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方证的临床应用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现多用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主治阳虚阴盛,血虚寒厥引起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松则痛之证。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经证之方,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而阳生,若受寒邪,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
此方以当归补血活血为君,和养厥阴肝脉,佐细辛,其味辛能达三阴,外湿经而内通五脏,通草其性极通,内通窍外通荣。
细辛配通草通达内外,和络利经,白芍配甘草以甘酸柔肝缓急而止痛。
桂枝辛甘以通阳气,通阳而散寒,大枣补虚。
上七药以辛甘并举,酸甘并用,通补兼施,急缓兼顾,是医圣仲景创立且包含温经通络祛痛,补益养荣祛痛和缓急和络祛痛三法的一张治痛良方。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该方三法治疗痛证,效果卓著。
报告如下。
1 腰椎间盘脱出症王某,女,38岁,农民,一九九零年五月七日就症。
自述腰臀部挚痛八年余。
曾两次住院治疗,症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均未获效。
形体消瘦,扶拐助行,脉细而弱,舌淡,质青紫,苔薄白,切少腹隐痛,饮食欠佳,二便调。
腰痛屈伸不利,闭经三年余。
细审病因,时值寒冬,月事来潮,夜寐之中,忽遇急事,裸体,赤足出屋,雪中行走一分钟余,次日觉小腹稍冰凉,此后渐至月经量少,腰臀部挚痛,逐渐经闭不行。
腰臀部挚痛,活动更甚,已丧失劳动力一年余。
辩证:寒邪久羁任督殃及胞宫,则腰臀部挚痛。
寒为阴邪,故小腹冰冷。
以寒邪凝滞任督,殃及血室论治。
立法: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正和温经通络祛痛法,处方:当归四逆汤力口炮附片。
方药:酒当归10g、桂枝10g、酒白芍10g、细辛6g、炮附片30g、(先煮1小时)、通草6g、炙甘草6g、大枣3枚。
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诸症大减,脉有起色,唯小腹冰冷如故,月事来潮,经量不多,脉柔缓和匀,舌质红润,苔薄白,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弃杖而行,上方去黑附片吴萸,守原方四剂以善其后。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伤寒350条: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原方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擎(9枚)炙甘草二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方解:本方所治之手足厥寒,为营血亏虚,经脉受寒之证。
血虚感寒,阳气不振,四末失于温煦,故手足厥寒。
血虚经脉受寒,经脉凝滞,不通则痛,故见腰、股、腿、足疼痛。
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皆为血虚而有寒之象。
治以养血温经,散寒通脉。
本方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方中当归苦辛甘温,既可温补营血,又可行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共为君药。
芍药酸苦微寒,益阴敛营,与当归相合,养血和血,以充血脉;细辛辛温走窜,通达表里,温散寒凝,助桂枝温经散寒,共为臣药。
通草即今之木通,善通利血脉,又可使桂、辛温而不燥,为佐药。
重用大枣补血,炙甘草益气,二味合用以健脾资化源,助归、芍营血,桂辛通阳气;甘草兼调和药性,共为佐使药。
全方诸药相合,使营血充,阳气振,寒邪散而经脉通,则手足自温,诸证得解。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组成、功效及主治各不相同,正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伤寒论三注》)。
而从其四逆之程度来看,则四逆汤证最重,冷过膝肘,越按越冷;当归四逆汤证次之,仅在肢端,脉细舌淡;而四逆散证最轻,仅手足欠温,或伴有身热脉弦。
临证当区别使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方,临证以手足厥冷,脉细,舌淡为证治要点。
2.加减应用:寒中凝滞经脉见腰、股、腿、足冷痛者,可加川乌(应久煎);寒凝厥阴,妇女经期后错或痛经,可加川芎、乌药、香附;血脉瘀滞见肢端青紫者,加桃仁、红花。
当归四逆汤治疗多种疼痛

