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20篇座右铭

合集下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关的名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关的名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关的名言1、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典出:《管子·禁藏》。

释义:不去立没有好处的功劳,也不去做没有益处的事情。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3、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4、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的箭才能击中目标。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典出:《国语·周语下》。

释义: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6、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典出:《尚书·五子之歌》。

释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7、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典出:《亢仓子·训道篇》。

释义:君子要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

8、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释义: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哪怕是一丝一毫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哪怕是一丝一毫都必须革除。

9、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典出:明·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

释义:治国理政的要害,莫过于安定百姓;使民安定的关键,莫过于体察他们的疾苦。

10、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6句经典名言,传千年智慧!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6句经典名言,传千年智慧!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6句经典名言,传千年智慧!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自《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恵王上》解读: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人们应当不分亲疏,对每位老人和儿童都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凡人之所以贵于离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解读:人之所以比兽尊贵,是因为人懂得“礼”啊。

后人常用这句话说明“礼”在我们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讲究'礻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

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劝孝歌》解读:小乌鸦还懂得把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羊羔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如啊!这是劝导人们行孝的歌谣。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不知凝聚了养育者的多少心血与艰辛!孝敬养育过自己的亲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范仲淹座右铭

范仲淹座右铭

范仲淹座右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廉者,政之本也;俭者,德之主也。

7.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1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3.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得失荣枯生于下,由人由天意自安。

16.量入以为出,上下应无怨。

17.人生如梦,死如生梦,君王莫笑,忠臣莫谩。

1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19.大丈夫当怀天下之事,读圣贤书以广其识,习礼乐诗书以崇其志。

四书五经名句50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五经名句50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5,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5、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论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座右铭文言文的翻译

座右铭文言文的翻译

一、修身养性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译:修养自身,治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以修身为本,才能成就大事。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像天一样勇往直前,不断自强,奋发向前。

3. 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孟子译:仁者见到善行而思考,智者见到善行而行动。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二、处世待人1.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译:诚实,是天之道;追求诚实,是人之道。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诚实待人,诚信为本。

2.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孔子译:仁者爱他人,有礼者尊敬他人。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尊重他人。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译: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他人。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以身作则,推己及人。

三、学习进取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译: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译:知道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朱熹译: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不断努力,勇往直前。

四、坚韧不拔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译:道路漫漫而又遥远,我将上下而寻求真理。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2.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译:千里长堤,可能毁于小小的蚁穴。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3.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毛泽东译:艰难困苦,是磨炼你成功的基石。

此座右铭告诫我们,要经得起考验,坚持不懈。

座右铭文言文翻译如上所述,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座右铭的真谛,不断修身养性,处世待人,学习进取,坚韧不拔,成就一番事业。

古人治国名言警句

古人治国名言警句

古人治国名言警句
1.治国必先治心,治心之道在于明道、修德、正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治国者,不可少于节俭,不可多于奢侈。

3. 政者,求其大者则必道焉,求其小者则必术焉。

4. 莫道君王有尽事,天下谁人无自由。

5. 国之兴也,无非诚信二字。

诚者,上下同欲之道也。

信者,治之本也。

6. 治理国家,先修身本。

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7. 治国之道,唯在富民与强国。

8. 治国之道,唯在爱民与惠民。

9.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者,民之所依也;戎者,国之所恃也。

10. 治国之道,唯在以德治国,以礼行之。

德者,治国之本;礼者,治国之器。

11. 治国者,必须明法制、严法治,促进社会稳定。

12. 治国者,唯有才德兼备,才可驾驭时势,德可化导百姓。

13. 治国者,唯有忠诚自律,方能应对国家大事。

14. 治国之道,唯在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15. 治国之道,唯在用人之得失,循序渐进,推陈出新。

- 1 -。

20则经典家训,跟古人学修身齐家

20则经典家训,跟古人学修身齐家

20则经典家训,跟古人学修身齐家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以孝敬父母为首要之事,孝道是家庭的根本。

3. 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4. 谦虚谨慎,不傲慢自大。

5. 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

6.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7. 有恒心和毅力,不轻易放弃。

8. 学习知识,不断进取。

9. 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10. 公平公正,不偏袒不公。

11. 爱护家庭财产,不贪图不义之财。

12. 以和为贵,避免争吵和冲突。

13.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整洁的环境。

14. 勤奋工作,不推卸责任。

15. 亲密关怀家人,关心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感受。

16. 不纵容不良行为,正确引导家庭成员。

17. 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每一天。

18.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侵犯他人权益。

19. 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20. 倡导善良和友善,以和谐的心态与人相处。

古代座右铭

古代座右铭

古代座右铭古代座右铭11、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1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4、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代座右铭2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6.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9.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1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14.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20篇座右铭一、金人铭作者:黄帝【原文】我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无残,其祸将然。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

