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刘丽芳
【摘要】关键能力对劳动者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关键能力基本内涵出发,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关键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
【作者单位】刘丽芳,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关键。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分析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专家梅腾斯先生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关键能力的获得和培养,而不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解决职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
关键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工作或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升华与延伸,是对工作能力、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浓缩和发展。
关键能力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概括地讲,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
二、发达国家关键能力培养的经验
英国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将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引入职业教育中,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提出了六项关键能力:交流、数字的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解决问题。
其中前三项是最为主要的关键能力,在职业资格课程中得到体现,后三项是广泛的关键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成立专门委员会,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提出一个报告。
该报告认为一个劳动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分配时间、制定目标和突出重点目标的能力,确定所需数据并设法获得、处理和保存数据的能力,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如何运转并懂得如何操纵的能力,选择技术的能力以及应用技术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指有效参与正在出现的工作形式和工作组织所必需的能力,是在工作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它包括七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分析、处理意见和信息的能力;二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三是规划和组织相关的能力;四是团队合作的能力;五是数字能力;六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是利用新技术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界定有其鲜明的特色,它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基本能力。
德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指在所有职业领域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但它们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社会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相联系。
关键能力是对那些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的,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
关键能力应包括两方面能力:一是与个人相关的能力,二是与社会和组织的能力。
与个人相关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创造力。
与社会相关的能力主要是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组织能力。
自1974年梅腾斯先生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后,德国很快形成了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动能力的概念,并于1987年写入了德国职业培训条例中。
职业行动能力是关键能力更高一级的能力概念,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三项能力:一是专业能力:会全面、系统、综合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方法能力:掌握并具有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三是社会能力: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等。
三、我国关键能力培养现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界开始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姜大源先生把关键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即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
并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
·
451
·
力三大类予以分解。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
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关文件中也对高职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关键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8年,我国提出了职业能力划分的三个层次: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我国劳动保障部也组织制定了关键(核心)能力八项内容,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关键能力缺乏科学认识,一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部分人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人文课程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在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机的整合,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不紧,甚至脱节。
关键能力的培养既缺乏有效机制又没有具体化的操作模式供教师进行实践,传统的评价模式难以体现关键能力的评价标准。
四、我国高职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认识与定位,构建高职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育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从这一整体目标出发,高职教育要在培养学生具有合格岗位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合格的态度,即具有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行为习惯,还应通过一般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思维能力、专业基础教育等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的适应性,具有“可迁移的”能力,这其中涉及诸多关键能力,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因素。
(二)开设专门的能力训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模式。
可以通过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针对学生关键能力进行集中培训,如“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还可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如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单元,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
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关键能力的培养。
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树立培养关键能力的意识,明确关键能力训练的目的、意义、目标、要点等,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关键能力,注重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关键能力培养要考虑的几条教学原则:一是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加强实践活动;二是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三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四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和学习经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五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进程避免仅着眼于培养工具能力的狭隘做法。
例如,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任务描述,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课下进行信息检索、方案制定,课上完成方案修订与实施、自我评价及最后的教师总结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安排教学计划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的讲授,虽不很系统,但符合知识够用的原则,关键是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和落实考试改革,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
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应提供多次考试机会,还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
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重在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从行为表现的一贯性、发展性,从特殊事件的表现中,构建关键能力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等)。
如中国劳动部门正在参照英国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关键能力测评体系,该体系分为8个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这个关键能力的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
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这种培训考评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真正起到由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而且见效也比较快,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客观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关键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
2.吕景泉.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
3.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
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