当归四逆汤治疗多种疼痛[名老中医陈潮祖善用千年止痛名方治一切寒凝疼痛,包括痛经、腹痛、头痛、关节痛当归四逆汤:当归10g,桂枝10g,细辛3~10g,通草6g,芍药10g,甘草6g,大枣25枚。
临床应用1、此方能够温经散寒,通调气血津液,舒缓筋脉挛急,凡属经脉因寒而引收,气血因寒而凝涩不通的痛证,皆可使用,故以冷痛为其使用本方指征,不必拘于手足寒冷一证。
2、钱天来云:“当归四逆汤是从桂枝汤发展而成,用于寒凝血脉,血行不畅的脉细欲绝,四肢厥冷,以及经期腹痛等证,确有疗效。
”钱氏指出痛经因于外寒相侵亦可使用本方。
3、《治疗杂话》谓:“病人自觉腹中或左或右有冷处;或自腰至股,或一体一足觉冷者,用此方之标准也。
此等病有历五年十年之久而不愈者。
”指出寒邪凝于任何一处,自觉其冷,宜用此方温通血气,使阳气宣行,血脉通畅,其冷自消。
4、《类聚方广义》谓:“治妇人血气痛,腰腹拘挛者。
”“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如虫行,每日头痛者。
”痛经和经水不调都以腰腹挛急为其辨证要点;头痛而兼身如虫行,亦系筋脉挛急现象。
可见方中芍药、甘草、大枣主要是为柔肝缓急而设。
5、治寒湿在表,肢体酸痛者,应稍加祛风胜湿,或淡渗利湿之品,疗效始著。
综上,凡属寒邪凝滞而呈寒冷、疼痛之证,均可用此方温通之。
病案1971年元月4日,时余带公社医生到温江羊马公社实习,一农民在元旦一天维修水渠,终日浸在水中,当晚下肢强直疼痛难忍,服药无效,前来就诊。
因思时值严寒,冷水刺骨,泡水终日,自属寒邪侵入,经脉收引,气血津液凝涩不通,以致强直剧痛。
遂书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白术、茯苓、生姜付之,一剂而愈。
提示:本文原创作者不详,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辩证使用。
[/cp]。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四则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四则
更新日期: 08-10 林贵欣
当归四逆汤为《伤寒论》治疗“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主方。笔者取其“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之功效,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佳。兹简介如下。
1 腓肌痉挛
某男,60岁。1995年10月20日就诊。自诉小腿抽筋10年余,多在夜间发作。近1年加重,每周发作5~6次。查患者形体瘦削,面白无华,素来畏寒肢冷,脉细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证合参,病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达四末,筋脉失于温养所致。颇合当归四逆汤方意。随拟当归、熟地各12g,白芍20g,细辛6g,桂枝5g,木通、牛膝、甘草、大枣、生姜各10g。2剂。复诊诉其病已愈。守前方更进2剂,随访2年未见复发。
2 肩关节周围炎
某女,52岁。1994年3月10日就诊。诉右肩部疼痛2年余,同侧上肢活动受限,遇寒加重。痛甚时有前臂及手指麻木沉重感,常需家人协助穿衣梳头。西医诊断为右肩关节周围炎。曾服用多种西药,疗效不佳。近来因出现胃部不适、食欲下降等药物副作用,而转求中医治疗。查患者右肩部无红肿,上肢外展及抬举活动受限,脉细缓无力,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胃脘部轻度压痛。综观脉证,证属气血亏虚,寒客经脉的“寒痹”。拟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处方:当归、白芍各15g,桂枝8g,细辛6g,秦艽、葛根各12g,桑寄生、党参、焦术、木通、大枣、甘草、生姜各10g。3剂。5日后复诊,疼痛减轻,生活已能自理。守上方加熟地、阿胶,继进12剂愈。
4 偏头痛
某女,32岁。1995年3月15日就诊。自诉右侧偏头痛6年余,每年发作3~4次,常于感寒受凉或劳累过度时发作,以太阳穴周围疼痛为甚,常伴有眩晕呕吐。疼痛缓解期常有神疲嗜睡,食少纳呆,失眠多梦等症。素来身体瘦弱,四肢清凉,脉细软无力,舌质淡,苔少。证属气血亏虚,元阳不足,寒客经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拟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蔓荆子、钩藤、党参、大枣、黄芪、生姜各10g,细辛、桂枝、吴萸各5g。3剂。二诊头痛减轻。更进3剂,头痛告愈,唯精神、食欲尚差,少寐多梦。前方去吴萸、生姜,加光山、枣仁、茯苓等连服10余剂而愈。
当归四逆汤症--现代应用

当归四逆汤症--现代应用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此为厥阴内寒证。
予当归四逆汤治疗。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生姜12克,吴茱萸10克。