我虽尊贵,人莫害我。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译文】我是古代的慎言人。

要警戒!要警戒!不要多说话,多说多败。

不要多事,多事多难。

对于安乐,必须警戒。

不要做后悔的事。

不要说没关系,它的祸患将会很长。

不要说没害处,它的祸患将会很大。

不要说没有伤害,它的祸患即将产生。

不要说没听到,上天在窥视着你。

荧荧如豆的小火不熄灭,变成烈火将怎么办?涓涓的细流不堵住,将积成江河。

细小的丝线绵绵不绝,将会变成网罗。

青青的小苗不砍掉,将会变成大树。

如果真的不谨慎对待它,那是祸根。

说这有什么关系,是祸门啊!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好胜的必定遇到他的敌手。

强盗怨恨主人,人们嫉妒他的尊贵。

君子知道天下是盖不住的,故处于天的后面、下面,使人羡慕。

保持柔弱,保持低下,没有人能跟他争。

人们都往那里去,我独守在这里。

众人迷惑盲从,我独不从。

我的内在的才能,我是知道的,不跟别人比较技艺的高低。

我虽尊贵,人们不嫉妒我。

那江河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的尊长,是因为它低下。

天道没有亲疏,常常施福给善人。

要警戒!要警戒!二、诫伯禽作者:周公(周)【原文】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译文】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

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

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上任去吧,不要因为鲁国的条件优越而对士骄傲啊!三、东方朔诫子书作者:东方朔(汉)【原文】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柳惠为工。

饱食安步,在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

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

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

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

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

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

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

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

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

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四、九诫作者:严光(汉)【原文】嗜欲者,溃腹之患也;货利者,丧身之仇也;嫉妒者,亡躯之害也;谗慝者,断胫之兵也;谤毁者,雷霆之报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陷害者,灭嗣之场也;博戏者,殚家之渐也,嗜酒者,穷馁之始也。

【译文】过多贪口福的欲望,是腐坏肠肚的祸患;贪财好利是丧身的仇敌;嫉妒是亡命的大害;恶言恶意是断颈的兵器;诽谤诋毁他人会遭到雷电击毙的报应;残害酷虐是自绝后嗣的祸殃;陷害他人会断子绝孙;赌博会逐渐使你倾家荡产;嗜酒无度是穷困冻馁的开端。

五、女诫作者:班昭(汉)【原文】阴阳殊性,男女异行。

阳以刚为德,阴能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

”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

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

夫敬非他,持久之谓也;夫顺非他,宽裕之谓也。

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亵渎。

媟黩既生,语言过矣。

言语既过,纵恣必作,则侮夫之心遂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者也。

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忿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

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挞从之。

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

楚挞之行,何义之有?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行。

【译文】阴和阳的特性各是不同的,男女的行为也应有别。

阳性以刚强为品格,阴性以柔弱为表征,男人以强健为高贵,女人以柔弱为美丽。

所以谚语说:“生儿子像狼一样,还怕他软弱不刚;生女儿像老鼠一样,还怕她像老虎一样凶猛。

”然而女人修行没有比恭敬更重要的了,避免过于刚强没有比柔顺更重要的了。

所以说恭敬柔顺是做女人的最大礼义了。

恭敬不需要其它什么,就是要能持之以恒;柔顺不需要其它什么,就是要宽恕裕如。

长久保持恭敬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宽恕裕如的人,善于恭敬居下。

夫妻间过于亲密,终生不分离,在室内周旋,这样时间越长,容易产生轻慢亵狎。

轻亵的事一经发生,话语就会超过一定分寸。

话语过分了,放纵恣肆便会产生,这样侮辱丈夫的想法就会滋生,这是因为不知道适可而止的缘故啊!事情有曲有直,言语有是有非,直的一方不可能不争论,曲的一方不可能不辩驳,争论辩驳一经产生,就会有愤怒情绪,这是因为不知道恭顺地处于低下地位的缘故啊!侮辱丈夫不加节制,便会紧接有谴责呵斥随后,愤怒的情绪不停止,就会紧接有鞭打杖击随后。

作为夫妻,本应以礼义相互亲善和睦,以恩爱相互亲密合作。

鞭打杖击,哪里有什么礼义存在?谴责呵斥,哪里还有恩爱存在?礼义恩爱都没有了,夫妻也就要离异了。

六、座右铭作者:崔子玉(汉)【原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老子曾经告诫过: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刚强和死亡接近。

庸鄙的人有刚强之志,时间久远,他的祸更重。

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七、女训作者:蔡邕(汉)【原文】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

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

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

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

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译文】心就像头和脸一样,需要认真修饰。

脸一天不修饰,就会让尘垢弄脏;心一天不修善,就会窜入邪恶的念头。

人们都知道修饰自己的面孔,却不知道修养自己的善心。

脸面不修饰,愚人说他丑,心性不修炼,贤人说他恶;愚人说他丑,还可以接受,贤人说他恶,他哪里还有容身之地呢?所以你照镜子的时候,就要想到心是否圣洁,抹香脂时,就要想想自己的心是否平和,搽粉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鲜洁干净,润泽头发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安顺,用梳子梳头发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有条有理,挽髻时,就要想到心是否与髻一样端正,束鬓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与鬓发一样整齐。

八、诫子作者:诸葛亮(三国)【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险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

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

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

人若是怠惰了,就不能奋勉精进;若是凶险急躁,就不能化恶向善、成就德行。

年华随时光消逝,上进的意志也随着时光远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九、诫子作者:姚信(三国)【原文】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

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

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

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

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衹所以自毁耳。

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

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

可不勉哉!【译文】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

因此,无论处境困阨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

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

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

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

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

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