江西人,博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机械制造。
胡昌送(),男,湖南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人事研究工作,硕士。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①B S q f ,W V ,3突出发展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卢晓春胡昌送(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界定思路与教学目标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关键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 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08)02-0094-0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2,2008前言关键能力是一种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劳动者必须具备有适应工作组织变化、适应职业结构变化以及适应未预见的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已普遍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综观我国已有的关键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多还停留在对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层面,从教学设计的理论与试验角度去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的较少。
如何从教学目标设计的角度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进行界定,并开发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教学材料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关键能力的界定与教学目标设计(一)关键能力的界定由于时代背景、判断标准、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的不同,有关机构和学者对关键能力的界定不尽相同,目前已经有超过300余种有关关键能力的描述。
①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梅腾斯(1972)、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1990)、梅耶(1992)以及美国劳工部(1994)等。
虽然对关键能力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均认同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劳动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
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
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和终身学习的可能性出发,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学院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中,应该注重学生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共六个方面关键能力的培养。
交流表达能力包括了解交流目的与交流对象,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与形式,能够连贯简要清晰地表达,在必要的情况下对交流的内容、方式进行修正。
与人合作的能力包括确定团队的目标、区分个体角色和责任的不同、达成一致性、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个人应该承担的职责、对团队的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评价活动的过*:19-:1981-:H eck:chluessel uali ikationen inklers erlag 1997p1.程和结果,如同情心、团队精神、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能力等。
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考核学习效果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问题的提出与阐明和期望结果、建立适合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应用这些策略和方法、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
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确定收集信息的目的、查找和组织信息、评价信息及其来源、评价获取信息的方法。
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等。
(二)关键能力与教学目标分类设计教学目标作为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学目标可从总目标依次分化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不同的系列。
基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在教学总体目标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有关要求,将学生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内容细化为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如日本开设的“课题研究”课将其教学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态度和创造精神;其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其四,树立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意识,培养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
①系统教学设计论将一般意义的教学目标设计分为通过确定评估需要确定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学习者和背景分析以及编写行为目标四个环节。
按照这一设计理论,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设定首先需要综合考虑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需求、学生现有关键能力的发展状况,然后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的专业教学之中,在确立专业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目标(分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学活动的行动目标以及学习目标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框架来确定在物流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发展、行动以及学习三个领域的目标(见表1)。
二、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预备活动、内容的展示、练习和反馈、测试、总结等活动②(见表2),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程序)、方法、形式以及媒体选择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以杜普斯为代表的学者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分为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陈述性知识的阐述和运用、问题的具体处理以及一般化和建立普遍性联系四个阶段。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阶段,可以采取案例、项目、模拟训练以及对情境描述或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形成感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的问题呈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在陈述性知识(如白沙集团香烟外壳更换的目的等)的阐述和运用阶段,陈述性知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
按照个体认知发展的规律对知识进行注释①见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第5页〕。
②参见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
::200072001重构并掌握新的知识,采取的策略可以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自我控制的学习策略,也可以采取运用小组活动中的社会交往等方式。
在问题的具体处理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之中,目的在于借助对知识的重新组织和自我意义建构以及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具体观点等,逐步形成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价值观、体现个体特征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第四个阶段是将个体或团队的知识和意义建构在更大范围内呈现,并通过对话、评价与自我评价等方式形成更为一般化的知识,建立起普遍的联系。
表3是在《管理学概论》计划单元教学中采用的白沙集团香烟外壳更换宣传竞标活动的教学设计示意图。
为了有利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策略设计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置真实性任务、异质分组原则、团队成员的身份与意义建构等问题。
在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上,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自学法以及个别教学法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形成)、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注重灵活运用启发式和以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Roth (1995)等人的建构主义观点,真实性任务包含五个方面的特征:定义不良的问题,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由学习者的知识背景驱动,共同探讨和获取他人的知识。
根据这一描述,真实性任务也就是指基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体验,使学生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且类似于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通过真实性任务能够使得个体获得真实的体验。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可以采取临时性的随机分组和较长时间的、较为固定的、基于一定前测基础上的分组,较为固定的分组又可按照分组原则的不同分为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
一般而言,为了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可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按照学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不同发展水平,将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较为均匀地分入各团队。
在分组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对各团队成员的角色进行分配,在尊重差异、共同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在团队内的身份认同和意义的建构。
团队成员的角色可以采取轮换式,也可以相对固定。
一般认为为了更好地了解个人在团队中承担的任务,促进团队成员身份的发展,团队成员的身份相对固定较为合理。
表4为在《管理学概论》教学中采取的团队成员角色分配示意图。
三、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材料设计按照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理论,该环节是根据教学策略制作教学材料,主要包括学习指南、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师指南、投影仪、光盘等,此处所指的教学材料的内涵非常广泛)和测试题。
设计者应依据学习的类型、相关材料、可供开发过程中使用的资源来决定教学材料的开发。
此外,还应提供开发教学材料的标准。
①笔者认为,重视关键能力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自学材料的开发是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材料开发环节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能力课程设计①见王丽华《论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外国教育研究年第期第3~页)。
20048840关键能力课程不是以专业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把多门专业知识及技能围绕解决问题而交织综合起来。
关键能力课程带有明显的跨专业性质,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和发现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
(二)注重学生自学材料的开发自学材料一般包括学习的目标说明、学生如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具体指导、学习的策略以及自我评价的工具等。
设计学生自学材料有助于学生在自学材料的帮助下发展自我学习、问题思考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学材料中也应包括团队学习的指导性材料。
一般而言,一套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自学材料包括目标说明、背景材料、参考资料、学习策略、自我评价工具以及补充参考资料等部分。
表5为《管理学概论》决策单元学生自学材料的清单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