服药二剂而痛止。
按语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血虚寒证的主方。
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液,所以肝虚多以血虚为主。
血虚则失其温煦之能,因而生寒。
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以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或沉寒冷积,或中焦寒饮,则在方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散沉寒。
本方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妇女经期受寒的痛经;寒疝腹痛;寒痹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冻疮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氏综合症而见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头目牵引疼痛等。
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现代应用]1.以末梢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是本方的主治方向。
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阳痿、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等;大动脉炎也可使用本方;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冠心病也有使用本方的场合,临床不可忽视。
2.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牙龈炎、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见有四肢末端发冷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3.还用于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怠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阴吹、缩阴症、腱鞘炎等疾病;另外,外感病初期、发热误汗后、月经期或同房时(后)感寒受凉也容易出现本方证。
[经验参考]“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本方的经典主治。
短短的八个字描绘了末梢循环障碍的病机。
由此可以推断出病人多有四肢(手足)或麻木,或痒,或疼痛,或冰冷,或青紫。
或发绀。
其实,末梢除了四肢外,还包括头部、五官等部位。
如耳部冻疮、鼻黏膜的苍白、脑血管痉挛的头痛等也应当属于末梢循环不良。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验案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验案
贾老师在慈方医馆疑难病解惑第一期---大汗伴手指青紫冷痛案中,详细讲解了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恰巧临床中遇一拟诊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效果非常好,现报告如下。
杨XX,男,51岁,金矿工人,山东沂南人。
2016年夏秋后右小腿每到下午酸胀、无力,渐加重并小腿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至今已十月余。
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用药无效。
就诊前一周去上级某三甲医院就诊并行肌电图和B超检查,肌电图正常、B超下肢深静脉通畅,诊断仍未明了。
2017.8.6电话预约来诊。
查体:体型偏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右足凉,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摸不清,左侧搏动正常。
临床拟诊闭塞性脉管炎。
予当归四逆汤加减。
颗粒剂:当归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赤芍20克,细辛6克,通草12克,炙甘草12克,大枣20克。
五付。
二诊:五付药后症状明显减轻。
考虑患者发病时间和地点因素(潮湿),在上方基础上加四妙散(苍术20克、黄柏12克、薏苡仁30克、牛膝20克)和鸡血藤30克。
七付。
三诊:右足变暖,右足背动脉自己可触及,所有症状消失。
主动要求带药十五付,去外地参加原工作。
2017.9.25上午电话随诊,病人诉现正常工作,小腿无不适。
当归四逆汤还有这些用途,速速来看!

当归四逆汤还有这些用途,速速来看!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
提示本方主治阳虚血弱寒凝致厥,以手足厥冷、脉细为辨证之关键。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文章以2则临床医案为例,谈谈笔者应用本方的体会。
验案举隅痤疮患者某,男,20岁,在校大学生,因面发痤疮5年加重1年就诊。
患者述5年前因学习繁重,熬夜,面发痤疮,多为散发,此起彼伏,未曾就医。
近1年,进入大学后,生活不规律,玩网络游戏,经常熬夜至凌晨2-3点,平素甚少运动,痤疮较前明显加重。
刻诊:面部多发暗红丘疹、结节、囊肿,鼻翼两侧甚至连结成片,少数新疹肿痛明显,不易破溃,未见明显鲜红者。
面色晦暗,形体偏瘦,平素不易出汗,喜热饮,不慎进食冷食后,腹痛,大便溏泄,日行2-3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为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辨证为阳虚寒凝,气血瘀滞。
治以温阳散寒,活血祛瘀。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0g,细辛5g,炒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5枚,通草6g,川芎15g,麻黄3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嘱其每日运动30min以上。
服7剂后复诊,患者述服3剂后,自觉运动后较前稍易出汗,汗后自觉痤疮较前平复,且未有新发,大便仍不成形,每日1次。
以上方改麻黄5g,继服7剂。
三诊,痤疮较前明显平复,且颜色变淡,大便较前成形。
上方去麻黄,继续调理2月余,基本痊愈,手足冷感消失,大便亦正常。
按:痤疮一病属中医酒刺、肺风粉刺之范畴。
历代著述多以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互结证、冲任不调型等论治,而很少从虚寒角度辨证施治。
但现在很多青年人,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熬夜,贪凉饮冷,导致寒邪内侵,阳气受损,寒凝血脉,阳气被郁,郁久化热,发为痤疮。
且其平时学习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较大,情致不畅,肝气不疏,导致气血郁滞,脉行不畅,瘀血内阻,加重阳郁,导致不断形成新的痤疮结节,故虚寒体质的人同样也会患痤疮,本例即属此类型。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方药: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破开)。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读书笔记之一:此方能改善末梢神经及全身血液循环,且有抗炎镇痛作用。
故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痛经、肩周炎、冻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等,皆有效。
读书笔记之二:余之叔父,年七十,腰痛,身软,腿脚无力,自疑重病,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
求教于余,余授与当归四逆汤加减,七剂而愈。
读书笔记之二:余之同事,腰痛,两年前曾以活络效灵丹三剂而愈。
因忘记药方,又求教于余,授之以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0克,芍药10克,桂枝10克,细辛6克,甘草10克,通草10克,大枣6枚(破开),牛七10克,丹参10克,杜仲10克,玄胡10克。
读书笔记之三:吾妻之友女,患子宫肌瘤,鸡蛋般大,疼痛不止,多方求治无效,后求教于余。
余授之以当归四逆汤合枝枝茯苓汤,三剂而见效,半月而消失,甚是神奇。
读书笔记之三:此方之脉为细微脉,症为手足厥阴。
实际运用中,凡阴性之痛症,用之皆效,此亦余之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234,567.89:6/9;<=,>8.?'9'</.0;@A'/6B6;C6?'D'/6E;*A./?</F;"/'G68B'9H;<=;>8.?'9'</.0;@A'/6B6;C6?'D'/6E;*A./?</F;I8<G'/D6E;J'/./;1KLL3ME;@A'/.N,
本方立足养血,以温通为主,温阳散寒并用,养血 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有温养厥阴以散寒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高建东传承 工作室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邪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尤能活血以通利经脉[*]。 笔者跟师门诊期间,观察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变化多端, 多有效验,现就导师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验案举隅 ) 则,以飨同道。
案1失眠 (高血压)。高某,女,+( 岁。$,-. 年 ) 月 $" 日初诊:患者面白,瘦弱。既往体健,发现血压 升高 - 月余,现血压 -),., //01。诉近期睡眠差,难 以入睡,睡后易醒,伴头晕、头胀,经期易延后,纳可, 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病属不寐,辨证为血 虚寒凝,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减内服:当归 (, 1,桂枝 -* 1, 炒白芍 -* 1,通草 -+ 1,川芎 -+ 1,细辛 ( 1,炙甘草 % 1,吴茱萸 -+ 1,生姜 ( 片,茯苓 (, 1。" 剂,每日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第 !" 卷第 # 期 总第 $%% 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 $ 月 上半月刊
!"#$%&% '%(#!#$% ')*%+$ *#&,-$!% %*./-,#)$ )0 !"#$-
*%林 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诊疗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当归四逆汤出自仲景书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辨 厥阴病脉证并治》 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 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曰:“下利 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 属当归四逆汤。”[$]历代医家均以此为治疗血虚寒凝之效 方,但临床应用时多难以把握。
笔者师从司廷林副主任医师,老师从方证角度入手, 把该方的临床应用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体质,适用于 该方的患者多具有当归、桂枝的体质特点。患者的体型 多偏于消瘦,身体皮肤粗糙,舌质黯淡或淡红,舌苔薄 白[(]。二是体征,患者多伴有四肢末梢不荣之症。若患 者诉其有四肢、五官或头颅等部位的麻木、干涩、疼痛、 瘙痒等不适感,可以考虑当归四逆汤证。三是脉象,患 者脉象偏于细弱、无力。以上三点若同时兼备,应用当 归四逆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45 6789:;/5 9<==5:58><?><;8 ;= @:56A:<@><;8&6789:;/5 <6 ? 6789:;/5 9<==5:58><?><;8 /5>4;9 A;//;8B7 C659 <8 AB<8<AD E4<A4 4?6 9<6><8A> >45;:5><A?B A4?:?A>5:<6><A6 ?89 4?6 1:5?> @:?A><A?B F?BC5G H> 5/@4?6<I56 >45 A;::56@;8958A5 J5>E558 @:56A:<@><;86 ?89 67/@>;/6K 345 L57 <6 >; 4?F5 ? @5:/<> ;: <6 C6<81 9:C16KM:?6@<81 >45 /?<8 9<65?65 <6 >45 </@;:>?8> /5>4;9 ;= @:56A:<@><;8 ?89 6789:;/5K N?811C< O<8< 95A;A><;8 <6 >45 /?<8 @:56A:<@><;8 =;: >45 >:5?>/58> ;= PB;;9 95=<A<58A7 ?89 A;B9 A;?1CB?><;8Q ?89 >45 AB<8<A?B @:?A><A5 <6 /?<8B7 J?659 ;8 >45 /?<8 67/@>;/6 ;= <A7'A;B9 5R>:5/<><56 ?89 E5?L @CB65K SB<8<A?BB7D E45:5 >45:5 ?:5 B</J6D =?A<?B =5?>C:56 ;: 6LCBB ?89 ;>45: @?:>6 ;= 8C/J8566D 9:78566D @?<8D <>A4<81 ?89 >45 ?J;F5(/58><;859 6789:;/56 ?@@5?: <8 >45 <8>5:8?B /59<A<85D A?8 J5 =B5R<JB5 65B5A><;8 ;= N?811C< O<8< 95A;A><;8K ()*+,%-#:N?811C< O<8< 95A;A><;8T @:56A:<@><;8)6789:;/5T <A7*A;B9 5R>:5/<><56T E5?L @CB65T A;86><>C><;8T /59<A?B A?65
摘 要 方证辨证是临床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鲜明的理论特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强调方证对应,证以方名,方为证 立,方随证转,有是证则用是药。当归四逆汤本为治疗血虚寒凝的主方,临床应用时主要根据其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选方 用药。凡有四肢、五官或头颅等部位的麻木、干涩、疼痛、瘙痒及以上述诸证显现的内科杂病,皆可灵活选用当归四逆汤方,余 药物可随症增减,多获良效[1] 关 键 词 当归四逆汤;方证辨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体质;医案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9.03.024文章编号:1672"2779(2019)#03$0059%03
1O,P67A8<9'D,5'.F/<B'B,./?,>86.9:6/9,@6/968E,9A6,*6D</?,Q=='0'.96?,R<B7'9.0,<=,*A./?</F,"/'G68B'9H,<=,>8.?'9'</.0,@A'/6B6,C6?'D'/6E, *A./?</F,I8<G'/D6E,J'/./,1KLLL3E,@A'/.S